菩提道次第摄颂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67981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14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菩提道次第摄颂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菩提道次第摄颂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菩提道次第摄颂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菩提道次第摄颂Word文件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菩提道次第摄颂Word文件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菩提道次第摄颂Word文件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菩提道次第摄颂Word文件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菩提道次第摄颂Word文件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菩提道次第摄颂Word文件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菩提道次第摄颂Word文件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菩提道次第摄颂Word文件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菩提道次第摄颂Word文件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菩提道次第摄颂Word文件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菩提道次第摄颂Word文件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菩提道次第摄颂Word文件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菩提道次第摄颂Word文件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菩提道次第摄颂Word文件下载.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菩提道次第摄颂Word文件下载.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菩提道次第摄颂Word文件下载.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菩提道次第摄颂Word文件下载.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菩提道次第摄颂Word文件下载.doc

《菩提道次第摄颂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菩提道次第摄颂Word文件下载.doc(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菩提道次第摄颂Word文件下载.doc

所以我们要观想世尊,是位能暸解我们心里病痛及治愈病的大医王。

入行论中说:

「医王一切智,拔苦诸圣教」。

世尊及他的弟子,都是最好的医生,他们开示的法要,全是对治我们无明心病的药方。

第三、药想。

在般若经中说:

「你得到什么病,就要用什么药去治疗它」。

其中最细最广的,都在佛陀的经典中;

佛陀说的法,就是甘露水,我们要依它治愈我们的无明大病。

第四、疗病想。

我们要观想依照佛陀的教导实行,去除内心的三毒所染大病。

如果依佛陀的教法修持,我们无始以来所造的三毒恶业,都能净除;

要我们清净品的功德增长,杂染品的罪障消除,必须认真修持对治,才能净除自己的病痛。

所以上师讲法时,要观想他说法的功德,都溶入自己的内心。

如果听很多佛法,不依法修持;

就像得到了良药不服用,病是不会痊愈的。

四百论说:

「如果一个人生病,到处找医生治病,却不饮用医生开的药,于病无益」。

所以首先要广大的听闻,才能断除烦恼。

迦当派的上师说,我们听法的时候,要观想自己像一张未经揉制的硬皮;

上师的法雨,浸润了硬皮革,变成柔软,可以随心所欲的制成我们的所需的东西。

第五、观善知识作如来想。

我们要常常想,佛陀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因他的教诫,世间才有佛法,我们才可以听闻,如理修持,才能得到今日的善缘。

我们能够凭借行持的根源,都是依世尊而来。

在思惟广一点,上师的传承自然也浓缩在里面了。

世尊对我们有无量恩德,依他的教法可以得到解脱,法是非常珍贵的。

世尊当时讲的法,依照上座部的说法,已经两千七百多年了,西藏的算法有两千九百多年。

这些法经由龙树、无着、世亲菩萨等开显,诸上师一代一代的传下来,我们现在才有机会听闻。

西藏的佛法传承,是印度的一些伟大论师,以及成就者传给西藏的论师,他们的功德是很大的。

西藏一些大翻译师,和信奉佛教的国王,他们是很伟大的,我们现在可以听到这些法,都是这些国王的护持,以及上师推展佛法的结果。

因此,我们要继续护持佛法,后代的人才有佛法可闻。

另一个传承是从印度直接传到中国,也是代代相传直到现在。

这样去思惟上师的功德,信心自然会增长。

时常思惟观想,那么我们看到上师的像,自然会想到他们的恩德,因而生起很大的虔诚心。

生起如此信心,不是胜解的信心,而是暸解的信心,有了这种信心,自然会激励我们想要修行,也能随时随地心平气和,自然会思惟上师功德,可以不停的断除恶行,修持善行,本身将会有很大的改变。

我们要常常想,听到的教法是从何而来的,是谁在护持教法。

现在有些人虽然学了很多佛教的大论典,也在修持了,但是却无法心平气和,无法真正用在生活上。

这都是因为对上师的信心不够,所以对暸解上师的信心是很重要的。

如此思惟时,听到上师传记的时候,就会情不自禁的流下眼泪来,就能感觉到上师的恩德是很伟大的。

能如此行持,心就完全与法相应,而且每天的生活都可以将佛法应用上。

这就是以善知识做如来想。

第六、对正法希求常住想。

我们现在能听到的法,都是历代上师不辞辛劳,牺牲自己的生命而得来的,所以必须珍惜这些法,也希望这些法能够长久住世,利益有情该有多好。

所以上师所传给的法,一定要好好爱惜,并且努力修持、弘扬,让更多人得到益处。

听闻佛法时,依六想是非常重要的,将自己观想为病人;

从世尊到自己的上师,这中间所有传承上师观想成医生;

演说的法宝观想为药;

依止法修持生起信心可以疗病;

对善知识做如来想,观想从世尊至自己上师的传承功德是非常大的;

正法若能久住是多么好,生起这种愿心使正法久住想。

这六想不但听法前要串习,而且平时也要经常思惟,只是听法前要特别观想。

要想:

我要生起六想,再如理行之。

今天讲的是含摄菩提道次第的颂,是一种歌集,适合边念颂边观想。

第二章 礼敬颂

南无姑如曼殊廓喀耶

礼敬依怙上师及文殊师利菩萨。

俱胝圆妙所生身满无边众希愿语如实观见尽所知释迦尊主稽首礼

这颂赞礼释尊。

俱胝是多的意思。

圆是圆满,有三:

自利圆满,他利圆满,成就二利(自利利他)的方便圆满。

自利圆满就是得到最究的断证功德。

他利圆满就是得到报身及化身,这是他利身;

有两个原因:

一种说法是要成就报身和化身,在因位的时候,就要利益众生积集福德资粮。

报化二身在利益众生时,可以让弟子直接看到,所以是他利身。

自利身有二:

证功德的自利身是法身,断功德的自利身是自性身。

自利身乃是在因位时,修的是无常、空性,所缘的是自己,慢慢断除自己的粗细烦恼而证得。

另一种说法是:

是利他的一切根本,但是不能让众生直接见到,所以称为自利身。

自利身与他利身是以法利益众生的,所以称为事业圆满。

其中分三:

身事业圆满,口事业圆满及意事业圆满。

事业圆满是依据众生的根器而为说法,所以称做事业圆满。

「妙」是佛身不管经过多久都不会改变的,而且是见而无为,会令我们生起欢喜心,而不恼坏的。

第一句整句的意思是,佛身是依无数无量的圆妙功德而产生的。

因为自己的福德不够,所以不能直接见到佛。

如果我们有了福德,随时随地都可以见到佛,而且和佛是没有时空分别的。

「满无边众希愿语」是:

依佛陀的教法,可以满足一切众生的愿望。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佛陀在灵鹫山说法时,有人听到佛陀在讲般若十万颂,有人听到佛陀在讲般若二万颂,有人听到佛陀在讲般若八千颂。

佛陀说法所度弟子,是资粮道及加行道的菩萨,其中钝根的弟子听到是广的般若经,如果不是听到广的般若经,无法暸解般若经的含义;

而中根器的弟子,所听到的是般若二万颂,也就是中的般若经;

根器最利的所听到的是般若八千颂,而能完全能暸解它的意义。

所以般若广、中、略三种,一般说是在同一个时间说的。

佛陀虽然用梵文说法,根本不需要翻译,自己想听什么,就可以听到什么。

我们就不一样了,讲法都需要翻译,而且也不知道翻得好不好(众笑)!

有时候是翻译翻得很好,但是讲经的人讲得不善巧(众笑)!

佛陀讲法时,只要功德具足的人,就不会有远近的差别,不管在海的彼岸,还是山的那一边,或是在面前,听到的声音都是一样的。

目犍连为了要测量佛说法,以神通力到很遥远的他方佛土,结果听到的声音就跟坐在面前一样。

反过来说,如果没有福报的话,就是坐在面前也听不到,这就是佛的语功德。

听佛说法的时候,就像一些野兽贪着笛子的声音,即使打牠也不会跑掉,而且根本不会有人想睡觉(众笑)。

我们听法呢!

听了两个小时就开始睡着了,有的则是听十五分钟就开始睡了。

(众笑)

佛陀说法不但没有远近的差别,而因众生的根器,可以听到不同的法。

因为佛陀随时都在禅定中,对众生说法不会起分别心,也不用想现在要对什么众生说什么法,弟子靠自己的业力和暂时的缘,就可以听到自己想听的法。

如同云降雨一样,不会有什么念头,现在要在什么地方下雨,而是依有些地方气流冷热的因缘和合而降雨。

所以能听到佛陀说法,也是要具足因缘,以及积集种种福德。

「满无边众希愿语」,是说佛陀的语业是与众不同,可以满足一切众生愿望的。

佛陀的语业,也是有一些特别功德的。

「如实观见尽所知」,是说佛陀虽然在定中,但是世间上的一切事情,他

都能用现量去暸解,尤如掌中庵摩罗果。

对任何众生无始以来的前世后世,佛陀全部知道。

一切众生无始以来造什么业,会投胎那一类有情,受到何种果报,这些细微的因果,都能暸如指掌。

弟子起心动念,或何时可以证果,佛陀都能全部暸解。

从前有一位琉璃王和大臣马拉亚要消灭释迦族,当他们出兵时,佛陀示病头痛。

世尊为释迦族说法,当下很多人证得初果、二果、三果、阿罗汉。

释尊知道释迦族灭亡的时候到了,就不再朝释迦族看,而朝向树木,于是琉璃王就消灭了释迦族。

后来琉璃王和大臣派人问世尊,他们造了这种恶业,会有什么果报。

世尊告诉他们因为造了这种恶业,七天之内会被大火烧死堕入恶道。

琉璃王和大臣想在大海的船上,木头全湿掉了,就无法起火了;

但因船上有放大镜,被太阳照射起火,于是琉璃王一群全部被火烧死。

这是说世尊了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一切因果,都能如实暸解的意义。

最后一句向释迦世尊前顶礼。

我们要常常思惟佛陀身口意的功德,如实了知后要常常以止修、观修的方法思惟。

是无等师最胜子荷佛一切事业担现化游戏无量主礼阿逸多及妙音

前一偈是礼敬佛陀,这是礼敬阿逸多和妙音,也就是弥勒和文殊菩萨。

先是世尊在世间传法,未来在世间成佛的是弥勒菩萨,是第五尊佛,第六尊佛是文殊菩萨。

世间上有许多师,外道的也叫做师,但是差别很大。

「无等师」,就是这其中最殊胜的佛陀。

「最胜子」是指依佛陀经典产生的,最有成就的佛子,就是阿逸多和妙音。

「荷佛一切事业担」,佛陀身口意三业,最重要的就是口业,也就是护持佛的教法,主要是阿逸多和妙音菩萨来承担,他们在无量无边的世间,现无量无边的身,推展佛陀教法。

在西藏有很多成就者,有些承袭弥勒的教法,有些承袭文殊的教法来推展佛法。

文殊菩萨、龙树菩萨所传的是深见行,弥勒菩萨、无着菩萨、世亲菩萨所传的就是广大行。

所以在人间二千多年了,仍有完整的佛法存在,完全是靠弥勒和文殊菩萨的功德。

如极难量胜者教造释密意瞻部严名称遍扬于三地我礼龙猛无着足

这里礼敬的是开派师。

「如极难量」是说非常深奥难以暸解的佛母(般若经)。

在印度和西藏虽然有很多成就者,但是能完全暸解般若波罗密多的,大概只有百分之十五。

就是因为佛母是非常难以理解的,于是佛陀讲法,先转四谛法轮,其次慢慢地引导入佛母的第二法轮。

在西藏来说,能找到真正暸解般若密波罗多并且宣扬的,是非常少的。

宗喀巴大师在二十岁时就通达一切教法了,那时在西藏虽然有很多通达各种经典的善巧者,大家都把它当做是自己的体验。

宗喀巴大师还不能如实地暸解空性,当宗喀巴入定观空性的时候,可以持续两三个小时,有人在旁边打鼓都无法惊扰到他。

后来,宗喀巴大师请教文殊菩萨,所证的是不是最究竟的空性。

文殊菩萨说:

「这还不是」。

宗喀巴大师于是和文殊菩萨讨论,但是还是无法完全暸解。

于是宗喀巴大师说:

「我如果到印度参拜一些成就者,是不是就可以暸解」?

「不需要去印度!

你的愿也不会满足的,你可以在西藏依止其它上师,如果还不能暸解,我再直接向你解答」。

于是,宗喀巴大师开始参访西藏很多有成就的上师,但还是没有办法暸解。

文殊菩萨告诉宗喀巴大师,现在还是没有办法证到空性,要去净罪积资。

另有一位通达中观的上师,他也可以见到文殊菩萨,于是问道:

「宗喀巴大师已经通达这么多教法了,现在要他去净罪积资,不是很奇怪吗」?

「这个你不知道,我这样让他净罪,将来一定可以推广教法,利益更多有情」。

于是宗喀巴大师在三十七岁时,带八位随从,在拉萨东南边一个叫欧喀的地方,在那里净罪积资。

宗喀巴大师用一个石头做的曼达拉盘供养,因供曼达手上的肉都被磨掉了。

拜十万次大礼拜,供十万次曼达拉,念百字明,乞求净除罪障,以证得空性。

后来依净罪积资,宗大师才证得最究竟的空性,于是写下了缘起赞。

这部缘起赞,深深思惟的话,是浓缩了一切般若经的内涵。

宗喀巴大师都要经由净罪集资才能暸解,可见空性是真的「如极难量」的。

般若波罗密的意思,以能诠来讲是指般若经的十万颂,二万颂,及八千颂;

就所诠来讲,是指被大悲心所摄持的空正见。

所以说广中略的般若经,是佛陀一切经典中最深最圆满的。

般若经的内涵,是由文殊菩萨融会而传承下来的;

而隐意的现观道次(现观庄严论),是由弥勒传无着传下来的。

所以说佛陀所传的显意和隐意的法,是龙树及无着菩萨师承文殊及弥勒菩萨广传下来的。

「瞻部严」是瞻部洲的一切大成就者。

世尊圆寂后,世上再也没有一位像龙树或无着世亲这么有成就的人。

「名称遍扬于三地」,是说龙树和无着的名称是遍扬天上、地下及人间的。

摄二大车善传流深见广行无错谬圆满道心教授藏敬礼持彼燃灯智

龙树与无着是两个开派大师。

古时候的人民,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马车,他们如同那时的大马车一样。

另外一个意思是指轨则师。

因为以前路很窄小,靠马车经过将路开大,所以无着和龙猛就像马车一样,将佛陀的教法广为弘扬在世上。

二大车就是广行与深见;

深见的车轨是从文殊师利菩萨传给龙树菩萨,圣天菩萨、佛护、月称、师子宝贤,然后阿底峡尊者。

广行则由弥勒菩萨传给无着、世亲、金洲大师至阿底峡尊者。

在阿底峡尊者之前,这两个传承都是在不同人身上,从来没有在一个人身上。

到阿底峡尊者后,才具足两个传承。

阿底峡尊者当初在印度时只得到深见的传承,后来依止金洲大师,才得到广行的传承。

他另有一个是修行的传承,从世尊传给金刚持菩萨,传到帝洛巴、那若巴,再传给阿底峡尊者。

阿底峡尊者因此另外有一个名号,就是具足三种传承合流。

从阿底峡尊者之后,又传给了仲顿巴大师,仅俄瓦和卜多瓦大师。

燃灯智就是阿底峡尊者,这一颂是敬礼阿底峡尊者。

偏视无央佛语目贤种趣脱最胜阶悲动方便善开显敬礼此诸善知识

这是敬礼从阿底峡尊者到自己的一切传承上师。

「偏视无央佛语目」,是

指菩提道次,如果暸解菩提道次,就可以暸解佛说无尽的一切境界。

「贤种趣脱最胜阶」,说有福报贤种的弟子要得到解脱,最胜的入门和进门入内两种方法。

「悲动方便善开显」。

说明这些善知识有很大的悲心,善巧的用各种方式开导菩提道次,我要向他们敬礼。

我们要常常思惟:

现在能听到这些法,完全是历代传承上师传下来的。

饮水思源,忆念传承上师的功德。

我每次想到西藏的大译师们到印度求法,遇到了种种困难,他们都能够忍受,得来实在不易,如今世界上没有佛法的地方实在太多了,我们是多么幸运,能有机缘听闻。

因此更要珍惜教法,努力护持教法,使教法长久住世。

我们不管到那里,坐飞机坐汽车还觉得很累,飞机上的饭还很好吃,但是,我们还装做很累的样子(众笑)。

这些西藏的大译师从前就带着一个包袱,靠着步行到印度,路很不好走。

从西藏到印度的路有两条,一条是从日喀则到尼泊尔,另一条则是从拉达克到克什米尔,那时克什米尔的佛法非常兴盛,但是路程很远,他们都带很多金银财宝,很担心路上被人劫夺。

而且在印度气候非常闷热,不能适应,他们不顾自身安危,克服许多困难。

在印度学佛法,一学就是十年,二十年。

他们回到西藏,再将所学的翻译成藏文,现在西藏才有经藏一百零八,论藏有两百多。

有时我认为自己已经吃很多苦了,但是和大译师相比,根本不及他们的一分。

就是因为无法像这些大译师吃这么多苦,所以我们所暸解的也就没有他们所暸解的一分。

以前在西藏,大家都很尊重这些大译师,将他们的像画下来。

后来的人因为我慢,认为都是自己知道的,而没有想到这些大译师。

如果有人问:

「你怎么精通这么多经典」?

他们会说是自己努力学来的,根本不会想到上师和这些大译师的恩德。

因为都认为是自己辛苦学来的,自然就不能暸解得很深透,全是没有思惟传承上师的功德。

如果这样反复思惟,就会觉得我们所吃的苦,只是口头上说的苦而已,这是不是苦还是一个大问题。

常常思惟传承上师所吃的苦,就会觉得自己吃的苦算不上什么,是可以克服的。

常思惟上师的功德,对他们生起敬信心,善根力也会增长。

想想下一代的年青人,跟我这一代所吃的苦,差别非常大;

像我们学校学生只要馒头有一点黑,脸就变了(众笑)。

饭不好吃,就马上把它倒掉,跑到外面的餐厅吃,好在我们有两头牛,要不然这些饭不知道要埋在哪里(众笑)。

说真的,他们是应该要努力,但是从这点看起来,他们是不会有多大成就的(众笑)。

像这些不好习气的人,说他们可以弘扬佛法,真令人怀疑(众笑)。

我通常早上喝一杯茶一点饼,到十点和下午再喝一杯茶。

我们同学是早上喝一杯茶,九点喝一杯,十点下课又再喝一杯,吃完饭又再一杯。

我有时候想,餐厅是不是应该关门,但是餐厅关了,外面还有别得餐厅(众笑)。

如果不让他们轻松一点,他们会想:

不读了!

我要去做买卖赚钱(众笑)!

还有人想:

饭如果不好吃,我要回台湾(众笑)!

这就是因为没有常常思惟传承上师所吃的苦和功德。

赡部善巧尽顶岩遍众称美胜妙幡龙猛无着二法流菩提道次善传承

瞻部是指世间,顶岩就是说菩提道次是世间最殊胜的,像最高峰的顶岩一样。

在阿底峡尊者未着菩提道炬之前,虽然每个修行人都有他的道次第,但是没有写在书上。

直到阿底峡尊者将道次第分为下士,中士,上士,很简要地写成道炬论。

所以菩提道次是「赡部善巧尽顶岩」。

「遍众称美胜妙幡」,说明所有有情听到菩提道次都会很欢喜。

三十三天中有一个妙幡,当妙幡拿出来时,每个天人都能呈现在妙幡的中。

「龙猛无着二法流,菩提道次善传承」,指菩提道炬论是龙树菩萨和无着菩萨所流传下来的菩提道次第。

第三章 教法殊胜

成满群生所希愿教授伏藏如权王无数经续汇归流吉祥教乘大海聚

道炬论能满足一切众生的愿望,如同如意宝一样是宝中之王。

这个教法是融会一切法的教授,就如同大海一样,山上流入各河川的水,最后都汇流入大海。

尤如佛陀所讲的八万四千法门,最后都融会在这部菩提道次中。

「吉祥教乘」是指善说者阿底峡尊者的教法。

阿底峡到西藏三年期满,想要回印度;

原因是拿错大译师在那烂陀寺跟主持保证,三年之后带阿底峡尊者回印度。

在回印度的路上,因为尼泊尔一带战乱,所以无法回去。

于是仲顿巴上师就请阿底峡尊者到卫藏。

但是,拿错大译师说:

「这样,我当初跟主持的保证不就违反了吗」?

阿底峡尊者说:

「如果无法做到的事,不算违反你的承诺」。

阿底峡尊者到卫藏去,他派一个随从,带着他所著的菩提道炬和一封信,告诉主持因为战争,无法回印度,现在要到卫藏弘法。

随从就将信交给那烂陀寺的住持,住持看了信之后,知道阿底峡尊者在西藏推展教法很成功,又造了道炬论,于是很高兴,将道炬论放在法幢上,让大家供养。

主持回一封信给阿底峡尊者,希望他在西藏广弘佛法的同时,能为道炬论写注释。

以前阿底峡尊者从来没有造一部论具足显密的道次,所以这是非常胜妙的。

菩提道炬论因为说到显密的扼要,所诠是圆满的。

它跟一般经典不同的是,具有显密二种修持。

因为内容是调伏心的道次,特点是很容易修持。

另外又宣说深见、广行的扼要,具有龙树与无着的教法,比一般道次更为殊胜。

具足这三种功德,是其它经论所没有的。

证知诸圣教无违经典无余为教授易获圣者深密意剧愚恶崖获救免

菩提道炬论本身具足三种殊胜,前面已经说过。

本颂是说另有四种殊胜:

一、圣教无违。

诸圣教是教教授及证教授,有些经典还说断教授;

教教授是指佛陀所说的经典,以及具量士夫的释论。

要具足四种条件:

一是具意。

要有所诠及究竟的目的。

外道的论典说杀生供养可以生天,这是不可能的。

但依照佛教论典的所诠去行持,可以得到果。

二是与善法有关的。

依照修持可以断除罪障。

三是断除烦恼的。

外道的禅定是无法断除三界有顶的烦恼;

依佛陀教法修持,可以断除三界烦恼的功德。

四是宣说寂灭的功德。

修持能证得寂灭,得到永恒的快乐。

外道修到非想非非想天,也无法得到解脱,所以他们论典没有这种功德。

具足四种条件才是佛教论典,佛所说的经典都是利益有情的,不会损害的。

外道只是说不要杀人,其它动物仍可杀害,这不算利益有情。

二、经典无余为教授。

所以依佛经典修持,可以得到究竟的利益。

如大般若经使你了解所断的是什么,不了解的使你了解,未证的让你能证的,有这三种的殊胜。

像戒定慧三学的经典,都称证教授。

大乘有教教授、证教授,小乘也有教教授、证教授。

广大的就有八万四千法门,这些都是间接直接令众生成佛,没有一部经典不是为了断烦恼的方便,也是解脱的方便。

菩提道炬论与此意趣无违,也是成佛的方便。

三、易获圣者深密意。

如果不学道次第,很难了解甚深密意。

学道次第就能知道闻思修互助配合,没有听闻是不可能修持的。

经典虽为殊胜教授,因为末法所化机,如果不由具足定量释论,无法得到甚深密意。

四、极大谤法之罪获免。

佛陀随机设教,有时说了义,有时说不了义,权实二意都是开示成佛的方便。

如果不了知,则会谤法,批评教是一种,修是另一方法。

现代有人说学那么多有何用,修的只要一点点;

如般若经广中略,只是念诵而已,其实内容都是让我们修持的;

甚至说辩论,只是增长知见而已,也不是修持。

因为有这种知见的人,就是不了解经典无余为教授。

如果了解菩提道次第,就能了解一切经典都是教授。

佛说的经典,无不为众生灭除烦恼的。

所以在三大寺许多学了辩论之后,仍须学习菩提道次第,才能帮助修持。

了解菩提道次第扼要,自然可以知道修持;

如果不了解,很难认定其它经典也是修持教授。

如果知道不相违,即能不谤法,而不会堕恶道的险崖。

谤法堕恶道,将无法再度接触佛法的机会。

即使罪尽脱离恶道,重新生为人,也难深信佛法,生种种邪见,无法得到解脱。

所以谤法罪最重。

谤法如何造成?

例如自己修大乘法,说小乘无用;

小乘则谤大乘非佛说;

密教显教相互毁谤。

读那么多经无用,念佛念咒就可以;

修持佛法一定要出家,不出家不能修持,修行不是以身分来区别,分别好坏很容易造成谤法罪。

是以印藏善巧士 恒常信依胜教授 厥唯三士道次第 谁人心不踊跃喜 

说明印度及西藏的大成就者,都认为菩提道炬是很尊贵的教授,也是学习的弟子可以信赖的教授,具有三士道的次第,那一个心里不欢喜。

现观庄严论、入行论,虽然也含三士道次第,但次第没有这么完整,仅仅说明什么是下士道,什么是中士道,什么是上士道。

这样的完整道次第,具慧者那一个心中不踊跃欢喜,赞叹这殊胜的教授呢!

我们学习广论无法生起欢喜心,因为不了解内涵;

当了解之后,自然欢喜心就会越来越强。

西藏的修行者,不论到那里,都会带菩提道次第广论,或者略论。

第四章道前基础

一切经藏心精要 此道一座作持念 演说正法闻胜德 该集义大最当思

广论是八万四千法门的精华,所以我们念诵一遍,思惟一切内涵,有很大

功德。

不但念诵有功德,听闻、请师、讲法者也会得到很大功德。

因此,我们要好好听闻思惟,在慢慢念诵摄颂的同时,静下心思惟广论的内涵,均在此摄颂当中,它涵盖了五部大论及经藏的精华。

我们念诵时也等于念诵五部大论的精华,要反复思惟摄颂的内涵。

在西藏均念诵很慢,唱的调子很好听,听者有时会感动的眼泪都掉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