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优秀文化站长先进事迹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9908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范文优秀文化站长先进事迹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范文优秀文化站长先进事迹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范文优秀文化站长先进事迹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范文优秀文化站长先进事迹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范文优秀文化站长先进事迹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范文优秀文化站长先进事迹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范文优秀文化站长先进事迹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

《范文优秀文化站长先进事迹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范文优秀文化站长先进事迹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范文优秀文化站长先进事迹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

王xx说:

“看见乡亲们那样热切的眼神,那样真诚的举动,就不得不为他们去做点事。

”从那以后,每当夜幕降临,南利东屯的老百姓就穿上了色彩缤纷的服装,没有场地,就在乡村的街道上挥舞起了彩扇,伴着锣鼓扭了起来,后来竟发展到了100多人。

接下来,王xx的脚步走进了战家屯、滕家屯、韩家屯、刽家屯、曲家屯,茅屋中,土炕上,村头田间留下了他和文艺骨干交心的身影。

大家纷纷行动起来筹办大秧歌队,王xx自掏腰包作为扶助经费不断地送给农民。

如今全乡有一定规模的秧歌队已经发展到了24支。

王xx说,只要有人扭,他就赞助,他就支持。

秧歌队的组建和经常性的活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拥护和参与,并在xx乡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文化氛围。

为了统一动作,提高大秧歌的整体表演水平,他还有计划的聘请县文化馆的老师深入到村屯进行培训和辅导。

利用春节、元宵节组织大秧歌队,参加县文化馆和乡文化站组织的汇演。

正是从秧歌队的组建和活动的开展,让他迈开了乡村文化工作的第一步。

  他广辟思路,苦苦耕耘,为村民搭建文化舞台

  发展乡村文化最大的难点就是没有固定场所。

要真正的繁荣乡村文化,激发农民们对文化活动的兴趣与爱好,首先要给他们提供活动平台。

这几年,为了给农民朋友增加固定活动场所,王xx同志广辟思路,利用新农村建设、贫困村建设等项目,积极主动向上争取资金,先后建成了三个标准化的文化小广场。

XX年1月,王xx动员xx乡晓光村农民企业家栾长彬回村独家投资70多万元建设了一座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的农民文化小剧场。

结束了这个乡没有专门演出场所的历史。

乡村文化小广场、文化小剧场的建设,为农民自娱自乐提供了具有专业水准的文艺舞台,使农民在农闲时节或“我们的节日”到来的时候,能够经常在小剧场汇聚,自演自唱,自娱自乐。

  XX年,他紧紧抓住黑龙江省文化厅在基层乡村集中建设文化小广场的契机,全面提升xx村、xx村文化小广场的档次。

现在,“xx村农民文化活动中心”已经正式挂牌成立。

这个中心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现已建成集休闲区、体育运动区、秧歌和健身舞蹈表演区、小舞台等室外活动区,同时,在室内还建设了四室一区,即:

音乐室、图书室、书画室、根雕创作室和摄影展区。

XX年,又为永胜村建设了一个红色文化基地。

为了这项文化工程,他几乎天天泡在村屯里,帮助村里谋划文化项目、送物品、寻找和动员乡村文化能人。

  今年已经60岁的农民赵荣江酷爱根雕艺术,但早已放下了手中的刻刀。

原有的根雕作品也是丢的丢,送人的送人,剩下的也都放在了自家的仓房中落满了尘土。

王xx同志先后10多次来到赵荣江家,动员老赵重新拿起刻刀,还在xx村农民文化中心专门开辟了赵荣江根雕艺术创作展览室,不仅使老赵的作品重见天日,还为他今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此,他还自己掏钱为赵荣江购置了刻刀,去林场联系购买了大量的树根为老赵提供创作素材。

赵荣江激动地说:

“再不好好的研究根雕艺术,真对不起王站长的一片苦心啊”。

和赵荣江一样被王xx感动的还有农民摄影家赵文,绘画爱好者王长彬、刘树森、任桂荣,音乐爱好者郭喜、魏云良、张志刚等一大批农民。

现在,xx村已经成为木兰县远近闻名的文化先进村。

只几年每到农闲季节,王xx就组织全乡各村文艺人开展大型文意演出和晚会,受到全村百姓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响应。

每天到文化活动中心来跳舞、扭秧歌、看书看报、书画创作、欣赏根雕、吹拉弹唱的人都超过200余人,就连很多外乡镇的人也慕名前来参观。

  xx村胡家屯紧邻哈罗公路,是一个拥有400多户的大村。

由于历史原因,全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几乎为零。

村民扭秧歌、跳舞就在不足4米宽的村道上。

村道上车多、孩子多,非常的不安全,一过车尘土飞扬,也不利于百姓的健康。

王xx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经过积极努力,终于争取到了省文化厅援建综合文化小广场的项目。

小广场开工建设期间,他每天都来现场监工,他说坚决不能让省文化厅的文化惠民工程流于形式。

施工方暗示,如果能放宽要求,可以给他点儿好处费。

王xx同志坚定的说:

“发展乡村文化是我的事业,我不能贪图小利,让老百姓骂一辈子,小广场建设必须按照省厅下发的施工标准进行,差一点都不行。

”截止日前小广场已经圆满的竣工了,全村百姓无不欢欣鼓舞,还没等配套工程完工,老百姓就迫不及待的在这里扭起了大秧歌,跳起了健身舞。

  这几年,他还十分重视村屯文化大院的建设。

在兴建文化小广场的同时,王xx每年都有计划的扶持2个以上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大院。

其中他重点扶持了“xx村永恒文化大院”、“乔家屯张春荣文化大院”、“韩家屯邱桂荣文化大院”、“刘家粉坊屯孙贵文化大院”、“大灰堆屯郑永利文化大院”、“建新村邱宪华文化大院”、“xx村刘景贤文化大院”、“曲家屯曲锦顺文化大院”等,他不仅倾注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帮助筹划设计,使这些文化大院很快提档升级。

同时他还积极争取有关部门为各村的文化大院配备了相应的乐器、音响等设施,使文化大院真的名符其实、为民所用。

  王xx还广开思路,因陋就简开拓了冰雪文化项目。

XX年1月,王xx来到了xx村范家屯农民张凤良家中,鼓励张凤良利用自家的冬季闲置养鱼池塘开办农民冰雪文化基地。

经过半个多月的筹备,xx乡首家农民冰雪文化基地正式对村民免费开放了。

基地占15亩水面,设立了滑冰区、陀螺区、冰爬犁区和文艺表演区。

他还协调县文体局免费为农民下发了冰刀,自掏腰包XX元为基地送来了组合音响和100面彩旗,印制了4条彩色宣传横幅。

冰雪文化基地的投入使用,为xx乡冬季文化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增加了新的亮点。

  他用尽心思,只为乡村文化百花齐放

  为了搞好文化下乡活动,提高演出水平,他依托各村屯文化大院组建了乡村文化小剧团。

平时,这些人就作为村子里的文艺骨干和文化带头人,发动村民扭秧歌、跳舞,起到带头和示范作用。

农闲季节还集中组织排练文艺节目到各村巡回演出。

这些演出即丰富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也锻炼了自己的队伍。

由小剧团为核心举办的农民春晚,受到了省文化厅公共文化处领导的高度赞扬,成为这个乡的一个文化品牌。

XX年7月以来,xx乡文化小剧团还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场《魅力xx,激情xx》《魅力xx,幸福红丰》《唱响心中的歌》。

《抓文化促党建惠民生大型广场演出》《中秋赏月篝火晚会》广场文艺晚会和两届《xx乡农民健身舞蹈大赛》,连续三年举办了独具特色的《xx乡农民春节联欢晚会》《乡村好声音——xx乡农民歌手电视大奖赛》《全乡秧歌大赛》等活动,吸引了全乡文艺能人的广泛参与和群众前来观看。

王xx每年都创造机会,让农民上舞台甚至送文化进城表演。

这种老百姓自己编、自己演、自己评的活动形式,不仅喜闻乐见,而且寓教于乐。

既丰富了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也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心灵,弘扬了正能量。

  他为了事业慷慨解囊,把简朴和忙碌留给自己

  为了搞好乡村文化工作,王xx同志常常自己掏腰包。

从XX年开始,为了全面展示xx乡文化工作的丰硕成果,鼓舞全乡干部群众做好乡村文化工作,进而推动此项工作的发展,王xx考虑到站内人员少、经费不足等实际困难,说服爱人自己掏钱创办《乡村文化》专刊,每年出刊4期,每期印数1000余册,每出一期的费用就是3900元。

现在已经坚持出了第12期,已累积出资45000余元。

根据乡村文化工作的需要,设置的主要栏目有:

封面人物、时代先锋、亲情故事、文化快讯、文化能人、乡村古风、绿野诗林、心灵鸡汤、理论学习等相对固定的栏目。

整个栏目的组稿、采写、编辑、排版、印刷都是王xx亲力亲为。

白天到各村检查指导,晚上就加班编辑刊物,常常都要工作到夜里12点以后。

印刷刊物要到外地,他就开自己家的车。

每期都要往返几次进行校稿和确认,以确保刊物的质量。

刊物出版后,他还要免费发放到县直机关学校,村屯小卖部和乡村干部、农民手中。

图文并茂的《乡村文化》工作专刊,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和广泛传看。

创刊两年多来,《乡村文化》已培植了固定作者近百名,作者年龄有青年学生,也有耄耋老人,有乡村干部,也有普通农民。

可以说它的影响跨越了几代人。

黑龙江省文化厅领导看到此刊物后十分高兴,还在刊物上亲自批阅,号召全省文化站长向王xx同志学习。

  XX年秋天,xx乡xx村农民刘长林开办的农民文化创作室正式挂牌成立。

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郭本刚、政府副县长王艳玫等县乡领导莅临了现场,亲自为文化创作室揭牌。

文化创作室不仅吸引了本村爱好书法、绘画、剪纸、根雕、文学创作的农民参加,还吸引了全乡有艺术爱好的农民参加。

大家聚在一起创作热情十分高涨。

王xx还经常帮助刘长林邀请县里的书法家、画家、诗人、剪纸艺术家等到创作室交流创作经验,具体指导农民创作。

他把农民创作的作品有选择的刊登在《乡村文化》专刊上,既鼓励了创作室成员的积极性,还丰富了刊物内容。

仅这一个文化创作室,王xx个人就出资6000余元。

XX年元旦刚过,xx乡“首届农民唢呐培训班”开班了,为了能办好这次培训班,王xx又出资5000余元。

每次搞活动,资金不足他就自掏腰包补上。

有人问起他几年来为乡村文化花了多少钱,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乡村文化必须培养后备人才,而后备人才必须从少年儿童抓起。

王xx于XX年3月,协调xx乡中心小学筹备举办了为期一周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在他的策划下,校园文化艺术节丰富了内容,提高了活动质量。

有歌舞等特长表演,有书画作品展览等。

他还帮助该校成立了太极拳表演队,聘请县城的太极拳协会的老师亲临辅导。

又帮助xx中心小学成立了红领巾广播站,建立了标准化的播音室。

他每天抽出一小时时间亲自培训小播音员、小编辑、小记者。

建立常态化的运营管理机制,促进了校园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培养了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如今,校园文化艺术节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红领巾广播站也一直在播音。

传播着对梦想的呼唤,传播着春的声音。

他每年都和学校联手,评出优秀小记者、优秀小编辑、优秀小播音员。

  为了乡村文化的发展繁荣,他倾尽全部精力,每天都用笑脸迎接每一位群众,每天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丝丝的病痛,丝毫没有影响他对基层文化工作的执着追求。

乡亲们经常会看见一瘸一拐的文化站长来到他们中间,为他们尽心尽力的服务。

xx村党支部书记赵景奎说:

“王站长就是一个工作狂,铁人。

他经常晚上到xx村加班,到了饭时也不吃饭,实在太饿了,就到小卖部买一包方便面,我还是头一次接触这样的好干部,光干活,不吃饭。

”王xx的爱人乔亚清是个农民的女儿,对文艺原本不懂也不关心。

看见丈夫拖着病体天天风里来雨里去,挨累搭钱,她即生气又心疼。

但他拗不过丈夫,每次丈夫向她要钱,她最终还是把钱掏了出来。

去年,儿子把对象领回了家,商量结婚。

可是家里却拿不出买婚房的钱,最后还是兄弟姐妹联手帮忙,才让儿子有了结婚的房子。

王xx一家人的生活都十分简朴。

妻子的一双皮鞋穿了三年也舍不得换。

他本人平时穿的也像个农民,全身上下没有一件超过200元钱的衣服,甚至连他最喜欢的手表也舍不得买,使的手机也是200元的低挡手机,唯一值钱的家当就是他开了四年的面包车。

有人笑话他土气,他总是笑着说:

“有吃有喝有衣服穿,还有汽车开,这日子啊已经是够幸福的了”。

儿子装修新房,找老爸商量想买点高档材料,他却给儿子写了一首诗:

“天地须弥大,有屋就是家。

但存风雅趣,不必太奢华。

  王xx热爱乡村文化,奉献乡村文化的事迹,不知道感染了多少人,也让全家人从不理解到理解,从旁观者到参与者。

爱人每天下班不仅主动的关心丈夫的身体状况,还积极参与丈夫的工作,帮助丈夫出谋划策。

xx乡农民健身舞大奖赛,看见丈夫找不到女主持人,她还毛遂自荐,客串了一把女主持。

从此,每年的大赛她都会成为女主持。

  今年50岁的王xx还有着他自己遥远而灿烂的乡村文化发展规划,他对他的事业充满了畅想与憧憬。

他励精图治、孜孜以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在xx乡一提起文化站长王xx,没有不称赞的。

特别是村屯百姓,更是把他当成了快乐的使者。

他也把百姓当成了亲人,全心全意的为老百姓办事,把乡村文化植根于黑土,把梦想的种子播撒在了希望的田野。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王xx,做为农村最基层的文化站长,他的身影活跃在广大的农民中间,活跃在城乡的舞台上,为乡村文化插上梦的翅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