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9938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6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Word文档格式.docx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Word文档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Word文档格式.docx

10.一位先秦思想家这样评论两位政治人物:

齐桓公致力联系诸侯,设法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的国君。

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诈谋的国君。

这位思想家秉承的理念是(  )

A.无为而治B.兼爱非攻

C.以法治国D.克己复礼

11.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强调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做人要“恭、宽、信、敏、惠”;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认为人人皆有“羞恶之心”“恭敬之心”;

荀子也主张“仁义”,要“以德服人”,“人要向善”。

始终贯穿上述思想的一条主线是(  )

A.主张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理想社会

B.人不分贫富、贵贱、智愚、善恶,都有入学受教育的资格

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D.通过学习和实施法制,可以使小人变君子,普通人变圣人

12.苏州古典园林素有“不出城廊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的艺术境界,山环水抱,曲折蜿蜒,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下列与苏州园林体现的哲学思想一致的是(  )

A.万物皆备于我

B.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C.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D.从天而颂之,孰与知天命而用之

13.“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

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

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

”这种主张应出自(  )

A.儒家B.墨家

C.道家D.法家

14.在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现象”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

甲生说:

“这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

”乙生说:

“这是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

”丙生说:

“这是无意识的,要让学生自我觉悟。

”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

A.甲—儒,乙—法,丙—道

B.甲—儒,乙—道,丙—墨

C.甲一墨,乙一法,丙—道

D.甲—道,乙一墨,丙—儒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孟子对曰:

“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士庶人(普通百姓)曰‘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满足)。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

梁惠王上》

材料二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

故日月不高,则光辉不赫;

水火不积,则辉润(水火之光泽)不博;

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

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显赫)。

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

——《荀子·

天论》

请回答:

(1)试分析概括孟子和荀子的思想。

 

(2)材料二“故人之命在天”与荀子“人定胜天”思想存在矛盾,但荀子为什么还要这样说?

(3)两则材料反映出两位思想家的思想有哪些不一致的方面?

16.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造就了深层次的文化结构,消费意识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从一开始就沿着“尚俭”和“尚奢”主次并存、因时制用的模式向前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礼,与其奢也,宁俭。

——孔子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墨子

“财货足用则轻用(滥用),轻用则侈泰……侈泰则家贫。

——韩非子

“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

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故曰:

俭,德之共也。

——司马光

材料二 自一人言之,一人俭则一人或可免于贫;

自一家言之,一家俭则一家或可免于贫。

至于统论天下之势则不然……余每博观天下之势,大抵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者也。

何者?

势使然也。

……只以苏杭之湖山言之,其居人按时而游,游必画舫肩舆,珍馐良酿,歌舞而行,可谓奢矣。

而不知舆夫、舟子、歌童、舞妓,仰湖山而待爨(烧火做饭)者不知其几……彼以粱肉奢者,则耕者、庖者分其利;

彼以纨绮奢,则鬻者、织者分其利。

——明陆楫《蒹葭堂杂著摘抄》

(1)材料一中孔子尚俭的目的是什么?

墨子、韩非子、司马光分别是从哪种角度论述尚俭的重要性的?

(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的观点及其依据。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观点产生的根本原因。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史载:

“(汉初)萧(何)曹(参)为相,填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

”它反映了汉初的统治思想是(  )

A.儒家主张B.墨家主张

C.道家主张D.法家主张

2.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的“儒术”是指(  )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3.下列属于董仲舒的思想观点的是(  )

①春秋大一统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三教合归儒” ④“三纲五常”“孝道”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4.“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

号为诸侯者,宜谨视所候奉之天子也。

”这体现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主张(  )

A.“君权神授”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D.“春秋大一统”

5.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对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

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B.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C.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

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

6.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

7.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建议兴太学,正式弟子五十名,又增设无定额的旁听生,由郡国选择“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的少年充当。

正式弟子和旁听生均每年考试一次,合格的按等第任用。

这表明当时(  )

A.儒家思想发展成为官方哲学

B.官员选拔标准更侧重考试成绩

C.学校教育与用人选官相结合

D.打破了贵族子弟世代为官的局面

8.西汉时期,儒学逐渐发展为封建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是(  )

A.儒学汲取了佛、道的有益内容

B.适应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C.“四书”“五经”被定为教科书

D.影响远及东亚、东南亚和欧洲

9.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

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  )

A.坚决排斥阴阳五行之说

B.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

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

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10.《春秋繁露》云: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此话强调,君主应(  )

A.加强中央集权

B.独尊儒术

C.推行教化

D.顺应天意

11.“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

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这段材料所体现的思想是(  )

A.仁者爱人,缓和社会矛盾

B.分封诸侯,维护等级秩序

C.君权神授,维护君主专制

D.物皆有理,遵守三纲五常

12.钱穆认为:

“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次由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为士人参政之新局面,公卿朝士,名儒辈出。

”材料所述的“转变”(  )

A.源于汉初“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B.开启了建立官僚政治体制的先河

C.促使察举征召等选官制度的产生

D.奠定儒学“独尊”的政治基础

13.董仲舒认为: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这种思想(  )

①使天文学受到统治者重视 ②在理论上有助于仁政的推行 ③属于没有价值的封建迷信 ④指出要实行政治的大一统

A.①②B.①④

C.③④D.②③

14.秦代焚书禁学和汉代独尊儒术采用的手段大相径庭,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但两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即(  )

A.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

B.文化内容由综合宽容转向专制

C.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D.为不同思想留下适度发展的空间

材料一 汉武帝说:

“今子大夫(指董仲舒)既已著大道之极,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复之。

材料二 汉武帝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定太学以教救国”,在长安兴办太学,学习科目设五经,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

(1)材料一体现了汉武帝的什么观点?

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2)有人认为,若没有汉武帝,就不会有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你认为正确吗?

为什么?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王者承天意以从事……天者,群物之祖也。

——《汉书·

董仲舒传》

材料二 夫天道,自然也,无为。

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

——王充《论衡》

材料三 何以(知)天之自然也?

以天无口目也。

案有为者,口目之类也。

口欲食而目欲视,有嗜欲于内,发之于外,口目求之,得以为利,欲之为也。

今无口目之欲,于物无所求索,夫何为乎?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董仲舒的主要观点及其影响。

(2)据材料二、三,概括说明王充的主要观点。

(3)材料一与材料二、三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第3课 宋明理学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严重动摇,直接原因是(  )

A.儒学的“大一统”观念已经不再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

B.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

C.儒学放弃了自己“仁”“礼”等基本主张

D.魏晋南北朝的统治者都是佛教信徒

2.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的主张是在(  )

A.南北朝时期B.隋朝时期

C.唐朝时期D.明清时期

3.“二程”是北宋时期理学的代表人物。

下列不属于他们的思想主张的是(  )

A.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B.“人伦者,天理也”

C.通过内心反省“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

D.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4.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是指(  )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观念

D.“天人感应”理论

5.下面是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这些题字反映了(  )

 “忠”    “孝”    “廉”     “节”

①儒家思想是人身修养的重要内容 ②书院注重对学子个人品德的养成 ③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④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6.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  )

A.三纲五常B.经世致用

C.万物本原D.抗衡佛老

7.史学家张岱称:

“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文中的“良知”是指(  )

A.内心世界B.自然规律

C.社会规律D.天的意志

8.理学家朱熹强调“格物致知”;

陆九渊强调“本心体悟,发明本心”;

王阳明主张“致良知”。

他们探讨的共同主题是(  )

A.净化个人心灵B.树立独立人格

C.解决百姓生计D.解释世界本原

9.下面的《一团和气图》粗看似一笑面弥勒佛盘腿而坐,细看却是三人合一:

左为一道冠老者,右为一方巾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

弥勒佛手搭两人肩上,借用道者与儒士的五官,合成一张正面像。

它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

对这一思潮表述正确的是(  )

A.西汉初年初露端倪彼此有影响

B.“三教合归佛”为其核心内容

C.推动了宋代新儒学体系的诞生

D.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

10.程颐认为: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

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这段话的实质是(  )

A.维护封建等级秩序B.宣扬儒家伦理道德

C.强调理为万物之本D.倡导建立和谐社会

11.“开始把世界本原、社会、人生融为一体,使中国传统思维中有了更强的思辨色彩,这是一个了不得的成就,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这评价的应是(  )

A.荀子的思想B.董仲舒的新儒学

C.宋明理学D.维新思潮

12.“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这首诗反映了(  )

A.孟子的“仁政”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13.一位大学者的诗:

“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去登临。

千葩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

”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生意”的根源,也就是“天地生物之心,藉以识仁”。

该诗所反映的学术思想属于(  )

A.道教B.佛教

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

14.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下物资可以理解,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

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

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竞所适而不在。

材料三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1)材料一、二对“理”的阐释有何本质上的一致性?

(2)材料二是怎样说明“理”和三纲五常的关系的?

(3)材料三和材料一、二的思想观点有何不同?

两者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一 周公殁,圣人之道不行;

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

道不行,百世无善治;

学不传,千载无真儒。

无善治,士犹得以明夫善治之道,以淑诸人,以传诸后;

无真儒,天下贸贸焉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理灭矣。

先生(程颢)生乎千四百年之后,得不传之学于遗经,以兴起斯文为己任。

——[宋]程颐《明道先生墓表》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子文集》

材料三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1)据材料一,归纳材料中的思想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程颐思想体系的实质是什么。

(2)据材料二,说一说材料中的哲学观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此哲学观的根本性质是什么。

(3)据材料三,归纳材料主张的思想观点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理学的历史影响。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明清时期以“异端”自居,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的进步思想家是(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2.《焚书·

何心隐论》说道:

“仲尼虽圣,效之则为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此话主要反映了作者(  )

A.遵循学以致用

B.倡导婚姻自主

C.挑战正统思想

D.鼓吹专制集权

3.黄宗羲是浙东学派的创立者,也是明末清初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

下列对黄宗羲思想的评述,正确的有(  )

①猛烈批判君主专制制度,促进明清之际思想活跃 ②矛头直指君主专制,具有近代民主启蒙色彩 ③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同时又发展了儒家思想 ④虽未能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统治地位,但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4.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写道:

在这个时期(明清),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

……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

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

这里的“反动”是指(  )

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5.王夫之是明清之际进步的思想家,下列属于他的观点的是(  )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C.“天人一物,内外一理”

D.“天,人也,人即天也;

天,物也,物即天也”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李贽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平等的。

尧舜同普通人一样,每一个人都是圣人。

种地、做生意,一切谋生活动,都是普通人的物质利益,这些就是道。

材料二 李贽还认为:

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禀赋之自然”。

“谓圣人不欲富贵,未之有也”。

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纲常礼教的道学先生,也不过是借理学这块敲门砖来为自己谋取高官厚禄罢了。

(1)材料一反映了李贽的什么主张?

(2)材料二主要反映了李贽怎样的思想观点?

李贽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7.在明清的反封建思想中,反封建的矛头首先指向程朱理学,这是因为程朱理学(  )

A.维护封建伦理道德,摧残人性

B.破坏传统文化

C.反对任何意义上的社会进步

D.不适合时代的发展

8.“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

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

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

”这表明黄宗羲(  )

A.反对实行君主制度

B.指出了废除宰相的弊端

C.认为君主不能世袭

D.强调宰相职位应该世袭

9.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

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

”这实质上是主张(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反对“私天下”的君主专制

C.天下为主,君为客

D.“圣人”之言非“万世之至论”

10.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

“粟贵伤末,粟贱伤农。

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之弗贵,而积粟者闭籴,则愈腾其贵。

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之勿贱,而怀金者不雠,则愈益其贱。

”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  )

A.实行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

B.发挥市场的作用以促进商品流通

C.加强政府调控,以平抑粮食价格

D.征收工商税以减轻农民负担

11.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与宋明理学家在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等精神上一脉相承,但彼此意义有巨大差异。

其中,最大的差别是前者(  )

A.认为儒家学者掌握“道”

B.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主张

C.彻底抨击宗教思想体系

D.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12.有学者认为:

“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作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藩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

”材料所说的“异质”(  )

A.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B.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C.是封建社会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是以其(君主)未得之(天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材料二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

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1)根据材料一,指出君主和天下百姓实际上是一种什么关系?

作者的主张具有一种什么政治倾向?

(2)材料二反映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其思想的局限性又是什么?

1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材料二 “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

……讲明义理之归,闭塞私邪之路,然后乃可得而正。

——朱熹

材料三 “仲尼虽圣,效之则为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李贽

(1)依据材料一、二、三,概括指出三位思想家是如何对待儒家思想的。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儒家思想历史作用的认识。

参考答案

1.D [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原因包括:

政治上,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中活跃起来;

经济上,社会生产力进步,井田制瓦解;

思想文化上,教育和学术领域发生变化,在社会上形成了各种思想流派。

D项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确立的,故与本题无关。

2.A [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③“兼爱”是墨家墨子典型的思想观点,④“无为而治”是道家老子典型的思想观点,所以凡是含③或者④的选项均是错误的,所以,本题答案就是A。

①“仁者,爱人”和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