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思想感情类+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9964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思想感情类+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思想感情类+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思想感情类+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思想感情类+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思想感情类+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思想感情类+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思想感情类+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思想感情类+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思想感情类+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思想感情类+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思想感情类+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思想感情类+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思想感情类+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思想感情类+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思想感情类+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思想感情类+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思想感情类+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思想感情类+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思想感情类+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思想感情类+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思想感情类+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思想感情类+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思想感情类+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思想感情类+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表达对丈夫的思念。

(2)表达对兵役和战争残酷的怨恨。

(3)表达对青春易逝的哀怨。

(4)表达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7、托物言志诗:

(1)感慨兴衰。

(2)寄托哀思。

(3)托古讽今。

8、谈禅说理诗:

表达某种禅趣或哲理。

9、羁旅行役诗:

(1)表达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

(2)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表达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期盼向往。

10、伤春惜别诗:

(1)抒发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2)表达对某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11、游仙悼亡诗:

(1)表达对亲人离去的哀怨和思念。

(2)借助仙境表达自己的远大抱负或在现实生活中的苦闷。

12、即事感怀诗:

就某件事发表议论,抒发感慨。

【思想情感分类2】

1、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穷兵黩武。

如杜牧《过华清宫》、杜甫《兵车行》。

(2)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

(3)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

杜甫《登楼》

2、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曹操《龟虽寿》。

(2)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

(3)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4)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5)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6)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示儿》。

3、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

(2)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

(4)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

4、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2)昔盛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3)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5)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5、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2)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3)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思想情感总结1】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怡乐、黑暗官场之苦闷、离别思念之愁绪、贬官谪居之悲恨、韶光易逝之感慨

【思想情感总结2】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离愁别恨、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孤独惆怅、寂寞伤感、闲适愉悦、遭贬激愤、坚守节操、表现哲理、感奋振作、激励友人等。

(三)答题步骤

1、分析诗歌描写了什么内容。

2、分析诗歌表达了什么情感。

注:

如果涉及到艺术手法,需要指出手法的运用。

【答题格式】本诗通过( 

)的描写(叙述、回忆),抒发(表现)了诗人( 

)的感情。

(四)答题示例

【例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绣龟形诗①

侯氏

暌离②已是十秋强,对镜那堪重理妆?

闻雁几回修尺素③,见霜先为制衣裳。

开箱迭练④先垂泪,拂杵调砧⑤更断肠。

绣作龟形献天子,愿教征客早还乡。

[注]①龟形诗:

以“龟”谐“归”。

②暌离:

分离。

③尺素:

书信。

④开箱迭练:

打开箱子折叠丝绢。

练,白色的丝绢。

⑤拂杵调砧:

拂拭捣衣的木槌调整好捣衣石准备为征夫制衣裳。

杵和砧,均为捣衣用具。

诗中哪几句是细节描写?

这些细节描写表达了抒情主人公什么感情?

【例题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岁暮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做简要的分析?

【答案】

(步骤一)诗中的颔联和颈联四句运用了细节描写:

闻雁修书,见霜制衣,开箱垂泪,调砧断肠。

(步骤二)这些具体、典型的生活细节,真切有力地抒发了家中妻子对戍边丈夫的思念之情。

(步骤一)诗人通过对自己岁末暮年,仍漂泊他乡,而边关战事不断,时局艰难,朝中无人请缨的叙述,(步骤二)抒发了漂泊他乡的孤独寂寞之情,也流露出诗人崇高的民族责任感与爱国之情,也表达了自己空负报国愿望却无力为国分忧的无奈。

二、高中诗词鉴赏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曲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唐军暂时击退叛军收复长安后。

杜甫时任左拾遗,因屡次进言,被皇帝疏远冷落,频遭贬官。

麒麟:

传说中的瑞兽,此指冢边石塑之麒麟。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从花瓣飘飞的景象落笔,描绘出“风飘万点”的暮春图景,“落花时节”所牵动的不仅是诗人的伤春之愁,还有国家大难未靖、自己忠而见弃的哀愁。

B. 

“一片花飞减却春”表现出诗人非同寻常的敏锐感觉,美好事物的一点点缺憾便引起诗人惆怅。

此处“一片花飞”与成语“一叶知秋”异曲同工,堪称锤炼语言的典范。

C. 

颔联写趁花还未落尽,赶快欣赏;

不怕酒多会伤身,开怀畅饮。

句中的“且看”是只管看之意,“莫厌”是不推辞之意,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光、尽情行乐的愿望。

D. 

颔联两句不仅形象丰富,对仗工整,而且“且”“莫”等虚字的运用,更利于传达丰富的意蕴和幽微的情绪,展现了格律与灵活辩证统一的特色。

E. 

颈联与刘禹锡的两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内容和手法相同,都是以小见大,在荒凉破败之景中寄寓了诗人慨叹盛衰兴亡的伤感。

(2)尾联中的“物理”指事物变化的规律。

诗中诗人“细推”的有哪些“物理”?

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C,E

(2)物理:

①春有始末,花有荣枯。

②家国有盛衰,人事有兴亡。

思想感情:

诗歌表面上写诗人感到世间万物无常、得失难料,不欲留恋官位荣华,而思抛开世俗束缚、及时行乐,实际上写的是作者这种旷达之语背后的有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哀。

【解析】【分析】

(1)C项对词句的分析不误。

“且”是姑且、暂且,并非“只管看”;

“莫厌”是莫厌烦,并非“不推辞”。

诗人没有“只管看”“不推辞”的率性无忌,看花和饮酒的举动在这里表现的是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无法挽回的悲哀,不能说尽情行乐。

E项,刘诗的景象并不荒凉破败,与杜诗中的江上小堂、苑边的景象不同。

(2)第一问是概括诗中所“细推”的事物变化的规律,“一片花飞减却春!

”历尽漫长的严冬,好容易盼到春天来了,花儿开了。

这春天,这花儿,是很值得人们珍惜的。

然而“一片花飞”,又透露了春天消逝的消息。

春有始末,花有荣枯的规律。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就写到了人事。

诗人“且看欲尽花经眼”,目光随着那“风飘万点”在移动:

落到江上,就看见原来住人的小堂如今却巢着翡翠──翡翠鸟筑起了窝,何等荒凉;

落到苑边,就看见原来雄踞高冢之前的石雕墓饰麒麟倒卧在地,不胜寂寞。

经过安史之乱,曲江往日的盛况远没有恢复;

可是,好容易盼来的春天,眼看和万点落花一起,就要被风葬送了!

这并不是什么“惊人”的“奇想”,而是触景伤情。

面对这残败景象的办法,仍不外是“莫厌伤多酒入唇”,只不过换了一种漂亮的说法,就是“行乐”。

是家国有盛衰,人事有兴亡的规律。

第二问,“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这两句意思是:

难道“物理”就是这样的吗?

如果只能如此,无法改变,那就只须行乐,何必让浮荣绊住此身,失掉自由呢?

联系全篇来看,所谓“行乐”,不过是他自己所说的“沉饮聊自遣”、或李白所说的“举怀消愁愁更愁”而已,“乐”云乎哉!

绊此身的浮荣指的就是“左拾遗”那个从八品上的谏官。

因为疏救房琯,触怒了肃宗,从此,为肃宗疏远。

作为谏官,他的意见却不被采纳,还蕴含着招灾惹祸的危机。

这首诗就是公元758年(乾元元年)暮春任“左拾遗”时写的。

到了这年六月,果然受到处罚,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从写此诗到被贬,不过两个多月的时间。

明乎此,就会对这首诗有比较确切的理解。

实际上写的是作者这种旷达之语背后的有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哀。

故答案为:

⑴CE;

⑵物理:

思想感情:

【点评】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核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要求分析“行乐”在诗中具体所指,诗人“行乐”的原因,答题时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作答即可。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晚登城北门①

陆游

幅巾②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③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④。

【注释】①城北门:

成都城北门。

②幅巾:

当时读书人闲居时的一种装束。

③杜陵:

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

诗中用杜陵借指长安,暗喻故都汴京。

④梁州:

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首句描绘诗人装束和出游地点,紧扣诗题,写出了诗人闲散的生活和日趋衰颓的状况。

颔联巧用“杜陵秋”暗指宋朝故都汴京,寄寓着诗人对已逝美好生活的深情留恋。

“搔首”“倚楼”的描写,表现诗人心忧国家安危,感叹命途未卜,抒发了忧国深情。

尾联“横槊赋诗”借指诗人戎马生涯,“非复昔”包含着对戎马生涯已成往事的感慨。

(2)诗人的“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1)B

(2)①悲秋之情。

诗人登上城北门楼,深秋时节,西风劲吹,眼前凄凉的景象使人愁绪满怀。

②山河沦陷、忧国伤时的叹惋。

颔联和颈联抒发了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沦陷故都的怀念、忧虑之情。

③身世遭际,前途未卜之愁。

诗人瞻望自己的前途,身世安危未卜,搔首不安,愁肠百结。

④壮志难酬的悲愤。

远望烽火,仰视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而自己却报国无门,悲愁难耐。

(1)B项,“颔联巧用‘杜陵秋’……寄寓着诗人对已逝美好生活的深情留恋”错误,从诗中来看,从诗中来看,颔联“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两句是写对边境情况的忧虑和对关中国土的怀念,前一句中“散关”是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诗人过去曾在那里驻守过,今天登楼远望从那里传来的烽烟,说明边境上发生紧急情况,作为一个积极主张抗金的诗人,必会感到深切的关注和无穷的忧虑;

后一句是说深秋来临,北地天寒,鸿雁南飞,带来了“杜陵秋”的信息,陆游常盼望从北方传来好消息,但这次看到鸿雁传来的却是“杜陵秋”,“杜陵秋”三字,寄寓着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故都沦陷的无比忧虑。

故选B。

(2)从诗歌标题来看,《秋晚登城北门》交代时令、活动,首联“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叙出游地点、时间、景象以及感受,“卷地西风”造成的凄凉景象使人发愁;

颔联“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写对边境情况的忧虑和对关中国土的怀念,颈联“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对此发问:

国家可兴亦可废,而谁是兴国的英雄?

时代可安亦可危,谁又是转危为安、扭转乾坤的豪杰?

山河兴废难料,身世安危未卜,瞻望前途,令作者搔首不安,愁肠百结,这是为国事而愁;

尾联“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横槊赋诗”,借指陆游于南郑任四川宣抚使幕府职时在军中作诗事,他经常怀念的,正是“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戎马生涯,而现在这些已成往事,“非复昔”三字包含着很多感慨,诗人虽然离开南郑已有五年之久,但金戈铁马,魂绕古梁州”,正是报国心志的抒发,这是为自己不得志而愁。

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方面分析“愁”的原因。

⑴B;

⑵①悲秋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

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⑵本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与诗歌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本诗以“愁”字为线索,贯穿全篇。

首先感到的是卷地的西风。

“西风”是秋天的象征,“卷地”,生动形容了风势猛烈。

时序已近深秋,西风劲吹,百草摧折,寒气袭人,四野呈现出一片肃杀景象。

当这种萧条凄凉景象映入诗人眼帘时,愁绪不免袭上心来;

“满眼愁”,正是写与外物相接而起的悲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

”这两句是写对边境情况的忧虑和对关中国土的怀念。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这联诗句,抒发了诗人的忧国深情。

山河兴废难料,身世安危未卜,瞻望前途,令作者搔首不安,愁肠百结。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

”这—联既承前意,又总结全诗。

“非复昔”三字包含着很多感慨。

诗人虽然离开南郑已有五年之久,但金戈铁马,魂绕古梁州”,正是报国心志的抒发,诗虽结束,而余韵悠长。

可据此概括得出。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①

刘长卿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沧州近②,顾影无如白发何。

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

【注释】①刘长卿曾因刚而犯上,囚禁狱中,后遇赦,贬为潘州南巴(广东茂名)尉,旋即移睦州(浙江淳安)司马。

此诗作于他将往睦州,在江州告别薛六、柳八两位朋友之时②沧州:

滨海的地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承优诏”,看似称美皇恩浩荡,实际是用春秋笔法,以微言寄讽意,包含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激不平。

“醉歌”,是文人浇愁遣愤的一种方式。

前面冠以“空知”二字,则更是将苦情暗暗向深层推进了一步。

颈联写出作者情感变化,他努力想从萧瑟感中振作,但顾影观照自己满头白发,又跌落到无奈的感伤中。

尾联关合“别”的主题,主要写出薛柳二人告诫诗人要小心江上风波的殷殷叮嘱,足见其情谊真挚。

(2)诗歌颔联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与其他三联不同,请赏析这种写法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上的作用。

【答案】

(1)D

(2)①情感表达:

借景抒情。

颔联借明月高悬,胡雕掠过,楚山连绵,树叶飘落的景象,描绘了水天空寂、万木凋零、江山寥落的图景,渲染清秋悲凉凄冷的氛围,借此委婉抒写孤寂凄凉的心境和贬滴天涯的感恨。

②结构安排:

颔联承上启下,上承首联诗人苦痛情感,继续以江州清冷景色渲染感情,并由此联的将往淮南以及“胡雁过”“木落”等景象引发颈联以及尾联寄身沧洲的迁徙漂泊和年老无奈的感慨。

【解析】 

【分析】

(1)D项,“江上风波”错误,“风波”一词,语意双关,既指江上凤波,又暗指宦海风波,此处更强调宦海风波。

故选D。

(2)“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颔联所写即眼前之景——江水、明月、北雁、落木、楚山,渲染清秋气氛,借以抒写宦海浮沉的深沉感慨。

浩荡江水,凄清明月,一群北来南去的大雁掠空而过;

江州一带万木凋零,落叶飒飒,原先被树木遮蔽的古楚地的山岭突然裸露出来,似乎比往日增加了许多。

二句写景,一天上,一地下,一写水,一写山,一近一远,一动一静,上下俯抑,参差交互,成就了二幅水天空寂、江山寥落的江州秋色图。

结构上承上启下。

而作者的真正用意则在于通过这貌似孤立的景物画面,来抒写孤寂凄凉的心境和贬滴天涯的感恨。

北雁南飞,暗寓诗人迁播;

落术飒飒,隐含诗人晚景萧条,且与尾联“老”字遥相呼应;

楚山之多亦正好反衬出作者的一己之微。

⑴D;

⑵①情感表达:

【点评】

(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做这类题要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还要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本题中,颔联写景,描写了明月、胡雁、楚山、树叶等意象,描绘了水天空寂、万木凋零、江山寥落的图景,作者借此景抒发孤寂凄凉的心境和贬滴天涯的感恨。

在结构上,颔联的景物描写,承接了首联作者“学醉歌”等痛苦的感情。

同时环境描写引发出后面两联的感慨。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间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释】武均州:

即武巨。

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指洛阳。

朝陵墓的使者。

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墓前往祭扫。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

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2)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①驿道梨花处处盛开,②渲染使者奔驰的热烈气氛,③表达诗人对故土收复、皇陵得以朝祭的欢愉之情,寄寓着国家中兴的美好愿景。

(1)D项,错在“对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从全诗看,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情绪是乐观的,毫无伤感可言。

这首诗写诗人听到捷报传来后不能自已的欢欣鼓舞之情,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心。

(2)“驿路梨花处处开”是以景结情,描写寒食时节译路上梨花处处盛开,以盛开的梨花渲染朝陵驿道上使者骑马奔驰的热烈氛围;

作者预料到来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这里化虚为实,通过联想想象,突出了诗人激动兴奋愉悦畅快的感情;

本诗是诗人得悉均州的武矩报捷官军收复西京洛阳面作的,以梨花处处开的春日美景,寄寓着作者对国家中兴收复失地的美好祝愿。

整理归纳以上条目就可以得出答案。

⑵①驿道梨花处处盛开,②渲染使者奔驰的热烈气氛,③表达诗人对故土收复、皇陵得以朝祭的欢愉之情,寄寓着国家中兴的美好愿景。

【点评】⑴该题为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

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

⑵该题主要考查诗歌情感的把握。

完成这类题型,需要看题目,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深层情感。

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古意

[唐]李颀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蝟毛①磔②。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①蝟毛,即猬毛,比喻胡须稠密。

②磔,zhé

,张开。

(1)“事长征”的意思是________,交代了“男儿”________的身份。

(2)诗歌运用多种手法刻画“男儿”形象,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案】

(1)从事远征;

边疆从军的“勇士”(或军人,将军)

(2)①外貌描写,“须如蚜毛磔”,须发又短又多又硬,显出“男儿”勇猛刚烈的气概;

②心理描写,“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尽显刚勇犷悍的男儿本色;

③环境渲染,“黄云陇底白云飞”。

雄伟葬苍的塞上风沙,烘托出志在报国的硬汉豪士的形象;

④人物衬托,“使我三军泪如雨”,一曲出塞声,三军尽落泪,从侧面表现了铮铮男儿亦有思乡柔情。

(1)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

“男儿事长征”,意思是,男子汉当以国事为重,从军远征。

交代了“男儿”勇士或军人的身份。

(2)本诗刻画了一个从军塞上猛勇粗犷的男儿形象。

从事长征的男儿是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幽燕一带人。

他胡须又多又硬,勇猛刚烈,他在马蹄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