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案例造假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9988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务案例造假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财务案例造假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财务案例造假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财务案例造假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财务案例造假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财务案例造假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财务案例造假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财务案例造假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财务案例造假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财务案例造假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财务案例造假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财务案例造假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财务案例造假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财务案例造假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财务案例造假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财务案例造假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财务案例造假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财务案例造假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财务案例造假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财务案例造假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务案例造假文档格式.docx

《财务案例造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务案例造假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财务案例造假文档格式.docx

1、东芝财务造假事件:

自2008年度第二季度至2014年度第三季度期间,东芝数位高管涉嫌在知晓电脑业务存在违法交易的情况下,虚报了总计2248亿日元(约合117亿元人民币)的税前利润。

进展:

日本证券交易等监视委员会2015年12月7日根据《金融商品交易法》,建议日本金融厅对东芝公司虚报利润的财务造假行为开出史上最大的73.735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8亿元)罚单。

证监会正考虑以涉嫌违反《金融商品交易法》对东芝历任3名社长进行刑事举报。

东芝和当年的奥林巴斯财务造假走的是一条路子,但是两家的体量差别太大了……

2、汉能薄膜被香港证监会勒令停牌:

2015年7月15日,汉能薄膜发电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依据香港证券及期货(在证券市场上市)规则之条例第8

(1)条,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应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即香港证监会)之指令,于2015年7月15日实时停止汉能薄膜发电集团有限公司股份之买卖。

2015年12月23日,汉能薄膜发电发出公告称,财务总监李广民已辞任公司执行董事及财务总监职务。

自汉能薄膜发电股票停牌至今,汉能高层已经有3人辞职。

目前,受香港证监会调查的汉能薄膜发电仍处于停牌状态。

2015年12月30日更新:

12月28日港交所权益披露显示,被香港证监会勒令停牌的汉能薄膜发电(00566-hk)主席李河君,在12月21日(上周一)场外减持25亿股汉能,涉及资金4.5亿元人民币,持股比例从80.75%下降到74.75%。

李河君这次出售每股均价仅0.18元人民币,仅相当于汉能停牌前股价3.91港元的约5.6%。

点评:

这个应该是今年最有名的案例了,但是目前没有正式的调查结果说有财务作假。

3、桑德国际遭沽空机构职责财务作假:

沽空机构emersonanalytics发表报告指,桑德国际存在虚假收入,会计账目混乱。

emerson指出从2011至2013年期间,一项名为“工程科技服务”的项目为桑德国际提供约40%收入,但是桑德一直并没有与股东商讨。

同时该机构无法找到相关工程项目以证明有关收入,认为这证明收入是不存在的。

emerson进一步指出有证据证明桑德在2012年已完成了鞍山市的项目,该项目是桑德在2013年的主要收入来源。

然而,若公司并未将鞍山项目纳入2012年之内,令人质疑2012年的收入贡献来源,以及额外服务特许的应收款项,反映桑德账目存在漏洞。

emerson同时指出桑德账目混乱。

桑德上市文件中显示公司90%收入是来自荆州2个项目,而2个项目是在2008年入账。

emerson却指出有关建造合约直至2009年才签署,同时又指出另有两个项目亦有问题。

emerson还认为桑德的账目有问题已多年了。

其利息收入极低亦表明,公司实际现金或银行存款余额可能只有披露的三分之一,同时反映收入及盈利数字被明显夸大。

2015年9月25日,桑德国际公告新加坡德勤辞任核数师;

2015年12月18日,桑德国际公布,有关2014年底公司于银行的现金存款余额与公司的帐簿之间有20亿元人民币2015年下同)的差额,罗申美的审阅与pkf的调查发现及公司的解释是一致的,即现金差额合共20亿元竞买诚意金被遗漏记入公司会计记录而引致的。

桑德集团自愿向公司退回20亿元及相应利息。

对于这个结果我只能……

[1]

【篇三:

谢邀,是因为我下周知乎live要聊财务造假的问题所以找我来答吗……手头有一些资料,先写几句。

到11月末,中国证监会一共发出了135份行政处罚决定书,我统计了一下,其中有11份处罚是涉及到财务造假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并非所有的“信息披露不实”都是财务造假,要看具体的内容)。

此外还有“山东好当家”,虽然没有处罚公司本身,但是处罚了资产评估公司,实际上也涉及到重大的财务信息不实问题。

另外,这其中还不包括已经爆出消息、但尚未作出正式处罚决定的对象,例如太化股份、鑫秋农业、龙宝参茸等。

这12个处罚案例中,有5个案子同时处罚了中介机构(券商、会计师、评估师等)。

比较恐怖的是,这12个案例中,有6个属于农林牧渔行业,分别是康华农业、山东好当家、参仙源、福建金森林、北大荒农业、振隆特产(另外两个月前被立案的龙宝参茸也是主动撤回ipo的农业公司,和振隆很像;

还有现代农装也算跟农业概念沾边,不过从业务来讲是传统制造业,不算农业领域)。

这六家中振隆属于撤回ipo申请、未上市成功,参仙源是新三板公司,其他四家是上市公司(康华是借壳“步森股份”)。

这是什么概念?

——整个中国资本市场上,一共只有45家农林牧渔行业的上市公司(包括沪深主板、创业板、中小板),也就是说仅仅一年之内这个板块就有差不多10%的上市公司因财务造假被罚……

然后,除了山东好当家之外,其余5家造假方全部涉及收入作假的问题(当然这本来就是中国、或者说全世界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头号重灾区,据我粗略统计,过去三年中证监会处罚了近三十个涉及财务造假的案子,将近2/3涉及收入造假,可见我们的上市公司还是很简单明了的,直奔目的而去、毫不矫揉造作):

康华农业——虚增营业收入,各期财务报表虚增营业收入均达到当期披露营业收入的30%以上参仙源——利用不公允的关联交易虚增收入福建金森林——利用账外资金虚增收购对象(连城兰花)的收入北大荒农业——伪造、更改合同,虚增收入振隆特产——伪造合同价格,虚增出口收入

然而如果是了解这个行业的人,对此大概一点也不会奇怪。

农林牧渔因为本身经营方式和资产性质的特点,历来就是财务核算、外部审计的难点领域——正常核算要弄清楚都是困难的事情,遑论刻意做手脚。

说句不好听的,这个行业里被揪出来的造假案例,基本是要么是背,要么是笨。

水面以下的冰山有多大恐怕没有人知道。

除了农业板块之外,被报道比较多的财务造假案例还有大智慧和欣泰电气。

大智慧属于翻着花样地假造收入和利润:

隐瞒关于退款的合同内容,改变收入确认依据;

以非业务资金冒充销售收款;

伪造排期表提前确认广告收入;

串通客户伪造验收单据提前确认收入;

提前合并被收购的子公司利润;

少计提奖金等当期费用……可谓利润造假的样板教材。

这样大面积的问题,作为审计师的立信也难逃牵连。

欣泰电气主要是作为造假退市的第一单被载入史册,单纯从造假手段来说,欣泰伪造销售收款、修改应收款账龄、少提坏账准备的做法并不是什么惊世骇俗的“创举”。

其他几个处罚案例也简单提一下:

亚太实业——房地产销售的确认方式有问题,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计提不足,下属子公司的质保金计提不足好当家——使用不恰当的方法评估海域资产价值内蒙发展——7.6亿的承兑汇票未做账务处理和披露舜天船舶——隐瞒关联关系和关联交易,利用关联交易隐瞒成本现代农装——坏账准备、存货减值准备计提不足

香港市场上,联交所今年谴责了6家公司,大部分是因为重要事项披露不充分或不及时。

疑点比较大的是天利控股(连续三年没有获得审计师的clearopinion)和铭源医疗(对外支付的大量资金实际用途和去向不明)。

另外今年有7家港股公司进入长期停牌,一般如果是由于被监管部门调查、或者未能按规定发布业绩报告的原因而进入长期停牌的,就有很大的财务舞弊嫌疑。

我比较有印象的是江山控股,因为之前的审计师kpmg辞任了、并且在辞任申明里列了一堆财务疑点,例如疑似“对倒”的虚构收入成本、剥离资产的价款难以收回、厂房的减值风险、对外资金拆借可回收性成疑等等,基本上可以认为已经做实草屋造价了。

另外还有桑德国际,账面资金余额和实际资金出现20亿的巨大差异,资金去向和用途成疑。

另外像明发之类很早就被质疑了,只是今年开始正式长期停牌。

至于去年停牌的典型汉能薄膜,香港证监会至今也没有发布任何官方调查结论,因此也不能就定性为财务造假(据说有可能同意汉能明年有条件的复牌?

)。

美国方面不太了解,我只记得sec今年罚了weatherford和孟山都,前者是逃税,后者是销售回扣处理不当,不过都是前几年就爆出来的问题,只是在今年结案了(孟山都的内部举报人拿了一大笔奖金,羡慕啊)。

有兴趣的知友可以去翻sec今年发的release,大概260个左右,按关键字charge或settle搜吧,我暂时还没空去理一遍。

另外东芝今年又爆了一家子公司的财务造假,不过比起去年的金额来只是九牛一毛。

大概就是这些吧。

具体的造假处罚案例汇总在了我的专栏文章里

------------------------------------------最后是广告的分割线------------------------------------------

12月15日的知乎live里来和大家聊一聊财务造假的话题,live入口:

【篇四:

阅读本文需要消费你23分钟(深度好文,建议详读)

前言

事实上,识别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不单单是二级市场价值投资机构、投资者、投研人员必备的技能,也是投行界从事并购重组等资本运作必做的功课之一,除非你只是个倒票的贩子,懒得关心也管不了其他与买卖交易无关的「闲事」。

但我们相信总有许多投行人士秉承做好人做好公司的信念,为上市公司的真实价值成长负责。

我们再一次把「欣泰电气事件」拿来做为下文所有内容的引子

2015年5月,辽宁证监局对欣泰电气现场检查时发现,欣泰电气可能存在财务数据不真实等问题。

随后,证监会立案,组成了由深圳证监局、辽宁证监局两地近30人参加的联合调查组,进公司、跑银行、访客户,历时4个月左右,最终坐实了欣泰电气欺诈发行和重大信息披露遗漏。

2016年5月底,欣泰电气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和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

7月8日,因欺诈发行和重大信息披露违法,证监会对欣泰电气启动强制退市程序,并宣布暂停上市后不得恢复上市,退市后不得重新上市。

欣泰电气也由此成了财经界的「网红」—a股市场首家因涉嫌欺诈发行而被强制退市的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不止我一个,为什么单单强制我退市」,2016年8月2日,欣泰电气发布公告称,将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就《行政处罚决定书》和《市场禁入决定书》提出行政复议。

如果获得通过,欣泰电气将就退市的处罚决定,向中国证监会提出行政复议申请。

9日,股东大会通过行政复议。

欣泰电气和证监会的恶战也再次升级。

一般来说,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手段有13种:

1、虚构收入

2、提前确认收入

3、推迟确认收入

4、转移费用

5、费用资本化、递延费用及推迟确认费用

6、多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以调控利润

7、制造非经常性损益事项

8、虚增资产和漏列负债

9、潜亏挂账

10、资产重组创造利润

11、通过投资事项对利润的调控

12、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

13、「关联交易非关联化」创造利润

一般来说,容易发生财务造假的股票类型包括6种:

1、异动股

2、重组股

3、圈钱股

4、垃圾股

5、关联股

6、概念股

总体来说,识别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方法包括8种:

1、税项分析法

2、应收款项和存货分析法

3、毛利分析法

4、现金流量分析法

5、子公司分析法

6、资产重组与关联交易分析法

7、资产质量分析法

8、审计意见分析法

1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13种手段

(1)虚构收入

这是最严重的财务造假行为,有几种做法,一是白条出库,作销售入账;

二是对开发票,确认收入;

三是虚开发票,确认收入。

这些手法非常明显是违法的,但有些手法从形式上看是合法,但实质是非法的,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如上市公司利用子公司按市场价销售给第三方,确认该子公司销售收入,再由另一公司从第三方手中购回,这种做法避免了集团内部交易必须抵销的约束,确保了在合并报表中确认收入和利润,达到了操纵收入的目的。

此外,一些还有利用阴阳合同虚构收入,如公开合同上注明货款是1亿,但秘密合同上约定实际货款为5000万元,另外5000万元虚挂,这样虚增了5000万元的收入,这在关联交易中非常普遍。

(2)提前确认收入

这种情况如:

一在存有重大不确定性时确定收入,二是完工百分比法的不适当运用。

三是在仍需提供未来服务时确认收入。

四是提前开具销售发票,以美化业绩。

在房地产和高新技术行业,提前确认收入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房地产企业,往往将预收账款作销售收入,滥用完工百分比法等。

以工程收入为例,按规定工程收入应按进度确认收入,多确认工程进度将导致多确认利润。

(3)推迟确认收入

延后确认收入,也称递延收入,是将应由本期确认的收入递延到未来期间确认。

与提前确认收入一样,延后确认收入也是企业盈利管理的一种手法。

这种手法一般在企业当前收益较为充裕,而未来收益预计可能减少的情况下时有发生。

(4)转移费用

上市公司为了虚增利润,有些费用根本就不入账,或由母公司承担。

一些企业往往通过计提折旧、存货计价、待处理挂帐等跨期摊配项目来调节利润。

少提或不提固定资产折旧、将应列入成本或费用的项目挂列递延资产或待摊费用。

应该反映在当期报表上的费用;

挂在「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或「预提费用」借方这几个跨期摊销帐户中,以调节利润。

目前通常的做法是,当上市公司经营不理想时,或者调低上市公司应当应交纳的费用标准,或者承担上市公司的相关费用,甚至将以前年度已交纳的费用退回,从而达到转移费用、增加利润的目的。

(5)费用资本化、递延费用及推迟确认费用

费用资本化主要是借款费用及研发费用,而递延费用则非常之多,如广告费、职工卖断身份款费等例如将研究发展支出列为递延资产;

或将一般性广告费、修缮维护费用或试车失败损失等递延。

在新建工厂实际已投入运营时仍按未完工投入使用状态进行会计核算,根据现行会计政策,在完工投入使用前的新建工厂工人工资等各项费用、贷款利息均计入固定资产价值而非当期损益。

通过此方法可调增利润。

还有如费用不及时报帐列支而虚挂往来,按正常程序,发生的加工费、差旅费等费用应由职工先借出,在支付并取得发票后再报帐冲往来计费用。

在年末若职工借款较大应关注是否存在该等情况。

(6)多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以调控利润

《企业会计制度》要求自2001年1月1日起,上市公司要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

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

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不健全的状况下,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有较大的利润调节空间。

由于资产减值会计内涵复杂性,决定了同样一项资产有不确定性的价值,因为资产减值实际上是掺杂企业管理当局主观估计的一种市场模拟价格,资产减值的不确定性给企业管理当局利润操纵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此次新增的四项减值准备涉及到不动产及无形资产的估价,与旧四项准备相比,资产减值计量计量难度更大,甚至大大超过上市公司财务部门及审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除非寻求专业的不动产及无形资产评估师帮助外,否则根本无法得出恰当的资产减值标准,从而影响减值准备计提的正确性。

这就更为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提供了空间。

目前,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玩会计数字游戏,主要游戏规则是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推迟或提前损失,典型表现为某个年度出现巨额亏损—让我一次亏个够。

(7)制造非经常性损益事项

非经常性损益是指公司正常经营损益之外的、一次性或偶发性损益,例如资产处置损益、临时性获得的补贴收入、新股申购冻结资金利息、合并价差摊入等。

非经常性损益虽然也是公司利润总额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由于它不具备长期性和稳定性,因而对利润的影响是暂时的。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特殊性质,为公司管理盈利提供了机会,特别应关注是有些非经常性损益本身就是虚列的。

(8)虚增资产和漏列负债

操作手法有:

多计存货价值:

对存货成本或评价故意计算错误以增加存货价值,从而降低销售成本,增加营业利益。

或虚列存货,以隐瞒存货减少的事实;

多计应收帐款:

由于虚列销售收入,导致应收帐款虚列;

或应收帐款少提备抵坏帐,导致应收帐款净变现价值虚增;

多计固定资产:

例如少提折旧、收益性支出列为资本性支出、利息资本化不当、固定资产虚增等;

漏列负债:

例如漏列对外欠款或短估应付费用。

(9)潜亏挂账

当前上市公司账面资产很多为不良资产,为了挤出水分,《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上市公司计提八项减值准备,但很多上市公司减值准备根本未提足,这里面原因很复杂,当初改组上市时,基于包装的需要,虚增了一块资产,可能挂在应收款项上,也可能虚增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一些投资项目根本就是虚的或为不良资产,但也挂在账上。

上市以后,因原主业不行,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就急剧减值,但上市公司也不计提减值准备,另外,上市后继续包装,造成多项资产尤其是应收款项虚增。

这些账面不良资产带来的潜亏金额往往很大。

(10)资产重组创造利润

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企业为了优化资本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完成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施的资产置换和股权置换便是资产重组。

然而,近年来的资产重组老是给人想到做假帐。

许多上市公司扭亏为盈的秘诀便在于资产重组。

通过不等价的资产置换,为上市公司输送利润,目前仍然是利润操纵的主要手法之一,虽然因「非公允的关联交易差价不能计入利润」新规定而受限制,但上市公司仍可以通过非关联交易的资产重组方式为上市公司输送利润。

(11)通过投资事项对利润的调控

对亏损控股子公司通过减持股份后不纳入合并报表范围或者对投资事项减持股份后由权益法改为成本法核算,可以避免将子公司的亏损计入合并报表,同时还可通过转让股权获取投资收益。

对亏损的控股或仅权益法核算的子公司减持股份,一般转移至关联方,为避免作为关联交易披露,受让股权可通过非关联第三方再转移至关联方;

此外,在投资初期将技术出资「变脸」创造利润。

这里指的「变脸」,指的是在以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当以无形资产出资后所占股份的价值a大于投资方无形资产帐面价值b时,按规定该差额只能作为股权投资差额处理分10年以上分期摊入各期损益,若以将无形资产转售给另一出资方的方式收回等于a的现金,则可以将a、b之间的差额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而另一出资方购入无形资产后也可以将此无形资产按购入价作为出资投入新设立的子公司。

(12)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

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以及变更标准的主观性,为公司进行盈利管理提供了条件,公司有可能利用这一特点,在需要时对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做出某种调整和变更。

因此,关注公司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是否改变,对判断公司是否进行盈利管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线索。

改变会计政策譬如折旧年限、坏帐计提比例、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改变会计报表合并范围、变更其他长期资产的摊销时间、变更递延收益的摊销方法、变更存货计价方法、变更坏帐准备计提方法等均将对当期利润造成影响,导致前后期损益数据不可比。

(13)「关联交易非关联化」创造利润

财政部日前发布《关联方之间出售资产等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其核心思想是对显失公允的关联交易进行约束。

由于显失公允的交易价格部分不能确认为当期利润,也不能转增资本或弥补亏损,而只能作为资本公积处理,这样,上市公司和关联方之间通过关联交易提升利润,实现扭亏或保牌的目的就只能落空了。

但正如《中国证券报》记者曹腾提出,有市场人士担心,尽管规定内容详尽具体,但规定约束的是关联方之间的交易行为,一旦上市公司将关联交易非关联化,则新规定的意图将不能实现。

关联交易非关联化是指,上市公司将资产溢价出售给非关联方,由此产生的收益将不受新规定的约束,而与此同时,关联方通过其它方式弥补非关联方的损失;

或者是两家上市公司的关联方同时收购对方上市公司的资产,相当于作了个互换。

一系列交易的实质是向关联方溢价出售资产,但形式上却绕开了新规定。

2

哪些上市公司容易出现财务造假

(1)异动股

一般企业的业绩具有惯性,除非天灾人祸,但现在有些上市公司业绩变脸很快,此类上市公司前期业绩基本不可信。

股价波动厉害的上市公司,此类上市公司已被恶庄控制,上市公司的业绩已完全沦为恶庄欺骗股民的慌言,上市公司利用业绩配合庄家炒作,此类上市公司业绩最不可信。

同样业绩超乎常规的高成长的公司往往不可信,对中国绩优股一定要抱十分小心的态度,就不定就是颗地雷;

还有那些业绩优良但股价疲软的公司,如蓝田股份,为什么业绩好却没有庄家看上呢?

(2)重组股

这类上市公司资本运作的背后是往往是证券欺诈,包括财务造假与二级市场操作,资本运作频繁本身说明其前面的资本运作是虚假的,后面的资本运作也难保真实的。

此外,上市公司和大股东及其关联方有较多关联交易,其业绩也不可信,实际上一些通过资产置换进行重组的股票,置换出去的资产往往是有问题资产,置进资产也往往不是什么优质资产,根本就是「垃圾换垃圾」。

(3)圈钱股

ipo即首次发行股票的上市公司,由于经过大规模的上市改组,其前三年的业绩与实际业绩相差太远,特别是剥离劣质资产上市的公司,这些公司前三年的业绩不是其真实业绩,而是人为的模拟业绩,其业绩水分很大,所以,首发股票的招股说明书及上市公告书上的业绩基本都是假的。

再融资股票业绩往往畸高,畸高的背后往往是造假

—对于净资产收益率超过15%的业绩都要小心,特别是通过重组和概念换来的业绩。

(4)垃圾股

这类上市公司实际业绩都很差,但为了圈钱和炒作需要,或者利用会计手段调节业绩,或者直接虚构业绩,使之三年微利或保配然后一年大亏,这类企业业绩有太多粉饰,没有可信性。

证监会决定,从明年1月1日起取消「pt」制度,pt公司面临着一个退市的威协。

如果没有实质性的重组,如果难以实现盈利的目标,那么,年报出来后这类pt公司就要退出证券市场了。

而st公司同样面临着一个亏损三年后直接退市的问题。

可以说pt、st公司目前都处在风浪尖上的,作为投资者来说,年报出台前还是远离那些已连续两年半亏损、目前又无实质性重组方案出台的上市公司股票。

(5)关联股

没有三分开的上市公司。

其与大股东实际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会计核算非常随意,业绩在母子公司之间移来移去,没有任何的可比性及可靠性。

此外,上市公司和大股东及其关联方有较多关联交易,其业绩也不可信,因为目前关联交易非常不公允,实现的业绩往往不可持续,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6)概念股

凡是概念股,都带有一定的欺骗性,笔者发现一些所谓的「西部开发」、「生物制药」、「小盘绩优」、「外资并购」、「奥运题材」业绩很不可信。

这些概念股往往是庄家股,既是庄家股,业绩就被庄家所控制,所以对概念股、庄家股业绩笔者是抱怀疑态度的。

3

识别上市公司容易出现财务造假的8种方法

(1)税项分析法

笔者指控两家上市公司虚构收入数亿元,突破口是其欠税十分异常,一家小型上市公司,竟然欠税几千万元,这欠税很可能是虚构的,税即然是虚构的,收入和利润自然也是虚的,其造假手法就是虚开发票。

此外笔者根据「应交税金期末余额=应交税金期初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