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试题江西含详解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80164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试题江西含详解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试题江西含详解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试题江西含详解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试题江西含详解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试题江西含详解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试题江西含详解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试题江西含详解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试题江西含详解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试题江西含详解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试题江西含详解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试题江西含详解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试题江西含详解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试题江西含详解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试题江西含详解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试题江西含详解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试题江西含详解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试题江西含详解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试题江西含详解Word下载.docx

《高考语文试题江西含详解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试题江西含详解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试题江西含详解Word下载.docx

兴:

兴办。

许多被搁置的事情等着要兴办。

成语出处:

王颖《海外赤子》:

“百废待兴,一下子怎么能抓得过来。

”B.翔实:

详细而确实。

也作详实。

瞭望:

登高望远;

特指从高处或远处监视敌情。

暴燥(躁):

遇事急躁,容易发怒。

斐然成章:

斐、章:

文采。

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论语·

公冶长》:

“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载之。

”C.肖像:

以某一个人为主体的画像或照片(多指没有风景风景陪衬的大幅相片)。

赢(羸)弱:

瘦弱。

修葺:

修缮。

一愁(筹)莫展:

筹:

筹划、计谋;

展:

施展。

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

《宋史·

蔡幼学传》:

“其极至于九重深拱而群臣尽废,多士盈庭而一筹不吐。

”D.迁徙:

迁移。

戳穿:

刺穿;

说破;

揭穿。

针砭:

砭是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使用方法已经失传。

“针砭”比喻发现或指出错误,以求改正。

如愿以尝(偿):

偿:

实现、满足。

按所希望的那样得到满足。

指愿望实现。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一回:

“况且他家里人既然有心弄死他,等如愿以偿之后,贼人心虚,怕人议论,岂有不尽力推在医生身上之理?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毋庸,法兰西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②小男孩一下子索然了,站在那里没有目标地东张西望。

③当浮力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时,物体上浮,物体下沉。

A.置疑兴味反之B.质疑趣味反之C.质疑趣味否则D.置疑兴味否则

答案A。

质疑:

动词,提出疑问:

质疑问难。

置疑:

动词,怀疑(多用于否定式):

不容置疑,无可置疑。

兴味:

一时性的兴趣,一时产生的兴趣。

趣味:

持续时间长的兴趣,爱好。

反之:

是与之前所述,完全相反,中性词。

否则:

是与之前所述内容不同,一般指结果,贬义词居多。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今天,江西、湖南一带烈日炎炎,紫外线辐射强烈,大家最好不要外出,在家休养生息。

B.极端个人主义者总以为人都是为自己的,在他们心目中,那些舍己为人、公而忘私的行为是不堪设想的。

C.我默念了一下射击要领,下定决心,“砰”地打响第一枪,眼睛情不自禁地眨了二下,身体也随之一震。

D.几十年来,我们兄弟姐妹的事总是按下葫芦又起瓢,让母亲直到晚年还有操不完的心。

答案D。

A.休养生息:

休养:

何处保养;

生息:

人口繁殖。

指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恢复元气。

唐?

韩愈《平淮西碑》:

“高宗中睿,休养生息。

”唐?

”【近义词】:

安居乐业、养精蓄锐【反义词】:

动荡不安、离乡背井、颠沛流离【用法】:

联合式;

作谓语、定语;

含褒义。

此题用错成语很显然。

B.不堪设想:

指未来情况不能想象。

指预料事情会发展到很坏的地步。

也比喻事情坏到极点。

【近义词】:

不可思议、危如累卵、凶多吉少【反义词】:

相安无事、安然无恙【用法】:

动宾式;

作谓语、定语、补语;

用于指消极方面的事。

C.情不自禁:

禁:

抑制。

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

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

南朝梁刘遵《七夕穿针》诗:

“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

”【近义词】:

不由自主、身不由己【反义词】:

不露声色、无动于衷【用法】:

主谓式;

作谓语、状语;

用于描写人的感情。

此处应作“不由自主”:

指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

D.按下葫芦又起瓢:

顾了这头丢那头;

此起彼落。

与成语应接不暇意思相近。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市政府关于严禁在市区养犬和捕杀野犬、狂犬的决定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拥护和支持。

B.参加这项比赛的选手平均年龄19岁,平均身高1.68米,平均文化程度大专以上。

C.南昌至上海、杭州的火车动车组票价分别为228元、179元,而对应的普通列车硬座票价为106元、81元,相比之下,普通列车硬座票价要低一倍多。

D.承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难道谁能否认这是当代中国青年肩负的崇高使命吗?

A.“严禁在市区养犬和捕杀野犬、狂犬”有歧义。

即捕杀野犬、狂犬是否被在禁止之列。

另外,“拥护”是指对领袖、党派、政策、措施等表示赞成并全力支持。

“支持”是指给以鼓励或赞助。

“拥护”含全力支持的意思,所以宜放在支持后,以示递进才妥。

B.“平均文化程度大专以上”有错,平均不能是约数,当然不能说“以上”。

因为是指把总数按份均匀计算。

C.“低一倍多”语病题出现数量增减的句子要注意:

数词有确数、概数之分,概数前面不能加上“至少”“最多”“最高”“最低”“超过”一类词。

此外,使用“降低”“减少”“缩小”等词语时不能用倍数。

命题者常在此处设置语病。

同样的设题2006年广东卷4.B工厂实行了生产责任制以后,效率有了显著的提高,每月废品由原先一千只下降到一百只,废品率下降了九倍。

二、(9分。

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书斋凝石

书斋,顾名思义,是读书的房间,同时也是藏书的地方,还是书写的地方。

读书、藏书、书写是书斋的基本功能。

后来,文物古玩的收藏和鉴赏常在这里进行,诗词歌赋和书法绘画乃至篆刻的切磋和研讨也常常在这里进行。

书斋是以个人名义建立,以主人和密友为主体,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

书斋姓“文”,所以别名称作“文房”。

早在春秋时期,与朝廷兴建的学校——“官学”不同,诸子百家大兴私人讲学之风,诸子家中的讲学之处往往白天是课堂,晚上就成了读书的地方。

这应该就是书斋的雏形。

汉代儒家学者和诗赋作家,均有自己的书斋从事文化艺术活动。

因此,可以说汉代是书斋兴起的时期。

唐代是一个相对自由、开放、多元化的时期,文化艺术繁荣而发达,学术氛围也比较宽松。

可以说盛唐是书斋成熟的时期,如杜甫在成都的“草堂”,就是典型的文人书斋。

在中国传统宅院中,书斋往往是民居中唯有的精神场所。

它一般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如有后花园,必与之相邻,以形成高雅恬淡的良好环境。

书斋有三大特点。

一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

书斋的主体——读书人或做学问的人,在这里藏书,在这里读书,在这里思索;

以往优秀的文化,在这里以研读、考证、校注、阐发的方式得以传承;

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在这里化整为零,熊熊燃烧,然后又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使文化得到最好的传承和发展。

二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

书斋是个人的领地,是书斋主人个性得以施展的空间。

在这里,他们的创造力得以进发,从而产生出新的思想,创造出新的艺术,使得文化发展的链条上,不断有闪动的灵光。

三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

书斋宜明朗、清净,不可太宽敞。

明净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神气清爽,太宽敞便会损伤目力。

窗外四壁,藤萝满墙,中间摆上松柏盆景,或剑兰一二盆。

石阶周围种上青翠的芸香草。

书斋中宜设长桌一张,放古砚一方,置笔筒一个,墙壁上挂古琴一把;

书斋右边设一书架,书架上陈列《周易古占》等书及字帖画卷。

人独坐于书斋之中,或对日吟诵,或秉烛夜读,于书斋里享受一份清福,从学问中得到一份快乐。

进入21世纪,人们对传统的兴趣在逐步衰减。

有些人认为,作为传统文化标志的书斋也将被“读图时代”的电脑和网络所替代。

然而,从文化发展的宏观趋势上看,在新的时代,书斋仍将成为现代社会持续存在的文化现象。

随着社会发展带来的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必然促进精神文化生活品位的提高,这为书斋的普及提供了基础。

今天,历史传统和科技时尚在现代书斋已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书斋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

(转引自《新华文摘》2007/2,有删改)

6.根据文意,下列对中国传统“书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斋是文人读书、藏书、写书、作画以及从事其他文化艺术活动的地方。

B.书斋姓“文”,其中所设书桌、文具、字帖画卷等都体现了主人的兴趣爱好和精神追求。

C.书斋空间一般较小,大多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环境优雅,明朗清净。

D.书斋是私人讲学的地方,白天是课堂,晚上便是书房。

D。

原文中交代“往往白天是课堂,晚上就成了读书的地方”。

7.下列对“书斋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这句话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书斋是私人空间,置身其中,可以充分展示个性,施展才华,并且从学问中得到快乐。

B.书斋的格局、布置和装饰大多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也正是中国文人一直追求的精神境界。

C.书斋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已深入到中国文人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并将永远存在。

D.书斋往往是传统民宅中唯有的精神场所,历代文人在这里辛勤耕耘,研究学问,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C。

“永远存在”在原文找不到依据。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书斋发源于春秋,兴起于汉代,成熟于盛唐,杜甫草堂就是成熟时期文人书斋的典型。

B.汉代是书斋的形成期,儒家学者和诗赋作家的文化艺术活动都在自己的书斋中进行。

C.21世纪是信息时代,作者担心作为传统文化标志的书斋也将被“读图时代”的电脑和网络所替代。

D.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使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品位的提高和书斋的普及成为必然趋势。

A。

B少了“常常”;

C是有些人的观点,作者并不这么看;

D“必然趋势”判断武断。

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催科①[明]江盈科

为令之难,难于催科。

催科与抚字②,往往相妨,不能相济。

阳城③以拙蒙赏,盖由古昔为然,今非其时矣!

国家之需赋也,如枵腹④待食;

穷民之输将也,如挖脑出髓。

为有司者,前迫于督促,后慑于黜罚,心计曰:

“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

”是故号令不完,追呼继之矣;

追呼不完,槌楚继之矣;

槌楚不完,而囹圄、而桎梏。

民于是有称贷耳;

称贷不得,有卖新丝、粜新谷耳;

丝尽谷竭,有鬻产耳;

又其甚,有鬻妻、鬻子女耳。

如是而后赋可完,赋完而民之死者十七八矣!

呜呼,竭泽而渔,明年无鱼,可不痛哉!

或有尤之者,则应日:

“吾但使国家无逋赋,吾职尽矣:

不能复念尓民也。

”余求其比拟,类驼医然。

昔有医人,自媒能治背驼,曰:

“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

”一人信焉,而使治驼。

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脚躧⑤焉。

驼者随直,亦复随死。

其子欲呜诸官,医人曰:

“我业治驼,但管人直,哪管人死!

呜呼!

世之为令,但管钱粮完,不管百姓死,何以异于此医也哉!

夫医而至于死人,不如听其驼焉之为愈也;

令而至于死百姓,不如使赋不尽完之为愈也。

虽然,非仗明君躬节损之政,下宽恤之诏,即欲有司不为驼医,不杀人,可得哉?

噫!

居今之世,无论前代,即求如二祖时,比岁蠲⑥,比岁免,亦杳然有今古之隔矣。

(选自《雪涛阁集》卷十四)

【注】①催科:

催办缴纳赋税。

②抚字:

安抚体恤。

③阳城:

人名,唐代清官。

④枵(xiāo)腹:

空腹。

⑤躧(xǐ):

踩,踏。

⑥蠲(juān):

减少。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催科与抚字,往往相妨,不能相济济:

补益。

B.如是而后赋可完完:

结束。

C.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延:

请。

D.比岁蠲,比岁免比岁:

连年。

B.缴纳(赋税)。

我们今天还会使用“完税”一词。

A.从成语“无济于事”可以推导“济”有补益、帮助之意,带入原文理解能通。

C.“延”解释为“延请”,出现在《桃花源记》“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D.比:

连续,接连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槌楚不完,而囹圄、而桎梏/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计B.阳城以拙蒙赏/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C.国家之需赋也,如枵腹待食/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D.为有司者,前迫于督促,后慑于黜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D.于,被。

A.而,前一句表假设,译为如果;

后一句表转折关系,译为“但是”,“却”。

后一句与2005年高考广东卷10小题D第二句一样。

B.以,前一句为介词,因为;

后一句为介词,把。

C.之,前一句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后一句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催科”危害的一组是

①为令之难,难于催科②竭泽而渔,明年无鱼

③穷民之输将也,如挖脑出髓④令而至于死百姓,不如使赋不尽完之为愈也

⑤盖由古昔为然,今非其时矣⑥又其甚,有鬻妻、鬻子女耳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

C.理由见参考译文。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驼医”治死驼者的故事作比,指出了官吏不择手段催缴赋税的危害,表达了作者对饱受催科之苦的百姓的深切同情。

B.驼者之子把治死其父的“驼医”告到了官府,“驼医”辩白说,自己的职业是治疗驼背,只负责使驼背变直,哪管病人的死活。

C.负责催科的官吏,不顾百姓的死活,采用刑杖相加、牢狱关押等手段催缴赋税,是出于私心,欲求自保。

D.作者把当时的催科与前代、二祖时相比照,认为催科过于严厉而致百姓于死地,其主要责任在于朝廷,表达了对最高统治者的讽谏之意。

B.驼背者的儿子,要到官府控告驼背的医生,而不是“告到了官府”。

参考译文:

当县令的困难,莫过于向老百姓催税。

催税和爱惜长养百姓,往往互相妨碍,不能够互相帮助。

唐代的阳城因为拙钝而受到奖赏,不需贡税给朝廷,这仍然是古代才做得到的啊!

可惜如今却没有这样的时机!

国家需要赋税,就像空肚子的人需要食物一樣;

而穷苦百姓的缴纳赋税,就像是要挖他的脑、要抽他的髓一样。

那些当官吏的人,前面迫于主管的督促,后面害怕被降职的处罚,內心自我衡量,说:

“与其去得罪能够让我升官、能够让我贬官的君王,倒不如去忍受那些对我无可奈何之老百姓的怨恨吧!

”所以发号施令出去,百姓还不缴纳赋税,接着就是追赶、呼叫他們了。

鞭打、刑罚下去,百姓还不缴纳赋税,接着就是把他们逮捕、囚禁了。

老百姓于是就只好去借贷了;

如果借贷不到钱,就只有出卖新丝、出卖新谷了;

新丝新谷都卖光,就只有典卖家产了;

又甚至连家产都卖光了,就只好卖妻、卖子女了。

到了这个样子,然后赋税都可以缴纳了,赋税缴纳了而老百姓也死了十分之七、十分之八了啊!

唉!

弄光湖水来抓鱼,明年就没鱼可抓了,能不让人觉得痛心啊!

偶尔有责备他的人,他就回答说:

“我只要让国家没有人拖欠赋税,我的职责就算尽到了,我根本没办法再想到你们这老百姓啊!

”我试着用比喻来说说这些人,大概类似“驼医”吧!

从前有个医生,他自我宣传說会医驼背,说:

“驼背的像弓一样的人,驼背的像虾一样的人,驼背的像曲环一样的人,请我去医,我保证早上医,晚上直的像箭一样。

”结果有一个人信以为真,请他治疗他的驼背,医生拿了两片木板,一片放在地下,叫驼背的人躺在上面,再拿一片木板,压在他的身上,立刻跳到他身上跳一跳,驼背的人立刻变直,但也立刻死了。

驼背者的儿子,要到官府控告驼背的医生,但驼医我却说我的职业是医驼背的人,哪管他是否死亡。

世上那些当县令的人,只管钱粮租税有没有缴纳,根本不管老百姓死活,和那个驼医有什么不一样?

虽然这个样子,还是是要仰赖严格的君王,亲自实践节俭的政策,发布宽容体恤老百姓的诏令,如果不这么做,却立刻想要官吏不去当驼医,做的到吗?

咳!

处在今天的世道,不用说同前代相比,就同英宗、孝宗二祖时期,一年比一年减少,一年比一年减免比,也令人觉得有今古之巨大差别啊!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

(3分)

译文:

与其从能够提升我、能够罢免我的君王(那里)获罪,不如在不能把我怎么样的百姓(那里)忍受怨恨。

(2)吾但使国家无逋赋,吾职尽矣,不能复念尔民也。

我只要使国家没有(人)拖欠赋税,我的职责就尽到了,不能再考虑你们百姓了。

(3)非仗明君躬节损之政,下宽恤之诏,即欲有司不为驼医,不杀人,可得哉?

(4分)

不倚仗贤明君主亲身(实行)节省减少(开支)的政治举措,颁布宽大体恤(百姓)的诏令,即使想要官吏不做“驼医”,不杀人,可能做到吗?

1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金陵晚望金陵图

高蟾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答:

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

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

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

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难画成的。

赏析:

唐·

高蟾《金陵晚望》

[原作]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今译]世间无数大画家,谁也难画出此刻的一片伤心之感。

[赏析]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金陵(今南京)城头远望,只见浮云落日映照着这座古城一股沧桑之感,涌上心头。

这里所说的“一片伤心”,即是指这种情绪而言。

浮云落日是有形之物,丹青能画;

而“一片伤心”,乃抽象感情,所以纵有丹青妙手,也难以描绘。

黄叔灿《唐诗笺注》说:

“‘画不成’三字,是‘伤心’二字这神。

”这是很辩证的。

正因为画不成,故见“伤心”之深;

也正因为伤心如此,所以谁也难以曲曲传神地画出这种心声。

韦庄《金陵图》“谁谓伤心画不成?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这是一首题画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彩绘,有感于心,挥笔题下了这首诗。

画家是什么人,已不可考。

他画的是南朝六代(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故事,因为六代均建都于金陵。

这位画家并没有为南朝统治者粉饰升平,而是写出它的凄凉衰败。

他在画面绘出许多老木寒云,绘出危城破堞,使人看到三百年间的金陵,并非什么郁郁葱葱的帝王之州,倒是使人产生伤感的古城。

这真是不同于一般的历史组画。

比韦庄略早些时的诗人高蟾写过一首《金陵晚望》: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

结尾两句,感慨深沉。

高蟾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无可挽回地正在走向总崩溃的末日,他为此感到苦恼,而又无能为力。

他把这种潜在的危机归结为“一片伤心”;

而这“一片伤心”,在一般画家笔下是无法表达出来的。

韦庄显然是读过高蟾这首《金陵晚望》的。

当他看了这六幅南朝故事的彩绘之后,高蟾“一片伤心画不成”的诗句,似乎又从记忆中浮现。

“真个是画不成么?

”你看这六幅南朝故事,不是已把“一片伤心”画出来了吗!

于是他就提起笔来,好象针对高蟾反驳道: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为什么就画不成社会的“一片伤心””呢?

只是因为一般的画家只想迎合世人的庸俗心理,专去画些粉饰升平的东西,而不愿意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罢了。

诗人在否定了“伤心画不成”的说法后,举出了一个出色的例证来: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请看这幅《金陵图》吧,画面上古木枯凋,寒云笼罩,一片凄清荒凉。

南朝六个小朝廷,哪一个不是昏庸无道,最后向敌人投降而结束了它们的短命历史的?

这就是三百年间金陵惨淡现实的真实写照。



将高蟾的《金陵晚望》和本篇作一比较,颇耐人寻味。

一个感叹“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个反驳说,现在不是画出来了么!

其实,二人都是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忧,在艺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15.文学常识与名篇填空。

(第1题必做,2—5题任选3题((8分)

(1)宋词的主要流派有婉约派和豪放派。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作品《变形记》的作者是弗兰茨·

卡夫卡(或卡夫卡)。

(2)《离骚》中提到屈原名字的两句是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3)李白《将进酒》中写曹植饮酒豪情的两句是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韩愈《师说》)

(5)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泰山很大汪曾祺

描写泰山是很困难的。

它太大了,写起来没有抓挠。

三千年来,写泰山的诗里最好的,我以为是《诗经》的《鲁颂·

閟宫》:

“泰山岩岩,鲁邦所詹。

”“岩岩”究竟是一种什么感觉,很难捉摸,但是登上泰山,似乎可以体会到泰山是有那么一股劲儿。

詹即瞻。

说是在鲁国,不论在哪里,抬起头来就能看到泰山。

这是写实,然而写出了一个大境界。

汉武帝登泰山封禅,对泰山简直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好发出一连串的感叹:

“高矣!

极矣!

大矣!

特矣!

壮矣!

赫矣!

惑矣!

”完全没说出个所以然。

这倒也是一种办法。

人到了超经验的景色之前,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就只好狗一样地乱叫。

杜甫诗《望岳》,自是绝唱,“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一句话就把泰山概括了。

杜甫真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者,这一句诗表现了他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的忠悃。

相比之下,李白的“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就有点洒狗血[注]。

李白写了很多好诗,很有气势,但有时底气不足,便只好洒狗血,装疯。

他写泰山的几首诗都让人有底气不足之感。

杜甫的诗当然受了《鲁颂·

閟宫》的影响,“齐鲁青未了”,当自“鲁邦所詹”出。

张岱说“泰山元气浑厚,绝不以玲珑小巧示人”,这话是说得对的。

大概写泰山,只能从宏观处着笔。

郦道元写三峡可以取法。

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刻琢精深,以其法写泰山那不大适用。

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

徐志摩写泰山日出,用了那么多华丽鲜明的颜色,真是“浓得化不开”。

但我有点怀疑,这是写泰山日出,还是写徐志摩?

我想周作人就不会这样写。

周作人大概根本不会去写日出。

我是写不了泰山的,因为泰山太大。

我对泰山不能认同。

我对一切伟大的东西总有点格格不入。

我十年间两登泰山,可谓了不相干。

泰山既不能进入我的内部,我也不能外化为泰山。

山自山,我自我,不能达到物我同一:

山即是我,我即是山。

泰山是强者之山——我自以为这个提法很合适,我不是强者,不论是登山还是处世。

我是生长在水边的人,一个平常的、平和的人。

我已经过了七十岁,对于高山,只好仰止。

我是个安于竹篱茅舍、小桥流水的人。

以惯写小桥流水之笔而写高大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