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考试复习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02887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5.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考试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考试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考试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考试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考试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考试复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考试复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考试复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考试复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考试复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考试复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考试复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考试复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考试复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考试复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考试复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考试复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考试复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考试复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考试复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考试复习题.docx

《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考试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考试复习题.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考试复习题.docx

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考试复习题

一、填空题

  1.曹魏时著名文论家___________在《典论.___________》中提出了"文以___________为主"的著名论断。

  2.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体的"四科八种"说: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___________宜理,铭诔尚实,___________欲丽。

"

  3.曹丕《典论.论文》说:

"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___________,是以各以所长,___________

"提出了作家的才能和文体的性质特点之间的关系,并批评了文人相轻的缺点。

"

  4.晋代文论家___________在《文赋》中提出了"___________"说,强调了诗歌的抒情作用,打破了诗歌的抒情受传统诗教的束缚。

  5.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___________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___________而绮靡","赋___________而浏亮"。

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

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6.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

"风骨"一词的含义历来众说纷纭,教材认为:

"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___________;而"骨"则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___________。

  7.教材指出:

《文心雕龙.体性》篇提出的"体性"的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___________风格与作家的_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

  8.教材指出:

刘勰认为文的实质是:

___________是其内容,___________是其表现形式。

  9.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诗经》和《楚辞》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而《诗经》的系统又分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两系,探源溯流,评价深刻精到。

  10."故诗有三义焉:

一曰___________,二曰___________

,三曰___________。

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这段话出自钟嵘的《诗品》。

  11.钟嵘《诗品》说:

"故诗有三义焉,……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___________,润之以___________,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

  12.魏晋南北朝时期,四位最著名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是曹魏时的

___________、晋代的___________、南朝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

  1.(曹丕的)"文以气主"说

  2.(陆机的)"诗远缘情而绮靡"说

  3.(《文心雕龙》的)"才、气、学、习"说

  4.(《文心雕龙》的)"风骨"说

  5.(钟嵘的)"直寻"说

  6.(钟嵘的)"滋味"说

三、单项选择题

  1."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这段文论出自(

)。

  A.《文心雕龙》B.《诗品序》

  C.《文赋》D.《典论.论文》

  2.提出"诗赋欲丽"观点的古代文论家是()。

  A.曹丕B.陆机

  C.刘勰D.钟嵘

  3.提出"诗远缘情而绮靡"的诗论观点的古代文论家是()。

  A.曹丕B.陆机

  C.刘勰D.钟嵘

  4.魏晋南北朝时期,把文体分为"四科八种"和"十类"的文论家分别是()。

  A.曹丕和陆机B.陆机和曹丕

  C.陆机和刘勰D.陆机和钟嵘

  5.《文心雕龙.神思》篇重点论述的是艺术思维中的()。

  A.风格问题B.构思问题

  C.想象问题D.真实问题

  6.刘勰对文学本质的看法,集中表现在《文心雕龙》的()。

  A.《风骨》篇中B.《体性》篇中

  C.《神思》篇中D.《原道》篇中

  7.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的诗论家是()。

  A.庄子B.陆机

  C.老子D.钟嵘

  8."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烦而意少,故世罕习焉。

五言居文辞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

"这段诗论出自()。

  A.曹丕的《典论.论文》B.钟嵘的《诗品序》

  C.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D.陆机的《文赋》

四、翻译题(提示:

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略,可以自选一段试译)

五、问答题

  1.简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关于创作论的论述。

  2.钟嵘"自然英旨"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它在文学史上有何影响?

  3.请简单评述钟嵘的"三义"说的内容和他对如何运用"三义"的解释。

  4.谈谈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是如何论述文学创作风貌与作者个性以及学养之间的关系?

  5.谈谈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关于"文"的论述。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测题(4)隋唐五代文论自测题

一、填空题

1.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对六朝,特别是齐梁文学提出了两点尖锐的批评:

一是“彩丽竞繁而都绝”,二是“汉魏,晋宋莫传”。

2.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提出了“”和“”说,要求文章寄怀深远,言之有物,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象鲜明、语言精警。

3.“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

”这则重视“取境”的诗论出自唐代诗论家的论诗著作《》。

4.韩愈在《答李翊书》中,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之论,又在《送孟东野序》中,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论。

5.“文章合而著,歌诗合而作”的著名论断是出自白居易的著名书信体论文《》。

6.《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和《与元九书》的作者分别是和。

7.本学期我们学习过的司空图的两篇诗论文章是《》和《》。

8.司空图提出的“四外”说的“四外”是指“”、“”、“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都是论述意境的特殊性质,笼统地说都是指丰富的醇美韵味。

二、名词解释

1.(陈子昂的)“兴寄”说2(陈子昂的)“风骨”说

3(韩愈的)“不平则鸣”说4(白居易的)“美刺”观5(司空图的)“韵味”说

三、单项选择题

1,“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汉、魏风骨,晋、宋莫传,……。

仆尝瑕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

”这段著名的诗论出自()。

A.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B.皎然《诗式》

C.韩愈《送孟东野序》D.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书》

2.提出作诗“取境”有难、易两种情况的唐代诗论家是()。

A.陈子昂B.皎然C.韩愈D.司空图

3.主张文章应该“为时”、“为事”而作,应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文论家是()。

A.白居易B.司空图C.韩愈D.陈子昂

4.提出“不平则鸣”论的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家是()。

A.白居易B.司空图C.韩愈D.陈子昂

5.提出所谓“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四外”说的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家是()。

A.白居易B.司空图C.韩愈D.陈子昂

四、问答题

1.结合陈子昂的诗歌作品,分析他倡导的“风骨”内涵。

2.什么是陈子昂的“兴寄”?

结合文学史的实际,谈谈他对齐、梁诗歌“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批评。

3.如何理解皎然“两重义以上,皆文外之旨”的诗论观?

4.结合白居易的诗歌创作,谈谈他的诗论观点的长处与缺憾。

5.如何理解司空图的“诗与境偕”的诗论观?

6.什么是司空图的“四外”说?

如何理解他的“四外”说的诗论观?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测题(清代文论)

填空题

1.清代批评家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史记》是"以文",《水浒传》是"因文

".前者的才能主要体现在对现成的史料的组织和处理上,后者则要求作者根据艺术的需要进行自由的虚构.

2.李渔的《闲情偶寄》是一部杂著,共分八个部分,其中有关戏曲的部分有部和部.

3.清代的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认为戏曲创作要"立",这是指一部戏曲的要有主要和中心.

4.王夫之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哲学家和诗学理论家,诗学著作颇丰,其中诗话体的诗学著作是《》.

5.王夫之认为,诗歌中情景结合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其一"妙合无垠",结合得天衣无缝;其二是""在写景中蕴涵有情;其三是"",在抒情过程中让人见到形象.

6.教材认为:

清代的诗学理论家的《》是刘勰《文心雕龙》之后理论性和体系性最强的一部文学理论批评著作.

7.叶燮把创作分成""即创作客体与""即创作主体两个方面.

8.叶燮又把创作客体分成理,,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分成才,胆,,

四个要素.

9.王士禛是清初具有广泛影响的诗人和诗论家,其诗歌理论的核心是""说,清人张宗柟辑其论诗之语为《》.

10.王士禛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尽得".

11.清代雍正,乾隆时期的诗论家沈德潜的诗话体诗学著作是《》,他提出了所谓""说,要求诗歌应该讲究艺术表现方式及表现技巧,应该有音调美

12.袁枚的论诗著作主要是诗话体的《》,其诗学观点主要是提倡""说,以与沈德潜的""说相抗,主张尊重人的自然本性.

名词解释

(李渔戏曲创作的)"立主脑"说

(王夫之的)"现量"说

(王士禛的)"神韵"说

(沈德潜的)"格调"说

(袁枚的)"性灵"说

单项选择题

1.把《水浒传》和《史记》进行比较,并且从纯文艺的角度更推重《水浒传》的虚构文学的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家是().

A.李贽B.金圣叹

C.王夫之D.姚鼐

2.李渔提出的"立主脑"是指一部戏曲的().

A.主题思想B.主要间架结构

C.主要内容D.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

3.提出"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这种比较通达的诗歌欣赏理论,强调读者在欣赏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古代文论家是().

A.王夫之B.袁枚

C.李贽D.金圣叹

4.叶燮在《原诗》中把创作主体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并认为在主体的四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A.才B.胆

C.识D.力

5.《带经堂诗话》的作者是清代诗论家().

A.张宗柟B.沈德潜

C.王士禛D.叶燮

6.下列诗学著作中不是沈德潜的作品的是().

A.《古诗源》B.《古诗评选》

C.《唐诗别裁集》D.《说诗晬语》

翻译题(提示:

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略,可以自选一段试译)

问答题

1.金圣叹是如何对《史记》和《水浒传》进行比较的请简要评价这种比较的意义.

2.试述金圣叹关于《水浒传》中小说人物塑造的论述.

3.什么是李渔的"立主脑"

4.李渔主张对古今题材的处理有什么不同你认为有什么缺陷

5.李渔对人物塑造的典型化有什么认识

王夫之对"兴""观""群""怨"理论有什么新发展

试述对叶燮的才,胆,识,力与理,事,情理论的认识.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第一次作业答案

"名词解释"及"问答题"的答案,请参阅由中央电大责任教师提供的"回答问题二:

关于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的几个问题"(点击链接进入)第8小题.

一,填空题:

(第1至4题可免做)

1,教材认为,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的发展有两个重要的特点:

一是和中国古代的思想发展有极为深刻的内在联系;二是在和中国古代的

理论交互影响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2,教材指出:

中国古代思想是文学思想,文学理论发展的基础.

3,从儒,佛,道三家来说,家和家在文学思想上是比较接近的,有很多一致的地方,这两家和家的差别则比较大.

4,中国古代关于文学的本源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是本于心,二是源于道.

5,《论语.为政》篇说:

"子曰: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6,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

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庄子》书中提出了"虚静","物化"的艺术创作论.

8,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即《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伟人的事迹,概括出"发愤著书"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9,关于《毛诗序》的作者问题,历来"纷如聚讼",《汉书》认为汉代治《毛诗》者本乎赵人毛公,为河间博士.

10,《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

11,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见《论衡.选文》篇),这实际上就提出了提倡真实,反对虚妄的文学理论批评的主张.

12,教材提出,中国古代文学的风格美,一般分为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两大类.

二,名词解释:

1,(庄子的)"虚静"说:

"虚静"说是中国古代有关创作构思的理论,"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廉洁,庄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家师》说: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是"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虚静"说的影响.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阳货》篇记载说:

"子曰:

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则是认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情感,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3,(孟子的)"知言养气"说:

这是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出来的.篇中说: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作家要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然后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孟子的"知言养气"说抓住了人最本质的人格蕴涵,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引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毛诗大序》的)诗"六义"说:

《毛诗大序》说:

"古文诗有六义焉:

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本来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方法,《毛诗大序》赋予"六义"的新说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风,指诗有教化臣民,并有表达臣民的心声,讽刺上政的作用;赋,指铺叙直说的写作方法;比,是比喻;兴,起的意思,"先言他物而引起所咏之辞也",有一种"感发志意"的作用;雅,是正的意思,"言王政之所由兴废也";颂,是赞美神明的歌舞曲.它在明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中个别表现一般的概括性以及典型性的特征."六义"说在经学史上的影响大于它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影响.

三,单项选择题:

1,教材认为:

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形象塑造的美学原则,其核心是(A)

A,以传神为主而形神兼备B,以形似为主而形神兼备

C,形神兼重而不能偏颇D,舍形取神,得神忘形

2,教材认为: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确是文学思想,文学理论发展的基础的是(D)

A,儒家和法家B,道家和佛家

C,儒家和墨家D,儒,佛,道三家

3,孔子在《论语.八佾》中对《韶》乐的评价是(B)

A,"尽美矣,未尽善也"B,"尽美矣,又尽善也"

C,"未尽美矣,亦未尽善也"D,"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4,庄子的"得意而忘言"说对古代文学理论的影响,主要是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中注重(D)

A,言意并重的传统B,形神并重的传统

C,"神在形外"的传统D,"意在言外"的传统

5,"文由胸中出,心以文为表"这两句话出自(C)

A,司马迁的《报任安书》B,司马迁的《史记.屈原传》

C,王充的《论衡.超奇》D,《毛诗大序》

四,翻译题: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大序》语)

[译文]:

诗,是人表现志向的所在.在心里就是志向,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情感在心中被触动必然就会表达为语言,语文不足以表达,就会吁嗟叹息.吁嗟叹息不足以表达,就会长声歌咏.长声歌咏不足以表达,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

五,问答题:

1,孔子主张"诗可以怨",请指出:

什么是"诗可以怨"它对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产生过什么样的积极影响

[解答]:

"诗可以怨"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提出来的:

"子曰: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诗可以怨"是说诗可以"怨刺上政",实际上就是说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诗经》中的许多民歌和一些文人作品就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讽刺和批判揭露的.如著名的民歌《魏风》中的《硕鼠》,《伐檀》等,以及《小雅》中的《正月》,《十月之交》,《大雅》中的《桑葇》,《民劳》等,或揭露,或批评,或讽刺,或讥谕,都可以说是"怨刺上政"的作品.

"诗可以怨"对我国后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批判现实的优良传统.后世的许多诗人的作品都有批判现实社会不良倾向的内容.而屈原,杜甫,白居易等人更是在主观或客观上把"诗可以怨"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内容或主要追求目标.即使到了现代,许多进步诗人的那些批判黑暗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诗歌作品,都可以说或多或少地,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诗可以怨"的影响.而在文学批评史上,"诗可以怨"也成为批评诗歌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成为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个重要理论.

总之,"诗可以怨"成为我国诗歌的一个优良传统,对我国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重要的影响.

2,司马迁在《史记》的写作中体现了严格的实录精神.请结合文学史简述这种实录精神和创作原则对后代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什么影响

[解答]:

"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最早肯定司马迁"实录"精神的,是东汉史学家班固.他在《汉书.司马迁传赞》一文中说:

"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实录"就是真实客观地记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不夸张,不隐瞒.《史记》的许多篇章都体现了他的"实录"精神.作者受到汉武帝的残酷打击和迫害,但在《史记》中,他并不发泄私愤,而是客观地记述了汉武帝的事迹,既记述他的功绩也不避讳他的残忍和好大喜功以及求仙访道,追求长生不老等可以事实.对汉高祖,也是既肯定了刘邦推翻暴秦,统一天下的伟大历史作用,他的知人善任,深谋远虑的政治家风采,也揭露了他的虚伪,狡诈,残忍和无赖的流氓嘴脸.这种"实录"精神,不仅对后世的史学著作产生过巨大影响,更对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后世的许多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可以说都是受到过这种"实录"精神的影响.而许多现实主义作家,诗人也都以"实录"指导自己的创作.文论家也经常以"实录"来批评文学作品,使之成为文学理论批评原则.

"实录"不仅是史学家写作历史著作的创作原则,也是文学创作的原则,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应该说是受到司马迁"实录"精神的影响,杜甫的诗歌被成为"诗史"就是一例.

一、单项选择。

20分

1、庄子的哲学中可以看成是一种审美态度的是()

A、自然朴素    B、得意忘言    C、心斋、坐忘    D、观生、观民

2、"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是()关于辞赋的观点。

A、司马迁    B、杨雄    C、班固    D、刘安

3、王充关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的观点是()

A、疾虚妄            B、内外表里,自相副称

C、文有真伪,无有故新    D、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

4、继承孔子的文学思想,提出"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的是()

A、《文赋》    B、《文心雕龙》    C、《毛诗序》    D、《诗品序》

5、完全可以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相媲美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A、诗品    B、文心雕龙    C、原诗    D、文赋

6、首创诗歌声律说,把四声应用到诗歌创作的是()

A、王充    B、陆机    C、沈约    D、刘勰

7、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说:

"观文者披文以人情"论述的是()

A、文学创作过程      B、文学鉴赏过程

C、文学活动的全过程    D、观察事物的过程

8、最早明确提出"意境"概念的是()

A、传为王昌龄的《诗格》    B、皎然《诗式》

C、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    D、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9、"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一句"出自司空图的()

A、《与李生论诗书》    B、《与王驾评诗书》

C、《二十四诗品》    D、《与极甫书》

10、朱熹文学思想的核心是()

A、文与道俱    B、文道合一    C、文以贯道    D、文以明道

11、"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论,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是()对"诗贵传神"的一种表述。

A、欧阳修    B、苏轼    C、韩愈    D、严羽

12、金代元好问的诗歌理论观点集中在()

A、《答谢民师书》    B、《论诗绝句三十首》    C、《与李生论诗书》    D、《四溟诗话》

13、明代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是()

A、前后七子    B、公安派    C、唐宋派    D、竟陵派

14、提出诗品出于人品这种人格与创作关系观点的是()

A、陆游  B、袁宏道   C、梁启超  D、刘熙载

15、小说与史传的实质区别是 ( ) 与实录的矛盾对立。

A、真实  B、叙事性   C、口语化    D、虚构

16、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是明代的 ()

A、李贽   B、王世贞  C、袁宏道  D、谢榛

17、我国的小说评点是由(  )开创先河的。

A、金圣叹评点《水浒传》     B、刘辰翁评点《世说新语》  

C、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   D、张竹坡评点《金瓶梅》

18、浙西派词论的主要倾向是 ()

A、推尊词体,强调比兴寄托    B、推尊词体,崇尚醇雅

C、以冲淡清远为宗        D、重视词的体制,强调意境清空

19、金圣叹小说理论最有创见的精华部分是()

A、动心说    B、技巧论    C、性格论    D、因缘生法

20、在王世稹的神韵说之后,沈德潜提出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