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2讲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0373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2讲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2讲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2讲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2讲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2讲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2讲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2讲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2讲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2讲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2讲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2讲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2讲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2讲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2讲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2讲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2讲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2讲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2讲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2讲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2讲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

《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2讲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2讲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2讲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

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2讲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考一轮复习指导:

第2讲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要求】

 

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备考指要】

 

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考查的重点内容,其中尤其以秦朝、唐朝、宋朝和明朝最为重要,考查的重点放在官僚体系中各部门的职能上。

我国古代很多名称相同的部门在不同的朝代职能却差别很大,这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地方,也是高考失分的最重要原因。

 

2.规律性知识是考查的重点,很多考题强化专题内的综合,比如从秦朝、唐朝、宋朝、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归纳出我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一般性手段是“分化事权”。

 

3.高考越来越重视与社会生活的结合,强调学以致用,体现了新课标高考试题的命题方向。

 

4.中国古代政治机构改革对当今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借鉴意义;加强中央集权对巩固国家统一的重大意义;从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分立的比较认识中外政治文明的特点;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与创新。

 

 

【自主学习】

 

考点1: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

初期,________并行。

武帝颁布“_______”,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2)唐中期:

________势力在安史之乱后发展为________局面。

 

(3)北宋:

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________。

行政上,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________负责监督。

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4)元朝:

实行________制度。

边远民族地区设________进行管理。

 

2.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

汉武帝重用身边工作人员,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

逐步形成________。

 

(3)隋唐时期:

确立并完善了________的管理体制。

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4)北宋:

________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增设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

________是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

相权得到加强。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

主要实行________。

________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时期:

________。

 

(3)隋唐:

________。

 

考点2: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 

 

(1)废除宰相制度:

1380年,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________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中国封建社会的宰相制度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设置内阁:

 

①过程:

废除丞相后,明太祖设置________作为侍从顾问,帮助处理政务;________时,“内阁”出现。

后来地位提高,有了替皇帝起草脾大奏章的________权;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

 

 

②地位:

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决策大权仍紧握在皇帝手中。

  

 

2.清朝

 

(1)背景:

清初的________会议使皇权受到限制。

 

(2)措施:

 

①康熙帝时,设________,中央机构一分为三,互相制约,集权于皇帝。

 

②雍正帝时,设________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3)影响: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重难突破】

 

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全力。

在人神关系上,鼓吹君权神授,君权至上;在君臣关系上,宣扬君令臣从,下级依附上司,全国依附君主;在权力分配上,君主一人全面垄断全国一切大权,国家所有政治制度内容的设置,无一不是为了确保这种权力的集中,确保君主意旨的畅通无阻。

 

2.人治高于法治。

人治的实质是权治、官治,是独裁统治。

 

3.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

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时相当完备的,从君主到官僚,从中央到地方,上下相依,交叉相连,统治网络严密周全。

 

4.宗法关系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

 

5.在漫长的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

 

【迁移应用】

 

1.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

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

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降低将帅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二、分封制、郡县制与行省制的比较

 

1.相同点:

 

(1)都属于统治和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

 

(2)目的都是巩固统治;

 

(3)结果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4)对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2.不同点:

 

(1)时代:

分封制产生与奴隶社会,盛行于西周;郡县制与行省制都产生于封建社会,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行省制确立并盛行于元朝。

 

(2)地方与中央的制约关系及其地方权力的大小:

在分封制下,被封者的爵位和领地等都是世袭的。

他们虽然对上承担一定的义务,但独立性很大,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王国。

在中央政权力量衰弱的时候,被分封者就称霸一方,形成割据称雄的局面。

在郡县制下,郡、县长官都是由君主任命,可以随时撤换或调动,郡、县两级政府都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权力集中于君主一人手中。

郡、县两级的官员按能力选任,破了贵族制下的血缘联系。

对居民管理主要按地域划分,进一步清除了氏族制残余。

 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其行政长官直属中书省。

(3)作用与影响:

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与行省制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发展、完善,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迁移应用】

 

2.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论者认为( )

 

A.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B.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C.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             D.郡县制能够消除内乱

 

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

 

1.古代选官和用人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兴衰。

因此,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

 

2.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主要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这些制度在执行的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

 

3.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4.影响我国时间最长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选官方式。

明朝之前的科举制度推动了我国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积极性占主导地位;但明朝之后的科举制度消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一项愚民政策,阻碍了社会进步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迁移应用】

 

3.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方式历经“秦朝军功授爵制──西汉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其对应的选拔依据正确的是( )

 

A.绩──孝廉──门第──才         B.才──孝廉──门第──绩

 

C.才──门第──绩──孝廉         D.孝廉──绩──才──门第

 

4.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四、正确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

 

(1)君主专制主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

 

(2)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2.产生根源

 

①经济上,是由封建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生产的发展。

 

②政治上,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③理论上,韩非子有关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3.发展过程

 

(1)萌芽──战国时期:

①理论上,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张;②实践上,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创立──秦朝:

①内容: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颁秦律、焚书坑儒等。

②特点:

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③意义:

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3)巩固──西汉:

①内容:

推行郡县封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膨胀。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除王国的威胁;思想上实行“大一统”(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特点:

重新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4)完善──隋唐:

①内容:

隋首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继承并完备;创立和完善科举制。

②特点:

分散了丞相和中央机构的权力。

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把秦朝以来的丞相职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又把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权力分给六部,防止专权。

科举制使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其机构运转更加灵活。

 

(5)加强──北宋:

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组建禁军并由皇帝直接控制。

其特点是削弱地方权力和剥夺大将的兵权,财权、行政权和兵权收归中央,由皇帝直接控制。

 

(6)新发展──元朝:

实行行省制度,即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省);行省制度是古代郡县制的新发展,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当代省区的规模,对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起了积极作用。

 

(7)强化(或顶峰)──明清:

明初把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和三司,采取八股取士。

前清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特点是分散丞相权力和地方长官的权力,加强皇权,同时加强思想控制。

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表明封建制度的衰落。

 

4.评价:

 

积极作用: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中期具有进步意义,表现在:

①维护了国家的统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防止了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镇压人民起义,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保持社会稳定;③便于组织公共工程建设,保证中外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推动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消极作用:

表现在封建社会的后期:

①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压迫十分残酷;②束缚了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③导致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严重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5.基本矛盾:

 

(1)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2)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6.发展趋势:

 

(1)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4)加强对官员的选拔与监督。

 

7.特点:

 

(1)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

 

(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4)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5)皇权借助于神权,宣扬“君权神授”等理论;

 

(6)以文化专制巩固政洽专制;

 

(7)中央和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

 

(8)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明清时期登峰造极,并走向反动。

 

【迁移应用】

 

5.柳宗元《封建论》载:

“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

 

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

 

6.《贾谊?

治安策》载: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贾谊这一“治安策”主要体现为( )

 

A.采纳董仲舒建议                 B.实行郡国并行制     

 

C.颁行推恩令                     D.设立刺史官职

 

【典例剖析】

 

1.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

 

【剖析】在中央集权制度下,丞相权力过大,就会威胁到皇权,所以历代皇帝都要想办法削弱相权,而分权就是其中较好的一种方法。

题目中的C项是其直接目的,A项才是其根本目的。

 

【答案】A

 

2.下列关于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它的产生是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封建专制主义的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 ③它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积极作用是主流 ④它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衰落于明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剖析】这也是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整体掌握。

①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②是专制制度的特征表现;③是对中央集权在整体发展中的肯定;④是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全程勾勒。

 

【答案】D

 

3.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

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答案】B

 

【剖析】A、B、C三个选项都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D选项的前半部分“明出废除丞相”也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后半部分“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不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例外。

 

【巩固演练】

 

1.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

”这说明科举制度( )

 

A.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B.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

 

C.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D.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

 

2.与秦汉丞相制度相比,隋唐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主要在于( )

 

A.通过分散相权达到集权的目的     B.用六部牵制宰相的权力

 

C.通过加强相权达到集权的目的     D.取消宰相,加强皇帝权力

 

3.西汉察举制和隋朝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原因是( )

 

A.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到一些德才兼备之士

 

B.自下而上的选拔方式扩大了统治基础

 

C.以儒家思想作为挑选人才的唯一标准

 

D.皇帝和高官主考的形式提高了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

 

4.唐太宗时期,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须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正确的运作程序(皇帝作用暂不考虑)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5.下列是在某电视剧中出现的皇帝处理朝政的情景:

 

电视剧甲:

“三公”坐着议事,对自己所管辖的事务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

皇帝听取三人的情况汇报,当意见相左时,大臣可与皇帝据理力争。

 

电视剧乙:

皇帝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他把想法告诉中书省,由中书省起草一份文件,交由门下省审核,门下省官员认真审核后,认为还有不合理之处,便将之驳回,由中书省再次请皇帝修改。

当门下省再次审核通过后则交给尚书省,尚书省再按事情所属部门交给六部办理。

 

电视剧丙:

皇帝在一个房间中处理军国大事,几个大臣只能跪受笔录传达执行。

 

按甲、乙、丙顺序排列上述场景发生的朝代应是(  )

 

A.汉朝、唐朝、明朝              B.明朝、唐朝、清朝

 

C.汉朝、唐朝、清朝              D.唐朝、元朝、明朝

 

6.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建筑体系和独特的建筑文化。

下列建筑最能体现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特征的是( )

 

A.天坛

B.太庙

C.颐和园

D.太和殿

 

7.明代大学士叶向高说: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从材料中看出明代的阁臣( )

 

A.是位高权重的丞相                  B.完全剥夺了六部的权力

 

C.是明代祸乱的根源                  D.是皇帝处理政事的助手

 

8.隋唐时期,我国宰相制度的最大变化是( )

 

A.“掌呈天子,助理万机”          B.“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C.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监督      D.“部权尽归内阁”

 

9.下列王朝,不曾设置丞相的是( )

 

 A.清         B.明         C.汉         D.秦

 

10.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

 

A.决策权      B.行政权    C.军政权    D.财政权

 

11.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12.隋唐时期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元朝时在中央也建立了中书省。

他们之间最根本的不同在于( )

 

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

 

B.前者是立法机构;后者是行政机构

 

C.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各民族的控制而设

 

D.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高考真题】

 

1.(2010·广东卷)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 )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2.(2010·福建卷)《朱子语类》云:

“唐制:

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做相权加强皇权

 

3.(2010·山东卷)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 )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4.(2010·江苏卷)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5.(2009·浙江卷)右图是一副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结构示意图”。

请根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6.(2009·浙江卷)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 )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位,设内阁制  

 

B.内阁成员的权势和地位有过提高

 

C.内阁正式成为统帅六部百司的机构

 

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7.(2010·上海卷)皇权与相权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

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问题:

(10分)

 

 

(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

按示例完成空格。

 

 

(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考点1 

 

1.郡国 推恩令 节度使 藩镇割据 禁军 通判 行省 宣慰司

 

2.三省体制 三省六部制 中书门下 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 中书省

 

3.察举制 举孝廉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度

 

考点2 

 

1.皇帝 政治 经济 军事 皇位世袭 君主专制 皇权至上 

 

2.丞相 殿阁大学士 明成祖 票拟 议政王大臣 南书房 军机处

 

迁移应用

 

1.B2.A3.A4.D5.B.6.C.

 

【巩固演练】

 

1.A2.A3.B4.B5.C6.D7.D8.C9.A10.B11.C12.B

 

【高考真题】

 

1.D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到宋代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即从某个侧面说明了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A君权“不受制约”提法错误;宋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B排除;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向皇帝负责,C项也不对。

 

2.B此题考查三省六部制概念的掌握,显然根据材料和概念的理解,ABC均是正确的。

B选项转换了概念,它不属于监察范畴。

 

3.C 这是宋代分割相权采取的措施,为了集中皇权,分割相权,宋代设立中书省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兵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从而达到集中皇权的目的。

 

4.C“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指的是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出任高官,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只能做地位卑下的小官。

很显然造成这一状况的制度原因是九品中正制。

 

5.B本题考查学生从图片材料中获取信息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

图片中的“知州”、“通判”可知该图反映的是宋代地方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