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望岳的对联word版本 21页.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0543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望岳的对联word版本 21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最新望岳的对联word版本 21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最新望岳的对联word版本 21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最新望岳的对联word版本 21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最新望岳的对联word版本 21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最新望岳的对联word版本 21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最新望岳的对联word版本 21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最新望岳的对联word版本 21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最新望岳的对联word版本 21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最新望岳的对联word版本 21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最新望岳的对联word版本 21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最新望岳的对联word版本 21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最新望岳的对联word版本 21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最新望岳的对联word版本 21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最新望岳的对联word版本 21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最新望岳的对联word版本 21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最新望岳的对联word版本 21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最新望岳的对联word版本 21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望岳的对联word版本 21页.docx

《最新望岳的对联word版本 21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望岳的对联word版本 21页.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望岳的对联word版本 21页.docx

最新望岳的对联word版本2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望岳的对联

篇一:

人教版语文八上《望岳》《春望》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2.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4.掌握一些古诗朗诵的常识,读出节奏,读出韵律,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

5.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6.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声韵美,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

教师尽量少讲,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3.古诗五步教学法。

《望岳》采用这种教法,从知诗起,经历说诗、想诗、悟诗、品诗等四个阶段,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

4.诗歌境界教学法。

教读《春望》,打算采用这种教法,引导学生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设计

(一)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

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设计

(二)

多媒体显示: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同学们,这些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呢?

对,是杜甫,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二首诗《望岳》《春望》

二、杜甫简介

多媒体显示“杜甫画像”,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

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

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里。

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做过奉天县令。

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

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

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

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

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

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

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

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二)长安十年时期。

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

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

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

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战乱流离时期。

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

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

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

脱贼后,又屡遭肃宗贬斥。

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四)漂泊西南时期。

介绍略,留待以后介绍。

三、师生共同研讨《望岳》

多媒体显示: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

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这是一首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限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

从句式方面看,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式,五字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七字为二、二、二、一式,有时因表意需要而有特殊情况。

《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有“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

(1)配乐诗朗诵《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点评。

(4)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教师要求学生从文字到内容基本理解和把握诗歌,可设置思考题启发和帮助学生理解,小到一个词的词义,大到这首诗的整体内容。

就这些问题,小组展开讨论,学生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表达出来,学生之间互相切磋交流,有助于充分地理解诗意。

3.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要求学生边听边想,想像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体会诗的诗情画意。

教师提问:

诗题为《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而句句写向岳而望,而且角度有别,试对此作具体分析。

教师提供必要的背景常识:

这里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省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

到淄博市南,长约二百公里。

学生展开想像,设想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明确:

首句“岱宗夫如何?

”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

“齐鲁青未了”语出惊人,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

这两句是远望泰山的景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

这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4.进一步感悟作者通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对诗的理解逐渐向较高的理性层次靠近。

提问:

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

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联系写作背景,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

明确:

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5.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阐述理由。

或者“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原因”,或者“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你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应当以鼓励为主,不要动辄评判,更不要轻易否定。

比如: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

“割”字锤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割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含蓄蕴藉,意在言外,诗人凝望泰山“层云”“归鸟”,不觉时间已久,连眼睛都酸困了,这不正流露了诗人对泰山情有独钟,热爱有加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蕴丰厚,有一种哲理美。

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永往直前。

虚实相生的写法使本诗显得摇曳多姿,言有尽而意无穷。

1、2句虚写,3、4句实写,5、6句实写,7、8句虚句,虚实交错,意韵悠长。

?

?

6.学生齐背《望岳》。

四、师生共同研讨《春望》

本诗采用诗歌境界教学法。

它以启发诱导学生想像、体验、品味诗歌为手段,以诗的不同境界为阶梯,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深入欣赏领悟诗歌。

分三个教学步骤:

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多媒体显示:

写作背景: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

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

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近体诗

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

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

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

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

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

1.

(1)配乐朗诵《春望》,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律诗的诵读要领。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4)教师范读,学生循声低和。

2.学生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3.引导学生通过想像再现形象,把握物境。

教师提示学生根据字词想像单个形象,根据句节想像群体形象,根据全篇想像整体形象。

(1)提问:

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

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学生明确:

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

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

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2)提问:

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学生可能有两种看法。

一种看法是那娇艳的花也因感时伤别而泪水纵横,那无忧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

另一种看法是诗人伫立在娇艳的花旁,听着掠空而过的鸟儿婉转的啼叫,心里嗔怪它们的无情而流下了伤时恨别的泪水。

只要言之成理,教师当以鼓励为主。

(3)学生想像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

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

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4)引导学生把握全篇,想象整体形象。

4.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情感,把握情境。

诗歌羞于直白言情,常寓情于形象之中,形象不仅是诗人情感的触发,又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也是体验诗人情感的途径。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形象体验情感。

提问: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

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5.引导学生品味诗人的主观之意是如何同客观现实之境和谐统一的以及这种和谐统一所传达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旨。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可能会涉及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认识、对诗句的品析评价等。

关于表现手法。

全诗触景伤怀,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关于一字传神。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怵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名句品评。

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奥妙在哪里?

关于诗歌语言的意义美。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举手搔头,意欲解愁,可是搔头解愁愁更愁,稀疏短发,几不胜簪,顿觉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

?

6.播放音调低沉的背景音乐,学生齐背《春望》。

五、比较两首诗风格的异同

1.学生齐背《望岳》《春望》。

2.请学生辨析两首诗的风格。

明确:

《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

《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

六、布置作业

1.默写《望岳》《春望》。

2.预习《石壕吏》。

篇二:

望岳试题解析

课题:

试题解析文字

章节: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

单位:

西太阳中学

制作人:

初二语文教研组马淑艳

句子赏析:

猜猜看,下面的对联写谁?

“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

”------(朱德)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

世称“诗圣”,其诗是“诗史”,风格沉郁顿挫。

因曾居长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官致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有《杜工部集》。

杜甫的诗歌分类:

青年时期《望岳》(25岁,现存最早的杜诗)

(被安史之乱叛军所俘,带回长安)

“三吏”“三别”(《新安吏》、

、《新婚别》、《无家别》、

》(安史之乱平息)

》《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

(两个黄鹂鸣翠柳)

老年时期《登高》《登岳阳楼》《江南逢李龟年》

赏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句话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表现了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赏析和积累:

请你再说出几句富有哲理的诗句。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4.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篇三:

杜甫望岳

1、下面的对联写谁?

“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

”——朱德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诗圣__-——杜甫

2、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怀抱“致君尧舜上,在使风俗淳”

的理想,但仕途坎坷,身经离乱,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就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

时事。

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风格沉郁顿挫,形式多样。

由于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诗

圣”。

代表作品:

《前出塞》《咏怀五百字》《北征》《兵车行》“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

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

杜甫经历(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杜甫(712-770)字子美。

杜甫生于河南巩县。

他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

家庭,立功立言是这个家族的传统。

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官修文馆学士。

他7岁学

诗,15岁扬名。

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读书壮游时期

杜甫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文坛初露头角。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

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自述。

二十岁后,他开始漫游生活,南游吴越,北

游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和李白结为肝胆相照的

朋友。

这个时期的创作,表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

如:

《望岳》。

二长安十年时期

公元746年杜甫满怀政治理想到长安考试求官,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

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身受其害,困居长安10年之久.不幸的遭遇是他进一步认识

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诗的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的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战乱流离时期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

在沦陷区,

山河破碎之感甚深。

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

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具有高度

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四漂泊西南时期

安史之乱后于公元759年由甘肃颠沛流离到了成都,靠了友人的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营建了

草堂。

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4年,写下了240多首诗篇。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等就是在这里写就的。

读书、壮游(35岁以前);

长安求职(35-44岁):

天宝十四载(755)十月,44岁的杜甫才被任命为河西尉,后改右卫

率府曹参军;

陷贼与为官(44-48岁):

公元755年11月发生安史之乱,次年六月长安陷落,杜甫流亡,

被判军俘获,次年四月,逃归凤翔肃宗行在,被任命为左拾遗,不久就因上疏营救房琯而被

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次年(759)七月,杜甫弃官,先往秦州(甘肃天水),十二月又往成都。

漂泊西南(48-59岁逝世):

48岁-50岁在成都草堂,后又漂泊,53岁又回草堂,友人严武

保举他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次年严武突然去世,他到夔州住了近两年,

写了很多诗。

57岁乘船出峡,想回家乡。

59岁冬天,死在由潭州到岳阳的一条船上。

3、我国古代诗歌a/古体诗(相对格律诗而言不讲究平仄押韵宽松

可随意转韵句数不限分五言七言乐府

B/近体诗律诗绝句

律诗首联

颔联要求工对

颈联要求工对

尾联

4、五岳”分别指

东岳泰山(1532米),位于山东泰安市。

西岳华山(1997米),位于陕西华阴县。

南岳衡山(1512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

北岳恒山(201X米),位于山西浑源县。

中岳嵩山(1440米),位于河南登封县。

5、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了解诗歌特点。

2.反复诵读,分析景物意象。

3.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

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6、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整体把握: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

安,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

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

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

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

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

名篇。

(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岳、为五岳之首。

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

上,长达二百公里。

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

的高旷气势。

泰山多松柏,更显其庄严巍峨葱郁;又多溪泉,故而不乏灵秀与缠绵。

缥缈变

幻的云雾则使它凭添了几分神秘与深奥。

7、岱(dài)了(liǎo)曾(通“层”)眦(zì)

8、把握节奏

8、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写远望泰山的整体形象)你想知道泰山是什么样子的吗?

从齐到鲁都望不尽它青青的山色。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写近望泰山的秀美高大)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灵秀都集中在

泰山,山南山北的明暗由高拔的岱宗分割。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写细望泰山的景物、诗人感受)层层云升腾,涤荡心胸;飞

鸟归山,映入眼帘;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极望诗人心底的愿望)终要登山泰山顶峰,一眼望去,四周

重重山峦都显得渺小了。

9、整体把握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

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

10、全诗以“望”字贯穿

全诗,那么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

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

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极望,进而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

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11、“造化”两句用什么方法来写泰山,突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

拟人。

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12、“会当”两句:

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这两句诗中蕴含了什么哲理?

表现

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

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

天下的豪情壮志。

13、古今中外名人,有很多表达雄心壮志和远大的抱负的名言名句。

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

的哪些句?

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14、知识延伸:

杜甫“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

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

造化。

希望凌顶而小天下,以抒雄心壮志。

开首两句,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

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

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

象。

五、六句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

最后两句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

之意愿。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

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

15、巩固·延伸1、《望岳》的颈联是:

2、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伟高大的山势的句子是:

3、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4、诗人细望泰山而时间之久,表现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的诗句是(表现诗人欣赏泰山

而入神的句子)是:

5、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

子是(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6、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

概哲理的诗句是:

篇四:

古今茶对联

古今茶对联

在我国,凡是有“以茶联谊”的场所,诸如茶馆、茶楼、茶亭、茶座等的门庭或石柱上,茶道、茶礼、茶艺表演的厅堂内,往往可以看到以茶为题材的楹联、对联和匾额,这既美化了环境,增强文化气息,又促进了品茗情趣。

茶联常悬于茶店,作招徕顾客广告之用。

相传,成都附近的一个地方,有家茶馆兼酒铺子,老板没有文化,铺子简陋,生意自然萧条。

后让贤给儿子经营。

青年人脑子灵光,请了位秀才写了幅对联一贴,生意居然从此兴隆起来。

联文是“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碗酒来。

”这幅奇特的对联,生动贴切,雅俗共赏,引得人们交口相传,慕名前去观看,领略其中的甘苦,“偷闲”、“作乐”一番,于是乎,这家铺子起死回生,春风再度,生意兴隆。

相传,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一次外游,来到一座庙中小憩,庙里主事的老道见他衣着简朴,相貌平常,对他非常冷谈,顺便说了声“坐”!

又对道童说“茶”,待苏东坡坐下交谈后,老道方觉得客人才学过人,来历不凡,又把东坡引至厢房中,客气的说道:

“请坐”,并对道童说:

“敬茶”。

二人经过深入交谈,老道才知道来客是著名的大诗人苏东坡,顿时肃然起敬,连忙作揖说道:

“请上座”,把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