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岩石学沉积岩实验指导书整理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80663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沉积岩石学沉积岩实验指导书整理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沉积岩石学沉积岩实验指导书整理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沉积岩石学沉积岩实验指导书整理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沉积岩石学沉积岩实验指导书整理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沉积岩石学沉积岩实验指导书整理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沉积岩石学沉积岩实验指导书整理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沉积岩石学沉积岩实验指导书整理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沉积岩石学沉积岩实验指导书整理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沉积岩石学沉积岩实验指导书整理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沉积岩石学沉积岩实验指导书整理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沉积岩石学沉积岩实验指导书整理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沉积岩石学沉积岩实验指导书整理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沉积岩石学沉积岩实验指导书整理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沉积岩石学沉积岩实验指导书整理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沉积岩石学沉积岩实验指导书整理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沉积岩石学沉积岩实验指导书整理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沉积岩石学沉积岩实验指导书整理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沉积岩石学沉积岩实验指导书整理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沉积岩石学沉积岩实验指导书整理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沉积岩石学沉积岩实验指导书整理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沉积岩石学沉积岩实验指导书整理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沉积岩石学沉积岩实验指导书整理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沉积岩石学沉积岩实验指导书整理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沉积岩石学沉积岩实验指导书整理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形态:

直线状、切线状、波状、S形

2.单层中纹层的相互关系:

平行的、交叉的

3.纹层的倾斜(尽可能指明度数):

缓斜的、陡斜的

4.纹层的稳定性:

连续的、断续的

5.纹层的清晰度:

显著、不清晰、逐渐过渡

1.成分:

均一的、不均一的、成分逐渐变化

2.颗粒在每个纹层中的分选特征

3.包裹体或某种混入物对纹层界面的局限性

层系

水平的、板状、楔状、槽状、波状

2.单层的相互关系:

3.相邻层中纹层的方向:

同相的、异相的(无规律地或同型的)

4.层理面的清晰度:

显著的、不清晰的、逐渐过渡的

1.层系中颗粒大小的变化:

最粗物质对层系一定部位的局限性

2.层系的粒度成分按大小由下向上的变化

4.观察和鉴别层理的形态类型

在确定层理形态类型时,应注意平面上和平行流向的纵剖面和垂直流向的横剖面上的特征,只有三度空间综合观察才能正确判断层理的形态特征,因为不同类型层理在各剖面上的表现各有异同,如槽状交错层理,只在横剖面上表现为槽型弯曲的特征,而在纵剖面上则似单向斜层理.大部分斜层理在纵剖面上可见各种斜层理形态,而在横剖面上则见水平层理。

因此要特别注意纵、横剖面的观察才能鉴别层理形态类型。

5.测量层系的厚度,确定层理的规模和大小。

6.测量细层的产状和岩层的产状,以便确定介质的运动方向

7.根据细层形状、细层的倾角、安定角的大小、细层的收敛方向判断岩层的顶底。

(二)波痕构造

波痕是由于水和风的流动在非粘结性沉积物表面形成的一种波状起伏的表面。

波痕的大小和形态是不同的。

由于作用性质(流水、波浪或风的作用)和作用强度及方向不同,而产生种种形态与大小不同的波痕。

因此可以利用波痕的形态特征、波痕的大小和波痕指数等恢复形成条件。

因此应注意观察和描述如下几方面。

1.注意使用描述波痕的专用术语和指数;

2.观察和描述波痕的大小

即测量波痕的波长、波高的大小。

根据所测数值将波痕分为小型、大型和巨型波痕。

3.观察和描述波痕的对称性

即测量迎流面和背流面水平投影长度、计算出对称指数(RSI)。

对称波痕:

脊具有对称的形态,它们的脊通常是尖的,而谷往往是圆的,偶见圆形脊,多是被改造的原因。

波脊线多是直的,部分有分叉现象。

对称波痕是波浪作用形成的。

典型的对称波痕可见人字形层理构造。

不对称波痕:

具有陡的背流面和缓的迎流面,呈不对称形态。

脊可以是各种形态的,有直线的或弯曲的,连续的或不连续的。

不对称波痕成因是多样的,如流水、波浪、潮汐和风的作用均可形成。

4.观察和描述波脊形态

描述波痕还必须考虑波脊的形态,波脊的形态可以呈直线状、弯曲状、链状(脊向迎流方向弯曲)、新月状(脊向迎流方向弯曲)、舌状(脊向背流方向弯曲)及菱形。

波脊形态变化与水动力强度有直接关系,一般来说,随着水动力强度增大,波脊形态由简单变复杂,由连续变断续。

5.观察波痕的内部构造

a.水流波痕的内部构造

一个发育良好的水流波痕,由一个或几个向流面纹层、许多前积纹层及一个或几个水平底积纹层组成。

前积纹层是波痕体的主要组成部分。

它们可具有不同的形态(直线形、切线形和S形)和角度(最大可达35°

)。

前积纹层的角度在底部比顶部要低得多,所以它也可作为判别地层顶底面的标志。

有许多前积纹层向上尖灭。

底积纹层在波痕底面上,并穿过波痕体。

b.典型对称波浪波痕的内部构造

以叠复的“人”字形纹层为特征,纹层在中心交叉带以叠瓦状形式结合在一起。

有时在波谷中也可能产生倒“人”字形排列的内部构造。

但是近滨带的多数对称波浪波痕只表现出具有一个方向的前积纹层的内部构造。

这是因为波浪向前的运动比向后的运动略强些,产生向前运动的前积纹层;

而向后的运动只是起到保持波痕的对称性;

而不足以产生另一侧的前积纹层。

c.不对称浪成波痕的内部构造

其典型特征是不规则的下界面,束状排列的前积纹层和分枝的前积纹层(图1-9)。

6.观察波痕的物质组成

波痕大小和形态与水深和流速有关,因此组成的物质的粒度也不同,水越浅、流速越小,粒度越细。

粒度在波痕内部分布也不一致,水成波痕脊部颗粒比谷中颗粒细,而风成波痕则相反,脊部颗粒较粗,而谷中颗粒较细。

常可作为区别的标志。

7.观察和测量波痕所指示的流向

a.不对称波痕的陡坡(背流面)倾向与介质的流向相同。

b.波脊线是连续的,介质(水和风)的主要流向与波脊线方向垂直。

c.波脊线不连续的舌形波痕的凸端和菱形波痕的菱形尖端指示流向;

新月形波痕的凹向指示流向。

8.波痕的综合命名

在上述观察和描述的基础上,要对波痕综合命名。

命名一般包括规模、波脊形态、成因等,如小型直脊流水波痕、中型舌形浪成波痕、大型浪对称浪成波痕等。

四、实验报告

1.选择3块沉积构造标本做详细的观察描述(层理构造、波痕构造各一块,另一块任选);

2.描述的三种沉积构造至少一种附素描图。

实验二碎屑岩的观察描述(2学时)

实验项目编号:

01011502

1、掌握碎屑岩的结构特征及描述方法。

2、掌握常见碎屑岩岩石类型的基本特征。

3、学会碎屑岩手标本的观察与描述方法。

4、掌握碎屑岩的分类命名方法并对所描述岩石命名。

1、砾岩:

复成分砾岩,单成分砾岩、底砾岩、岩溶角砾岩。

2、砂岩:

海绿石石英砂岩、铁质石英砂岩、中(粗)粒硅质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岩屑砂岩。

3、粉砂岩

三、实验指导

(一)碎屑岩观察描述的主要内容:

1.颜色:

观察风化面及新鲜面的颜色,并推断其成因。

4.结构:

首先确定岩石的基本结构类型,然后详细描述岩石的结构特征,包括碎屑颗粒粒度(最大、最小,一般)及粒级、磨圆度、分选及胶结类型、支撑类型等。

2.构造:

主要在野外观察,标本上有微细构造时也应加以描述,显均一构造时定为块构造。

3.成分及含量:

首先指出碎屑和填隙物在整个岩石中的百分含量;

然后按照先碎屑物质、后填隙物质;

先含量多的组分,后含量少的组分的顺序分别描述各种组分的特征;

各种组分描述的内容一般为组分名称、组分的鉴定特征和成因特征、百分含量。

下面介绍陆源碎屑岩的主要物质成分及肉眼鉴定特征:

陆源碎屑岩主要由碎屑物质和填隙物质两部分组成。

碎屑物质是碎屑岩的主要组分,含量应大于50%,填隙物是充填碎屑孔隙的次要组分,按其成因可分为胶结物和杂基两种。

碎屑物质最常见的是石英、长石和各种岩屑,还有少量云母和重矿物。

1)石英碎屑岩中分布最广的矿物碎屑,在砂岩和粉砂岩中的平均含量可达66.8%。

碎屑石英主要来源于花岗岩、片麻岩和某些沉积岩。

石英碎屑常呈灰白色、浅灰色,也可呈淡黄或黄褐色等,透明或半透明.硬度大于小刀。

由于受到搬运过程中的磨蚀作用,光泽常变的较暗淡,仅在较大碎屑颗粒的断口上,才能看到较典型的贝壳状断口和油脂光泽。

有时石英颗粒表面被填隙物污染,会出现较深的色调。

如铁质胶结的石英砂岩,石英颗粒和整个岩石均呈红褐色,因而给准确鉴定石英碎屑的含量带来—定难度。

2)长石在碎屑岩中的含量仅次于石英,砂岩中长石的平均含量约为10—15%,煤系地层砂岩中的长石含量更高。

碎屑岩中以钾长石最常见,次为酸性斜长石,基性斜长石较少见。

长石碎屑多呈肉红色(多为钾长石)、灰白色(多为斜长石),遭受强烈蚀变(高岭石化、绢云母化)后,颜色常呈黄褐色、硬度降低低,可被小刀刻动.光泽也较暗谈,或呈土状光泽。

肉眼鉴定时,一般根据光泽、硬度、断面上有无解理等特征与石英相区分;

根据碎屑的形态或轮廓,可与泥质填隙物相区别。

3)岩屑是母岩经机械破碎形成的保留原岩成分和结构特征的岩石碎块。

岩屑的种类多样,但其含量与碎屑岩的粒度有关,粒度越粗,岩屑的含量越高,岩屑的种类也越复杂。

一般来说砾岩中的岩屑结构较粗,比较易于鉴别。

砂岩中主要出现细结构的岩屑,如隐晶质或半晶质的喷出岩岩屑、细粒的板岩、干枚岩岩屑、硅质岩或粉砂岩岩屑等,因此砂岩中的岩屑肉眼鉴别则较困难,一般根据其较粗糙的断口、较深的颜色(如暗灰、暗绿、暗红等色)和暗淡的光泽等作大致的判断,准确鉴定应在显激镜下进行。

4)云母.碎屑岩中的云母主要为白云母。

白云母—般呈细小鳞片状,常集中分布在细砂岩或粉砂岩的层面上,颜色较浅,但具较强的丝绢光泽,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肉眼鉴定时需注意,不要因其集中分布在层面上而将含量估计过高。

填隙物是指充填于碎屑孔隙中的物质。

按成因,填隙物质可分为胶结物和杂基两类。

两者在成分上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肉服条件下难以区分时,可笼统称为填隙物或广义的胶结物。

杂基的成分主要是各种粘土矿物和各种极细粒的碎屑物质。

胶结物的种类较多,常见的有硅质、钙质、铁质、磷质、海绿石质等。

现将常见填隙物的内服鉴定特征简述如下:

1)硅质胶结物主要矿物成分是蛋白石、玉髓和石英。

肉眼观察颜色较浅,灰白色、致密状,硬度大于小刀。

自生加大的硅质胶结物与石英碎屑难以分辨,岩石胶结坚固,锤击不易破碎,断口常切穿碎屑颗粒。

2)碳酸盐胶结物矿物成分方解石者称钙质,颜色多呈白色或灰白色,硬度小于小刀,当其结晶较好时,可见菱形解理,滴稀盐酸剧烈起泡。

如滴稀盐酸不起泡,当刮成粉末后起泡者则为白云质。

3)铁质胶结物矿物成分主要为赤铁矿,颜色常呈紫、红、褐等色,胶结坚固紧密,比重较大。

风化后变为褐铁矿,风化后颜色变浅呈褐黄色,硬度也变小。

4)海绿石质胶结物绿色,致密状或颗粒状。

硬度小于小刀,风化后变为褐铁矿,常呈褐色斑点或斑块状分布。

5)杂基以粘土矿物为主,常含少量细粉砂。

颜色常呈褐色或黄褐色,含有机质时颜色较深,杂基含量较高的砂岩,一般较粗糙疏松,土状光泽,硬度小于小刀,易刻成粉末,遇水变软,锤击岩石易破碎。

4.综合定名

砾岩的详细名称=颜色+岩层厚度+粒度+填隙物成分+主要砾石成分+砾岩(角砾岩)

砂岩的详细名称=颜色+岩层厚度+粒度+填隙物成分+砂岩基本名称

如:

灰白色中厚层细粒硅质石英岩质砾岩、浅灰色薄层细粒钙质长石石英砂岩。

(一)碎屑岩描述举例:

1.砾岩描述举例:

浅灰色,厚层状,中细粒砾状结构,块状构造。

砾石大小不—,砾石最大者达20mm,小者仅2mm,以10一15mm者居多,分选性中等到差。

砾石形状呈近等轴状,磨圆度中等,多为次圆状。

砾石含量约占70%,填隙物约占30%,孔隙式胶结。

砾石成分以白云岩岩屑为主(40%),次为硅质岩岩屑(25%),含少量喷出岩岩屑(5%)。

白云岩岩屑为灰白色,硬度小于小刀,细晶结构,粉末滴稀盐酸起泡。

硅质岩岩屑呈黑灰色到黑色,致密坚硬,可见水平状纹层构造。

喷出岩岩屑呈浅紫红色,光泽暗淡,断口粗糙,具斑状结构,可见少量角闪石斑晶,属安山岩岩屑。

填隙物呈灰白色,局部带有绿色色调,点酸剧烈起泡,说明以钙质为主;

此外,含少量砂级碎屑物充填。

综合定名:

浅灰色厚层状中细粒钙质复成分砾岩。

2.砂岩描述举例

新鲜面呈灰绿色,风化后为黄绿色。

绿色系含较多的海绿石所致,故为自生色,可见较清晰的平行层理,层理因含海绿石多少不同而显现,细层厚度不—,一般为3—10mm。

中粒砂状结构,碎屑粒度多在0.3—0.4mm左右,大小均一,分选好,磨圆度高,颗粒支撑,孔隙式胶结。

碎屑物质含量80%,填隙物含量20%。

碎屑成分较简单,石英含量很高,约占碎屑的98%,灰白色,硬度大于小刀,因受氧化铁浸染而略呈灰黄色;

长石少量,估计不足2%,灰白色,粒度度较石英略粗,磨圆亦较差,可见解理,略显玻璃光泽;

此外,还含有极少量隧石岩屑,黑色,隐晶质结构。

胶结物以硅质为主.次为海绿石,海绿石沿层理分布,部分因氧化而成褐铁矿斑点,整个岩石固结紧密坚硬。

灰绿色中厚层中粒含海绿石硅质石英砂岩。

四、实验报告及要求:

按照碎屑岩的肉眼鉴定描述方法及要求,选择一块砾岩、两块不同类型的砂岩标本进行详细的观察描述,作为实验报告。

实验三砂岩薄片的观察描述(2学时)

01012018

1、认识常见砂岩石类型显微镜下的基本特征。

3、学会砂岩薄片观察与描述的方法。

4、掌握砂岩的分类命名方法、对所描述岩石详细命名和简单的成因分析。

观察描述下列薄片:

S-25海绿石石英砂岩S-27铁质石英砂岩

S-29长石砂岩S-30岩屑砂岩。

砂岩镜下鉴定的目的是为了弥补手标本鉴定的不足,进一步确定岩石的成分、含量及结构等方面的特征,以便对岩石进行准确的定名、推断岩石的形成条件及沉积后变化。

镜下观察描述的主要内容如下:

1.砂岩结构

(1)碎屑颗粒的结构及特征:

颗粒大小(最大、最小、一般)、粒级、分选、磨圆等。

(2)填隙物结构及特征

包括杂基和胶结物的结构,详见《沉积岩石学》教材。

(3)胶结类型和支撑性质,见《沉积岩石学》教材。

2.砂岩的成分

(1)碎屑颗粒的成分:

描述碎屑的类型、特征及含量。

①石英:

占碎屑颗粒的含量及其特征。

石英:

无色,透明,粒状,无解理,有时有裂纹,折光率略高于树胶,表面光滑,突起糙面不显著。

通常一级灰白干涉色,最高可达一级黄白,可见波状消光现象、含气液体或其它矿物的包裹体。

不同来源的石英往往特点不同。

注意观察石英中所含包裹体及波状消光现象,结合颗粒大小及颗粒形状等特征.有助于判断石英的来源。

②长石:

长石:

在碎屑岩中含量仅次于石英,最常见的长石是正长石和微斜长石,还有较少的酸性斜长石,中基性斜长石很少见。

根据光性特征应区分正长石、微斜长石、斜长石。

通常在砂岩中,由于颗粒较小,正长石的卡氏双晶常见不到,而其它光性又与石英很相似,主要是根据其折光率略低于树胶、颗粒表面常因风化而污浊、微带浅棕色、土状等特点与石英区别。

长石易风化,正长石和微斜长石常风化成高岭土,使长石表面呈浅棕黄色、土状。

一般情况下,微斜长石风化程度比正长石差。

斜长石风化后易产生绢云母,其光性与白云母相似,只是呈极小的鳞片状。

长石风化后透明程度减低。

长石风化程度常分级表示,若是长石表面大部分被风化物质掩盖,则风化程度深;

若不及1/4,则风化浅,两者之间为风化中等。

③岩屑:

在砂岩中可见到各种成分的岩石碎屑,常见的岩屑类型有各类侵人岩岩屑、变质岩岩屑、喷出岩岩屑,以及硅岩、粘土岩、碳酸盐岩的岩屑。

由于岩屑是母岩经过破碎、搬运改造而成的,保留下来的的成分、结构、构造等特征远没有母岩那样全面和清楚,常对鉴定带来一定难度。

因此在镜下要准确地鉴定出各种岩屑,必须具有岩浆岩、变质岩和各类沉积岩的镜下鉴定基础,各种岩屑的特征参考《沉积岩石学》教材。

④其它;

包括重矿物、云母等。

(2)杂基:

确定杂基的成分、特征及占整个岩石的百分含量含量。

杂基是粘土矿物和细粉砂,也包括泥晶、粉晶碳酸盐矿物。

在镜下呈污浊的尘点状隐晶质,由于经常被铁质浸染而带浅褐色,在含油砂岩中,杂基常被原油浸染而呈棕色,黑色。

粘土杂基经重结晶作用后常呈细小鳞片状或纤维状矿物,当晶粒较粗时,在偏光显微镜下常可分辨矿物的种类,杂基与碎屑颗粒间常见交代现象。

(3)胶结物:

确定胶结物的成分、特征及占整个岩石的百分含量。

①铁质:

最常见的铁质胶结物为赤铁矿或褐铁矿,在显微镜下为红色,褐色,不透明或半透明。

②硅质:

有石英、玉髓和蛋白石等。

蛋白石:

无色透明,折光率比树胶低得多,为1.40——1.46,正交偏光镜下全消光,是均质体矿物。

玉髓:

无色透明,折射率与树胶接近,在正交偏光镜下可见小米粒状的微晶结构或呈放射纤维组成的球粒状、十字花状或扇形的集合体,一级灰干涉色。

可呈粒状或自生加大结构。

③碳酸盐:

以方解石和白云石为主。

以解理发育、具明显的闪突起和高级白干涉色等特征较易与其他成分的胶结物相区别,但方解石和白云石却较难区分,一般钙质胶结物较白云石常见,经重结晶后呈嵌晶(连生)结构,白云石常呈较自形的菱形晶体。

另外可采用染色的方法区分不同的碳酸盐矿物(将在碳酸盐岩中加以介绍)。

除此以外有时尚有石膏、硬石膏、海绿石等物质作胶结物。

一块岩石中若有两种以上的胶结物,应注意不同胶结物之间、胶结物与颗粒之间的接触关系,以判断其生成顺序。

胶结物成分确定后,要估计其含量,挑选有代表性的几个视域,估计每个视域中碎屑颗粒占多少面积,胶结物占多少面积,几个视域平均一下,即可得出其百分含量。

3.显微构造:

如微递变、微冲刷、微细层理。

4.其它:

如含油、含有机质及含化石情况,孔隙发育情况及沉积后作用等。

常见的成岩作用有(可在描述成分特征或结构特征时描述,也可单独加以描述):

(1)胶结作用和固结作用:

应注意胶结物的成分及结晶程度,胶结物的结构或世代关系,以便了解胶结作用的强度及固结历史。

(2)压实及压溶作用:

主要根据颗粒的填集程度(是否紧密填集)、颗粒间的接触强度(由点接触→线接触→凹凸接触→缝合线状接触)及胶结物的多少,颗粒变形,如云母弯曲、假杂基等来加以确定。

(3)重结晶作用:

砂岩的重结晶作用主要发生在填隙物当中,如方解石胶结物形成连生胶结;

硅质胶结物形成再生石英(次生加大边)、粘土杂基转变成正杂基等均为重结晶现象。

(4)交代作用及自生矿物的形成:

交代作用的发生与外来物质的加入和介质Eh、Ph条件的变化有关。

通过对于矿物交代共生关系的研究,可以了解砂岩的成岩变化历史。

(5)溶解:

溶蚀作用

5.定名:

粒度+胶结物成分+基本名称

6.砂岩成因分析

通过砂岩标本和薄片的研究,应对岩石的特点加以综合分析作出某些成因推论和提出一些问题。

成因分析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从碎屑成分看陆源区母岩的性质及大地构造状况。

(2)从成分成熟度看风化作用的强弱和搬运距离的远近。

(3)从结构成熟度(分选、磨圆及杂基含量)及沉积构造特征看搬运沉积介质的性质、搬运方式及对碎屑的改造作用,并推断沉积环境。

(4)从化学胶结物的成分、结构、胶结类型、自生矿物、颗粒接触关系等看成岩环境及成岩历史。

(5)从岩石及胶结物的颜色、成分推断古气候。

描述举例

岩石名称:

海绿石石英细砂岩。

时代:

青白口群龙山组,产地:

石门寨鸡冠山。

(1)结构特征:

碎屑颗粒平均0.2~0.4mm±

,分选中—好,浑圆—圆状。

自生海绿石呈团粒状或不规则状分布于石英颗粒间,自生石英围绕碎屑石英构成自生加大边,使原颗粒趋于自形,加大边与原颗粒之间有一层粘土薄膜。

颗粒支撑,局部石英颗粒呈缝合接触,接触式胶结类型。

(2)成分:

碎屑颗粒占80%,填隙物20%

①石英碎屑:

主要为单晶石英,无色,表面干净,圆到极圆状。

部分具不规则裂纹或有尘点状包裹体,多数有明显的被状消光,有的见碎裂现象,含量约90%,偶见脉石英,含量<

1%。

②长石碎屑:

无色,可见解理,多为微斜长石和斜长石,偶见条纹长石,一般呈次圆状,有的长石因高岭土化略带褐色或混浊不清,含量约5%。

③自生海绿石碎屑:

鲜绿色,多呈集合偏光现象,为微粒状集合体,外形浑圆,粒径多在0.2毫米左右,分布比较均匀,含量4%。

④杂基;

极少,约2%,以薄膜形式分布于碎屑石英与其加大边之间,灰黄色。

⑤胶结物:

约占18%,其中海绿石占13%,自生石英7%,两种胶结物一般不在同一粒间孔中出现。

海绿石大都不同程度发生了褐铁矿化和粘土矿物化,自生石英均为碎屑石英的加大边。

(3)定名:

硅质海绿石石英中砂岩。

(4)成因分析:

①母岩区性质:

由于碎屑成分几乎全为单晶石英,结构成熟度极高,故具多旋回性,母岩区岩石类型以碎屑岩(主要是砂岩)为主,当时气候较湿热,风化较彻底。

②大地构造状况:

由于高成分成熟度和高结构成熟度,故当时构造运动平缓,地形高差小。

③分选、磨圆较好,反映搬运距离远。

④鉴于成分成熟度、结构成熟度,故推断介质性质为牵引流,以推移载荷的形式搬运(以跳跃为主,少量滚动),有海绿石出现,表明为海相,所以推断为滨浅海环境。

⑤成岩作用:

发生的成岩作用类型有:

a.胶结作用:

形成海绿石和石英加大边;

b.压实压溶作用:

石英颗粒呈点接触及缝合接触;

c.交代作用:

海绿石(包括褐铁矿化和粘土矿物化)交代石英颗粒及其加大边,及海绿石的褐铁矿化和粘土化。

成岩顺序是:

海绿石形成→褐铁矿化、粘土化→自生加大→海绿石等交代颗粒和石英加大→压溶作用。

四、实验报告内容及要求:

按照陆源碎屑岩的鉴定描述方法及要求,对下列岩石和薄片进行详细的鉴定描述:

S-29长石砂岩或S-30岩屑砂岩

实验四泥质岩、火山碎屑岩标本观察描述(2学时)

01011503

一、目的要求

1.认识泥质岩、火山碎屑岩的肉眼鉴定特征;

2.掌握泥质岩、火山碎屑岩的手标本观察描述的内容和方法;

3.掌握泥质岩、火山碎屑岩的分类命名方法并对所描述标本进行综合命名。

二、实验内容

泥质岩:

高岭石粘土岩、蒙脱石粘土岩、钙质页岩、硅质泥岩、铁质泥岩、炭质页岩、油页岩。

火山碎屑岩:

火山角砾岩、熔结火山角砾岩、熔结火山角砾凝灰岩、安山质晶屑凝灰岩、流纹质晶屑凝灰岩、流纹质熔结凝灰岩。

(一)泥质岩肉眼观察的内容及方法:

首先要区分原生色还是次生色。

原生色可反映泥质岩的成分及形成条件。

如较纯的泥质岩呈浅色(白色、灰白色)、含有机质或细分散状黄铁矿呈黑色或灰黑色、含有高价铁的氧化物呈红色等。

不同颜色的粘土工业价值亦不同,色浅者一般较纯,工业利用价值也较高。

2.结构:

泥质岩的常见结构有泥状结构、粉砂泥状结构、生物泥质结构、鲕状或豆状结构。

野外主要是依据手感、断口、刀切面特征等判别泥质岩的结构类型。

例如,具泥状结构的岩石几乎全由粘土物质组成,岩石致密细腻,常见贝壳状断口,用手捻有滑感,刀切面光滑平整;

具粉砂泥状结构的泥质岩断口粗糙,手捻有粗糙感、刀切面不光滑;

具砂泥状结构的岩石,则能分辨出碎屑颗粒。

泥质岩中常含较多的生物化石,特别是在页理发育的泥质岩中,生物化石或化石碎片常沿页理面分布,在观察描述时,要注意生物化石的种类、数量以及保存的完整情况和分布状况。

3.成分:

泥质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