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整题库310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8074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48.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整题库310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精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整题库310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精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整题库310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精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整题库310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精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整题库310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精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整题库310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8页
精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整题库310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8页
精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整题库310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8页
精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整题库310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8页
精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整题库310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8页
精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整题库310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8页
精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整题库310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8页
精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整题库310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8页
精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整题库310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8页
精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整题库310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8页
精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整题库310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8页
精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整题库310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8页
精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整题库310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8页
精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整题库310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8页
精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整题库310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整题库310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精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整题库310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整题库310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整题库310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1.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的根本特征,下列表述错误的是D

A.生产资料归少数非劳动者占有

B.劳动者占有很少或者根本没有生产资料并在生产中处于被支配地位

C.人与人的关系包含剥削关系

D.产品分配上不存在剥削

12.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是B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

B.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C.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

D.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更替的规律

13.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C

14.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于B

A.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C.产品分配不公、收入差距加大

D.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15.马克思主义依据国家的性质和政权的组织形式,相应地将国家分为A

A.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

B.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两个组成部分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体

D.私有制国家和公有制国家两类

16.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核心是C

A.指导思想

B.统治阶级

C.国家政权

D.人们群众

17.一切阶级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什么展开的A

A.经济利益

B.指导思想

C.政治地位

D.阶级地位

18.主体选择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从自身的需要和知识结构、经验、技能出发,根据历史的客观条件和发展趋势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方向的行动。

这种观点说明B

A.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必然否定历史决定论

B.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与承认历史决定论并不矛盾

C.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产生都根源于主体的选择

D.历史决定论是根本错误的

19.“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表明D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C.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D.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0.阶级实质上是一个B

A.思想范畴

B.经济范畴

C.政治范畴

D.文化范畴

21.在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A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

C.分配关系D.消费关系

22.首要的生产力是C

A.劳动对象

B.生产工具

D.生产管理

23.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D

A.阶级斗争发展史B.生产关系发展史

C.社会意识发展史D.劳动发展史

24.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是C

B.艺术

C.逻辑

D.宗教

25.社会存在的不包括B

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

B.社会形态

C.人口因素

D.地理环境

26.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B

A.政治关系

B.生产关系

C.家庭关系

D.宗教关系

27.(A)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

A.实现共产主义.

B.生产力的提高.

C.生活水平的提高.

D解放战争的胜利

28.共产主义理想之所以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是因为它是(C)

A.具有客观可能性

B.人类向往的美好境界

C.具有客观必然性

D.人类不断追求的目标

29.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的实现是在(D)

A.社会主义革命中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社会主义高级阶段D.共产主义社会

30.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会实现,是以(B)为依据

A.对社会结构的认识

B.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

C.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不断发展

D.革命胜利

31.(A)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

32.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分配方式是(D)

A.原始社会B.阶级社会

C.社会主义社会D.共产主义社会

33.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社会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第一阶段是(B)

A、共产主义社会

B、社会主义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工业社会

34.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B)

A.按需分配,各尽所能

B.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C.按劳分配

D.按生产要素分配

35.“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一段话出现在(D)

A.《资本论》中B.《共产主义原理》中

C.《哥达纲领批判》中D.《共产党宣言》中

36.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观点的依据是(B)

A.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

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

D.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14.下列观点中,错误的是(D)

A.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当今正处在低潮时期

B.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D.社会主义在若干国家的严重挫折改变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

 

37.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说法错误的是(D)

A.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B.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C.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D.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国家谋利益的党

38.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D

A.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B.自然与社会的统一

C.生产与消费的统一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39.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A)

A.民主集中制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D.集体领导

40.“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C)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41.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A)

A.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C.巩固共产党的领导

D.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7.(C)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

A.推翻资本主义.

B.消灭剥削和压迫.

C.实现共产主义.

D.建立社会主义

42.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B)

A.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B.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C.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D.文艺复兴运动

2.马克思说:

“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这说明(C)

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

B.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互相排斥

C.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的基本形式

D.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可以相互取代

43.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D)

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

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44.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A)

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

C.竞争规律D.货币流通规律

4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是以(B)

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

46.社会生产方式包括的两个方面是(B)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C.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D.劳动者和生产资料

47.利润本质上是(D)

A.成本价格的产物

B.所用资本的产物

C.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D.剩余价值

48.价值规律是在(C)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

A.货币流通

B.调节商品价格

C.市场配置资源

D.商品流通

49.商品经济是以(C)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50.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C)

A.劳动过程和使用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D.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51.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A)

A.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B.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5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D)

A.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

B.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社会内部孕育生长起来

C.它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

D.革命的客观形式和条件所决定的

53.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

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

54.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明是(C)

A.辩证法和唯物论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剩余价值学说和暴力革命

55.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A)

A.理论联系实际B.精读和泛读结合

C.早期著作和晚期著作结合D.马克思著作和毛泽东著作结合

5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个伟大理论成果是(A)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D.毛泽东思想

57.促成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大历史事件是(B)

A.辛亥革命B.十月革命C.五四运动D.中国共产成立

58.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B.政治经济学理论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阶级斗争学说

59.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D)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B.《资本论》的出版

C.《反杜林论》的出版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60.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

61.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A)

科学性B.革命性C.实践性D.与时俱进

62.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

63.“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64.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D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65.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讽刺家”的是(B)

A.费尔巴哈B.傅立叶C.欧文D.圣西门

66.以下对哲学概念作出科学解释的是(B)

A.哲学就是人人都有的世界观

B.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哲学是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

D.哲学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观点

6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B)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68.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

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

69.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B)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70.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B)实现的

A.个人联合

B.参与制

C.垄断竞争

D.资本输出

71.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是说是(A)作用的结果。

A.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

B.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

C.资本主义经济规律

D.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10.(D)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展的新形式。

A.私人资本所有制

B.国家资本所有制

C.垄断资本所有制

D.法人资本所有制

7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管理和调节体现的是(C)

A.全体劳动人民的经济利益B.个别金融寡头的经济利益

C.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D.国有企业的经济利益

7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C)

A.消除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

B.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互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C.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D.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垄断资本主义

74.金融寡头实现经济上统治的“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C)

A.直接参与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

B.直接参与银行的经营和管理

C.通过购买一定数量的股票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

D.通过购买所属公司全部股票直接掌握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式

75.(A)是指垄断组织出售商品时规定的高于生产价格的价格。

A.垄断高价B.垄断低价

C.垄断利润D.垄断价格

76.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人垄断阶段,最根本的标志在于(A)

A.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B.资本输出代替商品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C.银行资本代替工业资本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国家垄断代替私人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77.金融资本是由(C)

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B.银行资本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C.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D.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78.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D)

A.德国B.奥地利C.中国D.俄国

79.“和谐”体现了矛盾双方的(BCD)

A.相互对立B.相互依存

C.相互促进D.共同发展

22.矛盾的普遍性讲的是(ABCD)

A.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B.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C.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D.事事有矛盾,处处有矛盾

23.“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不相同的两片树叶。

”包含的哲理是(ABCD)

A.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B.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C.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

D.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2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ABCD)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D.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

25.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ABCD)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B.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C.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D.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26.荀子在《劝学篇》中说: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这里面包含的哲理是(ABCD)

A.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的

B.要重视事物的量变

C.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D.从量变到质变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27.教学要“因材施教”,其哲学依据是(ABD)

A.矛盾具有特殊性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事物具有共性

D.事物具有个性

28.“扬弃”是指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CD)

A.全部否定B.全部肯定

C.既肯定又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

29.《三国演义》中,刘备告诫刘禅说: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有(BCD)

A.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

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C.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

D.量变到一定程度会转化为质变

3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有(ABCD)

A.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B.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亡

C.新事物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

D.旧事物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

31.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BCD)

A.甲被乙否定,乙被丙否定,丙被丁否定,如此等等的无限运动过程

B.事物经过三个阶段两次否定实现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

C.仿佛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D.在新的基础上和更高阶段上的前进运动

80.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的扩展是通过(C)国际垄断组织形式实现的。

A.国际卡特尔B.混合联合企业级

C.跨国公司D.国际康采恩

8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B)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82.人们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

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B.法官审理案件C.农民播种小麦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

8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C)

A.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B.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

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84.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在强调(C)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并不重要

85.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D)

A.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D.认识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86.“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B)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

87.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

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D)

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

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决定性所预设的

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

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

88.温家宝总理在给一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

”古训蕴含的哲理是(D)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89.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D)观点

A.客观唯心论B.主观唯心论C.旧唯物论D.辩证唯物主义

90.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

“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C)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实践高于认识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91.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是(D)

A.唯心主义B.辩证唯物主义C.辩证法D.唯物主义

92.“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

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这表明(A)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93.《共产党宣言》发表于(C)

A.1841年B.1844年C.1848年D.1867年

94.发明永动机的人都失败了,说明人们不能(ABCD)

A.藐视规律B.消灭规律

C.违背规律D.创造规律

95.在联系观点问题上,下列那些说法是正确的(BC)

A.唯心主义者都否认世界的普遍联系

B.唯心主义者都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否认世界的普遍联系

D.只有辨证唯物主义者才有联系的观点

16.中国古代寓言“揠苗助长”,揭示的哲理是(ABC)

A.事物运动发展是有规律的

B.规律是不能违背的

C.规律是不能创造的

D.规律是可以创造的

17.联系的特点有(ABCD)

A.客观性B.普遍性

C.条件性D.多样性

96.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有(ABC)

A.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B.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起义

97.马克思主义的三大主要理论内容包括(ACD)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法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科学社会主义

98.原因和结果这对范畴揭示了(B)

A.“在此之后”就是“因此之故”

B.普遍联系的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

C.事物前后相继的时间顺序性

D.事物普遍联系和无限发展的关系

31.“红花还得绿叶扶”这句谚语告诉我们观察分析问题(A)

A.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B.只看主要矛盾

C.只看次要矛盾

D.既要看到内部矛盾又要看到外部矛盾

99.唯物主义哲学的三种基本形态是(A)

A.自然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

B.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17世纪的英国唯物主义、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19世纪的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