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生产概述doc.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807825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45.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洁生产概述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清洁生产概述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清洁生产概述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清洁生产概述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清洁生产概述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清洁生产概述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清洁生产概述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清洁生产概述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清洁生产概述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清洁生产概述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清洁生产概述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清洁生产概述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清洁生产概述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清洁生产概述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清洁生产概述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清洁生产概述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清洁生产概述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清洁生产概述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清洁生产概述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清洁生产概述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清洁生产概述doc.docx

《清洁生产概述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洁生产概述doc.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清洁生产概述doc.docx

清洁生产概述doc

清洁生产概述

张天柱教授

清华大学

第一节清洁生产的产生背景

伴随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环境保护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始兴起。

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并逐渐汇成了当今世界的可持续发展的潮流。

正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理念及其实践的逐步形成与不断发展的历史大背景下,基于对传统“末端治理”的环境污染控制实践的反思,清洁生产伴随而生,并成为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战略措施。

一人类社会的环境问题

1.人与环境的关系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程中,人类长期依赖于自然界,依存于自己所处的环境,从周围的自然环境中索取维系生存的各种要素,并且努力使自己适应所处的客观环境。

由于生产发展的规模及其强度较小,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向环境的索取极为有限,对环境的排放冲击与影响也远低于环境的承载和净化调控能力。

相当长的一段人类发展过程中,人类社会就是这样在同自然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同自然界一起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并在同自然环境不断进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过程中向前发展。

对环境的影响作用自古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进程,但其严重化始于近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工业化以来,人类干预影响自然的能力大为增强,并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运河开通了、铁路修成了、大量矿产资源从地底下挖掘出来了,一座座都市的出现,工厂林立,市场上各类商品应有尽有,社会财富迅速增长,人们的生活面貌发生了极大改观。

人类走出了野蛮和蒙昧时代,进入了一个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浪费的“文明”时代。

与此同时,人们原有的那种朴素的自然观在动摇,特别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所造成的利益驱动,促使人们不顾一切地向大自然展开掠夺,并且任意地向大自然排放各种废物。

人类自认为在自然界面前,可以为所欲为,按照自己的愿望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而不必理会大自然会做出什么反映。

在短短的近几百年中,地球上的人口呈指数增长、资源濒临耗尽、几乎每一种人类的排放物都达到了地球无法承受的程度,世界上许多国家因经济高速增长而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并导致了一系列举世震惊的环境公害事件。

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危机。

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说:

“人们要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的和比较远的影响,不要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

对于我们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他一再告诫人们“必须时时记住:

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一起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中……。

真正的人的自由是同已被认识的自然规律协调的生活。

”今天,全人类面临的环境危机的每一项内容,可以说都是由于人们不能善待大自然而遭到的报复,种种报复的严重性,可以说每一项内容都意味着其后果可能会使人类从地球上消亡。

2.严重的环境危机

自工业化以来,在传统的资源-生产/消费-污染排放的线性单向发展模式下,“高增长、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迅速提高,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消费品。

但同时,大量投入于生产中的资源(包括能源)并未得以有效地利用,而是转化为废弃物排入自然环境中继而成为污染物。

这种对地球自然资源的耗竭和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它们互相关联,交互作用,其影响范围已从局地,发展为区域性,乃至形成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1)自然资源的耗竭

地球上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正在对自然资源采取掠夺性开发利用。

世界观察研究所的分析表明,1970-1991年全球工业原料消耗量增加勒38%,农业原料消耗增加40%,林木消耗增加44%,金属消耗增加26%,非金属原料消耗增加39%,而一些不可更新的有机物原料消耗则增加了69%。

矿产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在当今世界上,95%的能源以及80%的工业原材料来自于矿产资源。

现代工业生产对矿物资源的消耗不断增加,呈现着急剧上升的趋势。

20世纪以来(1900-1989),美国的人口约增加了3倍,然而整个矿产资源的消耗却增加了10倍。

我国对13个省区700余个大型坑采矿山调查,矿山开采和工业生产过程的资源耗费率高,损失浪费严重。

有56%的矿山回采率低于要求,全国矿产开发的综合回收率只有30%~50%,而众多的集体、个体采矿的消耗、浪费则更为严重。

虽然二次资源回收(废旧物资资源化)已为世界各国所重视,如日本是世界上二次资源回收利用率最高的国家,但整体比例仍然较低,1980-1982年欧洲共同体各国的各种金属的回收利用量占消耗量的比重为:

铝39.3%,铅28.1%,铜17.75%,锌10.9%,锡30.6%。

而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的资源回收率则远远低于国外发展国家。

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据联合国统计,地球上现有耕地1.4×109hm2,另有可开垦为农业使用的土地约1.8×109hm2(包括一部分森林),共占地球表面的25%。

在这些土地中,只有11%的土地对于农业没有严重的限制因素,大部分缺乏再利用的条件。

同时,由于不合理的耕作,放牧和采伐,水土流失愈来愈严重,盐碱化和沙漠化在不断扩大,估计今后20年内全世界1/3的耕地将会消失。

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速度十分惊人,当前全球每年有1700万hm2的热带森林被砍伐。

据估计,按照上述速度,在未来30年里,约有5%~10%的热带森林物种将面临灭绝的威胁。

作为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约占地球上生物体1/2的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热带森林及其所含的丰富物种会在80年内全部消失。

生物物种是地球上的宝贵资源。

地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正在造成生物物种加速灭绝,生物资源急剧减少。

一个物种的形成要经过2000到1万代才能巩固下来,因而物种的损失是难以可弥补的。

根据专家估计,由于环境等原因,到2050年将有25%的物种陷入绝境,6万种植物濒临灭绝。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保护自然界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此外,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也在遭受着“过度捕捞”和工业污染的双重压力,其所含的生物资源正急剧减少,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也面临着严重的丧失和退化。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必然减少生物圈中的生态关联,使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系统的功能(承载力、恢复力和抗干扰能力)失衡,物质循环过程受阻,进而恶化人类生存环境,限制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选择机会,甚至直接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2)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愈来愈多的化学品被合成出来,以满足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消费。

世界上每年有1000~2000种化学品进入市场,目前已知的化学品>700万种。

这些化学品,一方面造福于人类;另一方面也为人类带来直接的和潜在的灾难。

化学品数量和种类的不断增加,导致新的污染源不断出现,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安全的威胁也不断加大。

来自工业,交通等二氧化硫,总悬浮微粒,氮氧化物及各种芳烃类化合物大量产生,排放,严重污染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体健康。

例如欧洲各国森林、湖泊和农作物受酸雨的危害估计每年损失超过13亿美元。

我国84个城市1996年的统计,降水pH年均值为3.84~7.54,低于5.6的城市占51.2%。

酸雨出现频率在70%以上的城市有13个,其中宜宾、长沙、赣州和衡阳的酸雨的出现频率>90%。

我国遭受酸雨等污染物危害的农田面积已达530万hm2。

目前,全世界城市人口中的半数(约9.9)亿生活在S02超标的环境中;另有10亿生活在颗粒物超标的环境里。

以致于每年有几十万人过早死亡,数以万计的人患有急性或慢性疾病。

加之城市的急剧扩展,机动车辆迅速大量增加,各种有害气体的排放及其相互间的化学反应,导致更严重的环境事故,如1946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市的光化学烟雾造成当地市民眼睛刺痛、流鼻涕、咳嗽、头痛、胸疼、恶心和气喘。

全世界每年向大海排放的废物中,悬浮物和溶解盐类有200亿吨,垃圾和污水中的有机物在330万吨。

仅每年倾倒入大海中的船舶垃圾就在640万吨,塑料集装箱500万个,包装材料2万多吨,塑料网、绳、救生衣13万吨以上。

所有些向海洋倾倒的固体、液体废物、有毒或放射性废物都给浮游生物、海鸟和鱼类带来致命威胁。

海洋是人类未来的资源宝库,然而还未等到对其进行开发便遭到了难以弥补的毁坏。

工业生产直接产生大量有毒有害化学物质。

它们的随意排放,不仅造成大气、水和土壤全方位的污染,影响粮食、蔬菜和水果,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尽管许多国家颁布了法律严加限制,但仍未得到彻底解决,甚至有的将这类千万污染的废物向国家转移(到其他国有处理或向其他国家领土或水域倾倒)。

城市垃圾问题已成为全球大城市(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严峻问题。

随着城市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的产量的总的发展趋势在不断上升,平均年增长率在2%~5%,有些国有的年增长率在到10%左右。

在我国,进入90年代,1991-1995年增长速度为7%左右。

大量垃圾的堆积,一方面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另一方面造成了卫生条件的恶化,导致各种传染病发病率上升。

采用垃圾焚烧技术也还在面临着二次污染的风险。

大量化石燃料使用,使得全球每年因燃烧而排入大气中的CO2多达50亿t,导致大气中CO2浓度比工业化前增加了73ppmV,导致全球气温上升。

有专家估计,如果大气中co2的浓度仍然按目前的速度增长,到2030年全球气温将比现在升高2~5℃(比过去1万年升高的速度还高),由此使海平面上升20~140cm。

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

挪威首相曾声称,气候变暖对于人类来说“将是一场仅次于核战争的灾难。

”人为活动导致消耗臭氧的氯氟烃类物质的大量和长期积累,正在使臭氧量明显减少。

1985年科学家发现南极出现的臭氧空洞已达2720万平方公里,比整个北美洲面积还大。

当前,欧洲、北极、西伯利亚也陆续发现臭氧洞。

专家认为,臭氧总量每减少10%,紫外线辐射强度使可增大20%。

而大气圈中臭氧层含量每减少1%,皮肤癌病例增加10万人,患白内障和吸吸道疾病的人也将增多。

此外,紫外线增强也将破坏生态系统中复杂的食物链网,导致一些主要生物物种灭绝,农作物减产和歉收,导致粮食危机。

此外,作为地球上的生命支持系统,不同空间尺度的生态系统由于人类长期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环境污染使得已经受到损害,形成的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系统的变化。

例如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土地沙化,土壤沙漠化,盐碱化以及富营养化、水资源短缺等等,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维护的失调,有的地区甚至陷入经济发展困境与生态环境条件不断恶化的恶性循环中。

二可持续发展

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环境保护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始兴起。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次环境大会,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和《人类环境行动计划》,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置(UNEP),并把每年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揭示了人类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主题,不仅标志着全世界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达成共识,而且意味着各国保护环境实际行动的开始。

会议揭开了现代环境保护的序幕,推动世界各国走上了环境立法和依法治理环境的道路。

欧洲、北美洲、日本等环境污染严重的国家纷纷制定了大量的环境法规,实施严格的环境管理,并通过各种治理措施向环境污染开战。

伴随着环境保护的实践,面对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国际社会对环境与人类发展相继产生的各种反思,在世界各国及许多有识之士对人类发展模式及环境保护不断探索的基础上,1983年联合国大会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命布伦特兰夫人组建“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全面就人类的未来发展与环境问题进行研究。

1987年该委员会在东京召开第8次会议,通过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报告呼吁人类珍惜尚存的、为时不多的改变未来的机会,不要把生态问题留给下一代。

主张“在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环境资源要求的前提下,寻找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的、确保人类社会平等持续发展的途径。

为支持并推动可持续发展在全球的实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统一协调,1992年6月3日至14日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

183个国家代表团和联合国及其各层机构等70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了会议,并有102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亲自与会。

这次大会,通过了《关于环境与发展宣言》(即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及其行动计划《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

正式确立了“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发展的总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所应采取的一系列行动计划,并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作为《21世纪议程》的精髓,成为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战略,已为大多数国家所接受,这是人类走向自救道路的一个里程碑。

大会发表的《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在1972年斯德哥尔摩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基础上,将侧重处理人类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环境保护问题进一步拓展为涵盖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标志着国际社会正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通过转变传统的生产发展与消费模式,朝着更有力的统一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相互关系的道路上前进。

三传统污染末端控制模式的变革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在生产发展中更多着眼于开发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注意的是新材料的性质,新产品的功能,新工艺的效率。

追求的是产品的数量,产品的质量以至寿命,产品的成本,以便获得更大的利润,而产品及其生产过程对环境的破坏和危害,却长期被忽略。

面对人类环境问题的出现,特别是工业化以来环境问题的发展,人们开始通过各种方法和技术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进行处理,以减少其排放量,减轻对环境的危害。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环境污染与“公害”事件的的大规模爆发,频繁出现,为了减小对环境所带来的压力,各国主要是发达国家率先开始了应对环境污染与“公害”的挑战,大量采取了在污染产生后治理污染的末端控制措施,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对生产过程末端的废物进行处理,这就是所谓的“末端治理”。

同时,基于末端治理的思想和做法也逐渐渗透到环境管理和政府的政策法规中去,进一步强化着末端控制模式的实施。

“末端治理”,随着末端治理措施的广泛采用和实践,尽管这一末端方法可以减少工业废弃物向环境的排放量,并在环境污染控制上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由于它们很少影响到核心工艺的变更,因而不能真正触及大量能源、资源投入,但又没有全部转化为最终产品,其中相当部分甚至大部分变成了废物排入环境这一工业污染产生的本质根源。

在环境污染不断加剧,乃至大规模复杂的全球环境问题面前,末端治理在实践中愈来愈显露出它不能有效保护环境的缺陷:

从环境污染防治政策体系的整体设计和技术对策的实施上看,其着眼点侧重于污染产生后的治理,使一个综合的污染产生、控制、排放系统人为地割裂开来,因而呈现着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分离脱节,环境污染治不胜治的明显弊端。

末端治理作为传统生产过程的延长,不仅需要投入昂贵的设备费用、惊人的维护开支和最终处理费用,而且本身还要消耗大量资源、能源。

特别是很多情况下,这种单一的污染治理方式还会产生二次污染,不过是使污染在不同介质间的空间和时间上的相互转移,因而难以从根本上消除污染,仍然还会继续对人类和环境产生着影响和威胁。

对传统基于“末端治理”的环境污染控制模式实践的反思,直接导致并促进清洁生产系统地形成及其大规模的实践,开始对单纯末端治理为基础的环境污染控制体系进行战略调整。

90年代前后,发达国家相继尝试运用如“废物最小化”,“污染预防”、“无废技术”、“源削减”、“零排放技术”、和“环境友好技术”等方法和措施,来提高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效率、削减污染物以减轻对环境和公众的危害。

这些实践取得的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使人们理解认识将环境保护渗透结合到生产全过程中,从污染产生的源头进行预防的重要性及其深远意义。

它不仅意味着对传统环境末端控制方式的调整,更为深刻的是蕴涵着一场转变传统工业生产方式,乃至经济发展模式的革命。

在总结工业污染防治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1989年提出了名为“清洁生产”(CleanerProduction,意为“不断清洁的生产”)的战略和推广计划,在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联合国发展规划署(UNDP)的共同努力下,清洁生产正式走上了国际化的推行道路

清洁生产,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它是国际社会在工业污染治理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环境预防的战略措施。

从生产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

随着清洁生产实践的不断深入,其定义一再更新,不仅适用于生产过程的污染防治,而且其原则和方法又逐步扩展到服务、产品过程,向着产品和服务生命周期的全过程控制发展,并正在全方位地冲击影响着环境保护,社会经济,法制建设,宣传教育,金融贸易,消费行为等各个领域,朝着建立“循环经济”和“循环社会”推进。

第二节清洁生产的演进及其概念

清洁生产的产生及其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

当前,清洁生产无论在理论概念还是在应用实践上,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原则指导下,仍然处于不断的丰富,深化与拓展过程中。

一、清洁生产的发展与实践

国际上清洁生产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1976年,这一年的11、12月间欧洲共同体在巴黎举行了“无废工艺和无废生产的国际研讨会”,提出协调社会和自然的相互关系应主要着眼于消除造成污染的根源,而不仅仅是消除污染引起的后果。

随后,1979年4月,欧洲共同体理事会宣布推行清洁生产的政策,并于同年11月在日内瓦举行的“在环境领域内进行国际合作的全欧高级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少废无废工艺和废料利用的宣言》,指出无废工艺是使社会和自然取得和谐关系的战略方向和主要手段。

此后,欧共体陆续多次召开国家,地区性、或国际性的研讨会,并在1984、1985、1987年曾三次由欧共体环境事务委员会拨款支持建立清洁生产示范工程。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的实践始于美国。

198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资源保护与回收法-固体及有害废物修正案》。

该法案明确规定:

废物最小化即“在可行的部位将有害废物尽可能地削减和消除”是美国的一项国策,它要求产生有毒有害废弃物的单位应向环境保护部门申报废物产生量、削减废物的措施、废物的削减数量,并制定本单位废物最少化的规划。

其中,基于污染预防的源削减和再循环被认为是废物最小化对策的两个主要途径。

在废物最小化成功实践基础上,1990年10月美国国会又通过了《污染预防法》,将污染预防活动的对象从原先仅针对有害废物拓展到各种污染的产生排放活动,并用污染预防代替了废物最小化的用语。

它从法律上确认了:

污染首先应当削减或消除在其产生之前,污染预防是美国的一项国策。

美国当时的总统布什针对这一法律发表讲话指出:

“着力于管道末端和烟囱顶端,着力于清除已经造成的损害,这样的环境计划已不再适用。

我们需要新的政策、新的工艺、新的过程,以便能预防污染或使污染减至最小——亦即在污染产出之前即加以制止”。

《污染预防法》明确指出:

“源削减与废物管理和污染控制有原则区别,且更尽人意。

”并全面表明了美国环境污染防治战略的优先序是“污染物应在源处尽可能地加以预防和削减;未能防止的污染物应尽可能地以对环境安全的方式进行再循环;未能通过预防和再循环消除的污染物应尽可能地以对环境安全的方式进行处理;处置或排入环境只能作为最后的手段,也应以对环境安全的方式进行。

与此同时,在欧洲,瑞典,荷兰,丹麦等国相继在学习借鉴美国废物最小化或污染预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纷纷投入了推行清洁生产的活动。

例如,1988年秋,荷兰以美国环保局的《废物最少化机会评价手册》为蓝本,编写了荷兰手册。

荷兰手册又经欧洲预防性环保手段(PREPAPE)工作组作了进一步修改,编成《PREPARE防止废物和排放物手册》,并译成英文,广泛应用于欧洲工业界。

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工业与环境计划活动中心(UNEPIE/PAC)根据UNEP理事会会议的决议,制订了《清洁生产计划》,在全球范围内推行清洁生产。

这一计划主要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

①建立国际清洁生产信息交换中心,收集世界范围内关于清洁生产的新闻和重大事件、案例研究、有关文献的摘要、专家名单等信息资料。

②组建工作组。

专业工作组有制革、纺织、溶剂,金属表面加工、纸浆和造纸、石油、生物技术;业务工业组有数据网络、教育、政策以及战略等。

③出版工作。

包括编写、出版《清洁生产通讯》、培训教材、手册等。

④开展培训活动。

面向政界、工业界、学术界人士,以提高清洁生产意识,教育公众,推动行动,帮助制订清洁生产计划。

⑤组织技术支持。

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协助联系有关专家,建立示范工程等。

1990年9月在英国坎特伯雷举办了“首届促进清洁生产高级研讨会”正式推出了清洁生产的定义:

清洁生产是指对工艺和产品不断运用综合性的预防战略,以减少其对人体和环境的风险。

会上提出了一系建议,如支持世界不同地区发起和制订国家级的清洁生产计划,支持创办国家的清洁生产中心,进一步与有关国际组织等结成网络等。

此后,这一高级国际研讨会每两年召开一次,定期评估清洁生产的进展,并交流经验,发现问题,提出新的目标,以全力推进清洁生产的发展.

1992年6月联合国巴西环境与发展大会在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中,确认了“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环境保护工作应是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整体组成部分”“各国应当减少和消除不能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为此,清洁生产被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措施正式写入大会通过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行动纲领《21世纪议程》中。

自此,在联合国的大力推动下,清洁生产逐渐为各国企业和政府所认可,清洁生产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为响应实施可持续发展与推行清洁生产的号召,各种国际组织积极投入到推行清洁生产的热潮中。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署(UNIDO/UNEP)率先在9个国家(包括中国)资助建立了国家清洁生产中心。

目前,世界上已经出现了37个清洁生产中心。

世界银行(WB)等国际金融组织也积极资助在发展中国有展开清洁生产的培训工作和建立示范工程。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订了以污染预防和持续改善为核心内容的国际环境管理系列标准ISO14000。

发源自美国的污染预防圆桌会议这种交流形式正在迅速向其他地区和国家扩散,地区性的研讨会使清洁生产的活动遍及了世界各大洲,进一步推动了清洁生产在世界范围内的实施。

1998年,在韩国汉城第五次国际清洁生产研讨会上,代表实施清洁生产承诺与行动的《国际清洁生产宣言》出台。

包括中国在内的13个国家的部长及其他高级代表与9位公司领导人共64位与会者首批签署了《宣言》。

清洁生产正在不断获得世界各国政府和工商界的普遍响应。

清洁生产着眼于污染预防,全面地考虑整个产品生产周期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减少原料和能源的消耗,降低生产和服务的成本,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使其对环境和危害降到最低。

大量的清洁生产实践表明,清洁生产是资源持续利用、减少工业污染、保护环境的根本措施。

可以达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目标。

2000年10月,第六届清洁生产国际高级研讨会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召开,对清洁生产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总结,并将清洁生产形象地概括为技术革新的推动者、改善企业管理的催化剂、工业运动模式的革新者、连接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桥梁。

从这层意义上,可以认为清洁生产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引导下的一场新的工业革命,是21世纪工业生产发展的主要方向。

当前清洁生产的形势汹涌澎湃,但仍然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正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执行主席在2000年10月第六届清洁生产国际高级研讨会上对目前清洁生产的发展现状所概括:

“对于清洁生产,我们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达成全球范围内的共识,但距离最终目标仍有很长的路,因此必须做出更多的承诺”。

二清洁生产的概念内涵

目前国际上对清洁生产并未形成统一的定义,清洁生产在不同的地区和国家存在着许多不同而相近的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