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阅读题库 全册.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0801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1.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阅读题库 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阅读题库 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阅读题库 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阅读题库 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阅读题库 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阅读题库 全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阅读题库 全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阅读题库 全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阅读题库 全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阅读题库 全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阅读题库 全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阅读题库 全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阅读题库 全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阅读题库 全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阅读题库 全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阅读题库 全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阅读题库 全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阅读题库 全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阅读题库 全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阅读题库 全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阅读题库 全册.docx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阅读题库 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阅读题库 全册.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阅读题库 全册.docx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阅读题库全册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阅读题库 全册精品

1.我们的民族小学

大家一起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

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

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

1.从这段话中,我知道民族小学的学生读书很,使他们的读书声把窗外的、、等小动物吸引住了。

2.“好像”所在的句子是不是比喻句?

(是□否□)

3.请你用“好像”说两句话。

是比喻句:

不是比喻句:

 

2.金色的草地

有一天,我起的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

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

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

这是为什么呢?

我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

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

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1、在文中找出两对反义词。

()---()

()---()

2、这个自然段主要写的是()

A、“我”很喜欢钓鱼

B、“我”发现了草地会变颜色的原因

C、蒲公英的花很漂亮

3、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蒲公英的花就像(),可以()、合上。

早晨,花朵是(),草地是()色的;中午,花朵(),是()色的,草地是()色的;傍晚,花朵又(),草地就变成()色的。

3.爬天都峰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

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我爬得上去吗?

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1.请用“—”画出描写天都峰“高”和“陡”的句子。

2.请用“﹋”画出“我”心中有些犹豫的句子。

3.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暗示爬天都峰的,暗示爬天都峰要有。

4.把你最想记住的词语抄写下来。

5.写出加点词语的近义词。

     

4.槐乡的孩子

 月落柳梢,劳累一天的孩子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

孩子们的小床下放着磨好的长钩刀、篮子。

明天,只要是晴天,孩子们又将投入到火热的劳动中......

1.抄写描写孩子们快乐心情的词组。

2.“磨”可以组词为、,读音有、两种。

5.灰雀

 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

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

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的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1.本段概括了灰雀的特点。

(填成语)

2.说明灰雀颜色好看,说明动作灵巧可爱,说明叫声动听。

3.说明了灰雀惹人喜爱的程度。

4.试用“惹人喜爱”说话。

6.小摄影师

 晚上,秘书告诉高尔基:

“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

“是个小男孩吗?

”高尔基问。

“不是。

是一家杂志社的记者。

“请转告他,我很忙。

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1、文中的第一个“他”指的是(),“我”指的是(),第二个他指的是()。

2、最后一段话的意思是()

A、小男孩给高尔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还要见小男孩。

B、高尔基不喜欢成年人,希望小男孩能回来给他拍照。

C、高尔基希望小男孩再来,使他的愿望早日实现,充分体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7.奇怪的大石头

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

他终于弄明白了,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经过进一步的考察,他发现在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纪冰川活动的yíjì()。

他的这一研究成果,zhènjīng()了全世界。

1.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

2.根据拼音写词语。

yíjì()zhènjīng()

3.李四光震惊全世界的研究成果是什么?

 

4.李四光为什么能取得这样大的成就?

 

 

          8.我不能失信

他早就盼着到这位伯伯家去了。

伯伯家养的鸽子,尖尖的,红红的,漂亮极啦!

伯伯还说准备送她一只呢!

 

1.在空白处填空。

2.用“﹋”画出描写鸽子外形的句子。

3.用感叹语气写一句话。

4.请你写一句描写小动物样子的话。

 

9、古诗两首

1.填空。

《夜书所见》作者是代诗人,其中的诗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代诗人。

诗中最为著名的句子是“,”。

你还知道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有“,”。

2.读一读,选一选。

知有儿童挑促织。

“知”:

(1)知道;

(2)知识;(3)通知

“独”:

(1)独自;

(2)唯独;(3)孤独

“异”:

(1)不同;

(2)另外的;(3)特别的

3.古诗阅读。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是描写秋天的一首古诗,诗中共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种景物。

以下哪句诗最能表现秋景()

远上寒山石径斜B.停车坐爱枫林晚C.霜叶红于二月花

10、风筝

一、课文精彩回放

我们去放风筝(zhēngzheng)。

一个人用手(托拖)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línglín)空飞起,(渐渐慢慢)高过树(梢悄)了。

牵线人(飞快飞舞)地跑起来。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biānpiān)翩飞(舞午)着,我们(快活快乐)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bènbēn)跑。

村里人看见了,说:

“放得这么高!

1.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画去括号里不恰当的字或词。

3.仿写词语。

一紧一松一____一____

一____一____一____一____

4.这段文字中共有____句话。

第________句话是写放风筝的经过。

5.这段文字中共有两处使用引号,它们的作用是()

A.引用的话或原文。

B.表示特定的称为或需要着重指出的部分。

C.表示否定或讽刺。

二、课外轻松阅读。

在中国,风筝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最初的风筝是用木头做的,叫木鸢;后来改用纸做,叫纸鸢。

风筝是用细竹扎骨架再糊上棉纸,着色而成。

形态各异,大小不一,有鱼、虫、禽鸟、人物图形等等。

最早用纸扎风筝是我国古代时期的李邺(yè)。

他在纸鸢上装上竹哨,发出像古筝一样的声音,因此有了风筝的称呼。

山东潍(wéi)坊[fāng]是著名的风筝之都。

从1984年开始,那里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国际风筝节。

那里有世界最大的风筝博物馆。

最长的风筝是山东民间艺人杨同科制作的龙头蜈蚣,由350节“腰子”组成,全长320米;最小的风筝是我国微型风筝制作家夏振国精心气扎制的,只有4厘米长的“纱燕”。

1.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着色而成()

A.穿。

B.接触,挨上。

C.使附着在别的物体上。

博物馆()

A.通晓。

B.多,丰富。

C.博取;取得。

2.用“______”画出风筝名字的由来。

3.风筝又叫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是风筝之都。

最长的风筝是____________制作的____________。

最小的风筝是____________扎制的____________。

4.短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在正确答案后打“√”

风筝的历史。

风筝的种类。

风筝名字的由来。

风筝之都。

风筝是玩具。

11、秋天的雨

一、课文精彩回放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bīn bīng)纷的颜料。

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shānshàn)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

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shìsì)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

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pínpíng)频点头

1.给加点字注音。

2.找出文中描写颜色的词语,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也能用“五彩缤纷”说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最后一句加标点。

5.仿照最后一句写句子。

森林里的树木真多呀,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仿照例句用带点的词语写句子。

红红的的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轻松阅读。

黄叶

秋风像把大扇子,

扇得满地黄叶子。

铺在地上像毯子,

阳光一照像金子。

蚂蚁把它当被子,

松鼠用它做掸子。

院里飞来小燕子,

叽喳喊来全家子:

快回南方过日子。

1.这首儿歌把黄叶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儿歌中五六句中的“它”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

3.我发现儿歌中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

A.每句都写黄叶

B.每句都有“像”字

C.每句末尾都有“子”字

4.儿歌中对小燕子的描写运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修辞方法,我也要写一句。

12、听听,秋的声音

一、照样子写词语。

一排排大雁

一()叶子一()小花

一()汗水一()谷粒

一()秋风一()叮咛

二、根据课文内容选择。

1.“听听,/秋的声音”我认为应该这样读()

A.听~/听~,秋的声音

B.听听,秋的/声音

2.“秋的声音,从远方匆匆的来,向远方匆匆地去。

”这一句话的意思是()

A.秋的声音来去匆匆,非常短暂。

B.不知道秋的声音从哪来,上哪去的。

C.我们要珍惜秋的声音,珍惜美好的大自然。

三、精彩句段点击。

秋的声音,

在每一片叶子里,

在每一朵小花上,

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

1.选字填空。

汗汉

___________水___________族

__________字出___________

颗棵

一_________树一__________枣

一_________星

2.哪一句话歌颂了劳动人民的辛苦,用“——”画一画。

3.读诗重在想象,你能把诗中每句话想到的美丽画画连一连吗?

在每一片叶子上想象各种野花的鲜艳清香

在每一朵小花上想象落叶飞舞,在空中盘旋

在每一滴汗水里想象粒粒归仓的丰收美景

在每一颗绽放的谷粒里想象农民的辛苦和灿烂的笑容

4.试一试。

写出下面描写秋的诗句

,轻罗小扇扑流萤。

____________________,坐看牵牛织女星。

秋阴不散霜飞晚,____________________。

停车坐爱枫林晚,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潭面无风镜未磨。

13、花钟

一、精彩语句点击

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

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

还有的花,需要昆虫传播花粉,才能结出种子,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

1.疑问句有三种:

(1)提出问题不回答。

(2)答案就在问题中。

(3)先提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第1自然段是属于哪一种_____________。

2.把第1自然段用“因为……所以……”重新改写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知道牵牛花为什么在凌晨四点开花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知道下列哪些花与昆虫活动的时间有关?

请画出来。

蔷薇夜来香万寿菊月光花

14、蜜蜂

课外阅读轻松答。

蜜蜂是勤劳的昆虫。

为了酿造五百克蜜,一只蜜蜂通常要飞行十几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三四圈。

那么它是凭借什么来辨别方向,认识路线的呢?

法布尔没有找到的答案,如今已被奥地利生物学家费里希揭开了。

蜜蜂通常会利用太阳作为罗盘进行导航,它以太阳作为参照点,通过“舞蹈”告诉其他蜜蜂如何到达它发现的花源地。

如果蜜源离蜂箱不到一百米,它们就在蜂巢上方跳“圆舞”;如果蜜源在蜂箱一百米以外,它们就“摆尾舞”。

1.说明“蜜蜂是勤劳的昆虫”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A.比喻B.拟人C.列数字D.举例子

2.蜜蜂是凭借什么来辨别方向,认识路线的呢?

在短文中找到答案,用“——”画出来。

3.仔细观察自然中的蜜蜂,或看课本中的资料代,看看蜜蜂是怎么跳“圆舞”和“摆尾舞”的?

然后请你拿出笔来画一画。

 

4.蜜蜂通常利用____________作为罗盘进行导航,它以____________作为参照点,通过____________告诉其他蜜蜂如何到达它发现的花源地。

如果蜜源离蜂箱不到一百米,它们就在蜂巢上方跳____________;如果蜜源在蜂箱一百米以外,它们就跳____________。

5.你还知道蜜蜂的哪些知识,写下来大家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玩出了名堂

精彩语段

(1)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会怎么样呢?

他一试,啊,不得了,蚊子的腿看上去像兔子的腿。

他越玩越带劲,就把一片放大镜固定,让另一片放大镜可以随意调节,这样就做成了一架简单的显微镜。

(2)列文虎克的工作是看守大门,并定时到钟楼去敲钟。

这份工作相当清闲,他待着没事,就一边看门,一边磨起了镜片。

他把厚玻璃的四周磨薄,做成()。

(3)他用显微镜观察水,看见________________;观察牙齿,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发现,除了我们平时看到的世界,还有另一个平时看不到的世界,那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

(4)他最早发现了(),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1.选择合适的词填在

(1)

(2)(4)的括号里。

A.显微镜B.微生物C.放大镜

2.选择恰当的内容填在(3)中横线上。

A.小人国

B.里面有一种从来没有见过的小东西

C.水里有许多小生命挤来挤去

3.(3)中双引号的作用是()

A.强调B.增强趣味性和可感性C.拟人

4.请你按照列文虎克玩的顺序重新排列上面的四段文字,正确的顺序是(填序号)____________。

16、找骆驼

一、课文精彩回放。

老人不紧不慢地说:

“干吗生气呢,听我说嘛。

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我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我想骆驼驼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

我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

至于骆驼究竟()往哪儿去了,应该顺着它的脚印去找。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2.在文中找出两对反义词。

3.当商人忿忿地指责老人时,老人非但不生气,而且还“不紧不慢”地一点一点地讲述自己的推断,原因是()

A.老人没藏他的骆驼,心里很踏实。

B.老人性子比较慢,而且对自己说的话胸有成竹。

C.老人亲眼看见了骆驼,被商人猜中了。

4.连一连

左脚有点跛1.路左有蜜,路右有米

驮着蜜和米2.脚印右边深,左边浅

缺了一颗牙齿3.树叶留下牙齿印

5.读了老人的话,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你打算向老人学习点什么呢?

17.孔子拜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孔子(),(),几个月后,()走到了洛阳。

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

孔子想:

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的老师吧!

于是上前(),问道:

“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你是——”老人见这位()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

孔子连忙说:

“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老子说:

“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

“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的。

你的(),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2.从加点词语中,我们能体会到。

3.从画线句子中,能体会到。

4.加框的词语说明;画曲线的词语说明。

18.盘古开天地

盘古倒(dǎodào)下,他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和飘动的();他发(fāfà)出的声音化作(zuòzuō)了()。

他的双眼变成了()和();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的()、()、()、()四极;他的();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xuèxuě)液,变成了奔(bènbēn)流不息的江河;他的(),变成了茂盛的();他的(),变成了()的雨露(lùloù)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2.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3.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横线画出来。

4.连线,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搭配。

气息隆隆的雷声

声音风和云

双眼太阳和月亮

四肢东西南北四极

肌肤辽阔的土地

血液江河

汗毛花草树木

汗水雨露

5.你还想到了什么情景呢?

能仿照书中的句式说一说吗?

19.赵州桥

这座桥()坚固,()美观。

桥面两侧有(),()上雕刻着()的图案:

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的龙,嘴里吐出();有的刻着(),前爪相互(),各自();还有的刻着()。

所以的龙()都在游动,真像()一样。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2.本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4.本段话写了图案上的龙的几种姿态?

“所有的龙”指的是哪些龙?

5.仿照这段写法,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段话。

 

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功夫。

光是画上的(),就有()多个:

有从()的农民,有()的船工,有做()的生意人,有留着()的道士,有()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有()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在上面了。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2.用“——”划出画面上都有哪些人?

并依次写下来。

3.在本段中,省略号说明。

3.仿照本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21.古诗两首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2.

(1)《望天门山》的作者是()代的()学的。

后两句的诗意是:

(2)给《望天门山》诗配画。

 

22.富饶的西沙群岛

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着的,浅绿的,杏黄的,

1.这段话中概括描写海水的词语是()。

2.这句话具体描写了海水的()种颜色,分别是()。

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好看极了。

有的全身布满();有的头上长着();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游动的时候();有的眼睛()的,身上长满了(),鼓起气来像()一样圆。

()的鱼多得数不清。

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水一半是(),一半是()。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2.课文最后一句话,作者是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这段话主要写了西沙群岛的海里鱼的()多,()多。

4.用曲线画出描写鱼的样子的句子。

5.用“//”给本段分层。

23.美丽的小兴安岭

春天,树木()新的枝条,()嫩绿的叶子。

山上的积雪()了,雪水汇成(),淙淙地()。

溪里涨满了(),小鹿在溪边(),它们有的()身子喝水,有的()着脑袋()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2.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段的主要内容。

3.联系上下文理解“抽出”“嫩绿”的意思。

4.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请写出来。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

整个树林浸()在乳()白色迷雾里。

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

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1.请在这段文字中找出AABB式的词语,写在下面

2.文中“升”的反义词是(。

“浓”的反义词是()

3.请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4.文中有两个比喻句,请你找出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

在这个比喻句中,把()比做()

(2)

在这个比喻句中,把()比做()

5.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段的主要内容。

24.香港,璀璨的明珠

每当()的时候,香港就成了灯的()。

港湾里()的灯光,像()的焰火,洒落人间。

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如同闪光的()()。

高楼大厦的霓虹灯(),热情欢迎来自()的游客。

1.按课文填空。

2.读句子,完成练习,并选择其中的一个加点的词写一句话。

(1)港湾里闪耀的灯光,像五颜六色的焰火,洒落人间。

这里把()比作五颜六色的焰火。

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

这里把()比作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

25矛和盾的集合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钻)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

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于是,发明家(发明发现)了坦克。

坦克把盾的(自卫守卫)、矛的(进攻攻打)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1961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

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1.把短文中恰当的词语用“--”标出。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自卫()胜利()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动词。

()小洞()坦克

()轮子()履带

4.想一想,再把下面的句子补完整。

矛能(),不能()。

盾能(),不能()。

坦克既能(),又能()。

5.“庞然大物”的意思是:

6.坦克是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