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题点对点练诗歌鉴赏训练 知人知言知体知法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80954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题点对点练诗歌鉴赏训练 知人知言知体知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二轮题点对点练诗歌鉴赏训练 知人知言知体知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二轮题点对点练诗歌鉴赏训练 知人知言知体知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二轮题点对点练诗歌鉴赏训练 知人知言知体知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二轮题点对点练诗歌鉴赏训练 知人知言知体知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二轮题点对点练诗歌鉴赏训练 知人知言知体知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二轮题点对点练诗歌鉴赏训练 知人知言知体知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二轮题点对点练诗歌鉴赏训练 知人知言知体知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二轮题点对点练诗歌鉴赏训练 知人知言知体知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二轮题点对点练诗歌鉴赏训练 知人知言知体知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二轮题点对点练诗歌鉴赏训练 知人知言知体知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二轮题点对点练诗歌鉴赏训练 知人知言知体知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二轮题点对点练诗歌鉴赏训练 知人知言知体知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二轮题点对点练诗歌鉴赏训练 知人知言知体知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二轮题点对点练诗歌鉴赏训练 知人知言知体知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二轮题点对点练诗歌鉴赏训练 知人知言知体知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二轮题点对点练诗歌鉴赏训练 知人知言知体知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二轮题点对点练诗歌鉴赏训练 知人知言知体知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二轮题点对点练诗歌鉴赏训练 知人知言知体知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二轮题点对点练诗歌鉴赏训练 知人知言知体知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题点对点练诗歌鉴赏训练 知人知言知体知法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考语文二轮题点对点练诗歌鉴赏训练 知人知言知体知法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题点对点练诗歌鉴赏训练 知人知言知体知法Word文件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二轮题点对点练诗歌鉴赏训练 知人知言知体知法Word文件下载.docx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①。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②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注①悰:

欢乐,乐趣。

②青门:

长安城的东南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青门”。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有表现亲情、爱情的,也有表现友情的,感伤之外还可以寄托诗人的理想抱负等。

B.开篇写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悠然飘落在秋风秋雨之中,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同时也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

C.“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两句紧承上几句的伤秋之情,写出了诗人和友人分别之后的落寞,情景交融,十分感人。

D.友人问诗人“为何不相送”,而诗人以“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回答友人,寥寥数笔,勾勒出离别时的大致场景。

E.最后四句写朋友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知心,知心人不在,心如空城般孤寂,言简意赅,却富含哲理。

答案CD

解析C项,“情景交融”错,此两句没有写景。

D项,这两句并非诗人与友人的问答,而是诗人的想象。

(2)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

参考答案①同:

都表达了对朋友离去的不舍之情、心随友人情意相通的深情。

②异:

本诗还抒发了作者面对萧瑟之景时的伤秋之情、自己在长安再无心意相通之人的孤寂落寞之情;

王诗中还有对彼此都远离故乡外出做官的同病相怜的伤感,两人别离后虽远隔天涯却心如近邻的豁达情怀。

解析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

本诗的思想情感从“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可以知道,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离去的失落之情;

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的是一种豁达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感  旧

陆 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①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①奇士:

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上联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形象。

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

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颈联中诗人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和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

D.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E.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意象相关。

答案AC

解析A项,“儒雅谦恭”有误;

“揖三公”表现诗人早年远大的志向。

C项,颈联没有表达对“塞外奇绝风光”的怀念,这是对当年抗金生活的回忆。

(2)作品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①壮志难酬。

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中老去。

②迟暮悲伤。

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

③孤独寂寞。

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情感。

从“当年”的志向和现在“一簪华发醉秋风”,可见诗人壮志未酬;

从“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可见诗人的不得志和年老迟暮之感;

从“奇士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可见对友人的怀念和自己孤独寂寞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书怀示友十首(其一)

陈与义[来源:

学科网]

俗子令我病,纷然来座隅。

贤士费怀思,不受折简呼。

城东陈孟公①,久阔今何如。

明月照天下,此夕与君俱。

不难十里勤,畏借东家驴②。

似闻有老眼③,能作荐鹗④书。

功名勿念我,此心已扫除。

注①陈孟公:

东汉名士陈遵,字孟公。

②东家驴:

杜甫《逼仄行赠华曜》“东家蹇驴许借我,泥滑不敢骑朝天”。

③有老眼:

杜甫《闻惠子过东溪》“皇天无老眼,空谷滞斯人”。

④荐鹗:

指推荐贤人。

A.诗的前两联说俗子易来、贤士难招,与陈师道诗“俗子推不去,可人费招呼”一句的意思很接近。

B.“久阔今何如”中的“久阔”与曹操《短歌行》中的“契阔谈宴”的“契阔”,都表示“久别重逢”之意。

C.最后一联的上句将“我不念功名”之意写成“功名勿念我”,颠倒主客,寓意深远,别有一番韵味。

D.这首五言古诗脉络清晰,层次井然,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内涵丰富,情感表达委婉而含蓄。

E.用典是本诗的一大艺术特色,此外,本诗前两联还运用了对比,尾联运用了拟人等修辞手法。

解析B项,“久阔”是指分别太久。

D项,“情感表达委婉而含蓄”错,从最后一联可以看出是直抒胸臆。

(2)本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

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对世风的感叹。

如“俗子令我病,纷然来座隅”,暗示了当时世风日下、请托盛行的情况;

没有才德的俗人纷纷到“我”这里来求官做,这让“我”十分疲惫。

②对友人的思念。

如“城东陈孟公,久阔今何如”,作者对贤才的渴望,对老朋友的挂念之情,跃然纸上。

③对功名的鄙弃。

诗歌的尾联“功名勿念我,此心已扫除”,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功名的厌弃之情。

分析要围绕诗句展开,抓住关键意象和情感词,“病”“不受折简”“久阔今何如”“作荐鹗书”“功名勿念我”“扫除”等均包含有诗人的情感。

5.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

(1)~

(2)题。

平  凉①

李攀龙

春色萧条白日斜,平凉西北见天涯。

惟余青草王孙路,不属朱门帝子家?

宛马如云开汉苑②,秦兵二月走胡沙。

欲投万里封侯笔,愧我谈经鬓有华。

注①平凉在汉唐盛世时并不属于边塞地界,明王朝时嘉峪关以外大片土地尽失,平凉渐渐成了边塞。

②汉苑:

原指汉朝马苑,这里借写明代平凉府的大牧马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描绘冷落、寂寥的平凉春色,荒芜的边城蒙上了一抹灰暗、冷峻的色调,寄情于景,景中有情。

B.颔联不露雕琢痕迹,貌似平淡无奇,实则在特定图景中,包含着诗人对人世沧桑的深沉回顾和感叹。

C.颈联抚今追昔,借助想象,用精练的语言描绘出秦汉强盛时军队在边关塞外沙漠中驰骋作战的图景。

D.本诗用词准确,富有表现力,如“宛马如云”,描绘出战马迅猛奔跑如彤云翻滚的情景,极具动态感。

E.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从上到下,思绪随之起伏、推移,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叠之中闪耀出新的境界。

答案CE

解析C项,描绘的是明朝军队作战的情景。

陕西为古秦地,诗中“秦兵”指明朝的军队。

E项,视线由远及近。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欲投万里封侯笔”,引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达出作者愿意效法班超,在保卫祖国的征战中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

“愧我谈经鬓有华”,诗人感到惭愧的是,大半生只空谈治国济民的经术,如今已两鬓斑白,表达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壮志难酬的遗憾。

解析诗歌的尾联“欲投万里封侯笔”引用班超的典故,表达了建功立业的愿望;

“愧我谈经鬓有华”,表达了自己人生迟暮之感。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

岑 参①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

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②苍生应未休。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注①大历四年(769),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

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只好折回成都,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此时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

②其那:

怎奈。

A.首联“三度为郎”“一从出守”两句自叙平生,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

这里说“三”是言其为多数,且与下文“五”字不重复。

B.颔联承首联诉平生感慨,“长不用”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流露出作者不被重用却不敢抱怨的矛盾心理和对仕途的关心。

C.颈联“客舍秋风今又起”,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写出了诗人寄居成都客舍的情景,融凄凉的情感于萧瑟的秋景之中。

D.尾联“江上蝉鸣空满耳”,以景结情,动静结合,“空满耳”与杜甫《蜀相》“隔叶黄鹂空好音”的“空”都是“白白的,徒然”之意。

E.本诗为诗人在成都客舍向幕中诸公倾诉情怀之作,叙事抒情,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读来不禁令人唏嘘长叹。

解析B项,“流露出作者不被重用却不敢抱怨的矛盾心理和对仕途的关心”说法错误,不是“不敢抱怨”,而是不必要抱怨,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苍生未休”,诗人不安。

D项,“动静结合”说法错误。

(2)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

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①抒发了诗人有济世之志,却壮志难酬的悲愤。

“三度为郎”“一从出守”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饱含“生平未得意”的感叹。

②体现了诗人得不到“圣主”的重用,却仍关心“苍生”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长不用”指长期未被重用,但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百姓未能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诗人不安。

③流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年老体衰的悲叹。

“便白头”“岁月如流水”“秋风今又起”三句悲叹时光流逝,也是悲叹自己年老体衰。

④表现了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

“心事向谁论”“蝉鸣空满耳”表现了诗人有满腹心事,却无处倾诉的凄凉。

解析从诗歌的题目看,“客舍”有游宦在外的漂泊之感,“悲秋”直接表明了对秋天的伤感之情;

从诗歌的内容看,诗人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时光流逝、不被重用的惆怅。

能抓住其中三点,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即可。

 

题点对点练20 把握形象,赏析情感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扑 蝴 蝶

赵师侠

清和时候,薰风来小院。

琅玕①脱箨②,方塘荷翠飐。

柳丝轻度流莺,画栋低飞乳燕。

园林绿阴初遍。

景何限?

轻纱细葛,纶巾和羽扇。

披襟散发,心清尘不染。

一杯洗涤无余,万事消磨去远。

浮名薄利休羡。

注①琅玕:

翠竹的美称。

②箨:

竹笋上一片一片的皮。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上片主要以景物描写为主,薰风来院,脱箨琅玕,方塘翠荷,清新雅致又不乏生机。

B.下片主要以抒情为主,“纶巾和羽扇”化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英雄气概的赞美和向往。

C.“柳丝轻度流莺,画栋低飞乳燕”,句式倒装而形成的错位结构具有妙趣横生的表达效果。

D.下片“景何限”一句承上启下,诗人通过美景何限的惋惜,进而引发世事沧桑的感慨。

E.“一杯洗涤无余”,形象地写出了词人的心绪在饮酒中释怀,表现了其淡泊名利的心境。

解析B项,不是用典,诗人意在表达自己的不俗装束与不凡气度。

D项,“美景何限”结合全词是词人对美景由衷的赞美和感叹,并无惋惜和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2)结合全词,分析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参考答案刻画了一位雅致洒脱、心境明澈、超脱而不慕名利的词人形象。

词人对所写之景的喜爱,如薰风小院,绿竹翠荷,侧面烘托出词人的情趣雅致。

词人轻纱细葛、羽扇纶巾、披襟散发的装束中自有一份洒脱非凡气度。

“心清尘不染”“洗涤无余”“万事消磨”“浮名薄利休羡”更是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内心明澈、不慕名利的超脱心境。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词中人物的形象,要抓住词中的描写和抒情分析。

如从上片中描写的景象,可以看出人物的情致,下片中“心清尘不染”“洗涤无余”“万事消磨”“浮名薄利休羡”等直接体现了词中人物的性格。

安  贫

韩 偓①

手风慵展八行书,眼暗休寻九局图。

窗里日光飞野马,案头筠管长蒲卢②。

谋身拙为安蛇足,报国危曾捋虎须。

举世可能无默识,未知谁拟试齐竽?

注①韩偓:

唐末五代诗人,唐昭宗曾欲拜他为宰相,但受权臣朱温忌恨,终被逐出朝廷。

后来朱温篡唐,建立梁朝,韩偓开始了漫长的漂泊生涯。

②蒲卢:

又名螺嬴,一种细腰蜂,每产卵于小孔穴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歌首联中的“风”指四肢风痹。

“八行书”指信札。

“暗”形容老眼昏花,视力不明。

“九局图”指棋谱。

“手风”和“眼暗”,都写自己病衰的身体。

B.颔联就室内景物略加点染,进一步烘托出“安贫”的题旨。

“野马”一句暗示时光如白驹过隙,难以把握。

“筠管”,竹管,这里指毛笔筒。

C.《新唐书•韩偓传》记载,一次朱温上殿奏事,侍臣们纷纷避席起立,唯有韩偓端坐不动,引起朱温的恼怒。

这就是诗中自谓的“安蛇足”“捋虎须”,也就是诗人致贫的来由。

D.尾联紧承颈联对往事的回忆,运用了“滥竽充数”这一典故,表达自己对黑暗世事彻底失望、愿意隐退,满腔的愤懑最终化作一声叹息,情切而辞婉。

E.《安贫》是唐代诗人韩偓晚年感叹身世的作品。

诗作将现实与回忆连成一片,这里的“贫”,一语双关,不光指经济上的困窘,同时也指政治上的失意。

解析B项,“野马”指浮游于空气中的尘埃,语出《庄子•逍遥游》。

意思是:

闲居无聊,望着室内的尘埃在窗前日光下浮动。

D项,对尾联“表达自己对黑暗世事彻底失望,愿意隐退”理解不准确。

诗人的心情是矛盾的,并非彻底失望,愿意隐退。

(2)诗作题为“安贫”,诗人真的安贫吗?

这首诗反映他怎样的心理状态?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不是真的安贫。

颈联中诗人敢于坚守礼法,触怒权贵。

他感到自己虽愚拙,但报国不避艰危,透露出他在颓唐外表下隐藏着的一片舍身许国的忠诚。

尾联,诗人有感于世事黑暗,没有明辨贤愚的明君,人才只能沉默无言,表达内心的失落与无奈。

题作“安贫”,实质是不甘安贫,希望有所作为;

但由于无可作为,又不能不归结为自甘安贫。

表现诗人复杂矛盾的心理状态。

解析解答此题,须准确理清诗歌的核心思想。

从“谋身拙为安蛇足,报国危曾捋虎须”一句中可以看出诗人敢于公正执法,触碰权贵,故表面以“安蛇足”自嘲,实际上以敢于“捋虎须”而自负,表明一种忠贞不屈的人生态度。

但由于无处可施展才华,又不能不归结为自甘安贫。

四月五日集陈园照山堂

范成大

寻壑经丘到此堂,官闲聊作送春忙。

短篱水面残红满,团扇风前众绿香。

尽卷帘旌延竹色,深斟杯酒纳山光。

洞门无锁城门近,转午鸡啼日正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诗人说自己翻越山丘穿过幽谷来到照山堂,目的是趁着官场无事赶紧观赏早春季节的景色,其中“闲”字反衬“忙”字。

B.颔联描写照山堂前的池塘景致,池塘被低矮的篱笆墙围绕,水面漂满陨落的桃花,诗人轻摇团扇,各种绿叶的清香扑鼻而来。

C.颈联描写主人高挂窗帘、主客赏景饮酒的欢乐场面,“延”与“纳”意指延请苍翠竹色、迎接美丽山光,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D.尾联说照山堂所在的园林墙门敞开,距离官署所在的城门也很近,言外之意是留恋园景山光不想急着回城,“鸡啼”以动衬静。

E.全诗四联八句皆对仗工整,用词造语也浓墨重彩,如“残红”与“众绿”就具有很强视觉冲击力,整诗意境隽永,蕴含无尽诗意。

答案AE

解析A项,错在“早春季节”,从诗题“四月五日”和“送春”可知是夏始春余;

E项,错在“四联八句皆对仗工整,用词造语也浓墨重彩”,诗歌首尾两联不对仗,用词造语是清新自然。

(2)此诗作者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文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恋春之情。

诗人感慨于落红、众绿、竹色、山光,表达了热爱自然的感情。

②闲适之情。

“官闲”之余,寻壑经丘,踏春访友,主客欢饮,体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情趣。

③眷恋之情。

客人反说离城很近,不急于回程,表现了对浓浓友谊的眷恋之情。

解析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进行分析。

例如:

“官闲”,闲适之情;

“残红”,恋春之情;

“城门近”“日正长”,对浓浓友谊的眷恋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芳 草 渡 

贺 铸

留征辔,送离杯。

羞泪下,撚青梅。

低声问道几时回。

秦筝雁①促,此夜为谁排?

君去也,远蓬莱。

千里地,信音乖。

相思成病底情怀?

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

注①雁:

即雁柱,为筝上支弦之物;

古筝的弦柱斜列有如飞雁斜行,故称。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同是送别词,这首词与柳永《雨霖铃》先写别前思绪纷乱,再写别时依依不舍,最后写别后相思难诉不同,主要抓住临别时的场面来写,笔墨集中,匠心独运。

B.“撚青梅”的“撚”字是用手指搓转的意思,与前文的“羞”字相应和,非常形象地写出了女子欲说还羞、低首撚梅的情景。

C.词的下片“相思成病底情怀?

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几句,借女子的口吻,写丈夫远去之后,把诸多烦恼都留给自己,用一种幽怨的语气,写出女子对丈夫的依恋。

D.这首词语言浅近自然,朴实无华,不事雕琢,读来似与人对面而语,让人耳目一新。

E.这首词写妻子与丈夫离别时的情景,在表达方式上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写出了夫妻离别时难分难舍之情。

解析C项,“用一种幽怨的语气”有误,“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是女子对丈夫的关怀,女主人公让丈夫把烦恼给自己送来,体现出令人感动的为对方着想的精神,故而没有“幽怨”。

E项,对表达方式的分析有误,这首诗重在叙事,没有写景。

(2)这首宋词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是如何表现的?

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分别时与丈夫难分难舍、内心伤痛、深爱丈夫、愿为丈夫付出的痴情女子形象;

②主要通过动作(或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来表现女主人公的形象;

③“留”“送”“撚”“泪下”“问”等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女子离别时内心的伤痛和对丈夫的依恋,从“低声问道几时回”一句以后,全是对女子的语言描写。

她告诉丈夫,你在他乡相思烦恼,不妨把你的烦恼送来给我,让我一人承受。

表现了这个痴情女子深爱丈夫,愿意为丈夫付出的一面。

解析此题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

首先注意诗下的注释,“雁”的解释;

然后抓住对形象的描写手法,来分析人物的特征。

动作、神态描写的具体词句主要有“留征辔,送离杯”“羞泪下,撚青梅”“低声问道”,由此可准确判断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为女子,“留”“送”“泪下”“撚”“问”等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女子离别时内心的伤痛和对丈夫的依恋,从“低声问道几时回”一句以后,全是对女子的语言描写。

通过这些,不难把握人物形象。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九日巴丘杨公台上宴集

张 继

凄凄霜日上高台,水国秋凉客思哀。

万叠银山寒浪起,一行斜字早鸿来。

谁家捣练孤城暮,何处题衣远信回。

江汉路长身不定,菊花三笑旅怀开。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结合诗题和诗歌内容可知,诗人与友人在杨公台上宴饮集会,共度重阳节。

诗中涉及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等重阳习俗。

B.颔联描写了高台所见之景,染上秋霜的群山寒浪阵阵,空中一行早雁已翩然飞来。

诗人运用白描的手法,语言朴实、不事雕琢,寥寥几笔勾勒了一幅广阔的秋景图。

C.“捣练”是古代女性常见的劳作,即捣制煮过的熟绢,为缝制寒衣做准备。

正日暮时分,孤城响彻捣练的声音,以声衬静,越发渲染了秋日黄昏的寂寥冷清。

D.“菊花三笑”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笑”生动地写出了菊花绽放得灿烂热烈的景象。

诗人运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将盛放的菊与客之“哀”形成对比,更显其哀。

E.诗歌观察细致,描写传神,用语清新,将秋日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熔于一炉,以寻常语写眼前景,却能做到心物感应,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解析B项,非“白描”“不事雕琢”,上句描写群山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突出表现了其寒的特点,下句写高飞的雁群,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表现雁阵的整齐;

D项,菊笑与客哀没有反衬关系,菊笑暂时驱散了旅途的忧愁。

(2)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诗人的情感由悲转喜。

首联“凄凄”“秋凉”寓情于景,表达了登台的凄凉心境,“客思哀”直抒胸臆,表达了思乡之愁。

颔联写景,“寒浪”渲染了凄清的氛围,“早鸿”寄托着思乡之情。

颈联虚实结合,诗人听到了妇女赶制寒衣的捣衣声,想象远方的游子写信回家索寄寒衣,归期杳杳,由个人之愁推及到天下游子思妇共同的忧愁。

尾联收束到自身,表达了寓居他乡的漂泊之愁,而“菊花三笑”暂时驱散了郁结的忧愁,诗人暂时开颜,情感由悲转喜。

解析作答本题先点明诗人情感的变化。

从诗歌中“哀”和“笑”可以看出诗人情感的变化,再结合诗歌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郡斋①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节选)

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②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注①郡斋:

指苏州刺史韦应物官署中的斋舍。

②理会:

通达事理。

A.首二句描写郡斋兵卫森严,宴厅凝香,突出刺史的尊贵和威严,但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下文“自惭”的缘由。

B.“海上”以下四句续写宴会环境以及宴前心绪,虽然风驰雨骤令人厌烦,但是满堂的嘉宾却令诗人备觉神清气爽。

C.七、八两句写出诗人将未睹“斯民”之康与自惭“居处”之崇两相对比,表达了真切的反省之意。

D.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要学会通达事理、乐天知命,这样才能从是非纷纭中超脱,达到忘我的境界。

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