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鉴赏《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史》知识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80974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821.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鉴赏《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史》知识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鉴赏《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史》知识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鉴赏《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史》知识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鉴赏《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史》知识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鉴赏《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史》知识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鉴赏《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史》知识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鉴赏《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史》知识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鉴赏《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史》知识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鉴赏《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史》知识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鉴赏《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史》知识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鉴赏《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史》知识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鉴赏《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史》知识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鉴赏《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史》知识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鉴赏《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史》知识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鉴赏《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史》知识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鉴赏《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史》知识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鉴赏《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史》知识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鉴赏《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史》知识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鉴赏《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史》知识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鉴赏《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史》知识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鉴赏《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史》知识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鉴赏《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史》知识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鉴赏《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史》知识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鉴赏《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史》知识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

(王维的母亲信佛,所以,在为儿子取名时,

就把自己的信仰寄寓其中。

王维,姓王名维字摩诘。

“维摩诘”,就是大乘佛教著名的在家菩萨,即身在红尘,

却又不染红尘的佛家弟子,这和后来王维的“半官半隐”很相似。

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进士。

累官至给事中。

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

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

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

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

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兼通音乐,工书画。

有《王右丞集》。

(竹里馆是王维辋川别业二十景观之一,因为房屋被竹林环抱而得名。

幽篁就是幽深的竹林。

竹子是清隽挺拔的,那是洁身自好君子的象征。

创作背景

《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

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正如他自己所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4.诗歌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能体现诗人这种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2分)

答案:

本诗描绘了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刻画了一个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

5.“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独”字好在哪里?

“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6、赏析“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的把天上的明月当做心心相印的知己来写,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宁静、淡泊的心境。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

融入春风中,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字词解释

⑴洛城:

即洛阳城,今河南省洛阳市。

⑵玉笛:

华美的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

暗飞声:

因笛声在夜间传来,故云。

⑶满:

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⑷闻:

听;

听见。

折柳:

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乐府杂录》云:

‘笛者,羌乐也。

古曲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云: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杜少陵《吹笛诗》:

‘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

’王之涣云: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柳曲》也。

”一方面内容多写离情别绪,一方面又暗含一种习俗:

人们临别时折柳相赠。

柳,暗指“留”。

⑸故园情:

怀念家乡的情感。

故园,故乡,家乡。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

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

“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

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

《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

北朝《折杨柳歌辞》中说:

“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

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

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

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

《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

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

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

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

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

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

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

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

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令人回味无穷。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多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或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

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

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因作此诗。

5.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请赏析诗中“暗”和“滿”的表达效果。

(4分)

“暗”是“断续、隐约”的意思,既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低声的悠扬婉转,曲调的悲伤,又与春天宁静的夜晚相映衬,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解析:

炼字题是常见的题型之一。

解答时不要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子中,并结合全诗的情感分析。

寻找有表现力的词,如:

动词、色彩词等等;

有运用表现手法的再赏表现手法。

6.“何人不起故园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写所有人都被勾起思乡的情绪,不独写自己,抒发了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表现了诗人的思想之切。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有:

不畏艰难、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感叹世事、壮志难酬、孤傲脱俗、凄清哀婉、热爱山水、豁达豪迈、愁苦孤寂、向往美好、恬淡自乐、离愁别绪、焦虑矛盾、遭贬愤世、怀才不遇、惆怅悲凉、踌躇满志等。

7.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句“暗飞声”的“暗”字,包含了不知此笛为何人所吹、从何处而来的意思,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B.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

“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

C.此诗着重在以诗人的感情变化,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

D.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诗人闻笛后的孤寂心情和乡思之切。

【答案】4.C。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的泪沾湿双袖模糊面容。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托你给我的家人报个平安。

字词注释

(1)入京使:

进京的使者。

(2)故园:

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

漫漫:

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3)龙钟:

涕泪淋漓的样子。

卞和《退怨之歌》:

“空山歔欷泪龙钟。

”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4)凭:

托,烦,请。

传语:

捎口信。

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

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

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

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情是复杂的。

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根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

岑参年谱》,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

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

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

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

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岑参(715~770),唐代诗人。

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

出身于官僚家庭,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

他自幼从兄受书,

遍读经史。

二十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游河朔。

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

天宝(742~756)年间,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

安史乱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转起居舍人等职,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

其诗题材广泛。

有《岑嘉州诗集》。

1.“双袖龙钟泪不干”中的“龙钟”是什么意思?

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龙钟”在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它形象的描绘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念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

(这句话也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 

2.请描绘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3分)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3.体会“凭君传语报平安”中所蕴含的情感。

①害怕家人惦念自己的担心,②对故乡亲人的思念,③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④对自已的慰藉。

(两点得全分)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一是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

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解释词语

(1)晚春:

春季的最后一段时间。

(2)不久归:

这里指春天很快就要过去了。

(3)百般红紫:

即万紫千红,色彩缤纷的春花。

斗芳菲:

争芳斗艳。

(4)杨花:

指柳絮。

北周庾信《春赋》:

“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

”榆荚(jiá

):

榆树的果实。

初春时先于叶而生,联缀成串,形似铜钱,俗呼榆钱。

《太平御览》卷九五六引汉崔寔《四民月令》:

“二月榆荚成者,收乾以为酱。

”才思:

才气和思致。

《后汉书·

文苑传》:

“(刘表)尝与诸文人共草章奏,并极其才思。

(5)惟解:

只知道。

漫天:

满天。

宋苏轼《再和杨公济梅花》之九:

“长恨漫天柳絮轻,只将飞舞占清明。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

虽然诗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

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

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

寥寥几笔,便展示出满眼风光,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象。

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人生哲理:

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

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

“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

正是“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红楼梦》林黛玉《葬花吟》),这勇气非常可爱。

这就给人以启示:

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此诗题一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写乃春游郊外所见。

仅就描写暮春景色而言,此诗可谓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

诗人全用拟人手法,糅人与花于一体,不说人之惜春,而说草树亦知春将不久,因而百花争艳,各呈芳菲。

凑热闹的还有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像飞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飘舞。

人言草木无情,诗偏说它们有知,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

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

这是此诗明白有趣之处,堪称平中翻新,颇富奇趣。

然而“无才思”三字颇怪异,遂引起后人诸多猜测。

或谓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

或谓隐喻人之无才,作不出好文章;

或言有所讽喻;

或言赞赏杨花虽无芳华,却有情趣和勇气。

如果说此诗真有寓意,就应当是其中所含的一种生活哲理。

从韩愈生平为人来看,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又是力矫元和轻熟诗风的奇险诗派的开山人物,颇具胆力。

他能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

此处或并非存心托讽,而是观杨花飞舞而忽有所感触,随寄一点幽默的情趣。

诗的妙处也在这里。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

累官监察御史。

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

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

元和十二年(817年),

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

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

晚年官至吏部侍郎,

人称“韩吏部”。

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

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著有《韩昌黎集》等。

此诗是诗人十八岁时所作,为光绪八年(1882)。

此年春,诗人从浏阳起身,往其父亲谭继洵任职地甘肃兰州。

途经潼关,诗人被眼前雄伟壮丽的景色所深深吸引,由衷写出了这首赞美之诗。

(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斗”运用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花草树木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花草树木竞相开放,加入留春的行列,表达诗人惜春的感情。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告诫人们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

4.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写出“漫天”“作雪”基本意思得2分,语言生动流畅得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