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原文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81121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98 大小:107.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原文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原文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原文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原文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原文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原文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8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原文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8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原文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8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原文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8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原文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8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原文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8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原文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8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原文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8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原文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8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原文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8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原文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8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原文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8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原文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8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原文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8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原文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8页
亲,该文档总共9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原文Word格式.docx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原文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原文Word格式.docx(9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原文Word格式.docx

我在《德法年鉴》上曾预告要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形式对法学和国家学进行批判.在加工整理准备付印的时候发现,把仅仅针对思辨的批判同针对各种不同材料本身的批判混在一起,十分不妥,这样会妨碍阐述,增加理解的困难。

此外,由于需要探讨的题目丰富多样,只有采用完全是格言式的叙述,才能把全部材料压缩在一本着作中,而这种格言式的叙述又会造成任意制造体系的外表。

因此,我打算连续用不同的单独小册子来批判法,道德,政治等等,最后再以一本专着来说明整体的联系,各部分的关系并对这一切材料的思辨加工进行批判。

由于这个理由,在本着作中谈到的国民经济学同国家,法,道德,市民生活等等的关系,只限于国民经济学本身所专门涉及的范围。

  我用不着向熟悉国民经济学的读者保证,我的结论是通过完全经验的以对国民经济学进行认真的批判研究为基础的分析得出的。

  不消说,除了法国和英国的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以外,我也利用了德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

但是德国人在这门科学方面内容丰富而有独创性的创作,除去魏特林德著作外,就要算《二十一印张》文集中赫斯的几篇论文和《德法年鉴》上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

在《德法年鉴》上,我也十分概括地提到本着作的要点。

  只是从费尔巴哈才开始实证的,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批判。

费尔巴哈的著作越不被宣扬,这些著作的影响就越扎实,深刻,广泛而持久:

费尔巴哈著作是继黑格尔的《现象学》,《逻辑学》以后包含着真正理论革命的唯一著作。

  同当代批判的神学家相反,我认为,本着作的最后一章,即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剖析,是完全必要的,因为〔XL〕这样的工作还没完成-不彻底性是必然的,因为批判的神学家毕竟还是神学家,就是说,他或者不得不从作为权威的哲学的一定前提出发,或者在批判的过程中以及由于别人的发现而对这些哲学前提发生怀疑,于是就怯懦地,不适当地拋弃,撇开这些前提,而且仅仅以一种消极的,无意识的,诡辩的方式来表现他对这些前提的屈从的恼恨。

  仔细考察起来,在运动之初曾是一个真正进行因素的神学的批判,归根到底不外是旧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超验性被歪曲为神学漫画的顶点和结果。

历史现在仍然指派神学这个历来的哲学的溃烂区去显示哲学的消极分解,即哲学的腐性分化过程。

关于这个饶有兴味的历史的判决,这个历史的涅墨西斯,我将在另一个地方加以详细的论证。

 

第一手稿

資本的利潤

資本

資本的利潤

資本對勞動的統治和資本家的動機

資本的積累和資本家之間的競爭

地租

異化勞動

工資

  〔I〕工資決定於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敵對的鬥爭。

勝利必定屬於資本家。

資本家沒有工人能比工人沒有資本家活得長久。

資本家的聯合是很通常而卓有成效的,工人的聯合則遭到禁止並會給他們招來惡果。

此外,土地所有者和資本家可以把產業收益加進自己的收入,而工人除了勞動所得既無地租,也無資本利息。

所以,工人之間的競爭是很激烈的。

從而,資本、地產和勞動三者的分離,只有對工人來說才是必然的、本質的、有害的分離。

資本和地產無須停留於這種分離,而工人的勞動則不能擺脫這種分離。

  因而,資本、地租和勞動三者的分離對工人來說是致命的。

  最低的和唯一必要的工資額就是工人在勞動期間的生活費用,再加上使工人能夠養家活口並使工人種族不致死絕的費用。

按照斯密的意見,通常的工資就是同“普通人”即畜類的生活水平相適應的最低工資。

  對人的需求必然調節人的生產,正如其它任何產品生產的情況一樣。

如果供給大大超過需求,那末一部分工人就要淪為乞丐或者餓死。

因而工人的生存被歸結為任何其它商品的存在條件。

工人成了商品,如果他能找到買主,那就是他的幸運了。

工人的生活取決於需求,而需求取決於富人和資本家的興致。

如果供給的量超過需求,那末價格構成部分(利潤、地租、工資)之一就會低於價格而支付,結果,價格構成的一部分就會脫離這種應用,從而市場價格也就向作為中心點的自然價格靠近。

但是,第一,在分工大大發展的情況下,工人要把自己的勞動轉用於其它方面是極為困難的:

第二,在工人從屬於資本家的情況下,吃虧的首先是工人。

  因此,當市場價格向自然價格靠近時,工人無條件地要遭到最大的損失。

正是資本家把自己的資本轉用於其它方面的這種能力,才使得束縛於一定勞動部門的工人失去麵包,或者不得不屈服於這個資本家的一切要求。

  〔II〕市場價格的偶然的和突然的波動,對地租的影響比分解為利潤和工資的價格部分的影響小;

而對利潤的影響又比對工資的影響小。

一般情況是,有的地方工資提高,有的地方工資保持不變,有的地方工資在降低。

  當資本家贏利時工人不一定得到好處,而當資本家虧損時工人就一定跟著吃虧。

例如,當資本家由於製造秘密或商業秘密,由於壟斷或自己地段的位置有利而使市場價格保持在自然價格以上的時候,工人也得不到任何好處。

  其次,勞動價格要比生活資料的價格遠為穩定。

兩者往往成反比。

在物價騰貴的年代,工資因對勞動的需求下降而下降,因生活價格提高而提高。

這樣,二者互相抵消。

無論如何,總有一定數量的工人沒有飯吃。

在物價便宜的年代,工資因對勞動的需求提高而提高,因生活資料價格下降而下降。

  工人還有一個不利的方面:

  不同行業的工人的勞動價格的差別,比不同投資部門的利潤的差別要大得多。

在勞動時,個人活動的全部自然的、精神的和社會的差別表現出來,因而所得的報酬也各不相同,而死的資本總是邁著同樣的步子,根本不在乎實際的個人活動如何。

  總之,應當看到,工人和資本家同樣在苦惱時,工人是為他的生存而苦惱,資本家則是為他的死錢財的贏利而苦惱。

  工人不僅要為物質的生活資料而鬥爭,而且要為謀求工作,即為謀求實現自己的活動的可能性和手段而鬥爭。

  我們且舉社會可能所處的三種主要狀態,並且考察一下工人在其中的地位。

  (1)如果社會財富處于衰落狀態,那末工人所受的痛苦最大。

因為,即使在社會的幸福狀態中工人階級也不可能取得像所有者階級所取得的那麼多好處,“沒有一個階級像工人階級那樣因社會財富的衰落而遭受深重的苦難”。

  〔III〕(2)現在且拿財富正在增進的社會來看。

這是對工人唯一有利的狀態。

這里資本家之間展開競爭。

對工人的需求超過了工人的供給。

  但是,第一,工資的提高引起工人的過度勞動。

他們越想多掙幾個錢,他們就越不得犧牲自己的時間,並且完全放棄一切自由來替貪婪者從事奴隸勞動。

這就縮短了工人的壽命。

工人壽命的縮短對整個工人階級是一個有利狀況,因為這樣就必然會不斷產生對勞動的新需求,這個階級始終不得不犧牲自己的一部分,以避免同歸於盡。

  其次,社會在什麼時候才處於財富日益增盡的狀態呢?

那就是一國的資本和收入增長的時候。

但是,這只有由於下述情況才可能:

  (a)大量勞動累積起來,因為資本是累積的勞動;

就是說,工人的勞動產品越來越多地從他手中被剝奪了,工人自己的勞動越來越作為別人的財產同他相對立,而他的生存資料和活動資料越來越多地集中在資本家的手中。

  (b)資本的積累擴大分工,而分工則增加工人的人數;

反過來,工人人數的增加擴大分工,而分工又擴大資本的積累。

一方面隨著分工的擴大,另一方面隨著資本的積累,工人日益完全依賴於勞動,依賴於一定的、極其片面的、機器般的勞動。

隨著工人在精神上和在肉體上被貶低為機器,隨著人變成抽象的活動和胃,工人越來越依賴於市場價格的一切波動,依賴於資本的運用和富人的興致。

同時,由於單靠勞動為生者階級的人數增加。

〔IV〕工人之間的競爭加劇了,因而他們的價格也降低了。

在工廠制度下,工人的這種狀況達到了頂點。

  (c)在福利增長的社會中,只有最富有的人才能靠貨幣利息生活。

其余的人都不得不用自己的資本經營某種行業,或者把自己的資本投入商業。

這樣一來,資本家之間的競爭就會加劇,資本家的積聚就會增強,大資本家使小資本家陷於破產,一部分先前的資本家就淪為工人階級,而工人階級則由於這種增加,部分地又要經受工資降低之苦,同時更加依賴於少數大資本家。

資本家由於人數減少,他們為爭奪工人而進行的競爭幾乎不再存在;

而工人由於人數增加,彼此間的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反常和帶有強制性。

正像一部分中等資本家必然淪為工人等級一樣。

  由此可見,即使在對工人最有利的社會狀態中,工人的結局也必然是:

過度勞動和早死,淪為機器,淪為資本家的奴隸(資本的積累作為某種有危險的東西而與他相對立),發生新的競爭以及一部分工人餓死或行乞。

  〔V〕工資的提高在工人身上引起資本家般的發財欲望,但是工人只有犧牲自己的精神和肉體才能滿足這種欲望。

工資的提高以資本的積累為前提並導致資本的積累:

因而勞動產品越來越作為某種異己的東西與工人相對立。

同樣,分工使工人越來越片面化和從屬化:

分工不僅導致人的競爭,而且導致機器的競爭。

因為工人被貶低為機器,所以機器就能作為競爭者與他相對抗。

最後,正像資本的積累增加工業的數量,從而增加工人的數量一樣,由於這種積累,同一數量的工業生產出更大量的產品;

于是發生生產過剩,而結果不是有很大一部分工人失業,就是工人的工資下降到極其可憐的最低限度。

  這就是對工人最有利的社會狀態,即財富正在增長、增進的狀態所產生的後果。

  然而,這種正在增長的狀態終究有一天要達到自己的頂點。

那時工人的處境會怎樣呢?

  (3)“在財富已經達到它可能達到的頂點的國家,工資和資本利息二者都會極低。

工人之間為就業而進行的競爭如此激烈,以至工資縮減到僅維持現有工人人數的程度,而國家的人口這時已達到飽合,所以這個人數不能再增加了。

  超過這個人數的部分注定會死亡。

  因此,在社會的衰落狀態中,工人的貧困日益加劇;

在財富增進的狀態中,工人的貧困具有錯綜複雜的形式;

在達到繁榮頂點的狀態中,工人的貧困持續不變。

  〔VI〕但是,既然按照斯密的意見,大多數人遭受痛苦的社會是不幸福的,既然社會的最富裕的狀態會造成大多庶人的這種痛苦,而國民經濟學(一般是私人利益佔統治地位的社會)又會導致這種最富裕的狀態,那末國民經濟學的目的也就在於社會的不幸。

  關于工人和資本家之間的關係還應指出,工資的提高對資本家說來,可以由勞動時間總量的減少而綽綽有餘地得到補償;

工資的提高和商品利息的提高會像單利和複利那樣影響商品的價格。

  現在讓我們完全站在國民經濟學家的立場上,並且仿效他把工人的理論要求和實踐要求比較一下。

  國民經濟學家對我們說,勞動的全部產品,本來屬於工人,並且按照理論也是如此。

但他同時又對我們說,實際上工人得到的是產品中最小的、沒有就不行的部分,也就是說,只得到他不是作為人而是作為工人生存所必要的那一部分以及不是為了繁衍人類而是為繁衍工人這個奴隸階級所必要的那一部分。

  國民經濟學家對我們說,一切東西都可用勞動來購買,而資本無非是積累的勞動;

但他同時又對我們說,工人不但遠不能購買一切東西,而且不得不出賣自己和自己的人的尊嚴。

  懶惰的土地所有者的地租大都占土地產品的三分之一,忙碌的資本家的利潤甚至於兩倍於貨幣利息,而剩餘部分工人在最好的情況下掙得的部分,只有這麼多:

如果他有四個孩子,其中兩個必定要餓死。

  〔VII〕按照國民經濟學家的意見,勞動是人用來增大自然價值的唯一東西,勞動是人的能動的財產;

而根據同一國民經濟學,土地所有者和資本家(他們作為土地所有者和資本家不過是有特權的閒散的神仙)處處高踞於工人之上,並對工人發號施令。

  按照國民經濟學家的意見,勞動是唯一不變的物價;

可是再沒有什麼比勞動價值更具有偶然性、更受波動的了。

  分工提高勞動的生產力,增進社會的財富,促使社會日益精致,同時卻使工人限於貧困並變為機器。

勞動促進資本的積累,從而也促使社會福利的增長,同時卻使工人越來越依附于資本家,引起工人間更劇烈的競爭,使工人捲入生產過剩的瘋狂競賽中;

而跟著生產過剩而來的是同樣急劇的生產衰落。

  按照國民經濟學家的意見,工人的利益從來不同社會的利益相對立,而社會卻總是必然地同工人的利益相對立。

  按照國民經濟學家的意見,工人的利益從來不同社會的利益相對立,(1)因為工資的提高可以由勞動時間量的減少和上述其它後果而綽綽有餘地得到補償;

(2)因為對社會來說全部總產品就是純產品,而區分純產品對私人來說才有意義。

  勞動本身,不僅在目前的條件下,而且一般只要它的目的僅僅在於增加財富,它就是有害的、造孽的,這是從國民經濟學家的闡發中得出的結論,儘管他並不知道這一點。

  按照理論,地租和資本利潤是工資的扣除。

但在現實中,工資卻是土地和資本讓給工人的一種扣除,是從勞動產品中給工人、勞動所打的回扣。

  在社會的衰落狀態中,工人遭受的痛苦最深重。

他遭受特別沈默的壓迫是由於自己所處的工人地位,但他遭受壓迫則由於社會狀況。

  而在社會財富增進的狀態中,工人的淪落和貧困化是他的勞動的產物和他生產的財富的產物。

就是說,貧困從現代勞動本身的本質中產生出來。

  社會的最富裕狀態,這個大致還是可以實現並且至少是作為國民經濟學和市民社會的目的的理想,對工人說來卻是持續不變的貧困。

  不言而喻,國民經濟學把無產者,即既無財產又無地租,只靠勞動而且是片面的、抽象的勞動為生的人,僅僅當作工人來考察,因此,它才會提出這樣一個論點:

工人完全和一匹馬一樣,只應得到維持勞動所必需的東西。

國民經濟學不考察不勞動時的工人,不把工人作為人來考察;

它把這種考察交給刑事、司法、醫生、宗教、統計表、政治和乞丐管理人去做。

  現在讓我們超出國民經濟學的水平,試以前面幾乎是用國民經濟學家的原話所作的論述中來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1)把人類的最大部分歸結為抽象勞動,這在人類發展中具有什麼意義?

  (2)主張細小改革的人不是希望提高工資並以此來改善工人階級的狀況就是(像蒲魯東那樣)把工資的平等看作社會革命的目標,他們究竟犯了什麼錯誤?

  勞動在國民經濟學中僅僅以謀生活動的形式出現。

  〔VIII〕“可以肯定地說,那些要求特殊才能或較長期預備訓練的職業,總的來說已變得較能掙錢;

而任何人都可以很容易學會的那種機械而單調的活動的相應工資,則隨著競爭而降低並且不得不降低。

但正是這類勞動在勞動組織的現狀下最為普遍。

因此,如果說第一類工人現在所掙得的是五十年前的七倍,而第二類工人所掙得的和五十年前一樣,那末二者所掙得的平均起來當然是以前的四倍。

但是,如果在一個國家里,從事第一類勞動的只有一千人,而從事第二類勞動的有一百萬人,那末就有99900人並不比五十年前生活得好,如果生活必需品的價格同時上漲,那末他們會比以前生活得更壞。

而人們卻想用這種敷淺的平均計算,在關係到居民人數最多的階級的問題上欺騙自己。

此外,工資多少只是估計工人收入的因素之一,因為對衡量收入來說更重要的是要把他們獲得收入的有保障的持續性估計進去。

但是在波動和停滯不斷出現的所謂自由競爭的無政府狀態下,是根本談不到這種持續性的。

最後,還應注意過去和現在的通常勞動時間。

最近二十五年來,也正是從棉紡織業採用節省勞動的機器以來,這個部門的英國工人的勞動時間已由於企業主追逐暴利〔IX〕而增加到每日十二至十六小時,而在到處還存在著富人無限制地剝削窮人的工議權利的情況下,一國和一個工業部門的勞動時間的延長必然也或多或少地影響到其它地方。

”(舒耳茨,《生產運動》第65頁)

  “然而,即使所謂社會一切階級的平均收入都增長這種不真實的情況屬實,一種收入同另一種收入的區別和相對的差距仍然可能擴大,從而貧富間的對立也可能更加尖銳。

因為正是由於生產總量的增長,並且隨著生產總量的增長,需要、欲望和要求也提高了,于是絕對的貧困減少,而相對的貧困可能增加,靠鯨油和腐魚維生的薩莫耶特人並不窮,因為在他們那種與世隔絕的社會裡一切人都有同樣的需要。

但是在一個前進著的國家,生產總量在大約十年內與人口相比增加了三分之一,而工人掙得的工資仍和十年前一樣多,他們不但不能保持過去的福利水平,而且比過去窮三分之一。

”(同上,第65-66頁)

  但是,國民經濟學把工人只當作勞動的動物,當作僅僅有最必要的肉體需要的牲畜。

  “國民要想在精神方面更自由地發展,就不應該再當自己的肉體需要的奴隸,自己肉體的奴僕。

因此,他們首先必須有能夠進行精神創造和精神享受的時間。

勞動組織方面的進步會贏得這種時間。

的確,今天由於有了新的動力和完善的機器,棉紡織場的一個工人往往可以完成早先100甚至250-350個工人的工作。

在一切生產部門中都有類似的結果,因為外部自然力日益被用來加入〔X〕人類勞動。

如果說為了滿足一定量的物質需要必須耗費的時間和人力比現在比過去減少了一半,那末,與此同時,在不損害物質福利的情況下,給精神創造和精神享受提供的餘暇也就增加一臂。

但是,在我們甚至從老克倫納士自己領域中奪得的虜獲物的分配方面,仍然取決於像擲骰子那樣盲目的、不公正的偶然性。

法國人有計算過,在目前生產狀況下,每個有勞動能力的人平均每日勞動五小時,就足以滿足社會的一切物質利益......儘管因機器改進而節省了時間,工廠中奴隸勞動的時間對多數居民說來卻有增無已。

”(同上,第67-68頁)

  “從複雜的手工勞動過渡,首先要將這種手工勞動分解為簡單的操作。

但是,最初只有一部分單調的重複的操作由機器來承擔,而另一部分由人來承擔。

根據事物的本性和一致的經驗,可以說這種連續的單調的活動無論對于精神還是對于肉體都同樣有害。

因此,在機器工作同較大量人手間的簡單分工相結合的狀況下,這種分工的一切弊病也必然要表現出來。

工廠工人的死亡率較高尤其表明了這種分工的弊病......〔XI〕人們借助於機器來勞動和人們作為機器來勞動,這兩者之間的巨大差別......並沒有受到人們的注意。

”(同上,第69頁)

  “但是在各國人民未來的生活裡,通過機器起作用的盲目的自然力,將成為我們的奴隸和奴僕。

”(同上,第74頁)

  “在英國的紡織廠中就業的只有158818個男工和196818個女工。

朗卡斯特郡的棉紡織廠每有100個男工就有103個女工,而在蘇格蘭甚至達到209個。

在英國里子的麻紡廠中每100個男工中就有147個女工;

在丹第和蘇格蘭東海岸甚至達到280個。

在英國的絲織廠中有很多女工;

在需要較強體力的毛紡織廠中主要是男工。

1833年在北美的棉紡織廠中就業的,除了18593個男工以外,至少有38927個女工。

可見,由於勞動組織的改變,婦女就業的範圍已經擴大......婦女在經濟上有了比較獨立的地位......男性和女性在社會關係方面互相接近了。

”(同上,第71-72頁)

  “1835年,在擁有蒸汽動力和水力動力的英國紡織廠中勞動的有8-12歲的兒童20558人,12-13歲的兒童35867人,13-18歲的兒童108208人......當然,機械的進一步改進使人日益擺脫單調勞動操作,促使這種弊病逐漸〔XII〕消除。

但是,資本家能夠最容易最便宜地佔有下層階級以至兒童的勞動力,以便使用和消耗這種勞動力來代替機械手段,正是這種情況妨礙機械的迅速進步。

”(舒耳茨,《生產運動》第70-71頁)

  “布魯姆勛爵向工人大聲疾呼:

’作資本家吧!

’......不幸的是,千百萬人只有通過糟蹋身體、損害道德和智力的緊張勞動,才能掙錢勉強養活自己,而且他們甚至不得不把找到這樣一種工作的不幸看作是一種幸運。

”(同上,第60頁)

  “於是,為了生活,一無所有者不得不直接地或間接地替有產者效勞,也就是說,要受他們的擺布。

”(見魁爾《社會經濟的新理論》第409頁)

  “傭人-月錢;

工人-工資;

職員-薪金或報酬。

”(同上,第409-410頁)

  “出租自己的勞動”,“出租自己的勞動換取利息”,“代替別人勞動”。

  “出租勞動材料”,“出租勞動材料換取利息”,“讓別人代表自己勞動”。

(同上,〔第411頁〕)

  〔XIII〕“這種經濟結構注定人們去幹如此低賤的職業,遭受如此悽慘淪落之苦,以至野蠻狀態與之相比似乎也是王公的生活了。

”(同上,第417-418頁)

  “一無所有者以各種各樣的形式賣淫。

”(同上,第421-〔422〕頁)撿破爛者。

  查.勞頓在《人口等問題的解決方法》(1842年巴黎版)一書中估計英國賣淫者的數目有6-7萬人。

“品德可疑的婦女”也有那麼大的數目。

  “這些不幸的馬路天使的平均壽命,從她們走上淫蕩的生活道路算起,大約是6-7年。

因此,要使賣淫者保持6-7萬這個數目,在聯合王國每年至少要8-9千名婦女為這個淫穢的職業獻身,也就是說,每天大約要有24名新的犧牲者,或者每小時平均要有一名新的犧牲者;

如果這個比例適用於整個地球,那末這種不幸者的人數勢必經常有150萬人。

”(同上,第229頁)

  “貧困的人口隨著貧困的增長而增長;

最大量的人在極端貧困的狀況下掙扎,彼此爭奪著受苦受難的權利......1821年愛爾蘭的人口是6801827人。

1831年增加到7764010人,也就是說,在十年中間增加了14%。

在最富裕的倫斯特省,人口只增加8%,而在最貧困的康諾特省,人口反而增加21%(《在英格蘭公布的關于愛爾蘭的統計調查摘要》,1840年維也納版)。

”(畢萊,《論貧困》第一卷第〔36〕-37頁)

  國民經濟學把勞動抽象地看作物;

“勞動是商品”價格高,就意味著對商品的需求很大;

價格低,就意味著商品的供給很多;

“勞動作為商品,其價格必然日益降低”;

這種情況之所以必然發生,一部分是由於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競爭,一部分是由於工人之間的競爭。

  “出賣勞動的工人人口,不得不滿足於產品的最微小的一份......關于勞動是商品的理論,難道不是偽裝起來的奴隸制的理論嗎?

”(同上,第44頁)“大企業家寧可購買婦女和兒童的勞動,只是因為這種勞動比男子的勞動便宜。

”(同上)“工人在雇用他的人面前不是處於自由的賣者地位......資本家總是自由雇用勞動,而工人總是被迫出賣勞動。

如果勞動不是一瞬間都再出賣,那末它的價值就會完全消失。

與真正的商品不同,勞動既不能積累,也不能儲蓄。

〔XIV〕勞動就是生命,而生命如果不是每天用食物進行新陳代謝,就會衰落並很快死亡。

為了使人的生命成為商品,也就必須容許奴隸制。

”(同上,第49-50頁)

  可見,如果勞動是商品,那末它就是一種具有最不幸的特性的商品。

然而,甚至根據國民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勞動也不是商品,因為它不是“自由交易的自由結果”。

(同上,第50頁)現存的經濟制度。

  “既降低了勞動的價格,同時也降低了勞動的報酬;

它造就了工人,卻貶低了人。

”(同上,第52-53頁)“工業成了戰爭,而商業成了賭博。

”(同上,第62頁)

  “單是加工棉花的機器(在英國)就完成8400萬手工勞動者的工作。

”(同上,第193頁,注)

  工業直到現在還處於掠奪戰爭的狀態:

  “它像大征服者那樣冷酷無情地浪費那些構成它的軍隊的人的生命。

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