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CTO下载基于单片机微型电子秤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81160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92.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1CTO下载基于单片机微型电子秤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51CTO下载基于单片机微型电子秤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51CTO下载基于单片机微型电子秤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51CTO下载基于单片机微型电子秤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51CTO下载基于单片机微型电子秤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51CTO下载基于单片机微型电子秤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51CTO下载基于单片机微型电子秤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51CTO下载基于单片机微型电子秤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51CTO下载基于单片机微型电子秤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51CTO下载基于单片机微型电子秤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51CTO下载基于单片机微型电子秤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51CTO下载基于单片机微型电子秤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51CTO下载基于单片机微型电子秤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51CTO下载基于单片机微型电子秤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51CTO下载基于单片机微型电子秤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51CTO下载基于单片机微型电子秤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51CTO下载基于单片机微型电子秤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51CTO下载基于单片机微型电子秤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51CTO下载基于单片机微型电子秤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51CTO下载基于单片机微型电子秤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51CTO下载基于单片机微型电子秤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51CTO下载基于单片机微型电子秤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1CTO下载基于单片机微型电子秤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51CTO下载基于单片机微型电子秤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3.6数字显示电路…………………………………………………………………5

第四章软件电路设计………………………………………………………6

4.1电子秤的软件设机与实现……………………………………………………7

4.2总程序模块设计………………………………………………………………7

4.3A/D电路模块设计……………………………………………………………7

4.4拆字程序模块设计……………………………………………………………8

4.5数据处理子程序的设计………………………………………………………9

4.6数据采集子程序的设计………………………………………………………9

4.7键盘扫描子程序的设计………………………………………………………10

4.8显示子程序设计………………………………………………………………10

第五章设计总结……………………………………………………………11

参考文献…………………………………………………………………………13

程序源代码………………………………………………………………………15

第一章绪论

1.1设计的主要内容

利用组合压力传感器设计一个微型电子秤,通过数码显示管来实时显示所测得的质量。

2.2设计的参考以及目的

压力传感器表面金属片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导致电阻应变片电阻值的变化,用力越大,电阻变化越大,该微弱的电压信号经LM3247运算放大器到0~5V,0~5V对应0~1012g,RW2为调零电位器,当电桥平衡时,VP输出应调到0V,由VP端输出,作为ADC0809的模拟量输入信号。

(即VP输出作为ADC0809实验的输入端,接IN0)模拟量到数字转换实验请参考有关A/D转换的实验,当压力变化时,数码管上显示的电压值作相应变化,根据上述工作原理,当被测质量是0~1020g时,先将压力分度值制成分度值表,由电压值的变化通过软件查表法查出对应压力值,显示在数码管上,假设0~5V电压近似正比于0~1020g。

(调整R12的大小可改变VP输出增益的大小)。

我国电子衡器从最初的机电结合型发展到现在的全电子型和数字智能型。

现今电子衡器制造技术及应用得到了新发展:

电子称重技术从静态称重向动态称重发展;

计量方法从模拟测量向数字测量发展;

测量特点从单参数测量向多参数测量发展。

常规的测试仪器仪表和控制装置被更先进的智能仪器所取代,使得传统的电子测量仪器在远离、功能、精度及自动化水平定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并相应的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智能仪器控制系统,使得科学实验和应用工程的自动化程度得以显著提高。

第二章功能分析

2.1控制系统总体框架图

利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室已有的应变式称重台,将四片应变片采用全桥形式接入测量电路,经过运放OP07组成的仪表放大器放大,再由串行模数转换芯片TLC549进行A/D转换,转换结果送入单片机AT89C51,通过同向门7407驱动四位数码管显示。

仪表放大器的输出需经采集卡采集,经过CSY9.0虚拟仪器软件分析,得到较好的线性度和灵敏度后,再送入AD芯片进行转换。

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

图1电子秤系统框图

2.2各模块基本原理

应变片是最常用的测力传感元件。

当用应变片测试时,应变片要牢固地粘贴在测试体表面,测件受力发生形变,应变片的敏感栅随同变形,其电阻值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通过测量电路,转换成电信号输出显示。

图2为应变片电桥测量电路,有应变片电阻R1和另外三个电阻R2、R3、R4构成桥路,当电桥平衡时(电阻应变片未受到力的作用时),R1=R2=R3=R4=R,此时电桥的输出U。

近似等于0,R1发生变化,使R1/R3不等于R2/R4,电桥输出U。

不等于0

图2应变片电桥测量电路

第三章硬件电路设计

3.1电路主要结构

主要功能特性:

·

标准MCS-51内核和指令系统

4kB内部ROM(外部可扩展至64kB)

32个可编程双向I/O口

128x8bit内部RAM(可扩充64kB外部存储器)

2个16位可编程定时/计数器

时钟频率0-16MHz

5个中断源

5.0V工作电压

可编程全双工串行通信口

布尔处理器

2层优先级中断结构

电源空闲和掉电模式

快速脉冲编程

2层程序加密位

PDIP和PLCC封装形式

兼容TTL和CMOS逻辑电平

表1单片机89C51主要功能特性

利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室已有的应变式称重台,将四片应变片采用全桥形式接入测量电路,经过两级放大电路放大,再由串行A/D转换芯片TLC549进行A/D转换,转换结果送入单片机89C51,通过7407驱动四位数码管显示电压值。

接线如图3所示。

图3硬件系统电路结构

3.2放大电路

传感器输出电压为毫伏级,而A/D转换器所能处理的电压是0~5V,所以必须在A/D转换器前加入一个前置差动放大电路以实现电压的放大,放大倍数为100~200倍,使输出电压为0~5V。

由于单运放在应用中要求外围电路匹配精度高、增益调整不便、差动输入阻抗低,故采用三运放结构。

三运放结构具有差动输入阻抗高、共膜抑制比高、偏置电流低等优点,且有良好的温度稳定性,低噪单端输出和和增益调整方便,适于在传感器电路中应用。

如图4所示,图中为增益调节电阻,整个芯片仅为外接电阻,而运放为增益为1的差动输入放大器。

图4放大电路硬件原理图

3.3采集电路

数据采集系统的核心是计算机,他对整个系统进行控制和数据处理,他由采样保持器,放大器,A/D转换器,计算机组成。

数据采样系统框见图5

图5数据采样系统框图

3.4A/D转换电路

一般电子秤的A/D转换精度越高越好,A/D精度越高,电子秤的灵敏度越高。

但12的A/D芯片价格比较贵,考虑到实验室条件,本次设计采用8位串行A/D芯片TLC549。

TLC549与89C51接线如图6所示。

图6A/D转换电路图

3.5键盘电路

矩阵式的键盘的优点是需要的测试线的数量少,对于一个M×

N的矩阵键盘与主机连接只需要M+N条测试线,这样键盘的规模越大,矩阵时键盘的有点越显著,当需要的按键数目大于8时,一般都采用矩阵式键盘。

见图7:

图7矩阵式键盘结构图

3.6数字显示电路

采用4位共阴数码管动态显示显示电压值。

统一采用7407驱动数码管。

数码管、7407与89C51接线如图8所示。

图8数字显示电路图

第四章软件电路设计

在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开发中,软件的设计是最复杂和困难的,大部分情况下工作量都较大,特别是对那些控制系统比较复杂的情况。

如果是机电一体化的设计人员,往往需要同时考虑单片机的软硬件资源分配。

本系统的软件设计主要分为系统初始化、按键、显示处理及信号频率输入处理。

程序设计是一件复杂的工作,为了把复杂的工作条理化,就要有相应的步骤和方法。

其步骤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⑴分析系统控制要求,确定算法:

对复杂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找出合理的计算方法及适当的数据结构,从而确定编写程序的步骤。

这是能否编制出高质量程序的关键。

⑵根据算法画流程图:

画程序框图可以把算法和解题步骤逐步具体化,以减少出错的可能性。

⑶编写程序:

根据程序框图所表示的算法和步骤,选用适当的指令排列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即程序。

程序数据的一种理想方法是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

结构化程序设计是对利用到的控制结构类程序做适当的限制,特别是限制转向语句(或指令)的使用,从而控制了程序的复杂性,力求程序的上、下文顺序与执行流程保持一致性,使程序易读易理解,减少逻辑错误和易于修改、调试。

根据系统的控制任务,本系统的软件设计主要由主程序、初始化程序、显示子程序、数据采集子程序和延时程序等组成。

4.1电子秤的软件设机与实现

电子称软件设计均采用模块化设计,整个程序包括主程序、定时中断程序、INTO中断程序按键程序、数据处理子程序(双字节乘法、二一十进制转换程序及逆转换程序)、LED数码管显示子程序等模块。

所有程序均采用汇编语言编写。

电子计价秤的软件设计思路说明如下:

主程序的作用为程序初始化,计算单价木单重(单价和单重分别在定时中断程序和INT0外部中断程序中获得),并时时显示十进制的单重,单价,总价。

设定T0为计数工作方式,T1为定时工作方式。

其中R0为标志位寄存器当为OOH时为正常显示方式。

当为01H时为累计显示方式,在T1定时中断程序中。

一秒钟采样物料重量(已转成脉冲频率),并赋值重量计算RAM区和显示RAM区。

在INTO外部中断程序中,采样单价并赋值单价计算。

4.2总程序模块设计

在总程序中先将系统初始化,然后循环调用A/D转换程序、把A/D转换后的数拆成BCD码程序和数码管显示程序。

程序流程图如图9所示。

图9总程序模块程序流程图

4.3A/D电路模块设计

为低电平时DATAOUT为高阻状态。

转换开始之前,

必须为低电平,以确保完成转换。

89C52产生8个时钟脉冲,以提供作为549的I/OCLK的引脚输入。

为低电平时,最先出现在引脚上的信号为转换值的最高位。

依次转换8个数据,直至8位转换完毕。

程序流程图如图10所示。

图10A/D转换程序流程图

4.4拆字程序模块设计

拆字程序既把A/D转换所得数据转换成BCD码,流程图如图11所示

4.5数据处理子程序的设计

数据处理子程序是整个程序的核心。

主要用来调整输入值系数,使输出满足量程要求。

另外完成A/D的采样结果从十六进制数向十进制数形式转化。

4.6数据采集子程序的设计

数据采集用A/D0809芯片来完成,主要分为启动、读取数据、延时等待转换结束、读出转换结果、存入指定内存单元、继续转换(退出)几个步骤。

ADC0809初始化后,就具有了将某一通道输入的0~5模拟信号转换成对应的数字量00H—FFH,然后再存入8031内部RAM的指定单元中。

在控制方面有所区别。

可以采用程序查询方式,延时等待方式和中断方式。

数据采样原理框图12如下所示

图12数据采样原理框图

4.7键盘扫描子程序的设计

键盘电路设计成4X4矩阵式,由键盘编码方式可以得出0,1,2,3,4,5,6,7,8,9,A,B,C,D,E,F各键对应的键值:

0D8H,0D0H,0D1H,0D2H,0C8H,0C9H,0CAH,0C0H,0C1H,0C2H,0C3H,0CBH,0D3H,0DBH,0DAH,0D9H。

在程序中可以先判断按键编码,然后根据编码将键盘代表的数值送到相应的存储单元,再进行功能选择或数据处理。

4.8显示子程序设计

显示子程序主要是来判断是否需要显示,以及如何去显示,也是十分重要的程序之一。

在单片机中实际的工作流程如下:

先打开P2.0,送个位,然后关掉P2.0,打开P2.1送十位,再关掉P2.1,打开P2.2送百位,再关掉P2.2,打开P2.3送千位,由于速度足够快,那么我们将看到4个数显示。

显示电路模块流程图如图13所示。

图13显示电路模块流程图

第五章设计总结

随着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电子仪器的整体水平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仪器逐步的被智能仪器所取代。

智能仪器的核心部件是单片机,因其极高的性价比得到广泛的应用与发展,从而加快了智能仪器的发展。

而传感器作为测控系统中对象信息的入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传感器好比人体“五官”的工程模拟物,它是一种能将特定的被测量信息(物理量、化学量、生物量等)按一定规律转换成某种可用信号输出的器件或装置本次课设中的半桥电子秤就是在以上仪器的基础上设计而成的。

因此,只有充分了解有关智能仪器、单片机、传感器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才能达到要求。

首先是传感器的精密度,它将直接影响电子秤的称重准确度。

课设时由于传感器发出的信号不是很稳定,所以称重时误差很大。

如果使用精密度较高的传感器,效果会好的多。

其次是数据采集处理阶段,此阶段是对传感器发出的信号进行量化、采集,主要分为信号放大、采集,然后进行A/D转换。

该阶段需注意的地方是对传感器输出的信号进行放大时,应选取合适的运算放大电路。

最好是预先计算好应放大的倍数,以便选取。

还有就是进行数据处理时,选取适当的数据转换系数,使输出满足量程要求。

通过这次单片机课程设计,我不仅加深了对单片机理论的理解,将理论很好地应用到实际当中去,而且我还学会了如何去培养我们的创新精神,创新可以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使之功能不断完善,成为自己的东西。

我也发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虽然感觉理论上已经掌握,但在运用到实践的过程中仍有意想不到的困惑,经过一番努力才得以解决。

这也激发了我今后努力学习的兴趣,我想这将对我以后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谢永宁,单片微型计算机及接口技术,中国铁道出版社

[2]施汉谦,宋文敏.电子秤技术.北京:

中国计量出版社,1991

[3]施昌彦.电子称重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2005-1-15

[4]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1999年第3季度弹簧度盘秤、电子计价秤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轻工标准与质量,1999.6

[5]李道华,李玲,朱艳.传感器电路分析与设计.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6]贾伯年,俞朴.传感器技术.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

[7]李名兆.低成本低功耗电子秤的设计.电子技术,1997

[8]查明华,陈晓勤,张如一.电子秤中平行梁弹性元件的性能分析,1997

[9]宗伟林.电容传感器的数字化测量方法.煤炭科学技术,1999

[10]张毅刚.MCS-51单片机应用设计.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11]凌志浩.智能仪表原理与设计技术.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12]蒋焕文,孙续.电子测量.北京:

计量出版社,1983

部分程序源代码:

   ML8155EQU0DF00H

   K8155AEQU0DF01H

   K8155BEQU0DF02H

   K8155CEQU0DF03H

   DTIMER0EQU30H

   DTIMER1EQU31H

   SET_VHEQU50H

   SET_VLEQU51H

   SET_VL1EQU52H

   SET_VL2EQU53H

   ADVALEQU3FH

   TEMPEQU32H

   TEMP1EQU33H

   TEMP2EQU34H

   ORG0000H

   LJMPMAIN

   ORG1000H

   MAIN:

MOVSP,#60H

   SETBP1.0

   CLRP1.1

   MOVSET_VH,#05H

   MOVSET_VL,#00H

   MOVSET_VL1,#00H

   MOVSET_VL2,#00H

   LCALLINIT_8155

   START1:

LCALLAD_LED

   LCALLSET_KEY

   LCALLARM

   SJMPSTART1

   AD_LED:

LCALLADC0809

   LCALLZHH

   MOVA,40H

   CALLHEX_LEDD

   MOV5FH,TEMP

   MOVA,41H

   CALLHEX_LED

   MOV5EH,TEMP1

   MOV5DH,TEMP2

   MOV5CH,#6FH

   LCALLWRITE_LED

   RET

   ADC0809:

PUSHDPL

   PUSHDPH

   PUSHACC

   MOVP2,#7FH

   MOVR1,#78H

   L1:

MOVX@R1,A

   MOVR2,#10H

   L4:

DJNZR2,L4

   L2:

JNBP3.3,L2

   MOVXA,@R1

   MOVADVAL,A

   POPACC

   POPDPH

   POPDPL

   RET

   ZHH:

PUSHPSW

   SETBRS0

   MOVA,#0C4H

   MOVB,ADVAL

   MULAB

   MOVR6,B

   MOVR7,A

   HB2:

CLRA

   MOVR3,A

   MOVR4,A

   MOVR5,A

   HB3:

MOVA,R7

   RLCA

   MOVA,R6

   MOVR6,A

   MOVA,R5

   ADDCA,R5

   DAA

   MOVA,R4

   ADDCA,R4

   MOVA,R3

   ADDCA,R3

   DJNZR2,HB3

   MOV40H,R3

   MOV41H,R4

   POPPSW

   HEX_LEDD:

PUSHDPH

   PUSHDPL

   PUSHACC

   ANLA,#0FH

   MOVDPTR,#BCD_CODED

   MOVCA,@A+DPTR

   MOVTEMP,A

   POPACC

   POPDPL

   POPDPH

   RET

   BCD_CODED:

DB3FH,06H,5BH,4FH,66H

   DB6DH,7DH,07H,7FH,6FH

   DB77H,7CH,39H,5EH,79H,71H,73H,00H,40H

   HEX_LED:

   SWAPA

   MOVDPTR,#BCD_CODE

   MOVTEMP1,A

   MOVTEMP2,A

   BCD_CODE:

   WRITE_LED:

   MOVR0,#5CH

   MOVR3,#0F7H

   MOVA,R3

   AGAIN:

MOVDPTR,#K8155A

   MOVX@DPTR,A

   MOVA,@R0

   MOVDPTR,#K8155B

   LCALLDELAY01

   INCR0

   JNBACC.0,OUT

   RRA

   MOVR3,A

   AJMPAGAIN

   OUT:

POPACC

   SET_KEY:

MOVR7,#00H

   MOVR6,#00H

   MOVR5,#00H

   LCALLREAD_KEY1

   MOVA,B

   CJNEA,#04H,END_ST

   MOV5FH,#76H

   MOV5EH,#00H

   MOV5DH,#00H

   MOV5CH,#00H

   LCALLWRITE_LED

   SETH:

LCALLREAD_KEY1

   MOVA,B

   CJNEA,#0FFH,GGG

   LJMPSETH

   GGG:

CJNEA,#05H,SET_L

   MOVA,R7

   CJNEA,#06H,SET_H

   MOVA,#00H

   SET_H:

MOVSET_VH,R7

   MOVDPTR,#BCD_CODED

   MOVCA,@A+DPTR

   MOV5EH,A

   INCR7

   SET_L:

CJNEA,#06H,SET_LL

   CJNEA,#0AH,SET_L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