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81278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军行》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从军行》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从军行》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从军行》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从军行》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从军行》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从军行》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军行》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从军行》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军行》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从军行》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4初步了解边塞诗的特征及鉴赏边塞诗的方法

学习重点:

赏析本诗运用的表现技巧

学习难点:

理解本诗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概括性描写的特点

教学设想:

抓住关键词赏析诗句,把握诗的主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步骤:

一、了解作者和初唐四杰

阅读下面材料,了解作者和初唐四杰

杨炯是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人。

高宗显庆六年(公元六六一年),被举为神童,送入朝廷,授校书郎,才只十一岁。

永隆二年(公元六八一年),为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

他也和王勃一样,自以为有才,对人态度傲慢,武则天当政时,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

三年任满,改任盈川县令(今四川筠连县),卒于任所。

后人称他为杨盈川,他的诗文存于今者,称《杨盈川集》。

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

从唐高宗到武后初年,中国诗坛上出现了四颗光辉闪耀的新星------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

类似的人生经历,杰出的创作才华,功力近似的诗文创作,令四位新星的名字紧紧地联结在一起,被人称做“四杰”或者“四才子”,文学史上称他们为“初唐四杰”。

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

代表作品如: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名文《滕王阁序》著有《王子安集》

杨炯《从军行》。

卢照邻《长安古意》。

骆宾王〈在狱咏蝉》另有著名的《讨武檄》作品集为《临海集》。

二、写作背景

《旧唐书·

高宗纪》载:

永隆二年(681),突厥入侵固原、庆阳一带,裴行俭奉命出征。

杨炯此诗当作于此时。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

2、根据注释,初探诗意。

①从军行:

乐府《相和歌?

平调曲》旧题。

 

②“烽火”句:

化用《汉书?

匈奴传》“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语意。

西京,指长安。

③牙璋:

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与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

凤阙:

指长安宫阙。

《史记?

封禅书》:

“(建章宫)其东二十余丈。

④龙城:

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⑤凋:

此处意为“使脱色”。

旗画:

军旗上的彩画。

⑥百夫长:

指下级军官。

3、依据注释疏通诗意,并再次朗诵

4、集体朗读,读出语调

四.赏析全诗

1、初唐四杰的从军、出塞之作,多表现知识分子立功边陲的壮志豪情,慷慨雄壮,对盛唐边塞诗的成熟和繁荣有一定的影响。

请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一个投笔从戎,不甘作伏案书生,渴望为国建立功业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2、作者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哪几个场面?

分别用两个字概括。

一二句来犯,三句辞京、出征,四句围城(包围敌人),苦战(展开激烈战斗),(最后抒怀))

诗人没有去写书生投笔从戎的具体细节,而是抓住这一过程中的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片断进行概括性的描写,是一种跳跃性的结构,突出了军情的紧急和战斗的激烈。

3、具体分析

㈠首联:

1.首句是怎样表现军情紧急的?

分析“烽火”这一意象。

古代边塞要地设有烽火台。

边境一有军事警报,就通过烽火台传递信号,白天烧狼粪,青烟直上;

晚上点燃柴火,烽火高照,看到了狼烟或烽火,便知军情紧急。

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2.赏析关键词“照”的表达作用。

一个“照”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烽火之猛烈,战势之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

3.赏析关键词“自”。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㈡颔联:

1.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

“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

为什么用典雅、庄重的词语?

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2.第四句“铁骑绕龙城”,“铁骑”与“龙城”相对烘托了怎样的氛围?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3、“牙璋”“凤阙”“铁骑”“龙城”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4.赏析“绕”字。

一个“绕”字,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和冒死赴敌的勇气。

  

4.“牙璋”才“辞凤阙”,“铁骑”已“绕龙城”,词采壮丽,对偶精整,而一气直贯,将反侵略的军事行动写得迅猛凌历,声势逼人。

㈢颈联:

1、“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采用了什么手法?

描写了怎样的场面?

(视听结合,绘声绘色,以战地风雪烘托战斗之激烈。

2、苏轼认为诗作应“言而有尽而意无穷”,给人留下了想像的余地。

你认为《从军行》是否做到这一点?

为什么?

(第三联描写了两军交锋的战斗场面。

漫天大雪,纷纷飘下,军旗上画着的青龙白虎之类的图案,黯淡模糊,看不清了;

北风呼啸,战鼓雷鸣,各种声响混杂在一起,回荡在边地沙场之上。

这里写的只是眼中看到的雪和旗的景色,耳中听到的风和鼓角的声音,但我从这里便可以想象得到,那兵来将挡、人仰马翻、刀光闪烁、箭簇纷飞、战马嘶鸣、杀声震地的壮烈战斗声面。

那么大的一个激战声面,只用了十个字,就非常生动地勾画出来,的确收到了“言少意多”的艺术效果。

㈣尾联:

尽管风雪苦寒,战斗激烈,仍然“宁为百夫长”,为保卫祖国效力。

首尾呼应,完美地表现了“从军”的主题。

五.总结: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这首诗情调慷慨激昂,可以说是盛唐边塞诗的先声。

六、拓展延伸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译文

  男子汉大丈夫

  为什么不腰带吴钩,

  去收取那被藩镇割据的

  关塞河山五十州?

  请你且登上那画有开国功臣的

  凌烟阁去看,

  又有哪一个书生

  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

问题:

诗歌最后两句表现作者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

后两句运用反问,请君到凌烟阁上去看看,那些功臣中封过万户侯的,有哪一个是书生呢?

抒发了为国出力、建立功业的豪情壮志。

七、知识归纳

1、边塞诗的产生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2、边塞诗的特征。

从内容看:

多写战争场面,边塞特有的风光,将士艰苦的边塞生活,征人的乡愁离恨等。

从意象看:

多有校尉、瀚海、单于、烽火、胡骑(马)、匈奴、边土(庭)、大漠、铁衣、征人、刁斗、金鼓、李将军、铁骑、玉门关、沙场、楼兰等意象

从感情看:

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

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怨情;

对国力强盛,奇异的边塞风光,将士奋勇杀敌、视死如归精神的礼赞;

对将士紧张艰苦的边塞生活,征人愁思的同情;

对朝廷穷兵黩武,将领骄奢淫欲,不体恤士兵的讥讽等感情。

3、边塞诗的鉴赏方法

(1)、抓住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貌(景和人)。

(2)、把握时代特征,理解所描写事物的特征

(3)、推敲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