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苏教必修五讲义第二单元第七课陈情表Word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812825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40.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苏教必修五讲义第二单元第七课陈情表Word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二语文苏教必修五讲义第二单元第七课陈情表Word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二语文苏教必修五讲义第二单元第七课陈情表Word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二语文苏教必修五讲义第二单元第七课陈情表Word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二语文苏教必修五讲义第二单元第七课陈情表Word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二语文苏教必修五讲义第二单元第七课陈情表Word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二语文苏教必修五讲义第二单元第七课陈情表Word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二语文苏教必修五讲义第二单元第七课陈情表Word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二语文苏教必修五讲义第二单元第七课陈情表Word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二语文苏教必修五讲义第二单元第七课陈情表Word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二语文苏教必修五讲义第二单元第七课陈情表Word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二语文苏教必修五讲义第二单元第七课陈情表Word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二语文苏教必修五讲义第二单元第七课陈情表Word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二语文苏教必修五讲义第二单元第七课陈情表Word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二语文苏教必修五讲义第二单元第七课陈情表Word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二语文苏教必修五讲义第二单元第七课陈情表Word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二语文苏教必修五讲义第二单元第七课陈情表Word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二语文苏教必修五讲义第二单元第七课陈情表Word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苏教必修五讲义第二单元第七课陈情表Word含答案.docx

《高二语文苏教必修五讲义第二单元第七课陈情表Word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苏教必修五讲义第二单元第七课陈情表Word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语文苏教必修五讲义第二单元第七课陈情表Word含答案.docx

高二语文苏教必修五讲义第二单元第七课陈情表Word含答案

 

[新课入门须知]

[知目标]

学习目标

考点提炼

知识目标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和文言特殊

句式并背诵全文

识别常见

的通假字

能力目标

1.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真切情感,理“忠”“孝”的含义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技巧和形象精粹的

语言

情感目标

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

[知作者]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三国时犍为(今四川彭山东)人。

父亲早死,母亲何氏改嫁,他自幼由祖母刘氏抚养。

在蜀国曾任尚书郎,曾出使吴国,受到时人称赞。

师从名儒谯周,以文学见称,有辩才。

 

[知背景]

李密自幼丧父,母亲改嫁,全靠祖母刘氏抚养。

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闻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

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

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为此李密曾被地方官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赴任。

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奏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请求。

晋武帝读后被其孝心感动,说:

“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不再强征他做官,并赐他奴婢二人,令地方官供养他的祖母。

[知常识]

1.表:

古代实用类文体的一种。

从汉代开始,应用类的文体已经区分为章、奏、表、议等四种。

刘勰《文心雕龙·章表篇》说: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可见“表”虽然也是一种公文文体,但并不是为了表达对国家大事的意见主张,而只是臣子为了向皇帝陈述自己的请求。

因此,奏议类的公文是以议论为主的,章表类的公文则是以抒情为主的。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些著名的以“表”这种文体写作的文章,历来受到人们的称道,如孔融的《荐祢衡表》、曹植的《求自试表》、诸葛亮的《出师表》等。

2.古代官职名

①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从汉武帝开始,郡国向朝廷推荐孝顺廉洁的人才。

在科举制实行之前,举孝廉是学子入仕的主要途径。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交别居。

②刺史:

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刘备曾任豫州刺史,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

③太守:

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如范晔曾任宣城太守。

④郎中:

战国时为宫廷侍卫。

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一、了解行文脉络

二、把握文章大意

本文是李密写给晋武帝,请求终养祖母,暂缓赴京任职的一篇奏章。

全文叙述了自己与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情况,申诉了暂时不能奉诏为官的原因,表明自己终养祖母的至诚和将来报答皇恩的态度,把先尽孝、后尽忠的理由阐述得感人肺腑。

一、阅读第1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步骤一] 基础梳理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夙遭闵凶闵同悯,忧伤

(2)零丁孤苦零丁同伶仃,孤独的样子

通假字

通假字,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其中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古今字:

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新字成为常用字。

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

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

如“泪”和“涙”,“睹”和“覩”。

通假字:

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能临时一用。

如“蚤”与“早”,“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因为古代的字很贫乏,所以用有限的字来表达多种意思。

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例如:

“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曾子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

通假字本质上属于错字或别字,但这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

2.解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臣以①险衅②介词,因为

征兆

(2)夙遭闵凶早。

这里指年幼的时候

(3)慈父见背背弃我。

这是死的委婉说法

(4)舅夺母志改变

(5)祖母刘愍臣孤弱怜悯

(6)终鲜兄弟(xiǎn)少

(7)门衰祚薄福

(8)晚有儿息儿子

(9)外无期功强近之亲(qiǎng)勉强

(10)茕茕独立孤单的样子

(11)形影相吊慰问

(12)而刘夙婴疾病缠绕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古义:

六个月  今义:

月份

(2)九岁不行

古义:

不会走路今义:

不可以;不被允许

(3)至于成立

古义:

成人自立

今义:

①(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②(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

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释义。

(1)夙遭闵凶形容词作名词,不幸的事

(2)臣少多疾病名词作动词,生病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名词作状语,在外面

(4)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名词作状语,在家里

5.探究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无标志被动句)

译文:

而祖母刘氏一直被疾病缠绕,时常卧床不起;我侍奉她端水送药,不曾间断离开过。

[步骤二] 文意理解

6.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夙遭闵凶”的一组是(  )

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②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③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 ⑤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⑥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⑥

C.①②③④D.②④⑤⑥

解析:

选C “夙遭闵凶”是指幼年时的不幸遭遇。

⑤⑥是间接体现,不符合题干要求。

7.对本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李密六个月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到了四岁,母亲被迫改嫁,李密是由祖母带大的。

B.“零丁孤苦”“茕茕独立”“形影相吊”“未曾废离”等词,直接描写其凄苦之情,令人读而生悲。

C.“慈父见背”“舅夺母志”,写祖母“躬亲抚养”的原因;“少多疾病,九岁不行”,写祖母“躬亲抚养”之不易。

D.作者在本段极尽铺陈之能事,写得情深有致,感人肺腑,为下文的上表陈情愿乞终养,作了必要的铺垫,也是“辞不赴命”的最有力的依据。

解析:

选B “未曾废离”未直接描写其凄苦之情。

二、阅读第2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步骤一] 基础梳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逮奉圣朝到

(2)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察举,汉代开始实行的选拔官吏的制度

(3)拜臣郎中授予官职

(4)寻①蒙②国恩①不久

②蒙受

(5)除臣洗马拜官授职

(6)当侍东宫担任

(7)①臣以供养无主连词,因为

②猥以微贱介词,凭借

③臣具以表闻介词,用

(8)责臣逋慢逃避

(9)则①刘病日笃②①连词,表示转折关系,但

②沉重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

(1)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古义:

蒙受恩泽

今义:

①指洗澡;②比喻沉浸在某种环境中

(2)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古义:

报答皇上的恩德

今义:

①向上级报告;②刊登在报纸上

(3)臣欲奉诏奔驰

古义:

赴京就职

今义:

(车、马等)快速地跑

(4)则告诉不许

古义:

报告申诉

今义:

说给人听,使人知道

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释义。

(1)则刘病日笃名词作状语,一天比一天

(2)臣具以表闻使动用法,使……知道

4.探究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省略句,省略“为”,应为“察臣(为)孝廉”“举臣(为)秀才”)

译文:

先前有名叫逵的太守举荐我为孝廉,后来又有名叫荣的刺史举荐我为秀才。

(2)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介宾短语后置句。

介宾短语

“于星火”置于中心词“急”的后面)

译文:

州司官员登门催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速。

(3)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被动句。

无标志被动句)

译文:

想姑且迁就私情,可是报告申诉不被允许。

[步骤二] 文意理解

5.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叙述“沐浴清化”的内容的一项是(  )

①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②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③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④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⑤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⑥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

C.③④⑤⑥D.②③⑤⑥

解析:

选A ⑤“供养无主”是解释先前没有赴命的原因;⑥“州司临门”是写朝廷征召的急迫。

6.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其中有对蜀汉后主的赞颂,也有作者深受其恩的感激,并以此打消后主对他的疑心。

B.“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作者蒙受国恩,心存感激,当以死相报,表明自己乐意尽忠,以报君臣之义。

C.第2段叙述作者受到优宠,而后多次征召,自己并无奉诏之心,实因祖母“日笃”而进退两难。

D.作者所说“进退两难,实为狼狈”,进,是无以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退,是不能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情。

解析:

选A 其中“蜀汉后主”错。

作者年轻时曾仕蜀汉,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

仕途已失,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

晋武帝为安抚蜀汉旧臣,对蜀汉旧臣授官职,以示恩宠,所以此处应为晋武帝。

三、阅读第3、4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步骤一] 基础梳理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有同“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犹蒙矜育怜悯

(2)不矜名节顾惜

(3)本图宦达显贵

(4)过蒙拔擢提拔

(5)①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词,用

②但以刘日薄西山连词,因为

③谨拜表以闻连词,表目的关系,来

(6)母孙二人,更相为命轮流,更替

(7)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明察

(8)听臣微志听任,允许

(9)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庶几,或许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

臣之辛苦

古义:

辛酸苦楚     今义:

身心劳苦

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释义。

(1)臣少仕伪朝名词作动词,做官

(2)历职郎署名词作动词,任职

(3)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

(4)凡在故老形容词作名词,年老而德高的旧臣

(5)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5.探究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且臣少仕伪朝。

(省略句。

省略介词“于”)

译文:

况且我年轻时做过蜀汉的官。

(2)今臣亡国贱俘。

(判断句。

无标志判断句)

译文:

现在我是已亡蜀国的卑贱的俘虏。

(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固定句式,无以:

没有用来……的办法)

译文:

我没有祖母,不能活到今天;祖母没有我,不能度过剩下的岁月。

(4)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用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译文:

我的辛酸苦楚,不仅仅是蜀中人士及梁州、益州的长官们明白知晓的。

[步骤二] 文意理解

6.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直接体现作者在选段中阐述的“先尽孝,再尽忠”的忠孝关系的一组是(  )

①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②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③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④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⑤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⑥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A.①②③⑤ B.②④⑤⑥

C.①③⑤⑥D.①④⑤⑥

解析:

选B ①是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施政纲领,作为上表陈情的依据,不能体现忠孝的关系。

③再三表明自己所说的都是事实,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不能直接体现“忠孝”的关系。

7.对这两段文意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前面重在叙事中动之以情,这两段则重在陈情晓以大义。

B.在陈情中既表述自己“愿乞终养”的决心,又表达了活着应该尽忠效力,死后亦当感恩图报的感情。

C.这两段文字融情于理,连用“凡在”“况臣”“且臣”等词,曲折而有条理。

D.作者用两个年龄数字作对比,意在表明孝比忠重要。

解析:

选D 用两个年龄数字作对比,意在表明尽忠于皇上的时间还很多,而尽孝于祖母的时间很有限。

8.下列对以上两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即言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劝谏武帝推行孝道。

B.作者说自己出仕蜀是图宦达,不矜名节,其用意在于打消武帝的疑虑。

C.第3段段尾再次以祖母病笃,来说明自己确实不能远离出仕。

D.本选段通过叙事,表达了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

解析:

选A 并非是“政治主张,劝谏武帝”,而是自己“辞不就职”的理由。

有人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

对此请说出你的观点。

观点1:

                

                 

 

观点2:

                

                 

 

答案:

观点1:

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以应诏的。

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味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把两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情感的真挚。

观点2:

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

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

融情于事,寓情于理

1.融情于事理之中

强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作者无论是陈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陈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

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

同时李密的陈情也是依据当朝“以孝治天下”的大道理来进行的,这是李密得以陈情成功的关键所在。

2.骈散结合,自然和谐

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俪之工,但语言却毫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流出。

文章语言十分生动形象,如第1段写孤苦无依之状,第2段写州官催迫之景,第3段写祖母病笃的惨苦之象,都如在眼前。

此外,本文在语言上还十分精练、准确,有些词句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成语,如“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等。

3.巧妙的布局

李密在表的开始并没有直陈辞官回家的主题,而是从回顾自己悲惨的童年开始,婉转叙述,极尽铺陈,在打动了武帝的心弦之后,直到第3段才道出真意。

因此前文充满真情的铺叙为后文主题的提出作了情感铺垫,同时也成了“辞不赴命”的强有力的依据,合情合理,既从感情上打动人,又从道理上说服人,这种结构的安排可谓是天衣无缝。

素材主题

[课内·提炼]

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一篇《陈情表》将自己年少屡遭不幸、命途多舛的悲苦写得凄凉惨恻,将祖孙相依的情感写得凄楚哀婉。

李密以婉转之理令人信服地解决了忠和孝的矛盾,以谦卑的姿态尽释人主之疑。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打动了晋武帝,也打动了后世一代代的读者。

这篇文章已经成为“亲情”的经典素材。

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钦佩他的孝心,赏赐女婢二人,并令郡县供养他的祖母。

[课外·延伸]

1.“跑着走”的孝子

浙江磐安县语文教师陈斌强9岁时父亲车祸去世,妈妈独自抚养三个孩子长大。

十年前,妈妈得了老年痴呆症,丧失了日常的生活能力。

一天,陈斌强的姐姐在无意中提到,妈妈最大的愿望就是和儿子住在一起。

陈斌强回忆起多年来妈妈对自己的付出,他决定再困难也不会丢下妈妈。

那时,陈斌强的儿子不到两岁,妻子建议他把妈妈送到养老院去,他说:

“一个连儿子都不认识的老人,送到养老院,被欺负了怎么办?

”为了照顾妈妈,他硬是把儿子提前一年送进了幼儿园。

为了能每天亲自照顾母亲,他每天用一根布条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骑着电动车行驶30公里去学校上班。

开始同事们都不太理解,说:

“这样带在身边照顾,一两天倒可以,一年两年怎么吃得消?

”可陈斌强做到了,一连五年,风雨无阻带着妈妈上班。

照顾母亲的生活异常辛苦。

陈斌强一天到晚连轴转:

晚上9时,服侍母亲睡下;凌晨1时,准时起床抱母亲上厕所;清晨5时,闹钟响起,他要赶在师生之前起床,将母亲房间打扫干净,处理好母亲的大小便;早上7时喂过母亲吃饭后,开始学校一天的工作。

尽管生活上的事儿很多,可是陈斌强的教学任务却一点也没落下,他教着两个班的语文,负责教初一学生广播体操,总管学校体艺2+1活动。

他总说:

“我是跑着走的。

2.名言警句

(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2)慈孝之心,人皆有之。

(苏辙)

(3)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

(《劝报亲恩篇》)

(4)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孝经》)

(5)千万经典,孝义为先。

(清·《增广贤文》)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7)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老舍)

[运用·点拨]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孝心是汉文帝侍母的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亲尝汤药;孝心是季路的自食野菜、百里负米、侍奉双亲;孝心是闵子蹇“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的宽容;孝心是黄香夏扇枕席、冬暖被褥的体贴;孝心是田世国舍身救母、捐献肾脏的壮举……多少动人的孝子故事像一朵朵美丽的浪花,激荡着人类情感的长河。

孝是报答,是母亲节的一束康乃馨,是父亲生日时的一瓶好酒,是久病床前的送汤喂药;孝是耐心,耐心听取老人的话,耐心向老人汇报工作,与老人闲话家常;孝是善意的欺骗,百余元的衣服不妨告诉老人只花了几十元……

(时间:

40分钟 分值:

49分)

一、基础巩固(15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

1.下列选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夙遭闵凶     B.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C.共其乏困D.辞不赴命

解析:

选D A项,“闵”同“悯”,忧伤;B项,“缙”同“搢”,插;C项,“共”同“供”,供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选A 代词,我/动词,面见。

B项,均为介词,比;C项,均为助词,的;D项,均为连词,表转折,却。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B.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C.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D.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解析:

选B 古今义都是“希望、请求”之意。

A项,古义:

成人自立;今义:

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或(理论、意见)有根据。

C项,古义:

拳拳,形容感情恳切;今义:

(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

D项,古义:

报告申诉;今义:

说给别人听,让人知道。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历职郎署       B.但以刘日薄西山

C.非臣陨首所能上报D.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解析:

选A 名词作动词,担任。

B、C、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B.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解析:

选A 状语后置句。

B、C、D三项均为定语后置句。

6.名句名篇默写。

(每空0.5分,共5分)

(1)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形影相吊。

(2)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      。

(3)      ,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特为尤甚。

(4)但以刘日薄西山,         ,人命危浅,        。

(5)     ,死当结草。

     ,谨拜表以闻。

答案: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茕茕独立 

(2)州司临门 急于星火 (3)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况臣孤苦

(4)气息奄奄 朝不虑夕 (5)臣生当陨首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二、阅读鉴赏(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

父早亡,母何氏醮①。

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

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

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③。

少仕蜀,为郎。

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

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

乃上疏曰: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帝览之曰:

“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乃停召。

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

司空张华问之曰:

“安乐公何如?

”密曰:

“可次齐桓。

”华问其故,对曰:

“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

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次问:

“孔明言教何碎?

”密曰:

“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

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

“人亦有言,有因有缘。

官无中人,不如归田。

明明在上,斯语岂然!

”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

后卒于家。

二子:

赐、兴。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

【注】 ①醮(jiào):

改嫁。

②烝烝(zhēngzheng):

热切的样子。

③游夏:

孔子学生子游、子夏。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解析:

选B 解答此类题,可用排除法,如本题中“从事”为官职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两项;“弗之劾也”,主语为“司隶”,排除A项。

8.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密的上疏《陈情表》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文中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言辞慷慨,表达感情直接坦率。

B.三国时期的蜀汉,终于汉怀帝刘禅。

蜀国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帝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刘禅却乐而忘本,乐不思蜀。

C.文中所提皋陶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是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后常为狱官或狱神的代称。

D.古代臣民上书言事分为“上书”“上疏”和“上封事”,其区别在于“上书”是臣民向皇帝进言所采用的最常见的形式,“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上封事”则是在朝官员向皇帝进谏带有机密性的文书。

解析:

选A “言辞慷慨,表达感情直接坦率”有误,应为“言辞恳切,表达情感委婉畅达”。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密幼年丧父,母亲再嫁,年仅几岁的他热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致忧思成疾。

B.“周门人方之游夏”“数使吴,有才辩”“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等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