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交往心理辅导案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81574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伴交往心理辅导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同伴交往心理辅导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同伴交往心理辅导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同伴交往心理辅导案例.docx

《同伴交往心理辅导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伴交往心理辅导案例.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同伴交往心理辅导案例.docx

同伴交往心理辅导案例

小学生同伴交往心理辅导案例一、基本信息

(一)答辩人信息詹雯,杨浦区二联小学,兼职心理辅导老师,从事心理辅导工作5年。

(二)当事人信息小康,男,11岁,四年级学生。

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父母之间关系和睦。

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小康从小由奶奶带大,奶奶对其言听计从。

进入小学后,他回到母亲身边,由母亲负责辅导其学习。

母亲反映:

小康脾气暴躁,常说老师和同学总和他过不去,处处针对他。

他觉得在学校里不开心。

班主任反映:

小康在学校与同学关系一般,常常一个人玩,爱听表扬的话。

偶尔会发脾气,耍小性子。

进入三年级后,他经常会发脾气,有时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例如:

上课时,他会因为一支钢笔漏水的事情,大声尖叫,并用力撕本子。

若老师批评,他马上翻白眼、流泪,然后发出更大的叫声。

同学反映:

小康在和同学交往时,斤斤计较,常和同学发生矛盾。

与同学打架后,他会离开教室,坐在学校的一角,或将自己藏起来让老师与同学到处找。

为此,大家都不愿意和他交往。

二、心理评估及分析

(一)来访者主要症状1、孤独、缺乏沟通。

2、容易冲动,容易激惹,有过激反应。

3、同学关系不和谐。

(二)成因分析根据上述症状,小康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属于一般心理问题,评估诊断为小学生人际交往障碍。

总结产生问题的原因,其中包括:

1、家庭环境小康在家里备受宠爱,他的一切要求都能得到满足,因此不需要对自己的行1

为进行任何的控制,久而久之,自控能力受到很大的影响。

小康的妈妈和奶奶之间常常会因为小康的教育问题产生矛盾,口角不断。

小康在这个时常发生人际矛盾的环境下成长,使其缺乏正确的人际交往技能,错误的认为人际交往是以对抗为基础的。

2、心理原因自从小康入学之后,在伙伴之间,他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定势,得不到同学们和老师们的认可。

再加上班级中,比其更优秀的孩子为数不少,使之深深感到家人、同学和老师对其认可度的巨大差异,从而产生失衡心态,并对周围人叛逆和敌视。

三、辅导方案基于上面的分析,在取得小康和家长的信任、支持后,与他共同讨论辅导目标,并制定初步的辅导方案。

(一)辅导目标1、近期目标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评估和诊断。

2、中期目标减少来访者因人际关系紧张而产生的冲动、激惹和过激反应;引导来访者逐步改善认知模式,训练其人际交往能力。

3、远期目标帮助来访者巩固习得的人际交往技巧,形成良好的行为模式。

(二)辅导过程第一阶段了解来访者的基本信息,作出初步的诊断。

运用关注、倾听、共情、探究等技术适当地进行情感反映和内容反映,使来访者愿意敞开心扉,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制定咨询方案,并征得来访者的同意。

第二阶段通过多次谈话,降低来访者的紧张情绪。

运用自我表露,面质等技巧,引导2

来访者认识到自己的不合理观念。

布置家庭作业,引导来访者探索与人交往需要把握的原则和基本技巧,鼓励他从小事做起,认真实践,持之以恒。

对此过程中通过认知行为矫正技术,遇到的困惑与挫折,进一步给予指导,引导来访者形成良好的行为模式。

家庭作业布置如下:

1)在班级或学校内寻找自己最愿意接受的一名同学,通过观察,写出接受他的原因。

2)有意识地主动和同学交往,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把感受记录下来。

第三阶段检查作业的完成情况并给予反馈,帮助小康巩固所习得的人际交往技巧。

对前面的心理辅导过程进行总结,请小康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指出其继续努力的方向。

(三)过程记录第二阶段时间:

2010年10月13日星期二的下午,小康由于被老师误会,竟跑出校门。

被拉回来后,与老师僵持了近两个小时。

第二天,他在妈妈的陪伴下,走进了我的咨询室。

那天,母亲显得十分焦急,她告诉我,昨天去接孩子时,孩子还对她发脾气。

她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小康在一边低着头,表情有些不自然。

送走小康的母亲,我给沉默的小康倒了杯温开水。

他喝了一口水,倒比之前母亲在的时候放松了一些。

我们便开始了谈话。

师:

小康,昨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能不能告诉我?

康:

(吞吞吐吐)昨天我准备默写单词时,小静打我的“小报告”。

师:

她说些什么呢?

康:

(迟疑了一下)说我欺负她。

师:

(继续关注,认真倾听,点头示意继续说下去)噢。

康:

刘老师听完后就问我,为什么要欺负女同学?

师:

你一定是感到很委屈。

康:

嗯!

我越想就越生气。

后来就找了个借口上厕所,离开了教室。

3

师:

躲在厕所里的时候,你的心里一定难受极了。

康:

嗯!

(说话有些哽咽)后来,刘老师硬要把我拖回教室。

师:

你为什么不愿意回教室呢?

康:

我觉得刘老师和同学都和我过不去,他们老挑我的毛病。

师:

噢?

说说看。

康:

每次上课,刘老师都会盯着我问问题。

我说错了,她还不让我坐下。

害得我总是让大家取笑。

师:

你觉得刘老师总盯着你,很不公平,是吗?

康:

是啊。

师:

你觉得刘老师为什么要盯着你?

康:

(迟疑了一下)因为我上课有时会开小差。

有的时候,我也知道不对,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她越盯着我,我就越烦,越讨厌她,越想和她对着干。

这一次也是,所以我才会冲出学校。

我就想让她难堪。

师:

如果你上课时能答对问题呢?

康:

我答对了,刘老师有时会表扬我。

师:

如果像你之前说的,刘老师盯着你就是想让你出丑的话,她为什么要表扬你呢?

康:

我答对了,她就应该表扬我的。

师:

是不是每个提问回答对的同学都受到表扬呢?

康:

不是的。

师:

那么,刘老师为什么要表扬你呢?

康:

嗯(迟疑了许久)„„我想,她是想鼓励我吧。

师:

是呀。

听你妈妈说,刘老师昨天一直都陪着你,直到七点多,你是怎么想的?

康:

嗯„„应该是关心我吧。

师:

小康,现在你还觉得刘老师针对你吗?

康:

不是。

师:

你觉得昨天这样做是解决了问题,还是把事情弄得更糟糕呢?

康:

好像是更糟糕了!

师:

那如果再遇到这样的事,有什么好办法能解决呢?

4

康:

(沉默了一会儿)如果下次再有这样的事,我就把事情说清楚。

尽量不发脾气。

师:

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心理如果有不愉快,说出来一定能舒服些。

你不说,老师们怎么能知道你的想法呢?

同学们怎么知道你的想法呢?

我想,只要你肯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周围关心你的人一定能给予你帮助的。

你说是吗?

康:

我想我是可以的。

„„通过谈话,小康郁结在心中的情绪得到了宣泄,他不再为那天的事而耿耿于怀了。

同时,调整了小康的一些错误认知。

时间:

2010年10月27日课间,小康气呼呼地跑来“告状了”了:

“小张要掐死我。

”后来,我找到当事人了解情况。

从同学们的一言一语中,我知道了那位同学只是在开玩笑而已。

放学后,我又和小康聊起了先前的事。

师:

还记得我先前和你说你的一念之差差点让小张成了“杀人凶手”,你知道个“一念之差”指的是什么吗?

康:

(有些意外,沉思了片刻)我想应该是我以为小张说要掐我脖子就是要杀死我的想法吧!

师:

现在你还这样想吗?

康:

现在我不这样想了,我听大家说,他喜欢这样开玩笑。

师:

其实你的“一念之差”老师上小学时也曾有过。

那天,我在作业时遇到了一道难题,百思不得其解。

于是,我便向好朋友求教。

谁知,她却拒绝了我。

说真的,那时我真是气愤极了,总觉得她是故意为难我,让我难堪。

于是便和她冷战起来。

康:

后来呢?

师:

后来,细心的老师发现了。

在聊天室,我把心里的不悦一吐为快。

她在耐心听我讲完话后,把我的好友找来了,让我们俩面对面,开诚布公的交流。

后来我才知道,她不告诉我并不是不想帮助我,而是她自己也没解出来。

我差点因为“误会”失去了最要好的朋友。

5

康:

再后来呢?

师:

当然是握手言和了。

老师告诉我,同学之间各种各样的误会常会发生,有些本是小事一桩,时间一长也就忘了,可也有一些误会,如果不说清楚,两个人都会很不高兴。

这样,不仅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团结,而且身体也会不好。

造成同学之间误会的原因有很多:

有时是没有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想法;有时是因为自己想得太多,怀疑别人一些行为;有时是因为对别人有成见;还有的时候是由于某些同学搬弄闲话造成的。

康:

那如果产生误会了该怎么办呢?

师:

如果同学之间出现了误会,是需要通过解释才能解决。

我们必须要坦诚地与他人心平气和地面谈。

只有宽宏大度的态度,才能最终消除误会,增进同伴间的团结。

康:

(若有所思)噢。

师:

你觉得我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康:

努力地消除和同学之间的误会。

师:

具体怎么做呢?

康:

遇到事情不能冲动,先要找找原因——别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待人要宽容,就像蔺相如那样;如果是自己错了,就要坦诚地承认错误。

师:

嗯,好极了,相信你一定能做好。

在这次谈话中,我将自己早年的类似经历告诉小康。

这种同感的表示使他一下子与我产生共鸣,也使他愿意接受我的意见。

最后,他结合自己的实际,悟出了一些交友的正确方法。

四、个案小结

(一)效果评估1、来访者自评小康觉得自己之前有些想法和做法是错误的。

现在,他和同学的关系有所好转。

最令他高兴的是,他找到了一个好朋友。

2、咨询师评估整个咨询过程中,小康给予了充分的信任。

他能敞开心扉,倾诉自己的想法。

此外,他还能认真地完成作业。

通过回访,发现小康的一些不良情绪和行为基本6

消失,能够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

他已经初步学会了与他人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如平等、相互信任、真诚等。

还掌握了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如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准确表达自我感受,尊重他人的意见与建议。

在人际交往的冲突中,能够运用沟通、忍让、换位思考等方法对自己的情绪加以控制和调节。

因此,咨询效果已经达到预期目标。

3、同学、老师反映小康的改变很大,他愿意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了,而且乐于助人。

4、家长反映小康回家后,不再抱怨老师和同学。

遇到事情,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

(二)辅导方法1、情绪宣泄我指导小康记录下交往过程中的感受,帮助小康宣泄不良的情绪。

2、调整认知通过谈话和作业,引导小康不断地纠正自己的一些错误的认知,找到正确的交友的原则和方法。

并且鼓励他在不同的情境中调控情绪,灵活运用。

(三)自我反思在本个案的辅导过程中,我用亲切的话语拉近与小康之间的距离,营造了良好的咨询氛围。

我充分尊重来访者,用开放性的问题收集详细资料。

通过倾听、共情等技术给予积极关注,让小康尽情倾诉;通过面质、探究等技术,引导小康纠正自己的错误的认知,并找到交友的原则和方法。

可以说本个案的辅导干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

同时,我也进行了反思:

来访者小康确实在改变。

但是,这种改变还含有刻意的痕迹。

由于咨询时间比较短,需要巩固效果。

更何况小康将离开小学,进入另一个“小社会”,小康将如何完成这个内化的过程?

心理咨询是否还有延展的空间。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