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K12学习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理论性思辨性的阅读专题二理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81994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4.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K12学习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理论性思辨性的阅读专题二理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推荐K12学习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理论性思辨性的阅读专题二理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推荐K12学习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理论性思辨性的阅读专题二理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推荐K12学习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理论性思辨性的阅读专题二理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推荐K12学习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理论性思辨性的阅读专题二理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推荐K12学习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理论性思辨性的阅读专题二理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推荐K12学习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理论性思辨性的阅读专题二理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推荐K12学习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理论性思辨性的阅读专题二理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推荐K12学习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理论性思辨性的阅读专题二理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推荐K12学习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理论性思辨性的阅读专题二理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推荐K12学习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理论性思辨性的阅读专题二理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推荐K12学习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理论性思辨性的阅读专题二理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推荐K12学习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理论性思辨性的阅读专题二理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推荐K12学习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理论性思辨性的阅读专题二理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推荐K12学习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理论性思辨性的阅读专题二理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推荐K12学习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理论性思辨性的阅读专题二理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推荐K12学习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理论性思辨性的阅读专题二理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荐K12学习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理论性思辨性的阅读专题二理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推荐K12学习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理论性思辨性的阅读专题二理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K12学习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理论性思辨性的阅读专题二理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推荐K12学习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理论性思辨性的阅读专题二理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正是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兴味的加浓,使壁画中的所谓“生活小景”在这一时期也愈发增多,它的重要历史意义在于:

人世的生活战胜了天国的信仰,艺术的形象超过了宗教的教义。

禅宗自中唐以来盛行不已,压倒所有其他佛教宗派,则是这种情况的理论上的表现。

哲学与艺术恰好并行。

宗教迷狂在中国逐渐走向衰落。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一切,当然又是以中国社会由中古进入近古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重要变动为现实基础的。

走进完成了这一社会转折的敦煌宋代石窟,便感到那已是失去一切的宗教艺术:

尽管洞窟极大,但精神全无。

壁画上的菩萨行列尽管多而且大,但毫无生气,简直像影子或剪纸般地贴着墙上,图式化、概念化极为明显。

在这种洞窟里,令人想起的是说理的宋诗和宋代的理学:

既失去迷狂的宗教激情,又不作纯粹的名理思辨,重视的只是学问议论和伦常规范。

艺术与哲学竟是这样的近似。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概括敦煌壁画走向世俗的四个方面。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盛唐壁画中那些身躯高大的菩萨行列自中唐消失。

②菩萨(神)小了,供养人的形象越来越大。

③禅宗自中唐以来盛行不已。

④敦煌宋代石窟,给人感觉已是失去了一切的宗教艺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都没想到要把扇子折叠、缩小,只有日本人想到了。

这源于日本特有的岛国文化心理和由此产生的缩小意识。

直截了当地说,折扇是团扇的缩小物,也就是把团扇改变成木棒的形状,以便人能够攥握。

如果把折扇展开成一个平面,其作用实际与团扇没有什么区别。

正如惠庆法师的和歌所唱“袖子里面隐藏的扇子是未满的月亮”,折扇是能藏在袖筒里的团扇。

如果团扇是满月,那么折扇是半圆的月亮。

重次的俳句更加鲜明地表达了这一心情:

“修罗扇可把日月攥在手里。

”惠庆的“袖中藏月”到重次这里就成了“手中握月”。

当然,这里的日月是画在扇子上的,而重次向我们展示的是把广袤的世界、抽象而遥远的宇宙一下子拉到自己身边,缩小至能攥在手里。

用折扇缩小世界并不是一种平面的客观表现,而是出于具体、简单地握在手里的主观意识。

这样,团扇的世界就能以自己喜爱的形式简单处理。

因此,在缩小扇形的意识中同时包含三种因素:

认识论、美学和实用性。

(选自李御宁《日本人的缩小意识》,有删改)

2.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折扇”在认识论、美学和实用性上的内涵。

答案 ①认识论:

指认识世界、表现世界、掌握世界的世界观以及化大为小、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的思维方式。

②美学:

以小为美。

以自己审美的爱好,把扇子处理成半个月亮(折扇)或一轮满月(团扇)的样子。

③实用性:

便于攥握,又不影响使用。

1.精细筛选信息

(1)明确标准,两次筛选

概括的基础是筛选,筛选先要理解透彻筛选的标准,标准就在题干的关键词语上,找到它,往原文一代入,就可以确定筛选的范围了。

如2016年高考浙江卷第10题,题干的关键词语是“文言”(文言文),找到它在文本出现的地方,就可确定筛选的范围。

这次筛选,是第一次筛选,是把答案性文字从文本文字中剥离出来。

筛选出来的文字有时很长,需要第二次筛选,就是对这些筛选出来的文字再筛选,筛选出最关键的词语或句子。

(2)挖掘隐藏信息,避免遗漏

浙江卷该道主观概括题有一个特点,就是总有一处信息藏得很深,不能一眼就看出来,而对这一隐藏信息的挖掘至关重要,这时只有一个办法:

细读、细抠。

试再以2016年高考浙江卷第10题为例。

“文言”的第一点“作用”就在第二段“而且很多现代文学史上的代表性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在各类文学文本的写作中,也吸收了大量文言的因素和成分,甚至创作了大量的文言诗词,其造诣也是很高的”这一复杂长句中,我们用第二次筛选,把“在各类文学文本的写作中,也吸收了大量文言的因素和成分”这个关键信息提取出来。

那么,第二点“作用”又在哪里呢?

再细读该句,发现句首有“而且”一词,说明前面还有一层,找到前句“时过境迁,尤其是在冷静面对白话语言给文学带来的一些困境时,在追寻白话语言的‘艺术化’加工过程中,当年新文化运动提倡者事后的反思性意见,与五四白话文运动中以‘学衡’为代表的反对派意见,在语言与文学关系问题的许多认识上有着惊人的一致”,发现该句更长,而且重点不是谈“文言”的作用,但有一处关键信息“白话语言的‘艺术化’加工过程”,再联系它前面的“困境”一词,就能得出“文言有助于白话语言的‘艺术化’”这第二点“作用”。

我们之所以如此详细地说明,不仅想表达出“第二次筛选”的重要性,更想说明挖隐含信息时细读、细抠是多么重要。

2.准确概括

(1)摘取关键词句

这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根据题目指向,在一定的范围内,找出相应的词或短语,稍加整合,给出答案。

此法的关键是筛选准确、不漏要点。

一个文段中的关键词句往往在段落的开头,或段落的起始句或终结句。

有时也比较分散,需要考生对照题干要求,找出重要的文字信息,如内涵丰富的词语、中心句、过渡句、有指代性含义的代词、提示性词语等。

在此基础上认真思考,整合答案时保持概念的一致性,有时还需要保持段落之间逻辑关系的一致性,抓准关键词句。

(2)合并同类项

这里借用一个数学方法,在提取公因式的时候,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作合并同类项。

在文段概括中,我们也会经常遇到很多包含“同类项”的句子,只要把“同类项”内容合并、提取即可。

(3)祛除修饰语

此法颇类似于分析句子成分时找句子的主干(主、谓、宾),祛除修饰成分。

有时要求概括的对象是一个句群,道理也是一样的。

组成一个句群的若干个句子往往有主次之分,撇开那些居于次要地位的起辅助作用的句子(“修饰成分”),抓住居于核心地位的起统率作用的句子,就能完整准确地概括。

(4)层次切分法

此法运用广泛,且能保证概括准确,不漏要点,前提是对所给文段细读,要依据论述对象准确切分层次,切分好层次后再运用提取关键词句、祛除修饰语等方法来进行概括。

3.精确表达

(1)善于摘取关键词语。

浙江卷这道题很少能直接用文中现成的语句来回答,必须从关键句中摘取关键词语加上自己的语言才能回答。

照搬照抄不可取,全用自己的语言不明智。

(2)善于转换。

善于把形象化语言(如运用了比喻手法)还原为直白性语言;

善于把否定转换为肯定;

善于把被动转换为主动,把彼视角转换为此视角。

(3)扣问作答。

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使“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

很多考生只知机械地摘录原文中的句子,虽然摘录的句子中有答案所需要的内容,但不是从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的,致使答案不到位,甚至答非所问。

一、概括中心意思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世间的物有各种方面,各人所见的方面不同。

譬如一株树,在博物家,在园丁,在木匠,在画家,所见各人不同。

博物家见其性状,园丁见其生息,木匠见其材料,画家见其姿态。

但画家所见的,与前三者又根本不同。

前三者都有目的,都想起树的因果关系,画家只是欣赏目前的树的本身的姿态,而别无目的。

所以画家所见的方面,是美的世界,不是真善的世界。

美的世界中的价值标准,与真善的世界中全然不同,我们仅就事物的形状、色彩、姿态而欣赏,更不顾问其实用方面的价值了。

所以一枝枯木,一块怪石,在实用上全无价值,而在中国画家是很好的题材。

无名的野花,在诗人的眼中异常美丽。

故艺术家所见的世界,可说是一视同仁的世界,平等的世界。

艺术家的心,对于世间一切事物都给以热诚的同情。

故普通世间的价值与阶级,入了画中便全部撤销了。

画家把自己的心移入于儿童的天真的姿态中而描写儿童,又同样地把自己的心移入乞丐的病苦的表情中而描写乞丐。

画家的心,必常与所描写的对象相共鸣共感,共悲共喜,共泣共笑;

倘不具备这种深广的同情心,而徒事手指的刻划,决不能成为真的画家。

即使他能描画,所描的至多仅抵一幅照相。

画家须有这种深广的同情心,故大艺术家必是大人格者。

艺术家的同情心,不但及于同类的人物而已,又普遍地及于一切生物、无生物;

犬马花草,在美的世界中均是有灵魂而能泣能笑的活物了。

诗人常常听见子规的啼血、秋虫的促织,看见桃花的笑东风、蝴蝶的送春归;

用实用的头脑看来,这些都是诗人的疯话。

其实我们倘能身入美的世界中,而推广其同情心,及于万物,就能切实地感到这些情景了。

画家与诗人是同样的,不过画家注重其形式姿态的方面而已。

我们画家描一个花瓶,必其心移入于花瓶中,自己化作花瓶,体得花瓶的力,方能表现花瓶的精神。

我们的心要能与朝阳的光芒一同放射,方能描写朝阳;

能与海波的曲线一同跳舞,方能描写海波。

这正是“物我一体”的境涯,万物皆备于艺术家的心中。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赞美儿童了。

因为儿童大都是最富于同情的。

且其同情不但及于人类,又自然地及于猫犬、花草、鸟蝶、鱼虫、玩具等一切事物,他们认真地对猫犬说话,认真地和花接吻,认真地和人像(doll)玩耍,其心比艺术家的心真切而自然得多!

他们往往能注意大人们所不能注意的事,发现大人们所不能发现的点。

所以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

换言之,即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

只因长大起来受了世智的压迫,把这点心灵阻碍或消磨了。

惟有聪明的人,能不屈不挠,外部即使饱受压迫,而内部仍旧保藏着这点可贵的心。

这种人就是艺术家。

西洋艺术论者论艺术的心理,有“感情移入”之说。

所谓感情移入,就是说我们对于美的自然或艺术品,能把自己的感情移入于其中,没入于其中,与之共鸣共感,这时候就经验到美的滋味。

我们又可知这种自我没入的行为,在儿童的生活中为最多。

他们往往把兴趣深深地没入在游戏中,而忘却自身的饥寒与疲劳。

《圣经》中说:

“你们不像小孩子,便不得进入天国。

”小孩子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

我们的黄金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我们可以因了艺术的修养而重新面见这幸福、仁爱而和平的世界。

(选自丰子恺《美与同情》,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文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

答案 ①艺术家所见的世界,是平等的世界。

②艺术家须有深广的同情心。

③万物皆备于艺术家的心中。

④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

概括文本中心内容和作者主要观点,是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的主要任务,也是主要题型。

答此种题,主要方法:

一要理解每一段的论述思路和重点内容,尤其要提取中心论点、过渡句和总结句;

二要关注文本中多次出现并强调的关键信息。

二、概括原因题

在西周主要采取世官制,这个制度到了春秋时期虽然开始有所松动,但依旧占据主流位置。

世官制其实是个蛮稳定的制度,它具有可预测性,减少了贵族内部的摩擦,很适合一个静态的社会。

但是它没有能够永久持续下去。

在春秋中后期,它就出现了崩塌的征兆。

问题出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周王朝不再能维持大一统局面,各个诸侯国各自为政,静态社会变成动态社会,所有的政治实体都面临巨大压力。

诸侯国必须追求军事和行政效率,内部也必须重新切割权力格局。

最终的结果是权力越来越集中。

而权力越集中,官职也就越不像贵族的固有权利,而越像是国君的额外赏赐。

第二个变动来自民间。

在西周的时候,只有官学而没有私学,民间完全处于无知无识的状态,国君即使想从民间选拔官员也无从选起。

但是到了春秋时期,知识开始普及,知识分子呈现爆炸式增长。

一下子,官员潜在储备极大丰富。

而且这些知识分子本身也渴望做官,学了一肚子当君子的学问,怎肯老实待在家里浇粪种地?

孔子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号召力,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学而优则仕”的理论,给不甘心在家种地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条现实出路。

而这种来自民间的求职压力也推动了选官制度的变化。

到了战国时期,世官制度就整体性地崩溃了。

(选自《科举之前的选官史》,有删改)

2.简要概括世官制出现崩塌征兆的两点原因。

每点不超过20个字。

答案 ①大一统局面破坏后权力集中致使官职不固定。

②知识分子群体产生并渴望走上政治舞台。

概括原因题是浙江卷主观筛选概括题最常见的题型之一。

就信息筛选看,表明原因的信息文字都有直接而明显的提示词,不过,有时“原因”文字藏得很深,不是轻易能找到的,如2013年高考浙江卷第10题。

就答题思维看,要建立起因果思维意识。

题干关键文字为果,文中某些分论点或论据,以及其他重要句子为因,只要能将这两者建立起既合乎原文又合乎情理的因果关系就可视为答案。

当然,答案拟好后可用“因果检验法”验证一下。

三、概括依据题

上工治未病 防癌于未然

徐光炜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癌症发病及死亡率日渐增加,尤其是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的肺癌、乳腺癌、结肠癌更是急速增长。

那么,如何开展癌症防控,才能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呢?

众所周知,癌症的发病有一漫长的过程,从癌变到原位癌以致发展到有转移能力的浸润性癌,直至致死,约有20年的时间。

这一漫长过程为我们提供了充裕的时间来预防和早发现它。

所谓“上工治未病”,我们应防癌于未然,才能阻断癌症的发生、发展,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健康人群是最大的群体,因此,在群体中推行科学的生活方式,预防癌症的发生是重点。

针对上述三大发病率急速上升的癌症,人人都应自觉追求健康生活方式,比如均衡营养,合理膳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等等。

同时,要杜绝不良生活行为,例如,青少年不吸第一支烟,吸烟者积极戒烟,避免二手烟;

不长期熬夜;

不酗酒,不长期过量食用烧烤食品、强刺激食品;

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健康促进是防控疾病事半功倍的最基本措施,不仅有利于癌症预防,也有利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预防;

但就降低癌症死亡率而言,却颇难在短期内见效。

试以美国为例,在20世纪70年代,他们开始大力开展控烟活动,但直到90年代,肺癌发病率才继死亡率之后开始逐渐下降。

其他常见的结肠癌及乳腺癌也均随着筛查工作的持久开展,先是死亡率出现下降,若干年(通常是10年)以后,发病率才开始下降。

西方国家自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后,随着这些癌症死亡率的下降,发病率也出现下降之势。

这些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研究证实,肺癌、乳腺癌、结肠癌,这三大常见癌症均可以通过筛查被早期检出而加以治愈。

采用乳腺钼靶X线摄片筛查乳腺癌在西方国家已开展了近30年,虽在此期间存在诸多非议,但在2014年国际乳腺癌会议上,专家们还是一致肯定了其降低乳腺癌死亡率的事实,故宜继续开展。

当然,对筛检采用的方法或选择的对象,专家认为仍需不断加以改进及提高。

结肠癌的筛检方法也比较成熟,不但可凭借结肠镜检出早期结肠癌加以治愈,还可将有潜在癌变危险的肠道息肉予以切除,预防结肠癌的发生。

近年来,相关研究报告证实,使用低剂量螺旋CT可以筛检出早期肺癌,早期肺癌治愈率可达到95%。

西方国家已制定了以烟民为主要对象的高危人群进行低剂量螺旋CT筛查的规范,这种筛查正在逐步完善及推广。

通常国外将吸烟每年多于30包、年龄55岁以上、戒烟不到15年的人定义为低剂量螺旋CT筛查的高危人群。

相信国内符合此标准甚至超过此标准者大有人在。

考虑到我国有逾3亿烟民,其中又不乏烟龄较长、开始吸烟年龄较小的“老烟民”,这些高危人群更应重点筛查,如此,才能降低我国肺癌死亡率。

(选自《大众医学》,有删改)

3.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者提出“防癌于未然”观点的依据。

答案 ①癌症发病过程漫长,让人们有充裕时间预防其发生、发展。

②事实证明通过健康促进等方式可以预防癌症发生。

③美国等西方国家通过防控措施降低癌症发病率、死亡率有成功经验。

④研究证实一些癌症如果早期发现是可以治愈的。

概括作者观点依据题虽不常见,但只要出现,就可能较难。

对这种题型,审题至关重要。

一般而言,题干给的是作者的观点或结论,要求概括其依据,也就是说,作者坚持这种观点或得出这种结论的依据(或理由)是什么。

再者,文中的“依据”信息不是那么明显,但是,只要坚持寻找支撑作者观点或结论的根据、原因这一答题思路,这种题并不难。

当然,答案形成后,也可以依此去推断一下,看看能否推出题干中的观点或结论,从而确定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

四、概括特点作用题

文化不同于器物,器物都是用于当时而毁于以后,文化不仅能够用于当时,而且能够延续而泽及后人,传递文明。

文化的这种传递功能,使个人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人类长期积累的经验、知识和价值观念。

如果没有这种功能,那么,我们就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人既有社会属性,又有自然属性,文化可以发挥理性对人类产生主导作用。

每一种文化都提供起制约作用的行为规范。

每个社会都会通过家庭启蒙、学校教育、社会示范、公众舆论等文化手段,将社会规范加之于个人,以实现文化的作用。

同时,作为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文化提供着关于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好与坏等社会标准,并可以通过社会教育来提高人们的道德情操,凝聚社会力量。

社会力量的凝聚有赖于民族认同,民族认同则主要来自文化认同。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能够形成强烈的感召力和向心力,从而使整个社会凝聚起来。

作为观念形态,文化在经济生活、政治过程、社会活动中内在地发挥着它的独特作用。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4.结合该段文字,概括“文化”的作用。

答案 ①具有传递文明的作用。

②提供起制约作用的行为规范,发挥理性作用主导人类。

③提供社会价值标准,能起到凝聚社会力量的作用。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是作者围绕某个概念从不同角度或层面展开论述,从而形成自己见解的文章。

因此,几乎都要涉及对该概念所带来的作用、影响效用的分析。

因此,对关键概念或某种思想主张的作用进行概括,也是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于这种题型,筛选整合文中相关信息要特别善于抓语言标志,如“受……影响,结果……”“……使……”“所带来的……(好处、影响)”等。

孔子倡立“师”这一群体后,“士”这个群体就开始分化。

“士”开始是以武士为主的,渐渐就以文士为主了。

文士这个群体,有为“师”的,有出仕的,孔子以后就统称为“儒”;

武士这个群体,以后就统称为“侠”。

到了韩非子的时代,“士”民群体已明显分化成“儒”与“侠”两个群体,再不能将他们统而言之了。

“儒”这个概念也不是孔子首先提出来的,但孔子对确立“儒”的概念有重大贡献,把“儒”作为“师”的代称,所以,后世就把“儒”认为是孔门弟子、孔子之道的传人。

韩非子指的“儒”,就已经是这个意思了,“焚书坑儒”的“儒”,也是这个意思。

据《说文解字》说,“儒”这个字的本初义,就是“柔”。

说明“儒”是相对柔弱的文人。

“亻”表示指的是某种人,“需”代表发音,也表示意义。

“需”是什么意思?

“待也”,引申为“做准备”,所以“儒”就是指有准备的人。

准备什么?

知识准备,道德修养准备。

有准备的人,也可以帮助别人做准备,这就是“师”。

为什么常称“儒”而不常称“师”?

因为“师”本来是官办学校有一定地位的教育工作者,就像大学教授;

“儒”的地位相对较低,就像讲师、助教。

常称“儒”是谦称。

为什么今天我要说孔子倡立的是“师”文化而不是“儒”文化?

因为长期以来,“儒”的“师”的意义已经被湮没了,“儒”文化已经变成“臣”文化了,变成依附性的文化了。

为了强调孔子当初倡立“师”文化、坚持独立性的本意,我要说“师”文化。

(选自沈善增《师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有删改)

1.“儒”的内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儒”的不同内涵。

答案 ①最初“儒”本是对文士的统称;

②孔子把“儒”作为“师”的代称,后世把“儒”认为是孔门弟子、孔子之道的传人;

③“儒”是古代官办学校教育工作者的谦称;

④后来“儒”作为“师”的意义被湮没,成了“臣”文化的代称。

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

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

古琴被视为圣人治理国事的圭臬,君子修身养性的凭借,所以只要是违反了圣人与君子的风范,一律不准弹琴。

班固在《白虎通》中记载:

“琴者,禁也。

所以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

”可见古琴又有禁止淫邪以匡正人心的蕴含。

因此,比起其他中国乐器,古琴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现出君子修身养性的精神境界。

(有删改)

2.文末认为“比起其他中国乐器,古琴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现出君子修身养性的精神境界”,为什么?

根据文本内容说明理由。

答案 ①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

②古琴被视为圣人治理国事的圭臬,君子修身养性的凭借。

③古琴有禁止淫邪以匡正人心的蕴含。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儒、道、释三大流派都对道德修养有大量精致的论述。

儒家伦理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