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类语文高考卷与标准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2086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1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类语文高考卷与标准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职类语文高考卷与标准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职类语文高考卷与标准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职类语文高考卷与标准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职类语文高考卷与标准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职类语文高考卷与标准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职类语文高考卷与标准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职类语文高考卷与标准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职类语文高考卷与标准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职类语文高考卷与标准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职类语文高考卷与标准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职类语文高考卷与标准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职类语文高考卷与标准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职类语文高考卷与标准答案文档格式.docx

《高职类语文高考卷与标准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类语文高考卷与标准答案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职类语文高考卷与标准答案文档格式.docx

③落日镀红了周围的雪峰,雪峰的红光又   到这辽阔的牧场上,形成一个金碧辉煌的世界。

A.荒疏  权力  映射B.荒芜  权利  映射

C.荒疏  权利  照射D.荒芜  权力  照射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手提行李,站在车站外,望着大街上摩肩接踵的车流,我不知道何去何从。

B.所谓“中国威胁论”完全是节外生枝的宣传,目的是挑拨中国与邻国的关系。

C.暗访人员了解到,这间违法砖厂已被当地村民举报多次,但每次都能逢凶化吉。

D.一些地方官员总担心打假会影响到地方的经济发展,对造假行为经常是听之任之,姑息养奸。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把张先生家里珍藏的古书几次借来看。

B.窗外轰隆隆的打桩声,让他感到坐立不安,无法集中注意力。

C.近期广东和广西的大部分地区连降暴雨,部分城市内涝严重。

D.他卖的馄饨除了猪肉馅的,还有鸡肉馅的、螃蟹馅的,最好吃的是荠菜冬笋肉末馅的。

7.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敲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使用借代手法,以物代人,形象地描绘出老王的体貌特征。

B.五花海的水清得如同无水,是一团绿色的空气,还蒙上五彩的雾。

——连用多个喻体“无水”“绿色的空气”“五彩的雾”比喻水的清澈,生动传神。

C.她说:

“我从15岁开始做烧豆腐,天天做,今年60岁了,烧掉的木炭摊开来比这县城还要大。

——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她做烧豆腐的时间长,经验丰富。

D.人们越来越离不开手机了,公交车上、地铁里满是“低头族”就是明证。

——用“低头族”比喻玩手机的人,突出了他们的行为特征。

8.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但这些知识分子在向西方学习的看法上是一致的。

向西方学习正是近代维新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②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许多知识分子都同意要以西方为师,学西方之长技以治西方。

③在这场文化思想辩论中,西学略占优势,总之,中国近代历史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

④这个运动牵涉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自然要引起另外一些知识分子的反对,这就是西学与中学的辩论。

⑤在学习的过程中,人们对于什么是西方的长技这个问题是有不同意见的。

A.②⑤①④③B.②⑤④③①C.⑤②④③①D.⑤③④①②

二、本大题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9~11题。

胶东半岛上的特色民居——海草房

刘汉杰

我国胶东半岛东部的威海、烟台、青岛等地,分布着一些合院式的民居建筑:

斑驳的石混墙体,高高耸起的屋脊,厚厚的海草屋顶,屋顶之上再罩以渔网……这就是胶东沿海地区的特色民居——海草房。

海草房,因海草屋顶而得名,又称海苔房或海苔草房。

苫盖屋顶的海草是生长在5~10米浅海里的海苔等野生藻类,有宽叶状的“宽叶苔”,有丝状的“丝海苔”,还有介乎二者之间的“二道苔”。

这些海草含有大量的盐卤和胶质,用它苫屋盖顶,既有冬暖夏凉、居住舒适等优点,又有防虫蛀、防霉烂、不易燃烧、耐久性强等特性。

每遇狂风大浪,沿岸居民把海潮卷来的海草收集起来,晒干以备苫房之用。

晒干后有“银屑”(圆点状的银白色物质)的海草最佳,耐腐性最强。

冬季“三九”天收集的海草“银屑”最多,柔韧性最好。

建造一幢普通的海草房,至少要准备5吨以上的海草。

海草房寿命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海草苫得是否严实。

苫匠们一般从两端檐部苫起,每层外露10厘米左右的海草,依次一层一层地向脊部叠压;

少的要苫18~25层,多的要苫28~32层。

为了结实耐用,每苫一层海草还要附上一层麦秸。

苫到屋脊的时候,要用和上黄泥的海草压顶,或者盖上一层拱形瓦,当地俗称“压脊”。

除了“压脊”之外,为了防风,朝向大海的一面通常还要罩上渔网,用石块等小件重物做坠子垂脚。

一幢海草房的苫顶得三四个人花费十几天的功夫才能完成。

与其他民居建筑不同,海草屋顶采用三角形高脊大陡坡结构模式,屋脊一般呈50度倾斜,并且脊部两端的海草要苫得高于中间,这样冬天不积雪,夏天不存水,冬天寒风吹不透,夏天阳光晒不透。

海草房防风防潮,又结实耐用,一般四五十年才需要修葺一次。

胶东半岛东部多为丘陵地形,沿海居民顺应地势,多选择阳坡、面海、地形平缓的地方建房。

邻居之间“山墙”相连,少的有七八家相连,多的达二十几户,当地人称之为“一溜房”“一趟房”。

海草房以海草苫顶,但其框架仍如北方的“上栋下宇”式民居一样,由墙体与梁檩架构。

墙体多用附近山坡上的石头垒砌而成,用大块的青石做墙基,用小块的红石、鱼鳞石砌墙体;

梁檩则用当地产的榆木、樗木、松木等做成,粗的做梁,细的做檩。

海草房一般有三合院、小四合院以及一正一厢等式样。

其中,三合院最为普遍,它由北侧3间或5间正房、东西厢房和南侧院墙构成。

正间(厅堂)为灶台兼磨房,两个灶台分设在正门的两侧,有“狗道”(烟道)通左右居室的火炕。

正间左右依次为二明间(次间)、稍间,或作卧室,或作储藏间。

厢房一般为3间,多用于储存粮食与杂物。

大门开在院墙的东南侧,并以厢房的山墙为影壁。

小四合院是在三合院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座用作客房、磨房或储藏间的倒座房。

一正一厢是最简单的,正房3~5间,一侧厢房多建在西面。

海草房是典型的生态型民居建筑。

海草、石料、木料取诸当地,建筑式样则应对了胶东地区夏季多雨潮湿、冬季多雪寒冷的气候特点。

海草房是当地民俗的承载物。

建造海草房之前要先选地基,择吉开工;

砌墙基时,在基槽的四角要压上象征元宝的物什,称“压宝”;

同时,还要煮一锅热气腾腾的饺子(饺子形如元宝),寄寓吉祥与幸福。

入住之前要举行“温锅”“祭祀”“拉席上炕”“糊窗”“贴窗花”“挂门帘”等一系列民俗活动。

入住之后,“门前不植桑,屋后不栽柳”,因为“桑”谐“丧”,“柳”谐“溜”。

海草房还是当地历史的物化形态。

在荣成宁津镇涝滩村,曾发现“元至正二年”(1342年)的梁木;

在宁津镇宁津所村的南部地带,至今还保留着创建于明代的屯田军户海草房一条街。

2006年,荣成市有关部门曾对辖区内的海草房进行过一次普查,共登记海草房23416户、95714间。

历史上,海草房分布于威海、烟台、青岛等沿海地带。

现在,海草房主要集中在荣成的石岛、俚岛、成山卫镇、港西镇等沿海渔村。

随着社会的变迁,海草房的存量日趋萎缩。

这一现象的出现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原因。

一方面,近年来滨海养殖业发展很快,近海已难觅海草;

另一方面,人们新建的住房也多是砖瓦结构。

因得不到有效保护,原有的那些海草房大多已成残垣断壁,面目全非,令人惋惜。

(选自《百科知识》2014.06B,有删改)

9.关于胶东半岛居民用海草做屋顶的原因,下列判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海草来自大海的馈赠,容易获取且用量很少。

B.富含胶质和盐卤的海草防霉防虫,不易燃烧,是优质建筑材料。

C.用海草苫盖屋顶的房子,冬暖夏凉,还可以防止雨雪侵蚀。

D.海草房相当结实耐用,苫盖质量好的,可以住几十年不需要翻盖。

10.关于海草房的建造情况,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海草房依地势而建,往往几户几十户人家连成一片。

B.不仅仅是苫盖屋顶的海草,海草房的石料和木料也是因地取材。

C.海草房采用了石头墙基墙体与木头梁檩相结合的“上栋下宇”式结构。

D.小四合院兼具居住、粮食加工、储存等功能,是海草房采用的最主要的建筑格局。

11.下列判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海草房是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民居建筑典范。

B.海草房顶罩上渔网,还缀以小件重物做坠子垂脚,是为了起装饰作用。

D.根据当地民俗,海草房建成后入住前要举行“压宝”“温锅”“祭祀”等活动。

D.海草房历史悠久,最早可以上溯到明代的屯田军户。

三、本大题3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14小题。

山行

[唐]项斯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缫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展示了一幅幽静的村野图画。

B.颔联描绘出奇峰倒影、群鹿留踪的图景。

C.颈联描写了山民欢庆劳动丰收的生活场景。

D.全诗以移步换景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在山村的见闻。

13.下列对这首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七言古体诗。

B.颔联运用了白描手法。

C.颈联是工整的对偶句。

D.这首诗的韵脚有“人”“分”“群”“闻”“云”。

1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简要分析。

(4分)

四、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小题。

王育,字伯春,京兆人也。

少孤贫,为人庸牧羊,每过小学,必歔欷流涕。

时有暇,即折蒲学书,忘而失羊,为羊主所责,育将鬻己以偿之。

同郡许子章,敏达之士也,闻而嘉之,代育偿羊,给其衣食,使与子同学,遂博通经史。

身长八尺余,须长三尺,容貌绝异,音声动人。

子章以兄之子妻之,为立别宅,分之资业,育受之无愧色。

然行己任性,颇不偶俗。

妻丧,吊之者不过四五人,然皆乡闾名士。

太守杜宣命育为主簿。

俄而宣左迁万年令,杜令王攸诣宣,宣不迎之,攸怒曰:

“卿往为二千石,吾所敬也。

今吾侪耳,何故不见迎?

欲以小雀遇我,使我畏死鹞乎?

”育执刀叱攸曰:

“君辱臣死,自昔而然。

我府君以非罪黜降,如日月之蚀耳,小县令敢轻辱吾君!

汝谓吾刀钝邪,敢如是乎!

”前将杀之。

宣惧,跣下抱育,乃止。

自此知名。

司徒王浑辟为掾,除南武阳令。

为政清约,宿盗逃奔他郡。

迁并州督护。

成都王颖在邺,又以育为振武将军。

刘元海之为北单于,育说颖曰:

“元海今去,育请为殿下促之,不然,惧不至也。

”颖然之,以育为破虏将军。

(选自《晋书》,有删改)

1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折蒲学书读书

B.育将鬻己以偿之准备

C.今吾侪耳同辈

D.欲以小雀遇我对待

16.下列句子中的词语使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必歔欷流涕名词作状语

B.子章以兄之子妻之使动用法

C.杜令王攸诣宣名词作动词

D.颖然之意动用法

17.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与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王育勤奋好学,敢于担当,容貌出众,许子章把侄女嫁给了他。

B.王育言行不合于世俗,丧妻时,吊唁者寥寥。

C.王育任南武阳令时,清廉勤政,境内的盗贼都逃离了。

D.王育卖身偿羊,怒杀王攸,出任破虏将军,表明他是忠义之人。

18.把文中画横线的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五、本大题1小题,6分。

19.填充下列古诗文中空缺的部分。

(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给分)

(1)古之圣人,        ,        。

(韩愈《师说》) 

(2)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

(杜牧《泊秦淮》) 

(3)晓镜但愁云鬓改,        。

蓬山此去无多路,        。

(李商隐《无题》) 

(4)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        ,把酒临风,        。

(范仲淹《岳阳楼记》) 

六、本大题3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20~22题。

卢沟晓月①

王统照

“苍凉自是长安日,呜咽原非陇头水。

这是清代诗人咏卢沟桥的佳句,也许,“长安日”与“陇头水”六字有过分的古典气息。

但是,如果你能联想到这地方的环境、风物以及历代的变化,你会感到这“古典”的应用确能增加卢沟桥的伟大与美丽。

原非陇头水,是不错的,这桥下的汤汤流水,是河北境内的桑干河与源于山西的浑河的合流。

桥的建造既不在北宋的时代,也不开始于蒙古人占据北平。

金人与南宋南北相争时,于大定二十九年六月方将这河上的木桥换成石桥。

马哥勃罗游中国,服官于元代的初年,他已看见这雄伟的工程,曾在他的游记里赞美过。

元明两代都重修过,但以正统九年的加工比较伟大,桥上的石栏、石狮,大约都是这次重修的成果。

清代对此桥的大工役也有数次,乾隆十七年与五十年的两次动工,确为此桥增色不少。

卢沟桥分属顺天府,也就是所谓京兆区。

经过名人题咏的,区内有八种胜景,如西山霁雪、居庸叠翠、玉泉垂虹等,都是很幽美的山川风物。

卢沟不过有一道大桥,却居然也与西山居庸关一样刊入八景之一,便是因了极富诗意的“卢沟晓月”。

本来,“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最易引动从前旅人的感喟与欣赏的凌晨早发的光景,何况在远来的巨流上有这一道雄伟壮丽的石桥,又是出入京都的孔道,多少官吏、士人、商贾、农、工,为了事业,为了生活,为了游览,他们不能不到这名利所萃的京城,也不能不在夕阳返照,或东方未明时从这古代的桥上经过。

你想,在交通工具还没有如今迅速便利的时候,车马担簦来往奔驰,再加上行人谁没有忧喜欣戚的真感横在心头,谁不为“生之活动”在精神上负一份重担?

盛景当前,把一片壮美的感觉移入渗化于自己的忧喜欣戚之中。

无论他有怎样的观照,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错综变化,面对着这个具有崇高美的压迫力的建筑物,行人如非白痴,自然以其鉴赏力的差别,与环境的相异,生发出种种的触感。

于是留在他们心中,或留在借文字绘画表达出的作品中,对于卢沟桥三字真有很多的酬报。

不过,单以“晓月”形容卢沟桥之美,据传另有原因:

每当旧历的月尽头(晦日),天快晓时,下弦的钩月在别处还看不分明,如有人到此桥上,他偏先得清光。

这俗传的道理是否可靠,不能不令人疑惑。

其实,卢沟桥也不过高起一些,难道同一时间在西山山顶,或北平城内的白塔(北海山上)上,看那晦晓的月亮,会比卢沟桥上不如?

但是,用“晓月”陪衬卢沟桥实是一位善于想象而又身经其地的艺术家的妙语,本来不预备后人去作科学的测验。

你想,“一日之计在于晨”,何况是行人的早发。

朝气清蒙,烘托出那勾人思感的月亮——上浮青天,下嵌白石的巨桥。

京城的雉堞若隐若现,西山的云翳似近似远,大野无边,黄流激奔……这样的光,这样的色彩,这样的地点与建筑,不管是料峭的春晨,凄冷的秋晓,景物虽然随时有变,但若无雨雪的降临,每月末五更头的月亮、白石桥、大野、黄流,总可凑成一幅佳画,渲染飘浮于行旅者的心灵深处,生发出多少样的美感。

无论你是否身经其地,现在,你对于这名标历史的胜迹,大约不止于“发恩古之幽情”罢?

其实,即以思古而论也尽够你深思,咏叹,有无穷的兴感!

何况血痕染过那些石狮的鬈鬣,白骨在桥上轮迹里腐化,漠漠风沙,呜咽河流,自然会造成一篇悲壮的史诗。

就是万古长存的“晓月”也必定对你惨笑,对你冷觑,不是昔日的温柔,幽丽,只引发你的“清念”。

桥下的黄流,日夜呜咽,泛挹着青空的灏气,伴守着沉默的郊原……

他们都等待着有“明光大来”的一日——那一日的清晓。

(选自《中国现代散文经典》,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有删改)

【注】 ①本文写于“卢沟桥事变”之后。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卢沟木桥的确切建造时间已难以考证。

B.根据马哥勃罗的游记,可以推断卢沟桥的建造不晚于元代。

C.元明清都很重视卢沟桥的维护,不断修整,使桥更为雄伟壮丽。

D.本文重在叙写卢沟桥的历史文化,并不关涉时势。

21.下列关于“卢沟晓月”的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在交通不便的年代,卢沟晓月曾引发经过此处的行者种种感触。

B.在卢沟桥上才能看清晦晓的月亮的民间传说,是经得起科学验证的。

C.在艺术家的审美想象中,卢沟晓月是一幅佳画。

D.作者叙写卢沟晓月,既发思古之幽情,又联系环境、风物等展示了卢沟桥的美。

22.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文中划线部分的理解。

(4分)

七、本大题3小题,共75分。

23.你要创办“学生话剧社”,需向学校主管社团工作的齐老师了解相关程序。

请你说一段话,表明意图。

要求:

语言连贯、得体,不少于40字(含标点符号)。

(5分)

24.6月5日,大厨职业技术学校2014级“中式面点”专业1班10名学生(男6人,女4人),要去定点实习单位白云大酒店实习,请以学校的名义拟一份函,联系实习事宜。

格式规范、内容完整、语言得体。

(1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两只蚂蚁寻找食物,遇到一堵高墙。

其中一只毫不犹豫地向上爬,可是爬到一半,就跌落下来。

它没有气馁,重新往上爬。

另一只蚂蚁驻足观察了一下,也开始往上爬,跌落之后,它决定绕过这堵墙。

最终,第一只蚂蚁几经努力翻过了墙,第二只蚂蚁经过长途跋涉也绕过了墙,它们都找到了食物。

你对上述材料中两只蚂蚁的行为有怎样的理解和思考?

请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角度自选,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