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大纲地理含内容更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2129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2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大纲地理含内容更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大纲地理含内容更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大纲地理含内容更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大纲地理含内容更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大纲地理含内容更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高考大纲地理含内容更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高考大纲地理含内容更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高考大纲地理含内容更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高考大纲地理含内容更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大纲地理含内容更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大纲地理含内容更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大纲地理含内容更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大纲地理含内容更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八大行星位置关系

【太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木星】—

【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

类地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距日近、质量小、体积小)

巨行星:

木星、土星(距日中、质量大、体积大)

远日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距日远、质量中、体积中)

(3)、八大行星特征

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具有同向性(自西向东)

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面具有共面性

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形状具有近圆形

除金星外,绕日行星自转方向具有同向性(自西向东)

2、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原因)

(1)、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

①太阳稳定的光照条件

②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2)、地球自身的条件:

①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于生命过程发生和发展的温度条件

②地球具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以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在地球的周围,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

③地球上有液态水

(三)、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为地球提供热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

(1)、提供方式

①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

②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

③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的太阳能——矿物燃料

④太阳能设备的主要能量来源

(2)、影响太阳活动的主要因素:

纬度、海拔、大气透明度

我国太阳辐射能丰富地区:

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

典型城市:

拉萨

我国太阳能辐射贫乏地区:

四川盆地;

成都

2、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活动发生的位置——太阳大气层

从里到外分为:

光球层(肉眼可以观测;

地球主要光源)—色球层(日全食可见)—日冕层

(2)、太阳活动的类型

①太阳黑子——发生位置:

光球层

②耀斑(色球爆发)——发生位置:

色球层

太阳黑子与耀斑同步起落,周期为11年(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③太阳风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②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极光

④地震、水旱等自然灾害

⑤影响气候

(四)、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基本形式:

自转和公转

(1)、自转(自西向东)

①定义:

地球绕其自转轴(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的旋转运动

②周期:

一日恒星日:

23小时56分4秒

太阳日:

24小时

③速度:

角速度:

15°

/h

线速度:

1670km/h×

cos(纬度)

(2)、公转(自西向东)

地球绕太阳的转动

一年——恒星年:

365日6小时9分10秒

③轨迹:

公转轨道一月初——近日点、速度大“近大远小”

七月初——远日点、速度小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黄赤交角:

23°

26′

(2)、二分二至日:

春分——3、21秋分——9、23

夏至——6、22冬至——12、22

(3)、周期:

1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3、昼夜交替和时差

(1)、产生原因:

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2)、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晨昏线(圈)

1太阳日

(4)、时间的早迟:

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时间早

经度每隔15°

,地方时相差1h

经度每隔1°

,地方时相差4′

(5)、时区和国际日界线

①全球共分24时区,以中央经线地方时为区时

②原则上以180°

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国际日界线”)

从东十二区向东越过国际日界线到西十二区,日期减一天

从西十二区向西越过国际日界线到东十二区,日期加一天

③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为另一条国际日期分界线,其东侧为新的一天,西侧为旧的一天

④为了便于各地区之间的协调,我国统一使用东八区区时,即“北京时间”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地转偏向力)

(1)、北半球向右偏;

南半球向左偏

(2)、赤道上没有偏转

4、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春分日至秋分日)

北半球昼大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南半球昼小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②北半球冬半年(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

北半球昼小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南半球昼大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③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20°

N——13h13′

④北半球各纬度最大昼长:

40°

N——14h51′

60°

N——18h29′

(2)、正午太阳高度(H)的变化

①同一时刻,H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夏至日,H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H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太阳辐射最强;

南半球各纬度,H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太阳辐射最弱

③冬至日,H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H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太阳辐射最强;

北半球各纬度,H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太阳辐射最弱

④春秋分日,H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半球太阳辐射强度相当

5、四季更替和五带

(1)、四季更替

①原因:

全球同纬度地区(除赤道外),太阳辐射在一年中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四季

②划分:

春—冬夏过渡(3、4、5);

夏—昼最长、H最高、获得太阳辐射最多(6、7、8);

秋—夏冬过渡(9、10、11);

冬—昼最短、H最低、获得太阳辐射最少(12、1、2)

【北半球】

(2)、五带

①划分依据:

全球不同纬度地区,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呈有规律的递减

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③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

(五)、地球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1)、地震波:

纵波(P波)、横波(S波)

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2)、地震波突然发生变化的面——不连续面

地球内部的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

33km处——莫霍界面(S、P速度增加)

2900km处——古登堡界面(S消失、P速度下降)

(3)、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4)、岩石圈: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

2、地球的外部圈层

(1)、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2)、大气圈:

包围着地球,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

水圈:

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不规则圈层。

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转换

(一)、地壳物质循环

1、岩石圈物质循环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

2、循环过程

(1)、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固结成岩,形成岩浆岩

(2)、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外力作用下,逐渐崩解成碎屑物质(风化作用)

(3)、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4)、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5)、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

(二)、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