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备课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2564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6.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文学备课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当代文学备课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当代文学备课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当代文学备课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当代文学备课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当代文学备课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当代文学备课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当代文学备课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当代文学备课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当代文学备课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当代文学备课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当代文学备课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当代文学备课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当代文学备课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当代文学备课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当代文学备课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当代文学备课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当代文学备课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当代文学备课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当代文学备课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文学备课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当代文学备课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文学备课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当代文学备课3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她们住在土坯小屋里,在地主的剥削压迫之下,在丈夫的蹂躏之下,又要忍受孩子们的忙累,穿得破破烂烂,吃的糠糠菜菜,披着头发,流着眼泪,成日为生活、丈夫、儿女操心,她们一颗火热的心,就像悬在空中发抖一样,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有灾祸临门,就会有一只黑手,将她们的丈夫、儿女或者她自己夺去。

这些感受在作品中都有细腻的表现。

他不仅熟悉农民,他还亲身参加了中国革命,他经历过“五卅惨案”、“四一二政变”、河北“反割头税”斗争、保定学生运动和高蠡暴动……所以他写农民革命得心应手。

1942年他就开始酝酿写这个多布长篇,准备了十年之久,终于在58年拿出了第一部。

二、《红旗谱》

梁斌的代表作,被称为“农民革命历史长卷”、“民主革命时期农民生活和斗争的壮丽史诗”,继《水浒》以来又一部农民革命小说。

1、小说背景

以大革命十年为历史背景,围绕冀中平原的伟大历史变革,着力描绘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北方农村和城市的人民革命斗争。

2、内容简介

小说主要描写两家三代农民和一家两代地主的矛盾斗争。

朱老巩——朱老忠(贵他娘)——朱大贵、朱二贵;

严老祥(老祥奶奶)——严志和(涛他娘)——严运涛(春兰)、严江涛(严萍);

冯兰池(冯老兰)——冯贵堂

其他:

贾湘农——农民领袖,朱老明,伍老拔,朱老星,老驴头,老套子——进步或贫困农民。

陈贯群——保定卫戍司令,镇压学生运动的执行人;

张嘉庆、夏应图——学生运动领导人……

《红旗谱》一共分三卷:

第一卷写朱严两家同冯兰池的斗争;

第二卷写“反割头税”运动;

第三卷写保定二师学潮。

清朝末年,河北某县锁井镇,大地主冯兰池要砸钟灭迹,霸占公有的四十八亩土地。

好打抱不平的朱老巩和他的好友严老祥挺身而出,拼死护卫这口古钟。

朱老巩把脑袋钻到了油锤底下,说要砸钟,就先砸死我。

冯兰池砸不了钟,就使了一个调虎离山计,请来村中最有威望的严老尚,把朱老巩和严老祥拉进小酒馆,两盅酒刚下肚,就听当啷一声,古钟被砸毁了。

朱老巩性情暴烈,一下气炸了肺,吐血而死。

朱老巩死后,虎子(朱老忠)和姐姐相依为命,一天冯兰池唆使两个歹徒,强奸了姐姐,姐姐投河自尽。

虎子在严家的帮助下,逃离了虎口,闯了关东。

不久,严老祥也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二十五年以后,朱老忠携妻带子回到了锁井镇。

妻子就是贵他娘,儿子就是朱大贵、朱二贵,他们截回了要远走他乡的严志和。

严志和告诉朱老忠,三十年来,锁井镇天灾人祸不断,乡亲们穷困不堪,没有了活路。

朱老忠劝说严志和说“大丈夫报仇十年不晚”。

在严家的帮助下,朱老忠一家安顿下来,盖了土坯房子,开垦了土地,朱家的孩子大贵和二贵长得身强力壮,朱老忠打算让他们去当兵,严家的孩子运涛和江涛酷爱识字读书,朱老忠始终帮助严志和培养孩子上学读书,他打算走“一文一武”的道路来复仇。

不久大革命的风暴由南向北兴起,冀中平原有了共产党的地下组织。

一次,运涛去县城打短工,结识了县高小教员贾湘农,他的实际身份是地下党县委书记。

在贾老师的启发教育下,运涛很快成长起来,被组织派往南方,参加了北伐军。

贾老师又进一步培养江涛,在贾老师的帮助下,江涛、张嘉庆等人,考进了保定第二师范学校。

蒋介石叛变革命以后,家乡传来了运涛被捕入狱的消息,严志和一病不起,老祥奶奶又急又病,很快就下世了。

朱老忠带着江涛去济南监狱探望运涛。

回来不久,就要过年了。

当局下令征收“割头税”。

冯老兰包下了全县的割头税,从中渔利。

“割头税”:

杀猪要上税。

冯老兰在自家门口安了一口杀猪锅,杀猪的农民都要上他家,不能私自杀猪。

他给杀一口,收一元七角钱,外加猪头下水。

县委派江涛回乡,和正在觉醒的农民朱老忠、朱大贵、朱老明、伍老拔等配合,领导反割头税的斗争。

朱老忠在自己家门口安了一口大锅,大贵义务给杀猪。

人们纷纷上门,把冯老兰的好梦给搅了。

江涛、朱老忠、大贵等人还调动起许多农民,组织了一支农民纠察队,手持刀枪棍棒,浩浩荡荡开到了县里,冲击了税局子,包围了县政府。

县长被迫取消了割头税。

反割头税运动大获全胜。

1931年秋,九·

一八事变后,日本人侵占了东北。

国民党采取了不抵抗政策,引起了爱国师生的强烈不满,保定二师学潮从此开始。

江涛是二师学生会的主任委员,他在这里学习工作了四年,并结识、爱上了他老师的独生女严萍,在江涛的影响帮助下,严萍也走上了革命道路。

保定二师学潮影响了整个学生界,保定13所学校同时罢课。

河北省政府下令解散学校,江涛、夏应图、张嘉庆等人领导了第三次学潮——开展了“护校运动”。

他们号召学生返校,坚守学校。

保定市政府派警察和保安队包围了学校,采取了断粮和断绝与外界联系的办法,迫使学生投降。

学生冲到外面抢了一次粮,朱老忠和严志和给送来一次粮,但最终不能摆脱困境。

学生们决定突围,还没等采取行动,敌人先下了手。

卫戍司令陈贯群下令骑兵午夜冲进了校园,向学生发起进攻。

学生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但终因寡不敌众,惨遭失败。

学生死伤数十人,被捕数十人。

江涛被捕入狱,朱老忠救出了张嘉庆,把他转入了农村。

小说结尾预示了冀中平原上,将要掀起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风暴。

3、《红旗谱》的思想成就

(1)《红旗谱·

代序》

“中国农民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战胜阶级敌人,解放自己。

”这一主题,在小说中主要通过朱老忠等人物的成长来实现的。

开始,他们对地主的仇恨和反抗性,和我国历史上农民英雄一样,体现为个人恩怨、私报私仇、行侠仗义、自发反抗。

后来,他们接触了共产党,获得了无产阶级政党赋予给他们的理想和集体主义精神,走上了自觉革命的道路,成熟为坚定的革命者。

(2)《红旗谱》是对于革命“起源”的叙述

这一点与欧阳山的《三家巷》《苦斗》一样。

革命起源,是革命历史小说的“既定”主题之一,小说描写革命者(多为工农民众)参加革命的过程,包括投身革命的心理动机,革命生活等。

这部小说就直接描述了2、30年代冀中乡村与城市革命运动最早孕育、开展的情形。

或者,可以说,作品通过对三代农民生活道路的描绘,概括了中国农民的苦难史、斗争史、革命史,展现了大革命至抗日战争初期农民革命的历史图景。

4、《红旗谱》的艺术成就

(1)小说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农民形象

作者在《漫谈〈红旗谱〉的创作》(《春潮集》28、29)中说:

“我爱农民,对农民有一种特殊的亲切之感。

于是我竭力想表现他们,想要创造高大的农民形象,这是我写这部书的主题思想之由来。

第一代农民,以朱老巩、严老祥为代表: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行侠仗义、赤膊上阵。

第二代农民,以朱老忠、严志和为代表:

自发反抗——自觉革命。

第三代农民,以严运涛、严江涛、朱大贵为代表:

生正逢时,勇于斗争,有智有谋,积极热情。

年轻接受真理快,是革命的希望所在。

朱老忠:

是小说刻画最成功的一个农民英雄形象,他是跨越新旧两个历史时代的人物,他的思想性格是在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

他的性格特点是:

①嫉恶如仇、刚正不阿

这个性格的形成原因:

第一,它生长在慷慨悲歌的燕赵之地,地域传统造就了他。

第二,父辈的影响,家族的仇恨。

他身上流淌着朱老巩的血,有亲身经历了朱老巩大闹柳树林那个惊心动魄的场面,目睹过他爹的壮举。

他爹把脑袋伸到油锤底下说:

“要砸钟,得先砸死我!

”小虎子抱着他爹的脑袋说:

“要砸我爹,得先砸死我!

”幼小的心灵中早已埋下了嫉恶如仇、不畏强暴的种子。

后来姐姐的遭遇,他的逃往生活(家破人亡),都是影响他性格形成的原因。

第三,农民的苦难,阶级的仇恨。

以冯兰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欺压百姓,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如:

征收“割头税”;

又如:

冯兰池搞了一个民团,专打逃兵,逃兵急眼了,从保定拉来一个团,要火洗锁井镇,条件是出五千块大洋,才罢兵。

冯兰池把钱摊派到老百姓身上。

朱老明串通28家穷人和冯兰池打官司,结果惨败,朱老明双目失明,穷人个个倾家荡产,严志和把家里唯一的一头牛牵走卖了,没脸回家了,才打算远走他乡。

所以,朱老忠对反动统治阶级怀着强烈的阶级仇恨,具有不甘屈服的反抗意志和韧性战斗精神,这是他性格的核心。

②行侠仗义、爱憎分明

朱老忠身上有鲜明的侠义精神,这一点和历史上的许多绿林好汉一样。

他有句口头禅:

“为朋友两肋插刀”,是他性格的写照。

这种性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对乡民穷人,他情深意重,救危扶困,全力相助。

朱老明打官司输了个稀里哗啦,双目失明,朱老忠一到家就去探望朱老明,并把自己仅有的一点钱掏出来,给朱老明,让他去治病。

对待严志和他更是情同手足,江涛要去上学,朱老忠忍痛割爱,卖了心爱的小牛犊,把钱送给江涛,一方面为严志和分担困难,一方面希望江涛早日成才。

运涛入狱以后,老祥奶奶暴死,在双重打击下,严志和一病不起,朱老忠承担起两家的重任,为老祥奶奶主持完丧事,又带着江涛去济南探监,而没有计较个人得失。

在农民中他是那种豁达大方,慷慨仗义的人。

第二,对待革命同志,他充满了阶级情,同志爱。

他入党以后,参加了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经受了斗争的锻炼,把为个人报仇雪恨的夙愿与解放被压迫阶级的政治理想结合起来,身上具备了新的素质,达到了新的思想境界。

在反割头税运动中,他表现得很兴奋,他和朱老明一道积极宣传反割头税的意义,串联、发动农民。

保定二师学潮,是反割头税斗争的发展,朱老忠积极配合学生运动,机智地把面油送进学校,江涛被捕,他鼓励严志和不要悲伤。

他还巧妙地躲过敌人的监视,救出张嘉庆。

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英勇机智的崇高品格。

第三,对待地主官吏,他由私报私仇,认识到必须打倒推翻反动统治。

开始,他是抱着“血仇不报,决不罢休”的决心回到锁井镇的,他对严志和说:

“我等不上他,我儿子等得上他,我儿子等不上他,我孙子等得上他……”;

它超越了朱老巩,他没有逞血气之勇,冲动拼命,而是从长计议。

后来,他走上了革命道路。

③有胆有识,深谋远虑

朱老巩的斗争是有勇无谋,单枪匹马,拿鸡蛋撞石头。

而朱老忠更成熟,他胸有城府,沉着老练,有胆有识,坚忍不拔。

他还有一句口头语:

“出水才看两腿泥”,即大丈夫报仇十年不晚。

他心里有一个“一文一武”的复仇计划,长远打算,积蓄力量,不搬倒冯兰池他是不罢休。

他这种性格的形成,和他在外面闯荡江湖,眼界开阔,经验丰富有关。

朱老忠背井离乡近三十年,在长白山上挖过参,在黑河里打过鱼,在海兰泡掏过金,他哪儿都去过,什么活都干过,什么罪都遭过,什么苦都受过。

所以他见多识广,眼界开阔,经验丰富,做事老练。

严志和说打官司失败,他说,那就不该打官司,打官司花钱还不知道输赢,砸了就散,他们找不到正头香主。

④勇猛刚毅,风趣乐观

就是这个性格使他活了起来。

在对敌斗争中,他不谨小慎微,软弱退缩;

相反,他英勇果断,冲锋陷阵。

贾湘农和江涛发动反割头税运动,朱老忠把胸膛一拍说:

咱也到城里闯荡闯荡。

在城里游行时,江涛演讲,目标大,敌人扑过来,为了保护江涛,朱老忠把大棉袄一脱,举起三节鞭就打,眼见刺刀越聚越多,他扯开铜锣大嗓大喊一声:

“是刀山也得闯,同志们!

上啊!

”斗争中,他不紧张,有时还很风趣,给学生们送粮食,朱老忠装起商人的样子,摇头摆脑,学着清苑口音说话,接过车把式的鞭子说:

“看我给你轰两步儿!

”两腿一纵,跨上车辕,磕了磕鞋上的泥土说:

“志和,说不定今天咱还得练练手脚。

”面对一场恶战,他从容不迫,轻松乐观。

给学生把油盐送进去,岗兵就来了,朱老忠看架势不好,吐了吐舌头,笑了笑说:

“万事俱备,走吧!

”拉起严志和撒腿就跑,把赶车的吓得直哆嗦,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儿。

总之,他身上融合了几种因素:

旧时代豪侠的特征,新时代英雄精神,作者心中理想的农民英雄,富有传奇色彩。

他的道路,是中国农民要走的道路。

因此,朱老忠是“一个兼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革命性的英雄人物的典型”,可以够得上鲁迅先生称为的“历史的脊梁”般的英雄人物。

这个艺术形象,是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大收获。

(2)《红旗谱》的民族形式与民族风格

《红旗谱》在艺术上比较重视民族形式。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在章法结构上,虽然扬弃了章回体,但是继承了古典小说的布局技巧

大故事里面套小故事,小故事部分各自独立,又首尾相连,环环相扣。

是一种“可分可合,疏密相间,似断实联”的表现形式。

同时适当吸收了外国小说的表现手法,如静态叙述、描写心理活动等。

是一种“比西洋小说的写法略粗一些,但比中国的一般古典小说要细一些的写法。

②在语言上,小说具有民族化、地域化、大众化特点

以冀中地区农民的口语作基础,进行提炼加工,形成了朴实、通俗、生动、浑厚的语言风格。

另外,人物语言个性化。

“这天塌下来,我朱老忠接着。

朱老忠穷了一辈子,可是志气了一辈子。

”(激越慷慨、豪放倔强)严志和:

“咱什么也别朴摸,低着脑袋过日子吧!

”(朴实本分、胆小懦弱)洪子诚:

“对这一地区民间语言的运用,也加强了小说表现的生活的历史连续性,而多少缓和了观念、主题阐释上的坚硬、紧张的程度。

”(《中国当代文学史》111.)

民族风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第一,在情节内容方面

小说所描写的都是我们居住的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发生的故事。

“朱老巩大闹柳树林”、“脯红风波”、“朱老明三告冯老兰”、“反割头税”、“运涛罹难”、“保定二师学潮”。

《红旗谱》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富有鲜明色彩的风景画、风俗画。

例如,运涛与春兰的爱情描写,具有时代性、地域性。

春兰家种了一片瓜地,春兰白天晚上在窝棚上看瓜,一天运涛来了,跳上了窝棚,春兰摘下了特意给运涛留的最甜的瓜,让运涛吃。

两人并肩坐着,感到人生无边的幸福。

运涛要看春兰细溜长的手指,就去拉春兰的手,春兰羞红了脸,运涛也就缩回了手。

这一幕让冯老兰看见了,扯起嗓门喊老驴头,说大姑娘家、小伙子坐在一起没干好事。

老驴头急眼了,扯起一把小铁锹就追上来。

春兰跑得慢,运涛就把她扛起来跑上了大堤,实在跑不动了,春兰让他放下来,他不得以放下了春兰。

老驴头追上了,用铁锹没命地打春兰,打没气了,扯起一条腿,拉小猪一样拉回家去了。

老驴头把铁锹刃放在春兰的脖子上,才说往下切,春兰黄了脸说:

爹,亲爹!

你老人家想一想,百年以后,谁给你老人家烧钱挂纸呢?

春兰娘也央求他:

留下她吧,我们还得靠她养老送终呢!

老驴头才罢手。

把春兰扔进一个破板箱中,锁起来。

春兰的衣服被血粘在了箱子上,一动浑身疼。

他娘从缝里给她灌水喂她。

老驴头在家门前的小道上挖了三条沟,压上荆棘。

运涛和春兰见面就更难了。

运涛打算去南方,蹬着春兰房后的一棵榆树,上房顶敲醒了春兰。

两个人偷偷上了千里堤。

运涛说,这一去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让春兰别等他,另外找一个体心的人。

春兰一听,扑通就躺倒在地下哭起来,运涛去抱她,她打滚不起来。

于是两个人约定互相等着。

第二,人物形象具有民族色彩

三代农民、地主都是土生土长的,心理、性格、行为方式、表达方式都具有本民族特点

第三,自然景物具有冀中平原特色

朱老忠回家,黄昏、夕阳照在千里堤上,远远看见一个老太太站在堤上,翘首北望,白杨树上下,乌鸦乱飞。

老祥奶奶认出虎子以后,说:

“活该朱家不该绝后”。

朱老忠扑通就跪在老奶奶面前:

“大娘,你别说了,儿心里难受”。

介绍贵他娘,老奶奶仔细打量完了,转悲为喜说,人长得挺干净,就是脚大了一点。

第四,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具有我国的民族传统特点

家里来了客人,老奶奶帮助涛他娘准备好了饭菜,涛他娘先进屋扫了扫炕,搬上了饭桌,点上了小油灯,然后叫大家上桌。

涛他娘端上了饭菜,炒鸡蛋、腌鸡蛋、萝卜丝、萝卜片……大碗小蝶摆了一桌子。

贵他娘说,就够麻烦你们了,还弄这么些菜。

吃完了菜,喝完了酒,端上了玉米窝窝、杂面汤,还有葱花炸辣椒,满屋子热气腾腾,一家子都吃得饱饱的。

除夕,朱家吃完了饺子,大贵、二贵提上铁丝灯笼去拜年。

严家,严志和在屋子里烧起柏树枝,小屋子里充满了柏树油子的香味;

又抱进来一捆芝麻秸,撒在地上,用脚踩碎,取个“踩岁”的吉利。

写冀中人家办丧事的习俗:

老祥奶奶咽气以后,女人们给她穿上了新洗的褂儿,新拆洗的棉袄,箍上黑布头巾,头巾上缝上一小块红色的假玉。

男人们把她放在一张小板床上,身上盖上一块黑色的“蒙头被”,床前放上一张饭桌,摆上四碟“倒头饭”。

严志和、涛他娘跪在干草上哭。

黄昏的时候,在门楼上挂起了纸钱,街坊四邻见了都来吊孝。

第二天开灵送殡,第三天埋人。

5、《红旗谱》的不足与缺失

(1)反割头税和保定二师学潮两大事件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有割裂之感。

(2)党的主要领导人贾湘农形象比较苍白,缺乏个性。

(3)朱老忠、严志和、朱大贵、运涛、江涛性格单一,平面化;

不具有丰富、复杂性。

第二节新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力作——《创业史》

一、柳青的生平与创作(1916~1978)

原名:

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

他从事革命活动较早,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奔赴延安。

1943年在民脂县一个乡政府任文书,历时3年。

抗战胜利后,任大连大众书店主编。

解放战争后期,又辗转回陕北深入生活。

解放初期,任《中国青年报》编委、副刊主编。

1952年任陕西省长安县县委副书记,并在长安县皇甫村落户长达14年。

“文革”期间,遭受“四人帮”残酷迫害,被迫停止工作。

1978年6月13日因病逝世,终年62岁。

柳青历任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家协会西安分会副主席等职。

柳青是当代著名小说家。

他以生活态度、创作态度严肃著称。

他在地方做父母官,但不搞特殊化。

回到皇甫村,他拣了一个没人住得破庙搬了进去,为了和农民相融合,他把以前留的长发剪短了,剃成了庄稼汉那样的光头,并且留起了两撇小胡子;

把干部服脱掉了,穿上了农民常穿的对襟大褂子;

写作时戴眼镜,出门就摘了。

他深入生活是最彻底的。

他经常去农民家去串门,往炕上一坐就聊起来。

人们亲切地称他为“柳青老汉”。

他几十年如一日生活在农民中间,有着丰厚的生活积累。

梁生宝的原型就是农业合作社的主任王家斌。

《创业史》就是在皇甫村写成的,出版以后,他把所有的稿费16000元全都交给了公社。

他不仅写农民,而且为农民着想,为了改变农民的生活,他经常献计献策。

他写作不求快,不图名利,认真修改,一丝不苟。

他给自己规定了“三不”:

不讲创作经验,不登报,不照相。

1978年他在北京病世以后,根据他的遗嘱,骨灰下葬到他家的破庙后头。

农民非常爱戴他,文革中,他被卡车拉着游斗,大人孩子都躲在屋里,不出来看。

他的骨灰下葬那天,更是人山人海,人们放声痛哭。

朋友给他的挽联上写着:

扎根皇甫,千钧莫弯;

方寸未死,永在长安。

他的小说大都以新中国农村生活为题材,生活气息浓厚,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农村历次重大变革,反映了农民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面貌。

其代表作品是《创业史》第一部。

由于“四人帮”剥夺了他10多年最宝贵的创作时间,《创业史》的全部创作计划未能如愿完成,这是当代文学史上的一大憾事。

他计划写四部:

互助组阶段,农业合作化的巩固和发展阶段,合作化运动高潮,大跃进、人民公社、全民整风。

主要作品

短篇小说集《地雷》(光华书店1947年2月初版)

中篇小说《咬透铁锹》(载《延河》1958年4月号)

长篇小说《种谷记》(山东新华书店1950年3月初版)、

《铜墙铁壁》(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9月初版)、

《创业史·

第一部》(中国青年出版社1960年第版,该小说最早在《延河》1959年第4—11期上连载)

第二部上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77年6月第版)

第二部下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6月第版)二、《创业史》

1、情节内容简介

1929年,是陕西饥饿史上有名的民国十八年。

关中大旱,逃荒的人成群结队,不少人就饿死在路上了,渭南下堡村蛤蟆滩的人每天早上都去掩埋死在路上的无名尸首。

三岁的宝娃随寡母王氏逃难到了下堡村,被村民梁三捡回来。

梁三娶妻收子,重新组建了家庭。

宝娃改名为梁生宝。

梁三带领全家艰苦奋斗,苦熬苦做(种地、打柴、缝补衣裳),想创立起一份家业,无奈时年不济,一次又一次以失败告终。

梁三累弯了腰,也没有实现创立家业的愿望。

土改后,梁三分得了十来亩土地,他欣喜若狂,重新萌发创业想法,他一心想走个人发家致富的道路。

养子梁生宝已经长大成人,而且成了一名共产党员,他一心想办互助组,张罗集体创业的大事。

于是,父与子的矛盾和冲突便时时在两代人中间发生。

1953年春天,一天清早,梁生宝动身去郭县买稻种,为的是实行稻麦两熟的计划,使互助组多打粮食。

梁三对儿子的所做所为十分不满,但又无力劝阻,只好向生宝娘发火。

村中的富裕中农郭世富正给新房上大梁,梁三和村民都前去观看,心中非常羡慕,他觉得这样的发家致富才是正经庄稼人的榜样。

村民代表主任郭振山和富农姚士杰原是一时仇人,如今都成了郭世富的座上客,梁三心中不是滋味。

此时正当春荒时分,区政府号召“活跃借贷”(当时农村实行的互相救济的一种办法,发动有余粮的农户,把粮食低利借给困难户,春借秋还,防止高利贷剥削)。

郭振山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想凭借自己在村中的威望发动村中大户拿出余粮借给困难户,不料郭世富等人拒不吐口,郭振山十分尴尬。

困难户们也非常失望。

土改以后,郭振山一心想个人发家致富,很少关心群众利益和集体事业,在村民中的威信大大下降。

梁生宝一路上省吃俭用从郭县买回了稻种,分给众人后,自家的倒不够了,这又使梁三老汉大为不满。

村里有个俊俏女子叫徐改霞,她念过三年初小,土改时和生宝在一起开会学习,彼此产生了好感。

郭振山常劝改霞到工厂去当工人,改霞心中很矛盾,想找机会与生宝好好谈谈,生宝也对改霞有心,只是苦于工作太忙,没机会接近。

“活跃借贷”失败以后,村里的困难户就把希望寄托在生宝身上,因为生宝的互助组准备进山割竹子挣钱,这无疑是一种用生产自救的可行之路。

他们提出扩大互助组,也跟生宝一起干。

出于党员的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