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及教育对策----以农村初中生为例.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82702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及教育对策----以农村初中生为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浅谈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及教育对策----以农村初中生为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浅谈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及教育对策----以农村初中生为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浅谈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及教育对策----以农村初中生为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浅谈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及教育对策----以农村初中生为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浅谈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及教育对策----以农村初中生为例.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浅谈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及教育对策----以农村初中生为例.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浅谈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及教育对策----以农村初中生为例.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浅谈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及教育对策----以农村初中生为例.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浅谈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及教育对策----以农村初中生为例.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浅谈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及教育对策----以农村初中生为例.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浅谈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及教育对策----以农村初中生为例.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浅谈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及教育对策----以农村初中生为例.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浅谈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及教育对策----以农村初中生为例.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浅谈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及教育对策----以农村初中生为例.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浅谈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及教育对策----以农村初中生为例.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浅谈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及教育对策----以农村初中生为例.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浅谈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及教育对策----以农村初中生为例.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浅谈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及教育对策----以农村初中生为例.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浅谈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及教育对策----以农村初中生为例.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及教育对策----以农村初中生为例.doc

《浅谈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及教育对策----以农村初中生为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及教育对策----以农村初中生为例.doc(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谈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及教育对策----以农村初中生为例.doc

题目浅谈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及教育对策----以农村初中生为例

2012年5月

目录

导言…………………………………………………………………………………

一、初中农村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是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二、初中农村离异家庭学生心理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

(一)人际交往问题……………………………………………………………………

1.自卑与孤僻………………………………………………………………………

2.恐惧与敌对……………………………………………………………………….

3.抑郁与痛苦………………………………………………………………………….

(二)学习问题…………………………………………………………………………

(三)个性问题………………………………………………………………………

三、初中农村离异家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1.不问不管型…………………………………………………………………..

2.百依百顺型…………………………………………………………………….

3.怨天尤人型…………………………………………………………………….

(二)学校教育的缺失……………………………………………………………

1.农村应试教育仍占统治地位…………………………………………………..

2.课程资源单一,新课改流于形式………………………………………………….

3.师资力量薄弱……………………………………………………………………..

四、初中农村离异家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对策…………………………………

(一)优化家教环境,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

1.父母要重新拾回生活的信心……………………………………………………..

2.父母要理智,努力营造宽松、舒适、快乐的环境………………………………

3.父母要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1.创造育人情境,用爱心抚慰创伤……………………………………………

2.动之以情,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3.家校共创,给孩子和谐的爱………………………………………………….

参考文献………………………………………………………………………..

浅谈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及教育对策

----以农村初中生为例

提纲:

引言: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

由于离异家庭学生有着特殊的家庭背景,因此,对这部分学生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有利于他们对世界和自我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养成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情绪适度,意志坚定,行为正确,个性健全。

本论:

一、初中农村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是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二、初中农村离异家庭学生心理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

(一)人际交往问题

1.自卑与孤僻

2.恐惧与敌对

3.抑郁与痛苦

(二)学习问题

(三)个性问题

三、初中农村离异家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1.不问不管型

2.百依百顺型

3.怨天尤人型

(二)学校教育的缺失

1.农村应试教育仍占统治地位

2.课程资源单一,新课改流于形式

3.师资力量薄弱

四、初中农村离异家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对策

(一)优化家教环境,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

1.父母要重新拾回生活的信心

2.父母要理智,努力营造宽松、舒适、快乐的环境

3.父母要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1.创造育人情境,用爱心抚慰创伤

2.动之以情,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3.家校共创,给孩子和谐的爱

结论:

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个社会问题。

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关注,我们要创造良好的环境,要用我们的爱心去填补孩子心灵的缺失,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稳定他们的思想情绪,使他们在消极中鼓足勇气,在困境中突围前进,让他们感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温暖,感受到世界充满爱!

浅谈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及教育对策

----以农村初中生为例

摘要:

现代社会,随着离婚率的升高,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日益突出,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国际国内学者及教育工作者也分别开展了不同角度的研究工作。

但是,对于农村离异家庭学生来说,如何从教育入手,有效地矫正这部分特殊群体的心理素质问题,在教育实践工作中却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试图揭示初中农村离异家庭学生存在的多方面心理素质问题,并进一步浅谈教育对策,以帮助父母离异的学生调试自己的心理,让他们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

农村离异家庭;初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是指人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尤其在人际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良好态度、情感、意志和个性等。

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工作成效和社会评价。

[1]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

由于离异家庭学生有着特殊的家庭背景,因此,对这部分学生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有利于他们对世界和自我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养成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情绪适度,意志坚定,行为正确,个性健全。

[1]

一、初中农村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是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日前公布的2011年一季度全国民政事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共有317.6万对夫妻办理了结婚登记,46.5万对夫妻办理了离婚登记,意味着每天平均有5166个家庭解体,离婚率也达14.6%,我国离婚率连续7年递增。

令人担忧的是,我国离婚登记数正呈逐年上升的态势。

据民政部门的民政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离婚登记数为320.4万对,而2008年—2010年三年间的离婚登记数分别为356.1万对、404.7万对、451.对。

一连串数据背后,是许多家庭解体的辛酸和无奈。

[9]

近年来,由于农村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差距越来越小,人们的思想也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发生着变化.昔日盛行于城市的离婚潮,正悄无声息地向农村蔓延,形形色色的离婚现象给农村社会带来观念冲击,使农村人家庭婚变观念也有了转变,使现实中的离婚率不断上升,导致农村学校离异家庭学生人数的日益增多。

进入21世纪,“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全国轰轰烈烈的展开。

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全社会的共识,并且它在我国推行数年以来,已取得一定成效。

但是农村中小学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却陷入了困境。

尤其是初中生,正属于“青春期”阶段,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使他们陷入了“困惑期”。

再加上父母离异的打击,以及农村中各种新旧的社会现象,使他们的心理承受压力倍增,以至于出现了各种心理问题,甚至出现了中学生犯罪事件、离家出走事件、自杀事件等现象。

这些都向家长、学校、社会敲响了警钟。

所以,培养这部分特殊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已经成为一个全新的、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二、初中农村离异家庭学生心理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

初中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独立与依赖、成就动机与挫折力、渴望交往与心理闭锁的矛盾。

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不仅要面对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环境,而且还要面临着现代社会上的许多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的深刻变化以及一些不正之风的冲击与挑战。

然而,他们中的一部分特殊群体—离异家庭学生,在面对这些诸多压力的同时还必须承受着父母离异、家庭破碎的痛苦。

这些压力无情的压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从而导致了他们的心理素质出现了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三方面:

人际交往问题、学习问题、个性问题。

(一)人际交往问题

这群特殊的学生缺乏最起码的交往能力,他们一些不良的心理素质都会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及未来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其中,这些不良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自卑与孤僻

由于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以及社会文化的形式影响着人们,一般来说,离婚对中国人来说大都被看做不光彩的事情。

对于农村人来说,他们的思想观念更为封闭和保守,因此,在他们眼中“离婚”更是一件耻辱的事。

对于初中生来说,因其思想意识尚不成熟,不能客观、辩证地看待各种事物。

当父母离异后,他们总会产生自己不如别人的感觉,把父母离婚当成见不得人的事儿,忌谈、忌问。

然而,初中生在情感方面又特别的敏感。

当他们看到别人受到父母的抚爱时,自卑心理便油然而生。

与此同时,他们还可能被别人奚落、嘲笑说是“没人要的孩子”、“没爸的孩子”、“没妈的孩子”等伤自尊的话语,近而形成自卑心理,认为“没人在爱我了”。

由于这个时期,初中生的自尊心极强,当他们被奚落、嘲笑时,他们在面对他人时便会产生敌对、反感等不良情绪。

因此,在他们的心灵深处便产生了自卑感,进而逐渐变得孤独、不合群。

2.恐惧与敌对

恐惧心理也是离异家庭子女常常表现出的一种心理体验。

这主要是由于父母在离婚前一般都经过长时间的唇枪舌战、互相伤害,或“战争相持”阶段即“冷战”,不可协调后,才决定离婚。

尤其是在农村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家长的素质较低,法律意识淡薄,法盲人群居多。

“破口大骂”、“互相殴打”的现象是很常见的。

这样的家庭战争过程,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常常会产生恐惧和敌对心理。

另外在农村,父母离婚后迫于生计大多数只能外出打工,孩子们有的只能跟随祖父母或随外祖父母及其他亲属,有的孩子父母离婚后谁都不肯收留、没人管理。

因此,孩子在这样的特殊环境中,将使他们失去依赖感和安全感。

进而他们对周围的变化都会产生敌对和恐惧。

在生活中,他们敌对心理除了表现为与同学经常发生争执和产生攻击行为外,更明显地表现为与老师的敌对、不合作行为和抵触情绪。

3.抑郁与痛苦

离异家庭的初中生,一般都表现出抑郁的情绪,尤其是内向性格的学生更是如此。

这主要是由于父母离婚给子女带来了不良情绪体验,心情不愉悦,不舒畅。

在父母离婚后,这些孩子可能陷于单亲、分居、再婚等处境的家庭。

面对这些巨变,他们变得很困惑,不知所措。

对于农村子女来说,他们大多数在家庭中没有选择的权利,一切都由父母安排,他们只能忍气吞声的顺从。

因此,他们年幼的内心深处就变得抑郁和痛苦。

在行为表现上不愿与父母沟通,不愿与同学和老师交流。

什么事情都压抑在心理,不愿和周围的任何人吐露,进而变得郁郁寡欢,独自承受各种痛苦的煎熬。

这样日积月累,他们的心灵就像一只“闷葫芦”,与人隔绝,把所有的苦闷都压在心里。

(二)学习问题

厌学,是离异家庭初中生的一个共同特征。

由于他们与家人、同学、老师的关系不融洽、不和谐,进而使他们的情绪落入低谷,对任何事物都感到百无聊赖,因此也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由于初中离异家庭学生的挫折感较为强烈,即应挫能力较低。

当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就畏惧,加之在农村较为强烈的“应试教育”的禁锢下,不得不面对升学的压力。

在这严峻的压力下,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或大或小的挫折。

他们在面对这些压力时往往无以应对,所以只能选择逃避、退缩。

最终,失去学习的兴趣,厌学情绪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成绩也就下滑。

(三)个性问题

健全的个性心理应该主要包括:

自尊自爱、独立自主、开拓进取、意志坚强、较强的耐挫能力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以及健康的生活情趣和健全的人格。

然而,健全的个性恰恰是农村离异家庭学生缺乏的。

由于父母的离异,在他们的心灵世界里抹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在他们的行为上,主要表现为惹事、打架、抽烟、迷恋网络,甚至是偷盗、抢劫等违法犯罪的事。

受农村特定自然环境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村地区交通不便,娱乐设施场所缺乏。

因此,农民在闲暇之时最多的活动就是打扑克、玩麻将以及看电视、影碟等。

这类休闲娱乐方式自然会给孩子带来不利的影响。

由于孩子思想单纯,加上父母离异后疏于管教,他们会无意识的参与一些不健康的娱乐活动。

这对于孩子追求健康的生活情趣和高雅的生活是极大的冲击。

三、初中农村离异家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在我国推行素质教育这么多年,各地农村中小学的心理素质教育却不容乐观。

尤其是对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更是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造成当前这种状况,主要是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目前,农村父母的文化素养还很低,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还比较欠缺。

总的来说,农村离异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主要有三种倾向:

1.不问不管型

父母离异后,监护方除了独自承担家庭重担外,还要忙生计,于是无暇照顾子女,对孩子的事情不理睬。

甚至有的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平时也极少与孩子沟通交流。

他们把孩子扔给父母或亲戚朋友之后就让他们“自生自灭”。

这在农村是极为普遍的现象,最多只是及时的满足、充裕孩子的生活费。

他们这样对孩子心灵的忽视,会让孩子“没人在爱我”的情感更为强烈,他们的自卑感与孤独感会倍增。

2.百依百顺型

父母离异后,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失去过多,就事事包办,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

即便是偶尔教育也只不过是简单的说教,对孩子一些任性、错误行为依然是听之任之。

在农村,由于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对他们出现的异常行为并不加以重视,只是一味的在物质上满足孩子。

父母只重视孩子物质生活的关心,这很容易导致孩子任性,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处处都以自我为中心,生活自理能力差,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3.怨天尤人型

一些监护方认为孩子是自己的负担、自己的累赘,影响了自己重新组建家庭,这是农村离异父母普遍存在的观念。

于是,他们就埋怨孩子、怨恨另一方,只要遇到稍有不顺心的事就将气撒在孩子身上,用棍棒教育孩子,用语言攻击对方。

这很容易造成孩子恐惧、压抑,甚至敌对、厌恶家庭的情绪。

(二)学校教育的缺失

尽管家庭教育的缺失是造成学生出现心理素质问题的直接原因,但是,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的问题,对学生心理素质问题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心理素质教育意识淡泊,这也是农村离异家庭学生产生心理素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1.农村应试教育仍占统治地位

目前,农村大多数中小学校还没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以及落后的办学条件使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严重滞后。

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更没有落到实处,应试教育仍然是农村教育的突出特征。

在学校考试成绩压倒一切,因为社会、家庭片面的升学导向使得学校陷入了误区:

学校用分数来评价老师的水平能力,教师用分数来评价学生。

更有甚者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成绩好一切就好,成绩差就被冷落、歧视、孤立,甚至被排出集体之外。

然而,大多数初中农村离异家庭学生的成绩都不是很理想。

他们在家庭的精神支柱已经没有了,在加上在学校因成绩不理想而被老师同学歧视、孤立,缺少别人的赏识和尊重。

这更容易导致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出现悲观失望、意志消沉、性格孤僻,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时间长了会导致他们的个性畸形发展。

2.课程资源单一,新课改流于形式

目前,我国农村教育仍然沿袭传统教学,新课程改革只是口头上的旗号。

它依然重视应试教育,课程资源依然单一,严重忽视了学生心理素质和能力发展,重一刀切,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由于农村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学校先进设施匮乏,学生失去了丰富的课内外生活。

他们面对的只是枯燥、乏味的课本。

加上新课改下的小组教学、合作教学等新教学模式以及坚持“以生为本”的科学理念都流于形式,这就使得学生失去了丰富的课堂生活。

然而,对于离异家庭学生来说,丰富的课堂生活和融洽的课堂氛围极为重要。

它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合作探究的团结精神。

3.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农村一些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还有所欠缺,甚至还存在教师心理不健康的现象,如一些简单专制型、放任型和惩罚型的工作作风依然存在,这些都很容易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从而影响了学生对自己不良品德的认识和纠正,老师也不能给学生及时、正确的引导,从而贻误对学生教育的良好时机,使其错误的发展下去。

学生在这些教师不良作风的影响下,会逐步形成易怒、不愿合作、依赖性强、推卸责任、失去自信等内在的心灵创伤。

而这对于离异家庭的学生来说无异于是“雪上加霜”。

四、初中农村离异家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对策

(一)优化家教环境,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

1.父母要重新拾回生活的信心

离异后的父母往往会对生活失去信心,有些甚至会自暴自弃,整天沉浸在失落与痛苦之中,难于自拔和振作,进而忽视了孩子的存在,这些都是做父亲或做母亲自我意识的丧失。

作为离异后的父母,应该勇敢的面对现实,振作精神,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单亲家庭父母要以宽容的心态立身行事,要学会对痛苦和懊恼的遗忘,遗忘有助于单亲家长身心健康,遗忘是对仇恨的释放;对悲痛的解脱;对忧虑的拒绝;对疲惫的宽慰。

父母积极、乐观的心态会给孩子树立起榜样作用。

这有利于他们养成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拥有一颗宽容、友爱之心,这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2.父母要理智,努力营造宽松、舒适、快乐的环境

首先,作为离异父母,要重新找到自己的生活目标,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不要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

如果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就会要求孩子生活、学习、身体什么都好,不允许有不完美之处。

由于对孩子要求太高,孩子压力过重,日积月累,孩子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其次,作为离异后的家长,应该展示给孩子人生积极的一面和阳光的一面。

有的父母离婚后,遇到稍有不顺心的事就将怨气撒在孩子身上。

孩子过去是爱的结晶,现在却成了“出气筒”、“替罪羊”。

久而久之,孩子遇到麻烦时也会找个“替罪羊”出气,这样孩子的人格很容易出现问题。

再次,父母离异后不应该把孩子“扔”给别人。

有的父母在离婚后为谋求生计,将孩子扔给父母或亲戚朋友之后就不管不问,仅仅只是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

这种现象在农村是极为普遍的。

这种行为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孩子会认为自己是被父母抛弃或是父母不爱自己。

这很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怨恨、敌对、悲观厌世等情绪体验。

3.父母要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

三人世界变成两人世界,“不问不管型”的家长由于长期与孩子缺乏沟通与交流,孩子总以为父母不关爱自己,于是他们就对自己行为不负责任,对生活不热爱,没有开拓进取的精神,甚至对生命不尊重,出现一些自虐、自残、自杀等行为;“百依百顺型”的家长很容易对孩子娇惯溺爱,总觉得对不起孩子,想用更多的爱来满足孩子,作为补偿,对孩子关怀备至,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容易性格脆弱,依赖性强,缺乏主见,独立生活能力差;“怨天尤人型”的家长在孩子面前常常抱怨这抱怨那,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极为粗暴,这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恐惧、敌对和厌世心理。

因此,家长应该努力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有独立人格的人,然而这也是家长为孩子做的最有价值的事情。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父母离异的破碎家庭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学生陷于单亲、分居、再婚等家庭,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诸多影响。

作为教师,要如何教育好这群特殊的学生呢?

1.创造育人情境,用爱心抚慰创伤

首先,教师要多给予他们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因为学生身上的自尊心就像幼芽那样稚嫩,特别是离异家庭子女在家里得不到父爱或母爱,他们取得成绩无人肯定,遇到的挫折又没人给予正确引导。

他们的内心比一般的孩子更为复杂和敏感,教师的某种疏远、冷落或嫌弃,都会损伤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自暴自弃。

作为教师,应特别关注这些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想方设法“透支”给予鼓励,教师的鼓励能使学生有成就感,有利于使学生走出自卑,走向自尊,自信,自爱。

其次,教师要理解和宽容他们犯错误。

农村离异家庭子女所处的家庭环境与完整家庭中的孩子不同,所以他们犯错误是可以理解的。

因此,教师理解和宽容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犯的错误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老师的理解、宽容和引导会使他们获得自尊和力量,从而使他们的不良行为和习惯有所转变。

这有利于学生消除敌对心理,有利于培养他们理解、宽容他人的优良品质。

再次,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离异家庭,和谐的气氛相对比较少,孩子更害怕与父母沟通,由于常常遭到周围人们的歧视,他们不愿参与集体活动,恐惧与群体接触,他们更胆怯与老师交谈。

这些学生的心灵就像一只“闷葫芦”,与人隔绝,把所有的苦闷都压在内心里。

因此,老师应有意识地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因为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可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有利于使这些孩子忘却痛苦,消除孤独感,从而全身心地来体验欢乐。

2.动之以情,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首先,老师应当成为学生最值得信赖的朋友和长辈。

帮助他们解决心中的烦恼和忧愁。

离异家庭学生对青春充满困惑、好奇,对家庭充满苦恼,对人生充满问题,但他们又不知向谁提及、叙说。

老师要针对每位学生的个性对他们进行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帮他们解开心中的困惑,卸下心理的包袱,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其次,老师要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的好习惯。

在现实生活中,离异家庭学生普遍存在着厌学情绪。

他们把读书学习视为一种痛苦、一种负担、一种压力,对学习没有热情,毫无兴趣。

他们反感、厌恶、甚至憎恨学习。

这种强烈的厌学情绪使他们自暴自弃,破罐破摔,悲观厌世,道德伦丧,甚至产生反社会的攻击行为,很容易被社会上的不法之徒所利用,走上犯罪的道路。

因此,老师必须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努力培养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向健康的轨道上发展。

再次,老师要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面对成天闷闷不乐,精神不振,意志消沉,虚度光阴的学生要让他们了解有关心理学的知识,学会心理保健,学会自我分析、自我体验、自我调适,学会承受挫折,学会人际交往,培养自我承受能力。

老师还应从生命意义的角度入手进行教育,让他们明白:

生命是可贵的,我们要珍惜、热爱生命。

无论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要经历多少风雨、坎坷,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自己的目标,积极地去努力,去奋斗,去拼搏,就会发现人生的天空如此广阔,青春的鲜花如此美丽,活在世上真是一种幸福。

3.家校共创,给孩子和谐的爱

事实证明,只学校对离异家庭的学生进行关心和教育是不够的,还必须同时伴之以对家长的说服和教育。

因为这些学生放学后,必然要回到家庭环境中生活,家庭的不良影响对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无疑产生着直接的、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是精神及心理上的,甚至有时是物质上的。

进而对学校教育具有抵制作用,会产生负效应。

因此,在对离异家庭子女教育时,学校必须经常与离异家庭学生抚养者取得联系。

老师的经常家访,能使教师、家长及时发现孩子在学校、家庭的各方面的表现,以便双方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我们在重视对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应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要求家长在各方面关心子女,多抽点时间陪孩子聊天,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给孩子多给点温暖,尽量满足他们合理而正当的要求,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上、学习上的种种困难,弥补父母离异给他们精神上带来的创伤,使他们重新回到温暖、健康的家庭生活中来。

总之,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个社会问题。

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关注,我们要创造良好的环境,要用我们的爱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