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827387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学中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中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doc

《小学数学教学中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中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教学中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doc

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南平市教师进修学校余辉

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呢?

笔者认为,首先要帮助学生养成合情推理意识,其次要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合情推理过程:

第一步,让学生通过解读问题或情境信息,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做到思之有“源”;第二步,让学生寻找与当下信息有关的已有数学知识、经验,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并确定哪些可以作为合情推理的基础,做到推之有“据”;第三步,让学生整理思路,利用合情推理知识解决问题,做到言之有“理”;第四步,让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结果的合理性,辩证地看待合情推理,做到用之有“忧”。

教师只有将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与具体的学习过程相结合,才能真正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1.让学生思之有“源”

得到数学结论前,合情推理帮助我们猜想和发现;得到数学结论时,合情推理为我们提供证明的思路和方向。

合情推理主要有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统计推断、数学直觉等。

合情推理的实质是“发现——猜想”,而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应以观察为基础,以联想为桥梁,以想象为动力,以创新为目的。

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可供猜想的情境,让学生借助有利于萌发猜想的素材,有机可“猜”。

(1)提供关系结构或规律相同的同类型材料,让学生归纳推理。

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从个别事物中概括出一般规律的思维方法,包括不完全归纳和完全归纳,而小学数学中采用的多是不完全归纳。

不少数学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归纳—验证”发现的。

针对归纳推理,教师根据需要研究的问题,给学生提供或引导学生搜集材料时,应做到:

一是提供一定数量的同类型材料,一般不少于三个;二是提供某些方面结构相同或规律明显的材料;三是提供所蕴涵的关系或呈现出来的规律,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索得到,并具有推广价值的材料。

通过提供的这些材料,使学生能够从“多”中求“同”,归纳概括出有效结论。

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某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不失时机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利用三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条,分别折出长方形纸条的1/2、2/4和4/8,借助纸条直观地比较1/2、2/4和4/8的大小,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1/2和2/4、2/4和4/8、1/2和4/8各组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变化情况,发现这三组分数都具有分子、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的性质,于是猜想所有的分数都可能具有这一性质。

(2)提供具有某些相似性的不同类型材料,让学生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是从两个不同对象的某些类似属性,猜测这两个对象在其他方面也可能有类似属性的推理。

类比推理的基础是比较,关键是迁移。

当我们遇到一个新的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有没有一个类似的、已经解决的问题可以与之对比,因此素材选择的合理性是影响学生类比推理的关键因素。

选择类比推理的素材时,教师首先要深入分析需要探究问题的特点,以及所蕴涵的数量关系和结构;其次是寻找学生已有知识中具有相似特点的素材,由这种相似性的分析,类比出他们其他性质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再次是要对可供选择的材料进行适当处理,使之能够凸显有待解决问题的主要性质或关系。

根据教师提供的这些学习材料,学生就可以通过具有紧密联系的旧材料、旧知识,根据知识间属性的相同或相似,分析,类比、猜测新知识也可能具有此属性,然后举例验证得出结论。

例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某教师针对“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这一公式的推理是这样处理的:

首先,他对小学生已经学过的体积公式进行过滤,得出:

长方体、正方体与圆柱体都“比较直”,都是直柱体,外在形式具有相似性;其次,他强调虽然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主要表征形式不相同(长方体体积=长×宽×高,正方体=棱长×棱长×棱长),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高”表示,引导学生猜想: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可能是怎样的,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自己的猜想。

(3)提供实验情境或统计数据,让学生统计推理。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从不同层面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一是对某事件有一个猜测,为了检验这个猜测,学生要自己设计统计活动,动手收集、整理与分析数据;二是面对统计活动得到的大量数据,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作出合理的预测(或推测)。

教学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现实意义的统计素材和情境,让学生主动地尝试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组织比赛》时,某教师通过组织“实验—统计—分析”的数学活动,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数据的处理活动,了解数据的来源与内容,学习加工数据的方法,进而让学生说一说同学们最喜欢什么活动、组织什么比赛好,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做出合理的决策。

虽然学生根据统计数据决定开展的项目不一定就是比赛的项目,但是进行统计推理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作出选择、判断、决策,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4)提供结构化、整体化的素材,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能力。

所谓数学直觉,是人脑对数学对象、结构、关系以及规律性的某种直接领悟或洞察。

它表现为对数学对象事物的一种迅速的识别、直接的理解、综合的判断、整体的把握,是一种不包含普通逻辑推理过程的直接悟性,属于非逻辑的方法论范畴。

直觉是一种思维形式,它是在丰富的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在短时间内直观地把握事物的本质、瞬间做出判断的思维形式。

一个人的数学思维、判断能力的高低往往取决于直觉思维能力的高低。

直觉尽管“突如其来”,但并不是神秘莫测的东西,而是在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能力,关键在于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结构化、整体化的教材,引导学生开拓思想,大胆猜测,从复杂的问题中寻找内在的联系,特别是发现隐蔽的联系,从而把各种信息做综合考察并做出直觉判断。

2.让学生推之有“据”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证明等数学活动全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虽然合情推理受到了教师们的普遍关注,但由于合情推理带有较强的情境性、个体性,因此部分教师认为合情推理只要有道理、说得通就行。

其实,合情推理不是无根之本,无源之水,而是立足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数学思考的,是“有一定根据的”。

如何让学生在合情推理的过程中,做到推之有“据”呢?

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提供“合情”的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的过程后再进行“推理”(或称之为猜测、推测)。

其次,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合情推理方法,让学生猜测或推测出可能的规律、结论。

第三,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寻找猜想的依据,思考猜想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而不能满足于已经得出的结论。

例如,教学《13亿粒米有多重》时,教师如果简单地让学生猜测“13亿粒米有多重”。

学生根本不需要思考,就可以信口开河报出“15千克”、“100千克”、“200千克”、“1000千克”等五花八门的答案。

而这些猜测是没有根据的,没有“合情”的成分,与答案“13亿粒米约有26吨重”这一较科学的结论相差甚远。

如何让学生“有根有据”、合理科学地猜测呢,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思考:

“用怎样的方法才能比较可靠地得出13亿粒米有多重?

”由于不可能数出13亿粒米再来称,那该怎么办?

这样就“逼”着学生想办法,进而通过讨论得出,要知道13亿粒米有多重,必须先称出一部分(若干粒)米的重量,再猜测(推测)出13亿粒米的重量。

这样既有效避免了学生信口开河的猜测,又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的过程,同时学到了科学合理的方法。

3.让学生言之有“理”

对不同的个体而言,运用逻辑推理解决问题的依据、过程、结论往往是相同的,而运用合情推理解决问题的依据、过程、角度和结论都有可能不同。

因此,在引导学生借助合情推理解决问题时,教师要尊重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的思维,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推理过程,把自己的推理依据、过程以及得到的结论表达出来,使其认识更加明确、思维更加完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说明理由”。

如何让学生在合情推理的过程中,做到言之有理呢?

教师在训练学生说理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学生语言的准确性、完整性和规范性,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把头脑中的逻辑思维过程,用数学语言清晰、简洁、准确地表达出来。

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回答问题时的一些常用句式,如“因为……所以……”、“先……然后……最后……”、“题目要求……必须先……”、“根据……和……可以……”等,逐步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说话”完整的心向。

同时,教师应为每个学生提供“说”的机会,要为学生的“说”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学生的不同意见能够互相交流,在“说”中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与兴趣,在“说”中带给学生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在“说”中给予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

4.让学生用之有“忧”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通过猜测或合情推理探索数学结论,运用演绎推理加以证明”的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数学活动获得猜想,再通过论证推理验证猜想,形成结论,做到把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融为一体。

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让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结果的合理性,辩证地看待合情推理,做到用之有“忧”。

第一,教师不能因为合情推理得到的结论不严密就强调演绎推理,强调严格的逻辑证明,忽视对合情推理的研究,弱化合情推理的教学与应用,导致学生对“模式化”的常规题解答娴熟,对需要合情推理的问题无从下手。

第二,不能让学生过分相信合情推理的优势,而忽略其推导出的结论存在似真实假的可能,导致学生将合情推理等同于逻辑推理。

要引导学生对运用合情推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结论进行反思,产生“忧患”意识。

例如对于学生产生的“乒乓球直径是60厘米,一辆玩具汽车重20千克”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生活常识,通过在回顾中迁移,在反思中验证,发现错误;而对于“12.8×2.03=259.84”的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依据,根据因数中小数的位数以及估测13×2,来判断积大约是26,与计算结果进行验证,发现错误,培养学生猜证结合的数学思想。

第三,合情推理在小学教材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但教材中运用合情推理解决的问题或推出的结论基本上都是正确的,导致部分教师和学生对运用合情推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结论缺少“忧患”意识。

在引导学生借助合情推理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应采取以下措施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和能力:

(1)通过具有前瞻性的课前反思,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在记忆中搜索、反思以前所学的类似的内容、情境、方法,从而猜想本课内容的探究方法。

(2)通过具有指导性的课中反思,帮助学生梳理反思课堂中学到的数学方法或数学思想。

(3)通过具有延伸性的课后反思,引导他们反思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想办法验证得出结论的正误。

必要的时候,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一些通过合情推理得出似真实假的命题情景,让学生体会到证明的必要性,掌握一定的方法,逐步养成求证的习惯。

总而言之,只有学生在合情推理的同时,通过不断的反思,产生忧患意识、求证意识,才能说学生真正形成了合情推理意识,具备了一定的合情推理能力。

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正确认识合情推理与合理推理的关系,使两者相得益彰,共同促进综合思维能力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