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书房86岁著名画家韩羽先生签名画册8折起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2801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紫云书房86岁著名画家韩羽先生签名画册8折起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紫云书房86岁著名画家韩羽先生签名画册8折起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紫云书房86岁著名画家韩羽先生签名画册8折起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紫云书房86岁著名画家韩羽先生签名画册8折起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紫云书房86岁著名画家韩羽先生签名画册8折起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紫云书房86岁著名画家韩羽先生签名画册8折起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紫云书房86岁著名画家韩羽先生签名画册8折起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紫云书房86岁著名画家韩羽先生签名画册8折起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紫云书房86岁著名画家韩羽先生签名画册8折起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紫云书房86岁著名画家韩羽先生签名画册8折起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紫云书房86岁著名画家韩羽先生签名画册8折起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紫云书房86岁著名画家韩羽先生签名画册8折起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紫云书房86岁著名画家韩羽先生签名画册8折起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这算一件事儿。

再说一件事,是从光碟上看到的,是电影片《五魁》。

一新娘子在出嫁的半道上,被土匪抢到了山寨里。

两天后,又给放回来了。

她婆婆不放心,要验证一下,她是否被土匪给糟蹋了。

她用箩将草木灰筛了,撒在地上,叫新娘子把衣服脱光,蹲在草木灰上。

再用鸡毛去捅新娘子的鼻孔,新娘子猛地打了个喷嚏。

她婆婆说:

“好了,站起来吧。

”就弯下腰察看那草木灰。

如果那草木灰纹丝不动,就表明新娘子没有破身。

否则,就是破了身,新娘子被糟蹋过了。

这荒唐么?

荒唐。

可又使人觉着荒唐得像似也有些“道理”。

何以能够如此?

就是因了这位婆婆将另外的生活经验中的合理部分(比如竹竿,将竹节部分的横膜捅开,不就上下通气了么)嫁接到了这儿,将两类不同性质的事物连接在一起,没有想象力行么?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郑:

这种想象力直接来自生活本身。

再说一件事,按过去迷信说法,妇女不生养孩子而又急于想生养孩子,就去庙里参拜送子娘娘,去拴个娃娃。

怎么个拴法?

凡是送子娘娘的庙外,必然会有卖泥娃娃的摊贩。

参拜人先去摊子上买个泥娃娃,系上一根红绳,送到庙里放在送子娘娘旁边,意思是在这挂了号了。

然后就回家等着了,说不定哪天送子娘娘就把这泥娃娃送到肚子里了,让你怀胎生养了。

谁信?

反正我不信。

但是盼着生养娃娃的妇女是认定了,你想让她不信,三头大骡子都拉不回转的。

有病乱投医。

既然信“送子娘娘”,少不得也要信那“泥娃娃”。

接着再说下去,是亡友詹同告诉我的:

河南登封有个中岳庙,庙里有送子娘娘,庙外也必然有卖泥娃娃的摊贩。

卖泥娃娃的是个老汉,他摊旁竖着一幅大招贴,上写:

“郑重声明,只许买一个,响应政府号召,计划生育。

”过去我们是艺术为政治服务。

这老汉是“迷信”为政治服务起来了。

老汉这—手,是迷信?

是无知?

还是狡黠?

逗人思摸。

你能想得到?

你想不到,我也想不到,可这老汉想到了。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书法郑:

看来迷信也“与时俱进”了。

但你又怎能说这老汉不是闹着玩儿?

逢场作戏,却又板着面孔,一本正经,有意思。

最后再说一件事,也是詹同告诉我的,是在邱县的大集市上,熙熙攘攘的人流中,高挑着一面大锦旗,上边写着四个大字:

“为民除害”。

好家伙,这么大口气、这么大气势,是哪路英雄豪杰?

走近一看,是个干瘦的小老头儿,你猜是干啥的?

恐怕你再也猜不着,告诉你吧,是卖老鼠药的。

好笑不好笑?

好笑。

荒唐不荒唐?

你说,他写的不对么?

想想,似乎也说得通。

就这似通非通,一下子使人盯上了它,再也忘不了了。

你想,事隔多年了,我今天还能提起它,可说是铭刻于心。

听了您上面的谈话,您也猜猜我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我首先想到的是人们对您的作品的评论。

比如有的说:

“有民间艺术那种极富幻想,善于夸张的特点。

”比如说:

“根植于传统文人画,却化育于民间艺术。

”——为什么你的这番谈话,引起了我作如是想?

两者间可能有某种联系,但我一时又很难说清。

我再提一个由此引起的问题:

您没受过学院的专业教育是否使您更少了羁绊?

不只你有这种想法。

我就曾听到过受过学院教育的画家不无羡慕地说过:

“你多好呀,放得开,想怎么画就怎么画。

不像我们,学了专业,反而背上条条框框的包袱,像给戴上了脚镣。

”他说这话,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

他是因学了专业发愁,我是因没学了专业发愁。

像钱钟书写的《围城》,城里的想出来;

城外的还想进去哩。

你说的“羁绊”,也就是怕这怕那,不敢迈步。

也就是个“畏”字。

关于畏,我讲个三步曲:

起始是无知无畏,或者叫“初生牛犊不怕虎”。

后来是有知有畏,或者叫“长了犄角反怕狼”。

最后是全知无畏,或者叫“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关于“知”的三个阶段。

虽然一始一终都是“无畏”,但起始的“无畏”,是一钱不值。

你说的“没受过学院的专业教育,当会更少些羁绊”,也就是起始的那个“无畏”———初生牛犊不怕虎。

不怕虎又怎么样?

注定了的,被老虎一口吃掉。

佛家在参悟上,也有类似的阶段,是青原惟信禅师说的。

他说: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不怕你笑话,我现在正在中间阶段转悠哩,就是“长了犄角反怕狼”。

不但怕狼,连狗也怕。

丁聪先生为我画了一幅漫画像,我的自跋是:

“小时作画,觉着人不如我;

而今作画,觉着我不如人。

画了大半辈子,只是将两字颠了个过儿。

”不是自谦,的确是实话。

什么时候才能不怕了呢?

不知此生能否有这一天?

郑:

您和电影有缘,参与拍摄过《三个和尚》等十来部动画片。

你喜欢电影。

又听说过,你收藏有数以千计的电影光碟。

我现在堪称“千碟富翁”了。

就说这看光碟吧,一步路都不用走(指去戏院或电影院),围着被窝一坐,清茶一杯。

梅兰芳、程砚秋、马连良、奚啸伯,各路泰斗名角,专伺候着我一个。

想让谁唱,谁不敢不唱。

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你看我这派头,比得上慈禧太后了吧?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戏剧人物郑:

除了戏曲的,您还喜欢看哪类光碟?

不拘一格。

经典大片也好,快餐连续剧也好,凡是我能看懂的都喜欢。

前几天我看了连续剧《马大帅》,里面有个叫彪哥的,这个人物很逗。

人,不能说是坏人,但又好不到哪里去,应说是不好不坏的“中间人物”。

他很虚荣,总想高人一等。

为此不惜弄虚作假,一门心思想赚大钱,搞大事业。

但又智商不高,总是一再碰壁。

他是屡碰屡败,而又屡败屡碰。

都说人们现下“浮躁”了,到底是怎样的“浮躁”?

我说,你就去看一看彪哥。

值得一说的是,他的“浮躁”里却又夹杂着一股冲劲。

且是不管不顾的冲劲,让你感到一种生气勃勃的野性。

这种人是命里注定了的,不是“成者王侯”就是“败者贼”。

彪哥,是时代的产物,从他身上也折射出了时代。

这“快餐文化”也是蛮有看头的。

听说您还特别喜欢看“鬼片”。

大文豪苏东坡还喜人谈鬼哩,何况我辈凡夫俗子。

小时候在农村,一到冬天,吃完晚饭后,大人、孩子都喜欢凑在一起,(大多是在村边上的更屋里),云山雾罩,天南海北地胡侃,侃来侃去,大都是侃到了“鬼”。

也真怪,那时的老头儿,都会讲几段鬼故事。

而且都是亲身经历,都与鬼打过照面。

听起来更活灵活现,更“抓人”,也更吓人。

我们小孩子也是鬼迷心窍了,专图个过这“害怕的瘾”。

越怕越听;

越听越怕。

边听边往人堆里挤,憋得小肚子一鼓一鼓地,打死也不敢迈出屋一步去撒尿。

人都有这种心理。

这也算是挑战自我的一种表现吧。

年岁大了,口味也变了。

光是“可怕”就觉得不过瘾了。

更希望从可怕里看出点别的。

比如说,从“鬼”里看到“人”。

我看过日本的鬼片光碟,名字叫《太平间》。

大意是,一男医护人员正在太平间值班,从病房里推来一具尸体,他掀开白布单一看,是个孩子。

接着又冲进来一个妇女,扑向孩子,哭喊着说:

“跟妈妈回家去。

”医护人员告诉她说:

“孩子已经死了。

”她说:

“我不信,他没有死。

”仍扑上去,痛哭。

她一回头,医护人员看到的是:

从她眼里流出的不是泪,是血。

他正惊愕间,又推进来一具尸体。

那妇女倏地不见了。

医护人员掀开白布单一瞧,正是那位妇女。

接着是女护士告诉医护人员:

母子二人同时出了车祸,都不治身亡。

于是观众明白了,这母亲在弥留之际,所牵挂的仍是孩子。

一缕灵魂出窍,追到太平间来了。

你看写“母爱”竟是如此写法,它的妙处是,始而使人疑,又使人疑而悟之。

在您看来,咱们中国的鬼故事有什么好看的吗?

我们有两部最出名的鬼故事经典,一是《聊斋志异》,一是《阅微草堂笔记》。

以我个人讲,我更喜欢《阅微草堂笔记》。

篇幅短小,但时见精辟之论,独到之见。

“隽思妙语,时足解颐”。

对鬼性(实即人性)的揭示,更入骨三分。

不是有句话叫“文如其人”么,我讲一段该书作者的故事,就可以其人知其文了。

我是从《清朝野史大观》上看到的。

大意是;

有个太监,拦住纪晓岚,非要他讲个故事才放他走。

纪晓岚只好应付,想了想说:

“有了。

有一个人”,话打住了,一个劲地瞅那太监。

太监着急地问:

“快说,快说,这个人的下边还有什么?

”纪晓岚说:

“下边没有了。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郑:

咱们把话题转到绘画上来。

关良、马得和您,都是戏画大家,但您和关良、马得又各有区别。

这方面有什么要说的。

以前,曾说过,不再重复了。

只引一句别人说过的话:

“天底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但又都是叶子。

前几年,画坛曾有笔墨之争。

像您这种以夸张、变形、幽默为主的创作,笔墨的作用有多大?

以前的笔墨之争,我没有太关心。

觉着这是理论家的事。

现在你又提到了它,那我也说几句:

笔,就是毛笔。

墨,就是黑色的液体物。

用毛笔蘸上黑色液体在纸上抹来抹去,出现了黑道道儿,这黑道道儿,就是笔墨。

黑道道儿一入了画纸,立即成了画的神髓。

这黑道道儿(笔墨)怎地这么神?

就我顺便想到的两位画坛前辈说吧,一位是陈师曾,他说:

能“发挥其性灵与感想”。

一位是石鲁,他说笔墨中有“意、理、法、趣”。

陈师曾说的“性灵与感想”和石鲁说的“意、理、趣”是一码事,都是抽象之物,是人的主观思想认识的结果。

而石鲁说的“法”是笔墨运行之法,是有迹可循的客观规律。

陈师曾所说的“能发挥”正是凭借了笔墨运行之法,才能如其所愿。

这就是说“性灵与感想”,“意、理、趣”并不为笔墨所固有,笔墨只是载体,是它容载了“性灵与感想”和“意、理、趣”。

那么画家如何才能使笔墨容载“性灵与感想”和“意、理、趣”呢?

试以作画的具体状况来看,画家若想将自己的“意、理、趣(”每个画家各有其不同的“意、理、趣”)表达出来,必须借助于“法”描摹出具体物象。

因为抽象物只有通过具体象物才能得以显现。

假如,这位画家很不幸,恰恰没能从生活里捕捉到适以容纳“意、理、趣”的物象,纵使他的“法”纯熟到了家,又将如何?

恐也将是英雄难以用武。

如何将抽象的主观思想认识转化为可视的画中具象。

这一难度早为刘勰所觉察,他说:

“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

突破了这一关,才能言说“创作”,才能言说“个人风格”。

你提到“言征实而难巧”,这是刘勰对“文”而发的。

那绘画中的“言”又怎么理解?

“绘画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区别是:

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绘画是用形象表述语言。

怎样才能将“绘画语言”讲说明白,我讲一个老掉牙的传说:

有一位瞎了一只眼的将军,是不是李克用?

记不清了。

找来三个画师为他画像。

第一个画师如实地画出了他的相貌———一只好眼,一只瞎眼。

将军当然不惬意。

第二个画师画他手拿折扇。

扇子恰好遮住了那只瞎眼。

将军觉着尚可,但手执折扇,少了将军气度,而且也有些造作。

第三个画师画他正盘马弯弓射大雕。

射箭必须闭上一只眼睛瞄准。

这不仅遮了生理缺陷的丑,更增添了英武气概。

如果说这三个画师的绘画意图都是为了歌颂美化这位将军,第一个画师可以说还谈不上什么“绘画语言”,他只能是用绘画技法把对象如实描摹出来。

第二个画师应说是用“形象”说话了,遗憾的是,说得牵强。

只有第三个画师完全达到了他的歌颂美化的目的。

人们对第三个画师往往赞之为“妙思”。

其实这就是绘画语言。

而好的绘画语言必须是:

稳、准、狠。

这又回到了前边提到的笔墨中的“意、理、法、趣”。

从这故事里可以看出“意、理、趣”实出之那三个画师的头脑中,所以才出现了三幅画像的明显差异。

其运墨行笔之“法”当是大致略同。

你提到夸张、变形与笔墨的关系。

为了言说的方便,把笔墨换个说法,说是“线”吧。

在对待“形”与“线”的关系上,综观中国所有绘画,无非也就三大类。

一类是,“线”从属“于形”(如工笔画)。

其行笔之法是“描”。

二类是,书法入画(写意画)。

将写字用笔之法融于画中,其行笔不再是“描”是“写”。

是以写字之法去描摹物象。

仍是“线”从属于“形”。

与第一类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三类是,变形画。

形与线的关系颠了个儿,是形从属于线。

使线彻底从形里解脱出来。

从而发挥出其在绘画形式上的重要作用。

也只有在这种状况下,画家才得以畅快地抒发其性情、心迹、审美情趣。

这三类画法,无论画家还是观者,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各有千秋,各有其典范之作。

我个人的偏爱,属于第三类。

所以我要这么说,变形夸张听命于笔墨。

当然,变形夸张还不仅是与笔墨有关连。

比如为了使表现对象又熟又生,似与不似。

比如为了表达画者的主观情绪褒与贬?

?

人们说:

画中国画,画来画去,不再是画技术,而是画学问修养。

学问修养上不去,画也就上不去了。

您怎么看?

基本上可以说是,但还应加上一句:

离开学问修养,绘画固然难以提高。

有了学问修养,绘画也未必肯定地就能提高。

何谓学问?

何谓修养?

过去我曾听过这样一句话:

“世事洞达即学问”。

这话一下子说到点子上了。

学问就是能把世间事以及天地万物看得通透。

怎样才能做到?

就是靠积累经验。

一是亲自体验的直接经验。

二是从书本上获得的间接经验。

《辞源》上说:

“修以求其粹美,养以期其充足。

”我且作“郢书燕说”;

修养就是准确地把握分寸。

在对待事物的处理上,既不“过”,也不“不及”,火候掌握得恰好。

“修养”来自“学问”。

也可以说,“学问”为体,“修养”为用。

学问、修养与绘画的关系。

我打个比喻:

粮食好比是学问修养,酒好比是绘画。

酒虽然是由粮食酿造而成,但粮食不等于酒。

若要把粮食变为酒,还必须经过复杂的工序。

这就是说,“学问修养”并不能直接作用于绘画,它还必须经过“复杂的工序”才能转化到绘画上来。

是否转化得好,这取决于画家的经验与悟性。

说到这儿,使我想起宋代理学家,程夫子说过一句话:

“理一分殊”。

为了阐述的方便,借用了佛家的“月印万川”之喻。

意思是说,天上的月亮,照射到江河湖海里,江河湖海里也有了月亮。

水中月和天上月本是一个,却又彼此互有差异。

为何有差异?

是因为水中月是随事物而生,随缘而有。

也就是说,水中月的形态是由水面的波动状况来决定的。

“学问修养”要想在绘画中得到体现,也必须随绘画事物而生,随绘画之缘而有。

除了绘画,你还写过很多随笔、散文、杂文,而且得过鲁迅文学奖这样重要的文学奖。

可否就这方面谈谈?

我写过一些“千字文”甚至百字文。

是“玩票”,不敢称“作家”。

要说心得体会,一位台湾作家的话很精辟。

散文的通才,应是众体兼备,并总结为四句:

白(话)以为常,文(言)以应变,俚(语)以见真,西(洋)以求新。

我再妄加一条算是狗尾续貂:

趣以玩味。

文学和绘画,两者间是否可以相通?

在低层次领域,两者不能相通。

在高层次领域,两者可以相通(。

但也只是规律相同,而体现规律的方法仍不相同。

)郑:

从闻章的书中得知,您年轻时也曾为画画儿而废寝忘食,很“玩儿命”。

人活在世上,都想活得好些,都想活得有价值些,这就是欲望。

为了这欲望,不惜去玩命,不惜去拼搏。

这也可以叫“动力”。

但这“动力”固然可以使人“成”;

但也可以使人“败”。

有一天走在大街上,我对朋友说:

“你看这满街上,坐汽车的、骑摩托、自行车的、步行的,南来北往,匆匆忙忙,他们都干什么去哩?

”朋友说:

“我哪知道。

”我说:

“我知道。

”他说:

“我不信。

“我把他们分了两大类。

一类是:

想着法儿忙着去活;

想着法儿忙着去死。

”郑:

这话很深刻,富有哲理。

我为此迷惑不解:

艺术,当然不仅仅是绘画,它到底在整个人生场景中占据什么位置,有多重要?

您怎么认为?

艺术是什么?

我更倾向于这样看法:

艺术就是“玩”。

说它对人生不重要,就因为它是“玩”;

说它对人生很重要,也因为它是“玩”。

“玩”解不了饥。

不重要的理由是明摆着的。

然而,它又重要在什么地方?

人们有句口头语:

“人是为了吃饭活着,还是为了活着吃饭?

”这有点像“绕口令”,且不管它。

但它说出了重要的一点:

吃。

但又不全面,说得全面的是告子,他说:

“食、色、性也”。

食,当然是吃。

色(不仅是女色),是所有娱耳娱目之美好事物。

这“娱耳娱目”不就是“玩”?

性也,就是人的本性。

这就是说人活着就是吃(物质的)和玩(精神的)。

人的历史,也不妨说是吃和玩的发展史、为获取吃和玩的权利的斗争史。

马克思也有关于这方面的话,他就劳动创造人类这一基本观点谈到“五种感觉的形成,这就是全部世界史的产物”时提到了“产生出能够欣赏音乐的耳朵,能够理解形态的美观的眼睛”。

艺术就是“玩”,王国维早就说过了,他说:

“诗人视一切外物,皆游戏之材料也”。

这“游戏”不就是玩?

再反过来说,只要“玩”得好,也能玩出艺术。

你看庖丁解牛,干的本是脏活累活,可是他游刃有余,干出了花样,变成了“玩”,于是又玩出了艺术: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有板有眼,有音律,有节拍。

艺术的玩法,约略说有两种。

一种是为艺术而艺术,是一尘不染的“玩”,但令人疑惑的是,世上果真有毫无现实目的的行为?

一种是为人生的艺术,是具有着现实意义的“玩”,这种玩法玩过了头就会艺术从属于政治。

被异化而不是艺术了。

我们有“琴、棋、书、画”一说,这是雅玩。

分别看一看,它们在玩上有什么区别?

棋(围棋、象棋)重在斗智,是运筹帷幄,遵从的是客观规律。

琴、书、画,重在抒发性情,纯属主观的感知与情绪,而且“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还要寻求共鸣。

这就是说,艺术是社会性的,而不纯属个人行为,艺术的“玩”也就有了优劣之分。

衡量其优劣,就是看其是否有益于人。

因而王国维又说出了如下的话:

“然其游戏,则以热心为之。

故诙谐与严重二性质亦不可缺一也。

”我之所以体会到了艺术是“玩”,是我多年来在艺道上磕磕碰碰的结果。

年轻时被灌输到脑子里的是:

文学艺术是生活的教科书,艺术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既然是教科书,必然教训人。

艺术成了三家村的老学究,面目可憎,言语寡味,欲人不敬而远之可乎?

绕来绕去方始明白了如下道理:

文以载道,要不要?

要。

但它不等于“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它的视野远比这宽泛得多。

比如感悟人生,讴歌真善美?

但这又不是说教,而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

其惟一法门,就是以“玩”出之,以无心出之。

比如有人见客,大踏步便出去,无揖让之虚礼,而诚朴谦恭自在其中。

然而于无心处又要有心,你说难不难?

这难处,前人也有体会。

就说恽南田吧,他就曾说过:

“宋人谓‘能到古人不用心处’又曰‘写意画’。

两语最微而又最能误人。

不知如何用心,方到古人不用心处?

不知如何用意,乃为写意?

”我之所以说艺术是“玩”,又是着重在画者在挥毫之际的心态,因为“玩”,纯粹是愉悦自己,而不计及其它。

是充分地层现着“自我”。

只有在“玩”中,在超脱物外的,想象活动才能得到充分地驰骋,直到忘我的痴的境地。

也只有在“玩”中,性情、愿望、才、学、识才能得以最充分地流露与发挥。

更敏锐地感悟真、善、美。

其极致,就是玩到认真得“不是玩”。

您如何看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遗产继承有物质的,有精神的。

比如父母下世了,留下的财物,由子女继承。

这是天上掉下的馅饼。

谁不乐为?

大概连傻瓜也会欣欣然。

精神的,比如文化遗产。

不分男女老少,不问张、王、李、赵,一视同仁,人人有份。

可是对这遗产,未必人人都乐意去继承,因为这须要花费艰苦努力与心血。

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就是和古圣先贤较劲儿。

其结果一是杀出重围迈出一步;

一是被牢牢困死,成为俘虏。

试举一例,我的老友黄永厚画过一幅“郑康成家的婢子”,题跋是“婢,诗意地棲居在泥淖”。

齐白石也画过一幅“郑家婢”,题诗是“曲栏杆外有笑声,风过衣香细细生,旧梦有情偏记得,自称侬是郑康成。

”两画皆源出《世说新语》。

且看《世说新语》:

“郑玄家奴婢皆读书。

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着泥中。

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

‘胡为乎泥中?

’答曰:

‘薄言往诉,逢彼之怒。

’”问答皆《诗经》语。

就画跋看,白石老人着眼所在,仍是士大夫眼中的博学。

黄永厚却从郑家婢的博学里看到了蒙昧,黄从《世说新语》里迈出了一步。

白石老人,说句冒犯的话:

仍在原地打转转。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