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八下重点归纳汇编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3182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27.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八下重点归纳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八下重点归纳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八下重点归纳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八下重点归纳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八下重点归纳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八下重点归纳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八下重点归纳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八下重点归纳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八下重点归纳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八下重点归纳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八下重点归纳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八下重点归纳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八下重点归纳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八下重点归纳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八下重点归纳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八下重点归纳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八下重点归纳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八下重点归纳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八下重点归纳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八下重点归纳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八下重点归纳汇编文档格式.docx

《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八下重点归纳汇编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八下重点归纳汇编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八下重点归纳汇编文档格式.docx

(3)让他们明白接受义务教育是他们应尽的义务。

(4)加强对这几名学生的监督,并帮助他们培养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成绩等

4、某学校女生李某因嫉妒同寝室的另一名学生林某,用有照相功能的手机偷拍了林某在寝室内的各种生活照片,(隐私权、肖像权)在同学中传看,并无中生有,捏造事实中伤林某(名誉权),给林某造成很大的痛苦。

(1)李某的行为侵犯了林某的哪些权利?

(至少写出两项)

(2)分析李某的行为有哪些危害?

(3)对此,林某应该怎么办?

(提出两种解决办法)

(1)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回答任意两个即可)

(2)李某的行为是践踏他人人格尊严,损害他人的名誉,给他人造成了伤害;

破坏了社会道德,危害社会秩序;

同时也是不尊重自己,损害自己的违法行为。

(言之有理即可)

(3)林某可以和侵权人协商,告知李某的行为是违法的,要求李某停止侵害,赔礼道歉;

也可以向老师、家长、学校等有关部门求助;

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提出的办法合理合法可行即可)

5、某校八年级思想品德学习小组的同学们正在就公平问题展开讨论。

同学甲说:

“公平意味着一切平均分配,获得相同的利益,这会抑制人们的积极性,所以说公平对社会发展不利。

你认为甲同学的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甲同学的说法不对。

公平并不是一切都平均分配,大家一起“吃大锅饭”,而是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机制和环境,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维护公平不但不会抑制人们的积极性,相反,社会的公平可以保障每个人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6、买到假冒伪劣产品(侵害公平交易权)受到侵权怎么办?

与商家进行交涉,换取合格品,要求赔偿损失,如果不能解决,就打12315电话向消费者协会投诉,请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解决,向法院起诉等等。

也可参照教材P95页维权的途径进行回答。

7、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义务

税收是国家依据税法的规定,凭借政治权力,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重要手段。

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个特征。

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纳税是公民的义务。

现代公民都必须增强纳税意识,自觉履行纳税的义务。

偷税、欠税、骗税、抗税是违法的,要承担法律责任。

8、小山说:

“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所有权,我邻居小花她爸爸行贿、受贿得来的100万元被法院没收,这是不对的。

”你同意小山的说法吗?

请说明理由。

不同意。

理由:

(1)我国宪法规定:

国家保护公民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所有权。

所谓“合法财产”主要是指财产取得的方式、内容符合法律规定。

我国法律只保护合法财产的所有权。

(2)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重大财产来源不明的,国家将依法没收,并追究其刑事责任。

小花的爸爸行贿、受贿得来的财产为非法所得,所以应该予以没收。

9.某校没有征求学生的意见,为全校学生低价在某服装厂订制了校服,以高价卖给学生。

但校服来自水灾区,布匹在水中浸泡,被病菌污染。

学生在穿上校服一段时间后,大部分都感染了相同的病。

请问:

(1)学校的行为合法吗?

为什么?

(2)服装厂的行为合法吗?

(1)学校的行为是不合法的。

因为它侵犯了学生“对商品和服务的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学校未经学生同意,擅自给学生订购校服,且低价买来,高价出售,从中获利,当然侵犯了学生的合法权益。

(2)服装厂的行为也是不合法的。

因为其服装原料曾被浸泡,且污染上病菌,没有做消毒处理,没有将详情告诉学校和学生,给学生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这侵犯了学生对“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安全权”和“对商品、服务真实情况的知悉权---知情权。

10.我国的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由公民自愿缴纳。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税收是国家依照税法的规定,凭借国家权力,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重要手段。

广大人民群众是税收的最终受益者。

因此,认为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正确的。

但我国税收具有强制性。

依法纳税是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纳税人拒不纳税,是要受法律制裁的。

二、请你辨析----典型题例:

1、某校初二学生王某经常无故旷课,班主任老师批评教育他,他却说:

“我不偷不抢,读不读书是我的权利,别人管不着。

这个学生的说法是片面的。

因为:

(1)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2)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特点,适龄儿童和少年不接受义务教育,要负法律责任。

(3)义务教育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民教育。

因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要承担相应义务。

2、某校八年级学生张某辍学打工,面对学校的劝导,他说:

“上不上学是我的自由,你们管不着!

“你如何看待这一说法?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公民的言论自由就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受任何限制。

(教材P11)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因为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自由。

但是言论自由不是无限制的绝对的自由。

要受到法律的两方面的限制:

第一,公民不得利用言论自由来侮辱、诽谤他人;

第二,公民不得利用言论自由教唆、煽动他人实施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社会公德、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3、履行义务,就是不做法律禁止做的事情。

这一观点不全面。

(1)公民要履行的义务,既有法定义务,又有道德义务。

因此,履行义务不单是履行法定义务。

(2)忠实履行法定义务除了题目中要求的之外,还要做到:

法律鼓励做的,积极去做;

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

所以说这种观点不全面。

4、有人认为:

权利是自己的,义务是别人的。

这种观点是不对的。

因为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

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有时履行义务的主体,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是密不可分的、相互依存的。

世间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所以说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公民在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5、生命和健康属于个人,与他人和社会无关。

注意自身生命安全和健康,使自己处于安全环境,免受他人侵害。

P29

6、人格权就是做人的权利,就是公民的人格尊严权。

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因为

(1)人格权是公民与生俱来的,人格权就是做人的权利,他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精神性人格权和物质性人格权两类。

P25

(2)人格尊严权是人格权中的核心权利,集中体现在名誉权、姓名权、肖像权和隐私权。

属于精神性人格权。

(3)人格权包括人格尊严权,把二者混为一谈是错误的。

7、遗嘱继承不受继承顺序的限制。

这种观点正确。

遗嘱继承是指被继承人生前可以立遗嘱将个人合法财产指定由法定继承人中的一人或数人继承。

遗嘱继承不受继承顺序的限制。

被继承人为保证遗嘱的实现,可以指定遗嘱执行人,这是法律赋予公民充分表达意愿的权利。

8、消费者在商品交易中上当受骗只能自认倒霉。

这种观点错误。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消费者在商品交易中上当受骗、权利受损确属难免。

因经营者不依法履行或不适当履行义务致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损时,消费者要通过正当合法的途径来是问题得到公正合理的解决。

消费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法律赋予的维权方式。

上当受骗后不能自认倒霉,要积极维权。

9、公平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对吗?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公平总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任何社会都会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公平是相对的,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不可能达到绝对的公平。

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

三、维权知识小结

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认识获得法律武器帮助的方法途径

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既不要忍气吞声,也不能私自报复(因为逆来顺受、忍气吞声会纵容违法行为;

私自报复打击,以牙还牙也会给自己造成伤害),而要采取正确合法的手段,即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具体情况具体处理

A:

当受教育权被侵害或剥夺时:

采用非诉讼手段,即请求学校、老师、家长的帮助,也可以寻求当地村委会或社会团体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帮助。

如果此方法无效,可以打官司,即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依法解决。

B:

当隐私权受到侵害时:

可自行与侵权人协商,要求停止侵害,赔礼道歉,消除影响等。

如协商不成或后果严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依法裁决,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C:

当财产继承权受到侵害时:

可采取与侵权人协商或请有关部门调解等方式解决。

若此非诉讼手段不能解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按照法定程序维护自己的财产权。

D:

当消费权益受到损害时:

可看具体情况,通过以下途径解决。

P96

E:

当智力成果权受到侵害时:

可以由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要求有关机关予以法律保护,要求侵权人承担法律责任。

F;

当遭到非法搜身等侵犯人身自由时:

可以向“110”求助,依靠法律机关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如果仍未得到解决或后果严重的,事后可向法院提起诉讼,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G:

面对凶恶、狡猾的犯罪分子时:

既要勇敢又要机智。

特别是在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不要与其硬拼,要讲究智斗。

比如设法稳定歹徒,记住歹徒相貌,了解歹徒去向,及时拨打:

“110”报警电话等。

总之,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力求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巧妙地周旋,或借助是社会力量将不法分子抓获。

历史典型题目精选(中国史部分)

二、材料分析题和问答题部分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清政府派李鸿章到日本马关,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举行谈判。

日本诱逼李鸿章在早已拟定的条约文本上签字,蛮横地表示“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

”日本限定必须在一个月内办理割让台湾的手续,李鸿章请求放宽期限,说:

“台湾已是贵国口中之物,何必着急。

”伊藤博文回答:

“还没有咽下去,饿得厉害!

”经过二十多天的谈判,日本下了最后通牒,限四天内答复,否则北京必不可保。

清政府被迫全部接受了日方提出的条件。

请回答:

(1)材料反映的是我国近代史上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签订的情况?

该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是什么?

《马关条约》;

危害:

该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更多的主权,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或大大加深了中国半列民地化程度)

(2)近代以来,台湾与祖国大陆经历了两次分离,这两次分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本质区别:

第一次分离是国家主权受破坏(或是帝国主义侵占);

第二次分离是中国内政(或国共内部矛盾所致)

(3)材料反映了旧中国怎样的外交历史?

你有何感想?

屈辱的外交。

感想:

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等。

2、【追溯历史屈辱岁月】

(1)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了战争。

请问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英国发动战争的真正意图是要打开中国市场,获取高额利润。

(2)鸦片战争前、英国资产阶级代表向英政府提议:

“只要我们对中国的商业活动处在受限制的状态中,就必然大受损害。

政府要采取各式各样的办法、清除障碍,达到我们的目标。

”请分析当时英国正常的商业活动为什么会在中国受到限制?

因为当时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或农业仍然是中国经济的主体,男耕女织是当时绝大多数中国农民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奉行闭关自守(闭关锁国)政策;

封建制度没落腐朽。

(3)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清朝一些官员称其为《万年和约》,幻想这个和约可保万年和平、但历史无情地击碎了这一梦想。

请列举两个史实加以说明。

例:

1860年。

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①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史称甲午战争②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

材料二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末,是中国清代的鼎盛时期,史称“乾隆盛世”。

那个时期,中国的工业产量居世界前列。

但正是在这个时候,欧洲诸国先后开始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后来居上。

而中国当时的统治者对这一历史性大变革却茫然无知,仍沉迷于盲目自大之中,视西方科学技术为“奇迹淫巧”。

“康乾盛世”之后的100多年,中国的发展大大落后了,国际地位急剧衰落,沦为半殖民地,备受外强欺侮。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7年11月19日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

(1)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对应中国近代史上外国列强的三次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与外国列强签订了三个不平等条约,请你写出其中任意一副图片所对应的条约名称。

(3分)

图____________(填写图片编号)——《____________条约》

图1——中英《南京条约》;

图2——中日《马关条约》;

图3——《辛丑条约》

(2)19世纪中后期,外国列强接连发动的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面对列强侵略,中国人民奋起反抗。

请你写出一位这个时期反抗外国侵略的英雄人物及其事例。

(6分)

人物:

邓世昌。

事例: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或1894年),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全舰将士与四艘日舰展开激战,最后壮烈牺牲。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分析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

外国列强的侵略,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综合国力的衰弱是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

4、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刘东同学在某杂志看到以下内容: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日本取得在中国投资办厂的权利。

(1)你认为某杂志的“内容”符合历史事实吗?

不符合;

日本取得在中国投资办厂的权利是在《马关条约》签订以后。

大海之中的岛国日本,原本和中国、朝鲜一样,都是落后于西方世界的东方封建国家。

在面临西方侵略者的炮口时,选择了一条和中国.朝鲜截然不同的自强之路,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2)结合所学的日本历史知识,分析日本为什么能够在甲午战争中击败中国?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国力增强,对华战争蓄谋已久

(3)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该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4)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末,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你的爱国举动是什么?

(举出一例即可)

呼吁变法;

反对与日本议和;

支持公车上书;

反对日本割占台湾,谴责清政府投降卖国。

5、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列举出洋务派的两个代表人物。

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代表有:

李鸿章、曾国藩等。

(2)洋务运动前期和后期各打出什么旗号?

列举洋务派所兴办的近代著名企业。

前期和后期的旗号分别是:

“自强”、“求富”;

如安庆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

(3)我们今天对外开放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与洋务运动中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有什么区别?

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是为了维护腐朽的清王朝,不改革内政;

单纯引进,缺乏创新,最终失败。

今天的改革开放的引进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注意把引进技术同国内消化、吸收、运用、创造结合起来。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变法之本,在于育人才;

人才这兴,在开学校;

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变法通议》

(1)19世纪90年代,倡导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两个主要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

(2)概括出材料中所表达的主张。

改革政治制度,改革科举制,建立新式学校。

(3)为实现这些主张,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一场什么运动?

这场运动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维新变法运动,说明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关封建社会的中是行不通的。

7、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追随世界历史潮流,走向近代化的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5“师夷长技”图6变法图强图7孙中山图8陈独秀

材料二:

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一一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

……追本溯源,……只因为拥护那德谈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借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一一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辫书》

(1)依据材料一的四幅图文材料,分别写出相对应的运动名称。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2)图7人物领导了一次伟大的运动,这次运动(革命)的指导思想什么?

三民主义

(3)材料二反映了康有为等人“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这代表了哪一阶级的要求?

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维新派)

(4)材料三中的“德、赛两先生是指什么?

回顾这场运动,你觉得我们对待西方文化应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

正确态度:

①民主、科学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或学习西方优秀文化,或不能全盘西化,或洋为中用等)

8、阅读下列有关“中国近代化探索”方面的材料

甲午战败以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说:

“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号《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见右图。

(1)材料一中“我办了一辈子事”是指李鸿章参与的什么运动?

这场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有何地位?

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材料二中的“三民主义”是哪一次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

材料三中这份刊物的诞生标志着什么运动的兴起?

(3)回首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你有何感悟?

感悟:

①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

②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③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

材料二

 

江南制造总局炮厂

材料三在民族危机日趋深重和康有为屡次上书警世之下,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史称戊戌变法。

材料四2008年5月26日,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抵达南京,27日上午拜谒了中山陵,缅怀孙中山先生。

材料五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请阅读材料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二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什么重大事件?

此事件的目的是什么?

事件:

目的:

强和求富或维护清朝统治

(2)材料三中所提的戊戌变法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作用: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

(3)材料四中提到的孙中山先生,为什么说他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

孙中山成立了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以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4)根据材料五回答,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什么?

民主和科学

(5)中国的近代化探索艰难起步,曲折推进,对此你有何启示?

启示:

地主阶级、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斗争精神。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谈到:

“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曰独夫,固其所也。

材料二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自觉》一文中指出:

“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之制度者也。

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此东西文明之一大分水岭也。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科技),相形见拙,举国所知矣;

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

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

……吾敢断言日,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青年》第一卷第6号(1916年2月)

材料三国务院公告(2008年5月18日):

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

在此期间,全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外交部和我国驻外使领馆设立吊唁簿。

5月19日14时28分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届时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1)结合明朝的有关历史,说说为什么人们会把君主“视之如寇仇,名之曰独夫”?

废丞相,设六部,君权不断强化;

设置锦衣卫.东厂等,对臣民监视加强;

“八股取士”,思想文化控制加强。

(2)根据材料二,请指出文中‘‘伦理的觉悟”的含义。

“伦理的觉悟”在近代中国有什么代表性运动?

“伦理的觉悟”:

反对礼教,强调追求平等.自由.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