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合肥三模语文答案合肥市高三年级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3423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98.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合肥三模语文答案合肥市高三年级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最新合肥三模语文答案合肥市高三年级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最新合肥三模语文答案合肥市高三年级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最新合肥三模语文答案合肥市高三年级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最新合肥三模语文答案合肥市高三年级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最新合肥三模语文答案合肥市高三年级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最新合肥三模语文答案合肥市高三年级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最新合肥三模语文答案合肥市高三年级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最新合肥三模语文答案合肥市高三年级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最新合肥三模语文答案合肥市高三年级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最新合肥三模语文答案合肥市高三年级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最新合肥三模语文答案合肥市高三年级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最新合肥三模语文答案合肥市高三年级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最新合肥三模语文答案合肥市高三年级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最新合肥三模语文答案合肥市高三年级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最新合肥三模语文答案合肥市高三年级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合肥三模语文答案合肥市高三年级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最新合肥三模语文答案合肥市高三年级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合肥三模语文答案合肥市高三年级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合肥三模语文答案合肥市高三年级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摘编自石俊志《中国古代货币政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尽管也有货币政策,但手段相对单一,目标不够多元,主要体现在稳定物价、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两方面。

B.中国占代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来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所适用的货币,只能是法定货币中的非称量货币即信用货币。

C.中国占代通常通过发行金属货币或纸币来扩大信用发行、增加货币流通量,以此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

D.当铜钱减重无可再减时,虚币大钱便成为了中国古代调整货币供应量的主要措施,借此铜钱减重的进程得以持续下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交易时,纸币和铜钱等信用货币按照其面文的价值使用,而黄金和白银等非信用货币按照称量时所体现的金属价值使用。

B.中国古代王朝很少采用放民铸钱的方式来调节市场的货币流通量,因为这种手段弊端明显,使朝廷丧失了铸币税收益。

C.铜钱减重的措施,即朝廷通过减轻用以流通的新钱的重量,用同等数量的铜材铸造更多数量的铜钱,从而扩大货币的供应量。

D中国古代铜钱既是金属货币也是信用货币,因此,减重铸造铜钱成为了历朝各代扩大信用发行、调整货币供应最的主要方式之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铜钱作为中国古代货币的主要形态,其供应量的调整措施种类繁多,可见,不同的历史时期货币政策取向也会因时而变。

B.朝廷实行铜钱减重和铸行虚币大钱政策,虽然扩大了货币供应量,增加了铸币税收,但也掠夺了百姓的财富。

C.关于货币宏观管理,当前中国还缺乏超长周期的实证运行经验,所以,继承发扬古代货

币政策的施行经验显得尤为重要。

D.从历史发展来看,当前我国经济增量持续增加,货币流通量达到空前水平,这些都取决

于现阶段稳定的货币政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梨园中人”谭元寿:

江河不择细流

2014年12月20日,纪念叶盛兰诞生100周年演唱会,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三代谭派传人同台演绎经典剧目《定军山》。

那应该是谭元寿最近一次登台,那一年他已经86岁,孙子谭正岩35岁。

直到2017年春节,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角儿来了之百年谭派》节目中,更多的谭迷才再一次见到谭元寿,听到他的声音。

“父亲总想把最好的形象留在观众心里。

”谭元寿的儿子谭立曾悄悄对我们说。

真正的艺术家难免爱惜羽毛。

尽管谭元寿是当之无愧的当代京剧大师,但他一辈子都反对别人称呼他为“艺术家”。

他常挂在嘴边的是,“我只是一名普通演员”。

二十多年前,谭元寿在上海电视台录制节目,现场有青年演员问他,何时成的名?

他的回答是,“我一辈子也没有成名”。

那是先生的谦虚,却有着“梨园世家”的自信与旷达。

作为京剧创始人之一谭鑫培的玄孙、“四大须生”之一谭富英的儿子,谭元寿的降生给这个家族带来一份重重的期待。

谭元寿在幼年时就经常看京剧大师杨小楼的表演。

每次见面,杨小楼都会把他高高举起,放在肩上,逗着说,快长大,把戏唱,成好角,名天下。

“杨小楼是我一生中第一个崇拜者。

”谭元寿说。

童年时,谭元寿就常随父亲去余叔岩家里学戏,看余叔岩先生向他父亲传授余派唱腔。

听着听着,他就在余老夫人的怀抱里睡着了,睡梦里都是余派唱腔。

所以,“直到现在,我最喜欢的还是余派唱腔。

后来,谭小培仿照当年谭鑫培将谭富英迸到富连成坐科,把谭元寿速到富连成第六秤“元”字科。

八富连成科班学艺的第一天,肖长华先生给他取名元寿,从此戏班里就有了个谭元寿。

在富连成学了7年,谭元寿学演了近百出戏。

60多年后,谭元寿回忆起这难忘的7年,总结了富连成的“三件法宝”:

一是严格教学,不分亲疏;

二是注重舞台实践,全年只休息两天,没有一天不上课,没有一天不练功,没有一天不演出;

三是教学中“文武昆乱”并重,“文武昆乱”兼学。

谭先生讲的一件事让人印象极为深刻。

出科之后,他崇拜李少春,想拜李少春为师。

父亲谭富英不仅十分支持,还对他说:

江河不择细流,泰山不弃细壤。

谭派哪里来的?

就是吸取各家之长才形成的。

“我的曾祖、祖父、父亲和我的儿孙六代人,都是科班或者戏校坐科才出遣的。

没有一个是全靠家学,每一代人都拜有好多老师,这就是转益多师。

京剧成为国剧的初期,谭鑫培创下了“无腔不学谭”的历史,这一方面源于谭派的声腔之美,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谭派没有门户之见,能够采众家之长,后学们也饮水思源,以艺为大。

一个家族,七代人从事同一门艺术。

即便放在全世界,也是鲜见而宝贵的。

在京剧自身的魅力之外,一定有一条强韧的精神纽带将他们联结在一起。

我们去求证,谭先生笑笑说:

“父亲谭富英的人品对我一生影响最大。

他总教育我做人要忠厚,唱戏要高调门,做人要低调门。

要学会吃亏、让人。

对别人厚才有自己的道,才有后代子孙的道。

家族的巨大声望,戏曲界乃至国家的厚望,在谭元寿的人生里是一种无形的推动力。

创业难,守业更难。

作为谭派第五代的谭元寿,全面继承谭派表演艺术,守本纳新,拓宽戏路,“做了谭派艺术忠诚而富有成效的守护者”。

因为这样的梨园人生,谭元寿才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京剧,关心京剧的未来。

他常说,“艺术家是唱出来的,不是任何人可以馈赠的”。

尽管他唱过演过的戏有二百多出,在今天看来已经是不可思议的一个数字,但他一直强调自己与前辈的差距。

他几乎能唱各种老生戏与武生戏,他说程砚秋先生花旦、刀马旦、泼辣旦、昆腔戏什么都唱,所以希望人们不要狭隘地理解流派艺术,希望青年演员在继承流派的同时,一定要多学、多演、多看,不断拓宽自己的戏路。

他说,京剧这门艺术就是口传一心授,看录像谁都能看明白,但里面的内涵是看不会的,很多诀窍必须口传心授,“京剧都是这么传下来的”。

所以,他从来没有门户观念,一直对登门

请教的戏曲界人士敞开大门,年届丸十还亲手指导中国戏曲学院的研究生。

他最担心的也是京剧,“最怕走样了,失传了。

梅先生有句话富有哲理,‘移步不换形’。

我们要跟着时代,但不能为了追时代就丢了本来的样子。

人们说,有人才有戏,有戏才有派。

因为一代代戏曲人的砥砺前行,才有京剧两百年的辉煌。

无数个体的追求最终会塑造出时代的模样。

但如果我们都习惯了追随时尚,在新奇芜杂的各种话语中摇摆不定,而无视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我们时代文化的准星和标尺又在哪里?

(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谭鑫培是我国著名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其创建的谭派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个京剧艺术流派。

他亲手培育了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三位京剧大师。

此外,他还主演了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北京青年报》)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谭元寿晚年登台演戏的次数不多,但他并没有放弃对京剧艺术的执着追求,更没有因为年高而降低艺术标准。

B.作为当代京剧艺术大师,谭元寿对京剧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他的谦逊之中带着“梨园世家”的自信与旷达。

C.谭派没有门户之见且能采众家之长的观念对谭元寿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学艺时博采众家之长,成名后没有派别意识。

D.父亲对谭元寿个人品质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教育他要将唱戏和做人结合起来,学会吃亏、让人。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写谭元寿儿时常看杨小楼表演,去余叔岩家学戏,意在说明杨余二人对谭元寿走上京剧表演艺术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谭元寿携儿孙同台演绎经典剧目《定军山》,不仅为纪念叶盛兰诞生100周年演唱会助兴,更是以这种方式深切缅怀谭派创始人谭鑫培。

C.文章使用“坐科”“文武昆乱…‘泼辣旦”等京剧专业术语,行文上符合传主身份,但也给读者理解文章增加了很大难度。

D.文章引用梅兰芳的话是为了表明京剧艺术的发展要保持本来的样子,不要有什么变化,否则就会走样甚至失传。

E.文章结尾语言内涵丰富,暗示今天的人们要像谭元寿先生一样,在追寻我们民族历史和传统的道路上保持从容与专注。

6.结合谭元寿的梨园人生和谭派京剧的发展,简要分析“江河不择细流”的内涵。

(5分)

(3)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屋顶上的猫------夏阳

春天就要来了。

猫在不远处叫了起来。

只不过那猫的叫声过于悲恸,类似婴儿般号啕大哭,里面夹杂着满腔委屈和无奈,无体无止,昏天暗地,用一种近乎神经质的疯狂,让周庄的午夜烦躁不安。

这对于居住在春来客栈的游客来说,简直是一场灾难。

飞机、高铁、大巴,他们千里迢迢,不辞辛苦,无非是想在这静夜安逸中枕水而眠,酣然入梦。

可是,他们的美梦全让速猫叫搅乱了。

第二天一大早,就有两个常住客退房搬走了,其他游客也是瞪着熊猫眼,纷纷向客栈的老板娘春兰表达自己的愤怒。

春兰坐不住了,气呼呼地叫醒丈夫春来,去,你去说说你妈,养什么破猫,这客栈还开不开?

未了,忍不住嘀咕了一句,想不到人老了老了,心思却不少。

春来知道老婆的意思,无非是指前街的王二伯,和娘两人彼此意思很明显。

最匪夷所思的是,王二伯家里也养了一只猫,唉,公的,猫通人性。

春来找到娘时,正是晌午,老人在隔壁自家院子里晒太阳。

年关的阳光,饱满壮实,黄澄澄的,笼罩着整个小院。

老人窝在椅子上打盹儿,时不时地,睁开眼睛看看猫。

猫,灰不溜秋,乖乖地趴在屋顶的黑瓦之上,也在打盹儿,偶尔也睁开一双黄溜溜的圆眼睛,瞅一眼老人。

猫的头顶,是天空,白云缱绻。

春来对娘说话的意思很简洁,赶紧把这罪魁祸首的猫撵走,否则游客会跑光了。

一家人的吃喝,都指望这客栈嘞。

临走,他也和老婆一样,小声嘀咕道,还是多为儿孙的脸皮想想吧。

猫毫不理会这人世间的曲直,到了晚上,依然是午夜,依然号啕不止。

开始是在屋顶,看见老人拿竹竿来赶,嗖地一声蹿入夜色茫茫中,毫无踪迹。

待老人刚进屋,它又在河边的老树上,远离着人群灯火,于夜幕下继续它长夜难挨的哀鸣。

老人追赶了几次,便垂头丧气地坐在床上,一个劲地叹气,前世的老冤家,你把你那猫放出来会死啊?

叹完气,关了灯,黑暗里一个人蒙着被子,呜呜地哭。

不远处,猫在屋顶上叫得更欢了,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更为渗人。

周庄午夜的神经,在这猫的叫声里被无限膨胀,膨胀到让人的脑袋快要爆炸了。

这次,不仪春来客栈顶不住了,就连住在周边凡末客栈的游客也是叉愤填膺。

天还未亮透,老人还在床上睡觉,春兰就旋风一般闯了进来,一边用竹竿撵着猫打,一边嘴里骂骂咧咧:

你叫,我让你叫!

猫躲在衣柜上,泪汪汪地看着老人。

老人拦住春兰,郑重地说,我保证,它今晚不再叫了。

春兰将竹竿摔在地上,一边走出屋一边回头往地上吐唾沫,呸,不要脸的东西!

又是晌午,老人和猫,一个在院子的椅子上,一个在屋顶,又是在晒太阳,偶尔,彼此时望一眼。

老人默默地坐了好一阵,然后站起身,对猫招了招手。

喵呜——猫亲昵地应了一声,奔老人的怀里。

老人抱着猫进了里屋,坐在床上,拥入怀中嗯嗯嗯地哄着,像哄孩子睡觉一样。

突然,老人一把扯过被子,捂在猫的头上,死死地勒住猫的颈脖不放。

猫四条小腿拼命地乱蹬,蹬番蹬着,越来越慢。

老人一迟疑,把手撒开,坐在床边大喘气。

猫自个从被子里挣扎着爬了出来,一下子蹿上屋顶,缩在屋顶的瓦垄里,委屈地看着老人。

老人忍不住泪水涟涟,一边哭一边埋怨不争气的猫:

没事你瞎叫什么?

傍晚时,老人抱着猫出门了,她站在双桥上,对着河道尽头的一栋房子,忿忿地看了一眼,然后沿着河的另一头,夹杂在熙熙攘攘的游客之中,走进了镇人民医院。

医院里一位年轻的大夫听说老人要给猫找一种哑药,惊得不知所措。

他不得不给老人解释,说这里是看人的医院,不看猫。

看猫得去宠物医院。

宠物医院?

宠物医院在哪里?

周庄没有,得去昆山,或者上海,您还是先去昆山找找吧,应该有的。

按照大夫的提醒,老人抱着猫,坐上了开往昆山的大巴。

大巴启动的刹那间,老人扬起头,默默地看着车窗外的周庄。

世界在周庄的上空黑了下来。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营造了一种感伤的、令人不安的氛围,这为后文对老人烦躁心理的描写作了铺垫。

B.小说中的游客在矛盾冲突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为了一己之私把一只猫和一位老人推向了生存的绝境。

C.小说中“猫通人性”一语双关,既实指生活中猫通晓人性,也反衬出春来和妻子不能理解老人内心。

D.小说中王二伯并没有直接出现,但作者通过春来老婆的暗指和春来娘的抱怨将其形象鲜明地刻画出来。

8.小说中有两处关于晌午情境的描写,有怎样的效果?

9.小说以“猫”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公绰字仲裕,荫补将作监丞、知陈留县。

天圣中,为馆阁对读。

召试,直集贤院,辞,改校理,迁太子中允。

出知郑州,尝问民疾苦,父老日:

“官籍民产,第赋役重轻,至不敢多畜牛,田畴久芜秽。

”公绰为奏之,自是牛不入籍。

还判吏部南曹,累迁太常博士、同荆太常寺,纠察在京刑狱。

虎翼卒刘庆告变,下吏案验,乃庆始谋,众不从,庆反诬众以邀赏。

固言:

“京师卫兵百万,不痛惩之,则众心摇。

”遂斩庆以徇。

迁尚书工部员外郎,为史馆修撰。

时父夷简虽谢事,犹领国史,公绰辞修撰。

夷简薨,还兵部员外郎,复为修撰。

服除,复同判太常寺兼提举修祭器。

公绰以郊庙祭器未完,制度多违礼,请悉更造。

故事,荐新诸物,礼官议定乃荐,或后时陈败。

公绰采《月令》诸书以四时新物及所当荐者配合为图又言祖宗配郊当正位今侧乡之非所以示尊严也初,谥诸后,皆系祖宗谥,而真宗五后独曰“庄”。

公绰曰:

“妇人从夫之谥,真宗谥章圣,而后曰‘庄’,非礼也,愿更为‘章’。

”多施行之。

初,公绰在开封府,宰相庞籍外属道士赵清贶受赂,杖脊道死。

至是,御史以为膺绰受籍旨,杖杀清贶以灭口。

方杖清贶时,实非公绰所临。

顷之,公绰亦自辨,复侍读学士,徒河阳,留侍经筵。

时久不雨,帝顾问:

“何以致雨?

”曰:

“狱久不决,即有冤者,故多旱。

”帝亲虑囚,已而走雨。

迁右司郎中,未拜,卒。

赠左谏议大夫。

公绰通敏有才,父执政时,多涉干请,喜名好进者趋之。

尝漏泄除拜以市恩,时人比之窦申。

(节选自《宋史·

吕公绰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绰采《月令》诸书/以四时新物/及所当荐者/配合为图/又言祖宗配郊/当正位/今侧乡之/非所以示尊严也/

B.公绰采《月令》/诸书以四时新物及所当荐者/配合为图/又言/祖宗配郊/当正位/今侧乡之/非所以示尊严也/

C.公绰采《月令》诸书/以四时新物及所当荐者/配合为图/又言/祖宗配郊/当正位/今侧乡之/非所以示尊严也/

D.公绰采《月令》/诸书以四时新物/及所当荐者/配合为图/又言祖宗配郊/当正位/今侧乡之/非所以示尊严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常寺是官署名,掌刑狱案件审理,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明清时期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

B.服指对死者表示哀悼而穿的丧服,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规定丧服的轻重,“服除”指守丧期满。

C.谥号是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分为官谥和私谥两种;

谥号大多是用来褒奖死者行迹的。

D.经筵是指汉唐以后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它在宋代才正式制度化,为元、明、清历代所沿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吕公绰关心百姓,积极向朝廷禀告民生疾苦。

他将百姓因担心增加赋税而不养牛致使田地荒芜之事上奏朝廷,自此耕牛不再计人民产。

B.吕公绰公正严明,严惩谋反作乱之人。

他亲自审训查验刘庆案件,得知刘庆为邀功而诬陷他人,决定惩处刘庆以稳定军心。

C.吕公绰懂得避嫌,不担任史馆修撰。

他在父亲总领国史修编任务时,主动辞去史馆修撰职位,直到父亲死后才担任此职。

D.吕公绰注重札法,提倡以礼办事。

他提议朝廷规范礼制,在谥号认定的问题上认为现行做法不符合礼制,需按章办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妇人从夫之谥,真宗谥章圣,而后日“庄”,非礼也,愿更为“章”。

(2)公绰通敏有才,父执政时,多涉于请,喜名好进者趋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别吴仲俊

[宋]吴锡畴

背人春事①水趋东,浅紫深缸次第空。

宿霭未干桑叶雨,薄罗初试棘花风。

诗联锻炼微吟里,豪气施行半醉中。

此去相逢堪几度,别怀作恶②老来同。

[注]①春事:

春意,春天的景象。

②作恶:

指忧郁不快。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从离别之时的自然景象人笔,全诗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离别之情。

B.颔联中“未于”既指桑叶上的雨水未干,也指诗中的人物因为离别而整夜流泪、此时泪水未于的情景。

C.颈联从前两联对景物的描写中跳出,侧重写人,“微吟”“半醉”等词通过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凸显人物情态。

D.尾联虚实结合,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场景渲染得真切动人,同时最后一句中的“老来同”也暗示了诗人的年龄。

E.全诗在结构安排上富有章法,“起”“承”“转”“合”四部分层次清晰,其中第三联成功实现由景到人的转换。

15.“背人春事水趋东,浅紫深红次第空”两句精妙,请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清末进步思想家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写下这样的名句:

“----------------------,-------------------------。

”该诗句常被呼吁大胆破格使用人才的雄辩家引用。

(2)苏轼《赤壁赋》中“--------------,---------------”两句,指出了月亮圆缺更替、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

(3)李煜的《虞美人》中“---------------------------------”一句,以水喻愁,表现出诗人愁思如水,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字字珠玑,富丽堂皇,读来感人至深,只可惜辞赋虽佳,却终未能使汉武帝对陈皇后回心转意。

②那些慕名而来的游客们赞观道:

“黄山山水果然名不虚传,秀色可餐.真是名副其实的人间仙境。

③今年春晚令全国观众耳目一新,绘声绘色的歌曲,行云流水的舞蹈,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④新供给主义经济学代表人物滕泰受邀参加国务院经济形势座谈会,针对目前形势,提出了自己的一孔之见。

⑤中印两国一衣带水,自古以来就交往密切,现在,在“一带一路”战略指引下,两国必将谱写出文明交流的新篇章。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⑤

1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伟大的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鼓舞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B.专业术语“断崖式”随着股票、房价、反腐等社会热点进入公众视野,并被拓展了使用范围,变成了流行词语,成为人们运用夸张手法的新宠。

C.“十三五”期间要加大金融宏观管理制度建设完善的同时,将道德约束融人进去,改革现代市场发展下的金融监管框架,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

D.《朗读者》中“朗读”重文字,“者”重人,两者的融合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从而感动于他们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

19.填人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成功的天才内心往往①隐藏着某种自卑,②有人因此要把自卑列入成功之道,向世人推荐,则我对他完全无话可说。

③非说不可,我④告诉你两个最简单的道理:

其一,人可以培养自信,⑤无法培养自卑;

其二,就世俗的成功而言,自信⑥比自卑有用得多。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文学创作中,____,创作者的情怀也同样重要。

比如说时代与时代之间,文学风格的巨大差异____,这一点前人早有注意。

宋人戴复古诗云:

“飘零忧国杜陵老,感遇伤时陈子昂。

近日不闻秋鹤泪,乱蝉无数噪斜阳。

”在这里,戴复古把自己所处的南宋时代与唐代对比,认为情怀决定着两个时代的文学风格。

杜甫、陈子昂之所以成为“秋鹤”,不仅在于他们的才华,更在于他们忧国伤时的情怀。

而戴复古所处的南宋时期,虽然不乏才华的人很多,____,于是便只能成为斜阳中的“乱蝉”了。

21.下图是办理跨省异地就医结算手续的流程示意图,请把这一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少年华罗度不仅对数学感兴趣,对语文也很用心。

有一次,老师让同学们阅读文学大师胡适的《尝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