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毕业班文言文教学与复习材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84082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毕业班文言文教学与复习材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初中毕业班文言文教学与复习材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初中毕业班文言文教学与复习材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初中毕业班文言文教学与复习材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初中毕业班文言文教学与复习材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初中毕业班文言文教学与复习材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初中毕业班文言文教学与复习材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初中毕业班文言文教学与复习材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初中毕业班文言文教学与复习材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初中毕业班文言文教学与复习材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初中毕业班文言文教学与复习材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初中毕业班文言文教学与复习材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初中毕业班文言文教学与复习材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毕业班文言文教学与复习材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初中毕业班文言文教学与复习材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毕业班文言文教学与复习材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毕业班文言文教学与复习材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赠序:

古代文体之一,是为赠别而写的。

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如明代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

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初中文言文阅读中考考点

中考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课内的精典语段。

(一 

)考点主要有:

1、文学常识(准确熟练,不混淆,不错字、注意与本文有关的文章及文学知识)

2、字形、字音(认准、读对,注意形近字、多音字和通假字)

3、默写(教材规定的古文)(准确熟练,书写规范、不写错字、白字、不掉字、不多字、不写草字、不写简化字、字体工整、字迹清晰。

注意名句、主旨句、描写句、运用修辞句)

4、实词翻译(以书中注释为主,准确,全面,特殊用法、注释中有“这里指什么”的要注意。

5、句子翻译(关键字、名句,准确、流畅、完整,体现重点词含义)

6、文章内容要点(文章中心思想,作者思想感情、态度、性格特征及精神品质,段意、层意、句意、结构特点、写法特点、自己的感受。

补充事例及名言。

课内语段顾名思义选自课本,是我们平时学过的内容。

而书本上的文言文篇目又有限,因此学习时要掌握重点实词的意思和重点句子的翻译以及注意领会常见虚词的用法,对课文内容、表现手法、艺术特色的理解也不能忽视。

(二)试题内容及形式:

试题内容及形式不外乎四个方面。

(1)字词句的理解和识记。

出现形式有加点词解释和句子翻译,这是每次必考内容。

(2)文章的赏读。

出现形式有划分句子的朗读停顿。

(3)对文本主题内容及文中人物的理解。

试题形式有:

(4)还有少部分的运用题(拓展、迁移)。

这部分考查内容是新课程呈现给我们的一个亮点,它的特点是:

古今结合,古为今用。

是极富生命力的东西。

我们语文课要求相当重视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培养、运用,这块内容正是语文知识与能力运用的最好体现。

综观历年我省实验区的学业考试卷,我们发现:

1、词义(实词和虚词的加点词解释)是必考无疑的。

(1)关于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文实词的意思解释)。

近几年的考查方式,相对固定。

凡课本注释中常用的词,一词多义,古今词义有差别的词,通假字及特殊用法的词(如词类活用),都要引起重视,这些字都有可能进入文言实用的考查范围。

句子翻译来自平时的复习和积累。

课内字词的解释,注意别写错别字。

文言文字词的复习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要结合语境理解词义,通过比较归纳,找出记忆的相关规律。

课内的字词意思掌握是为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作最基本的准备。

我们不妨组织学生把六本书中涉及到的词法做一个系统归纳梳理。

其他实词以课文下面出现注解的为要。

积累文言实词是九年级学生提高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中考课外文言文得分率的关键所在。

中考之所以特别强调实词的积累,是因为古今语言的最大差异不在虚词,而在文言实词:

我们如果不知道文言实词的不同义项,不知道这些实词的古今异义,在考试中就会难以理解古文的内容,甚至闹出笑话来。

如文言文中“去”是“离开”的意思,与我们今天使用的现代汉语中的“去”(前往或表动作趋向)在意义上有很大的差别。

同学们平时学习课内文言诗文时要注意养成文言文实词积累的习惯,特别是出现频率高的文言文实词,一定要下功夫弄清楚所包括的义项,并记住不同义项在课文中出现过的典型例句。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积累、掌握150个左右常用文言实词,能结合具体语境说出它们的意思。

综合目前正在使用的三套教材,下列实词值得大家在学习课内文言文时给予足够的重视:

岸、卑、比、鄙、兵、病、薄、踣、步、察、尝、朝、彻、乘、驰、从、错、达、旦、当、道、得、定、毒、恶、伐、犯、方、菲、奉、负、赋、覆、更、故、顾、固、观、归、好、号、还、惠、及、极、疾、计、加、假、间、简、见、节、竭、津、尽、进、居、举、具、聚、苦、劳、类、良、临、虑、论、漫、靡、灭、名、明、命、没、谋、难、平、期、戚、奇、强、窃、清、请、穷、秋、求、取、去、全、任、容、入、塞、上、少、舍、身、生、胜、师、实、食、使、事、是、时、属、说、素、汤、通、痛、亡、望、为、谓、闻、徙、牺、鲜、向、效、信、兴、行、形、修、徐、许、寻、业、遗、异、易、诣、益、阴、应、盈、游、余、语、喻、缘、远、阅、责、章、知、止、治、致、众、专、走、足、作、坐

以上实词未必都会成为中考加点词解释的命题范围,但却都是教材中反复出现,并在课外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极高的实词,要想真正提高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这些实词是必不可少的。

  同学们在学习以上文言实词的过程中,首先应该重视对字词基本含义的了解和积累。

任何一个字词都有它的本义与引申义,文言文学习应重视常见实词的本义及主要引申义的认读,如一些试题中的“全”、“徙”、“去”,它们的释义分别为“完整”、“移动”、“离开”,是这三个常用实词的本义或主要引申义,积累这一类知识,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迁移能力,这是文言文学习的目标之一。

在文言字词的认读中,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

比如,在古汉语中,有一种我们称之为“通假字”的现象,即古人用此字来代彼字,通假字的读音和词义,一般都同于假借的字,例如“卧右膝,诎右臂支船”中的“诎”同“屈”,解释为“弯曲”;

又比如,古汉语一般为单音节词,即一个汉字为一个词,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为主。

学习文言文时,要特别重视这一语言特征,例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句中的“妻子”是一个并列词组,即“妻”和“子”的并称,不同于现在仅是一个词,指“男子的配偶”。

这类词组在教材中还有“祖父”、“卑鄙”、“感激”、“交通”、“平方”、“痛恨”、“无论”、“牺牲”等。

积累常用实词,要特别留心课本注释。

一般情况下,中考命题组不是由研究古典文学或古代汉语的专家们组成的,因而在命题时他们往往会从课本的注释里挖掘命题素材,这样比较稳妥,不至于出现分歧和争议。

因此,我们一定要非常重视课本注释,在使用其他资料复习备考时一定要与课文注释相结合,如有分歧,也应尽量采用课文注释的说法。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文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

“通假”是“本有其字”却弃而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别字。

一般认为,通假字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书写或抄书的人一时笔误,写了音同或音近的别字,或是因地方习惯而写了另一个字。

后人见古人有先例,便跟着写,约定俗成,别字和本字就通用了,学会辨识通假字,对学习文言文是很重要的。

文言文通假字汇总

七年级(上册)

1、项为之强“强”(jiāng)通“僵”《童趣》

2、不亦说乎“说”(yuè

)通“悦”《〈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女”(rǔ)同“汝”《〈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zhì

)通“智”《〈论语〉十则》

5、路转溪头忽见“见”(xià

n)通“现”《西江月》

6、一切乌有“乌”(wū)同“无”《山市》

7、裁如星点“裁”(cá

i)同“才”《山市》

8、尊君在不“不”(fǒu)通“否”《陈太丘与友期》

七年级(下册)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bān)通“攀”《伤仲永》

10、贤于材人远矣“材”(cá

i)通“才”《伤仲永》

11、对镜帖花环“帖”(tiē)通“贴”《木兰诗》

1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yé

)通“耶”《孙权劝学》

13、孰为汝多知乎“知”(zhì

)通“智”《两小儿辩日》

14、满坐寂然“坐”(zuò

)通“座”《口技》

15、止有剩骨“止”(zhǐ)通“只”《狼》

八年级(上册)

16、便要还家“要”(yāo)通“邀”《桃花源记》

17、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ǒu)同“又”《核舟记》

18、诎右臂支船“诎”(qū)通“屈”《核舟记》

19、虞山王毅书远甫刻“甫”(fǔ)通“父”《核舟记》

20、左手倚一衡木“衡”(hé

ng)同“横”《核舟记》

2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jiǎn)通“拣”《核舟记》

22、选贤与能“与”(jǔ)通“举”《大道之行也》

23、矜、寡、孤、独“矜”(guāng)通“鳏”《大道之行也》

24、荡胸生曾云“曾”(cé

ng)通“层”《望岳》

25、略无阙处“阙”(quē)通“缺”《三峡》

八年级(下册)

26、蝉则千转不穷“转”(zhuǎn)通“啭”《与朱元思书》

27、窥谷忘反“反”(fǎn)通“返”《与朱元思书》

2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sì

)通“饲”《马说》

29、才美不外见“见”(xià

n)通“现”《马说》

30、食之不能尽其材“材”(cá

i)通“才”《马说》

31、其真无马邪“邪”(yé

)通“耶”《马说》

32、四支僵劲不能动“支”(zhī)通“肢”《送东阳马生序》

33、同舍生皆被绮绣“被”(pī)通“披”《送东阳马生序》

34、百废具兴“具”(jù

)通“俱”《岳阳楼记》

35、属予作文以记之“属”(zhǔ)通“嘱”《岳阳楼记》

36、玉盘珍羞直万钱“羞”(xiū)同“馐”《行路难》

37、玉盘珍羞直万钱“直”(zhí

)同“值”《行路难》

九年级(上册)

38、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適”(zhé

)通“谪”《陈涉世家》

39、为天下唱“唱”(chà

ng)通“倡”《陈涉世家》

40、固以怪之矣“以”(yǐ)通“已”《陈涉世家》

41、将军身被坚执锐“被”(pī)通“披”《陈涉世家》

42、故不错意也“错”(cuò

)通“措”《唐睢不辱使命》

43、仓鹰击于地上“仓”(chāng)通“苍”《唐睢不辱使命》

44、欲信大义于天下“信”(xì

n)通“伸”《隆中对》

45、自董卓已来“已”(yǐ)通“以”《隆中对》

46、是以先帝简拔以“简”(jiǎn)通“拣”《出师表》

47、必能裨补阙漏“阙”(qūe)通“缺”《出师表》

九年级(下册)

48、公输盘不说“说”(yuè

)通“悦”《公输》

49、子墨子九距之“距”(jù

)通“拒”《公输》

50、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yù

)通“御”《公输》

51、公输盘诎“诎”(qū)通“屈”《公输》

52、亲戚畔之“畔”(pà

n)通“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3、曾益其所不能“曾”(cēng)通“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4、困于心,衡于虑“衡”(hé

ng)通“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5、入则无法家拂士“拂”(bì

)通“弼”《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6、故患有所不辟也“辟”(bì

)通“避”《鱼我所欲也》

5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bià

n)通“辨”《鱼我所欲也》

58、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dé

)通“德”《鱼我所欲也》

59、乡为身死而不受“乡”(xiāng)通“向”《鱼我所欲也》

60、小惠未徧“徧”(bià

n)通“遍”《曹刿论战》

61、始一反焉“反”(fǎn)通“返”《愚公移山》

62、汝之不惠“惠”(huì

)通“慧”《愚公移山》

6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wǘ) 通“无”《愚公移山》

64、一厝朔东“厝”(cuò

)通“措”《愚公移山》

依据语境分析,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离开语境分析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实词词义常常是一词多义,需要依据上下文确定其含义。

命题一般把实词词义与理解文意结合起来考查,借此扩大考查面,解答时,也需要结合文意的理解来推敲词义。

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

概括起来,古今异义主要有这样几种:

1、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

如“江”“河”二字,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现在除了指长江、黄河外,更多用于泛指,指一切江、河。

2、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

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亲戚”,古代除了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外,通指自己家庭中的成员,现代汉语中则不能用于自己家庭中的成员。

3、词义转移,即一个词由表示某事物变为表示另外的事物。

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在则表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卑”指地位低下,陆游诗“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卑”即此义,“鄙”指见识短浅;

而现在则是个地道的贬义词,用来形容人的行为品质恶劣。

 

现代汉语中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汉语中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短语,这类词不是太多,但一定要引起特别重视。

如“无论”,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起关联作用的连词,而文言文里却是两个词,如《桃花源记》中“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无论”就是两个词:

无,不要;

论,说。

(2)关于虚词的考查。

关于虚词的考题,基本上也相对固定,即在文段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或不相同,也可以灵活设题。

一般来说,虚词的考查,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

这种题型,大大降低了难度,估计这种形式还将使用下去。

有的题型在相对固定的情况下,会略有变动。

虚词考查不会刻意回避,根据语段中出现的虚词而定。

虚词的复习应从如下方面入手:

对重点的、常用的虚词,应结合例句归纳出其基本用法,可用列表法,对各个虚词的词性,用法,意义,例句加以整理,使之系统化。

疏理后,熟悉文中主要的例句,结合语境来理解虚词的用法。

2、关于文言文的句子翻译。

A、翻译题综述:

文言文句子翻译是文言文学习的最后目的。

近几年一直用主观题,这是较好的考查方式。

因为客观题翻译实际上演变成了对个别实词、虚词的推测、对文言句式的理解,并没有检验出文言翻译的实际能力。

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检测考生是否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有效手段,它虽然侧重于古汉语语言形式的考查,但由于同时也涉及内容,因而是中考文言文阅读中一种综合性的考查手段。

文言文的翻译讲究信、达、雅。

所谓信,指的是准确无误,忠实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不可随意增减内容。

所谓达,指的是译文语句通顺,语意明确,行文规范。

所谓雅,是指能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这是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的最高要求。

从考查的特点和目的出发,中考中的文言文翻译总是以直译为主,意译只能是一种次要的方式。

这里说的直译,是指将原文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包括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和所采用的表达方式。

课内的文言文翻译以理解记忆为主,课外文言文翻译在原有积累知识的基础上,还应掌握以下具体方法。

1)、留。

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古代国名、朝代名、年号、人名、地名、官名、政区名,以及器物,度量、典章制度等专名之称。

这些词不必翻译,原样保留。

例:

"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中的"

南阳"

和"

西蜀"

作为地名不用译出。

2)、补。

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a、文言文中是单音节词,现代汉语中已变成复音的要补成复音词。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中"

妻子"

要翻译成"

妻子儿女"

b、遇到文言文中的省略之处,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补出省略的内容。

战则请从"

译成"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起去"

3)、换。

文言文中有不少词语,现代虽然还用,但不是古代的意思,翻译时都应古代意思。

先帝不以臣卑鄙(译为身份低微,见识地下),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删。

文言中有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和它相当的词,或者没有必要翻译出来,翻译后反而会造成语句补顺,对这样的虚词就可以删去不译。

例句首的发语词、句中的语助词、在句中表示顺承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的助词等虚词,均可略去不译。

5)、顺。

文言文翻译时,还会遇到一些修辞现象、委婉说法,翻译时要灵活处理,以使译文明白通顺。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庙堂"

指代朝廷,所以应译成"

在朝廷做官就为老百姓担忧"

B、谈文言教学“猜译”

一、关于“猜译”

文言文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原则是忠实于原文的意思,不走样。

通常,文言文的翻译采用六字法:

留、删、扩、换、补、调。

在新课改下的文言文教学中,应注重积累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辨识多义字、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辨识单音词和双音词),注意常用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

对于文中的一些尚存疑义或自己把握不准的字词,根据文言文所反映的时代和上下语境,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先根据上下文猜测其意思,然后对照几种理解展开小组讨论和探究,从而更准确地理解字词,进而全面到位地把握全句、理解全文的意思。

经常性的“猜译”,会不断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语感,及时总结文言语法,增强学生学习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猜译”例举

1.语境释义

文言文中的字词不能脱离文章所反映的时代和上下文的语境来理解,并且有一些字词在文言中比较活跃,只有通过语境中才能确定其含义,以便总结该字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而”字,在文言文中主要作连词,表示前后词句修饰、并列、递进、承接、转折等关系。

如“佣者笑而应曰”(《陈涉世家》)中“笑”是“佣者”的表情,“而”表示修饰关系;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中指“泉水香甜,酒水清洌”,“而”表示并列,可不译;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同上)中“而”后的内容较前更进一层,可译为“而且或并且”,表示递进关系;

“水落而石出”(同上)中“水落”和“石出”有先后顺序,“而”在其中表示承接关系;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同上)中“而”字前后意思有了转折,可译为“可是或但是”等。

“为”读“wé

i”作动词时非常活跃,依上下文语境变换其意思。

如“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隆中对》)中《梁父吟》是古歌曲名,“为”在这里应释为“唱”;

“为坛而盟”(《陈涉世家》)中“坛”是盟誓的高台,“为”即是“修建”之义;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陌上桑》)中“青丝”和“桂枝”都是名词用作状语,是“用青丝”和“用桂枝”的意思,而“笼系”和“笼钩”是罗敷手所用器物,“为”在这里应是“做”的意思。

2.因义定音,因音定义

古汉语中一些常用实词,因处在不同的时代和语境音不同,义也不同。

有时可以根据字的读音而知其义,有时可以依据字的意义而知其音。

正是在读音的变化中,字义也在发生着变化。

3.常用通假知音义

古汉语中的某些字,如果用它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不能解释时,我们就应该考虑它是否是通假字了,况且许多字在古汉语中已成了通用的通假字了。

如:

亡──无、尔──耳、见──现、说──悦、直──值、反──返、食──饲、邪──耶、不──否、曾──增、女──汝、要──邀、信──伸、被──披、衡──横、有──又等。

如此之例,不胜枚举,在文言文中应该培养学生在释义的同时,及时总结通假字使用的情况,提高辨别文言文中通假字的能力。

4.词类活用释义

词类活用指古汉语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一类词临时用作另一类词并且改变了原来的语法语义的语言现象。

其特点:

一是要有具体语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

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此处活用彼处未必。

当一些词在具体的语境中无法用原来的语法语义解释的时候,可先依据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解释其含义,以达到句意通畅,然后再依据其此处的含义辨别词的活用类型。

词类活用常见的有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如“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中的“王”当动词讲,“为王”之意;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同上)中“丹”用作状语,“用丹砂”之意;

“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犬”用作状语,“像狗一样”之意。

使动用法如“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苦、劳、饿、空乏”,而意动用法如“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中的“异”。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猜译”,既适应了新课程的标准,培养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逐步养成学生自主探究文言文的方法和习惯,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

C、总结:

文言文的翻译,复习备考,应要求学生坚持直译意译相结合,平时训练要养成脱开课本注释直接翻译的习惯。

语段或文章中心句、表明主旨句、名言、警句等有深刻含义的句子,要重点把握。

句法上比较特殊的句子肯定是把握的重点。

(比如:

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等等。

3、对文意的理解,要筛选和提取信息。

历次考试中明显地反映出来,很大一部分学生因审题不清,造成答非所问现象,从而导致失分。

所以我们要教给学生:

(1)准确全面地审清题干,弄清指向。

(2)对文言文段要总体把握。

(3)题型是客观题,要排除不合格信息。

不合格信息包括:

理解片面,节外生枝、望文生义,有意增减内容,不符原意等。

4、学会归纳内容要点,概括评价主要思想内容,人物评价的答题技巧,答题时应从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描写来判定人物的性格,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后,还应多角度思考文中人物给我们的有益启示。

涉及观点的问题,答题时要学会抓住关键语句的含义及作者和时代的背景来理解文章。

总之,文言文的复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功夫在课外"

,我们定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就多记忆、多归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