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铁岭市六校协作体高三第三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84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7.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铁岭市六校协作体高三第三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辽宁铁岭市六校协作体高三第三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辽宁铁岭市六校协作体高三第三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辽宁铁岭市六校协作体高三第三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辽宁铁岭市六校协作体高三第三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辽宁铁岭市六校协作体高三第三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辽宁铁岭市六校协作体高三第三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辽宁铁岭市六校协作体高三第三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辽宁铁岭市六校协作体高三第三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辽宁铁岭市六校协作体高三第三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辽宁铁岭市六校协作体高三第三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辽宁铁岭市六校协作体高三第三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辽宁铁岭市六校协作体高三第三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辽宁铁岭市六校协作体高三第三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辽宁铁岭市六校协作体高三第三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辽宁铁岭市六校协作体高三第三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辽宁铁岭市六校协作体高三第三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辽宁铁岭市六校协作体高三第三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辽宁铁岭市六校协作体高三第三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铁岭市六校协作体高三第三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docx

《辽宁铁岭市六校协作体高三第三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铁岭市六校协作体高三第三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辽宁铁岭市六校协作体高三第三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docx

辽宁铁岭市六校协作体高三第三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辽宁铁岭市六校协作体高三第三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镜子中的难题

①人人都照镜子,对镜子总是使物体左右反转习以为常。

然而,为什么镜子使物体左右反转,而不使物体上下反转的问题,自古以来就被称为“镜像难题”。

镜像问题不仅涉及到镜子的几何光学性质,还涉及到人在看映在镜子里的像时的心理作用,这是镜像问题成为千古之谜的原因之一。

②当你面对镜子,举起左手,这时映在镜子里的自己举起了右手。

这时你猛然发现,镜子让自己左右反转了。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镜子形成像的机理是怎样的呢?

找一面镜子垂直于地面放置,在镜子前面依次放三个箭头,箭头的指向分别是向上、向右和向前。

垂直镜面,从镜子外向镜子里移动箭头,我们将看到,向上和向右的箭头的实像和虚像会重合在一起,箭头与箭头重合,箭尾与箭尾重合。

可是,惟独与镜面垂直的向前的箭头,实物和虚像方向反转,箭头和箭头不能重合。

这样看来,从光学角度讲,镜子其实是把实际的物体的前后反转了。

可是,为什么我们感觉到的却是左右方向的反转呢?

原来,通常在面对周围的物体时,我们是以自己身体作为坐标系来判断它们的位置情况。

如果看到自己头上的物体,就会判断“那个东西在上面”;如果看到自己左手方向有个物体,则会判断“那个东西在左边”。

在照镜子的时候,我们却以镜子中的像作为坐标系,本来是前后反转,却最后强加给了左右方向,于是在人的眼中,镜像和实物出现了左右反转。

③我们照镜子,会感觉到左右发生了反转;但是生活中也有感觉左右不反转的事例,比如说汽车的后视镜。

假设你坐在车里,有人骑摩托车试图超越你的车,在后视镜里,当你看到试图从右侧超越自己的摩托车时,真实的情况是,它的确是打算从右边超越过去。

在这种情形下,尽管我们看到了映在镜子里的车后的像,但是却不会产生左右反转的感觉。

如果将这个搞错了,以为既然是镜像,左右反转,因此判断摩托车是想从左边超越自己,则十有八九会发生交通事故。

为什么我们不会产生左右反转的感觉呢?

在驾驶员的视野中,不管是镜子内或镜子外,都能看到延伸向前方或后方的道路,两者的方向实际上是相反的。

但这个时候,我们会下意识地在镜子内外的世界里使用同一个坐标系,所以有后视镜的场景中,人对镜中的像不产生左右反转的感觉。

④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

当人们用共同的坐标系捕捉镜子内外的世界时,不会产生左右反转的感觉;而如果人们用不同的坐标系分别适用在镜子内外的世界时,我们就会产生反转的感觉。

很显然,镜子的神秘有潜在的心理机制的作用。

⑤通过对镜像问题的研究,我们会发现,大脑意识是具有可塑性的,脑内生理上的机制可以根据后天情况加以改变,产生对后天情况的适应。

通常,我们毫不怀疑地使用上下、前后、左右的概念生活着。

但是,如果情况改变,我们的大脑能够把过去的常识封锁,重新塑造出另一套坐标系。

总之,镜子既平凡又神秘,它把我们的大脑引向无边无际的深邃世界,而且,它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个神秘世界的入口,这是多么地不可思议。

(选自《百科知识》2008年第四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镜像难题”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看映在镜子里的物体时,有时会感觉到左右反转,有时却感觉左右不反转。

B.人们在照镜子时发觉,镜子会使物体发生左右反转,而不能使物体发生上下反转。

C.镜像反转这一镜像难题,不仅与几何光学的性质有关,更与照像人当时的心情有关。

D.从镜子成像的机理来看,镜像只是把物体的前后反转了,而不是左右方向的反转。

2.下列对于“镜像难题”形成原因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光学角度讲,镜子其实是把实际的物体的前后反转了。

B.人们在照镜子时,多会以自己的身体作为坐标系来判断位置情况。

C.人们在照镜子时,多会以镜子中的像作为坐标系来判断位置情况。

D.人们在照镜子时,多会因为所处的环境和位置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感觉。

3.依据原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镜像难题其实并不玄妙,它只是人们在照镜子的时候不知不觉置换了定向的坐标系。

B.用箭头做实验,镜子中的虚像通常与镜子前面的实像能够重合,唯独那些与镜面垂直的箭头不能。

C.有过驾驶经验的人,一般情况下不易产生左右反转的错误感觉,尤其是在驾驶过程之中。

D.镜像难题之所以让人有神秘之感,是因为其中有潜在的心理机制在起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

琼幼时随父在边,尝谒东荆州刺史曹芝。

芝戏问曰:

“卿欲官不?

”对曰:

“设官求人,非人求官。

”芝异其对,署为府长流参军。

文襄以仪同开府,引为刑狱参军,每加勉劳。

并州尝有强盗,长流参军推其事,所疑贼并已拷伏,唯不获盗赃。

文襄付琼更令穷审,乃别推得元景融等十余人,并获赃验。

文襄大笑,语前妄引贼者曰:

“尔辈若不遇我好参军,几致枉死。

除南清河太守,其郡多盗,及琼至,民吏肃然,奸盗止息。

零县民魏双成失牛,疑其村人魏子宾,送至郡,一经穷问,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密走私访,别获盗者。

从此牧畜不收,多放散,云:

“但付府君。

”有邻郡富豪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为贼攻急,告曰:

“我物已寄苏公矣。

”贼遂去。

郡中旧贼一百余人,悉充左右,人间善恶,及长吏饮人一杯酒,无不知。

琼性清慎,不发私书。

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统,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常得郡县为征。

及欲求谒,度知其意,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研虽为债数来,

无由启口。

其弟子问其故,研曰:

“每见府君,径将我入青云间,何由得论地上事。

”有百姓乙普明兄弟争田,积年不断,各相援引,乃至百人,琼召普明兄弟对众人谕之曰:

“天下难得者兄弟,易求者田地,假令得地,失兄弟心,如何?

”因而下泪,众人莫不洒泣,普明弟兄叩头乞外更思,分异十年,遂还同住。

禁断淫祠,婚姻丧葬皆令俭而中礼。

又蚕月预下绵绢度样于部内,其兵赋次第并立明式,至于调役,事必先办,郡县长吏常无十杖稽失。

当时州郡无不遣人至境,访其政术。

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

琼普集郡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

州计户征租,复欲推其货粟。

纲纪谓琼曰:

“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

”琼曰:

“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

”遂上表陈状,使检皆免,人户保安。

在郡六年,人庶怀之。

遭忧解职,故人赠遗,一无所受。

毕义云为御史中丞,以猛暴任职,理官忌惮,莫敢有违。

琼推察务在公平,得雪者甚众,寺署台案,始自于琼。

迁三公郎中。

赵州及清河、南中有人频告谋反,前后皆付琼推检,事多申雪。

尚书崔昂谓琼曰:

“若欲立功名,当更思余理,仍数雪反逆,身命何轻?

”琼正色曰:

“所雪者怨枉,不放反逆。

”昂大惭。

京师为之语曰:

“断决无疑苏珍之。

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

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

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籴淮南,遂得商贾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

后为大理卿而齐亡,仕周为博陵太守。

(节选自《北齐书•苏琼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署为府长流参军署:

部署,安排

B.禁断淫祠淫:

过分,过度

C.乃别推得元景融等十余人推:

推求,推断

D.复欲推其货粟货:

收买,买进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吏民对苏琼的信服的一组是(3分)

①民吏肃然,奸盗止息②从此牧畜不收,多放散

③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④当时州郡无不遣人至境,访其政术

⑤寺署台案,始自于琼⑥京师为之语曰:

“断决无疑苏珍之

A.①③④⑤B.②③④⑥C.①②④⑥D.②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琼对事情有独到的见解,办案细致用心。

对于为官一事,幼时的苏琼就有其独到的见解,并由此踏入仕途。

为官之后,为寻得真正的罪犯,能秘密巡视私访。

B.苏琼为政有方,成为一时典范。

苏琼在治盗、安民、约束官吏、设立制度方面颇有成效,他的做法不仅使民众信服,也使得其它州郡前来学习。

C.苏琼清廉谨慎,审察案件务在公平。

他从不接收私人信件,也不受人馈赠。

他审案追求公正,解救了很多含冤的百姓,也洗脱了一些谋逆者的罪名。

D.苏琼有着真性情,能一心为民,有担当。

在解决乙普明兄弟的纷争时,他动情泪下;在帮助百姓渡过饥荒时,他宁愿牺牲自身;在别人为其点明仕途经济时,他能正色反驳;在面对不合理的制度时,他能尽力申诉。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郡中旧贼一百余人,悉充左右,人间善恶,及长吏饮人一杯酒,无不知。

(5分)

(2)尚书崔昂谓琼曰:

“若欲立功名,当更思余理,仍数雪反逆,身命何轻?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秋日酬王昭仪汪元量①

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

黄金台愧少知已②,碧玉调将空好音③。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萧萧入短襟④。

注释:

①汪元量:

南宋末人,以善琴供奉内廷。

南宋亡,汪元量与王昭仪俱被掳北去。

②黄金台:

在今河北易县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其上,以延天下士,遂以为名。

③碧玉:

“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

碧玉,汝南王妾名。

”(《乐苑》)④劲气:

寒气。

8.“愁”是这首诗的诗眼,诗的首联、颔联是如何表现这种浓愁的?

(5分)

9.诗的后两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而后人哀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同舍生皆被绮绣,,腰白玉之环。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蒲公英情人[美]欧•亨利

和舒伦堡家庭餐馆达成的协议,是萨拉单枪匹马闯世界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这家餐馆紧挨着她租住的老式红砖房子。

一天晚上,在餐馆用过晚饭以后,她顺手拿走了放在餐桌上的菜单。

菜单上的字迹潦草的几乎无法辨认。

第二天,萨拉给舒伦堡看了一张漂亮的打印菜单。

菜名在右边排列得整整齐齐。

老舒伦堡十分高兴。

在萨拉离开之前,他欣然与她签订了协议:

她负责餐馆里21张餐桌的菜单打印。

早餐、中餐、晚餐各一份,菜单每日更新。

作为回报,舒伦堡将把一日三餐送到萨拉的房间里。

这个协议,双方都感到非常满意。

现在在舒伦堡家庭餐馆用餐的人可以知道他们吃到嘴里的东西到底是何物了。

而在这个阴冷的冬日里萨拉也有了食物得以果腹,对她而言这是眼下最要紧的事了。

尽管春天的月份来到了,那还不是春天。

春天总是在该来的时候才来。

街上一月份的积雪还冻得硬梆梆的。

一天下午,萨拉在房间里冻得直打哆嗦。

除了打印餐馆的餐单之外,她无事可做。

萨拉从摇椅里站起来,看窗外,已经是春天了。

事情还要从去年夏天说起,在萨拉到乡下去的时候,她坠入了爱河。

在阳光农场逗留的两个星期里,她爱上了老富兰克林的儿子沃尔特。

他们相偎而坐,他为她编蒲公英花环,他赞美说金黄色的花朵和她深棕色的头发是多么的相称啊。

她害羞的把花环留在地上,跑回屋里,一路上不停地摆弄着手里的草帽。

他们打算在春天结婚——“就在嗅到春天的第一丝气息时。

”沃尔特是这样说的。

然后萨拉回到城里,继续敲她的键盘。

一阵敲门声把萨拉从过去的幸福时光拉回到了现实里,一名侍者带来了第二天的菜单清单。

萨拉在打字机前坐下。

她是一个熟练的打字员,大概只要一个半小时,21张卡片就能准备妥当。

萨拉的手指在键盘上灵巧地弹跳着,就像小虫在夏日的浅溪上翩翩起舞。

她依次而下,细致地让不同长短的菜名在卡片上各就其位。

就在她快要打到水果一栏的时候,萨拉突然冲着菜单哭了起来,眼泪从她充满绝望的心底深处涌了出来,盈满了眼眶。

她已经有两个星期没有收到沃尔特的来信了。

菜单上的下一道菜是蒲公英,——蒲公英和什么蛋?

去它的什么蛋——蒲公英。

沃尔特用金灿灿的蒲公英编织花冠,给他钟爱的女王,他未来的妻。

过了一会儿,萨拉强忍住了眼泪。

卡片必须得打完。

恍恍惚惚中她朝键盘伸出手。

她的心思完全不在这上面,她满脑子里想的全是她在乡下的爱人。

7点钟的时候,侍者送来了晚饭,顺道取走了菜单。

7点半的时候,就到了萨拉读书的时间。

她拿出书,把脚搁在箱子上,读了起来。

门上响起了铃声,房东太太去开门。

萨拉把书扔到一旁,竖起耳朵听着。

楼下的大厅传来了一阵嘈杂声,萨拉跳了起来,夺门而出,书落在了地板上。

你一定猜着了吧!

当她冲到楼梯口的时候,她爱的小伙子也一步三台阶的冲了上来,一把把她抱在了怀里。

“你为什么不给我写信?

哦,为什么?

”萨拉哭喊了起来。

“纽约可是个大城市。

”沃尔特回答说,“一周前我一来纽约就去你的旧住址找你,发现你早在某个星期四就搬走了。

我到处找你,还找了警察。

“我给你写了信的。

”萨拉用力地说道。

“没收到!

“那你是怎么找到我的?

沃尔特笑了,笑得就像春天一样灿烂。

“今天晚上我到隔壁的舒伦堡餐馆吃饭,”他说,”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喜欢吃点时令蔬菜。

我的眼睛在打印精美的菜单上找我要的东西,当我看到的时候,我跳了起来,弄翻了椅子,我大声的喊来了店主。

他告诉我你住这里。

“为什么?

“走到哪儿我都能一眼认出你打的首行大写字母'W',它总是比同行的其他字母稍微偏上一点。

他从口袋里抽出一张菜单,指着那一行。

她认出那正是今天下午她打的第一张菜单,靠右手顶端拐角处还留有她的一滴泪痕。

但在本来应该是植物名称的地方,对金色花朵的回忆让她的手指敲了错误的键,两个菜名之间有一段注释:

“最亲爱的沃尔特加煮鸡蛋。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萨拉的恋人沃尔特远在乡下农场,两人约好春天结婚,却意外失去联系,她每天忍受着精神上的痛苦,还得坚持工作,给一家餐厅打印菜单来维持生计。

B.本文用诙谐的语言,轻松的笔调,曲折的情节,表现一对恋人的悲欢离合,寄寓了作者对他们深深的同情。

C.本文的两位主人公即使在最艰苦的求生环境中,仍能表现出真诚的爱,正是这种爱让他们重逢。

D.本文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独具匠心的结尾以及让人读后产生“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魅力。

E.欧•亨利小说轻松的文字背后是内心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本文主旨就在于揭示现实的不合理,表现主人公在残酷的社会中承受的心灵创伤。

(2)小说中的萨拉具有美好品质,请找出两点并加以简要分析。

(6分)

(3)文中划线部分关于早春环境的描写有哪些作用?

(6分)

(4)这篇小说以“蒲公英情人”为题,也有人以“菜单上的春天”为题,两个标题各有所长,请选其中一个标题,结合全文进行赏析。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林巧稚: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黄薇李响

20世纪上半叶,职业女性崭露头角,却仍备受歧视。

协和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了女性,也为她们设置了一道不近人情的门坎:

担任住院医生的女性,一旦结婚自动解聘,女护士如果结婚必须辞职。

老协和的管理者坚信,一个女人不可能同时扮演贤妻良母和职业女性两种角色。

也许,这既是门坎,也是考验。

坚定的理想和虔诚的信仰,支撑老协和女医护人员以殉道者的姿态,做出常人难以做出的牺牲。

她们大多终身未婚,将自己嫁给了医疗事业,她们是中国医疗史上的特蕾莎修女。

“万婴之母”林巧稚,就是这样一个代表。

林巧稚这个名字家喻户晓,一是因为她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二是因为她亲手接生了5万多婴儿,虽然她自己从未有过孩子。

每一个林巧稚亲手接生的孩子,出生证上都有她秀丽的英文签名:

林巧稚的孩子。

林巧稚说过:

“生平最爱听的声音,就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

林巧稚对待病人极为温柔耐心,难怪很多妇女千里迢迢赶到协和找林大夫。

原协和医院副院长黄人健回忆说,她曾看到林大夫掏出几十块钱给一个流产的贫穷妇女,让她买营养品。

“那时林大夫的工资是300块,像这样资助病人的情况太常见了。

1921年协和医学院落成,毕业于厦门女子师范的林巧稚正是在这一年考入协和。

1929年,林巧稚毕业,入学时有5个女生,3人坚持到最后。

林巧稚学业优异并热心公益,得以留校任职,她是协和第一个毕业留院的中国女生,也因此与协和医院签下了不近人情的聘书。

林巧稚怀着矛盾的心情接下这张光荣的聘书,也接下一纸枷锁。

曾有说法认为林巧稚有过一段朦胧的恋爱,但随着她在医院表现出色,协和派她赴欧美考察深造,恋情也不了了之。

林巧稚去美国进修时,也婉拒了芝加哥大学妇产科的挽留。

1940年林巧稚回国,不久升任妇产科主任,她又创了个纪录:

协和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

直到晚年病重、身体极为衰弱,林巧稚还坚持工作。

家人和学生劝她休息,她说:

“上帝如果让我继续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那么,我存在的场所便是在医院病房,我存在的价值便是治病救人。

”她虽然早已不是住院医师,但她要求值班医生和护士,只要病人出现问题,即使是半夜也要马上通知她,否则她会生气批评。

林巧稚曾说过,“我的惟一伴侣就是床头那部电话。

协和纯净如真空的环境,养成林巧稚单纯倔强的个性,她对政治一无所知,也毫无兴趣。

1949年,人民解放军兵临北平城下,北平城防总司令傅作义的夫人给林巧稚送来一张傅将军亲笔签名的机票,可以搭乘任何一次航班去任何一个城市,傅太太特别说:

“这是多少人用金条换不来的。

”林巧稚谢绝了好意。

她就要在协和守着她的病人。

随着协和“收归国有”,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造”运动展开,老协和知识分子首当其冲。

林巧稚的社会威望和她的政治积极性反差强烈,理所当然是“重点改造对象”。

工作组派她的学生给她讲形势、谈理论,劝导她“揭发美国人的文化侵略”。

林巧稚想不通,“美国人办医学院帮我们培养人才,我的医术就是人家教的……”

与共产党女干部的接触,让林巧稚对共产党人有了更多好感。

有一天,一个穿灰色列宁服的妇女来协和挂号找林巧稚看病,林在问诊中了解到,这名患者1927年生过孩子,因为躲避国民党抓捕不能在大医院就诊,孩子夭折,自己也不能再生育,长征中又落下许多病根……后来她才知道,这位患者是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林对她更增添了同情和敬佩。

北京市委书记彭真的夫人张洁清来协和生孩子的时候,林巧稚经常和她聊天,但并不知道张的身份。

林巧稚与周恩来夫妇、彭真全家的交往,使她对共产党人和新政府有了新的看法。

她的“思想动态”被工作组敏锐地捕捉到,北京市副市长吴晗来到协和,亲自给林巧稚写了100多页学习体会和思想小结。

林巧稚在协和大会上代表教授发言,没有采用吴晗写的报告,她回顾自己在协和不问世事一心从医教书30年,现在她愿意“打开协和的窗子看祖国”。

言辞朴实恳切,在场许多老协和人流下眼泪。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一些著名知识分子纷纷加入共产党。

林巧稚对周恩来说,一个诚实的人不能欺骗组织,也不能欺骗自己。

她是虔诚的基督徒,入党恐怕不便。

周恩来宽慰她不必介意这个问题,在党外一样可以工作。

“文革”中,林巧稚推着四轮车给病人打针送药,清洗便盆,倒痰盂……这些工作她都做得一丝不苟,毕竟,她还没有离开协和,她说这已经是再幸运不过。

“文革”结束后,林巧稚已近80岁,体质逐渐衰弱。

1983年春,林巧稚病情恶化,陷入昏迷,她总是断断续续地喊:

“快!

快!

拿产钳来!

产钳……”4月22日,林巧稚在协和的病床上走向人生终点。

遗嘱中,她将个人毕生积蓄3万元人民币捐给医院托儿所,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的大海中。

(节选自2012年《文汇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协和医院能接纳女性医护工作者,在20世纪上半叶已算是开明之举,所以它对住院女医生和女护士提出的工作就不许结婚的特殊要求虽不合情也是合理的。

B.像林巧稚这样的老协和女医护人员凭借着对工作的坚定信念和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大都终身未婚,像特蕾莎修女一样以爱心坚持工作。

C.从厦门女子师范毕业后,林巧稚又考入协和医学院,在学习八年后留校任职。

林巧稚在协和医院成功地创造了两个第一:

第一个毕业留院的中国女生,第一个中国籍女主任。

D.文中写道林巧稚与邓颖超、张洁清有意的交往后,自己对共产党人有了好感,说明在被改造的过程中她的思想有了一些转变。

E.文革期间,林巧稚在协和医院里仍然一丝不苟地做着医护工作,说明她对医院和患者的感情没有因政治运动而改变。

(2)林巧稚热爱自己的工作,体现在哪些地方?

请简要说明三条。

(6分)

(3)单纯倔强的个性使得林巧稚对政治一无所知又毫无兴趣,从哪些事情上可以看出?

(6分)

(4)林巧稚对政治毫无兴趣,可她却曾拒绝过美国芝加哥大学妇产科的挽留,这是否矛盾?

请结合传记谈谈你对林巧稚的理解和评价。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尽管饥荒闹得灾民满城都是,但一班醉生梦死的达官贵人,却又个个兴高采烈,歌舞升平,胶柱鼓瑟起来。

B.我们并不反对准备,但反对长期准备论,反对饱食终日的亡国现象。

文恬武嬉,行阵和睦,才是我们队伍建设的最终目标。

C.从被科尼法官讲述的一起案件深深触动,到把科尼的故事写成《复活》,托尔斯泰惨淡经营了整整12年。

D.没有昭君出塞,就没有汉与匈奴那五六十年的短暂和平,就不会有双方互不侵扰的城下之盟。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宁浩虽然曾表示“抖鸡贼”的时代已经过去,他希望以情动人,让观众哭出来,但《黄金大劫案》仍然显示了他娴熟的搞笑能力。

B.载人航天技术的突破,是我国高新科技水平显著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的重要体现。

C.人大会上,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安全、诚信以及防止传统文化不受污染等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制约互联网行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

D.参加这次探险活动前他已写下遗嘱,如果万一在探险中遇到不测,四个子女都从他的巨额遗产中按月领取固定数额的生活费。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_______________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有看清楚呢。

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

唐人诗云:

“山远始为容。

”我以为树亦如此。

①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

②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

③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

④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

⑤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

⑥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

A.③②①④⑥⑤B.②①④⑥③⑤C.②⑥③⑤①④D.③②①⑤④⑥

16.台湾作家杨子在《十八岁和其他》中这样形容“青春”:

“十八岁使我想起初长彩羽、引吭试啼的小公鸡,使我想起翅膀甫健、开始翱翔于天空的幼鹰。

”你用什么来比喻你自己心目中的“青春”呢?

仿照例句(结构与例句大体一致)写两句话。

(6分)

仿句:

、。

17、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5分)

日前,部分网友网上发微博称“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

”此则微博引发网友共鸣,这种行为遭到舆论普遍谴责和调侃,更有人搬出“素质差”的论调。

你对“中国式过马路”看法如何,请选取一个角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

表达简明连贺,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抱歉,”大海中的一条小鱼儿问,“您比我年长,所以,您能告诉我,海洋在哪里?

“海洋?

”年长的鱼儿说,“此刻在你身边的不就是海洋嘛。

“噢,真的吗?

我身边的只是水,而我要寻找的是海洋。

”鱼儿说完,失望地游向别处,继续寻找海洋去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