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先秦诸子百家试题答案及解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8415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百家试题答案及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百家试题答案及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百家试题答案及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百家试题答案及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百家试题答案及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百家试题答案及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百家试题答案及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百家试题答案及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百家试题答案及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百家试题答案及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百家试题答案及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百家试题答案及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百家试题答案及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百家试题答案及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百家试题答案及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百家试题答案及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百家试题答案及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百家试题答案及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百家试题答案及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百家试题答案及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百家试题答案及解析.docx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百家试题答案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先秦诸子百家试题答案及解析.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百家试题答案及解析.docx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百家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百家试题答案及解析

1.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8分)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

“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

“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答案】没有有仁心却遗弃父母的人,没有讲道义却把君王摆在次要位置上的人。

【解析】注意重要的文言:

未:

没有。

而:

却。

亲:

父母。

后:

将……放在后面。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对于梁惠王提出的“利”,孟子是怎样认识的?

请结合文段概括。

(4分)

【答案】孟子认为,不能先利后义,如果人人“利”字当头,大家就会互相坑害国家也会危险;(2分)只有实行仁义之道,才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意为:

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

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

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由此可得出答案。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

孟子曰:

“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

(1)结合上面选段,简析“大人”(有德行的人)的处事原则。

(2分)

(2)结合上面选段,分析孟子在个人修养上阐述了什么观念。

(4分)

【答案】

(1)有德行的人能够辨别真正的礼和义,对于非礼之礼和非义之义坚决排斥。

说话不一定都兑现,做事不一定都彻底,只要落实在“义”上就行。

(2分)

(2)孟子在此强调在个人修养上要注重选择,要懂得什么是自己该做和不该做的,才会有所作为。

首先要“不为”,即不去做不符合礼和不符合义的事情,无论说话和做事都要以礼和义为准则,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为”。

(4分)

【解析】解答此题,必须先把原文读懂。

题中的文段可译为:

孟子说:

“不合礼仪的礼,不合道义的义,品德高尚的君子是不肯做的。

”孟子说:

“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

”孟子说:

“人要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为。

”在此基础上,回答第一问就不难了,只需将三段译文加以总结即可。

至于第二问,只要根据这三段文字都讲了“为”与“不为”的问题,就不难概括出“选择”这个词语。

【考点】识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

3.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6分)

①子曰:

“躬自厚【注】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注】厚:

重,与“薄”相对。

②孟子曰:

“仁者如射:

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孟子·公孙丑上》)

(1)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

(2分)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请简述。

(4分)

【答案】

(1)(2分)都强调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或严于责己,宽以待人。

)(意思对即可)

(2)(4分)孔子的话侧重点是,少责备别人,从而避免别人的怨恨。

孟子的话侧重点是,如果不如别人,不要怨恨别人,而要从自身寻找原因。

(意思对即可)

【解析】解答此题,必须先把原文读懂。

题中的文段可译为:

(1)孔子说:

“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2)孟子说:

“实行仁政,就好比射箭,射箭的人先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才发射;发射而没有射中,不埋怨胜过自己的人,只要反过来找自己的问题就行了。

”在此基础上,找出两个文段内容的共同之处就不难了。

至于第二问,孔子强调的是“远怨”,而孟子强调的是“正己”。

【考点】识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

4.孔子对从政的基本态度是:

政治清明时,应积极贡献心力;若执政者失道,则暂时退出权力结构。

下列《论语》文句,表现这种态度的一项是(     )

A.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B.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吾无隐乎尔。

C.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D.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答案】D

【解析】A项是楚狂接舆说的话,他劝谕孔子当隐士;B项是孔子坦言从来不对弟子有所隐瞒;C项是桀溺说的话,他主张避世隐居。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5.以下选段主要体现了孔子的哪两种重要思想(原则)?

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

答:

                                                                                     

【答案】中庸之道,因材施教。

【解析】根据文中“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这句的意思“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加以抑制”就可揣摩出孔子的中庸之道与因材施教的思想。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6.文化经典阅读:

阅读《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9分)

孟子曰:

“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

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

巫匠亦然。

故术不可不慎也。

孔子曰: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

’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

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

人役而耻为役,由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

如耻之,莫如为仁。

仁者如射:

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孟子·公孙丑上》)

【1】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

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

译文“造箭的人难道比造铠甲的人不仁吗?

造箭的唯恐(造的箭不尖利)不能射伤人,造铠甲的唯恐(铠甲不坚硬)使人被射伤。

B.“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

译文“内心仁慈才是美。

选择不和有仁德的人相处,哪能算聪明?

C.“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李密《陈情表》

译文“我因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弃我而死去。

D.“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庄子《逍遥游》)

译文“天色深蓝,难道是它真正的颜色吗?

还是因为太远太高,看不到它的边际呢?

【答案】B

【解析】(3分)“里仁为美;择不处仁”应译为“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好。

经过选择却不住在有仁德的地方”)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孟子在这里把行仁的人比作“       ”,如果“为仁”没有达到自己要的效果,就要学会“            ”(2分)(请用原文回答,第一空两个字,第二空四个字)

【答案】(2分)“射者”“反求诸己”(一格1分)

【解析】根据“仁者如射”与“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就可填准两空。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孔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怎样理解“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结合前文简要分析。

(4分)

答:

                                                                                        

【答案】(4分)他们都认为,仁是内在的美,是天赋予人的最尊贵的爵位,是人心灵安定的住所。

(1分)人人都应该追求仁,不去行仁是可耻的。

(1分)而且人人都可以做到仁,为仁要从自己做起,(1分)如果做不好,应该反思自己,更加努力“为仁”。

(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抓住“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如耻之,莫如为仁”“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这些关键句子加以理解评价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参考译文:

孟子说:

造箭的人难道比造铠甲的人不仁吗?

造箭的唯恐(造的箭不尖利)不能射伤人,造铠甲的唯恐(铠甲不坚硬)使人被射伤。

(求神治病的)巫医和(做棺材的)木匠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

所以谋生的职业不能不慎重选择啊。

孔子说:

‘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好。

经过选择却不住在有仁德的地方,哪能算聪明?

’仁,是天(赋予人的)最尊贵的爵位,是人最安定的住所。

没有谁阻挡他(行仁),他却不仁,这是不明智。

不仁、不智,无礼、无义,只配当别人的仆役。

当了仆役而觉得当仆役羞耻,就像造弓的觉得造弓可耻,造箭的觉得造箭可耻一样。

果真觉得可耻,不如就行仁。

行仁的人就如比赛射箭:

射箭手先要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放箭;射不中,不怨恨赢了自己的人,只有反过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罢了。

7.文化经典(6分)

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

“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

“然则师愈与?

”子曰:

“过犹不及。

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

【1】下列选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张与子夏,一个张扬,一个内敛;一个做事常有过分之处,一个做事常有不及之处。

孔子认为他们都不道。

B.子路问孔子,听到了道理,能不能马上行动起来。

孔子告诉他,要先请教父亲或兄长的意见,然后才能去行动。

C.冉求向孔子问起了子路问的问题,却得到不同的答案,这使公西华纳闷,他认为孔子对不同的学生可能有偏心。

D.孔子告诉公西华,冉求做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前进;子路好勇逞强,所以要约束他,让他懂得后退。

【答案】C

【解析】公西华仅仅纳闷纳闷而已,并没有认为孔子对不同的学生有偏心。

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请根据上面的选段,简要谈谈你对因材施教与中庸思想关系的理解。

(3分)

                                                                                           

【答案】冉求做事畏缩不前,所以孔子鼓励其前进;子路莽撞冒进,所以孔子劝其后退。

孔子在教育上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教育,这正体现了他的中庸思想。

【解析】解答本题要回到文段中,认真理解孔子对于不同学生所采取的不同教育方式,就不难理解因材施教正是孔子中庸思想的体现。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8.文化经典阅读(5分)

孟子去齐。

尹士语人曰:

“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

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

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

士则兹不悦。

高子以告。

曰:

“夫尹士恶知予哉?

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

予不得已也。

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

王庶几改之。

王如改诸,则必反予。

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予虽然,岂舍王哉?

王由足用为善。

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

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

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

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

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

尹士闻之,曰:

“士诚小人也。

【1】翻译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2分)

则是干泽也                ②天下之民举安           

【答案】①求  ②全

【解析】本题着重考查了重要实词的意义。

解答类似题目一定要借助语境,“干泽”其实就是干禄的意思,因此“干”就是求的意思;根据语境很容易理解“举”就是全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孟子要离开齐国,却又在昼地停留三天。

由这件事可见孟子怎样的思想品性?

(3分)

                                                                                            

【答案】①以天下为己任,渴望实现济世的理想;②不轻易放弃理想;③为实现理想,不意气用事、自恃清高(不拘小节)。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

抓住文中“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

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就可揣摩出孟子的思想品性。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9.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①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②。

”(《论语•学而》)

子夏曰: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③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

注释:

①汎:

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

②文:

古代文献。

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③致:

献纳,尽力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这些比“文”更重要。

B.孔子认为如果在道德修行之外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文”应该是在道德修养之后才追求的。

C.“亲仁”就是“贤贤”,就是尊重贤者,就是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道德修养是君子立身行事的根本。

D.儒家重视人的道德修为,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这样的教育观,完全是站在剥削阶级的立场上,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答案】D

【解析】首先,儒家重视道德修为,并不是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其次,儒家的“道德修养第一,文化知识第二”的观点,只是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并不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解答此类题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每个选项置于原文进行比对,比对中很容易发现问题所在。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就以上两章内容,说说孔子是如何看待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二者关系的。

(3分)

                                                                                           

【答案】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

(观点1分)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

(简析2分)

【解析】根据原原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可知孔子首先强调的是道德教育,再根据“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知在道德教育良好的前提下再学习文化。

根据第二章中最后“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可知孔子更重视道德的教育。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参考译文:

孔子说:

“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子夏说:

“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

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10.子贡问孔子怎样与朋友相处,孔子说: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自辱焉。

”(《论语·颜渊》)请对孔子的话作解读,要解读出一定的深度。

(3分)

                                                                             

                                                                            

                                                                          。

【答案】在人伦关系中,“朋友”一词是最松驰的一种。

朋友之间讲求一个“信”字,这是维系双方关系的纽带。

但对待朋友的错误,要坦诚布公地劝导他,推心置腹地讲明利害关系,但他坚持不听,也就作罢。

如果别人不听,你一再劝告,就会自取其辱。

这是交友的一个基本准则。

所以清末志士谭嗣同就认为朋友一词最值得称赞,他甚至主张用朋友一伦改造其他四伦。

其实,孔子这里所讲的,是对别人作为主体的一种承认和尊重。

【解析】首先要明白孔子所说的“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自辱焉”这番话的意思。

子贡问交友的道理。

孔子说:

“朋友有过失,要尽心尽力劝告他,并引导他向善。

朋友要使不接受劝导就算了,不要再自讨没趣了。

”劝善规过,是朋友的道义责任,所以“益友”才能与“良师”相提并论。

可是在朋友听不进逆耳的忠言时,也只有闭嘴大吉了。

不然,就会大伤感情,甚至大打出手。

所以,开豁的心胸,理性的判断,极力的忍耐,是接受忠告的必要条件。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化经典观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

点评:

经典文化观点的理解,除了结合具体的语段去体味其中所表现出来的观点与内容内涵外,平时复习时,应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所表现的思想作归纳和整理,了解流派各代表性人物的主要思想。

答题时,要联想这些思想,并能结合具体的语段作适当的解读。

11.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

“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

子曰:

“君子哉,若人!

尚德哉,若人!

【1】从上面材料可以看出孔子主张建立一个         的社会。

(1分)

【答案】有道/有德/为政以德

【解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孔子主张建立一个以道德治理国家的社会。

【2】在《论语》中孔子多次称颂尧舜禹,有人说是孔子对“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朴野(朴质无华)生活的向往,在这一点上和老庄思想是相同的,对此你怎么认为?

(3分)

                                                                         

【答案】在《论语》中孔子虽然多次称颂尧、舜、禹、稷,但他赞美的主要是他们高尚的个人品德和德政,并非“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朴野生活。

在这一点上孔子与老庄思想是不同的,孔子反对的不是文明的进步,而是道德的退化,他希望通过恢复周礼,通过道德教化来积极地建设理想社会。

优秀高尚的道德是人类的本质特征,它应该成为人类的永恒精神。

因此,在孔子学说保守的现象后面,包含着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

【解析】不赞成题中观点。

从第二段材料看,南宫适说“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孔子评价南宫适“君子哉,若人!

尚德哉,若人!

”可见孔子借赞美他们高尚的个人品德和德政而赞美南宫适的高尚的个人品德和德政。

因此,在《论语》中孔子虽然多次称颂尧、舜、禹、稷,但他赞美的主要是他们高尚的个人品德和德政,并非“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朴野生活。

另外还可以结合其他作品来谈。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要点。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点评:

阅读及解题思路:

 一、整体感知,迅速把握文章谈论的问题。

二、细读全文,分析概括每段的大意,总结文章的观点,分析论证的方法。

细读时要解决以下几个题:

 1.明确文章从哪些角度来论述中心话题的,即要分层理解,概括出每段的段意来。

2.掌握作者在议论时都用了一些什么论据(材料),使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三、阅读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而要准确完整地答好问题,也要注意答题的技巧。

 1.审清题干:

 首先要对题干做一番分析,明白问的是什么,指向哪些段落,即答题区在哪里。

这样在答题的时候,范围清楚,目的明确。

 2.归纳、概括:

 找出问题的答题区后,则需对有关的关键句进行压、缩、改、换。

12.阅读下面二则《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

①孟子曰:

“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

孟献子,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

乐正裘,牧仲,其三人.则予忘之矣。

献子之与此五人者友也,无献子之家者也。

此五人者,亦有献子之家,则不与之友矣。

非惟百乘之家为然也,虽小国之君亦有之。

……” (《孟子·万章下》)

②孟子谓万章曰:

“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土;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事也,是尚友也。

(《孟子·万章下》)

【1】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与今人交友务必要颂读其诗文,做到“知其人”后方可结交。

B.“又尚论古之人”的意思是:

又向上追论古代的人。

C.孟子说的“不挟”即不要有倚仗的念头。

D.选段②,孟子以层层推进的形式阐述了自己对于交友的认识。

【答案】A

【解析】A(“知其人”指的是古人)

【考点】考查学生“理解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点评:

本题虽然考的不是句子翻译,但是侧重点仍然是对文言语句的理解。

要想做对这个题,首先要将两个个句子的含义都弄懂了理解通了才能做对。

【2】请你根据上面的文字,谈谈孟子对于交友的认识。

(3分)

【答案】孟子认为交友要交有德之友,(1分)要广泛结交道德修养高尚的朋友;(1分)不但要和今人交友,还要和古人交友。

(1分)

【解析】孟子说:

“不依仗自己年纪大,不依仗自己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的富贵。

交朋友时,是因为朋友的品德好才去交他,心中不要存在任何有所依仗的观念”,本章清楚地说明了孟子的交友原则,他认为“择友”,是因为朋友的品德好才去交他,心中不要存在任何有所依仗的观念。

本题从其他角度解答也可,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针对问题谈观点的能力。

点评:

此题是一道半开放题,针对孟子的言谈,来谈孟子“择友””的观点。

在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要参照孟子的论点,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的观点定然不会相同,但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孟子的观点说出相应的理由。

【参考译文】①万章问道:

“请问怎样交朋友。

”孟子说:

“不依仗自己年纪大,不依仗自己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的富贵。

交朋友时,是因为朋友的品德好才去交他,心中不要存在任何有所依仗的观念。

”孟献子是拥有兵车百辆的世家,他有五个朋友:

乐正裘、牧仲,其他三人,我一时忘记了名字。

孟献子与这五个人交朋友.是因为他们丝毫不看重孟献子的家世。

这五个人如果也看重孟献子的家世,就不会和他交朋友了。

不仅是兵车百辆的世家如此.即使是小国的国君也有交朋友的问题。

②孟子对万章说:

“一乡中的优秀人物,和这一乡的优秀人物交朋友;一国中的优秀人物,和这一国性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优秀人物,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

认为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不够,就又上溯历史。

吟诵他们的诗,读他们的著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