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心律失常总结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4291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心律失常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常见心律失常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常见心律失常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常见心律失常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常见心律失常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常见心律失常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常见心律失常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常见心律失常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常见心律失常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常见心律失常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常见心律失常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常见心律失常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常见心律失常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常见心律失常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常见心律失常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见心律失常总结文档格式.docx

《常见心律失常总结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心律失常总结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常见心律失常总结文档格式.docx

如运动、情绪激动、进食、体位变化、睡眠。

吸烟、饮酒或咖啡、冷热刺激等。

(二)病理性因素

1、心血管疾病:

包括各种功能性或器质性心血管疾病。

2、内分泌疾病:

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或减退症、垂体功能减退症、嗜铬细胞瘤等。

3、代谢异常:

如发热、低血糖、恶病质等。

4、药物影响:

如洋地黄类、拟交感或副交感神经药物、交感或副交感神经阻滞剂、抗心律失常药物、扩张血管药物、抗精神病药物等。

5、毒物或药物中毒:

如重金属(铅、汞)中毒、食物中毒,阿霉素中毒等。

6、电解质紊乱:

如低血钾、高血钾、低血镁等。

7、麻醉、手术或心导管检查。

8、物理因素:

如电击、淹溺、冷冻、中暑等。

机理

窦房结是心脏的正常起搏点,激动在窦房结形成后即由窦房结与房室结之间的结间通道解到房室结,同时沿心房肌传抵整个心房。

激动在房室结内传导速度极为缓慢,到达希氏束后传导速度再度加速,激动沿浦肯野纤维传到心室肌,使全部心肌激动一次,完成一个心脏周期。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包括心脏激动起源异常、传导异常以及起源和传导均异常。

一、激动起源异常

激动起源异常主要与心肌细胞膜局部离子流的改变有关,其表现形式有二,即起搏点(包括正常和异位)自律性增高和触发激动。

1、自律性增高心肌细胞自律性即心肌细胞自发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自律性是窦房结、心房传导束、房室交界区以及希一浦系统的正常电生理特性。

正常情况下,窦房结的自律性比其他部位的自律性都要高,窦房结以下的起搏点(称次级起搏点或潜在起搏点)受到窦房结激动的抑制而不能表现出来,一旦窦房结的自律性低于某一次级起搏点的自律性或次级起搏点自律性异常升高而超过窦房结的自律性时,自律性较高的次级起搏点就代替窦房结发出激动,触发心脏的兴奋与收缩,其中由于窦房结自律性下降导致的异位搏动称逸搏或逸搏心律,而由于潜在起搏点兴奋性异常升高所引起的异常搏动称为早搏或心已动过速。

心脏本身病变(缺血、炎症、负荷过重等)或植物神经兴奋性改变,均可使心脏组织自律性受到影响,甚至使原来无自律性的心肌细胞也可在病理状态下出现异常自律性。

临床导致心脏自律性升高的因素如:

①交感神经张力升高;

②副交感神经张力降低;

③儿茶酚胺分泌增加;

④电解质紊乱(血钾降低、血钙升高);

⑤代谢异常(血二氧化碳分压升高、血pH值降低、血氧分压降低);

⑥体温升高;

⑦机械性刺激(如导管检查)⑧药物影响。

2、触发激动触发激动由后除极引起,后除极牌期后除极和延迟后除极。

早期后除极发生于动作电位复极过程(1~3相)中,尤其2相平台期。

由于早期后除极紧跟前面的动作电位并由其引起,故又称第二次超射。

早期后除极所引起的期前激动将产生与前一激动联律间期相对固定的早搏,这种情况常表现为良性心律失常。

早期后除极的发生可能与除极时K+通透性下降有关。

延迟后除极是在动作电位复极完成后发生的短暂性、振荡性除极活动,也是由于前面的动作电位引起。

延迟后除极可以是阈下刺激,但当其增大到足以使膜电位到达阈电位时,即可产生紧随后除极的触发激动。

延迟后除极的发生主要与心肌细胞内Ca2+大量增加有关。

无论早期后除极还是延迟后除极,因为如果没有前面的动作电位,后面的触发活动也不会出现,所以称此激动为触发激动。

触发激动常见于儿茶酚胺分泌增加、低血钾、高血钙或洋地黄中毒时。

二、激动传导异常

心脏激动的传导异常分传导障碍和折返激动两大类。

传导障碍是指激动沿传导系统传导的速度减慢(传导延迟)或传导中断(传导阻滞).其发生的基本原理有三:

①组织处于不应期;

②递减性传导;

③不均匀传导。

折返激动是指心脏激动沿一条途径传出,又循另一条途径返回原处,再次激动心脏的现象。

单次折返引起早搏,连续折返导致心动过速、扑动或颤动。

折返是所有快速心律失常中最常见的发生机制。

产生折返的基本条件是:

①激动下传的途径中必须有传导速率和不应期不相同的两条通道,二者相连成环。

②上述两条通道中一个存在单向阻滞。

③上述环路中任何一点的不应期要短于激动环行运动的周期。

Hoffman和Rosen又将折返进一步分为随机折返和顺序折返两大类,随机折返常见于房颤或室颤;

而顺序折返可引起大多数心律失常。

这两种折返的主要区别在于随机折返的环路大小和部位随时间不断发生改变,而顺序折返的环路和部位则相对固定。

三、激动起源和传导均异常一并行心律

并行心律是指心脏内同时存在两个独立的起搏点,形成两个固定心律,由于异位起搏点周围存在保护性传人阻滞,故其激动不受窦房结激动的影响。

并行心律须靠心电图进行诊断,其心电图特征是:

(1)两种心律各有其固定节律,即异位节律点引起的QRS波群之间距离存在一个最大公约数,此公约数便是异位节律点的自明期。

(2)两种心律各有其固定的QRS形态。

(3)两种心律的激动相遇时可以呈现融合波。

(4)保护性阻滞的存在,即异位心律不受窦性激动的干扰。

保护性阻滞是产生并行心律的关键,但目前对保护性阻滞产生的原因仍未完全阐明。

心律失常诊断:

心律失常的诊断与其他疾病诊断一样,要分三个步骤进行,即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心电图等特殊检查。

只有这样才能对心律失常的病因、性质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弄清楚,从而确定合理的治疗方法。

一、问诊

除了解一般病史外,重点应询问下列两方面的内容。

1、心律失常发作时的情况对大多数患者来说,心律失常的发作往往不能被医生见到,尤其心律失常呈间歇性发生时,因此,向患者或知情者(包括目击者)详细问诊是非常必要的。

问诊不仅要了解发作的诱因、次数、频度、历时。

缓解方式或进程外,更重要的要问清患者发生心律失常时的感觉、血压、心律(率)及有无心悸、头晕J黑、晕厥、抽搐、气短、呼吸困难等情况。

2、针对病因的问诊虽然多数心律失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但也有不少情况发生于其他系统疾病,甚至见于“健康”人,因此,问诊时除了注意询问心血管系统症状外,还应注意了解心血管系统以外的症状,尤其注意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感染、水电解质平衡情况以及服药情况。

二、体格检查

对心律失常患者的体格检查应注意三点:

1、心律失常的频度与特征主要通过心脏听诊完成。

虽然多数心律失常须靠心电图检查来确定性质,但一些简单的心律失常如早搏、心房颤动等通过听诊基本可确立诊断。

2、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如心脏扩大、器质性心脏杂音、心功能不全等。

3、其他系统异常表现如注意患者有无甲状腺肿大、肺动脉高压、贫血、感染等体征。

三、特殊检查

对心律失常的定性诊断,心电图无疑是最简单而可靠的方法,但它只能记录一段很短时间内的心律(率)情况,对间歇性发作的心律失常诊断带来困难。

动态心电图则在这方面弥补了常规心电图的不足,它可连续记录患者24-48h内的心律(率)变化,对患者心律失常的定性及定量诊断均有重要意义,但动态心电图也存在一定缺点,如价格较贵、不能实时显示以及受导联数目少的影响,不如常规心电图定位准确等。

心电监护则综合了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的优点,既能动态观察,又能实时显示,尤其他所具备的报警和自动记录等功能,给临床诊断带来很大方便。

近年在临床应用的心室膜电位、心率变异分析、食管或心内电生理检查等方法主要对患者预后或心律失常危险度的判断以及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探讨有所帮助。

心律失常鉴别诊断:

一、快速性心律失常

(一)早搏

早搏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它是指在正常或异位心律的基础上提早发生的一种心跳,也常称之为期前或期外收缩。

根据引起早搏的异位兴奋点所在部位的不同,分别称之为房性、交界区性和室性早搏,其中以室性早搏最为常见,房性次之。

有时同一人的早搏来自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位我们称之为多源性或多灶性。

早搏可以偶然发生,也可以有规律发生,每间隔1、2、3……个正常心跳出现一个早搏,我们分别称之为二联律、三联律、四联律等。

三个或三个以上早搏连续出现便称为心动过速。

早搏虽然很常见,任何人在一生中都很难避免发生,但大多数情况是无害的,即所谓“功能性”或“良性”,仅少数为严重心律失常的前兆。

发生早搏时患者可无任何感觉,也可表现为心医(突然的心脏“下沉”感或咽部顶塞感,偶有“干咳”表现者,这与早搏时心脏收缩顺序改变刺激气管有关L如不频繁,很少引起头晕、黑、晕厥等血流动力学改变。

查体时除了原发心脏病的表现外,早搏的体征主要是听诊时规律心跳中突然提前发生的心音,伴艄一心音亢进,其后常伴随一比较长的代偿间歇,因早搏时心脏排血减少而使脉搏触不到,即脉间歇。

早搏时患者的主诉以及查体的体征虽然对判断是否早搏很有意义,但若区别其来源则须借助于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检查。

1、房性早搏房性早搏是指异位兴奋点位于心房的早搏,其心电图特征是:

①提前出现的异形外P(P)波;

②P-R间期≥0.12秒;

③QRS波群形态一般正常,但在伴有室内差异传导时可以表现为异常形态,或因激动在房室交界区被阻滞而表现为P波后无QRS波群(房性早搏未下传)④早搏后的代偿间歇常呈不完全性。

典型房性早搏通过心电图不难确定,但存在室内差异传导时应注意与室性早搏鉴别,鉴别点可以概括如下:

(1)QRS波形:

室内差异性传导(简称差传)的QRS波群常呈RBBB(右束支阻滞)图形,即①Vl导联QRS波群呈三相波形(rSR、rsR或rsi)者多为差传,呈单相(R)或双相(qR、RS或QR)者室性早搏(简称室早)可能性大②V1导联QRS波群起始向量经常变化或与正常QRS起始向量相同者差传可能性大,起始向量固定不变且与正常QRS起始向量不同者室早可能性大。

③早搏的QRS波形不固定者差传可能性大,形态固定者室早可能性大(多源性室早除夕)。

(2)QRS波群与P波的关系:

差传的QRS波前一定有P波,而室早的QRS波前无P或P波。

(3)心动周期长短:

一般心搏的不应期长短与前一个心动周期长短成正比,即长心动周期后的早搏容易出现差异传导,而室性早搏则无此规律。

(4)配对间期:

差传的配对间期常不固定,而室早的配对间期常较固定,但据此判断有时出现错误。

总之,要区分房早伴差异传导与室性早搏必须综合考虑以上各点才能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单凭一点判断难免出现错误。

2、交界区性早搏交界区性早搏是指起源于房室交界区组织的早搏,临床比较少见,其心电图特征是①提前出现的正常形态的QRS波群NRS波偶因室内差异传导而变形h③逆行P波可以出现在早搏的QRS波前(P-R间期

交界区性早搏应注意与房性早搏鉴别,两者的主要区别点为早搏的QRS波前有无P波,P波是否逆行,P`-R间期是否>

O.12秒。

3、室性早搏室性早搏是临床最常见的早搏类型,其心电图特征为:

①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

②其前无P波或P波;

③代偿间歇常为完全性。

室性早搏的QRS波变形明显,临床最容易判断,但房性早搏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时QRS波群形态变化也比较大,应注意互相鉴别(见前述)。

现将心电图上分析早搏性质的程序总结如下:

>

0.12秒房性早搏

有P`间期<

0.12秒

早搏P`波>

0.12秒交界性早搏

有P`间期

<

0.12秒室性早搏

(二)心动过速

心动过速是指一系列快速[而匀齐的心律,这也是临床比较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根据起源不同,常将心动过速分为窦性、房性、交界性、室性几种类型。

不同起源的心动过速其临床表现及预后存在很大差别,如窦性心动过速虽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者,但更常见于功能性心血管病或甲状腺功能亢进、发热、药物影响等非心血管病者;

而室性心动过速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且可对患者血流动力学产生严重影响,甚至诱发室颤引起死亡,因此,及时而准确的判断心动过速性质,对指导临床治疗并改善预后有积极意义。

1、窦性心动过速成人窦性心率超过100次/min即为窦性心动过速,其病因中除了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及心力衰竭者外,更常见的是生理性因素仅运动、激动、交感神经兴奋等)和其他系统疾病(如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药物影响等)。

发生窦性心动过速时患者症状的轻重取决于患者发作前的基础心率、基础心脏功能状态及发作时的心率,,心功能越差、基础心率越慢、发作时心率越快者症状越明显。

患者可有心悸、气短、胸痛、烦躁不安等症状。

查体可以发现颈动脉搏动增强、心尖搏动有力、心律规整。

心率增快(成人100-160次/min),心尖部可听到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心率变慢时杂音可以消失。

窦性心动过速应注意与房性心动过速及规律的2:

1心房扑动鉴别。

(1)窦性心动过速与房性心动过速的鉴别;

①发作起止;

窦性心动过速(以下简称窦速)者起止均呈逐渐变化,而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者起止突然;

②P波形态:

窦速发作时与发作后的P波形态相同,而房速时不同;

③心率:

窦速时心率一般<

160次/min,面房速时心率常为160-220次/min;

④发作后心电图:

窦速发作后心电图常无房性早搏,而房速终止后心电图常有房性早搏;

⑤刺激迷走神经反应:

窦速时按压颈动脉窦或刺激咽部可使心率减慢,但不能恢复到正常心率,而房速成时可使发作终止或无效。

(2)窦性心支过速与心房扑动鉴别:

①窦速时心室率易变且变化范围较大(100-160次/min)心房扑动2:

1传导时心室率则比较固定(150次/min);

②窦速时心电图有明显P波且存在等电位线,而房扑时P消失,代之以扑动波(F波),无等电位线;

③病因:

窦速既可见于心脏病者,也可见于健康者,而房扑很少见于健康人,尽管临床有些患者暂时未发现病因,但经过一段时期观察后终止发现其病因。

2、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是指起源于心房或房室交界区的心动过速,包括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和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两种,由于两者在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上昀无明显差异,且由于心率较快,心电图上P波与前一心搏的T波融合,故常统称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起病突然,患者有突发心悸、气短感,心室率过快的甚至可以出现眩晕、恶心或晕厥。

发作时查体可以发现脉搏细数而规律,心室率在160-220次/min,心脏听诊心律规整、心率快而匀齐,常常只能听到第一心音,而不能听到第二心音,第一心音强弱一致。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伯时间长短不一,可数秒或数分钟,也可长达几小时、数日乃到数月,不至数月,不过一般不超过两周。

发作频度因人而异,少的数年发作一次,多的可每天发作多次。

发作时体位突然改变、深吸气、刺激咽部。

按压眼球、按摩颈动脉窦等都可使发作突然停止。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点为一系列快速(160-220次/min)而匀齐(RR间隔之差<

0.1秒)的QRS波群,形态一般正常,但当激动在心室内存在差异传导时,也可出现QRS波变形;

阵发性房速者有时可在QRS波前见到P波,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时也可在oRS波群前或后见到逆行P波,但常因PT融合而不易区分。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应注意与下列心律鉴别:

(1)窦性心动过速:

见前述。

(2)心房扑动(AF):

心房扑动尤其2:

1规律传导者有时难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区别,可以根据下列几点进行鉴别:

①合并器质性心脏病: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常无,心房扑动常有;

②刺激迷走神经反应:

可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突然停止或无效,心房扑动多数无效;

③心房率: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时160-220次/min,心房扑动时250-350次/min;

④心电图等电位线:

阵发性室上性动过速时P-Q-S-T间可见等电位线,心房扑动时则无等电位线;

⑤房室传导比例: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时多为1:

1心房扑动时多为2:

1或3:

1、4:

1,极少1:

1;

⑥心室率: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时为160-220次/min,心房扑动时常为150次/min或更低。

(3)室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同时伴室内差异传导时因为QRS也变形,故须与室性心动过速鉴别(后述)。

3、阵发性定性心动过速(PVT)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是临床比较少见但非常重要的心律失常,因其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且有诱发室颤之可能,所以临床比较重视。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时根据心室率不同,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也有很大差异,轻者信感轻度心悸或完全无不适之感,重者可出现气短、心前区区疼痛、血压下降甚至发生晕厥或抽搐(阿-斯综合征)。

查体患者心率常增快(150-200次/min),多数在160次/min左右,心律比较规整,但有心室夺获时也可不规整;

第一心音强弱变化很大(房室脱节所致心室充盈水平不一引起人收缩压高低不一,有时可以听到第四心音,刺激迷走神经对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无影响。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点为:

①一系列快速的室性异位心律,频率150-200次/min,QRS波宽大畸形,心律可略不规则(RR间隔之差可达0.02-0.03秒)②房室脱节:

波与QRS波无关,且P波频率低于QRS波频率;

③心室夺获和室性融合波;

心房和心室虽然各自独立跳动,明然的心房激动到达房室交界区时正值后者已脱离不应期,激动便可传到心室,引起一次正常的心室激动,这一心跳叫心室夺获;

有时窦性激动到达心室时恰好室性异位起搏点也发生;

二者相遇于心室,共同激动心室,这便形成了室性融合波。

心室夺获和室性融合波的发现强烈俄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存在。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应注意与下列心律鉴别:

(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室内差异传导:

在这种情况下你哪宽大畸形,可与阵一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相混,但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室内差传者多见于青年人、常元器质性心脏病史、发作时心室率较快(160-220次/min)、心电图QRS波规律而均匀,RR间隔之差<

0.01秒、V1导联QRS波多呈三相波P波与QRS波有密切关系、从无心室夺获和室性融合波、刺激迷走神经可以终止发作或无效等这些特点均与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不同。

(2)特殊类型空腔心动过速;

室性心动过速除了上述典型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者外,临床尚有并行心律性室速动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尖端扭转性(多形性)室速、双向性室速等特殊类型。

①并行心律性室速是指窦房结与室性异位起搏点交替控制心室且室性异位起搏点具备并行心律特点(保护性传入阻滞)的一种心律失常,常见于窦性心动过缓的患者,其室性异位心律的频率常在50次/min左右。

②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是指室性异位兴奋点连续发放激动,控制心室收缩,心室率高于心室固有频率但达不到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者,患者心室率常在60-100次/min范围内,常伴房室脱节(心房率略低于NY室率)并可出现心室夺获或融合波,虽可与窦性心律交替出现,但无并行心律特点。

③尖端扭转性室速(TDP):

是指多形室性波成

串出现,且QRS波尖端方向经3-10次心搏后以基线为轴发生180o旋转者,此扭转并非可见于全部导联,尤以胸导联表现明显,一般反复2-3次后便可自行中止发作,该患者常伴Q-T间期延长。

④双向性室速:

指发作时QRS波方向交a替出现1800旋转的心动过速,心室波形(QRS波)比较一致,其他特点类似于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常见于洋地黄中毒患者。

(三)扑动或颤动

扑动是指心房肌或心室肌失去规律的舒缩运动,变为快速而规律的蠕动,严重影响心房或心室排血功能的一种状态。

扑动常为暂时性或过渡性心律失常,之后或演变为颤动或经适当处理恢复为窦性。

心房扑动的心房率(F波频率)为300次/min左右(250-350次/min但这些激动仅部分(2:

l-41)传到心室,尤以2:

l传导最常见,故心房扑动时患者心室率常为150次/min左右。

心房扑动的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其心电图特征为:

P波消失,代之以规律而匀齐的扑动波(F波),心室率根据房室传导比例是否固定,可以规则,也可不规则,但呷波形态一般正常。

心房补动在临床上应注意与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速等鉴别(见前述)。

心室扑动则是临床最为严重的心律失常,常为临终前的心律。

发作时心脏完全失去排血能力,血流动力学方面等同于心脏停搏,故临床上表现为脉搏、心音消失、意识丧失,血压为0。

心电图特点为连续而规律的正弦样曲线,无法区分QRS-T波,也无法表明为正向或负向波,扑动频率常为180-250次/min。

心室扑动也常为暂时性,多数很快转为心室颤动,也有少数转为室速。

心室扑动应该注意与室性心动过速鉴别,后者心室率也常在180次/min左右,但QRS波清楚,波间有等电位线,QRS波与T波也能区分清楚,QRS波时限较心室扑动波时限短。

颤动是指心房肌或心室肌失去规律的舒缩运动,代之以不规则的细微颤动,使心房或心室失去排血能力。

根据发生部位,常把颤动分为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和心室颤动(室颤)两种。

心房颤动为临床比较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查体时根据典型“三不等”体征往往可以确立诊断,即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整、脉率与心率不等(脉搏短绌)。

但临床应根据心电图检查确定诊断,其心电图特征为:

P波消失,代之以不规则(大小和间隔)的颤动波(f波),f频率为350-600次/min,心室律绝对不规则,QRS波群形态类似于正常,但各波之间受心室充盈程度不同及f波影响而略有差异,伴有室内差异传导者也可呈宽大畸形状而类似于室性异位心律。

心室颤动是临床最为严重的心律失常,心电图上P-QRS-T波完全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颤动波,颤动波之间无等电位线。

心室颤动和心室扑动一样,往往也是患者临终前的表现。

(四)预激综合征

预激综合征是指窦房结发出的激动不仅通过正常房室传导系统下传心室,附有烟搬动通过房室结以外的通道(旁道)以短路方式提前传抵心室,造成部分心室肌额除极的现象。

本征可见于任何年龄,并且发病有一定程度的家族性。

患者器质性心脏病证据可有可无,临床上多数因其他情况做心电图检查时被发现,部分因发生阵发性室上速而被查出此征。

预激综合征多无症状,预后一般良好,但也有不少人发生并发症,常见的为阵发性室上速、房颤、房扑和房性早搏。

其中尤以阵发性室上速最为常见,其发生率为36%-64%,发生机制几乎皆与激动折返有关。

预激综合征的心电图特点是:

①P-R间期缩短(<

0.12秒);

○2预激波(△a波);

指波群增宽(0.10-0.12秒);

③预激波(△a波);

指QRS波群起始部变粗钝或有挫折。

另外根据胸导QRS波方向将预

激综合征分为A、B两型:

A型:

V1V2及V5V6的QRS波主波方向向上。

B型:

V1V2的QRS主波方向向下,V5V6的QRS波主波方向向上。

典型预激综合征通过心电图检查即可确诊,当预激图形间歇发生时不要误诊为束支传导阻滞;

而合并阵发性室上速时,尤其呈房室交界区逆传型者对RS被群增宽畸形,容易与阵发性室速相混,此时可以根据下列几点鉴别:

①发作时心室率:

预激者常>

200次/min,阵发性室速者常<

200次/min;

②病史:

预激者多有心动过速发作史,而室速者多有器质性心脏病史;

○3心电图P波:

预激时可有P’波,且P-P平间距

二、过缓性心律失常

(一)窒性心动过缓

窦性心律的心率在60次/min以下称窦性心动过缓,简称窦缓。

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心肌炎、心包炎、缺血性心脏病、颅内压增高、高血钾、阻塞性黄疽、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伤寒等均可引起窦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