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勘测生产实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4323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路勘测生产实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道路勘测生产实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道路勘测生产实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道路勘测生产实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道路勘测生产实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道路勘测生产实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道路勘测生产实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道路勘测生产实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道路勘测生产实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道路勘测生产实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道路勘测生产实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道路勘测生产实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道路勘测生产实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道路勘测生产实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路勘测生产实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道路勘测生产实习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7、水准测量:

按附合水准测量要求,测定各中桩的地面标高,较差:

±

50

8、横断测量:

用抬杆法测出各中桩左、右20m范围的横面地面变化情况。

9、地质、土壤调查:

调查沿线土壤、地质情况,划分土石类别和分界位置,确定路基、挖方边坡,及边沟断面尺寸。

5、选线、测设及设计依据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道路勘测设计》人民交通出版社

六、实习内容及过程

(1)踏勘选线及现场初步测量

1.1选线原则

⑴平面线形应直捷、连续、顺势,并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在地形平坦开阔的平原微丘区,路线直捷舒顺,在平面线形三要素中直线所占比例较大,而在地势有很大起伏的山岭重丘区,路线则多弯曲,曲线所占比例较大。

⑵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贯,高低标准之间要有过渡。

结合地形的变化,使路线的平面线形指标逐渐过渡,避免出现突变。

⑶应避免连续急弯的线形,这种线形给驾驶员造成不便,给乘客的舒适也带来不良影响。

设计时曲线间插入足够长的直线或缓和曲线。

1.2实际选线及初步测量

实习的第二天,老师带我们来到了实习地点,现场踏勘选线,我们组初步选了一下路线,选线时,尽量避开了庄稼地,也考虑到了坡度的要求。

在初步选线之后,我们之后用经纬仪测了一下高差,算坡度后发现有一段的纵坡为8.1%,而规范规定的极限纵坡为7%,不满足要求,之后我们又仔细调整了一下路线。

直到最大纵坡符合要求,

(2)方案比选及现场定线

在选线时,我们有两个方案,一个是从山坡上过,一个是从山坡稍下方的采石场过,从山坡上过,线形很难满足要求,从采石场过,得过两个沟,填挖方可能比第一个方案大。

经小组讨论,后一致认为从采石场过较好。

在方案确定下来后,我们在现场打了交点桩,并把交点桩作为控制点和水准点。

(3)平面设计

在方案确定下来后,我们测了交点桩的转角和高程,并把路线起点的高程定为50.000m

3.1平面设计中的基本原则

在路线的平面设计中所要掌握的基本原则有:

3.1.1平面线形应直捷、连续、顺适,并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本设计地区部分地势开阔,处于平原微丘区,路线直捷顺适,在平面线形三要素中直线所占比例较大。

在设计路线中间地段,路线多弯,曲线所占比例较大。

路线与地形相适应,既是美学问题,也是经济问题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

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的选用与合理组合取决于地形、地物等具体条件,片面强调路线要以直线为主或以曲线为主,或人为规定三者的比例都是错误的。

3.1.2行驶力学上的要求是基本的,视觉和心理上的要求对高速路应尽量满足;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以及计算行车速度≥60Km/h的公路,应注重立体线形设计,尽量做到线形连续、指标均衡、视觉良好、景观协调、安全舒适,计算行车速度越高,线形设计所考虑的因素越应周全。

本路线计算行车速度为40Km/h,在设计中已经考虑到平面线形与纵断面设计相适应,做到了“平包竖”。

3.1.3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贯;

为使一条公路上的车辆尽量以均匀的速度行驶,应注意各线形要素保持连续性而不出现技术指标的突变,在长直线尽头不能接以小半径曲线,高低标准之间要有过渡。

本设计中未曾出现长直线以及高低标准的过渡。

3.1.4避免连续急弯的线形;

连续急弯的线形给驾驶者造成不便,给乘客的舒适也带来不良影响,在设计中可在曲线间插入足够的直线或回旋线。

3.1.5平曲线应有足够的长度;

平曲线太短,汽车在曲线上行驶时间过短会使驾驶操纵来不及调整。

缓和曲线的长度不能小于该级公路对其最小长度的规定,中间圆曲线的长度也最好有大于3s的行程。

当条件受限制时,可将缓和曲线在曲率相等处直接连接,此时圆曲线长度为0。

路线转角过小,即使设置了较大的半径也容易把曲线长看成比实际的要短,造成急转弯的错觉。

这种倾向转角越小越显著,以致造成驾驶者枉作减速转弯的操作。

一般认为,

≤7°

应属小转角弯道。

在本设计中平曲线长度都已符合规范规定,也不存在小偏角问题。

3.2线形设计

路线的平面设计所确定的几何元素以设计行车速度为主要依据。

平面线形的设计主要是确定交点位置、曲线半径、缓和曲线的长度等。

确定过程中:

应保证平面线形连续顺适,保持各平面线形指标的协调、均衡,而且要与地形相适应和满足车辆行驶舒适的要求。

3.2.1路线的交点主要确定路线的具体走向位置,因此其位置的确定非常重要,必要时应做相应的比较方案进行比选,保证方案可行、经济、合理、工程量小。

3.2.2曲线和缓和曲线长度的确定

首先在满足圆曲线及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的前提下,初步拟定其长度,然后平曲线半径及缓和曲线长度可以根据切线公式(2.1)或外距公式(2.2)反算:

(2.1)

(2.2)

在确定

以后就计算各曲线要素,推算各主点里程及交点的里程桩号。

最后由平面设计的成果可以得到直线曲线及转交表。

3.2.3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减少拆迁,就地取材,带动沿线经济的发展

3.2.4公路平面线形是由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构成。

直线作为使用最广泛的平面线性,在设计中我们首先考虑使用,该地区的新建三级公路,所经区域为平原区,本设计在平原区采用的主要技术指标以争取较好的线形为目的,同时注意同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应不小于6

,即240米;

反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应不小于2

,即80米。

3.2.4圆曲线线形设计应尽量采取大半径,当受到限制时,可以首先取一般最小半径,避免极限半径,对于三级公路山丘地形一般最小半径100m,极限最小半径60m。

3.2.5当平曲线半径小于不设缓和曲线最小半径时,应设置缓和曲线。

三级公路山区地形缓和曲线一般最小长度为50m,极限最小长度为40m。

3.3平曲线超高

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规定:

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路拱大于2%时为800m,路拱小于2%时为600m),大于本设计的圆曲线半径,所以需设置超高。

由于是新建公路,采用绕内边线旋转超高方式,超高缓和段与平曲线缓和曲线相重合。

3.3.1平曲线上设置超高的原因和条件

平曲线超高:

为了抵消汽车在曲线路段上行驶时所产生的离心力,将路面做成外侧高内侧低的单向横坡的形式。

平曲线设置超高的条件:

圆曲线半径小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时。

平曲线设置超高的原因:

将此弯道横断面做成向内倾斜的单向横坡形式,利用重力向内侧分力抵消一部分离心力,改善汽车的行驶条件。

平曲线设置超高的目的:

让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时能获得一个向圆曲线内侧的横向分力,用以克服离心力,减少横向力,从而保证汽车在圆曲线半径小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时能安全、稳定、满足计算行车速度和经济、舒适地通过圆曲线。

3.3.2圆曲线上全超高横坡度的确定

1.圆曲线上全超高横坡度的确定

超高横坡度:

将圆曲线部分的路面做成向内侧倾斜的单向坡。

全超高:

圆曲线起点至圆曲线终点的曲线段超高横坡度值保持定值。

圆曲线超高横坡度:

应按公路等级、计算行车速度、圆曲线半径、路面类型、自然条件和车辆组成等情况确定。

2.圆曲线上的超高横坡度的最大值:

 

为了保证慢车特别是停在弯道上的车辆,不产生向内侧滑移现象,超高横坡度不能太大。

我国《标准》限制了各级公路圆曲线最大全超高值。

3.圆曲线上的超高横坡度的最小值:

各级公路圆曲线部分的最小超高横坡度应是该级公路直线部分的路拱坡度

3.3.3超高设计

超高值依据公式

确定,而研究指出

的舒适界限,由0.10—0.16随行车速度变化。

三级公路设计速度为40km/h采用最大超高为8%,又据R值分别取JD1处超高为5%,绕内车道边缘线旋转,线性渐变,超高过渡段长度

,取缓和曲线长度与超高过渡段长度一致,计算得超高渐变率为1/200。

超高计算公式:

超高位置

计算公式

圆曲线上

外缘

计算结果为与设计高之差

临界断面距过渡段起点:

中线

内缘

过渡段上

(定值)

其中,

-路肩宽度,

-路拱坡度,

-路肩坡度,

-路面宽度,

-圆曲线加宽值。

(4)横断面设计

4.1路幅构成

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_2003)及《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规定:

三级公路,40km/h,选单幅双车道,车道宽度3.5m,行车道宽度7.0m,路拱横坡选2.0%,土路肩横坡3%,路肩宽度选0.75m,

4.2平曲线加宽设计

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规定:

不设加宽的平曲线最小半径为250m,大于本设计的圆曲线半径,故需要设置加宽。

按规定,采用第三类加宽。

3.2.1平曲线上设置加宽的原因和条件

平曲线加宽:

汽车在曲线上行驶时需要比在直线上行车更宽的路面以利安全,这种适当拓宽的路面形式即称为平曲线加宽。

圆曲线上的全加宽值:

汽车进入圆曲线后,其行驶的车轮转角保持不变时,其圆曲线起点至圆曲线终点的路面加宽值也保持一个定值,这个定值称为圆曲线上的全加宽值。

确定全加宽值的因素:

会车时两辆汽车之间的距离;

汽车与路面边缘之间的间距;

圆曲线的半径、车型、行车速度。

3.2.2圆曲线上设置加宽的原因:

1.汽车在曲线上行驶时,后轴内侧车轮的行驶轨迹半径最小,前轴外侧车轮的行驶轨迹半径最大,因此,在车道内侧需要更宽一些的行车道以供后轴内侧车轮的行驶轨迹要求,所以需要加宽曲线上的行车道;

2.汽车在曲线上行驶时,前轴中心的轨迹并不完全符合理论轨迹而是有较大的摆动偏移,所以也需要加宽曲线上的行车道,以利车辆摆动偏移时的安全。

汽车行驶在曲线上,各轮迹半径不同,其中后内轮轨迹半径最小,且偏向曲线内侧,故曲线内侧应增加路面宽度,以确保曲线上行车的顺适与安全。

3.2.3加宽值的计算

汽车转弯加宽还与车速有关,一个车道摆动加宽值计算的经验公式为:

对于R>

250m的圆曲线,由于其加宽值甚小,可以不加宽。

由三条以上车道构成的行车道,其加宽值应另行计算。

各级公路的路面加宽后,路基也应相应加宽。

四级公路路基采用6.5m以上宽度时,当路面加宽后剩余的路肩宽度不小于0.5m时,则路基可不予加宽;

小于0.5m时,则应加宽路基以保证路肩宽度不小于0.5m。

(5)实地放线

在平面设计和横断面宽度确定出来后,就可进行实地放线了,实地放线时,主要是放平面曲线要素桩和30m桩,并测定每个桩的高程,测中桩的高程可用全站仪测,测水准点的高程必须用水准仪测,测路线中桩两侧路幅宽度上点的高程用水准仪测。

在实地放线时,我们小组用的是极坐标法,在平面图用纬地设计后,用cad把图上中桩至控制点的距离和角度标出来,在现场中桩放线时用的是全站仪,简单迅速,不过在坡度较大测距离时,误差较经纬仪测得距离大。

(6)纵断面设计

纵断面线形设计主要是解决公路线形在纵断面上的位置,形状和尺寸问题,具体内容包括纵坡设计和竖曲线设计两项。

6.1路线纵断面设计的技术标准

6.1.1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

(1)纵坡设计必须满足《标准》的各项规定。

(2)为保证车辆能以一定速度安全顺适地行驶,纵坡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和过于频繁。

尽量避免采用极限纵坡值,合理安排缓和坡段,不宜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陡坡夹最短长度的缓坡。

连续上坡和下坡的路段,应避免设置反坡段。

越岭线垭口附近的纵坡应尽量缓一些。

(3)纵坡设计应对沿线的地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气候和排水等综合考虑,视具体情况加以处理,以保证道路的稳定与通畅。

(4)一般情况下纵坡设计应考虑填挖平衡,尽量使挖方运作就近填方路段,以减少借方和废方,降低造价和节省用地。

(5)平原微丘地下水埋深较浅,或池塘、湖泊分布较广,纵坡应除满足最小纵坡要求外,还应满足最小填土高度要求,保证路基的稳定。

(6)对连接段纵坡,如大、中桥引道及隧道两面三刀端接线等,纵坡应缓和,避免产生突变。

交叉处前后的纵坡应平缓一些。

(7)平原微丘区应满足最小填土高度要求,以保证路基稳定(称包线设计)。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考虑通道、农田水利等反面的要求;

低等级公路应注意考虑民间运输、农业机械等方面的要求。

6.2纵断面设计的方法及步骤:

方法:

纵坡设计前,在路线位置拟定后,应先根据中桩的桩号和地面标高绘出纵断面图的地面线及平面线一栏,然后按照选线意图决定控制点及高程,考虑填挖等工程的经济及与周围地形景观的协调,综合考虑平、纵、横三方面拟定的坡度线,在对照横断面检查核对,确定纵坡值,定出竖曲线半径,计算设计标高,完成纵断面图。

步骤:

(1)准备工作

(2)标注控制点(3)试坡(4)调整(5)核对(6)定坡(7)设置竖曲线

6.3坡段的设计:

6.3.1最大纵坡:

最大纵坡是指设计纵坡时各级公路允许采用的最大纵坡度。

最大纵坡是高速公路线形设计控制的一项重要指标,直接影响到路线的长短,使用质量,行车安全,运输成本及工程造价。

本设计中采用的最大纵坡度为7%。

6.3.2最小纵坡:

在长路堑以及其他横向排水不通畅地段,为了保证排水,防止水分渗入路基而影响其稳定性,各级公路均应设置不小于0.3%的最小纵坡,一般以不小于0.5%为宜。

本设计采用0.3%作为最小纵坡。

6.3.3纵坡的坡长:

(1)最短坡长的限制:

主要是从汽车行驶平顺性的要求考虑的,如果坡长过短,使变坡点增多,汽车行驶在连续起伏地段产生的增重与减重的变化频繁,导致乘客感觉不舒服,车速越高越突出,《规范》规定最小坡长为(一般值为160m,最小值为120m),满足设计要求。

(2)最大坡长的限制:

道路纵坡的大小及其坡长对汽车正常行驶影响很大。

纵坡越陡,坡长,对行车影响也越大。

主要表现在:

使行车速度显著下降,甚至要换较低排档克服坡度阻力易使水箱“开锅”,导致汽车爬坡无力,甚至熄火;

下坡行驶制动次数频繁,易使制动器发热而失效,甚至造成车祸。

本设计中的最大坡长由于坡度很小,满足要求。

6.3.4竖曲线的最大、最小半径:

根据《规范》,三级公路凸型竖曲线最小半径(一般值为700m,极小值为450m),最小长度(一般值为90m,极限值为35m)。

本设计采用R=8000m,满足要求。

竖曲线的最大半径,竖曲线的最大半径从满足行车的要求上来说是越大越好,但要满足最小纵坡的要求,以便有利于排水。

6.4平纵组合

平纵的原则:

对于设计速度≤40km/h的道路,首先应在保证行车安全的前提下,正确地运用线形要素指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力求做到各种线形要素的合理组合,并尽量避免和减轻不利的组合。

(1)当竖曲线与平曲线组合时,竖曲线宜包含在平曲线之内,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

(2)要保持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的均衡。

平曲线与竖曲线的大小如果不均衡,会给人以不愉快的感觉,失去了视觉上的均衡性。

(3)当平曲线缓而长、纵断面坡差较小时,可不要求平、竖曲线一一对应,平曲线中可包含多个竖曲线或竖曲线略长于平曲线。

(4)要选择适当的合成坡度。

合成坡度过大对行车不利,特别是在冬季结冰期更危险,合成坡度过小对排水不利也影响行车,车辆行驶时有溅水干扰。

虽然《标准》对合成坡度的最大允许值作了规定,但在进行平、纵面线形组合时,如条件可能,最好使合成坡度小于8%,最小合成坡度不应小于0.5%。

(4)注意与道路周围自然景观的配合。

好的配合可以减轻驾驶员的疲劳和紧张程度,适宜的景观设计还能起到诱导视线的作用。

七、实习总结

这次实习相信对大家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回忆,体验了艰辛,也学到了很多东西,还增加了同学间的友情。

早上五点多就起了,对绝大部分来说是一个挑战,不是说起不来,而是起来了可能一天都较困。

其实过程不太累,只是晒得厉害,一天下来,脸被晒得通红。

测量的过程中,由于组长安排合理,基本上没有空闲的,大家也很少有埋怨。

有时为了赶进度,大家中午都没有休息。

这次实习让我感觉最重要的是做事一定要细心,有可能一个很小的错误给集体带来很大的麻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