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毕业论文.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8465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1.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能家居毕业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智能家居毕业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智能家居毕业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智能家居毕业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智能家居毕业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智能家居毕业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智能家居毕业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智能家居毕业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智能家居毕业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智能家居毕业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智能家居毕业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智能家居毕业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智能家居毕业论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智能家居毕业论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智能家居毕业论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智能家居毕业论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智能家居毕业论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智能家居毕业论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智能家居毕业论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智能家居毕业论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智能家居毕业论文.docx

《智能家居毕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能家居毕业论文.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智能家居毕业论文.docx

课程设计报告

2014—2015学年第 一学期

课程名称综合实训项目

设计题目智能家居(控制与通信的实现)

2014年9月3日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系统设计摘要

物联网作为朝阳的产业,被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智能家居是以住宅为平台,利用综合布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安全防范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音视频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备集成形成智能家居系统的居住环境。

物联网智能家居通过家居智能管理系统的设备来实现家庭安全、舒适、信息交互与通信的能力。

本文结合了物联网和智能家居的相关技术,将传感器、控制器等设备通过无线技术连接和采集数据信息的处理,实现了使用传感器采集室内温度,光线等数据,在嵌入式终端

中进行信息的读取和处理,做出相应的操作。

整个过程涉及到基于ZigBee的无

线传感网络和利用Javasocket实现双机通信的应用。

该设计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首先分析课题来源与市场需求,然后对整个系统进行了概述;二、对该

系统的框架进行介绍;三、对整个系统的软硬件设计进行详细的介绍。

本论文设

计是基于物联网和智能家居相结合的背景下,实现了对家居环境中的光线,温度,烟雾等因素的实时监测,并通过利用Javasocket实现双机通信和管理系统作出相应的控制,以提升家居环境的安全性、舒适性、便利性。

关键词:

物联网,智能家居,无线传感网络,Javasocket关键词

目录

1绪论 1

1.1物联网智能家居系统概述 1

1.1.1物联网智能家居系统开发背景 1

1.1.2物联网智能家居系统意义 2

1.1.3物联网智能家居系统现状 2

1.2论文的结构 3

2系统开发工具 4

2.1ZigBee技术 4

2.1.1ZgBee特点 5

2.1.2ZigBee技术的优势 6

2.2无线传感器网络 7

2.3Javasocket双机通信模块 7

3需求分析 9

3.1实际业务工作流程 9

3.2设计目标 10

3.3设计特点 10

3.4设计原则 11

3.5功能需求 11

4系统设计 13

4.1传感器节点WSN网络模块设计 13

4.2嵌入式服务器终端模块设计 15

4.3Javasocket双机通信模块设计 20

5结束语 25

附录

1绪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发展,家居智能化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而深入千家万户。

家居智能化是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电力自动化、信息、结构化布线、无线等技术将所有不同的设备应用和综合功能互连于一体的系统。

它以住宅为平台,兼备建筑、网络家电、通信、家电设备自动化、远程医疗、家庭办公、娱乐等功能,集系统、结构、服务、管理为一体的安全、便利、舒适、节

能、娱乐、高效、环保的居住环境。

1.1物联网智能家居系统概述

这个章节主要分三个部分介绍:

物联网智能家居系统的开发背景,开发意义和应用现状。

1.1.1物联网智能家居系统开发背景

2009年1月,IBM公司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理念;2009年8月,温家宝在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考察时,提出了“感知中国”。

物联网被预言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

次浪潮,一时间很多人预见到了一场新的技术革命。

现代社会努力创造着舒适的环境,空调的出现让人们得到了舒畅的体验。

在使用空调时,人们出现了两种心态,有的人怕浪费电,在家里没人的时候把空调关掉,可是回到家时却不得不面对冷冰冰或热烘烘的情况;也有的人为了舒适一直开着空调,长时间地让空调运转既费电又影响使用寿命。

进入新世纪,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移动通信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注入新鲜血液,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众所周知,越来越多的人拥有自己的手机,而我国移动网络的铺建将使我们更好地在移动网络的世界里遨游,如果能够通过手机来远程控制家里的空调,让人们在到家之前把家里的空调打开,当我们迈进家门时,舒适的温度会使我们的心情更加愉悦。

在互联网已经普及的今天,互联网已经联系起了每一个人,随着各种消费电子的智能化,还有无线传感器的迅速发展,人们想到了是否可以用网络将每一个物体都联系起来,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新的网络,被称为物联网。

物联网的核心仍然是互联网,通过各种有线和无线网络与互联网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

而从20世纪80

年代开始,随着大量采用电子技术的家用电器面世,直到现在,经过了30年的发展,家用电器已经普及,而且具有了很高的智能化。

这时人们便开始追寻一种更加智能的家庭管理方式,希望实现安保,防灾,家电一体化控制,这就是智能家居的原型。

对于物联网的出现,大大加快了智能家居的发展。

在国家大力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的大背景下,物联网将是家居行业乃至更多行业信息化过程中一个比较现实的突破口。

一旦物联网大规模普及,无数的物品需要加装更加小巧智能的传感器,用于家居设备的传感器与电子标签及配套的接口装置数量将大大超过目前的手机数量,物联网是下一个超过万亿的行业。

1.1.2物联网智能家居系统意义

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生活节秦的不断加快,使人们对居家环境智能化的程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人们离开自已的居住环境时,如何获取家中的环境信息,已成为一种现实需求,基于Internet与GSM网

成为可选择的发展方向。

利用互联网传输信息具有信息量大、直观等优势,但目前实现成本相对较高,阻碍其进入普通家庭。

近年来,短消息业务(SMS)作为

GSM的一种增值服务,随着GSM网络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大,得到了迅速发展,它具有传输速度快,费用低,不占用语音通信通道等优点,本系统重在研究基于

SMS短信业务,一种操作方便、经济、实用、可扩展性好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

物联网智能家居产品融合自动化控制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网络通讯技术于一体,将各种家庭设备(如音视频设备、照明系统、窗帘控制、空调控制、安防系统、数字影院系统、网络家电等)通过智能家庭网络联网实现自动化,通过宽带和无线网络,可以实现对家庭设备的远程操控。

与普通家居相比,智能家居不仅提供舒适宜人且高品位的家庭生活空间,实现更智能的家庭安防系统;还将家居环境由原来的被动静止结构转变为具有能动智慧的工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交互功能。

物联网中的无线传感器应用对家庭的智能防灾,灯光控制,以及家电联网都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解决办法。

而且使用Javasocket双机通信模块,可以将家庭中的突发事件信息告知户主,并且进行智能报警。

这样就极大降低了家庭意外灾难的损失。

1.1.3物联网智能家居系统现状

智能家居是利用微处理电子技术,来集成或控制家中的电子电器产品或系统。

家庭网络是在家庭范围内(可扩展至邻居、小区)将PC、家电、安全系统、照明系统和广域网相连接的一种新技术。

网络家电是将普通家用电器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设计改进的新型家电产品。

网络家电是一种价格低廉、操作简便、实用性强、带有PC主要功能的家电产品。

物联网智能家居现在

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智能家居受产品生产厂家的限制,在短时间内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协议,所以一般都是一个厂家单独做系统研发的。

智能家居产品大规模批量化生产还需要时间加之协议不统一,随之带来的就是产品成本相对较高。

国内从事智能家居行业的生产厂家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有独立从事智能家居系统的生产企业,有家电行业兼做智能家居系统,有安防企业兼做智能家居系统的,还有运营商也参与到智能家居行业的,各自的出发点不同,所以生产出的产品也就各不相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消费者对智能家居产品的信任;再者智能家居行业的售后服务水平较低,智能家居系统相对比较复杂,系统之间的关联性较大,出问题的几率相对较高,这时候如果售后服务不能到位的话则会严重影响客户对智能家居产品的满意度。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智能家居行业的发展。

所以目前在中国只有少部分用于试点研究安装,真正用于生活的还不多见。

1.2论文的结构

论文的结构主要分四个部分:

1.绪论。

主要介绍物联网智能家居的背景、意义、现状。

2.系统开发工具。

主要介绍系统设计需要的技术工具。

3.需求分析。

主要介绍系统功能需求性。

4.系统设计。

主要介绍系统各个部分设计。

2系统开发工具

该部分主要介绍系统所采用的技术及开发工具,涉及,采用的架构ZigBee技术的模块、无线传感器网络(WSN)、Javasocket双机通信模块等。

2.1ZigBee技术

无线传感器技术是目前无线通信领域内研究的一个热点技术,它综合了传感器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现代网络及无线通信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等,能够通过各类集成化的微型传感器协作地实时监测、感知和采集各种环境或监测对象的信息,通过嵌入式系统对信息进行处理,并通过随机自组织无线通信网络以多跳中继方式将所感知的信息传送到用户终端。

所谓传感器网络是由大量部署在一定区域内的、具有无线通信与计算能力的微小传感器节点通过自组织方式构成的能根据环境自主完成指定任务的分布式智能化网络系统。

传感器网络的节点间距离很短,一般采用多跳(multi-hop)的无线通信方式通信。

传感器网络可以在独立的环境下运行,也可以通过网关连接到互联网,使用户远程访问[4]。

ZigBee技术译为紫蜂技术,是一个有关组网、安全和应用软件方面的新型传感器网络,被称作IEEE802.15.4(ZigBee)技术标准在标准化方面,IEEE802.15.4工作组主要负责制定物理层和MAC层的协议,其余协议主要参照和采用现有的标准,高层应用、测试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工作将由ZigBee联盟负责。

其结构简单、低功耗、低速率、低成本和可靠性高的双向无线网络通信技术,主要适合于自动控制领域,可以嵌入各种设备中,同时支持地理定位功能。

完整的ZigBee协议套件由高层应用层、应用会聚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组成。

其协议如图

2-1所示:

应用层汇聚层网络层LLC数据链路层MAC物理层图2-1IEEE802.15.4协议架构

物理层分别是2.4GHz物理层和868/915MHz物理层,它们都基于

DSSS(DirectSequenceSpreadSpectrum,直接序列扩频)技术,使用相同的物理层数

据包格式,区别在于工作频率、调制技术、扩频码片长度和传输速率。

其中2.4GHz波段为全球统一的无需申请的ISM频段,有助于ZigBee设备的推广和生产成本的降低,该频段的物理层使用了16个信道、250kb/s的传输速率。

数据链路层分为逻辑链路控制子层(LLC)和介质访问控制子层(MAC)。

LLC子层功能包括传输可靠性保障、数据包的分段与重组、数据包的顺序传输;MAC层通过

SSCS(Service—SpecificConvergenceSublayer,业务相关的会聚子层)协议能支持多种LLC标准,其功能包括设备间无线链路的建立、维护和拆除、确认模式的帧传送与接收、信道接入控制、帧校验、预留时隙管理和广播信息管理。

网络层采用基于adhoc技术的网络协议,功能包括拓扑管理、MAC管理、路由管理和安全管理根据节点的不同角色,可分为全功能设备(FullFunctionDevice;FFD)与精简功能设备(ReducedFunctionDevice;RFD)。

前者具备控制器(Controller)的功能,能够提供数据交换;后者电路较为简单且存储体容量较小,只能传送数据给FFD或从FFD接收数据。

应用汇聚层负责把不同的应用映射到ZigBee网络层上,包括安全与鉴权、多个业务数据流的汇聚、设备发现和业务发现。

应用层定义了各种类型的应用业务是协议栈的最上层用户。

2.1.1ZgBee特点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由大量的节点根据自组织网络的方式构成,一般节点通过各种方式大量部署在被感知对象内部或者附近。

这些节点通过无线自组织传输网络,以协作的方式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的信息,可以实现对任意地点的信息在任意时间的采集、处理和分析[5]。

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如图2-2所示(虚线表示无线链路,实线表示有线链路)。

1.无中心。

WSN没有严格的控制

中心,所有节点地位平等,是一个对等式网络。

节点可以随时加入或离开网络,任何节点的故障不会影响整个网络的运行,具有很强的抗毁性。

2.自组织。

网络的布设和展开无需依赖于任何预设的网络设施,节点通过分层协议和分布式算法协调各自的行为,节点开机后就可以快速、自动地组成一个独立的网络。

3.动态拓扑。

WSN是一个动态的网络,节点可以随处移动;一个节点可能会因为电池能量耗尽或其它故障,退出网络运行,也可能由于工作的需要而被添加到网络中。

ZigBee会根据网络的拓扑结构随时发生变化,因此网络应该具有动态拓扑组织功能。

4.节点数量众多,分布密集。

WSN节点数量大、分布范围广。

这样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具备一定的软、硬件健壮性和容错性。

2.1.2ZigBee技术的优势

1.低功耗。

在低耗电待机模式下,2节5号干电池可支持1个节点工作6-24个月,甚至更长。

这是ZigBee的突出优势。

相比较,蓝牙能工作数周、WiFi可工作数小时。

2.低成本。

通过大幅简化协议(不到蓝牙的1/10)降低了对通信控制器的要求,按预测分析,以8051的8位微控制器测算,全功能的主节点需要

32KB代码,子功能节点少至4KB代码,而且ZigBee免协议专利费。

3.低速率。

ZigBee工作在250kbps的通讯速率,满足低速率传输数据的应用需求。

4.近距离。

传输范围一般介于10~100m之间,在增加RF发射功率后,亦可增加到1-3km。

这指的是相邻节点间的距离。

如果通过路由和节点间通信的接力,传输距离将可以更远。

5.短时延。

ZigBee的响应速度较快,一般从睡眠转入工作状态只需15ms,节点连接进入网络只需30ms,进一步节省了电能。

相比较,蓝牙需要3-10s、

WiFi需要3s。

6.高容量。

ZigBee可采用星状、片状和网状网络结构,由一个主

节点管理若干子节点,最多一个主节点可管理254个子节点;同时主节点还可由上一层网络节点管理,最多可组成65000个节点的大网。

7.高安全。

ZigBee提供了三级安全模式,包括无安全设定、使用接入控制清单(ACL)防止非法获取数据以及采用高级加密标准(AES128)的对称密码,以灵活确定其安全属性。

8.免执照频段。

采用直接序列扩频在工业科学医疗2.4GHz(全球)(ISM)频段。

ZigBee的这些特点使之最适合作为传感器网络的标准。

2.2无线传感器网络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SensorNetwork,简称WSN)就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廉价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的自组织的网络系统,其目的是协作地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被感知对象的信息,并发送给观察者。

传感器、感知对象和观察者构成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三个要素。

随着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smSystem,简称MEMS)、片上系统(SOC,SystemonChip)、无线通信和低功耗嵌入式技术的飞速发展,孕育出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SensorNetworks,WSN),并以其低功耗、低成本、分布式和自组织的特点带来了信息感知的一场变革。

无线传感器网络就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廉价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自组织网络。

很多人都认为,这项技术的重要性可与因特网相媲美:

正如因特网使得计算机能够访问各种数字信息而可以不管其保存在什么地方,传感器网络将能扩展人们与现实世界进行远程交互的能力。

它甚至被人称为一种全新类型的计算机系统,这就是因为它区别于过去硬件的可到处散布的特点以及集体分析能力。

然而从很多方面来说,现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就如同远在1970年的因特网,那时

因特网仅仅连接了不到200所大学和军事实验室,并且研究者还在试验各种通讯

协议和寻址方案。

而现在,大多数传感器网络只连接了不到100个节点,更多的节点以及通讯线路会使其变得十分复杂难缠而无法正常工作。

另外一个原因是单个传感器节点的价格目前还并不低廉,而且电池寿命在最好的情况下也只能维持几个月。

不过这些问题并不是不可逾越的,一些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产品已经上市,并且具备引人入胜的功能的新产品也会在几年之内出现。

无线传感器网络所具有的众多类型的传感器,可探测包括地震、电磁、温度、湿度、噪声、光强度、压力、土壤成分、移动物体的大小、速度和方向等周边环境中多种多样的现象。

基于MEMS的微传感技术和无线联网技术为无线传感器网络赋予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这些潜在的应用领域可以归纳为:

军事、航空、反恐、防爆、救灾、环境、医疗、保健、家居、工业、商业等领域。

2.3Javasocket双机通信模块

利用JavaSock实现双机通信

摘要:

Socket(套接字)是一种基于TCP/IP的编程接口。

它采用客户/服务器通信机制,使客户端和服务器端通过Socket接口在网络上实现连接和数据交换。

它提供了一系列系统调用,使用户可以方便地实现TCP和UDP等多种网络协议的通信。

它使用户可以在网络协议上工作而不必对该网络协议有非常深入的了解。

这样编写的程序可被迅速移植到任何支持

Socket的网络系统中去。

本文通过主要利用JavaSocket来实现双机通信,实现一个简单的服务器,客户端实时通讯工具。

并对JavaSocket的实现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讲解,通过本文以达到对Socket的原理又一个较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

套接字、SocketServer类、客户机/服务器模式

1理论基础

1.1套接字通信

套接字(Socket)是网络通信的基本单元操作,又被称作端口,通常用来实现客户方向和服务器的连接。

网上的两个程序通过一个双向的通信连接实现数据的交换,在实现双向通信前链路的每一个端都建立一个Socket,通过对Socket的读/写操作实现网络通信功能。

套接字是网络通信的一个标准。

套接字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流套接字

这是最常用的套接字类型,TCP/IP协议中的TCP协议用此类接口,它提供面向连接的

(建立虚电路),无差错的、发送先后顺序一致的,包长度不限和非重复的网络信包传输。

(2)数据报套接字

TCP/IP协议族中的UDP协议使用此类接口,它是无连接的服务,以独立的信包进行网络传输,信包最大长度为32KB,传输不保证顺序性、可靠性和无重复性,它通常用于单个报文传输或可靠性不重要的场合。

(3)原始数据包套接字

提供对网络下层通信协议的直接访问,它一般不是提供给普通用户的,主要用于开发新的协议或者用于协议教隐蔽的功能。

所有Socket通信程序的基本结构都是一样的,主要有创建Socket、打开连接到Socket的输入流和输出流、按照一定的协议对Socket进行读写操作。

关闭Socket这四个步骤,通过这四个步骤可以完成一般的Socket通信。

1.2JAVASockets编程概述:

用Java语言编程实现Socket通信,其原理与使用其他语言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

(1)

java是跨平台的编程语言,所以用java编写的Socket通信程序可以工作在所有支持TCP/IP协议和java的软硬件平台上;

(2)因为Java是面向对象的语言,所以在编程中需要使用一些与Socket有关的系统类,其中用于实现流Socket的类主要有:

InetAddress类,Socket

类,ServerSocket类。

InetAddress类的对象用来保存IP地址,Socket类的对象用来创建Socket通信的客户端,Socket通信的服务器端则有ServerSocket类的对象来实现,用上述几个类就可以很方便的生成用户自己的TCP/IP通信程序。

这几个类都属于J包,大部分用来处理网络操作的系统类都包含在这个包中,所以用JAVA编写程序是,一般要在程序开始部分用import语句加载这个包,以便引入这些类。

用JAVA语言编写Socket程序的过程就是创建和定义

Socket类和ServerSocket类的子类的过程。

1.3JAVA有关概

1.3.1Java中输入/输出流概念

过滤流DataInputStream和DataOutputStream除了分别作为FilterInputStream和FilterOutputStream的子类外,还分别实现了接口DataInput和DataOutput。

接口DataInput中定义的方法主要包括从流中读取基本类型的数据、读取一行数据、或者读取指定长度的字节数,如readBoolean()readInt()、readLine()、readFully()等。

接口DataOutput中定义的方法主要是向流中写入基本类型的数据或者写入一定长度的字节数组,如writeChar()、writeDouble()DataInputStream可以从所连接的输入流中读取与机器无关的基本类型数据,用以实现一种独立于具体平台的输入方式;DataInputStream可以向所连接的输出流写入基本类型的数据。

1.3.2Java语言

Java语言的优点主要表现在:

简单、面向对象、多线程、分布性、体系结构中立、安全性等方面。

(1)简单性

Java 与C++语言非常相近,但Java比C++简单,它抛弃了C++中的一些不是绝对必要的功能,如头文件、预处理文件、指针、结构、运算符重载、多重继承以及自动强迫同型。

Java实现了自动的垃圾收集,简化了内存管理的工作。

这使程序设计更加简便,同时减少了出错的可能。

(2)面向对象

Java 提供了简单的类机制和动态的构架模型。

对象中封装了它的状态变量

和方法,很好地实现了模块化和信息隐藏;而类则提供了一类对象的原型,通过继承和重载机制,子类可以使用或重新定义父类或超类所提供的方法,从而既实现了代码的复用,又提供了一种动态的解决方案。

Java是一种完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它除了数组、布尔和字符三个基本数据类型外的其它类都是对象,它不再支持全局变量。

在Java中,如果不创建新类就无法创建程序,Java程序在运行时必须先创建一个类的实例,然后才能提交运行。

Java 同样支持继承特性,Java的类可以从其它类中继承行为,但Java只支持类的单重继承,即每个类只能从一个类中继承。

Java支持界面,界面允许程序员定义方法但又不立即实现,一个类可以实现多个界面,利用界面可以得到多重继承的许多优点而又没有多重继承的问题。

(3)多线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