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84913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2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培养具备“爱钢铁,能吃苦,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职业道德素养,了解现代钢铁企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掌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知识,具备冶金机械安装、调试运行、维护与管理职业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教学质量目标及其检测指标

根据学院ISO9001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本专业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保障专业的教学运行和教学质量。

成立以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家长、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等共同参与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对整个教学过程及教学质量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达到以下教学质量目标:

1、毕业生合格率大于95%

2、毕业生就业率大于90%

3、重点专业顶岗实习半年以上的比例为100%

4、学生职业资格证获证率大于95%

5、专职教师“双师”素质教师比例100%

6、兼职教师比例达到50%

7、专业教师每年下厂实践时间大于2个月

8、校内实验实训场所的上课率大于50%

9、校外实验实训基地顶岗时间大于6个月

三、专业建设内容详实、可操作性强,全面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

(一)推进校企对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责任人常晓俊)

为全面提高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将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与制度建立作为本项目建设的首要内容。

建设期间开展的主要工作如下:

1、成立机械专业校企合作工作组

在学院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的组织和指导下,成立机械专业校企合作工作组,全面负责本专业校企合作工作的开拓和运行。

工作组由本专业带头人和企业技术负责人组成,工作组下设实习实训指导小组,企业联络协调小组,课程改革与开发小组,双师团队建设小组,教学质量评价小组等机构。

落实专人负责制,定期召开联席工作会议,确保专业校企合作工作机制的有效、长效运行。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校企合作工作组组成:

组长常晓俊副教授专业带头人

侯俊山高级工程师太钢不锈热轧厂设备主管

实习实训指导小组冀立平副教授骨干教师

程保柱华益型钢设备科科长

企业联络协调小组何宗霖讲师专业教师

黑黛工程师太钢不锈冷轧培训部

课程改革与开发小组程志彦副教授教研室主任

黄清高级工程师太重轧钢研究所

双师团队建设小组孟宪明教授教研室主任

关维民工程师太钢人力资源培训部

教学质量评价小组白雪清讲师专业教师

孙亦蕙副教授学院教学督导处处长

张建国高级工程师太钢钢管厂副厂长

2、建立“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制度”

本专业所有专业教师均要制定个人年度校企合作工作计划和项目规划,结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深入企业进行调研或参与企业工程实践。

教师校企合作项目成果和工作总结按年度归入教师业务档案。

3、建立“核心课程合作开发工作制度”

对本专业新构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分别成立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小组,按照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原则,完成核心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4、建立“顶岗实习管理制度”

在合作企业建立学生实习指导站,负责学生在企业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的组织、指导和考评工作,落实学生实习安全保险责任,确保合作育人各环节的正常进行。

5、建立“冶金机械技术咨询服务工作制度”

组织和鼓励专业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产品研发等工作,不断提高教师团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

6、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紧跟冶金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发展步伐,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出发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培养冶金机械安装调试与维护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坚持五个对接,强化实践育人,转变培养模式,在充分广泛的企业调研基础上,与企业共同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我院在国家示范院校建设项目实施期间,提出了“职业引导、行业平台、工学交替、三岗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根据专业所对的岗位工作要求、职业能力要求、企业发展要求探索和实践以“多方联动,教产全过程融合”为主导,以企业需求为目标的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

7、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构建

以钢铁生产流程中的主要机械设备为主线,以炼铁、炼钢、轧钢3大生产环节设备维修岗位的工作过程为基础,构建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能力主导型课程体系,形成包含专业知识与岗位技能实训项目理实一体化的实践型专业课。

新课程体系两门核心课程构建的思路为:

《轧钢机械运行维护与检修》将原《轧钢机械设备》、《机械维修与维护》、《冶金机械电气控制》、《液压控制技术》等课程中的概念和理论部分进行解构和整合,以轧钢生产过程中机械运行故障为案例,结合机械维修规程和企业的生产标准,构建以项目为单元,以任务为载体的课程。

《冶炼机械运行维护与检修》将原《冶炼机械设备》、《机械维修与维护》、《冶金机械电气控制》、《液压控制技术》等课程中的概念和理论部分进行解构和整合,以冶炼生产过程中机械运行故障为案例,结合机械维修规程和企业的生产标准,构建以项目为单元,以任务为载体的课程。

两门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冶金机械维修钳工(高级)、冶金机械维修电工(高级)职业资格鉴定标准实现有机融合,在试行过程中可以考虑以证代考的考评模式。

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由校企共同组成的课程开发小组按照:

企业调研、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企业职业标准收集、职业资格鉴定标准收集、制定课程标准、开发课程内容、开发实训项目、制定考评标准、编写校本教材的路径进行,2012年底完成并通过专家鉴定,2013年开始实施。

(二)探索系统培养,开发中职后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责任人程志彦)

发挥引领作用,探索系统培养,积极推进中高职的衔接,制定中职后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

中职的职业资格为初级和中级工,高职的职业资格为高级工,形成中职课程体系和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对照见表1。

(三)强化实践育人,提高教学效果(责任人何宗霖)

1、新建轧钢机械维修实训室

该实训室为《轧钢机械运行维护与检修》课程项目化教学场所,内设小型二

辊轧钢机及其辅助机械设备2套及设备拆装模型10套,具备真实生产氛围和条件,可供学生完成轧钢设备维修、拆装、调试、运行等工作任务。

主要设备:

小型四辊轧钢机(生产型)2套

轧钢机辅助机械设备(生产型)2套

供电系统1套

设备安装调试、工具

2、新建冶炼机械维修实训室

该实训室为《冶炼机械运行维护与检修》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场所,内设小型冶金炉仿真模型2套,冶炼设备虚拟仿真实训系统1套,具备真实生产氛围和条件,可供学生完成冶炼设备维修、拆装、调试、运行等工作任务。

小型冶金炉仿真模型5套

冶炼设备虚拟仿真实训系统30点

供电系统

3、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在原有基础上扩增长治钢铁集团公司、常平钢铁公司、建帮钢铁集团为本专业校外实训基地。

在基地建立炼铁、炼钢、轧钢设备检修与维护实习工位150个,教师实践锻炼岗位20个。

建立健全校外实训基地共建共管的制度体系,管理体系和组织机构,使新增校外实训基地在强化实践育人,实习安全保障等方面校企密切合作,提高教学效果。

中职课程体系和高职课程体系对造表表1

工作内容

高职课程体系

中职课程体系

作业环境准备

1.能够在复杂环境条件下准备、维护作业现场

2.能够组织实施文明生产

1.能够判断作业环境的安全状况

2.能正确使用劳动保护用具和用品

读图与绘图

1.能够读懂中等复杂程度的机械零件及装配图

2.能够读懂机械设备液压系统图

3.能够测绘常用零件图

1.能够读懂简单的机械零件及装配图

2.能够识读常用的液压元件符号

技术准备

1.能够讲解机械设备检修技术要求

2.能够在复杂条件下作好维修准备工作

1.能在指导下读懂所检修设备的技术资料

2.能选用检修项目中所使用的工具

3.能够维护、保养、保存所使用机具和工具

设备安装调试

1.能够组织完成拆装、调试成套机械设备

2.能够处理较复杂的机械设备安装、调试中的技术问题

1.能拆装机械易损零部件

2.能够进行简单的机械设备安装、调试中的技术问题

设备润滑

1.能够指导机械设备润滑、保养全过程

2.能够识别润滑油品种

1.能够在指导下对部分机械设备的各润滑部位进行检查

2.能够对机械设备进行日常维护、保养

设备修理

1.能够调整机械设备机械传动重要部位配合间隙

2.能够分析处理机械设备液压系统常见故障

3.能够处理机械设备机械传动系统复杂故障

4.能够判断机械设备电气控制的常见故障

5.能够处理机械设备修理中出现的疑难技术问题

6.能够对机械设备进行技术改造

1.能够检修处理冶金机械设备在运转中的一般故障

2.能够对冶金机械设备的零部件进行拆装与检修

3.能够判断机械设备液压系统常见故障

4.能够对机械设备进行常规维修维护

5.能够清洗油箱和过滤器

(四)转变培养方式,实现校企联合教学(责任人孟宪明)

1、推行任务驱动、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培养方式转变与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思路是推行任务驱动、项目为导向的学做一体的模式,改变过去以讲述为主的教学模式和技能训练与专业知识分割的做法,以任务的形式开展教学,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主要任务如拆装轧钢设备辊系、压下装置、平衡装置、安装、调试轧钢机械工作机座等,学生以组为单位,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2、开展技能大赛,缩短就业距离

在总结前六届我院大学生技能大赛的基础上,和企业技术员开发新的竞赛项目,使新项目更贴近生产实际,缩短就业距离。

(五)建设教学团队,完善双师结构(责任人孟宪明)

1、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团队建设

聘请太钢与太重的两名高级工程师为本专业的兼职专业带头人,负责本专业建设的专业规划、专业发展服务能力建设。

2、教师实践能力建设

每年选派2-3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到钢铁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生产技术工作,取得相应技能等级证书,达到技师以上技能等级水平。

3、教师业务能力提高

每年选送2名专业教师去国内外进修、访问,将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成果引进学院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注重培养教师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与水平。

4、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聘请7名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兼职教学并指导实习实训,确保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到2013年,兼职教师比例及承担的专业课课时均达50%以上。

(六)实施第三方评价,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责任人孙颖)

建立用人单位、行业企业、学生及家长等共同参与的多方位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职业发展信息作为评价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本系统主要建设内容为毕业生职业发展信息网络,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对本专业和本专业群毕业生五年之内的职业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分析毕业生、教师、企业、教学等方面的信息,为专业可持续发展、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调整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提供科学依据。

四、改革举措力度大,有保障

(一)组织保障

为保障专业建设项目顺利进行,学院成立机械设计与制造(冶金机械)专业建设项目领导组,由院长任领导组组长,教务院长任领导组副组长,教务、财务、督导、设备等职能处室负责人为成员,负责指导和协调项目建设工作。

领导组组长:

刘勇院长

副组长:

王治宪教务院长

成员:

陈清胜教务处处长

吴军财务处处长

孙亦蕙教学督导处处长

金鑫设备处处长

机械工程系成立项目工作组,由系主任任组长,落实各个子项目,负责协调各个子项目的建设工作。

工作组组长:

常晓俊副教授机械工程系主任

成员:

侯俊山高级工程师太钢不锈热轧厂设备主管

程志彦副教授机械工程系机械教研室主任

孟宪明教授教研室主任

冀立平副教授教研室主任

黄清高级工程师太重轧钢研究所

关维民工程师太钢人力资源培训部

程保柱华益型钢设备科科长

何宗霖讲师

白雪清讲师

(二)制度保障

按照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基本要求,教育部相关政策和学院的相关管理制度,根据本专业具体建设内容和特点,制订工作管理细则,保证责任的落实。

(三)措施保障

编制《冶金机械专业建设实施方案》、《专业及专业建设项目任务书》,分解任务。

建立《专业建设定期检查制度》,及时发现并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确保项目实施质量和教学质量。

组织参与专业建设人员培训,学习中央财政扶持专业建设的有关文件、制度、项目、要求,提高认识水平、政策水平、专业水平和专业建设责任感;

掌握专业建设的程序和内容,提高改革措施实施的把握能力,加强质量控制,有效利用资源,降低风险,提高效率。

(四)资金保障

本项目计划总投入41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280万元,学院自筹80万元,企业捐助50万元。

有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及其他渠道筹集资金的大力支持,有山西省教育厅及学院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指导、检查和监督项目建设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资金问题,能够确保专款专用,项目高质量、高水平实施。

五、绩效考核指标明确,可控性强

(一)建设进度

专业建设项目分三个阶段进行:

1.专业建设调研、筹备、初步开发阶段:

(2011.10—2012.3)

(1)成立机械设计与制造(冶金机械)专业建设项目领导组和项目工作组,层层发动,任务分解,落实责任。

(2)完成对钢铁行业职业能力、人才需求、毕业生信息等进行全方位调研,请行业专家座谈研讨,校企共同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3)开发专业课程体系,确定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组织制定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筹备教材编写工作。

(4)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初步建设,共同商讨本专业应开设实验实训项目,拟定轧钢机械维修和冶炼机械维修实训室建设计划并进行系统调研。

(5)建成一个校外基地。

(6)选派一名骨干教师到国家重点院校进修学习;

选派两名中青年教师到钢铁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完善兼职教师聘用机制,拟定专业人才引进计划。

(7)开展毕业生职业发展信息系统建设的调研。

2.专业建设实施阶段:

(2012.4—2012.8)

(1)完成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建设校外实训基地1个。

(2)继续加强和钢铁企业的沟通与合作,根据订单调整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式,完成完整的课程体系构建。

(3)完成2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制定和教学设计,在试点班实施教学,完成校本教材的编写。

(4)新建轧钢机械维修实训室和冶炼机械维修实训室设备安装调试,试点班开始《轧钢机械运行维护与检修》,《冶炼机械运行维护与检修》等课程任务驱动教学。

(5)完成2个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6)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选派专业教师赴境外、国内以及企业进行职业教学能力培训和锻炼,选聘德技兼备兼职教师,使兼职教师人数达到50%要求,引进专职教师人才3名,基本满足学院专业教学改革需要。

(7)开始毕业生职业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软件开发。

3.专业建设全面完成总结阶段:

(2012.9—2013.3)

(1)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校外实训基地2个,进行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经验总结。

(2)根据钢铁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和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实践,总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并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培养方式进行调整,形成完善的体现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3)根据运行情况,建设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继续开展优质核心课程建设。

完成2门优质核心课程PPT教学课件及教材的编写和公开出版工作。

(4)2门专业核心课程全面开展学做一体、任务驱动教学。

(5)完成毕业生职业发展信息网的建设,并投入使用。

(6)完成轧钢机械维修实训室、冶炼机械维修实训室的建设,全部实验实训设施运行正常。

(7)教师参与企业工程项目和国内外进修经验总结,继续强化专业教师团队建设,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突出老中青三代专业教师间的传帮带作用。

(二)预期效果

机械设计与制造(冶金机械)专业经重点建设,将成为山西省钢铁企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对山西省及周边地区钢铁产业发展的服务能力将有较大的提升。

2012年预期绩效

1、形成校企合作办学的运行机制

学院与行业协会、企业形成平等、合作、共赢模式,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等目标。

2、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得到提升

通过校企双向兼职、双向服务等平台,实现专兼职教师的教学与生产实践相融合,建成一支双师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教师的企业生产经验、实验实训指导水平、科研和技术服务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兼职教师人数及教学工作量比例达50%,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100%。

3、建成校企共享型专业资源库促进专业教学质量提高

将建成冶金机械专业的专业资源、课程资源、技能训练资源、社会服务资源和毕业生职业发展信息资源等教学资源库,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为机械类相关专业及校外学员、校内师生提供一个教学资源共享及网络沟通学习平台。

2013年预期绩效

1、校内外实训条件进一步改善

校内生产性实训室的建设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成,进一步改善校内外实训条件,强化校内外实训基地内涵建设,为实现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提供有力保障。

2、教学质量保障与质量监控体系进一步完善

引入第三方评价,贯彻ISO9001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与质量监控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从目标制定到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全程监控,把就业率和企业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指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毕业生职业能力得到提升

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100%,应届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对学院的满意率达95%以上,企业满意率达95%以上。

人才职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毕业生竞争力显著提升。

六、专业建设预算安排合理

本专业央财预算共计280万元,其中设备购置费140万元,非设备购置费140万元。

(一)2011年央财使用预算140万元,其中设备购置费90万元,非设备购置费50万元。

1、设备购置费90万元分项预算明细表

轧钢机械

实训室

名称

规格型号

数量

单价

(万元)

总价

轧钢机

四辊800mm

2组

32

64

轧钢机辅机

800mm

2套

7.5

15

配电系统

380V/70KW

1套

6

工具

5

合计

90

2、非设备购置费50万元分项预算明细表

项目

金额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

专业调研,

2

人才培养方案初稿

1

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初稿

3

教学资源

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

企业调研

初步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4

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建设

教师企业锻炼

教师进修、提高

8

双师团队建设

实习耗材补贴

实习意外伤害保险

50

(二)2012年央财使用分项预算140万元,其中设备购置费50万元,非设备购置费90万元。

1、设备购置费50万元分项预算明细表

冶炼机械

冶炼机械模型

500*300

5组

20

仿真系统

30节点

0.4

12

380V/20KW

10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