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4966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一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记一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记一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记一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记一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记一件.docx

《《记一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一件.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记一件.docx

《记一件

《记一件-

  第一课时

  一、听话,找中心句

  师:

我们都知道,一篇作文是由一个个段落组成的,每一个段落是由一个个句子组成的,每一个句子又是由一个个词语组成的。

因此,写好作文,就要用好每个词,写好每句话和每段话。

下面老师念几段话,大家认真听,仔细想,每一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老师念第一段话)

  生:

这段话是围绕“小明是个粗心的孩子”来写的。

  师:

(翘起大拇指)你讲得真好!

  (老师念第二段话)

  (生紧张,在老师启迪下,第5次才说完整:

“这段话是围绕‘河马的嘴比一般动物的嘴都大’来写的。

”)

  师:

(提高声音,高兴地)真了不起!

(走上前)我可以跟你握手吗?

(跟这位学生握了手)你一共错了4次,第5次才正确,同学们都没有这种学习经历。

学习就是要这样,错了没有关系。

  (师又说了第三段话,学生很快答出。

  二、指导仔细观察

  师:

(出示一个大橘子,放在学生容易看见的位置)这是一个橘子。

(板书:

这个橘子真可爱)谁来读呢?

(一生读)

  师:

读得一般,谁再试一下?

(又一生读,“这个”拖调了。

  师:

不是念“这——个”,应该念“这个”,语速要快些。

你读。

(学生读)

  师:

你读得真好!

大家一起读。

(学生齐读)

  师(板书:

啊!

)在前面加一个“啊”,谁能读好?

(学生读得不错)

  师:

啊,这个橘子真可爱!

怎么个“可爱”,要用事实说话,要表达形象,要把话写具体。

怎样写具体?

要——(板书:

观察)。

观察,指的是以看为主,对事物进行调查。

观察要——(板书:

仔细)。

如果要写这个橘子,你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观察?

  (学生说了颜色、形状、大小,教师板书。

  师:

小朋友真聪明!

还有吗?

(见学生不举手,老师走过去,拿起橘子,作了一个“掂”的动作。

  生:

(脱口而出)重量。

  师:

(板书:

重量)好!

再近一点呢?

(老师把橘子送到鼻子前,作出嗅的动作。

  生:

(抢答)味道。

  师:

(反问)是味道吗,鼻子能知道它的味道吗?

  生:

(恍然大悟)香味。

  师:

(板书:

香味)再仔细观察(特意展示了橘子带叶的柄)。

  生:

这个橘子上有叶子。

  师:

一般橘子都没有,这是这只橘子的个性(板书:

特征)。

现在剥开橘皮,你就看到——(生:

橘瓤)一尝就知道——(生:

味道)

  师:

这样观察就仔细了,如果把观察到的内容写下来,也就具体了(板书:

写得具体)。

  三、指导写具体

  师:

光写具体还不够,文章还要生动,怎么写才生动呢?

那就要展开想像(板书:

想像),想像要合理(板书:

合理)。

把你想像到的写进去,文章不就具体、生动了?

  (老师手拿橘子,引导学生边看边展开想像。

  师:

颜色——

  生:

黄中带绿。

  生:

黄中透绿。

  师:

“透”用得好,这说明绿色是慢慢显现的,很淡。

形状——

  生:

圆溜溜的。

  生:

像一个小南瓜。

  师:

大小呢?

  生;有我的拳头那么大。

  师:

请你掂一掂,它大约有多重?

  生:

(用手掂了掂大约有二三两。

  师:

(把橘子送到一个学生鼻子前)你闻闻。

  生:

清香。

(师又送到另一个学生面前)

  生:

一股淡淡的清香。

  师:

对,不是刺鼻的香,再看特征,橘子上有叶子,像什么?

  生:

像顶着一个小小的帽子。

  师:

再想开去,它一定是——

  生:

它一定是刚摘下来,一定很新鲜,一定很好吃。

  师(剥开橘皮,请了一名学生)你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片橘瓤?

(学生数了,共有12瓤。

  师:

它看着像什么呢?

  生:

像含苞欲放的花骨朵。

  生:

好像12个胖娃娃围在一起说悄悄话。

  师:

(让两位学生摘下两瓤)你们尝一尝,什么味道?

  生1:

甜滋滋的。

  生2:

甜中带点酸。

  四、学生写段,教师评价

  师:

我们以“啊这个橘子真可爱啊。

”开头写一段话。

(具体讲了写的格式要求。

学生练笔。

  (学生练笔后交流)

  生:

啊!

这个橘子真可爱。

  师:

你读出了感受,我听了,也觉得这个橘子真可爱。

  生:

它黄中透绿,扁扁的,像个小南瓜。

  师:

写得形象。

这么一想像,文章就生动了。

  生:

又像节日里挂着的灯笼。

你看!

你看!

  师:

好!

这儿为什么要两次用“你看”呢?

可以更好地表达出惊喜的感觉,小孩子就喜欢这样说话。

  生:

放在手上掂一掂,沉甸甸的。

放在鼻子前闻一闻,有一股淡淡的清香。

  师:

“闻”“有”可以去掉。

另外。

“放在鼻子前一闻”和“一股淡淡的清香”中间缺了一个字。

你再读,读好了,语气出来了,这个字也就出来了。

  生:

(一连读了好几遍,直到读进去仿佛为清香所陶醉时,“啊”字脱口而出。

)放在鼻子前一闻,啊,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

剥开橘皮,我一数,一共有12瓤,它们多像12个胖娃娃围在一起说悄悄话。

  师:

加上“着”和“呢”,再读一下。

  生:

它们多像12个胖娃娃围在一起说着悄悄话呢。

我摘下一瓤,放在嘴里。

  师:

“放”是把东西放在桌子上、阳台上等,嘴是一个腔囊,应该说“放进”。

  生:

我摘一瓤,放进嘴里,咬了一口,甜滋滋的,还有点酸溜溜的感觉。

  师:

是感觉?

  生:

还带有酸溜溜的味道。

真是“吃在嘴里,甜在心里”呢。

  师:

这位小朋友写“吃”用了12个字,三个动作:

“摘下一瓤,放进嘴里,咬上一口。

”写得细腻,文句通顺,好!

  (第二个学生交流,老师评讲,再下课。

  第二课时

  一、师生表演

  师:

上一堂课,我们一起观察了橘子,大家边看边想,通力合作,最后,把这个橘子写得形象、生动了。

这一节课,你们先观看一个小品,也请大家边看边想,最后,把这个小品叙述清楚。

谁愿意当小演员?

(学生纷纷举手,一名男生上台。

  师:

(亲切对男生)我们合作,一起演爷孙俩,高兴吗?

(学生高兴地表示同意)

  师:

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小品的故事梗概。

  一天晚上,一个叫小明的孩子正在家里做作业,到7点了,爸爸妈妈还没有来,小明饿坏了。

这时,爷爷来了,还捎来了一个大橘子。

这个橘子又大又新鲜。

小明好不开心,他剥开皮刚想吃,突然想起平时爷爷那么关心自己,什么都舍不得吃,现在,他也要尽一份孝心,把这个橘子留给爷爷。

但是,他又怕爷爷不肯吃。

怎么办呢?

于是,他故意说这个橘子是酸的。

爷爷听说这个橘子是酸的,便抢过橘子不让小明吃。

爷爷吃了橘子以后,发现橘子并不酸,还很甜,心里很纳闷。

这时,小明见爷爷真的吃了橘子,便高兴地叫道:

“爷爷上当了!

  (师生共演小品,表演很成功,台上台下一片笑声。

  二、概括要点,进行练笔

  师:

你们看了老师和这位同学演的小品,能不能用几句话概括说一下?

  学生回答,教师完成以下板书:

  ①晚上,爷爷回来了,还捎回一个大橘子。

  ②啊,这个橘子真可爱,吃起来一定很甜。

  ③我想给爷爷吃,又怕他不肯吃,便故意说橘子是酸的。

  ④爷爷抢过橘子吃了,发现橘子很甜。

  ⑤我高兴地说:

“爷爷上当了!

  师:

(请学生读好这几句话后)这位同学概括得很好。

如果一位小朋友真的是这么写的,并把它当作一篇作文交给了老师,你们说,老师会满意吗?

  生:

不满意,因为他写的内容不够清楚、具体。

  师:

对,这篇作文缺少具体的内容。

作文时要注意用事实说话,要表达清楚,不说空话,不说套话。

比如说,“晚上,爷爷捎回一个大橘子”,写“晚上”,不能出现“晚上”这个词,可以从天色、时间等多个角度去写。

“我想给爷爷吃,又怕他不肯吃,便故意说桔子是酸的。

”想,是心理活动,为什么要把橘子给爷爷吃,怎么估计到爷爷不会吃的?

等等。

小明的这些心理活动都要写出来。

“故意说橘子是酸的”,怎么做动作,怎么装出“故意”的样子?

如何把这几个“怎么样”“为什么”写清楚,写明白,这篇作文就具体了。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4句话进行扩写,每个人选择一句展开内容。

  三、当堂评点

  (学生写完后,请了5位学生上台交流。

  师: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意思是朗读很重要,文章写得一般,如果读得好,还可以给文章增色不少。

  生1:

屋外一片漆黑。

  师:

“屋外”改成“窗外”更好。

  生1:

窗外一片漆黑。

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都飘出了饭菜的香味。

唉!

都快7点了。

  师:

没有用“晚上”二字,而写的全是晚上。

  生1:

家人怎么还没有回来呢?

  师:

把“家人”换成“爸爸、妈妈”。

  生1:

爸爸、妈妈怎么还没有回来呢。

我的肚子都快饿瘪了。

还好,不一会儿,爷爷回来了,他惦记着我这个小馋猫,变戏法似的从口袋里摸出了一个大橘子。

  师:

表达清楚,语句流畅。

好!

  生2:

啊,这个橘子真可爱。

圆溜溜地,像个小南瓜。

  师:

你展开了想像,比喻十分恰当。

  生2:

它金灿灿、黄澄澄的。

我用手掂了掂,大约有二三两重。

你瞧,你瞧……

  师:

“你瞧,你瞧”表示惊讶,能引起读者注意。

  生2:

橘子上面还顶着一片绿叶呢?

多像戴着一顶绿色的小帽子。

我想,它一定是刚从树上摘下来的,一定十分新鲜,吃起来一定十分可口……

  师:

推断严密,合乎情理,一连用了三个“一定”,构成排比句式,读起来顺口。

  生3:

我突然想到,爷爷平时总是把好吃的东西给我,凡是不好吃的,他都抢着吃。

这么一个甜橘子,我一定让他也尝尝。

  师:

“一”可以去掉,更简练。

  生3:

这么个甜橘子,我一定让他也尝尝。

可爷爷一定不会吃的。

  师:

爷爷怎么“不会吃”呢,换成“不肯吃”就准确了。

  生3:

可爷爷一定不肯吃的。

这可怎么办呢?

  师:

好一个设问!

  生3:

我踱着步子,左思右想……

  师:

我这么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思考问题才“踱着步子”呢,你这么个孩子怎么会像个老人了?

改一改。

(教师作出歪脖子思考的样子)

  生3:

我歪着脖子,左思右想。

突然,一拍脑门,有了!

  师:

语句轻快,写得好啊!

  生3:

我摘下一片放进嘴里,左手捂着脸,歪着脖子,叫起来:

“爷爷坏,坏爷爷,这橘子真酸,不好吃!

  师:

这儿写“我”的心理活动,十分细腻,烘托了“我”尊老、爱老的主题。

  生4:

正做饭的爷爷连忙跑过来,抢过我手中的橘子……

  师:

“抢”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文明的行为,然而这里用上“抢”字却再恰当不过了,写出了爷爷对“我”的疼爱。

  生4:

取下一瓤就往嘴里塞,咬了几下,奇怪地问我:

“孩子,这橘子不是很甜吗?

  生5:

我见爷爷上当了,就捂着嘴巴笑了,爷爷正疑惑不解时,我一蹦三尺高,边鼓掌边大声叫:

“爷爷上当了!

爷爷上当了!

  师:

“爷爷上当了”为什么要说两遍呢?

小孩子高兴起来就是这样,写得活灵活现。

  生:

爷爷这才恍然大悟,搂着我,捏着我的小鼻子,说:

“真是我的乖孙子!

  师:

这几位同学写得都很清楚,很具体,我们向他们表示祝贺!

(学生鼓掌)

  四、起题目

  师:

这篇作文很生动,咱们一起来给它起个题目吧!

可以从文章中摘录一个词语或短句作为文章的题目。

  生:

爷爷上当了。

  师:

好!

如果用“我”作题目呢?

  生:

我骗爷爷吃橘子。

  师:

“骗”要加引号。

  生:

我哄爷爷吃橘子。

  生:

我笑了。

  师:

多么富有诗意的题目。

  生:

我让爷爷上当了。

  师:

都不错。

语文老师平时出的多是这样的题目。

(板书:

记一件------事)你们再起题目。

(学生说了很多,如:

难忘的、高兴的、快乐的、有趣的、有意义的、印象深刻的、值得回忆的等。

  师:

如果按地点来起题目呢?

  生:

发生在家里的一件事。

  师:

按时间呢?

  生:

发生在晚上的一件事。

  师:

按事情的大小呢?

  生:

记一件小事。

  师:

同学们,这些都能作为这篇作文的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能起到揭示文章中心的作用。

  作文有点像兰州拉面,一个面团,拉长以后,一折二,二折四,四折八……面条越拉越细,最终拉出的面条竟然比机器上轧出的还要细。

写作文也是由一句话变成几句话,而后再由几句话变成数十句话、数百句话。

  作文,是写出来的;好作文,却是改出来的。

改作文,几遍才算好呢?

我的体会是,一百遍不多。

谁改得多,谁的进步就快。

希望同学们多读多改,把文章写得更好。

  下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