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推拿手法动作要领及临床应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51427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人推拿手法动作要领及临床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成人推拿手法动作要领及临床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成人推拿手法动作要领及临床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成人推拿手法动作要领及临床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成人推拿手法动作要领及临床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成人推拿手法动作要领及临床应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成人推拿手法动作要领及临床应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成人推拿手法动作要领及临床应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成人推拿手法动作要领及临床应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成人推拿手法动作要领及临床应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成人推拿手法动作要领及临床应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成人推拿手法动作要领及临床应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人推拿手法动作要领及临床应用.docx

《成人推拿手法动作要领及临床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人推拿手法动作要领及临床应用.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成人推拿手法动作要领及临床应用.docx

成人推拿手法动作要领及临床应用

成人推拿手法

一、推拿的防治手段

1、手法治疗:

术者用手和机体的其他部分,或借助于一定的器具,在受术者体表作规范性的动作,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2、功法训练:

根据推拿临床医疗的需要,由推拿医务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功法训练,以巩固、延伸临床疗效的方法。

三、推拿的作用原理

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理筋整复,滑利关节;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抗病能力。

四、推拿的治疗原则

整体观念,辩证施术;标本同治,缓急兼顾;以动为主,动静结合。

五、推拿的适应症

1、骨伤科病:

软组织急慢性损伤、椎间盘突出、颈椎病、肩周炎、梨状肌综合征等。

2、外科疾病:

乳痈、手术后软组织粘连等。

3、内科疾病:

头痛、胃脘痛、胃下垂、中风后遗症等。

4、妇科疾病:

痛经。

5、儿科疾病:

腹泻、肌性斜颈、发热、遗尿等。

6、五官科病:

近视、斜视、耳鸣等。

7、急性病症:

中暑昏迷、休克、晕针等。

六、推拿的禁忌症

1、传染性疾病患者不推拿。

2、精神病患者不推拿。

3、化脓性炎症、骨髓炎、结核、肿瘤患者不推拿。

4、骨折、脱位早期局部不推拿。

5、皮肤损害破损处不推拿。

6、急性损伤24-48小时内,局部不推拿。

7、严重骨质增生、骨质疏松患者,禁用或慎用推拿。

8、孕妇或月经期妇女不推或禁用重手法。

七、推拿手法

以手或肢体的其他部分,或借助于一定的器具,在受术者体表部位或穴位上所进行的具有规范化动作结构的操作技术。

1、手法的分类

1)作用的部位不同:

作用于软组织类,骨关节类手法。

2)动作形态不同:

摆动类手法、摩擦类手法、震动类手法、挤压类手法、叩击类手法。

(作用于软组织类手法)

3)适应对象不同:

成人推拿手法、小儿推拿手法。

4)动作的简繁:

单式手法、复合手法、复式手法。

2、推拿手法的要求

A作用于软组织类手法的要求:

持久:

手法能够按照要求持续运用一定时间而不间断。

一般为15~20min。

有力:

指手法必须具有一定的力量,这种力量是根据病人的体质、病证、部位的不同而灵活增减的技巧力。

均匀:

手法动作要有节奏性,速度不要忽快忽慢,压力不要时轻时重。

柔和:

手法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用力不宜生硬粗暴或用蛮力,变换动作要自然。

深透:

手法力量要深透到深层组织,直趋病所。

B运动关节类手法的要求:

“稳、准、巧、快”。

稳:

要平稳自然,因势利导,避免生硬粗暴。

准:

选择手法要有针对性,定位要准确。

巧:

施术时要用巧力,以巧取胜,不能用蛮力。

快:

用力要疾发疾收,用“短劲”、“寸劲”。

八、基本手法

(一)扌衮法

1、着力部位:

手背尺侧1/3~1/2,即第三掌骨尺侧至小鱼际,掌指关节向后至腕背横纹。

2、动作要领:

1)手法预备姿势为沉肩、垂肘、立臂、竖掌,肘关节要高于腕关节。

2)肩、臂、腕关节放松,以肘关节为支点来回摆动。

3)小鱼际手背侧紧贴皮肤,不要来回摩擦拖动跳动。

4)压力、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协调有规律,不要忽快忽慢,用力不宜时轻时重。

5)在移动操作时,移动的速度不宜过快,要缓慢。

6)频率为每分钟120~160次。

3、临床应用:

1)扌衮法压力大,接触面较大,适用于肩背、腰臀和四肢肌肉丰厚的部位。

2)风湿痠痛、麻木不仁、肢体瘫痪、运动功能障碍等常用。

3)本法能舒筋活血、滑利关节、缓解肌肉韧带痉挛,增强肌肉、韧带活动能力、促进血液循环及消除疲劳。

4、手背扌衮法:

柔和舒适,用肌肉较薄处。

5、掌指关节扌衮法:

深透度较大,不太舒适,可用于肌肉较厚处。

两者可交替使用。

(二)一指禅推法

1、着力部位:

大拇指指端(中峰推)罗纹面(罗纹推)偏峰(偏峰推)

2、动作要领:

1)预备姿势为沉肩、垂肘、悬腕、掌虚、指实。

2)腕部摆动时,肘关节略低于腕,桡侧要高于尺侧,以肘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部和拇指指间关节作屈伸活动。

3)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

4)手法频率120~160次/分。

5)手握空拳,上肢肌肉放松,拇指自然着力,不可用蛮力下压,拇指盖住拳眼。

6)在着力面能吸定的基础上,可以做缓慢直线往返移动,即紧推慢移。

4、临床应用:

1)接触面较小,渗透力较大,适应于全身各部。

2)常用于头面、胸腹、四肢部等,治疗头痛、胃痛、腹痛及关节酸痛等。

3)舒筋活络、调和营卫、祛瘀消积、健脾和胃。

(三)揉法

1、着力部位:

指端(指揉法)、手掌(掌揉法)、

大鱼际(大鱼际揉法)、肘尖(肘揉法)

2、动作结构:

施术部位带动受术部位的皮肤,做环转揉动,使皮下组织间形成内摩擦。

3、动作要领:

1)腕关节放松,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运动。

2)压力轻柔,动作协调有规律。

3)要带动皮肤,使皮下组织间形成内摩擦。

4)频率为120~160次/分。

4、临床应用:

本法轻柔缓和,刺激量小,适用于全身各部。

1)指揉多用于全身各部穴位。

2)掌揉法多用于背、腰、臀、下肢等肌肉较丰厚处。

3)大鱼际揉法主用于前臂、头面及上腹部病症。

(四)摩法

1、着力部位:

手掌(掌摩法)、手指(指摩法)

2、动作结构:

施术部位在受术部位上做环形的摩擦移动,不带动皮下组织。

3、动作要领:

1)肘关节自然屈曲,腕关节放松,掌指自然伸直,动作缓和而协调。

2)摩动的速度、压力要均匀。

指摩法稍轻快,掌摩法稍重缓。

“摩法不宜急,不宜缓,不宜轻,不宜重,以中和之意施之。

”(《圣济总录》)

3)方向分补泻。

“顺摩为泻,逆摩为补。

4)频率为每分钟120次。

4、临床应用:

1)本法刺激量轻柔和缓,为胸腹、胁肋的常用手法。

2)具有和中理气、消积导滞、调节肠胃蠕动之作用。

3)用于跌打损伤、关节肌肉肿痛处。

(五)推法

1、着力部位:

指(指推法)、手掌(掌推法)、肘尖(肘推法)

2、动作结构:

施术部位在受术部位上做缓慢、单方向、直线推动。

3、动作要领:

1)操作时指、掌、肘部要紧贴体表;

2)用力要稳,速度缓慢而均匀。

3)要沿直线推动,不可歪斜。

4)使用介质,为防止推破皮肤。

4、临床应用:

掌推法主用于臀及下肢后侧部病症;

肘推法主用于背腰部脊柱两侧;

指推法主用于前臂及指部病症穴位。

(六)擦法(平推法)

1、着力部位:

手掌(掌擦法)、小鱼际(小鱼际擦法)、大鱼际(大鱼际擦法)

2、动作结构:

施术部位在受术部位上做直线推动摩擦。

3、动作要领:

1)掌指贴在治疗部位,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带动手掌

作前后或上下往返移动,掌下压力不宜过大。

2)来回推擦的路线要尽量拉长,沿直线来回推擦,不可歪斜。

3)用力宜稳,动作均匀,呼吸自然,不宜憋气。

4)治疗部位要充分暴露,为防止擦破皮肤,要使用介质。

5)擦至“透热”为度。

6)频率为100~200次/分。

4、临床应用:

1)用于内脏虚损及气血功能失常,活血祛瘀作用明显。

2)掌擦法:

温度较低,多用于胸胁背腹部。

大鱼际擦法:

温度中等,用于四肢,尤其为上肢。

小鱼际擦法:

温度较高,多用于腰背部及下肢部。

(七)搓法

1、着力部位:

双手掌

2、动作结构:

双手掌面挟住受术部位,相对用力作快速搓揉,同时上下往返移动。

3、动作要领:

1)双手用力要对称,搓动速度要快,移动宜慢,要紧搓慢移。

2)夹持之力不宜过大。

4、临床应用:

适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部,而以上肢最为常用。

多于抖法并用,作为结束治疗手法。

(八)抹法

1、着力部位:

拇指罗纹面

2、动作结构:

单手或双手拇指罗纹面紧贴皮肤,作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动。

3、动作要领:

1)施术部位要紧贴治疗平面。

2)用力宜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力量较推法为轻。

3)不宜带动皮下组织。

4、临床应用:

1)常用于头面及颈项部。

2)对头晕、头痛、失眠、多梦及颈项强痛等症,常以本法配合扫散法、拿五经、按揉头面部经穴等。

(九)按法

1、着力部位:

拇指或中指端(指按法)、单掌或双掌(掌按法)、肘部尺骨鹰嘴(肘按法)

2、动作结构:

在受术部位上做由浅入深再由深出浅的垂直性按压。

3、动作要领:

1)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

2)用力方向要与治疗平面相垂直。

3)用力由轻到重,不宜暴力突然按压。

4、临床应用:

1)指按法主用于全身各部穴位;掌按法适应于腰、背、臀及下肢;

  肘按法主用于肌肉丰厚处,如臀、股后及腰脊柱。

2)按法常与揉法结合使用,组成“按揉”复合手法。

本法具有开通闭塞、解痉通络、活血止痛、放松肌肉等。

常用于头痛、胃脘痛、肢体痠痛、麻木等。

(十)点法

1、着力部位:

拇指端(拇指点)、拇指指间关节或食指近侧指间关节的背侧突起(屈指点)

2、动作结构:

在受术部位上做由浅入深再由深出浅的垂直性点压。

3、动作要领:

1)用力要由大到小,再逐渐减力,不可使用暴力。

2)点后继以揉法。

3)对于年老体弱或久病体虚的患者要慎用。

4、临床应用:

1)本法刺激性很强,根据病情酌情用力,常用于肌肉较薄的骨缝处,对脘腹挛痛、腰腿痛等证常用本法。

2)本法与按法的区别:

点法作用面积小,刺激量大,主用于肌肉薄的骨缝处及穴位。

(十一)捏法

1、着力部位:

拇指与食中二指或其余四指。

2、动作结构:

施术部位在受术部位上做对称性的挤压。

3、动作要领:

1)操作时要由指面为着力面。

2)用力要由轻渐重,两手用力均匀对称有节奏性、规律性,勿忽轻忽重,忽快忽慢。

4、临床应用:

适应于头部、颈项部、肩部、四肢部、脊背部等。

上肢部多用单手捏,下肢或肌肉发达丰厚处可用双手捏。

(十二)拿法

1、着力部位:

拇指与食中二指或食中无名三指或其余四指指面。

2、动作结构:

施术部位相对用力,将受术部位的皮肤连同皮下组织提起,揉捏后放松。

3、动作要领:

1)以指面为着力部位,四指相对用力,不要用指甲抠。

2)操作时用力宜由轻到重,不可突然用力。

3)动作要缓和而连贯,富有节奏性,不宜忽快忽慢,用力不宜时轻时重。

4)要连同皮下组织,如肌肉、肌腱、筋索等一同提起,不要仅仅提拿表皮。

4、临床应用:

本法常用于颈项、肩部和四肢部等。

(十三)捻法

1、着力部位:

拇指与食指罗纹面、食中二指罗纹面或食指中节桡侧边缘。

2、动作结构:

施术部位相对用力,将受术部位捏住,作揉捻动作。

3、动作要领:

1)操作时捻动的动作要快,移动的速度要慢。

2)夹持之力不可过大,用力不可呆滞。

3)动作要连贯,富有节律性。

4、临床应用:

主用于四肢小关节,如指、趾部等。

常配合其他手法治疗指趾间关节的痠痛、肿胀或屈伸不利等。

(十四)拍法

1、着力部位:

虚掌

2、动作结构:

以虚掌富有弹性地击打体表。

3、动作要领:

1)以虚掌拍打体表,即手指自然并拢,掌指关节微屈。

2)手腕放松富有弹性,拍后立即抬起,不宜有拖抽动作。

3)拍打时要以手掌四周边缘同时接触治疗平面。

4)以局部皮肤轻度充血发红为度。

4、临床应用:

适应于肩背、腰臀及下肢等部位。

(十五)击法

1、着力部位:

拳背(拳击法)、掌根(掌根击法)、小鱼际(小鱼际击法)、指尖(指尖击法)、用桑枝棒(棒击法)

2、动作结构:

富有弹性地垂直击打体表。

3、动作要领:

1)拳击法:

手握空拳,腕伸直,用拳背击打体表。

2)掌跟击法:

手指自然松开,腕背伸,用掌根部叩击体表。

3)侧击法(小鱼际击法):

手指自然伸直,腕关节略背伸,用单手或双手小鱼际部击打体表。

4)指尖击法:

用一手五指端轻轻打击体表,如雨点下落。

5)棒击法:

用制作的桑枝棒击打经络穴位体表。

击法用力宜快速而短暂,垂直叩击体表,在叩击体表时不能有拖抽动作,速度要均匀而有节奏。

4、临床应用:

拳击法—常用于腰背部病症

侧击法(小鱼际击法)—多用于腰臀下肢部及脊柱两侧部。

指尖击法—主用于头顶及胸腹部

掌击法—主用于腰臀、四肢及头顶部,或肌肉丰厚处。

棒击法—多用于腰背肌两侧及四肢部。

本法有舒筋通络,调和气血之作用。

对风湿痹痛,局部感觉迟钝、肌肉痉挛等常用本法配合其他手法并用。

(十六)拨法(弹拨法/拨络法)

1、着力部位:

拇指端

2、动作结构:

拇指端深按于治疗部位,进行单向或往返的垂直于肌肉、筋腱走行方向的拨动,状如弹琴。

3、动作要领:

1)用力要由轻渐重,轻而不浮,重而不滞,不能用指甲抠。

2)弹拨的方向要与肌肉、肌腱、筋索走行的方向相垂直。

3)按压的力量要与治疗平面相垂直。

4)弹拨时要带动皮肤及肌肉筋索。

5)骨折的愈合期、急性软组织损伤者禁用本法。

4、临床应用:

本法主要适用于颈、肩、背、腰、臀、四肢等部位的肌肉、肌腱、韧带、痛性筋索等生理病理性条索状组织。

(十七)抖法

1、着力部位:

双手

2、动作结构:

双手握住上肢或下肢远端,做连续小幅度的上下颤动。

3、动作要领:

1)双手不要捏得太紧,不要将抖动的肢体牵拉得太紧;

2)抖动波从远端传至近端。

3)抖动的幅度不要太大。

4)术者自然呼吸,不能屏气。

4、临床应用:

本法主要用于四肢,常在搓法之后使用,作为治疗的结束手法。

具有调和气血、放松肌肉与理顺组织的作用。

其中抖拉法主要用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每次操作3~4次即可。

(十八)振法

1、着力部位:

手掌(掌振法)、中指端(指振法)

2、动作结构:

以前臂伸、屈肌群小幅度、快速地交替收缩所产生的轻柔振颤,持续地作用于治疗部位。

3、动作要领:

1)术者要精神集中,呼吸调匀,气沉丹田,并用意念将气从丹田提起,沿术手内侧运至掌内劳宫穴或中指端,做到以意引气,以气发力,以力发振,动作自然、流畅、协调,切不可用强力“硬屏”发振。

2)频率约为每秒钟8—10次。

4、临床应用:

本法可用于全身各部经穴,尤其使用于头面部与胸腹部。

对失眠、健忘、焦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肠胃功能失调、运动员赛前紧张等有显效。

八、其他手法:

(一)复合手法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单式手法动作结构成分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类手法。

如按揉法、拿揉法等

按揉法:

由按法和揉法复合而成。

拿揉法:

由拿法和揉法复合而成。

牵抖法:

由拔伸法和抖法复合而成。

(二)运动关节类手法

在关节运动解剖学结构及其生理允许的范围内,术者沿受术者人体基本轴、面的方向,对构成关节的骨环节所作的轴向绕转、纵向拉伸及横向水平滑动等各种无阻力被动运动手法,总称为关节运动类手法,也称为运动关节类手法或作用于骨关节类手法。

主要包括:

摇法、扳法、拔伸法、抻展法和平端法等。

1.摇法

1)定义:

沿关节运动轴的方向,使关节或半关节做被动环转摇动的手法。

包括颈项部、腰部和四肢关节摇法。

2)操作:

以受术关节为阻力点,术者双手按杠杆原理,一手为制动(固定)手,在受术关节的近侧(支点),一手为动作(动力)手,握持在关节远侧的远端(作用力点),组成省力型单臂杠杆。

双手协同动作,摇动关节。

3)手法分类:

颈椎摇法、腰椎摇、法肩关节摇法、髋关节摇法、踝关节摇法。

4)要求及注意事项:

1.须在各关节生理活动范围内进行操作,幅度由小到大。

2.用力要稳而协调,摇动的速度要慢。

3.对有习惯性脱位或骨折的患者要禁用摇法。

5)临床应用:

具有滑利关节、松解粘连,增强关节活动功能之作用。

适于四肢关节,颈项、肩、髋、踝关节功能障碍者。

2.扳法

1)定义:

术者双手握住受术关节的两端,沿着关节运动轴的方向,在病理位或功能位之后的“扳机点”处,做瞬间、快速、小幅度、有控制的反方向用力,扳动受术关节。

2)操作:

以受术关节为阻力点,术者一手握关节近侧,一手握关节远侧的远端,双手协同动作,在“扳机点”处做瞬间、快速、小幅度、有控制的相反方向用力,扳动关节。

3)要求及注意事项:

1.沿关节运动轴的方向进行扳动。

2.巧力寸劲,瞬间的、快速的、方向相反的、小幅度的、有控制的推冲力。

3.要控制好发力点,到达“扳机点”时发力。

4.用力不可生硬粗暴。

5.扳动时可以听到弹响声,但不可强求。

6.骨质增生较严重或骨质疏松者慎用或禁用;

7、骨关节结核、肿瘤、诊断不明的外伤或有脊髓症状体征者禁用。

4)临床应用:

具有舒筋活血、滑利关节、纠正解剖位置失常的作用。

常用于脊柱和四肢部部位的治疗,关节错位,关节功能障碍等常用扳法治疗。

3.拔伸法

1)定义:

沿组成关节相邻肢体环节的纵轴方向,术者在受术关节两端施以相反方向的拉伸力,使关节的相对面做分离运动,从而使关节间隙被拉宽的一类手法。

2)操作:

对于长骨组成的一般关节,术者双手握住关节两端,相反方向用力;对颈椎、腰椎、肩关节、髋关节等需用大力牵引之关节,多为双手同向牵引,另一端靠助手或外力完成。

3)要求及注意事项:

1.体位及用力方向正确,确保拉伸力的拉力线通过关节轴心。

2.用力要稳,力量宜由小渐大,持续牵引后再由大渐小,不可用暴力、蛮力。

4)临床应用:

常用于关节错位、伤筋,对扭错的肌腱与移位的关节有整复作用。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