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5144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9.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docx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docx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吉林财经大学

毕业论文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班级经济学0823班

学生姓名闫秀丽

学号0501082341

指导教师韩艳红

职称讲师

二○一二年四月

 

毕业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日

 

摘要

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资源,是社会充满活力、富于创造性的群体。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大学扩招政策的变革促进了高等教育公平,同时大学生数量也迅速增加,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就业难成为热点话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就业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统一分配逐步转变为市场调节下的自主择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这时就更凸显出来,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

引起就业难有多方面原因,在经济学角度包括社会、高校、学生本身等。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各方努力,在此仅提供以下几个建议,为毕业大学生找到自己相对满意且合适的工作提供切实有效的引导建议。

对于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供需失衡信息不对称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方式

 

Abstract

Collegestudentsarevaluableresourcesofthecountry,andarethesocialdynamic,creativegroup.Sincethe1990s,thechangeofuniversityrecruitmentpolicyforhighereducationhaspromotedfaireducation.atthesametime,thenumberofcollegegraduatesisalsoexpandingrapidly,theemploymentpressureisincreasing,difficultemploymenthasbecomeahottopic.Asthemoredeepreformofsocialisticmarketeconomicsysteminourcountry,collegestudents'employmentischangingfromtheunityofthedistributionintheplannedeconomytotheself-dependentcareerchoiceinthemarketeconomy,atthistimetheproblemofcollegestudents'employmentismoreobvious,andbecomesanincreasinglyprominentsocialproblem.Difficultemploymentiscausedbymanyfactors,whichincludethesociety,universities,studentsthemselves,etc,asfarastheeconomicsconcerned.Tosolvethisproblem,everyoneshoulddotheirpart,Iwouldprovideseveralsuggestionsforgraduatedstudentstofindthemselvesrelativelysatisfiedandappropriatejobs,whichhassignificantpracticalsignificanceofimprovingcollegestudents'employmentmarketandpromotingtheharmoniousdevelopmentofthesociety.

Keywords:

Collegestudents'employment;Unbalancedsupplyanddemand;Informationasymmetry;Industrialstructure;Economicdevelopmentmode

 

目录

一、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形势分析

(1)

(一)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1)

(二)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1)

二、大学生就业难所带来的问题

(2)

(一)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

(二)打击公众的教育投资热情

(2)

(三)从思想文化层面上威胁城市社会稳定

(2)

(四)农村大学生就业难不利于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

(2)

三、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3)

(一)大学难就业难的经济学基础(3)

(二)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的经济学分析(5)

四、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建议(8)

(一)适应市场发展,实现供求平衡(8)

(二)调整产业布局,完善产业结构(8)

(三)以市场为导向,促进就业市场的信息化(9)

(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转变人才培养模式(9)

(五)大学生实现就业的自身对策(9)

参考文献(11)

一、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形势分析

(一)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

这在一定程度上能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享受高等教育,但与日俱增的毕业生给家庭和学校以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达到660万人,2012年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今年仅应届大学毕业生数量就有680万,加之数以百万计的中专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中的就业者,以及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据此估计今年劳动力就业压力巨大。

高等教育高增长率反映的只是毕业生数量的高增长,适度的发展是有益的,但过度的超速只会得不偿失。

有时一个工作岗位会吸引数以百计的求职者,令许多毕业生望洋兴叹。

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全球经济回暖,中国经济形势较快转好,但工作岗位却不足以满足大多数人的就业需求。

而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尤其不容乐观:

一方面大学生的存量资源正在不断的扩大,其稀缺性在下降;另一方面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增量也在不断创出新高,同时整个社会所能提供的工作岗位不仅没有增长,反而有下降的趋势,这使得大学生这种人力资源逐渐由“买方市场”过渡到“卖方市场”。

一般说来,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就业率的高低和就业满意度的高低。

近年来随着学生就读高校的成本大幅度增加,就业率不能单纯作为衡量大学生“就业难、易”的唯一指标,因为大多数人上大学不仅仅是为了找到一份工作,而是一份好的工作,因而大学生就业满意度也不容忽视。

就算高就业率下也可能存在着较低的大学生就业满意度,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对薪酬、专业对口率、就业稳定性、工作发展预期空间等方面满意度较低。

(二)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由现状我们可以看出,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目前已经出现总量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并存的情况。

一方面,大学生的供给超过了经济增长带来的对大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在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由于专业能力不高、地区结构不合理等原因,大学生自身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以及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就业机制不完善、不健全,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度上升。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改善需要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大学生、市场、高校三个主体的协调与合作。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总体说来,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本水平较高,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

但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及知识经济的发展,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要求逐年提高,大学生只有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技能才能实现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没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激励机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加剧。

可见,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当前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其一,就业问题并不会因为出现劳动力短缺而缓解,应继续将其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其二,长期困扰我们并被作为就业政策重点的就业总量问题正逐步转化为结构性问题。

政府需要顺应这种变化,及时转变积极就业政策的关注点和解决方式,面对各个就业群体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就业促进扶助政策。

二、大学生就业难所带来的问题

(一)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大学生大多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初步形成阶段,对自身能力和发展前景有着美好的向往。

然而,当他们临近毕业,甚至一入校,就开始面临逐渐严峻的就业形势时,一些心理素质较低的学生较容易在心理上蒙上一层难以抹去的阴影。

而当这种阴影成为一种“情结”时,无疑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梦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可能给一些心理存在一定缺陷的学生带来强烈的失落感和挫折感,一旦受消极外力的触动和激发,难免会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过激行为。

(二)打击公众的教育投资热情

据调查,在我国家庭消费结构中,68.8%的家庭将教育消费排在前两位,希望子女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家长占被调查者的90%,而这种心理在低收入家庭中更为强烈。

78%的父母要求子女达到大专及以上学历,而这其中,60%要求子女达到本科或硕士学历。

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出现可能会对广大家庭的教育投资产生不利影响:

一些经济宽裕的家庭会不断增加教育投资,一味追求子女的高学历,而忽视其实用性;一些经济条件相对较差或比较困难的家庭,其实是广大农村家庭,可能因不堪日益沉重的教育费用而迫使子女辍学。

(三)从思想文化层面上威胁城市社会稳定

大学生的社会批判力较强,少量的抨击不会引起社会注意,一旦人数积累到一定数量,便将形成一股很大的力量给社会带来冲击。

如果说新一代农民工如果引导不好主要从实体层面冲击城市社会的稳定,那么大学生就业难对城市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和冲击,主要地将是思想文化层面的。

如果“毕业即失业”的情况持续增加并积累若干年,那将会对整个城市社会的稳定产生巨大冲击和威胁。

(四)农村大学生就业难不利于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

大学生每年学费及生活费等各项支出约需1万元,一个家庭供养一个大学本科生需4万多元。

绝大多数供养过大学生的农村家庭均负债累累,出现了经济与教育的反比规律:

即一户家庭的孩子读书越多,家庭的经济状况就越差;供养的学生越多,其家庭就越贫困。

这一反比规律使得广大农民家庭和子女看不到希望,不明白接受高等教育的好处,这些问题影响着贫困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利于社会和谐以及新农村建设。

三、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基础

1.供求理论

供求理论,顾名思义,是有关供给和需求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理论。

作为分析经济现象的主要手段,供求理论在经济研究中有着广泛应用。

由前面介绍可知,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而供给数量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

因而在以价格为纵轴、商品量为横轴的坐标平面中,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而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在西方经济学中,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关系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

从几何意义上说,一种商品的均衡出现在该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的交点上,该交点被称为均衡点。

均衡点上的价格和相等的供求量分别被称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市场上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状态,也被称为市场出清的状态。

如下图所示:

P

S

P1

E

PE

P2

D

Q1

Q2

QEEE

Q4

Q3

O

Q

图1供求曲线

商品的均衡价格PE表现为商品市场上需求和供给这两种相反的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在市场的供求力量的自发调解下形成的,并对应此均衡价格下产生商品的均衡数量QE。

当市场价格偏离均衡价格时,市场上会出现需求量和供给量不相等的非均衡状态。

一般说来,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这种供求不相等的非均衡状态会逐步消失,实际的市场价格会自动回复到均衡价格水平。

当市场的实际价格P1高于均衡价格时PE时,商品的需求量为Q1,供给量为Q2。

这种供给量大于需求量的商品过剩或超额供给的市场状况,一方面会使需求者压低价格来购买商品,另一方面,又会使供给者减少商品的供给量。

这样,该商品的价格必然下降,一直下降到均衡价格PE的水平。

在此同时,随着价格由P1下降为PE,商品的需求量逐步地由Q1增加为QE,商品的供给量逐步地由Q2减少为QE,从而实现供求量相等的均衡数量QE。

相反地,当市场的实际价格P2低于均衡价格PE时,商品的需求量为Q4,供给量为Q3。

这种需求量大于供给量的商品短缺或超额需求的市场状况,一方面会使需求者提高价格来购买商品,另一方面,又会使供给者增加商品的供给量。

这样,该商品的价格必然上升,一直上升到均衡价格PE的水平。

在此同时,随着价格由P2上升为PE,商品的需求量逐步地由Q4减少为QE,商品的供给量逐步地由Q3增加为QE,从而实现供求量相等的均衡数量QE。

由此可见,当市场上的实际价格偏离均衡价格时,市场上总存在着变化的力量,最终使其达到市场均衡或市场出清的状态。

2.信息不对称与就业市场

在现实经济中,信息常常是不完全的。

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信息不同于普通商品。

人们在购买普通商品时,先要了解它的价值,看看是否值得购买。

人们之所以愿意出钱购买信息,是因为还不知道它,一旦知道了它,就没有人会愿意再为此进行支付。

显而易见,市场的作用在这里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进一步分析起来还会发现,不同的经济主体缺乏信息的程度往往是不一样的,即出现了信息不对称。

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机制有时就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就业市场的一个典型特点就是信息不对称。

企业一方可以通过审查简历、面试、看推荐信等方法来尽可能多地了解应聘者如大学生群体的情况,这些做法虽然有所帮助,但无论如何不能真正确定应聘者效率的实际高低。

大学生在求职心态、就业观以及对自身和企业的认知方面均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

由于企业对大学生缺乏充分的了解,因而企业不大愿意为大学生开出较高的薪酬来吸引其就业;另一方面,大学生对自身能力及企业情况没有足够的认识,不会轻易接受企业提供的薪资待遇,这两方面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由信息不对称就业市场上的工资—效率曲线(见下图)可知,企业提供的工资水平与大学生的平均效率之间存在着同方向变化的关系:

平均效率随着工资水平的下降而下降,反之亦然。

另外,这条曲线具有如下两个特点:

一是,当工资水平下降到一个很低水平但仍然大于零时,平均效率就可能已经下降到“零”;二是,随着工资水平的不断提高,尽管应聘者的平均效率也在不断提高,但提高的“速度”却是越来越慢的,也就是说,工资水平增加对平均效率提高的影响是“递减”的。

工资水平

工资一效率曲线

O

平均效率

图2工资效率曲线图

(二)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的经济学分析

1.供求失衡是大学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实现均衡;如果供给量小于需求量,商品供不应求,形成卖方市场;反之则为买方市场。

大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供给方是高等院校,需求方是用人单位,也遵循供求规律。

如果大学毕业生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供求均衡,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如果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则大学生就不是稀缺商品,在市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作为需求方的用人单位,高校没有选择的余地,必出现大学生就业难。

从供给看,自高校扩招以来,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不断增加,近五年高校毕业生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

大学毕业生供给大于需求,出现严重的供过于求,供求失衡的严峻状况构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基本框架。

从需求看,按照经济学的观点,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80-100万个,近几年我国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应为900万个左右。

尽管我国经济高速发展,GDP增长率保持在9%左右,但我国采取的主要是增长优先发展战略,对劳动力需求增速慢于经济发展速度,出现了“高增长、高投入、低就业”的现象,因此,经济发展实际向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每年不足900万个。

从就业需求的主体即自主创业、政府、企业来看,市场的风险,社会经验的缺乏,创业对毕业生的吸纳作用微乎其微。

政府部门减员增效,机构改革,人员需求日趋饱和,难以吸纳更多的毕业生。

现在就剩下企业了,企业的需求与目前高校专业的设置及教育的理念存在严重的脱节,造成的结果就是岗位空缺与失业并存,亦即结构性失业太大。

这些原因的综合结果就是名义就业需求很大,实际就业量很小,从而导致毕业生就业难。

所以,要真正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得从供求两个方面展开,忽略任何一个方面,都有失偏颇,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2.我国产业结构尚未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但是产业的结构性失衡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目前中国的产业结构仍然不完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比重较高,第三产业发展不是很充分,从业人员比例仍然偏低。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表明,产业结构的调整会带来劳动力和技术结构等一系列变化,有利于劳动力就业并产生新的组合。

与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就业结构相比,中国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还有待增强。

第一产业已经不再具有吸纳就业的潜力;而曾经作为吸纳大学生就业重要领域的第二产业,其就业弹性趋于下降,这与各地工业化过程中向资本密集型方式转变的趋势有关;只有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仍保持较高的吸收就业能力,成为目前中国高校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去向。

但我国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优势依然没有充分体现,非公有制经济及中小企业发展不足,也影响着对大学生的吸纳。

3.信息不对称

由于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传递和搜寻信息是需要较高成本的。

供求双方只能在有限的成本和条件下进行搜寻,而这种获取和传递信息的效率之低下,直接影响供求双方的有效匹配,这大大阻碍了大学生就业的畅通。

大学生就业难与学生、企业、政府之间存在着严重信息不对称有关。

经济高速发展,企业已完成体制改革,运用现代企业治理制度管理企业;而教育系统仍然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与社会脱节并存在信息不对称,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企业的需求会有一定的差距。

市场经济就是信息经济,就业信息不对称,造成大学生与用人单位难匹配。

大学生就业市场运转确实存在着市场失灵现象,其主要表现为供方信息缺失或劣势,即所谓的信息不对称。

由于大学生就业市场是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因而有一部分毕业生在毕业时不能确定就业单位,成为继续进行工作搜寻的摩擦性失业者。

毕业时,可能会存在一定比例的毕业生为了获得更满意的工作而主动放弃已有的就业机会,宁愿在毕业后继续进行一段时间的工作找寻活动,从而成为自愿失业者。

可见,就业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毕业生寻找工作的时间延长和毕业生的就业率下降。

此外,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保证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毕业生供求信息的畅通,也很可能会造成或加剧毕业生供求结构性失衡的矛盾,从而导致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增加。

就业市场结构改变导致信息不对称——大学生稀有性问题:

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经由垄断市场变成完全竞争市场。

大学生的稀缺性已不复存在。

大学生稀有性转变主要体现在:

(1)新中国刚成立至改革开放以后的一二十年里,大量需求岗位,那个时期的大学生是供不应求的。

但是中国人口的高速增长和高校扩招政策打破了供不应求的状态,马上出现了供过于求的趋势。

现已至此,供远远大于求,谈何稀缺性?

(2)对于同一岗位,大学生的对应素质一直在下降,有扩招的原因,但也不排除大学生因整体生活质量变好从而引发整体吃苦勤奋精神转差、岗位的素质要求提升等因素的作用,大学生这一“产品”的可替代性加强也导致了其稀缺性的改变。

大学生在打造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人才市场需求问题:

在大学生供大于求的基础上,大学生作为“产品”本身不符合需求方要求而存在被淘汰出市场的危机,更值得担忧的是供方没有重视这一点或是重视却没有行之有效的改革“生产”的策略。

当“产品”出现问题时,无非要从两大方面考虑:

一是产品适不适合市场,二是产品适合市场后在质量上具备多强的竞争力。

刚毕业的大学生就好比刚“出厂”的“产品”,对于市场也就是对用人单位进行考察对比:

(1)能不能达到岗位所要求的基本条件?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应届毕业生连这点基本要求都不能完全达到。

(2)能不能在岗位上做出较前人更好的成绩?

很多时候这个问题涉及的就是大学生专业技能掌握的程度和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

4.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脱节

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高校作为一个生产人才的部门,目前其生产规模不断增加。

在市场已经成为配置人才资源主要手段的今天,我国的高校在教学质量、培训结构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地方。

其中最主要的是我国高校输出的大学生人力资本不能满足当前就业市场的需求。

高校担负着为社会提供合格人才的重任,但高校市场化的进程太慢,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概念和理论的讲解,而学生也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意识,动手能力较差。

高校生产出来的“产品”并不符合厂家的需要,降低了大学生的可信度,致使大学生就业困难。

目前高校就业已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人才使用的决定权完全取决于市场。

从高校人才培养流程来看,目前高校的教育体制没有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仍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高校只注重了“销售”环节,忽略了“精加工”这一环节,也就是说高校不关心市场需求,只按照有关标准一味地“加工”,能否销售出去或者“产品”合不合格,完全不关自己的事情。

试想,这样的“产品”转入“销售”环节后,再高明的销售人员也会一筹莫展,最终只能是“积压或打折处理”。

这是为什么高校花尽心思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人力资源不被社会认可的最主要的原因。

四、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建议

(一)适应市场发展,实现供求平衡

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主要阵地,应该以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为导向,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根据社会需要开设专业,设置课程,不断革新教学形式和内容,才能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职能,有效地消除结构性失业。

改变供给结构,适应市场需求。

一方面,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办学模式的限制,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有很大的刚性,有些专业已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导致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即失业。

另一方面,所谓的热门专业,如90年代的金融,国贸,保险等,各个高校纷纷设立这些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致严重的供过于求,同时由于就业市场存在逆向选择机制,使优秀毕业生的就业更加困难。

再者,随着新兴产业的兴起,市场出现了新的需求,如:

信息、心理咨询、网络安全等,由于无法开设这些专业以满足市场需求,结果出现了“有人没事做,有事没人做”的结构性失业。

为达到供求平衡,不单单只在供的方面做努力,也需要在求的方面做出改善。

由于大学生具备年轻体壮、敢于尝试的优势,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新农村建设和基层干部储备培养等政策可针对大学毕业生制定。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看,与其一味地控制大学生就业市场供给增长,还不如加强适合大学生的岗位创造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

(二)调整产业布局,完善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只有各产业之间有机联系,整个结构从低水准向高水准进步,经济才能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