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真题解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8529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9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大学真题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苏州大学真题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苏州大学真题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苏州大学真题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苏州大学真题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苏州大学真题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苏州大学真题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苏州大学真题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苏州大学真题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苏州大学真题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苏州大学真题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苏州大学真题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苏州大学真题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苏州大学真题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州大学真题解析.docx

《苏州大学真题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大学真题解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州大学真题解析.docx

苏州大学真题解析

苏州大学真题解析2009

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新闻传播专业2009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新闻传播基础(15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硬新闻

【考察重点】

考察对新闻分类的掌握,与软新闻相对,在书上可以找到明确的概念。

【答案解析】

也称为纯新闻,英语里对应的有HardNews,SpotNews,StraightNews三种表达,它是指“对已发生的或24小时内被发现的当前公众关注的事件的报道”,尤其是对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利益、题材重大、影响深远的事件的及时报道,其特点是时效性强、制作严谨规范。

2、麦克内利新闻流动模式

【考察重点】

考察对新闻模式的理解和记忆,书上内容不多,所以要把这个理论的来龙解释下

【答案解析】

1947年,卢因提出“守门人”一词,1950年美国学者怀特将这个概念引入到新闻传播研究领域,在怀特之后,麦克内利于1959年提出来新闻流动模式,该模式将“有新闻价值”看作是理所当然,还试图描述在新闻事件于最终接受者之间存在的各种中介传播者,即新闻所经过的各种“把关人”。

3、政治经济学派

【考察重点】

书上的介绍都比较零散,需要自己整理出要点,一般学派的介绍就是类别,产生时间,地点,代表人物和基本观点

【答案解析】

属于批判学派,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其代表人物是默多克、戈尔丁等,该学派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观点,运用实证考察重点方法,主要研究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传播体系所有制的结构,二是传播媒介市场约束力运行的方式。

4、扒粪运动

【考察重点】

同黑幕揭发运动是同样的含义,考察对新闻史和新闻理论的掌握,在书上可以找到概念,但是是在不明显的位置,要求考生平时复习时多注意细节

【答案解析】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美国记者斯蒂芬斯为首的“扒粪者”进行了美国新闻史上著名的“扒粪运动”,是对危害公共利益的各种腐败、犯罪行为进入深入调查,并予以公开报道,有力地制止了腐败的蔓延滋生,促进了美国社会的改良。

5、《报刊的四种理论》

【考察重点】

整理书上的内容

【答案解析】

书由施拉姆等人著,主要研究了世界上所有不同种类报刊背后的哲学和政治的原理或理论,分别从报刊的四种理论,报刊集权主义理论、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加以阐释。

二、简答(每题10分,共40分)

1、试述传播研究的范式

【考察重点】

这类题偏理论,如果平时注意总结,应该不难,

【答案解析】

(一)传播研究范式是由美国学者库恩提出来的,传播研究范式就是研究传播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模式。

它是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构成的整体。

社会科学在传播研究中形成了“发现范式”,人文科学在传播研究中形成了“阐释范式”和“批判范式”。

(二)“发现范式”首先是假设有一个可知的“实体”存在,等待人们去发现,其哲学思想建立在理性主义、实证主义、逻辑实证论、行为主义以及现代主义等认识论基础上,其研究目的在于正确的揭示出实体。

常用的方法有,内容考察重点、田野调查、控制实验、语义考察重点等。

(三)“阐释范式”认为多重实体的存在,是通过人际符号互动而建构的。

其哲学思想建立在阐释学、现象学、符号互动、结构主义的基础上,其研究目的在于了解意义是如何创造的,因此强调解释过程的创造性与价值观。

常用的方式有,民族志研究、交谈考察重点、话语考察重点、修辞批评等。

(四)“批判范式”与“阐释范式”相似,认为多重实体是通过人际符号互动而建构的,其哲学思县建立在批判理论、解构主义、符号学、后现代主义基础上,研究目的在于显现时间的隐藏解构,特别是文化内所隐藏的意识形态问题,揭示媒介文化中隐藏的意识形态企图。

常用的方法有,批判的民族志学研究、马克思主义方法、文化研究、后现代主义研究等。

2、简述劝服效果研究的主要流派和观点

【考察重点】

对于传播效果的总结对解答这道题会有帮助

【答案解析】

(一)劝服效果研究源于对宣传的认识。

比较早的研究劝服效果的书籍是1927年拉斯韦尔出版的她的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20世纪30年代,劝服研究还基本上只是一种感性化的印象判断,40年代开始,成为正规的传播学术研究。

属于劝服研究的的万能效果论、两级传播研究、创新—扩散研究、耶鲁研究。

(二)万能效果论主要指的是魔弹论,这是70年代施拉姆对万能效果论的一种归纳。

这一理论的假定是,媒介自身具有无可抗拒的力量,受传者出来无条件的接受和信服媒介的传播外,绝无反抗力。

德福勒总结说,魔弹论以本能学说中的“刺激—反应”论和“相互隔绝,老死不相往来”的现代大众社会观念为基础,加上二战前得出的媒介效果强大的信念,结论必然是媒介在控制大众思想上具有神力。

魔弹论是就的传播观念—单向直线性传播观念的产物。

(三)“两级传播”和“创新—扩散”研究都是属于以拉扎斯菲尔德为代表的哥伦比亚学派,“两级传播”模式基于实证研究,提出了五种假设:

一是个人是与他人互动的团体成员,二是个人对媒介的反应是经由那些社会关系转达,并且受社会关系的影响,三室流通中包含两个过程,一是接受和注意,另一个是反应,四是每个人在传播过程中都有其不同的角色,并且可以划分为主动接受和传递讯息者与被动依赖他人的指导者两类,五是那些比较主动的角色可能具有使用媒介多、乐群性程度高自认对他人有影响力,具有一种被人认为是消息来源和指导角色等特征。

拉扎斯菲尔德和凯子认为,大众媒介所传播的信息首相传到“意见领袖”那里,“意见领袖”再将信息传递给周围人,周围人成为意见的给予者,再向其他人传递信息。

(四)“创新—扩散”由媒介研究、农业技术及新药推广三路发展而来,只在发展新事物或新思想在社会结构中传播和扩散的过程。

其中对衣阿华州农民所进行的混种玉米推广过程的研究是其研究模式的典范,这个传播过程包含四个主要元素:

一是新生事物,二是在某种渠道中被传播,三是经过很长时间,四是最后传播给某社会体系的成员。

耶鲁研究是以霍夫兰为代表的耶鲁学派的研究,他们针对传播和态度改变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采用控制实验法,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设计,突出某一个主要因素诸如传播者的“可信度”,操作其他外在干扰因素,然后进行比较,观察那个主要因素的解释力量。

3、试比较中西新闻理论中关于新闻价值要素论述的异同

【考察重点】

注意新闻价值和新闻价值要素的区别,另外关于国外的新闻价值要素是在书上不显眼的位置,但读书认真的话应该可以看到

【答案解析】

(一)美国和日本的新闻学者认为,新闻价值的构成因素包括及时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趣味性,其中趣味性是他们最看重的,在他们看

4、试举例最近一年里给你印象深刻的五则新闻报道,并各用一句话表达你对改则新闻的评价

【考察重点】

考察学生平时对新闻时事的关注,和概括评论能力。

【答案解析】

(一)《乳业新国标的出台,有人士称符合我国国情》评价: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大过于天,乳业新国标到底符不符合我国国情,也应该是站在作为消费者的普通老百姓的角度充分考量的问题。

(二)《国务院明令中央部门公开三公数据》评价:

账目公布粗糙,公众如何看的懂

(三)《广电总局欲出台限娱令,限制省级卫视的娱乐节目》评价:

限娱令,真的能营造出生态荧屏吗?

(四)《“绿领巾”不环保》评价:

中国教育,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五)《郭美美事件的后续采访报道》评价:

报道的偏差,媒体的责任

5、媒体的受众定位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考察重点】

先要知道什么是受众和受众定位,再将受众进行解构

【答案解析】

受众定位指媒体明确传播对象,解决向谁传播,为谁服务的问题。

(一)受众区域定位:

媒介需要确定一定区域内的受众作为主要传播对象,根据核心受众的兴趣偏好和信息需求来指导自己的内容选择和风格定位。

在稳定核心受众的前提下,再扩大受众地域范围。

(二)受众职业和身份定位:

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受众需求差别很大,媒介要以不同职业和身份的受众作为其核心受众,以最贴合他们口味的报道风格提供他们最需要的信息。

(三)受众的年龄定位:

人在不同年龄段,处于不同的环境便有不同的理解力,因而有不同的需求,媒介需要顾及年龄因素有针对性的传播。

(四)受众的文化教育程度定位:

不同的文化教育程度决定了受众对传播内容的不同的偏好和理解力,媒体需将文化教育水平作为一个重要的参数。

三、论述(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新闻实际论述新闻自律的必要性

【考察重点】

首先知道什么是新闻自律,然后回来必要性就是要说明新闻自律有哪些优点

【答案解析】

(一)新闻自律,是新闻工作者及新闻媒介机构对所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进行的我限制或自我约束的一种行为。

新闻道德自律最初是在西方报业活动中针对报刊业滥用新闻自由、放弃社会责任,不顾新闻传播效果的一种校正和反拨。

1908年,威廉博士拟定“记者信条”,强调新闻应该为工作服务,而不应为私利驱使,新闻工作者应该思路清晰,说理明白,正确公允,独立不饶,求真求实,自制忍耐,尊重读者。

(二)我国新闻传播者的职业道德正在面临新的考验,体现在:

(1)报道新闻事实失实甚至严重失实。

极少数媒体工作者常常处于某种目的,置真实的情况于不顾,故意进行失实报道。

更有甚者,不仅无视新闻职业道德准则甚至触犯法律。

如央视女记者李敏因收受封口费而获刑入狱。

(2)追求趣味低下的卖点。

如某些媒体对赖昌星远华案的报道,在标题制作上突显猎艳、猎奇的趣味,迎合低俗的阅读情趣。

(3)违背传媒竞争的游戏规则。

如虚报发行量骗取广告费,故意压低报纸价格进行不正当竞争,或恶意损害竞争对手的声誉等。

(4)有偿新闻问题严重。

有偿新闻的实质是以职权谋取私利,严重腐蚀了新闻队伍,损害新闻事业的声誉,此外,有偿新闻日渐抬头,如2008年山西霍河煤矿发生矿难,多名记者前去领取封口费,其中还不乏大报记者。

(三)这些现象表明新闻道德出现了偏差,而这些偏差的纠正需要依靠新闻自律和相关他律手段才能纠正。

因此,新闻行业自身的道德自律对于纠正新闻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具有重要的意义。

2、新闻媒体对突发事件报道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考察重点】

这道是个相对综合的题,书本上没有非常明确的答案,但如果知道突发性新闻和一般新闻报道的要求,作答出应该没有问题。

【答案解析】

(一)突发性新闻是对突如其来、没有预见、超出常规并呈现出几句变动状态的事件报道,这样的时间具有破坏性、偶然性和震撼力,与人们的生存、安全、健康和社会秩序密切相关,因此受到极大关注,而对这类事件的报道极能检验新闻传播者的能力强弱,也称为激烈的新闻竞争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新闻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需要具备高度的新闻敏感度,能够在第一时间保证新闻工作者赶到第一现场并且捕捉到新闻突发事件中有价值的新闻信息点,能够对新闻事件所包含的新闻价值做出迅速判断。

(三)如果在丧失了第一报道权之后,还要努力保证新闻的新鲜性,新闻传播者为了弥补第一时间的丧失,需要继续跟踪时间的最新发展,追索新闻依据,挖掘更新的新闻信息。

新闻采写、编辑和报道方式要相应的改进,迅速掌握和运用新的传播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运用。

(四)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的素质也应相应的提高,传播者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能否在第一时间将事件报道出去。

敏锐的新闻敏感是赢得时效性的首要因素,极强的应变能力同样非常重要。

此外,有无相关的知识背景,能否迅速调动知识背景,能否操作高科技的通讯设备,都直接影响着新闻的时效性强弱。

(五)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报道往往需要媒体多个部门多名人员共同参加完成。

如在汶川地震的报道当中,中央电视台派出多路记者,多辆转播车对事件进行全方位的报道,这则要求媒体各组织间的有效联动,协调合作,以顺利地完成新闻采写编播的各个环节。

3结合实际论述传播活动中“沉默的螺旋”是如何发生的

【考察重点】

解释沉默的螺旋是什么,再结合实际问题来考察重点

【答案解析】

(一)“沉默的螺旋”描述的是这样一个现象:

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时,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二)德国学者内尔—纽曼将“沉默的螺旋”理论作了假定:

1)社会孤立威胁有不同意见的人;2)人们经常会体验到对孤立的恐惧;3)这种对孤立的恐惧使得人们经常试图评估意见气候;4)这种估计结果,会影响人们在公开场合的行为,尤其是公开地表达意见或隐藏意见。

(三)如“药家鑫”案中,网络上呈现出一边倒的舆论,即支持药家鑫死刑,因此一旦有反对或者同情的声音出现,立刻遭到网民的围攻。

如李玫瑾教授因在新闻节目中有钢琴激情杀人的言论而被网友们视为为药家鑫开脱,遭到网友们强烈的言语攻击。

直到药被执行死刑后,舆论才慢慢评析,才开始探讨药案发生的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四)伴随着电子媒介的广泛应用,“沉默的螺旋”假说也遇到了挑战。

首先,网络上各群体并不稳定,因此人们若在某个群体中感到失调,可通过转换群体,寻找同盟者的方式来平衡失调,其次,网络个性化的特点也会使从众心理相对弱一些,再者,网络的平等性,匿名性使群体压力相对减弱。

四、实践题(50分)

1一段时间以来,网络上频繁发生“人肉搜索”事件,对这样的事件,社会各界有不同的看法,请你:

1以《南方周末》记者身份,对该类事件去做一个深度的调查采访,写一个采访提纲(15分)

【考察重点】

采访提纲可以按照这个框架来谈,同时这道题目要主要消息来源的多样性

【答案解析】

(一)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1)明确采访目的:

通过采访,了解社会各界对网络上频繁发生的“人肉搜索”事件的不同的看法

(2)搜索“人肉搜索”的相关案例,学者专家发表的意见等资料。

(3)物质准备

(二)采访对象:

当事人、参与者、专家、学者

(三)问题设计:

当事人

a、当你了解到自己被“人肉搜索”的时候,第一反应是什么?

b、你认为这是侵犯你的隐私吗,你会以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利吗?

c、你认为这给你的生活带来了困扰和伤害吗?

参与者

a、你如何看待你们现在所从事的“人肉搜索”这件事情?

b、你们人肉搜索的信息资源都是来自哪里?

c、你认为这样的“人肉搜索”行为,在社会公共生活方面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为什么?

专家

a、你认为网络上的“人肉搜索”事件,有它的合理之处吗,体现在什么地方?

b、网络给人肉搜索的参与者提供了什么样的信息资源?

c、你认为这个行为会影响到互联网的发展吗,程度会如何?

d、你认为这样的“人肉搜索”行为,在社会公共生活方面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为什么

2以电视台编辑身份,写一个编者述评,字数不低于500字(35分)

【考察重点】

要求写一篇编者述评,述评述评,有述还得有评,述的部分就是要把材料里所给你的信息重新组织语言,评就是对这一现象给出自己的评论。

把两者结合起来即可。

【答案解析】

近来,网络上频繁发生“人肉搜索”事件。

人肉搜索是基于网络的传播活动,它打破了单一传播方式的束缚,在人肉搜索的过程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传播方式实现了融合,这就大大扩大了人肉搜索的社会影响面。

针对某一人物或事件的人肉搜索通常是由某个网民发起的,在它的起初阶段也只是被少数人所关注,个别网友之间的发布信息与回复信息,可以看成是社会生活人际传播的网络版,但是网络具有的开放性特征,很容易使人肉搜索事件传播扩散开来。

人肉搜索实现了就某一热点问题,一人提问、八方回应的效果。

广大网民在获取信息、发布信息、表达意见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一方面推动了事件更接近原本的真实,另一方面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网民关注、参与其中。

通过考察历次人肉搜索事件,比如“虐猫事件”、“杭州飙车撞人事件”、“日记门事件”,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著名的人肉搜索事件最后都能产生强大的网络舆论,

从2001年人肉搜索第一案“微软陈自瑶事件”到2010年的“韩峰局长日记事件”,我们发现,人肉搜索已经从起初的娱乐、问答、搜索等实用功能发展到了舆论监督功能。

任何事物都有其正反两个方面,对于人肉搜索而言,这把双刃剑从其诞生之日起,人们就对它褒贬不一。

人肉搜索发展历经十载,在传媒生态碎片化格局下,人肉搜索对微内容进行了有效聚合,成为揭发真相、道德讨伐的利器。

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新闻传播专业2009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评论写作(150分)

下面两则材料取自不同媒体,在报道上各有侧重,互为补充,请根据文中内容,并结合当今传媒环境和社会文化现状写一篇评论,评论标题自拟,全文不少于1200字(标题20分,作文130分)

材料一  《南京讲座遭“恐怖威胁”  于丹:

我对读者不设防》

南京某报报道称,于丹教授应邀来宁开讲座之前,有人在她要作报告的凤凰国际书城外墙上,贴了一张匿名小纸条,言语极尽挑衅意味。

这让讲座主办方一下子绷紧了神经。

原本讲座现场会安排七八个保安维持秩序,但昨天实际上却来了二十七八个安保,而讲座中安排的和读者互动的环节也临时取消。

于丹讲座完后,时上场告知“于丹教授今天身体不适,我们临时取消了与读者和媒体的互动环节”。

就离开了报告厅,主办方有关人员这

对此,于丹表示,“我根本没有‘身体不适’,作完讲座后就和朋友一起出去玩了。

身体不适,我怎么能一口气讲那么长时间?

我当时不知道主办方事先安排了互动环节,否则决不会让他们取消。

况且,当天的演讲很成功,读者反响特别热烈。

我从不放弃和读者的交流,在前不久的北京图书节上还与读者密切接触。

我对人性有信心,对读者不设防的态度一以贯之。

                (来源:

2008年11月4日《新京报》)

材料二  《百家讲坛增设争鸣环节如何》

鉴于先前阎崇年先生在无锡签售时被人无理伤害,于丹教授最近比较紧张。

先是10月初在北京书市签名售书时主办方请来多名头戴钢盔的保安在现场维持秩序;近两日于丹教授在南京的讲座,也充满了悬念和紧张气氛。

有人在她讲座的书城贴了一张匿名小纸条,让讲座主办方一下子绷紧了神经。

讲座现场安排了二十七八个安保人员,而讲座中安排的和读者互动的环节也临时取消。

仔细看看纸条的内容,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暴力倾向:

“于丹,有人说你古文不行,书中写出"庄子何其人也"这样不通的句子……报纸上说你有深厚的文学修养,所以大家商量,在开讲前用《古文观止》和《古汉语》考考你,如果你能顺利解读,就皆大欢喜,如果你不会解读,那就请你下课走人!

”纸条最后写着,“我们绝不动手,请你放心!

  这样一张小纸条引来近30个保安,且连与读者互动都不敢了,充分说明了主办方对于丹教授没有信心。

试想,若于教授能顺利解读《古文观止》和《古汉语》,那不是正体现了于教授的功力且让挑衅者心服口服“皆大欢喜”吗?

【考察重点】

这个材料里给了两个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但是可以明显看出他们的角度完全不同。

一篇是偏向于丹方的,给了于丹说话的机会,让读者对于丹产生同情和理解之情。

而第二篇文章则基本对于丹和于丹现象持质疑和否定的态度,没有于丹发声的机会,因此整个报道看下来会让读者对于丹产生负面的印象。

这就说明了对待同一个事件不同媒体有不同的看法,那么你在评论的时候从什么角度写呢?

其实两个都可以,既可以写对于丹们的宽容,也可以从文化环境的开放度上写读者交流需要满足的重要性。

【答案解析】评论提纲

(1)

第一段事件(引子)

第二段抛出论点(通过这个材料中所描述的情况,让我们看到:

媒体环境似乎又回到了魔弹论一样,反馈环节似乎变得又荡然无存;一些活动的主办方为了所谓的明星的安全,甚至放弃活动最本真的东西。

这样的社会状况,联系到文化层面,使得读者的发言权,以及社会成员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弱化。

第三、四段用论据强化论点(考察重点媒介环境在文化方面应该起到的作用;结合材料,主办方是不是应该弄清楚匿名小纸条的具体内容,再对读者设防。

我国当下的社会文化现状是纷繁复杂的,在有效控制其消极面的同时,不能忘记其积极的成分和功能。

第五段建议式总结(我们需要一个开放的媒体环境进行最直接、最流畅的交流,这是提升全民文化素质以及媒体功能的必然要求)

 

(2)以包容之心对待于丹们

第一段:

简述事实,提出观点:

应以包容之心对待于丹们,抵制大可不必

第二段:

于丹们对文化传承的共现以及于丹们产生的原因

第三段:

多种文化自由竞争体现社会的开放氛围,让市场来决定于丹们的去留

第四段:

打压或抵制多元文化不可取,在鼓励多元文化的同时,勿忘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