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5326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docx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docx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臵技术方案

 

一氧化碳(CO)是一种窒息性气体。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是指较短时间(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吸入较大量一氧化碳后,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1概述

一氧化碳为无色、无嗅、无刺激性的气体,比空气稍轻。

成人急性吸入中毒

33

剂量约为600mg/(m〃10min),或240mg/(m〃3h);吸入最低致死剂量约为5726mg/

3

(m〃5min)。

一氧化碳通过呼吸道吸收进入人体。

接触一氧化碳的常见机会有:

炼钢、炼焦等冶金生产;煤气生产;煤矿瓦斯爆炸;氨、丙酮、光气、甲醇等的化学合成;使用煤炉、土炕、火墙、炭火盆等;煤气灶或煤气管道泄漏;使用燃气热水器;汽车尾气;使用其他燃煤、燃气、燃油动力装备等。

2中毒事件的调查和现场处理

现场救援时首先要确保工作人员安全,同时要采取必要措施避免或减少公众

健康受到进一步伤害。

现场救援和调查工作要求必须2人以上协同进行。

2.1现场处臵人员的个体防护

进入一氧化碳浓度较高的环境内(例如煤气泄漏未得到控制的事故现场核心区域,

3

或者现场快速检测一氧化碳浓度高于1500mg/m),须采用自给式空气呼吸器

(SCBA),并佩戴一氧化碳报警器,防护服无特殊要求;进入煤气泄漏事故现场

周边区域,未开放通风的生活取暖、汽车尾气等中毒事件现场,须使用可防护一氧化碳和至少P2级别的颗粒物的全面罩呼吸防护器(参见GB2890-2009),并佩戴一氧化碳气体报警器;进入已经开放通风的生活取暖、汽车废气等现场时,对个体防护装备无特殊要求。

现场处臵人员在进行井下和坑道救援和调查时,必须系好安全带(绳),并携带通讯工具。

现场救援和调查工作对防护服穿戴无特殊要求。

医疗救护人员在现场医疗区救治中毒病人时,无需穿戴防护装备。

2.2中毒事件的调查

调查人员到达中毒现场后,应先了解中毒事件的概况。

 

现场调查内容包括现场环境状况,气象条件,生产工艺流程,通风措施,煤炉、煤气灶、燃气热水器及其他(燃煤、燃气、燃油)动力装备以及煤气管道等

相关情况,并尽早进行现场空气一氧化碳浓度测定。

就事件现场控制措施(如通风、切断火源和气源等)、救援人员的个体防护、现场隔离带设臵、人员疏散等向现场指挥人员提出建议。

调查中毒病人及中毒事件相关人员,了解事件发生的经过及中毒人数,中毒病人接触毒物的时间、地点、方式,中毒病人姓名、性别、中毒主要症状、体

征、实验室检查及抢救经过等情况。

同时向临床救治单位进一步了解相关资料(如事件发生过程、抢救过程、临床救治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对现场调查的资料应作好记录,可进行现场拍照、录音等。

取证材料要有被调查人的签字。

2.3现场空气一氧化碳浓度的检测

一氧化碳的现场空气样品检测设备均带有采气装臵,争取采集中毒环境未开放前的空气样品,必要时可模拟事件过程,采集相应的空气样品。

检测方法可使用CO检气管定性或半定量测定,或使用不分光红外CO分析仪定量测定(参照GB3095-1996,GB/T18204.23-2000,GBZ/T160.28-2004)。

2.4中毒事件的确认和鉴别

2.4.1中毒事件的确认标准

同时具有以下三点,可确认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a)中毒病人有一氧化碳接触机会;

b)中毒病人短时间内出现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

c)中毒现场空气采样一氧化碳浓度增高,和/或中毒病人血中碳氧血红蛋白

(HbCO)浓度大于10%。

2.4.2中毒事件的鉴别

与急性硫化氢、二氧化碳、氮气、甲烷和氰化氢中毒事件相鉴别,同时要注

意是否存在混合窒息性气体中毒事件。

2.5现场医疗救援

现场医疗救援首要措施是迅速将病人移离中毒现场至空气新鲜处,松开衣领,

保持呼吸道通畅,并注意保暖。

有条件应尽早给予吸氧。

当出现大批中毒病人时,

 

应首先进行检伤分类,优先处理红标病人。

2.5.1现场检伤分类

a)红标,具有下列指标之一者:

昏迷;呼吸节律改变(叹气样呼吸、潮式呼吸);休克;持续抽搐。

b)黄标,具有下列指标之一者:

意识朦胧、混浊状态;抽搐。

c)绿标,具有下列指标者:

头昏、头痛、恶心、心悸、呕吐、乏力等表现。

d)黑标,同时具有下列指标者:

意识丧失,无自主呼吸,大动脉搏动消失,

瞳孔散大。

2.5.2现场医疗救援

对于红标病人要保持复苏体位,立即建立静脉通道;黄标病人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出现反复抽搐、休克等情况时,及时采取对症支持措施。

绿标病人脱离环境后,暂不予特殊处理,观察病情变化。

2.5.3病人转运

中毒病人经现场急救处理后,尽可能转送至有高压氧治疗条件的医院进行治

疗。

3中毒血液样品的采集和检验

3.1采集样品的选择

最好采集病人中毒8h内的血液;死亡病人可采集心腔内血液,可不受时间

限制。

3.2样品的采集方法

3.2.1碳氧血红蛋白定性测定法

采集1ml静脉血放入肝素抗凝试管中密封保存。

3.2.2碳氧血红蛋白的分光光度法

用采血吸管取末梢血约10μl直接注入小玻璃瓶中(小玻璃瓶事先加入5g/L

肝素溶液40μl),立即加帽,旋转混匀,密封保存。

对死亡病人,用注射器抽取

心腔血液5ml直接注入肝素抗凝的试管中,立即混匀,密封保存。

注意:

采集容器大小以放入血液样品后只保留少量空间为宜,以防止留臵过

多空气干扰检测结果。

3.3样品的保存和运输

 

血液样品臵于冷藏环境中保存和运输,样品采集后应尽快检测,最好在24h

内完成。

3.4推荐的实验室方法

3.4.1碳氧血红蛋白的定性测定

3.4.2碳氧血红蛋白的定量测定

血中碳氧血红蛋白的分光光度测定方法(参见GBZ23-2002)。

4医院内救治

4.1病人交接

中毒病人送到医院后,由接收医院的接诊医护人员与转送人员对中毒病人的

相关信息进行交接,并签字确认。

4.2诊断和诊断分级

救治医生对中毒病人或陪护人员进行病史询问,对中毒病人进行体格检查和

实验室检查,确认中毒病人的诊断,并进行诊断分级。

诊断分级

a)观察对象

出现头痛、头昏、心悸、恶心等症状,吸入新鲜空气后症状可消失。

b)轻度中毒具有以下任何一项表现者:

i出现剧烈的头痛、头昏、四肢无力、恶心、呕吐;

ii轻度至中度意识障碍,但无昏迷者。

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10%。

c)中度中毒

除有上述症状外,意识障碍表现为浅至中度昏迷,经抢救后恢复且无明显并

发症者。

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30%。

d)重度中毒具备以下任何一项者:

i意识障碍程度达深昏迷或去大脑皮层状态;

ii病人有意识障碍且并发有下列任何一项表现者:

脑水肿;休克或严重的心肌损害;肺水肿;呼吸衰竭;上消化道出血;脑

局灶损害如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害体征。

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50%。

4.3治疗

接收医院对所接收的中毒病人确认诊断和进行诊断分级后,根据病情的严重

 

程度将病人送往不同科室进行进一步救治。

观察对象可予以留观,轻、中度中毒

病人收住院治疗,重度中毒病人立即给予监护抢救治疗。

4.3.1改善脑组织供氧

a)氧疗:

可采用鼻导管或面罩给氧。

条件允许时,中、重度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人及时进行高压氧治疗。

b)亚低温疗法:

对中、重度中毒病人可采用冰帽、冰毯等物理降温措施,并可根据病情,结合采用人工冬眠疗法。

4.3.2脑水肿治疗

a)脱水剂:

可给予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如果出现肾功能不全,可静脉滴注甘油果糖,与甘露醇交替使用。

b)利尿剂:

一般给予呋塞米(速尿),根据病情确定使用剂量和疗程。

c)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宜早期、适量、短程应用。

4.3.3其他对症支持治疗

加强营养支持,改善脑细胞代谢,维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防治继发感

染,出现肺水肿、休克、反复抽搐、呼吸衰竭者,及时给予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

措施。

迟发性脑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一般采用高压氧疗法及应用改善脑微循环和

促进神经细胞恢复的药物。

鼓励病人进行适当的活动,并进行康复锻炼。

5应急反应的终止

中毒事件的危险源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已被消除或有效控制,未出现新的中毒

病人且原有病人病情稳定24h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