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3G技术的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创新研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5431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4.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3G技术的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创新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基于3G技术的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创新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基于3G技术的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创新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基于3G技术的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创新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基于3G技术的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创新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基于3G技术的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创新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3G技术的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创新研究.docx

《基于3G技术的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创新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3G技术的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创新研究.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于3G技术的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创新研究.docx

基于3G技术的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创新研究

基于3G技术的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创新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对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创新研究进行了阐述。

着重分析了在3G技术下,数字校园、移动学习等校园信息化创新应用模式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并同时提出基于当前3G网络,校园信息化应用中仍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校园信息化;3G技术;创新研究;数字校园。

一、前言

1.1校园信息化内涵

当今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对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评价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所谓的校园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等相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信息化。

其特点在于利用信息技术把学校教育科研机构、教育科研基础设施、教学资源等进行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使得校园内的教师、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各种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活动。

它服务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等各个方面。

通过门户网站、应用系统集成、数据库集中等方式满足学校老师、学生、管理人员和领导等用户的访问和应用。

1.2中外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及展望

美国高等院校是当代信息技术重要的发源地,其信息化程度、信息管理和应用水平堪称世界最高。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美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创新的关键因素之一,其应用已渗透到高等院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各个方面。

新加坡通过基础设施信息化、教学信息化和图书资源信息化来促进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使学校的教学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

我国从1989年国家正式颁布《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纲要》算起,已经20年有余了。

期间我国学校校园信息化发展速度之快是有目共睹的。

但与此同时也暴露了很多的问题,如:

缺乏优秀的教育资源、软硬件发展不均衡,缺乏有效的管理机构,缺少各应用系统间的接口,缺少信息化人才队伍。

在以往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时代,重点以多媒体、在线课程等信息化建设为主,并逐步构建了教育门户站点、BBS、信息管理系统等互联网平台。

但目前在信息数量与传播速度快速增长的需求下,已逐渐在信息的延伸性、扩展性和及时性方面显现不足。

而最新的移动通信3G网络技术依靠其技术优势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为教育信息化创新提供了新的有效的应用解决方案。

二、3G通信网络技术对校园信息化的作用和意义

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3G)技术的发展和商用网络的快速建设,已逐渐带领我们步入“3G时代”,3G技术的优势将推动政务、农业、商务、教育等各行各业信息化的进程,从而合力构筑起全方位的信息化社会。

教育信息化作为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3G通信网络的平台上谋求更多的发展创新,全面推进移动学习、数字校园等教育信息化新的应用。

2.13G网络将引导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变革与创新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由于前期校园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多以有线网络、多媒体教学为主,这就意味着信息化教学必将受到场地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即使采用原有的互联网信息化教学模式,也需要大多数学生具备电脑和上网环境等硬件条件。

而当前电脑的普及仍比较有限,多数学生缺少可方便携带的电脑。

同时,在高校和中小学校园里,互联网资源也十分有限。

这些客观因素都限制了教育信息化平台的作用,严重阻碍了教育信息化向大众化、高效率、低成本方向的发展。

因此,需要通过3G技术提供高效、高质和低成本的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

目前,3G网络已对校园传统网络业务产生了较大程度的影响。

图1是3G网络的对传统校园网络的影响。

调查报告表明(见图1),3G网络的引入已对当前校园网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其中,近90%的调查对象认为3G网络的引入对校园网无线接入改变显著,30%~40%的调查对象认为3G网络对校园其他网络业务也有较明显的影响。

因此,3G通信网络的引入,将逐渐形成以3G网络为重要基础的教育信息化平台,对当前以传统互联网为教育信息化基础的格局产生较大的影响。

2.23G网络应用为校园信息化转型和升级注入新活力

3G网络以其自身技术特点,无疑推进了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速度。

3G手机、上网本等具备无线上网功能的终端产品的普及,也促使3G手机用户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

3G网络和业务的发展,为今后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管理、数字校园等教育信息化实际应用提供了高效、便捷、快速、经济的解决方案,调查显示,目前3G网络所提供的多种应用业务已深受广大师生日常生活的喜爱。

如图2所示。

因此,教育信息化可充分结合我国3G移动通信网络高速、宽带、大容量、无线覆盖的网络特点,从定位和应用等方面进行现有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借助我国3G移动通信网络建设的良好机遇,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创新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

三、3G网络下数字化校园和移动学习的创新模式

3G时代,随着通信联络的日益紧密,以及数据业务传输能力提升所带来的视频业务的突出,各种网络远程教育和管理将诠释新的教育理念。

3G和教育平台的结合将使个性化教育和辅导随时随地发挥作用。

3G网络的技术优势极大提升了教育信息化的水平。

并且随着3G网络带来的移动学习的理念,为学校和院、系等不同级别规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都带来明显的变化,并逐渐实现学生、教师个人与校园信息化的对接,从而打造一个全流程的信息化架构,所构成的校园信息化系统,又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好的个人服务。

“数字校园”和“移动学习”是移动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融合的教育信息化具体创新模式。

3.1“数字校园“的创新模式

在3G网络环境下,“数字校园”将搭建起覆盖全校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沟通、娱乐等各个领域的高度整合的校园信息化系统,学校的管理和服务,都会有数字化的表现形式,最终提供对学校主要业务的支撑。

目前数字校园建设的范畴,包括了校园数据业务、宽带互联网、校园一卡通等主要的日常服务。

在3G网络环境下,这些服务具有广泛覆盖、高效快捷、随时随地等特点,从而使在校师生充分享受3G技术带来的诸多益处。

在教学及科研方面,3G无线网络也不断创新在线课程点播、信息发布及更新等业务模式,使师生在校园内外都可以及时通过短信等方式获取所需的各类信息,并收集处理。

此外,依托3G网络建设,校园信息交流、信息管理和移动校园逐渐成为未来数字校园建设中校园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创新方向。

(1)信息交流的创新

借助3G网络,校园中学术交流等信息不再受到地域和时间的局限,可以有效地通过丰富多彩的短信、彩信、WAP等方式及时发送。

借助3G网络和3G手机的多媒体功能,可进一步增强校园BBS作为信息交流互动平台的重要作用,不仅可随时随地发布与浏览信息,并且让文字、图片、声音都成为信息的内容,实现了多样化的沟通与信息互动。

3G网络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可提供课程安排、通讯录、图书信息等内容的高速传递及共享。

同时,3G多媒体技术实现了期刊电子化,并开创了手机报这一校园新型的办报方式,充分发挥了3G手机终端的优势,体现了节能环保的概念,以快捷、方便、新颖的创意受到师生们的欢迎。

(2)信息管理的创新

在校园日常信息管理方面,校园活动信息、会议、紧急事件的处理等信息,在3G网络的协助下可通过短信方式快速送达教职员工或者学生用户的手机上。

特别是3G时代,借助高效的视频传输业务,可以将影像通知及时送达手机上。

同时,借助成熟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可进一步对信息的送达率进行监控,并实现反馈信息同步收集同时,将具有3G特点的电子邮件功能引入到校园邮件系统中,校园内网邮件送达时都会伴有提示邮件发件人及正文的短信,借助3G智能手机软件就能够直接阅读和回复邮件,从而拓展了校园内网电子邮件的使用空间,显著提升了校园邮件系统使用效率。

(3)数字校园向移动校园演进创新

借助3G网络的无盲区覆盖,可进一步实现数字校园向移动校园的演进。

利用日益普及的功能强大的3G手机等终端,逐步实现信息实时、全天的交互功能。

例如,借助3G视频功能,学生可以通过手机上网,登录校园网站,选择网上课堂学习,进行视频点播,实现与教师的互动交流。

同时,建立移动网上课堂等适合学习与管理的“移动校园”软件和功能,借助PDA等传输和终端接受设备,实现在线网上课堂和移动网上课堂的无缝衔接。

3.23G网络下移动学习模式的创新

随着3G时代的到来,在线学习(e-Learning)模式正在被移动学习(MobileLearning)模式所融合和取代。

移动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远程学习形式,其目的是让学习者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习者真正做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根据需要进行自主学习。

移动学习模式是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结合移动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从而带给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全新感受,被普遍认为是学习模式的创新趋势。

3.2.1个人移动学习模式的创新

基于3G的移动学习,其最突出的优势是可以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自主学习与交流互动。

与传统的课堂学习相比,基于3G的个人移动学习系统特点主要包括:

(1)及时交流:

同教师及其他学生随时随地实现双向交流和沟通。

(2)有效学习:

通过3G手机终端点播教学节目。

(3)自由答疑:

通过教学服务器,自由、便捷地浏览问题和解答。

(4)快捷发布:

通过教学服务器发布教学信息,借助3G终端及时接收这些信息。

3.2.2校园移动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3G网络带动下,随着移动学习的普及,可进一步开展校园内移动教学的应用研究,形成全新的移动学习教学模式。

其主要内容包括:

(1)构建各环节实践方式借助3G网络和3G智能手机系统,建立移动课程、学习和测评等各环节实践方式。

利用3G的带宽优势,开发适合观看和模拟学习的视频课程;通过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多种点播学习形式,实现随时、随地、随意的学习,并可通过3G提供的多媒体短消息业务,通过短信文本或语音留言等方式,按照既定的学习计划定期提醒学习者进行学习,并对学习者近期的表现进行评价。

(2)建设移动学习教学资源数据库移动学习教学资源不同于网上学习资源。

必须建设适合移动学习模式的教学资源,如移动导学内容、英语课程移动阅读内容等适合移动收看的移动网上课堂内容等教学资源。

3.2.3.校外移动教学模式的创新

3G网络下的移动学习具有互动、可携带、操作便捷等特点,结合用户点播等个性化和针对性操作优势,利用“同步课堂”和“网络远程教育”的创新移动教学模式,将使用户在校园外的自主学习更加自由。

(1)“同步课堂”移动教学模式

3G网络“同步课堂”是移动教学的特色业务。

在这个平台上,老师和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等3G网络终端,采用手机视频业务,进行“面对面”的视频教育交流,并借助移动网络连接互联网,及时更新、共享教学资源;家长也可通过手机知晓学习要点和辅导方法,通过互联网获得最新、最全、最优的学习内容,辅导孩子学习,并通过监督,鼓励孩子进行自学,从而实现点面结合、双网合一的现代校园信息化发展新模式。

(2)“网络远程教育”移动教学模式

3G移动通信网络的宽带和数据高速传输,可以实现跨越时空、地域的教育资源共享,让偏远山区的孩子获得与城里一样的实时远程网络教育信息,突破了以往的网络远程教育模式。

相对于普通校园无线移动学习网,基于3G网络的远程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管理效率和水平,体现了开放教育的办学特色。

四、存在的问题

伴随3G等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全新、复杂的技术应用环境,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3G网络环境更为复杂,业务种类的繁多使得网元种类更为繁多,如IPTV、LBS等多种业务使得相应的网元结构出现,教育信息化如何选择合适的技术应用模式需要更多的思考。

第二,教学和校园管理等业务种类繁多,推动终端的功能应用也将趋于多元化,定制化和智能化成为趋势;需要增加更多的终端,从而带来终端开发。

教育增值业务平台应用更为综合、智能、开放,开发难度和要求进一步提高。

第三,面对众多业务系统,学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及实际条件,优先解决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公共信息资源库、基础数据库等底层建设。

要特别注意数据、资源的整合利用,避免产生新的信息孤岛,确保学校管理服务全覆盖的目标稳步实现。

五、总结

校园信息化建设作为3G业务最重要的细分市场,还有更多的创新前景。

从3G所能提供的业务应用可以看出,高速互联网接入、移动教学、移动化知识交流等业务,都将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实现更多的创新。

而3G无线宽带网络能力迅速增长,以及3G终端智能化能力不断提高,都为教育信息化向移动学习、移动校园等新型应用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平台。

参考文献

[1]刘启新,沈立强。

高校数字校园建设指南。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

[2]孙雪冬,王蓓蓓。

移动教育模式研究。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

[3]张国华,高效管理信息化问题和对策。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

[4]刘瑜,高校信息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高校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教育信息化论坛,2006。

[5]3G与高校教育信息化调查报告。

2009.10.19。

[6]邓伟,肖国强。

基于3G的移动学习。

软件导刊,2007.7。

[7]孙耀庭。

移动学习和移动服务的实践与研究,2009.2.22。

[8]郑有强。

3G先行者终成翘楚。

中国信息产业网,2008.3。

[9]朱懿心,曹育南,殷革兰。

数字化校园建设理论与实践探索。

教育发展研究,2004.9。

[10]盛昀,方明.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架构的研究。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

[11]郑铿。

读解数字化校园。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