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化学实验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8566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84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化学实验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高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化学实验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高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化学实验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高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化学实验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高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化学实验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高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化学实验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高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化学实验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高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化学实验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高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化学实验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高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化学实验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高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化学实验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高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化学实验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高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化学实验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高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化学实验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高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化学实验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高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化学实验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高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化学实验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高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化学实验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高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化学实验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高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化学实验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化学实验Word格式.docx

《高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化学实验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化学实验Word格式.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化学实验Word格式.docx

C

3.(2011江苏高考13)下列有关实验原理、方法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A.向饱和FeCl3溶液中滴加过量氨水,可制取Fe(OH)3胶体

B.取少量溶液X,向其中加入适量新制氨水,再加几滴KSCN溶液,溶液变红,说明X溶液中一定含有Fe2+

C.室温下向苯和少量苯酚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适量NaOH溶液,振荡、静置后分液,可除去苯中少量苯酚

D.已知I3-

I2+I-,向盛有KI3溶液的试管中加入适量CCl4,振荡静置后CCl4层显紫色,说明KI3在CCl4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大

本题属于常规实验与基本实验考查范畴。

A.饱和FeCl3溶液逐滴滴入沸水中,并继续加热一段时间,可制取Fe(OH)3胶体。

滴加过量氨水,就会产生Fe(OH)3沉淀。

B.溶液X中应先滴KSCN溶液,不呈红色,再滴入适量新制氨水,溶液变红,才能说明X溶液中一定含有Fe2+。

C.苯酚与NaOH溶液反应可生成水溶性的苯酚钠,可与苯分层,实现分离除杂。

D.溶解平衡I3-

I2+I-中,加入适量CCl4,有利于溶解平衡I3-

I2+I-向右移动,I2溶解在CCl4中显紫色。

4.(2011浙江高考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变色硅胶干燥剂含有CoCl2,干燥剂呈蓝色时,表示不具有吸水干燥功能

B.“硝基苯制备”实验中,将温度计插入水浴,但水银球不能与烧杯底部和烧杯壁接触

C.“中和滴定”实验中,容量瓶和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即可使用,滴定管和移液管用蒸馏水洗净后,必须干燥或润洗后方可使用

D.除去干燥CO2中混有的少量SO2,可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盛有酸性KMnO4溶液、浓硫酸的洗气瓶

A.错误,无水CoCl2呈蓝色,具有吸水性

B.正确,烧杯底部温度高。

C.正确,滴定管和移液管需考虑残留水的稀释影响。

D.正确,利用SO2的还原性,用KMnO4酸性溶液除去。

A

5.(2011安徽高考10)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和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解释或结论

过量的Fe粉中加入稀HNO3,充分反应后,滴入KSCN溶液

溶液呈红色

稀HNO3将Fe氧化为Fe3+

B

Agl沉淀中滴入稀KCl溶液

有白色沉淀出现

AgCl比Agl更难溶

Al箔插入稀HNO3中

无现象

Al箔表面被HNO3氧化,形成致密的氧化膜

用玻璃棒蘸取浓氨水点到红色石蕊试纸上

试纸变蓝色

浓氨水呈碱性

Fe粉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物是Fe3+,但过量的铁会继续和Fe3+反应,将其还原成Fe2+,即溶液中不存在Fe3+,所以滴入KSCN溶液不可能显红色,A不正确;

AgI的溶度积常数小于AgCl的溶度积常数,所以Agl沉淀中滴入稀KCl溶液不可能产生AgCl沉淀,B不正确;

Al箔插入稀HNO3中,首先硝酸会和Al箔表面的氧化膜反应,然后再和单质铝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硝酸被还原生成NO气体单质铝表面的氧化膜是被空气中氧气氧化的,所以C也不正确;

氨水在溶液中会电离出氢氧根离子而显碱性,当遇到红色石蕊试纸时会显蓝色,因此只有选项D正确。

6.(2011广东高考23)下列实验现象预测正确的是

A、实验I:

振荡后静置,上层溶液颜色保持不变浓H2SO4

B、实验II:

酸性KMnO4溶液中出现气泡,且颜色逐渐褪去

C、实验III:

微热稀HNO3片刻,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广口瓶内始终保持无色

D、实验IV:

继续煮沸溶液至红褐色,停止加热,当光束通过体系时可产生丁达尔效应

单质溴能与NaOH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所以振荡后静置,上层溶液颜色会逐渐消失,A不正确;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浓硫酸首先将蔗糖脱水生成单质碳,然后单质碳被浓硫酸氧化而被还原成SO2,SO2具有还原性可是酸性KMnO4溶液褪色,所以B正确;

在加热时稀硝酸与铜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硝酸被还原成NO,NO与空气被氧化生成NO2,NO2是红棕色气体,C不正确;

装置Ⅳ属于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而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D正确。

答案:

B、D

7.(2011天津)向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不同的无色溶液进行如下操作,结论正确的是

操作

结论

滴加BaCl2溶液

生成白色沉淀

原溶液中有SO42-

滴加氯水和CCl4,振荡、静置

下层溶液显紫色

原溶液中有I-

用洁净铂丝蘸取溶液进行焰色反应

火焰呈黄色

原溶液中有Na+,无K+

滴加稀NaOH溶液,将湿润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

试纸不变蓝

原溶液中无NH4+

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除了so42-以外,还可以是SO32-、CO32-、以及Ag+等,因此选项A不正确;

CCl4的密度大于水的,而单质碘易溶在有机溶剂中,溶液显紫色说明有单质碘生成,所以只能是原溶液中的I-被氯水氧化成单质碘的,即选项B正确;

因为在观察钾元素的焰色反应时,需要透过蓝色的钴玻璃滤去黄光,而在实验中并没有通过蓝色的钴玻璃观察,所以不能排除K+,选项C不正确;

由于氨气极易溶于水,因此如果铵盐和强碱在稀溶液中反应且不加热时,产生的氨气不会挥发出来,红色石蕊试纸就不会变蓝色,所以选项D也不正确。

8.(2011重庆)在实验室进行下列实验,括号内的实验用品都能用到的是

A.硫酸铜晶体里结晶水含量的测定(坩埚、温度计、硫酸铜晶体)

B.蛋白质的盐析(试管、醋酸铅溶液、鸡蛋白溶液)

C.钠的焰色反应(铂丝、氯化钠溶液、稀盐酸)

D.肥皂的制取(蒸发皿、玻璃棒、甘油)

本题考察常见的基本实验原理及仪器的使用和选择。

硫酸铜晶体里结晶水含量的测定所需要的实验用品是:

托盘天平、研钵、坩埚、坩埚钳、三脚架、泥三角、玻璃棒、干燥器、酒精灯、硫酸铜晶体,不需要温度计A不正确;

醋酸铅属于重金属盐,会使蛋白质变性而不是盐析,B不正确;

焰色反应时需要铂丝,铂丝需要用盐酸洗涤,所以C是正确的。

制取肥皂需要利用油脂的皂化反应,甘油属于多元醇不是油脂,油脂水解生成甘油,因此选项D也不正确。

9.(2011重庆)不能鉴别AgNO3、BaCl2、K2SO3和Mg(NO3)2四种溶液(不考虑他们间的相互反应)的试剂组是

A.盐酸、硫酸B.盐酸、氢氧化钠溶液

C.氨水、硫酸D.氨水、氢氧化钠溶液

本题考察物质的鉴别和试剂的选择。

物质的鉴别一般可用其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及溶解性等。

四种物质均属于无色无味的溶液,因此利用其物理性质无法鉴别,只能利用其化学性质的差别进行检验。

盐酸、硫酸均与K2SO3反应生成刺激性气体SO2,盐酸、硫酸也均与AgNO3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但硫酸可与BaCl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氨水、氢氧化钠溶液均与AgNO3、Mg(NO3)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氢氧化银和氢氧化镁,氢氧化银不稳定,会分解生成黑色的Ag2O,但如果氨水过量氢氧化银会溶解生成银氨溶液,由以上不分析不难看出选项D是无法鉴别的,故答案是D。

10.(2011四川)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操作和现象

向装有Fe(NO3)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稀H2SO4,在管口观察到红棕色气体

HNO3分解生成了NO2

向淀粉溶液中加入稀H2SO4,加热几分钟,冷却后再加入新制Cu(OH)2浊液,加热,没有红色沉淀生成。

淀粉没有水解成葡萄糖

向无水乙醇中加入浓H2SO4,加热至170℃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红色褪去。

使溶液褪色的气体是乙烯

向饱和Na2CO3中通入足量CO2,溶液变浑浊

析出了NaHCO3

在酸性溶液中NO3-具有氧化性,被Fe2+还原成NO气体,NO气体在管口遇空气氧化成NO2;

没有加碱中和酸,不能说明是否水解;

无水乙醇中加入浓H2SO4加热时有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气体,所以不一定是乙烯。

11.(2011上海10)草酸晶体(H2C2O4·

2H2O)100℃开始失水,101.5℃熔化,150℃左右分解产生H2O、CO和CO2。

用加热草酸晶体的方法获取某些气体,应该选择的气体发生装置是(图中加热装置已略去)

根据草酸晶体的性质不难得出答案是D。

12.(2011江苏高考10,15分)高氯酸铵(NH4ClO4)是复合火箭推进剂的重要成分,实验室可通过下列反应制取

(1)若NH4Cl用氨气和浓盐酸代替,上述反应不需要外界供热就能进行,其原因是。

(2)反应得到的混合溶液中NH4ClO4和NaCl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30和0.l5(相关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见图9)。

从混合溶液中获得较多NH4ClO4晶体的实验操作依次为(填操作名称)、干燥。

(3)样品中NH4ClO4的含量可用蒸馏法进行测定,蒸馏装置如图10所示(加热和仪器固定装置已略去),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1:

按图10所示组装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

步骤2:

准确称取样品ag(约0.5g)于蒸馏烧瓶中,加入约150mL水溶解。

步骤3:

准确量取40.00mL约0.1mol·

L-1H2SO4溶解于锥形瓶中。

步骤4:

经滴液漏斗向蒸馏瓶中加入20mL3mol·

L-1NaOH溶液。

步骤5:

加热蒸馏至蒸馏烧瓶中剩余约100mL溶液。

步骤6:

用新煮沸过的水冲洗冷凝装置2~3次,洗涤液并入锥形瓶中。

步骤7:

向锥形瓶中加入酸碱指示剂,用cmol·

L-1NaOH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NaOH标准溶液V1mL。

步骤8.将实验步骤1~7重复2次

①步骤3中,准确量取40.00mlH2SO4溶液的玻璃仪器是。

②步骤1~7中确保生成的氨被稀硫酸完全吸收的实验是(填写步骤号)。

③为获得样品中NH4ClO4的含量,还需补充的实验是。

【分析】本题以复合火箭推进剂的重要成分制取和分析为背景的综合实验题,涉及理论分析、阅读理解、读图看图、沉淀制备、沉淀洗涤、含量测定等多方面内容,考查学生对综合实验处理能力。

(1)氨气与浓盐酸反应放出热量

(2)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冰水洗涤

(3)①酸式滴定管②1、5、6

③用NaOH标准溶液标定H2SO4溶液的浓度(或不加高氯酸铵样品,保持其他条件相同,进行蒸馏和滴定实验)

13.(2011江苏高考,12分)草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

实验室用硝酸氧化淀粉水解液制备草酸的装置如图14所示(加热、搅拌和仪器固定装置均已略去)实验过程如下:

①将一定量的淀粉水解液加入三颈瓶中

②控制反应液温度在55~60℃条件下,边搅拌边缓慢滴加一定量含有适量催化剂的混酸(65%HNO3与98%H2SO4的质量比为2:

1.5)溶液

③反应3h左右,冷却,抽滤后再重结晶得草酸晶体。

硝酸氧化淀粉水解液过程中可发生下列反应:

C6H12O6+12HNO3→3H2C2O4+9NO2↑+3NO↑+9H2O

C6H12O6+8HNO3→6CO2+8NO↑+10H2O

3H2C2O4+2HNO3→6CO2+2NO↑+4H2O

(1)检验淀粉是否水解完全所需用的试剂为。

(2)实验中若混酸滴加过快,将导致草酸产率下降,其原因是。

(3)装置C用于尾气吸收,当尾气中n(NO2):

n(NO)=1:

1时,过量的NaOH溶液能将NOx全部吸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与用NaOH溶液吸收尾气相比较,若用淀粉水解液吸收尾气,其优、缺点是。

(5)草酸重结晶的减压过滤操作中,除烧杯、玻璃棒外,还必须使用属于硅酸盐材料的仪器有。

【分析】这是一道“实验化学”的基础性试题,通过草酸制备,考查学生对化学原理、化学实验方法的掌握程度,对实验方案的分析评价和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化学实验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

(1)碘水或KI-I2溶液

(2)由于温度过高、硝酸浓度过大,导致C6H12O6和H2C2O4进一步被氧化

(3)NO2+NO+2NaOH=2NaNO2+H2O

(4)优点:

提高HNO3利用率缺点:

NOx吸收不完全

(5)布氏漏斗、吸漏瓶

14.(2011浙江高考28,15分)二苯基乙二酮常用作医药中间体及紫外线固化剂,可由二苯基羟乙酮氧化制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装置图(部分装置省略)如下:

+2FeCl3

+2FeCl2+2HCl

在反应装置中,加入原料及溶剂,搅拌下加热回流。

反应结束后加热煮沸,冷却后即有二苯基乙二酮粗产品析出,用70%乙醇水溶液重结晶提纯。

重结晶过程:

加热溶解→活性炭脱色→趁热过滤→冷却结晶→抽滤→洗涤→干燥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装置图中玻璃仪器的名称:

a___________,b____________。

(2)趁热过滤后,滤液冷却结晶。

一般情况下,下列哪些因素有利于得到较大的晶体:

____。

A.缓慢冷却溶液B.溶液浓度较高

C.溶质溶解度较小D.缓慢蒸发溶剂

如果溶液中发生过饱和现象,可采用__________等方法促进晶体析出。

(3)抽滤所用的滤纸应略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布氏漏斗内径,将全部小孔盖住。

烧杯中的二苯基乙二酮晶体转入布氏漏斗时,杯壁上往往还粘有少量晶体,需选用液体将杯壁上的晶体冲洗下来后转入布氏漏斗,下列液体最合适的是________。

A.无水乙醇B.饱和NaCl溶液C.70%乙醇水溶液D.滤液

(4)上述重结晶过程中的哪一步操作除去了不溶性杂质:

___________。

(5)某同学采用薄层色谱(原理和操作与纸层析类同)跟踪反应进程,分别在反应开始、回流15min、30min、45min和60min时,用毛细管取样、点样、薄层色谱展开后的斑点如图所示。

该实验条件下比较合适的回流时间是________。

A.15minB.30minC.45minD.60min

(1)熟悉化学实验仪器,特别是有机合成的仪器比较特殊。

(2)溶液浓度越高,溶质溶解度越小,蒸发或冷却越快,结晶越小;

过饱和主要是缺乏晶种,用玻璃棒摩擦,加入晶体或将容器进一步冷却能解决。

(3)抽滤涉及的仪器安装,操作细则颇多,要能实际规范操作,仔细揣摩,方能掌握。

用滤液(即饱和溶液)洗涤容器能减少产品的溶解损失。

(4)趁热过滤除不溶物,冷却结晶,抽滤除可溶杂质。

(5)对照反应开始斑点,下面斑点为反应物,上面为生成物,45min反应物基本无剩余。

(1)三颈瓶球形冷凝器(或冷凝管)

(2)AD用玻璃棒摩擦容器内壁加入晶种

(3)小于D(4)趁热过滤C

15.(2011安徽高考27,14分)

MnO2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功能材料,粗MnO2的提纯是工业生产的重要环节。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将粗MnO2(含有较多的MnO和MnCO3)样品转化为纯MnO2实验,其流程如下:

(1)第①步加稀H2SO4时,粗MnO2样品中的(写化学式)转化为可溶性物质。

(2)第②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ClO3-+

MnO2+

Cl2↑+

(3)第③步蒸发操作必需的仪器有铁架台(含铁圈)、、、,已知蒸发得到的固体中有NaClO3和NaOH,则一定还有含有(写化学式)。

(4)若粗MnO2样品的质量为12.69g,第①步反应后,经过滤得到8.7gMnO2,并收集到0.224LCO2(标准状况下),则在第②步反应中至少需要molNaClO3

本题通过MnO2的提纯综合考察了常见的基本实验操作、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产物的判断及有关计算。

(1)MnO2不溶于硫酸,所以加稀硫酸时样品中的MnO和MnCO3分别和硫酸反应生成可溶性的MnSO4,所以答案是粗MnO2样品中的MnO和MnCO3转化为可溶性物质;

(2)MnSO4要转化为MnO2,需失去电子,故需要加入NaClO3做氧化剂,依据得失电子守恒可以配平,所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5MnSO4+2NaClO3+4H2O=5MnO2+Cl2↑+Na2SO4+4H2SO4,因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5Mn2++2ClO3-+4H2O=5MnO2+Cl2↑+8H+;

(3)第③属于蒸发,所以所需的仪器有铁架台(含铁圈)、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

Cl2通入热的NaOH溶液中一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且氯气既做氧化剂又做还原剂,NaClO3属于氧化产物,因此一定有还原产物NaCl;

(4)由题意知样品中的MnO和MnCO3质量为12.69g-8.7g=3.99g。

由方程式H2SO4+MnCO3=MnSO4+H2O+CO2↑可知MnCO3的物质的量为0.01mol,质量为115g/mol×

0.01mol=1.15g,所以MnO的质量为3.99g-1.15g=2.84g,其物质的量为

,因此与稀硫酸反应时共生成MnSO4的物质的量为0.05mol,根据方程式5MnSO4+2NaClO3+4H2O=5MnO2+Cl2↑+Na2SO4+4H2SO4,可计算出需要NaClO3的物质的量为0.02mol。

(1)MnO和MnCO3;

(2)5Mn2++2ClO3-+4H2O=5MnO2+Cl2↑+8H+;

(3)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

NaCl;

(4)0.02mol。

16.(2011北京高考27,15分)

甲、乙两同学为探究SO2与可溶性钡的强酸盐能否反应生成白色BaSO3沉淀,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装置和A中加热装置已略,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操作和现象:

关闭弹簧夹,滴加一定量浓硫酸,加热

A中有白雾生成,铜片表面产生气泡

B中有气泡冒出,产生大量白色沉淀

C中产生白色沉淀,液面上方略显浅棕色并逐渐消失

打开弹簧夹,通入N2,

停止加热,一段时间后关闭

___________________

从B、C中分别取少量白色沉淀,加稀盐酸

均未发现白色沉淀溶解

(1)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

(2)C中白色沉淀是__________________,该沉淀的生成表明SO2具有___________性。

(3)C中液面上方生成浅棕色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B中不溶于稀盐酸的沉淀产生的原因,甲认为是空气参与反应,乙认为是白雾参与反应。

为证实各自的观点,在原实验基础上:

甲在原有操作之前增加一步操作,该操作是_____________;

乙在A、B间增加洗气瓶D,D中盛放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

进行实验,B中现象:

大量白色沉淀

少量白色沉淀

检验白色沉淀,发现均不溶于稀盐酸。

结合离子方程式解释实验现象异同的原因:

__________。

(5)合并(4)中两同学的方案进行试验。

B中无沉淀生成,而C中产生白色沉淀,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

(1)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在加热时可以氧化单质铜,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方程式为2H2SO4(浓)+Cu

CuSO4+2H2O+2SO2↑;

(2)SO2溶于水显酸性,而在酸性条件下NO3-具有氧化性可将SO2氧化成硫酸,从而生成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这说明SO2具有还原性;

而NO3-被还原成NO气体,由于试剂瓶中的空气将NO氧化成NO2,因此会出现浅棕色气体,方程式为2NO+O2=2NO2;

(3)见解析

(2)

(4)①要排除空气参与反应,可在反应之前先通入氮气一段时间,将装置中的空气排出;

由于铜和浓硫酸反应放热,因此产生的白雾中含有硫酸,为防止硫酸干扰后面的反应,需要饱和的NaHSO3溶液除去二氧化硫中混有的硫酸杂质;

②甲仅仅是排除了空气,但并没有除去二氧化硫中混有的硫酸,因此会产生大量沉淀,方程式为SO42-+Ba2+=BaSO4↓;

而乙虽然排除了二氧化硫中混有的硫酸,但没有排尽空气,由于在溶液中空气可氧化二氧化硫生成硫酸,所以也会生成硫酸钡沉淀,方程式为2Ba2++2SO2+O2+2H2O=2BaSO4+4H+。

但由于白雾的量要远多于装置中氧气的量,所以产生的沉淀少。

(5)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得出SO2与可溶性钡的强酸盐不能反应生成白色BaSO3沉淀。

(1)2H2SO4(浓)+Cu

(2)BaSO4还原

(3)2NO+O2=2NO2;

(4)①通N2一段时间,排除装置的空气饱和的NaHSO3溶液

②甲:

SO42-+Ba2+=BaSO4↓;

乙:

2Ba2++2SO2+O2+2H2O=2BaSO4+4H+;

白雾的量要远多于装置中氧气的量

(5)SO2与可溶性钡的强酸盐不能反应生成BaSO3沉淀

 

17.(2011福建高考25,16分)

化学兴趣小组对某品牌牙膏中摩擦剂成分及其含量进行以下探究:

查得资料:

该牙膏摩擦剂由碳酸钙、氢氧化铝组成;

牙膏中其它成分遇到盐酸时无气体生成。

Ⅰ.摩擦剂中氢氧化铝的定性检验

取适量牙膏样品,加水成分搅拌、过滤。

(1)往滤渣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过滤。

氢氧化铝与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往

(1)所得滤液中先通入过量二氧化碳,再加入过量稀盐酸。

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牙膏样品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