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医疗安全会议记录本.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5853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神科医疗安全会议记录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精神科医疗安全会议记录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精神科医疗安全会议记录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精神科医疗安全会议记录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精神科医疗安全会议记录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精神科医疗安全会议记录本.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精神科医疗安全会议记录本.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精神科医疗安全会议记录本.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精神科医疗安全会议记录本.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精神科医疗安全会议记录本.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精神科医疗安全会议记录本.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精神科医疗安全会议记录本.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精神科医疗安全会议记录本.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精神科医疗安全会议记录本.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精神科医疗安全会议记录本.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精神科医疗安全会议记录本.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精神科医疗安全会议记录本.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精神科医疗安全会议记录本.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精神科医疗安全会议记录本.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精神科医疗安全会议记录本.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神科医疗安全会议记录本.docx

《精神科医疗安全会议记录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神科医疗安全会议记录本.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神科医疗安全会议记录本.docx

精神科医疗安全会议记录本

时间:

2014年1月28日15:

00

地点:

洞口县中医医院精神科医护办公室

参加人员:

李卫华杨丽焕潘君姬黄志肖宪云罗碧玉肖玲

肖辉李红娇刘碧英肖飞谢扬锦段李婷黄海花付芳

主持人:

尹雪峰吴凤玉

内容记录(分析研究不安全因素,提出整改措施)

住院精神病人猝死原因分析

在死亡前24h内没有任何死亡迹象的、自然发生的、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临床上称之为猝死。

精神科住院病人意外的突然死亡,而随之引发的医疗纠纷呈逐年上升趋势,常常给临床诊疗带来很大的困扰,精神科住院病人的猝死现象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笔者对我院近六年来发生的猝死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为指导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从而降低猝死率。

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对象

  全部资料来自1994年1月至1999年6月在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精神病人发生猝死的病例,符合猝死诊断标准[1]:

死亡前24h内无任何先兆的非预期性突发死亡,排除严重躯体并发症、精神药物严重不良反应等有明确因素导致的猝死。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符合标准的病例进行分整理分析。

2结果

  2.1一般资料

  1994年1月至1999年6月共收各类精神疾病住院患者5157人次,死亡病人共18例,其中符合入组标准的猝死病例共6例,猝死率为1.16‰,占同期死亡率构成比33.33‰。

男性5例(83.33%),女性1例(16.67%)。

最小年龄27岁,最大年龄64岁,平均(39.5±10.03)岁。

其他情况见表1。

表16例猝死者的自然情况(略)

  2.2猝死的高发时段

  24h内猝死的时段分布:

0∶00~3∶59为3例,4∶00~5∶59为2例,6∶00~11∶59为1例。

其中24h内猝死的高发时段为0∶00~5∶59。

  2.3猝死病例死亡前应用抗精神病药情况

  死亡前一天6例均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以氯丙嗪、氯氮平为首选。

日量按氯丙嗪效价折算150~700mg/d不等。

有3例合并用药。

  2.4前驱症状

  有少数病例猝死前有不同程度的前驱症状,如焦虑、烦躁、心境恶劣,除1例血压下降具有特异性外,其它无明显症状和诊断意义。

  3讨论

有文献报道,住院精神病人猝死的发生率为2.2‰~107.8‰[2],本组资料为11.6‰。

关于猝死的发生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抗精神病药物具有很强的神经阻滞作用和镇静作用,抑制呼吸中枢,容易引起加重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而猝死[3]。

(2)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物可以抑制神经肌肉细胞膜上钠钾ATP酶活性,直接影响心肌细胞电活动,从而导致心律失常和通过奎尼丁样效应抑制心肌传导产生传导阻滞,继之产生脑水肿、心源性休克而死亡[4]。

另外长期住院、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对心、肝、肾功能会产生影响,可导致药物蓄积中毒、血钾异常和心肌损害,尤其是老年患者心脏功能较脆弱,更易发生。

故临床医生要提高这类情况的防范意识,定期检查心电图、肝、肾功能,必要时检测心肌酶谱、血清离子。

有条件应定期做血药浓度的监测。

(3)抗精神病药物可以引起低血钾,导致窦性心律失常,可发展为室颤,导致死亡[5]。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随访血钾和心电图,一旦发生异常,及时给予相应处理。

本组3例发生在住院10d以内。

提示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初期,对抗精神病药物耐受性差,加之有兴奋躁动、拒食等,可能存在隐性脱水,相对有效血容量不足,加之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钾血症,可导致心律失常。

(4)夜间迷走神经功能相对占优势,加之反复多次住院、长期服抗精神病药物,咽喉反射迟钝,以致胃内容逆流误吸进入呼吸道,物理刺激使气道、肺内支气管渗出液迅速增加,导致肺水肿和窒息而死亡。

(5)病人原有器质性损害,心血管疾病及营养不良,在使用精神药物时更易发生猝死[2]249。

因此,对住院病人,特别是年老体弱首次住院者,使用精神药物前一定要详细进行躯体检查及有关实验室检查,对器质性及伴有躯体疾病的精神病人,应慎重选用各种精神药物。

精神病人猝死多发生在夜间,其可能的原因是:

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心脏的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降低,较易发生心源性猝死。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于精神病人首先要提倡合理用药,日药量不易过大,尤其对首次住院、未用过抗精神病药物者易首选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尽可能单一用药;对年老体弱、营养状态差、酒精中毒者更应慎重。

本组中5例发生在凌晨睡眠中,占猝死总数的83.33%。

提示夜间猝死发生率较高,医护人员应加强夜班巡视,以便及时发现,及时抢救。

对长期住院、慢性衰弱病人,要及时向家属通报,科学准确交待潜在的病危因素,或建立签定协议书制度,以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沈渔村.精神病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723,734,934.

  [2]张继志,吉中孚.精神药物应用和副作用[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249.

  [3]陈炜.精神科猝死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J].中国神经疾病杂志,1995,25:

63.

  [4]喻东山,张心保.精神药物所致的心脏不良反应[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8,31~246.

  [5]江开达,奚惠清,徐亚平.抗精神病药物所致阿——斯综合征[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9,22

(2),69.

参加会议人员签名:

 

 

时间:

2014年2月28日15:

00

地点:

洞口县中医医院精神科医护办公室

参加人员:

李卫华杨丽焕潘君姬黄志肖宪云罗碧玉肖玲

肖辉李红娇刘碧英肖飞谢扬锦段李婷黄海花付芳

主持人:

尹雪峰吴凤玉

内容记录(分析研究不安全因素,提出整改措施)

住院精神病人猝死临床分析及预防方法

随着我国《侵权责任法》的颁布及病人家属法律意识的增强,住院精神病人猝死后,家属乃至社会难以接受猝死这一事实,尤其是入院时间短者以致引发的医疗纠纷明显增加。

此类病人猝死虽然无法避免,但若及时发现,赢得抢救时机,尚有挽救生命的可能,进而减少医疗纠纷。

为了探讨住院精神病人猝死的规律和预防方法,作者对其医院近5年来猝死的住院精神病人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为我院2000~2005年间猝死的住院病人共11例。

其中男10例,女1例;年龄在45~6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9l±5.84岁;病程11天~32年,平均病程12.46±9.96年。

  

1.2 疾病种类精神分裂症5例,双相情感障碍3例,木僵状态1例,酒精性精神障碍1例,脑血管疾病后精神障碍1例。

  

1.3 合并躯体疾病血糖高4例,心血管疾病4例,慢性肝病4例,营养不良1例。

心电图有不同程度、不同时间的异常11例。

猝死前感冒发热5例。

  

1.4 合并用药 氯氮平+维思通+氯硝安定1例;氯氮平+舒必利+氯硝安定2例;氯氮平+氟哌啶醇+氯硝安定1例;奋乃静+佳乐定2例;维思通+氯硝安定1例;氯氮平+多虑平+佳乐定1例;舒必利+氟哌啶醇+氯硝安定1例;氯氮平+多虑平1例;氯氮平+舒必利1例。

猝死前因感冒发热合用抗生素5例。

    

2 结果    

2.1 猝死时间 入院后6天内猝死5例(45.5%),其中出试返院后1例,居首位;入院时间2年以上4例(36%),次之;入院11天1例;入院2个月1例。

夜间凌晨猝死8例,早饭后2例,午饭后1例。

在凌晨一清晨10例(90.9%),居首位。

  

2.2 猝死年龄40~50岁4例(36%);50~60岁5例(45.5%);60岁以上2例(18%)。

  

2.3 猝死前体位 睡眠时卧床8例(73%),早饭后突然倒地2例,晨起床突然倒地1例。

    

3 讨论    

3.1 有文献报道,引起心肌炎和心肌病的抗精神病药物主要是氯氮平,氯丙嗪、奋乃静、利培酮、氟哌啶醇也可引起。

本文有6例服用了氯氮平,5例猝死前有感冒、发热症状。

因此患者很可能存在心脏疾病,发生心脏性猝死。

10例患者猝死发生在夜里,与夜间迷走神经兴奋,易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动脉血栓,使心肌缺血加重,继而导致心律紊乱,而发生猝死。

  

3.2 在睡眠中,发生猝死也可能与过度镇静有关。

凌晨期间气压低,室内氧气减少,药物对呼吸有抑制作用,加剧了原有的呼吸困难,而导致突发死亡。

本文均是合并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在缓解患者精神症状的同时,毒副反应可致猝死的机会增加。

  

3.3 预防  

3.3.1 现在无一种行之有效的简单方法,可以避免这类死亡。

能采用的方法是尽可能减少和及时处理猝死的危险因素。

因此,医生的责任心、细心和技术,对减少病人猝死有重要意义。

而护士及时到位的巡视和观察,是预防猝死、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从而也可以避免医疗纠纷。

  

3.3.2 新入院病人发生猝死的病例较多,这与病人入院前兴奋躁动,酸、碱和电解质平衡紊乱,从而加剧了猝死的危险性有关。

所以对新人院病人一定要仔细观察,包括用药情况、饮食情况、躯体情况、精神症状和不良反应等。

对有药物副反应的病人、精神运动性兴奋的病人、心电图提示有异常的病人尤其加强监护。

  

3.3.3 重视病人的主诉,及时测量病人的生命体征,做好24小时监护。

夜间凌晨病人猝死率很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夜班护±尤其要加强巡视,细心观察病人的睡眠情况,包括脉搏与呼吸,睡姿或卧位,表情与面色等,以便及时发现,采取积极有效地抢救措施。

  

3.3.4 提高心肺复苏的急救能力。

发现后即刻就地心肺复苏,在不间断抢救的同时通知医生,先抢救,争分夺秒。

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急救知识培训,掌握猝死后事件处理技能,提高与死亡家属沟通的能力。

  

3.3.5 对有可能发生猝死的病人要提前向家属告知,以赢得家属的理解和同情。

参加会议人员签名:

 

时间:

2014年3月28日15:

00

地点:

洞口县中医医院精神科医护办公室

参加人员:

李卫华杨丽焕潘君姬黄志肖宪云罗碧玉肖玲

肖辉李红娇刘碧英肖飞谢扬锦段李婷黄海花付芳

主持人:

尹雪峰吴凤玉

内容记录(分析研究不安全因素,提出整改措施)

加强院感管理,确保医疗安全

为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保证了医疗安全,有效的控制了科室感染,确保了医疗安全。

门急诊认真贯彻落实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有关医院管理的法律法规,强化环节质量管理及全院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严格质量监测及考核。

一、加强质量管理,确保医疗安全

1.质量控制:

每月进行2次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反馈、整理,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科室感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总结,提出改进措施。

2、强化卫生洗手:

手部清洁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手上携带的致病菌不仅潜在威胁着医务人员及家人的健康,而且通过各种操作极易传染给病人,为此为医务人员提供洗手设施及洗手液、快速手消毒液等,大大提高了洗手质量,减少了科室感染。

3、紫外线强度监测:

对新领进紫外线灯管每次进行检查,对科室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强度进行监测,每半年换一次灯管,消毒效果均达标。

4、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进行了监测:

严格要求医务人员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尽量避免职业暴露,并对职业暴露进行监测登记。

5、开展了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每周不定时了解致病菌检测结果,发现多重耐药要求采取隔离措施,加强工作人员自我防护,避免交叉感染。

二、沉着积极应对突发事件

及时发现消毒、灭菌、隔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整改,同时加强医疗废物分类和收集处理,严防因管理不善引起的感染暴发,确保了病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三、实行规范化,流程化管理

编制科室感染控制各种流程,如洗手流程、医疗废物处理流程、职业暴露处理流程、科室感染暴发处理流程、科室突发公共卫生时间处理流程,以及各种诊疗操作流程等,并组织学习,使工作人员工作流程化,便于操作,便于记忆。

四、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

对医疗废物暂存处进行了整修,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专人回收,登记。

对医务人员及保洁人员进行医疗废物管理知识培训,使工作人员提高了认识,落实了各类人员职责,使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储存、交接等做到规范化管理。

五、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感染意识

1、对保洁人员进行“医疗废物管理,病房消毒隔离”培训

2、对全科护理人员进行“医院感染预防”的培训,并组织考试。

3、对全科临床医生进行“医院感染管理现状”及“手卫生”的培训,组织考试。

4、对新上岗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内容“医院感染与感染管理”,考试。

通过加强院感管理,使医院感染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降低了感染发病率,提高了工作人员素质,为医务人员及患者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及就医环境,提高了科室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加会议人员签名:

 

时间:

2014年4月28日15:

00

地点:

洞口县中医医院精神科医护办公室

参加人员:

李卫华杨丽焕潘君姬黄志肖宪云罗碧玉肖玲

肖辉李红娇刘碧英肖飞谢扬锦段李婷黄海花付芳

主持人:

尹雪峰吴凤玉

内容记录(分析研究不安全因素,提出整改措施)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精神病人夜间猝死

来源:

四川精神卫生作者:

寻知元2006-12-20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leepapneasyndrome,SAS)的分类包括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sleepapneasyndrome,OSAS),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centralsleepapneasyndrome,CSAS),睡眠低通气综合征(sleephyporentilationsyndrome)。

更为广泛的分类还包括Pickwick综合征及重叠综合征(overlapsyndrome)即慢性阻塞性肺病与睡眠呼吸暂停合并存在。

也有人认为各型睡眠呼吸暂停可能都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建议分为阻塞为主型与中枢为主型。

诊断SAS,应符合下列标准:

①不明原因的白天重度嗜睡;②具备以下二项或二项以上的临床症状:

响亮的鼾声,睡眠时窒息、憋气,夜间频繁觉醒,睡眠不解乏,白天乏力,注意力难以集中;③整夜睡眠呼吸监测发现睡眠呼吸暂停和(或)低通气等于或超过5次/每小时,即睡眠呼吸暂停指数(AHI)≥5。

精神分裂症病人可同时患有SAS,而SAS本身也可引起病人认知功能和个性等方面的一系列改变[1~3],从而增加了精神分裂症的治疗难度降低了病人的生活质量[4]。

且精神疾病及其治疗的特殊性使SAS越来越多被认为与许多精神科夜间猝死相关[5],足够的重视和积极有效的防治SAS,对减少和预防猝死的发生,保护病人生命避免或减少医疗纠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SAS发病率及死亡率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

一般人群的发病率为2%~4%,60岁以上者的发病率为20%~40%[6],Thorpy等报告了269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病人的资料,平均随诊68年,死亡43例,占16%。

Tiang等报告246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者,AHI大于20者,随诊8年的死亡率为108%。

AHI小于20者死亡率为21%。

Partinen等报告AHI大于20者,死亡率为37%。

小于20者死亡率为4%。

Partinen等报告14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者,8例(57%)死于心血管并发症。

我国目前尚缺乏有关资料。

但可以肯定的是精神分裂症病人中SAS也有同样高的发病率[7]。

而且与SAS相关的夜间猝死屡有报道。

  2SAS的夜间猝死类型

SAS夜间猝死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常见有以下几种。

①心律失常型:

呼吸暂停时,早期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抑制了窦房结功能与房室和束支传导,严重者可出现窦性停搏,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和三束支阻滞而引起猝死。

在呼吸暂停终末期,由于低氧血症的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并占优势,儿茶酚胺释放增多,心电活动不稳定,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在57%~78%。

可因室早、室速、室颤而猝死。

②心肌梗死型:

SAS是冠心病和夜间心绞痛的独立危险因素。

低氧血症可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和血栓形成而导致心肌梗死。

SAS病人夜间呼吸暂停时心肌缺氧加重,心脏病发作增多,夜间心肌梗死是时常因不能及时发现和诊治而猝死。

③急性心衰型:

正常人睡眠时回心血量增加,在SAS病人则更为明显。

同时由于缺氧使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从而使心脏前后负荷均增加,这样降低了心室的顺应性、排出量和心肌收缩力,因此易促发急性泵功能衰竭而猝死。

Chan等曾观察了1例老年肥胖女性反复夜间心绞痛、休克、肺水肿、心衰和心脏骤停,经正压通气治疗而复苏,后检查无心脏病基础,而与呼吸暂停产生的过度低氧血症有关。

他们认为SAS有较高的心血管病死亡率。

④脑卒中型:

SAS患者往往由于慢性低氧血症而红细胞增多,血液粘度增加。

加之血管硬化,缺血性卒中发生率增高,同时SAS病人多数昼夜血压波动消失,夜间血压增高,出血性卒中也增多。

⑤呼吸衰竭型:

呼吸暂停时,由于呼吸中枢和呼吸肌功能失调。

肺换气不中,可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症状和体征,如紫绀、抽搐、哮喘、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

严重时常因持续较长时间的呼吸暂停而以急性呼吸衰竭猝死。

  3抗精神病药加大SAS引起夜间猝死的危险性

有研究发现,除吗啉酮和克塞平外,所有的抗精神病药都可导致体重增加。

张铁榜[8]综述指出导致体重增加明显的药物依次是氯氮平、奥氮平、甲硫哒嗪、色叮度、氯丙嗪、利培酮、氟哌啶醇、氟奋乃静。

在新型抗精神病药中,导致体重增加最小的药物依次是齐哌西酮、利培酮、色叮度、奥氮平、氯氮平。

合并情感稳定剂(丙戊酸钠、碳酸锂)体重增加更明显,初次服药者、基础体重低者,体重增加较明显[9];女性病人体重增加较明显,故精神分裂症女性病人SAS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7]。

OSAS发生的关键在于睡眠时咽气道塌陷性,咽气道缺少骨性或软骨性结构的支持,是一种肌肉组成的软性管理,具有可塌陷性。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睡眠时上气道狭窄、软组织松弛、舌根的后置、松弛等,在吸气时胸腔负压的作用下,软腭、舌坠入咽腔紧贴咽后壁,造成上气道阻塞,是引起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主要原因。

而肥胖者咽部脂肪组织堆积,由于脂肪在口咽部粘膜以及颈部皮下的堆积,造成上气道狭窄,肥胖病人多表现为颈部粗短,已将测量颈图作为反映睡眠时上气道口径狭窄程度和功能不良的特异性指标,而且由于肥胖者同时有胸腹腔壁肥厚,腹部脂肪堆积,导致横膈上移,肺活量减少,呼吸运动受限,仰卧时进一步加重症状。

因此抗精神病药的应用所致体重增加可加重OSAS。

而且近年来,脂肪细胞逐渐被人们认识到是一种能够分泌总称为脂肪细胞因子的多种生理活性物质的内分泌器官,其中瘦素、肿瘤坏死因子、IL-6被认为是与OSAS相关的物质。

血中瘦素的上升与交感神经活动亢进所导致的血压及心率上升有关,因而它本身也是诱发脑及心血管合并症致猝死的一种危险因素。

镇静安眠药物大都有肌肉松弛作用,从而可促使或加重了睡眠中上气道肌肉的阻塞。

病人用精神药物以后也可使咽喉肌群运动功能失调,使舌根后坠堵塞呼吸道,加重或引起了OSAS[10]。

另外药物产生的EPS也可使呼吸肌产生运动障碍提高呼吸衰竭型猝死的发生率。

抗精神病药对植物神经系统影响亦较大。

还可以通过以下途增加SAS夜间猝死:

①突发性、恶性拟胆碱样中毒反应,由于抗精神病药抑制了多巴胺系统,多巴胺/乙酰胆碱下降,平衡失调,乙酰胆碱活性相对增强,产生乙酰胆碱中毒样反应;儿茶酚胺抑制,肾上腺素能神经受阻,导致迷走、交感神经失调,产生心律失常猝死,肺水肿;尤其氯氮平致深睡,吞咽和呛咳反射抑制,口腔分泌液倒流入气管、支气管、肺泡,可致肺水肿死亡;②生命中枢抑制,导致呼吸循环功能失调,产生心源性猝死和呼吸抑制性猝死,抗精神病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抑制作用,而呼吸暂停后气流的恢复取决于中枢神经系统化学感受器对唤醒的敏感性,中枢抑制不仅加重SAS,而且高剂量、快速加量和超正常剂量范围的用药会产生严重抑制,喉肌共济失调,环状括约肌和胃防止食物返流的保护作用受抑制,导致窒息和噎食,从而引发肺水肿、肺动脉栓塞、吸入性肺炎,最终导致猝死。

伴有此征的精神科病人发生的猝死必然在睡眠中,且多在夜间或凌晨。

③恶性阿托品中毒样反应。

尤其是三环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合用更易发生,导致出血、梗死、恶性综合征、肠麻痹等;④精神药物不仅影响血液动力学的改变,亦影响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如血胆固醇、甘油三酯浓度升高等可诱发心肌梗死型、急性心衰型、脑卒中型夜间猝死。

  4对伴有SAS的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处理

精神科医护人员既要重视精神疾病治疗,同时,更应重视躯体疾病的治疗,以确保病人的康复和生命安全。

在治疗OSAS方面,仍以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为首选[11,12],也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在外科手术治疗OSAS前一定要做全面有关检查,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其它治疗如口矫治器,只要选择治疗指征得当,不愧是一种简便有效方法。

行为治疗是指睡眠卫生,既提供连续而有效的睡眠,包括最低限度的外源性睡眠干扰、避免仰卧睡及加强体育运动进行减肥等。

指导病人睡眠时取侧卧位,不能仰卧,其原因可能是下咽腔前部缺乏强有力的骨性支撑,仅包括肌肉、韧带及游离的舌骨组织,当仰卧位时处于松弛状态,由于重力作用使这些组织下垂从而缩小了下咽腔气道的前后径。

采用侧卧位时,上述因素消失或减轻,使下咽腔相对扩大,减轻了上气道阻塞的程度,改善了通气。

临床上所采用的“网球衣”就是通过强迫改变患者睡眠时的体位,从而达到治疗良性鼾症及OSAS,减轻症状,阻止病情发展的目的。

由于精神科病房一般没有家属陪护,故病人睡眠姿势全靠护理人员的观察和督促,凡遇此类病人应做好标记,严密监控,重点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变化,消除认为鼾睡声是熟睡的误解,发现病人呼吸暂停要及时叫醒,必要时吸氧,以确保病人的生命安全。

平时应教育病人及家属重视本病,积极治疗,减轻体重,对病人应制订详细计划,在服用减肥药同时辅以加强锻炼计划,并专人或专门负责督促实施,以确保减肥效果。

戒烟戒酒(饮酒加重睡眠后呼吸暂停,吸烟刺激鼻咽部粘膜,使SAS加重)。

抗抑郁药物普罗替林或氯丙咪嗪可通过减少OSAS病人减少呼吸暂停频率,减轻病人白天嗜睡及低氧血症,但有心率紊乱、尿潴留、口干等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受限。

要对于SAS病人尽量选用镇静作用小、对体重影响小的抗精神病药,联合用药往往使药物不相互叠加,或改变肝药酶的活性,明显升高某种药物的血药浓度,因此尽量避免与其它镇静安眠药合用,特别是氯氮平应禁与苯二氮芷卓类药物合用[13],氯氮平不仅有明显的增加体重和镇静作用,而且其流涎的不良反应使SAS病人发生误吸意外的可能性远大于其它抗精神病药,如与苯二氮芷卓类药物合用更会加强呼吸抑制增加猝死发生的机率。

静脉用药使肌体在短时期接受较大剂量的药物,对敏感个体来说难以适应,应用于伴SAS者也应谨慎。

  参考文献

1GozalD,PopeDW:

Snoringduringearlychildhoodandacademicperformanceatagesthirteentofourteenyears,Pediatrics,2001,107(10):

1394~1399.

2DahlofP,NorlinBE,HednerJ,etal.Improvementinneuropsychologicalperformancefollowingsurgicaltreatmentforobstructivesleepapneasyndrome.ActeOtolaryngol.2002,122

(1):

86~91.

3SalorioCF,WhiteDA,PiccirilloJ,etal.Learnig,memory,andexecutivecontrolinindividualswit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