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86513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

《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

分校集中实践环节指导小组意见

同意指导老师意见

签字(盖章)武威分校2017年5月18日

省电大集中实践环节指导委员会审核意见

签字(盖章)年月日

说明:

1.答辩小组应填写评价意见,小组成员均应签名(盖章)。

答辩小组不应少于3人。

2.此表附于封面之后。

3.此表由分校、工作站自行复制。

目录

摘要…………………………………………………………….....4

引言…………………………………………………………….5

正文……………………………………………………………….7

一副词的性质归类…………………………………………………7

二副词的用法………………………………………………………..11

结语…………………………………………………………………....15

注释:

………………………………………………………………………………………….16

参考文献:

……………………………………………………………………………………..17

摘要

词类划分是我国语法学界争论最久的问题之一,也是语法学者意见分歧之所在。

汉语副词究竟该如何定性,这是我国语法学界长期以来议无定论的一个问题。

本文试图解释副词难以定性的原因,以及表达自己对于副词归类的看法,并且选取几个副词使用的实例来分析副词的特殊性。

关键词:

副词性质用法

引言

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音义结合体,汉语中的词可以分为虚词和实词两大类。

从功能上看,实词能够充任主语、宾语或谓语,虚词不能充任这些成分【1】。

我国早期的语法著作多从词类讲起,但由于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大多数作者不免感到有些仿徨。

有的依据意义划分词类,但意义是词未进入句子以前静态孤立的分类,而当其进入动态的句子后就会发生变化。

有的依照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职务划分词类,可词的位置和职务又经常变动。

这样,只有得出“凡词,依句辨品,离句无品”的结论。

语法学界由于对词类划分标准的不同认识而引发出“词有定类”和“词无定类”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

汉语副词究竟是虚词还是实词,这是我国语法学界长期以来议无定论的一个问题。

一般而言,把介词、助词、连词、语气词看作虚词大家都不会有意见,然而是否能把副词归入虚词,自古及今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意见。

在现代汉语中,副词的句法功能相对比较简单,然而,一些常用副词不仅使用频率很高,而且用法丰富多样,尤其是作为一种个性强于共性的功能词,其内部各成员在音节、组配方式、语法意义、语义指向、语用特点、篇章特征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情况相当复杂。

因此,自从《马氏文通》以来,副词一直是汉语词类研究中引起争议和存在问题最多的一类。

本文在参阅前辈的理论著作的基础上,借鉴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试图对副词的性质归类与用法进行力所能及的探索,并尝试提出初步的看法。

一副词的性质归类

自从《马氏文通》以来,关于副词的性质归类主要有三种意见:

一是虚词;

二是实词;

三是半虚半实的词。

【2】之所以会产生如此严重的分岐,而且多年来一直悬而未决,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汉语副词自身的特点。

第二,各家分类标准的差异。

第三,历史传统观点的影响。

首先,从副词本身看。

同印欧语系诸语言的副词相比,汉语的副词是一种相当特殊的词

类。

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A副词虚化程度不一,一方面其外延不甚清楚,范围不易确定,同形容词、时间名词、连词、助词、代词等都存在着交叉纠葛的现象,。

另一方面其内部不是一个均匀的整体,各成员之间在功能、意义和用法等诸方面都存在着相当的差异。

B在句法功能方面,副词的主要功能是充当状语,在一定条件下,有些还可以充当准定语和高谓语。

C在搭配功能方面,大多数副词具有定位、粘着的倾向,但也有一部分副词,尤其是评注性副词,较为自由、灵活。

D从绝对数量看,核心的、典型的副词只有几百个,而以比较宽泛的标准界定,则总共有一千个左右。

其次,从分类标准看。

多年来,人们在确定副词虚实归属时,提出一系列互相矛盾的分类标准。

大致有四个方面:

A以功能为主的标准,B以意义为主的标准,C功能意义兼顾的标准,D其他综合性标准,譬如自由与粘着、定位与不定位等等。

凡是比较重视句法功能的,一般都将副词归人了实词,凡是比较重视意义虚实的,则往往把副词归人了虚词。

而采取功能和意义相结合的标准,要想都兼顾又难以做到,只能两者择其一。

此外,又有人提出了自由与粘着,定位与不定位,开放与封闭以及使用频率、语音变化等一系列相关的参照标准,以此作为确定副词虚实的依据。

然而,由于副词本身的情况过于复杂,这些标准都很难真正解决问题。

总之,不同的标准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甚至相同的标准也可能引出不同的结论,这以使得这个问题更加复杂化了。

最后,从历史影响看。

在我国传统的语文学当中,虚词研究一直占有相当的地位。

自《马氏文通》以来的早期语法书,包括《新著国语文法》、《中国现代语法》、《语法修饰讲话》等等,都是以意义作为划分虚实的标准的,而且在古往今来的许多虚词词典几乎都包括了副词,副词属于虚词在历史上有一些的先入为主的影响。

而现代语言学家黎锦熙先生把副词定为区别词的一种(另一种是形容词),他虽没明确说明副词的虚实,实际上是把副词作为实词看待的。

【3】王力先生则认为:

“实词之中,每一个词都有它的理解,它们都给予咱们一种实在的印象……副词可以说是介乎虚词之间的一种词,它们不算纯虚,因为它们还能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

然而它们也不算纯实,因为它们不能单独地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或一种实事”。

所以,他把副词归为半实词。

【4】

正是由于上述三方面的原因,使得我们在确定副词性质与虚实归属时,常常陷人了两难的境地。

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言,我觉得把副词归入虚词比较可行,这是考虑了副词和虚词在实际作用的体现而定的。

而且历史上的虚词词典也一般也副词归入虚词,这个观念由来已久。

而从副词与虚词的作用上我们可以看到虚词在语言中的实际作用主要有四方面:

第一,帮助表达实词之间某种语法或语义关系。

比如:

(1)木头和桌子都搬走了。

(2)木头的桌子都搬走了。

(1)用“和”,表示“木头”与“桌子”之间是联合关系;

(2)用“的”表示“木头”和“桌子”之间是修饰关系。

第二,帮助实词添加某种语法意义。

例(3)我看见他拿了两个苹果。

(4)我看见他拿过两个苹果。

(5)我看见他拿着两个苹果。

同是动词“拿”,例(3)后面加“了”,表示拿这个行为动作实现或者说完成了。

例(4)后面加了“过”,表示他有“拿过苹果这一经历”例(5)后面加“着”,表示拿这一行为动作的持续。

显然,“了、过、着”帮助动词添加的语法意义各不相同。

第三,帮助改变词语的表述功能。

例如“吃”,是动词,从意义上说,表示行为动作。

从表述功能看,表示陈述。

但后面加个“的”,“吃的”就成名词性成分了,从意义上看表示事物了。

可以指“吃的东西”从表述功能看,表示指称。

第四,帮助表达某种语气。

例如“了”、“吗”、“呢”等。

而副词在汉语中实际也起着上述四方面的作用。

第一类:

“他们上海人”,既可以分析为同位性偏正关系,也可以分析为主谓关系。

如果在“上海人”之前加上“也”,“他们也上海人”就只能理解为主谓关系。

第二类:

A.张三在那儿跳着。

B.张三还在那儿跳着。

两句都表示行为动作的持续或者说行为动作正在进行。

但A句没有副词,只是表示在说话人说话的时刻,张三“跳”这个动作的进行。

B句有了副词“还”就表示张三“跳”这个动作从说话前的某个时刻到说话时一直都在进行,动作行为跨两个时点——说话人所指明的某个时点和在此之前的时点。

第三类:

名词一般都表示指称,在名词前加副词,其表述功能就能改变为陈述。

如:

我们一般不说“教室里有人吗?

”“*教室里小王”,如果在“小王”前加范围副词“就”,他们的表述功能就转变为陈述了。

第四类:

语气副词的存在就说明了这一点。

总之,在副词归入虚词是有一定道理的。

除此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副词个性很强,副词所揭示的该类词的特点(只能做状语)对了解每个副词的用法是远远不够的,而这根大家所公认的其他类虚词是完全一样的。

当然有一部分副词,如“俨然”、“预先”相对来说意义比较实在,语法作用要弱一些,但这些副词的使用频率一般都很低。

二副词的用法

汉语副词在具体实例中的用法主要有以下特点:

A.副词都能做状语,除“很”、“极”还可作补语外,副词一般不能做其他成分。

B.副词一般不能单独构成句子,只有一部副词在有上文的条件下,有的还需要有语气词的配合,可以单独回答问题【5】。

例:

"

没有"

、"

也许"

差不多"

等。

C.一部分副词能起关联作用。

副词在起关联作用时可以单用,如"

打得赢就打"

有时可以前后配合使用,如"

又...又"

,"

也...也"

不...不"

非...不"

、等;

有时要和连词配合,如,"

只有...才"

只要...就"

即使也"

无论...都"

副词在起关联作用时词性和句法功能不变。

副词的使用方法复杂多样,在进行统筹把握之后,本文主要选取在音节、语义指向这两个有典型代表的用法来进行分析。

现代汉语中,音节会对语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我们在用词造句中要常常注意音节问题,这也可以说是汉语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这一点上,副词表现得特别特出,主要有两种情况:

第一,有的副词要求所修饰的成分必须是个单音节词,不能是双音节词。

例如:

一、副词“过”和“过于”“过”和“过于”都是副词,而且在意思上除了风格色彩之外,很难说有多大差异。

但它们在用法上,特别是在对所修饰的词语的音节的选择上,二者有所不同——“过”只能修饰单音节词,不能修饰双音节词,而“过于”则没有这种限制。

(1)过静*过安静

(2)过于静过于安静

过难*过困难过于难过于困难

过密*过密切过于密过于密切

二、副词“连”和“一连”

副词“连”和“一连”都只修饰动词性词组,都表示行为、动作或现象接连不断地连续进行或发生,并强调数量多或时间长这样的意思。

但二者在使用上有所区别,具体说对所修饰的词语的音节的选择限制不一样。

副词“连”要求后面紧跟的是单音节词,不能是双音节词,“一连”就没有这种限制,既可以是单音节词,也可以是双音节词。

如:

(2)连查了五个单位*连调查了五个单位

一连查了五个单位一连调查了五个单位

(3)连学了三天*连学习了三天

一连学了三天一连学习了三天

(4)他连拍了几下*他连拍打了几下

他一连拍了几下他一连拍打了几下

此外,对于副词的用法我们还得注意语义指向的问题。

所谓语义指向,就是指句子中某一成分在语义上跟哪个成分直接相关。

譬如说,表示限制的范围副词“只”和“光”是同义副词,他们的差异之一就是语义指向完全不一样。

从语义指向的角度说,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可以指向行为动作,也都可以指向事物——可以指向行为动作的施事,也可以指向行为动作的受事。

(5)A他呀,只说不做。

B他呀,光说不做。

(6)A只你会可不行,还得让大家都会。

B光你会可不行,还得让大家都会。

例(5)“只/光”在语义上指向动作行为“说”。

例(6)“只/光”在语义上句中谓语动词的施事“你”。

但“只”和“光”在语义指向上有些差别——“只”还可以指向数量,而“光”不能。

A她没有买什么,只买了一个苹果。

B她苹果买的很少,只买了一个苹果。

我们可以看到,在A句中“只”可以说成范围副词“光”,而B句的“只”则不能换说成“光”。

A她没有买什么,只买了一个苹果。

B*她苹果买的很少,光买了一个苹果。

这个原因就是A句里的范围副词“只”在语义指向“买”的受事“苹果”。

而B句里的“只”指向数量词“一个”。

“只”能够既指向数量也能指事物,而“光”可以指向事物,但不能指向数量,所以B句换成“光”不成立。

再看方式副词“分别”、“各自”,单从下面的例句看,他们的意义和用法似乎一样:

A.小李和明明把这事儿又分别告诉了自己的父母。

B.红红和丁丁各自做了一个毽子。

如果把A句里的“分别”改成“各自”,B句里“各自”改成“分别”:

C.小李和明明把这事儿又各自告诉了自己的父母。

D.红红和丁丁分别做了一个毽子。

“分别”和“各自”有相同之处,如他们在语义上都一定指向某个集合体的各个个体,他们都能指前。

而AB两句里能互换,就因为他们的语义指向都在前,即都指前。

但“分别”、“各自”是有区别的,那就是他们在语义指向上有区别——“各自”只能指前,不能指后,“分别”既能指前,又能指后。

A.王校长今天下午分别接见了上海师范大学的校长和嘉兴学院的副校长。

B.我分别递给妈妈和奶奶一块热毛巾。

这里的“分别”都是指后,A句指向“上海师范大学的校长”和“嘉兴学院的副校长”,B句指向“奶奶”和“妈妈”。

可以看到这里的“分别”不能替换成“各自”,因为“各自”不能指后。

当然,除了以上两种用法需要注意外,还有像在句子中副词的排序顺序和位置,轻重音的用法都会改变一个句子的意思,其用法也大有讲究,这里就不做深入探究了。

结语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汉语副词的性质、归类始终是副词研究的重点、热点,在这个问题上如黎锦熙、吕叔湘、陈望道、胡裕树、王力、郭绍虞等语言学家也占据着不同的观点,没有理论和实例来说服各界对于副词的定性,至今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而副词研究也主要对一些常用的副词的意义和用法加以归类。

在副词的性质归类的问题上,本文所阐述的观点理论依据还有所欠缺,还有待更加深入和改进。

在副词使用方法这个问题上,也不能面面俱到,仅选取几个典型用法来进行分析,值得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此外,对当前汉语副词的研究,我们需要着力突破常规,尽可能地够将目前通行的行之有效的西方语言理论融会贯通地运用于汉语副词,融会贯通地将汉语副词的形式和表达、语法与语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跨语言视野、将汉语副词置于人类语言共性下面进行深入考察。

【1】朱德熙《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版,第45页

【2】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绪论

【3】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湖南教育出版社1954版,第10页

【4】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版,第3-15页

【5】陆俭明《现代汉语虚词独用刍议》,载《语文教学与研究》1982版第2页

【1】彭小川《现代汉语虚词探索与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李洪之《现代汉语虚词特性略说》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三期

【3】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语文出版社1999年版

【4】张宜生《现代汉语虚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曹丽芳《现代汉语虚词研究的现状刍议》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版第1期

【6】昝红英,张坤丽,柴玉梅,俞士汶《现代汉语虚词知识库的研究》中文信息报2007年9月第5期

【7】朱德熙《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版

【8】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9】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湖南教育出版社1954版

【10】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版

【11】陆俭明《现代汉语虚词独用刍议》,载《语文教学与研究》1982版

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