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的论文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6526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的论文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宏观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的论文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宏观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的论文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宏观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的论文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宏观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的论文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宏观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的论文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宏观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的论文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的论文Word下载.docx

《宏观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的论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的论文Word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宏观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的论文Word下载.docx

度量经济增长速度快慢的指标是经济增长率。

度量经济增长除了测算增长总量和总量增长率之外,还应计算人均占有量,如按人口平均的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

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有三大要素,分别是投资、出口和消费。

经济增长的核算通常依靠GDP、GNP等统计数据。

基本方法一般以本年度的GDP总量对比往年的GDP总量,而得出经济增长的百分比。

 支持经济增长的人认为它可以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并且增加就业机会。

经济正增长一般被认为是整体经济景气的表现。

如果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为负数,即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往年减少,就叫做经济衰退。

通常情况下,只有当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个季度持续减少,才被称为经济衰退。

决定经济增长的有:

1、市场因素

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

 

一是投资量。

一般情况下,投资量与经济增长成正比。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来进行的,一是通过要素投入带动经济增长;

二是通过投资带动经济结构的调整来推动经济增长;

三是通过投资促使知识存量的增加和技术进步带动经济增长。

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从要素投入的角度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二是投资供给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投资需求是指因投资活动而引起的对社会产品和劳务的需求。

扩大投资需求,将对经济增长产生拉动作用;

缩小投资需求,则会抑制经济的增长。

首先对投资需求与经济增长作系统研究的凯恩斯,他从宏观经济角度考察了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提出了著名的投资乘数理论。

投资供给主要是指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既包括生产性固定资产,也包括非生产性固定资产。

生产性固定资产的交付使用,直接为社会再生产过程注入新的生产要素,增加生产资料供给,为扩大再生产提供物质条件,直接促进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

非生产性固定资产则主要通过为劳动者提供各种服务和福利设施,间接地促进经济的增长。

无论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还是库滋涅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均认为国民收入投资比率的提升,不仅是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的前提条件,而且是现代经济区别于传统经济的典型特征。

国际经验和历史经验的比较研究,普遍支持国民收入高储蓄倾向和高投资比率对于长期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特别是对于后发国家,由国民收入高投资比率驱动的大规模资本积累与快速技术进步,构成其成功赶超战略的核心部分。

日本和韩国先后在20世纪7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完成对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赶超,而在经济赶超时期维持30%以上的国民收入投资比率。

其间,日本的国民收入投资比率在1952年至1961年间从26%增加至41%,韩国的国民收入投资比率在1991年达到39%的高峰值。

即使作为先发国家的美国经济,其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革命中的领先优势也同样依赖于由国民收入高投资比率驱动的大规模资本积累与快速技术进步。

  经济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经济增长按其定义来说是一个总量概念,它表明人均产出的增加。

因此经典发展经济学理论更注重要素投入的研究,而忽略了结构变动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

虽然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最早注意到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之间存在关联,但自从库兹涅茨出版了其名著《各国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动之间的关系才成为经济学家普遍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

库兹涅茨运用经过改善的研究方法,对57个国家的原始资料分别作了截面分析和历史分析,从中得出结论:

19世纪至20世纪里,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密切相关,现代经济增长不仅仅是一个总量问题。

他认为,“如果不去理解和衡量生产结构的变化,经济增长是难以理解的。

”也就是说,如果离开了结构分析,将无法解释增长为什么会发生和怎么发生,因而现代经济增长本质上是一个结构问题。

钱纳里使用库兹涅茨的统计回归法进行了更为广泛的分析,构造了反映结构转换的主要变量典型性关系“发展模式”,以更加深入地研究现代经济增长中总量增长与结构变动的关系。

为了将分析结果更广泛地适用于各国和各种经济过程,钱纳里进一步使用了几个基本的方程式对“发展模式”进行复合,得出一个具有一般意义的“标准结构”。

根据“标准结构”的描述性结论,结构变化的75%—80%发生于人均GNP在100至1000美元发展区间,

其中最重要的积累过程和资源配置过程都发生显著的、深刻的变化,结构的改善往往伴随着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可见钱钠里的“标准结构”对于揭示总量增长与结构变动之间的关系,具有更大的价值。

金德尔伯格和布鲁斯赫里克根据整理的实际数据,设计欠发达和较发达两个经济结构的投入产出模型,通过比较发现,在较发达经济结构的投入产出模型中,经济增长更具有专业化倾向,结构效益就上升到最重要的地位,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基本支撑点。

这种来自结构的经济效益,其意义远远超过个别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的经济效益。

另外,乔根森对美国经济增长的根源分析及所进行的国际化比较也揭示了结构变动在经济增长的作用。

在我国,周振华从理论上对经济增长中的结构关联效应、结构弹性效应、结构成长效应和结构开放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现代经济的发展不仅来源于资源投入量的增加,而且取决于投入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

合理的产业结构是提高宏观经济效益的基本前提,如果产业结构不合理,各产业发展的比例关系不协调,就会影响资源投入的效率,造成产业之间的“瓶颈”制约,使宏观经济运行失衡,整个经济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就失去了合理的产业结构条件。

由于我国投资对消费的影响不大,特别是在投资迅速增加,投资率比较高时,投资增加主要是增加了对投资品生产的需求,进而使投资品生产部门扩张,产业结构发生相应变化。

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过快,科技成果无法被全部吸收、转化。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一旦加入生产过程,就转化为物质生产力。

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技术进步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技术进步通过两种途径来推动经济增长:

一是技术进步通过对生产力三要素的渗透和影响,提高生产率,推动经济增长。

二是在高科技基础上形成的独立的产业,其产值直接成为国民生产总值的组成部分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

(2)我国实现技术进步的途径:

第一,从我国国情出发,实施正确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

第二,着重发展关键技术。

第三,改革科技体制推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二是劳动量。

在劳动者同生产资料数量、结构相适应的条件下,劳动者数量与经济增长成正比。

三是生产率。

生产率是指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利用的效率。

提高生产率也对经济增长直接作出贡献。

世界银行的报告说,随着未来中国适龄劳动人口的减少,中国经济增速将继续下降,中国目前的劳动生产率相比20年前虽然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仍然是大大低于欧盟国家的水平,甚至也明显低于拉美国家的水平。

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让我们长期忽略了一个本来该加以重视的事实,那就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劳动生产率严重滞后,只相当于美国的1/12,日本的1/11,甚至不如印度。

我们分析一下这个数字,如果美国人有5000万的劳动力,就相当于中国6亿的劳动力。

随着我们人口红利的消失,随着我们劳动力数量总体上的减少,劳动生产率低下的问题就逐渐的暴露出来。

中国科学院现代化研究中心发布的最新报告也认为,2008年中国劳动生产率约为世界平均值的47%,约为高收入国家平均值的2%。

这就是说,同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劳动生产率也是明显偏低的。

我们丰富的劳动力供给弥补了劳动生产率,但是在人口红利消失的时候,这一缺陷将愈发凸显,并直接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

中国劳动生产率的低下把另一个被掩盖的问题也凸显出来,这就是中国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养的缺失。

在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下,劳动者只需要进行简单的培训就能上岗工作,劳动者贡献的主要是他们充沛的体力和耐力,他们的劳动具有明显的可替代性。

而源源不断的新增劳动力让这种替代变得非常容易。

在以农民工为劳动力的中国制造业,只需要临时性的劳动者,几年工作之后这些劳动者自动离开工厂返乡,他们的工作被更为年轻的农民工所代替,劳动者的技能和知识得不到积累,也得不到传承。

相比之下,在劳动力不足的国家,比如欧盟国家,企业一方面不得不通过严格而有效的职业教育让新增的劳动者拥有过硬的劳动技能,另一方面,企业长期雇佣这些劳动者,他们的劳动技能在工作中不断提高,经过一段时间的知识传承,他们不像中国制造业的农民工那样,工作几年就离开,而是几乎一辈子都在企业里工作,他们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成为企业共同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对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升有明显的作用。

以瑞士为例,瑞士是一个人口只有700万的国家,但是瑞士在精密制造业,在许多高端的制造业里,拥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这种竞争优势与他们的职业培训,以及用工制度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而有接近3/4的人在国外接受九年制的义务教育以后,直接进入到各个企业开设的徒工学校里去学习,经过三年的严格培训,他们上岗,很多人就从此该开始了他们一生的工作。

他们的劳动技能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来不断增加,在企业内部,在师傅和徒弟之间,由于他们工作的稳定性,师傅非常乐意把劳动技能传授给徒弟,然后徒弟由于他们对企业的认同感,所以他们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从而使得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在总体上保持高位。

所以,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随着我们劳动力总量的下降,我们必须得重新反省我们的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以及用工制度。

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在今后保持相对稳定和持续的经济增长。

三个因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大小,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阶段,是有差别的。

一般来说,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或阶段,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

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或阶段,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

2、政策因素

  国家促进经济增长政策也称作“积极财政政策”。

国家可以采取扩张性的利息、税收、财政和汇率政策来增加经济增长,但是每一种政策的作用都有其局限性。

而且这些政策在本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发展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提出这一理论的凯恩斯也被称为“资本主义的救星”,但是近年来其作用越来越受到质疑。

调整利率政策

降低中央银行利率从而降低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

这一政策将鼓励公司贷款,这一部分贷款必将转化为投资或资金流周转,即消费。

这一政策还可以降低通货紧缩的危险。

经济学家非常害怕通货紧缩,因为它将会带来经济衰退,并且当利率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将导致市面上流动性不足的情况。

当通货紧缩到来的时候,人们趋向于减少消费,因为通货紧缩的特征是价格降低,那么控制消费就有可能节省开支。

但是降低利息又会增加通货膨胀或流动性过剩的危险。

税收政策

降低个人或公司税率。

这种措施和降息一样会促进公司投资和个人消费。

个人消费的增加又反过通过创造需求来促进公司的发展。

但是这样做的危险是增加财政赤字。

但是增加财政赤字不是必然的,因为税率降低了,但是经济增长了,征税的基数扩大了,关于它们之间的关系相见税收。

财政政策

增加国家财政开支。

这一措施将会同时创造就业机会、需求、有时会吸引投资。

首先政府开支本身就是投资工程项目,这些项目创造了就业和对其他行业的需求,这些从业者又产生了新的需求,以此类推,理论上可以创造数倍于政府投资本身的经济增长。

这一政策相对于利息政策来说还具有如下优势:

加息的时候人们会把多余的钱用于存款而不用于消费或者投资;

而在增加财政开支的时候,确信增加的收入会大部分转变成消费以满足从业者的基本需求。

另外人们处于个人应付经济危机也必须有足够的存款,具体数额根据国家具体的经济局势和社会保障情况各不相同。

这一政策的缺点是扩大财政赤字,并且由于公共投资的目的必须明确,而且其效率经常受到质疑。

汇率政策

降低本国货币的汇率(低汇率政策,汇率,对低汇率政策的支持和反对意见,中央银行如何调节本国货币的汇率)。

这个政策将会增加出口,因为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变得更加便宜。

出口的增加将会使生产商增加投资和创造就业机会从而也增加消费。

缺陷在于,本国上在国际上的价格最终是由生产商决定的,如果生产商同时提价,则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并且进口商品的价格会相应变得很高。

长期实施低汇率政策会导致通货膨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