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基础课PPTPPT文件格式下载.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86729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PPT 页数:140 大小:2.6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础课PPT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础课PPT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础课PPT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础课PPT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础课PPT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础课PPT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4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础课PPT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4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础课PPT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4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础课PPT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4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础课PPT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础课PPT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础课PPT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础课PPT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础课PPT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础课PPT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14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础课PPT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14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础课PPT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14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础课PPT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14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础课PPT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14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础课PPTPPT文件格式下载.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140页
亲,该文档总共1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础课PPTPPT文件格式下载.ppt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础课PPTPPT文件格式下载.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原理基础课PPTPPT文件格式下载.ppt(1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础课PPTPPT文件格式下载.ppt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优点:

肯定物质性、有辩证法;

缺点:

世界的本原几种具体事物肤浅、直观、笼统、模糊、粗糙,第一章: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代东方“五行说”、“阴阳”二气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西周)“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

”太极图说“阴阳接而万物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希腊泰利斯“万物产生于水,并经过各种变化之后又复归于水。

”德谟克利特“世界是由物质的原子和空虚构成。

”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团不断燃烧、永不熄灭的火,上升为气,下沉为水和土。

”,第一章: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旧唯物主义1)优点:

积极作用:

新兴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产物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

唯物(自然科学基础)2)缺陷: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机械:

机械力学定律孤立、静止:

分部门研究、既成事实唯心史观,第一章: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英霍布斯“世界上的一切运动都属于机械运动,可以用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现象。

”德费尔巴哈“东方人看到统一忽略差异,西方人看到差异忽略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五大革命导师及其亲密战友马恩列毛邓+鲁迅,第一章:

绪论,7.马哲的基本特征:

研究对象:

三个“方面”的最一般规律内容:

.两个“统一”:

(彻底完备)唯物主义+辩证法唯物的自然观+历史观.唯物史观最基本的出发点和原理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马克思毕生的两大贡献: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

绪论,功能:

“实践”.根本特征/本质特征:

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科学性+阶级性.显著特征:

实践性+阶级性。

.最显著特征:

实践性,课上练习:

绪论,1994.单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A.阶级性与群众性的统一B.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C.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D.批判性与创造性的统一C,课上练习:

绪论,1995理.单选1.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A.剩余价值论B.阶级斗争理论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D.科学的实践观D,第一章:

绪论:

总结,1.哲学的基本问题2.哲学的基本派别:

“两个对立”3.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3个4.唯心主义的历史形态:

2个,第二章:

唯物论+辩证法,一、物质1.物质的内涵)物质的科学内涵与定义(以意识为标杆):

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但又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第二章:

唯物论+辩证法,2)物质的特性客观实在性(根本特性)可知性(可以被认识)2.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没有正确的调查也没有发言权”,课上练习:

唯物论,1992.单选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A.本原和派生的关系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B,课上练习:

唯物论+辩证法,1995.单选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A.承认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B.承认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C,课上练习:

唯物论+辩证法,1993.多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在于()A.把质上无限多样的物质世界归结为粒子在量上的不同B.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特征C.不了解人类对物质的认识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D.没有以科学的材料作为依据,纯属自发的猜测E.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体ABCE,第二章:

唯物论+辩证法,二、运动1.运动的内涵1)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及其存在方式指一切事物的变化及其过程;

2)包括:

位移事物与现象的产生、发展与灭亡,第二章:

唯物论+辩证法,二、运动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体(刻舟求剑)运动一定要有主体,且只能是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承担者、基础;

唯物论+辩证法,1996.单选坛经中记载: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慧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

”这段话表明慧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D,第二章:

唯物论+辩证法,三、静止1.定义:

是物质运动的相对平衡、暂时稳定的状态;

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特殊形式。

2.包括:

无位移无质变,第二章:

唯物论+辩证法,三、静止3.与运动的区别运动是静止是,第二章:

唯物论+辩证法,4.与运动的联系任何物质的存在: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课上练习:

唯物论+辩证法,2006.单选1.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化。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A.变是世界的本质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C,课上练习:

唯物论+辩证法,1992.单选“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著名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C.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D,第二章:

唯物论+辩证法,5.承认静止的意义静止是衡量运动的量度;

是物质存在并发展的前提;

是认识事物的前提。

唯物论+辩证法,1993.单选运动应该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因为静止是()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B,第二章:

唯物论+辩证法,四、运动的基本属性和存在形式时空1.时空的定义:

时间+空间时间:

一维不可逆性空间:

三维性,第二章:

唯物论+辩证法,2.时空的特性:

绝对性相对性无限性有限性,第二章:

唯物论+辩证法,五、意识1.意识的产生无生命物质低等生物动物人类反射:

反射=无条件反射(本能)+条件反射(后天)意识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共同作用第一信号系统:

(动物经验)人和动物都有第二信号系统:

(语言和文字)只有人有,第二章:

唯物论+辩证法,2.意识的本质属于物质(同一性);

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客观内容:

外部信息意识主观形式:

人脑=加工厂(不是“模仿”),课上练习:

唯物论+辩证法,1991.单选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所见所思往往各不相同,这说明()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认识主体的制约C.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是主观的C,课上练习:

唯物论+辩证法,1999文.单选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个命题表明()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D,第二章:

唯物论+辩证法,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坚持在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承认能动作用。

唯物论+辩证法,正确前提:

要遵循客观规律,并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

E.g.: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要遵循客观规律,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课上练习:

唯物论+辩证法,1991.单选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

这一事实说明A.意识产生物质B.意识转化为物质C.意识决定物质D.意识创造物质B,课上练习:

唯物论+辩证法,2000文.单选1.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A.决定性B.预见性C.能动性D.主动性C,课上练习:

唯物论+辩证法,2000理.单选1.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

“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B,第二章:

唯物论+辩证法,六、实践1.定义:

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范畴生产处理社会关系科学实验3.基本特征物质性(直接现实性);

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

社会历史性(受历史条件制约),第二章:

唯物论+辩证法,六、实践4.实践的主体、客体与中介主体:

人客体:

实践的对象中介:

各种工具与手段5.实践是形成社会关系的基础(发源地)人与自身意识人与人人与自然,课上练习:

唯物论+辩证法,2002理.单选题2.马克思说:

“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这表明人的才能()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B,课上练习:

唯物论+辩证法,2003.单选题2.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

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C.人的实践活动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C,第二章:

唯物论+辩证法,6.人与自然物质世界的划分(人类的实践分化)物质世界=人类社会+自然界人类所生活的世界=人类社会+人化自然未人化的自然=“自在”世界(self-being)人化的自然=“自为”世界(self-making)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遵循客观规律,课上练习:

唯物论+辩证法,2002理.单选1.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B.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C.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D.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A,课上练习:

唯物论+辩证法,2002文.单选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

这一情况说明()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B,第二章:

唯物论+辩证法,七、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1.世界的普遍联系原理联系的定义:

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联系的特征:

客观性:

普遍性:

唯物论+辩证法,1.世界的普遍联系原理联系的特征:

通过“中介”(媒介、桥梁、环节)来实现;

多样性2.整体与部分:

整体:

稳定结构、特定功能反对将整体中的各部分割裂开来-反对形而上学,课上练习:

唯物论+辩证法,2005.多选题16、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

这表明()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C、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D、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AC,课上练习:

唯物论+辩证法,2001理.多选17.每一复杂的生物个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细胞构成的系统,其中每个细胞中的DNA都包含了该生物个体所有性状的遗传信息。

由此可见()A整体等于各部分的总和B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C整体的所有属性存在于部分之中D整体和部分是相互渗透的E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生成和转化BDE,课上练习:

唯物论+辩证法,2004.辨析31.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对漫画中所反映的工作方式进行辨析。

“工作分段任务终于落实到人了”,第二章:

唯物论+辩证法,3.事物的永恒发展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过程(“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第二章:

唯物论+辩证法,3.事物的永恒发展注:

是不是所有的变化=发展?

张勋复辟、王莽改制是不是所有的发展永远是一往无前的?

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第二章:

唯物论+辩证法,3.事物的永恒发展反对割裂两者联系(反对形而上学):

.新事物都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E.g.:

新中国与旧中国;

旧中国与清政府.既否定旧事物中的消极腐朽,也吸收了旧事物合理、适应新条件的因素E.g.:

国学热(孙子兵法、易经),课上练习:

唯物论+辩证法,2007.多选19.2006年7月12日凌晨,刘翔在瑞士洛桑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栏比赛中,以12秒88勇夺冠军,打破了由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保持13年之久的12秒91的世界记录。

科林杰克逊在谈起自己已被打破的记录时,没有一丝沮丧:

“我一点也不失望,正相反,我感到非常兴奋。

”他说:

“记录本来就是用来被打破的。

”这在哲学上的启示是()A创新是永无止境的B不断超越前人是历史发展的规律C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D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ABCD,第二章:

唯物论+辩证法,4.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地位和作用:

.它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基本概念矛盾:

对立统一注:

辩证矛盾vs.逻辑矛盾,第二章:

唯物论+辩证法,4.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同一性:

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斗争性:

相互制约、相互排斥差异战争“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

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

”,战争、灾害vs.建设、发展,课上练习:

唯物论+辩证法,2001文.多选16.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C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面使自己获得发展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E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ABDE,课上练习:

唯物论+辩证法,1998理.辨析24.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

“如果两党的原则分歧很大,以致一执政党转变到另一执政党的就意味着根本转变,那就太危险了。

”,第二章:

唯物论+辩证法,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共性:

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个性三个“各有其特点”每个矛盾;

每个矛盾的不同发展过程和阶段;

每个矛盾的各个方面,第二章:

唯物论+辩证法,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共性vs.个性关系原理互相对立(有差别):

无条件的、绝对的vs有条件的、相对的有机统一:

双方都离不开对方(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第二章:

唯物论+辩证法,6.矛盾分析法(“两点论”+“重点论”的结合)“两点论”:

含义:

兼顾矛盾双方,不片面、不偏废是矛盾双方统一性的体现体现了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

=个别一般个别,第二章:

唯物论+辩证法,6.矛盾分析法(“两点论”+“重点论”的结合)“重点论”:

兼顾矛盾双方的同时,突出重视其中一方是矛盾双方对立性的体现(要有差别,敢于打破成规)方法论意义:

.抓主要矛盾(抓关键).抓事物的主要方面(看主流),第二章:

唯物论+辩证法,7.事物的量变质变原理质、量、度的概念度:

质的数量界限适度原则(“过犹不及”)Eg:

吃包子、烧开水,第二章:

唯物论+辩证法,7.事物的量变质变原理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质变量变量变:

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质变:

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区分二者根本标志: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课上练习:

唯物论+辩证法,1992文.单选9.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质变和量变的根本标志()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B事物的变化过程是否有部分质变C事物的变化超过度的范围D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C,课上练习:

唯物论+辩证法,1993文.单选3.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A事物质变的关节点B事物质变的临界点C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D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C,课上练习:

唯物论+辩证法,1997理.单选2.在工作中防止“过”与“不及”的关键在于()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B认识事物的量C确定事物的质D把握事物的度D,课上练习:

唯物论+辩证法,1992理.单选7.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资本主义社会由自由竞争到垄断阶段的变化是()A根本性的质变B单纯的量变C总的量变中的部分质变D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C,第二章:

唯物论+辩证法,8.必然性和偶然性区别:

偶然性不确(稳)定;

受外在条件影响;

具有相对性必然性确(稳)定;

内在;

绝对性,第二章:

唯物论+辩证法,8.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

.A寓于B中;

.B背后隐藏着A;

.二者可转化Eg:

王懿荣与甲骨文,第二章:

唯物论+辩证法,9.现象和本质二者区别:

生动性vs.稳定性现象表象本质规律性,无数次现象中的共性二者联系:

外部表现现象反映本质,本质外部表现为现象;

即使是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假象vs错觉,课上练习:

唯物论+辩证法,1998理.辨析23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

唯物论+辩证法:

总结,一、物质二、运动三、静止四、时空五、意识六、实践(包括人与自然)七、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1.普遍联系2.事物的发展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5.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规律6.必然性、偶然性,第三章:

认识论,一、认识的本质和规律1.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决定”vs.“指导”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认识的目的与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第三章:

认识论,1.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决定”vs.“指导”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受意识支配)正确的:

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效果;

错误的:

对实践产生消极影响,破坏实践,甚至失败。

第三章:

认识论,1.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行观(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反对唯心主义认识论)反映论vs.先验论知先行后(知易行难)主观唯心主义:

认识主观自生(“内省”、心灵创造)客观唯心主义:

上帝启示,第三章:

认识论,1.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行先知后(知难行易)知行合一王阳明知行统一孙中山、毛泽东,课上练习:

认识论,2000理.多选1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A世界的可知性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C认识起源于经验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E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BD,课上练习:

认识论,2002理.多选16.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

这一思想表明了()A.知行不可分割B.知行合一C.知行相互促进D.行先知后E.行难知易ACD,第三章:

认识论,2.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实践认识实践感性认识vs理性认识区别:

认识的初级阶段vs.高级阶段直接性、具体性vs.间接性、概括性联系:

两者相互依存,统一于实践“感性理性”:

唯物论;

“感性理性”:

辩证法,第三章:

实践认识实践实现从感到理的飞跃感性材料+加工过程实现从理到感的飞跃:

检验认识,课上练习:

认识论,2002文.辨析31.古希腊哲学家说:

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认识论,1999文.单选3.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

“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B,第三章:

认识论,认识中的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范畴:

理性理智;

非理性=情感、意志、冲动、激情、想像、直觉、灵感E.g.:

“早上起床”,“进球脱衣”,“打针吃药”理性因素的作用:

解释、指导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动力、诱发,第三章:

认识论,二、真理与价值1.真理的定义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2.真理的客观性(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内容客观标准客观是不是每一种认识都是真理?

主体的认识与客体三个“一致”(状态、本质、规律)=真理反对“多数人”(马赫主义)、实用主义,课上练习:

认识论,1999文.单选4.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D,第三章:

认识论,二、真理与价值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绝对性:

客观性、无条件性相对性:

有待扩展、有待深化二者联系:

任何真理都是两者的统一二者相互包含、相互转化,课上练习:

认识论,1993理.单选3.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A.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D.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D,第三章:

认识论,4.价值定义:

特定属性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意义(取vs.舍)同一客体对不同主体价值不同;

同一主体对客体的追求不同。

作用:

(在实践中)激励、制约、导向,第三章:

认识论,4.价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观“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课上练习:

认识论,1990理.单选9.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在于()A.个人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B.个人的自我选择和自由发展C.个人的主体性的增强和自我实现D.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人的尊重D,课上练习:

认识论,2004.单选3.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许多患者被治愈后又捐出自己的血清,用于治疗其他患者,这说明()A.人的价值只体现在特定的场合和行为中B.人的价值必须以满足个人需要为前提C.人的价值是在满足自身和他人的需要中实现的D.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