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应用能力D 专项讲义.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8674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194.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应用能力D 专项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综合应用能力D 专项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综合应用能力D 专项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综合应用能力D 专项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综合应用能力D 专项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综合应用能力D 专项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4页
综合应用能力D 专项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4页
综合应用能力D 专项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4页
综合应用能力D 专项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4页
综合应用能力D 专项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4页
综合应用能力D 专项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4页
综合应用能力D 专项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4页
综合应用能力D 专项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4页
综合应用能力D 专项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4页
综合应用能力D 专项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4页
综合应用能力D 专项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4页
综合应用能力D 专项讲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4页
综合应用能力D 专项讲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4页
综合应用能力D 专项讲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4页
综合应用能力D 专项讲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4页
亲,该文档总共7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应用能力D 专项讲义.docx

《综合应用能力D 专项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应用能力D 专项讲义.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综合应用能力D 专项讲义.docx

综合应用能力D专项讲义

综合应用能力D专项讲义

 

第一部分辨析题、材料分析题

一、辨析题答题步骤第一步:

判断对错

第二步:

是什么(指出论点(正确/错误))第三步:

为什么(分条论述)

第四步:

怎么做(结合教师)例:

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

(20分)要求:

对上述观点作出判断和分析。

条理清楚,350字左右。

二、材料分析题答题步骤

第一步:

点题

第二步:

析题(结合材料)第三步:

总结

例:

某中学初二(3)班是全校有名的乱班,课堂上纪律混乱,打架成风。

班上有一名“在野学生领袖”,喜好《水浒传》中的人物,爱打抱不平,常常“为朋友两肋插刀”。

打架时,只要他一挥手,其他人就蜂拥而上。

班上正气不能抬头,班干部显得软弱无力,全班同学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

阅读以上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1.如何将乱班教育转化为优良的班集体?

(15分)要求:

分析准确,条理清晰,总字数400字左右。

2.如何正确对待和教育转化“在野学生领袖”?

(15分)要求:

分析准确,条理清晰,总字数400字左右。

三、辨析题、材料分析题理论素材

(一)学生身心发展

1.简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辨析/材料分析】

(1)遗传素质

①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②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年龄特征

③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2)环境

①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③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的主观能动性

(3)学校教育

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①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2.如何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辨析/材料

3.分析】

(1)遵循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的教学

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所以教育一般不可“陵节而施”,否则就会出现教育的异化,造成教育的负效应。

(2)遵循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针对性教学

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如果不顾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在教育工作中“一刀切”“一锅煮”,让孩子同成年人一样听报告、搞活动、开批判会,把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成人化”,就违反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3)遵循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抓“关键期”适时而教

不平衡性一方面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

另一方面是个体身心发展不同方面发展不平衡性。

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叫关键期又叫敏感期、最佳期。

在这一时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因此,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教学要抓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效果。

(4)遵循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帮助全体学生,发挥优势,长善救失

特别是生理或心理技能方面有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树立起信心,相信他们可以通过某方面的补偿性发展达到一般正常人的水平;

(5)遵循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迅速地切实地提高。

4.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1)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征身体特点:

心率、血压、肺活量及其他生理指标都不稳定;虽然大肌肉动作的协调性比幼儿期有很大的发展,但小肌肌肉力量较小。

心理特点:

既爱说又爱动,注意力不持久;

形象思维仍占主导,逻辑思维很不发达;

道德判断处于他律阶段,从对父母的依赖转向教师。

(2)小学中年级学生的身心特征身体特点:

各项生理指标,只在量上比一、二年的学生有所提高;大脑处于迅速发展时期心理特点:

语言能力有一定提高,出现“有话说不清”的情况;逻辑思维开始迅速发展;自我意识开始增强。

(3)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身心特征

身体特点:

身体发育进入高速发展期;且肌肉骨骼的力量也在迅速增强;生理发育开始趋于成熟,开始关注男女差异。

心理特点:

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判断力开始理智地发展,对成人尤其是教师的批判精神萌生;逻辑思维迅速发展趋向主导

(3)初中生身心发展特征

身体特点:

身高、体重迅速增加;肌肉发育显著,体力增强;心脏和肺脏加重,功能增强;脑和神经系统发育基本成熟;第二性征开始出现,性发育基本成熟。

心理特点:

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有强烈的成人感,但又带着盲目性和封闭性;性意识迅速觉醒,渴望与异性交往,但个别学生自控能力差;

认知能力大为增强,喜欢独立思考、争论、但容易固执己见,强调片面,怀疑一切;情感易冲动,喜欢模仿,意志品质有了很大提高,但常感情用事,盲目崇拜,有时会出

现一些过激行为;

(二)学生发展心理

1.感觉VS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1)区别

①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

②感觉仅依赖于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依赖于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

③知觉不仅受感觉系统的生理因素影响,而且依赖于人过去经验,受人心理特点制约;

④知觉与词联系在一起,可见,知觉比感觉更加复杂。

(2)联系

①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我们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

②感觉和知觉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

2.似动知觉的主要形式

①动景运动

当两个刺激(如光点、直线、图形等)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距相继呈现时,我们就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这就是动景运动。

②诱发运动(诱导运动)

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现象,叫诱发运动。

③自主运动

在暗室里,如果你点燃一支熏香或烟头,并注视着这个光点,你会看到这个光点似乎在运动,这就是自主运动现象。

④运动后效

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这就是运动后效。

3.社会知觉常见的几种偏差

①刻板印象。

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中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每个人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中的个体差异,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刻板效应。

在关于人的自然特征方面,我们所建立起来的比较系统的观念首先是同人们的性格、种族和外表吸引力结合在起的,因此,我们也首先根据这三个方面将人进行分类,当我们把某一个人归入其中某一个类别的时候,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认为这个人也具有这一类别的特征。

②晕轮效应。

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做相似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

社会心理学家发现,外表的吸引力有明显的晕轮效应。

当一个人的外表充满魅力时,那么他(她)的其他同外表无关的特征,也会得到更好的评价。

不只

外表具有吸引力,其他品质尤其是重要品质的认定也具有同样的效应。

晕轮效应使得个体对他人印象的判断存在偏差,但通过这一途径建立印象,确实是最迅速、最经济的。

③首因效应。

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

在通常情况下,印象形成过程中首因效应的发生更常见,这是因为,第一印象一旦建立起来,它对后来的信息的理解和组织有着强烈的定向作用。

由于保持认知平衡和情感平衡的心理需要,人们对于后来获得信息的理解,常常是根据第一印象来完成的。

④近因效应。

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也叫“最近效应”。

近因效应的产生,是由于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不断有引人注意的新信息出现,或者原来的印象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忘。

心理学家发现,当人们回忆旧信息有困难或对一个人的判断要依赖目前的情境时,人们就倾向于在印象上主要以新近信息为依据,发生近因效应。

此外,个性特点也影响近因效应的产生。

一个心理开放、灵活的人更容易产生近因效应;而保守、缺乏适应性的人则更容易受首因效应的影响。

⑤投射效应。

社会人际关系中的投射效应,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不受人欢迎的特征。

自私的人总认为别人也很自私,慷慨大方的人认为别人对自己也不小气。

4.错觉

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

只要客观条件具备,错觉就会发生,主观努力难以避免。

错觉有时给生活和实践带来麻烦,造成损失,但也可以根据错觉发生的规律,运用错觉为实践服务。

比如,利用错觉最突出的事例是军事上的伪装和隐蔽,使敌人分辨不清我方情况,借以消灭敌人和保存自己。

艺术上利用错觉使观众产生逼真的效果,从而产生应有的艺术效果。

如舞台美术、化妆、影视中的特技等。

5.感受性VS感觉阈限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

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

感受性的高低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

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一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能够感受刺激之间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6.感觉适应VS感觉对比VS感觉后效VS联觉

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

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对比分为两种:

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即感觉后像。

在各种感觉中,视觉的后效最显著,又称视觉后像。

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

7.知觉的基本特性(规律)

知觉的整体性:

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

知觉是在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感觉信息的整合过程,知觉的整体性就是人把事物各部分属性综合起来,从而能够整体地把握该事物。

知觉的整体性既有助于人的知觉能力与速度的提高,也可能妨碍和干扰部分与细节特征的反映。

知觉的理解性:

是指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

知觉的选择性:

是指当面对众多的客体时,知觉系统会自动地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知觉的恒常性:

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时,人的知觉印象仍然相对不变。

知觉恒常性包括颜色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和声音恒常性。

8.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材料分析】

实物直观指在感知实际事物的基础上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教学方式。

模象直观指观察与教材相关的模型与图像(如图片、图表、幻灯、电影、录像、电视等),形成感知表象。

言语直观指在生动形象的言语作用下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以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方式。

言语直观不受时间、空间和设备的限制,感性材料来源更丰富,是教学中大量采用的直观方式。

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言语与实物、模像直观结合有三种方式:

1)言语在前,形象在后,主要起动员与提示的作用;

2)言语与形象交叉或同时进行,言语主要起引导观察、补充说明重点与难点的作用;

3)言语在形象的后面,主要起总结概括或强化的作用。

实物直观虽然真切,但是难以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模像直观虽然与实际事物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却有利于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

因此,一般而言,模像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但是,这一结论只限于知识的初级学习阶段。

当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后,由简化的情境进入实际的复杂情境,这时,更多地运用实物直观是必要的。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1)在制作与使用直观教具时,图像刺激大小、音调高低、光线强弱都应适当。

2)教学中要求教师讲述的音量不要太低,否则学生会听不懂。

音量也不宜太高,太高太强烈的刺激会引起疲劳,降低教学效果。

3)教师的板书字迹、直观教具和图表大小要适当,不要太小,线条不要太轻、太细,应保持一定的刺激强度,以便使学生都能看清楚。

4)在绘图制表、制作教具或准备实验时,应力求使对象与背景在色调、线条粗细、形状、大小、材料性质及内容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别,使知觉对象重点突出、形象鲜明。

5)演示直观教具时应注意背景与方位的选择,使直观形象鲜明,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看清楚。

6)教师的教材及讲义、板书都应该重点突出,一目了然。

7)尽量多采用活动性的教具,使用现代化的视听工具,使静态教具变成动态的更为理想。

8)运用直观教具目的明确,呈现时机适当,间隔距离得当,保持直观映象的整体性。

9)应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变换直观方式,分解概念,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特性。

让学生交替使用多种感官,从多角度感知对象,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比一般的知觉有更深的理解性,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在人类认

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它起着重要的作用。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由于科学知识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头脑的加工改造才能掌握,因此在直观过程中,应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切实参与的热情。

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如让学生参与制作标本,自己制作图表,在多媒体环境中进行学习等,从而改变“教师演,学生看”的消极被动的直观方式。

9.瞬时记忆VS短时记忆VS长时记忆

(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感觉登记)

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瞬时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时间极短。

容量较大。

形象鲜明。

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编码方式有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两种。

图像记忆是瞬时记忆的主要编码形式。

(2)短时记忆(工作记忆)

短时记忆是指人脑中的信息在1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

处在工作状态中的短时记忆,或者在完成当前任务时起作用的短时记忆,就是工作记忆。

时间很短。

容量有限。

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是7土2,即5~9个项目,平均值为7。

意识清晰。

操作性强。

易受干扰。

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有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两种,主要是听觉编码。

(3)长时记忆(永久性记忆)

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储存的时间在1分钟以上,直至保持终生的记忆长久保持的记忆。

长时记忆就像一个巨大的图书馆,它保存我们将来可以运用的各种事实、表象和知识。

容量无限。

信息保持时间长久。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以意义编码为主。

10.艾宾浩斯遗忘规律【材料分析题】

(1)基本规律

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过了相当长的时间后,几乎不再发生遗忘。

由此可以看出,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①有意义材料比无意义材料遗忘得慢;

②数量多的材料遗忘较快;

③两种相似的材料,前后间隔时间短则容易相互干扰而造成遗忘;

④学习程度不够的材料容易遗忘等。

(2)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①学习材料的性质

②系列位置效应

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的记忆效果较好,分别称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而效果较差的中间部分被称为渐近部分。

③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

④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⑤识记的方法。

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的效果好得多。

⑥时间因素。

根据遗忘规律,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快,随后逐渐变慢。

学习内容的保存量随时间延长而减少。

⑦情绪和动机。

学习者的情绪和动机等也影响遗忘进程。

(3)再认VS回忆

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例如:

好友重逢,一眼就认出了对方;旧地重游,处处有熟悉之感,就是再认的现象。

再认是记忆的初级表现形式,是比回忆较为容易和简单的一种恢复经验的形式。

回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回忆是记忆的最高表现,是比再认更为复杂的一种恢复经验的形式。

再认与回忆二者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有保持程度上的不同。

(4)依据记忆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

1)复习时机要得当

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间隔复习;循环复习

2)复习方法要合理

①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集中复习,把复习的材料集中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复习;

分散复习,即把复习的材料分配到几段相隔的时间内进行复习。

②复习方法多样化

单调的复习方法,易使人产生疲劳和厌倦情绪,会降低复习的效果。

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复习时,方法要灵活多样。

例如,在数学课中,对所学的计算方法、公式、定理等内容的复习,就可采用解题、作业评讲、相互订正、自编应用题等方式进行复习。

③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④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3)复习次数要适应

4)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

5)注意用脑卫生

11.想象的分类

无意想象又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

它是当人们的意识减弱时,在某种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种事物的过程。

例如人们看见天上的浮云,想象出各种动物的形象;学生常出现的“白日梦”现象、精神病患者在头脑中产生的幻觉等,都是无意想象。

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表象。

有意想象又称随意想象,是指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是意识活动的一种形式。

这种想象活动有一定的预见性、方向性,人们在想象过程中意志控制着想象的方向和内容。

在有意想象中,由于想象的新颖程度、创造水平的不同,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词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如,学生读了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后,在头脑中形成了林黛玉的鲜明形象。

再造想象有一定程度的创造,但其创造水平较低。

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形成新

形象的心理过程。

例如飞机设计师在头脑中构思了一架新式飞机形象;作家在头脑中构想了新的人物形象。

这些都属于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比再造想象更复杂,更困难,更高级。

12.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材料分析】

(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5)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6)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培养学生大胆幻想和善于幻想的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13.思维的特征

(1)间接性。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思维活动不直接反映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而是借助一定的中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例如,医生通过号脉诊断疾病;地震工作者可以根据动物的反常现象或其他仪表的数据来分析与预报震情;教师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可以推断学生的内心世界等。

(2)概括性。

概括性包含两层意思。

①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例如,人们把形状、大小不同而能结出枣的树木称为“枣树”;把枣树、苹果树、梨树等依据根、茎叶花果等共性称为“果树”。

②将多次感知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有关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结论。

例如,每次看到“月晕”就要“刮风”,地板“潮湿”就要“下雨”,就能得出“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结论。

14.思维的品质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路开阔,能从各个角度、多个方面揭露事物的联系,全面地思考问题。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能深入地思考问题,善于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抓住事物的实质,揭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思维的独创性(独立性)是指既能不受他人暗示,不人云亦云,不盲从别人的见解,不依赖现成的方法和结论,又能不武断、不一意孤行、不固执己见、不唯我是从,充分地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独立发现、思考、处理和解决问题。

思维批判性是指既善于批判地评价他人的思想和成果,吸取别人的长处、优点和思想的精华,摒弃别人的短处、缺点和思想的糟粕,也善于严格而精细地思考问题,冷静而客观地评价和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思维活动,不易受自己的情绪和偏爱的影响。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能灵活地思考问题。

它表现为能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思考问题。

在条件发生变化时,能随机应变,及时改变原有计划、方案,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迅速正确,能当机立断。

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是指考虑和解决问题时思路鲜明,条理清楚,严格遵循逻辑规律,也就是:

提问明确,推理严密,主次分明,论证充分,有的放矢,有说服力,结论证据确凿。

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是思维质的中心环节,是所有思维品质的集中体现。

15.创造性思维三个方面特征

(1)流畅性:

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

(2)变通性:

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

(3)独创性:

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心,相处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前辈的意见,具有新奇性。

16.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材料分析】

(1)运用启发式教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将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

(3)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4)组织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性

(5)开设具体创造性课程,教授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和创造技法

①创造发明课②直觉思维训练课③发散思维训练课④推测与假设训练课⑤自我设计训练课⑥假设课。

即创设一种设身处地的问题情境,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⑦侧向思维训练课。

17.无意注意VS有意注意VS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1)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如一道强烈的光线;刺激物之间显著的对比关系,如万绿丛中一点红;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如活动变化的霓虹灯、演讲者抑扬顿挫的声调;刺激物的新异性,如画廊中新张贴的广告等。

(2)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

包括当时的需要,如食物易引起饥饿者的注意;当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