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PPT文档格式.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86996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2.9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PPT文档格式.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PPT文档格式.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PPT文档格式.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PPT文档格式.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PPT文档格式.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PPT文档格式.ppt_第6页
第6页 / 共70页
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PPT文档格式.ppt_第7页
第7页 / 共70页
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PPT文档格式.ppt_第8页
第8页 / 共70页
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PPT文档格式.ppt_第9页
第9页 / 共70页
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PPT文档格式.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70页
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PPT文档格式.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70页
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PPT文档格式.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70页
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PPT文档格式.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70页
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PPT文档格式.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70页
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PPT文档格式.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70页
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PPT文档格式.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70页
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PPT文档格式.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70页
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PPT文档格式.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70页
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PPT文档格式.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70页
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PPT文档格式.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70页
亲,该文档总共7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PPT文档格式.ppt

《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PPT文档格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PPT文档格式.ppt(7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PPT文档格式.ppt

,社会事实具有不同于自然现象、生理现象的特征和特殊的决定因素。

它先于个体的生命而存在,比个体生命更持久。

它的存在不取决于个人,是先行的社会事实造成的。

社会事实以外在的形式“强制”和作用于人们,塑造了人们的意识。

这种“强制”既指人们无法摆脱其熏陶和影响,又指对于某些社会规则拒不遵从将受到惩罚。

涂尔干认为,一切社会的观念都具有这种强制力;

人类大多数的意向不是个人自己生成的,而是在外界的引导、熏陶和压迫下形成的。

社会高于个人,社会事实无法用生理学、个体心理学以及其他研究个体的方法来解释,而必须用社会学的方法、观点解释。

(二)社会事实与纯粹个体事实的区别:

1、社会事实的外在性(存在于个体身外)。

2、社会事实对个体的强制性(尤其出现在抵制时)。

3、社会事实的普遍性(共通性或共同性并不必然是社会事实)。

(三)哪些社会现象可以称为社会事实1、属于社会形态学方面的社会事实。

这类物质性社会事实构成社会的“解剖结构”。

社会形态学就是专门研究这类社会事实的。

2、属于社会生理学方面的社会事实。

涂尔干把这类社会事实称为“集体意识”或“集体表象”。

这类非物质性社会事实构成社会的“生理结构”。

对它们的研究又构成社会学的又一门学科:

社会生理学。

可见,涂尔干强调以“共同的外在特征”来研究那些集体的普遍现象,如道德、宗教、法律等,并将它们看成像事物一样的“社会事实”,可以对个人产生强制的约束能力。

(四)涂尔干确立社会事实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意义,三、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一)必须把社会事实看作一种“事物”,即一种独立的客观存在物。

1、反对当时流行的研究社会现象的主观内省法。

2、把统计方法作为社会学观察的重要工具,以弥补直接观察的不足。

这样可以保证社会学研究始终处于社会现象层次而不滑落到个体层次。

(二)社会事实能够而且只能用其他社会事实加以解释。

1、这一原则确立了社会学研究的解释层次。

2、这一原则体现了涂尔干社会学的基本精神:

研究社会必须禁绝任何形式的还原论。

社会学解释不仅无须借助于生物学和心理学的解释,相反地,必须把任何基于个体层次的生物学或心理学的解释排除在外。

涂尔干认为,个人心理现象只能是社会现象的结果,而不是它的原因。

(三)不能把社会事实的起因和它所发挥的功能混为一谈。

1、涂尔干认为,功能解释代替因果解释的做法会导致社会学向心理学的还原。

(1)对目的论所作的批判

(2)功能分析不能取代因果分析。

功能分析是一种共时性分析,而因果分析常常是历时性分析。

2、涂尔干赋予因果分析特殊的重要性。

自然科学用以确定因果关系的诸多方法中只有共变法适用于研究社会现象。

(1)何为共变关系或相关关系?

(2)因果关系与共变关系的关系如何?

(3)如何确定真正的因果关系?

涂尔干提出一种控制比较的方法,(p,115)(4)研究步骤:

假设推测检验,四、涂尔干关于社会学研究层次、对象和方法的重大意义1、涂尔干提出了研究社会的完整方法。

这一方法可以分为三个部份,即研究层次、研究对象的界定和研究的具体程序。

关于社会事实的阐说,使涂尔干当之无愧地成为社会学整体主义的创始人。

而涂尔干的研究方法,虽然现在看来比较粗糙,但也不失为当代社会学经验研究程序的前身。

涂尔干在他的各种具体研究中,都大体上坚持了他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中提出的方法论原则,也可以说,这些具体研究,是他为其方法论的效用提供的成功案例。

其中,自杀论最彻底地坚持并最完美地体现了涂尔干的方法论原则。

2、涂尔干使社会学真正成为了一门有别于其它学科的科学。

涂尔干的前辈们尽管提出了“社会学”的概念,但他们有关社会学的著作并没有彻底脱去哲学中形而上学的外衣,社会学只是在涂尔干这里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涂尔干不仅明确给出了社会学独特的研究对象,还给出了研究方法,从而完成了“社会学与哲学的分离”及“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离”这两大任务,使社会学真正成为了一门有别于其它学科的科学。

美国社会学家米切尔在社会学一百年一书中曾有过这样的话:

“涂尔干的著作对社会学发展的重要性是无可估量的没有他广袤的知识恩泽,社会学到今天一定还是贫瘠不堪;

确实,可以断定,他的影响超过了社会学历史上任何一个单个的个人。

”,休息一下!

课堂讨论:

请用日常生活的例子来说明“社会事实”是如何外在地作用于人们的行为的?

第三节社会团结与社会分工,在涂尔干看来:

1、社会团结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事实,它影响和决定着其他社会事实。

2、涂尔干的基本社会学理论以社会团结为主线而展开:

社会团结的产生(宗教研究),社会团结的类型、特征和功能(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社会团结的基础(集体意识、道德),影响社会团结的因素(社会分工),社会团结的维持(中间职业团体)及破坏(社会解组、失范及越轨行为)等等。

(1)有关社会团结与社会分工的理论,集中体现在涂尔干1893年的博士论文社会分工论里。

这本书也是涂尔干的开山之作。

一开始他就显示了他反对单一的功利主义思维的立场,他指出社会是多元的,是由种种矛盾的部分组成的,是要适应相互矛盾的种种需要的,必须有一种限定与平衡。

他选取的题目是一个经济学的对象,但他却要从其中找出非经济的内核来。

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就是,劳动分工并不是纯粹经济现象。

(2)在这部著作中,涂尔干既提出了“社会团结”、“集体意识”、“功能”、“社会容量”、“道德密度”以及“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这些后来一直为社会学界所沿用、修正和争论的概念,也通过对“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环节社会”与“分化社会”以及“压制性制裁”与“恢复性制裁”的纵向二元划分,探讨了历史演进的基本规律。

概言之,涂尔干的社会学主义之基本立场在本书已初现端倪:

一切存在与现象的根源,皆为“社会”。

一、社会团结的含义1、社会团结与“社会内聚力”、“社会整合”的含义大体相同。

指的是把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纽带,是一种建立在共同情感、道德、信仰或价值基础上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以结合或吸引为特征的联系状态。

包括直接的和非直接的联系。

2、涂尔干提出“社会团结”概念,是想说明个人是如何与社会结合在一起的(把个体联结为社会的纽带是什么)。

在涂尔干之前,有关把个体联结为社会的纽带(社会团结)的理论,主要有:

卢梭的理性契约;

孔德的国家的强制力斯宾塞的出于个人利益的自由竞争涂尔干认为,社会团结的基础是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观念、共同道德规范,即那些被称之为“集体意识”或“集体良心”的东西。

集体意识为建立社会秩序提供了保证:

使理性契约得以缔结和履行、自由竞争得以进行、法律制裁得以实施、国家权力得以执行。

3、涂尔干把社会学规定为研究道德的科学原因(p,117)4、涂尔干对道德规范的作用范围和性质的基本看法:

(1)道德规范作用与一定的社会条件相联系,并随着这些社会条件的改变而变化。

(2)对道德因而也是对社会团结类型影响最大的是社会分工。

二、社会团结的类型:

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涂尔干对社会学的最重要贡献之一,就是把社会团结区分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两种类型,并用来分析所有的社会,而不是社会中的组织。

涂尔干提出社会团结类型概念,是为了考察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变化的社会根源以及这种变化对社会结构所造成的影响。

(一)机械团结机械团结存在于不发达社会和古代社会,它通过强烈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人个体结合在一起。

1、以机械团结为纽带的社会的主要特征是:

社会中个人之间的差异很小,集体成员具有类似的特质,即情绪感受类似、价值观类似、信仰也类似;

由于人与人之间没有产生分化,这样的社会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社会分工的不发达);

“如果你见到了一个美洲土著,你就见到了所有的美洲土著。

”(涂尔干),个人的行动总是自发的、不假思索的和集体的;

社会成员的相互依赖性低,社会联系的纽带松弛;

社会同宗教联结在一起,宗教观念渗透了整个社会;

机械团结的一个明显的客观标志是“镇压的权利”,要求绝对一致的压力不断压抑着人的个性,个性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越是缺少社会分工,成员之间的同质性就越高,集体意识的力量就越强大,独立性就越强,对个人的控制也就越严格,要求个体整齐划一;

在极端的情况下,集体意识可能完全淹没社会成员的个性。

以机械团结为纽带的社会中,也存在社会分工,但社会分工处于最低限度。

比如,因为年龄和性别的差异可能会造成某种专门化,年长者可能被期望去作领导,或者作为有智慧的咨询者,妇女则被期望专门从事家务。

但是,这种初级的分工不会严重损害共同思考和行动方式的高度的社会同质性。

2、区分社会团结类型的主要根据集体意识的强弱,法律和惩罚制度可以作为衡量集体意识强弱的指标。

在以机械团结为纽带的社会中,其法律制度具有压制性的特点,其惩罚是出自道德义愤,惩罚目的是治愈越轨行为给集体意识和集体情感带来的损害,而不是使越轨的人遵守社会规范。

(二)有机团结有机团结是是发达社会的产物,是一种建立在社会成员异质性和相互依赖基础上的社会联结纽带。

1、以有机团结为纽带的社会的主要特征:

社会上个人与群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并且这种差异不断发展;

社会分工变得错综复杂,社会的基本任务以各种曲折的方式由人们共同来完成(宋林飞);

专门化分工发展的结果导致相互依赖性的增长。

涂尔干认为:

“一方面,劳动越加分化,个人就越贴近社会;

另一方面,个人的活动越加专门化,他就越成为个人。

我们在完成本职工作的时候,还要符合法人团体共同遵循的习惯和程序。

与此同时,我们以另一种方式所承受的重任已经不再像承受整个社会那样沉重了,社会已经给了我们更多的自由活动的空间。

”,2、以有机团结为纽带的社会中,其法律和惩罚制度具有复原性特点。

(1)法律的目的主要是维持社会分工造成的复杂的相互依赖关系,将被破坏的关系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

(2)犯罪行为不再被视为对整个社会的威胁,而被看成是对被侵害一方权利的冒犯。

(3)制裁具有一定的限制。

惩罚尺度往往基于数量的、合理补偿的考虑,一般地说,罪犯所受的惩罚应略高于他通过犯罪所得到的利益。

3、有机团结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

(1)造成社会分工的原因在社会分工论中,涂尔干首先否证了孔德所说的社会分工的发展是人类知识进步的结果,指出它并非如经济学家们长期以来所认为的是人们不断追求物质幸福的愿望,进而证实了分工的发展主要是由于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的增加所导致的人们之间生存竞争不断加剧。

(社会分工即职业专门化)A、社会容量的增加即人口的增加,但人口增加并不必然导致社会分工。

B、社会密度指的是人们之间交往的频度和强度,即关系密度。

只有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同时达到一定程度,才会产生分工。

涂尔干是如何论述社会分工的发展过程的呢?

“两个有机体越是相似,就越容易产生激烈的竞争。

正因为它们有着同样的需要,追求着同样的目标,所以它们每时每刻都陷入一种相互敌视的状态中”,在竞争中总会产生胜负。

竞争中的失利者“要么被人淘汰,要么进行改革,除此以外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改革本身就意味着必须确立一个新的专门领域”有了新的专门领域“各种不同的职业可以同时存在,互不侵害,因为他们追求的目标是不同的”。

“它们之间的差别越大,就越不容易发生斗争”。

“社会的成员越多,这些成员的关系就会更加密切,他们的竞争就会越残酷,各种专门领域也会迅速而完备地产生出来”这样,劳动分工就会一步步发展起来,最后导致了以高度劳动分工为特征的工业社会的形成。

涂尔干对分工原因的论证充分体现了其社会有机体思想,深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

涂尔干写道:

“劳动分工是物竞天择的结果:

这也是一种比较平心静气的解决方式。

幸亏有了分工,不然竞争对手就会把对方置于死地,不能共同生存下去。

在某些同质性较强的社会里,绝大多数的个人都是注定要被淘汰掉的,然而正因为有了分工的发展,这些人才能够自保和幸存下来。

”,

(2)社会分工的后果A、为个人意识和个性的发展造成了空隙,削弱了集体意识;

B、造成了社会各个相互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这是社会分工最重要的社会功能。

改变了社会团结的基础,为机械团结过渡向有机团结提供了条件。

具体分析: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职业活动越来越专门化的人们,发现他们彼此之间在信仰、观点和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变得越来越互不相同。

共同的集体意识逐渐削弱,对个人的控制由强变弱,使个性的发展成为可能。

但是,这种正在增长的异质性并消灭集体意识,而只是使集体意识在内容和性质上发生了变化。

整个社会来说,集体意识的内容和性质发生了变化:

神圣的、信仰式的和尊崇的集体的变成了世俗的、理性的和崇尚个人的;

由全面渗透社会生活一切领域、控制个人全部活动的共同行为规范演变成仅仅在高度抽象层次上的共同价值观念。

自由、平等、公正等等抽象原则可以看作是现代有机团结社会的集体意识。

而在中间职业群体层次上:

原有的全社会统一的具体行为规范伴随社会分工演变为不同的职业规范,创造出了一种新的道德即职业道德,对职业群体成员的行为起着指导和制约作用。

它仍然继续对社会团结做出贡献加强着人们之间的功能性和相互依赖的关系。

涂尔干十分强调处于整体社会和个体之间的职业群体在社会团结中所起的作用。

并把完善中间群体的职业道德作为解救社会危机的良方。

可见,社会分工即使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加强了,也没有使社会团结的基础集体意识消失,只是使它发生了变化,所以,社会分工不仅没有消灭社会团结,反而使团结的类型发生了改变,从机械团结转变为有机团结。

(涂尔干并不认为社会分工导致道德沦丧)涂尔干的基本观点:

建立在社会分工和相互依赖基础上的有机团结,比主要建立在相似的价值观和信仰等集体意识基础上的机械团结,能够更彻底、更有效、更深刻地实现社会的整合。

三、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团结所面临的危险:

原因与表现如何对现代社会中激烈的阶级斗争和频繁的社会冲突乃至各种犯罪行为作为说明和解释?

(一)社会解组的危险1、什么是社会解组?

由于丧失了社会联系,社会整体蜕变为一种个体相互分裂的原子式堆集的状态。

2、为什么会出现社会解组?

(1)为什么不会出现“一切人反动一切人”的全面战争?

社会道德规范对人的欲望所作的有效的控制和调整在道德规范的作用下,人的行为出现模式化倾向

(2)为什么会出现社会解组?

社会道德规范的调节作用发生了故障意味着道德规范放松了对个人的欲望及其行为的限制,人的欲望无限制地膨胀,因而处于永不满足的状态,人与人之间的模式化关系也遭到破坏,社会宏观结构处于紊乱和解组状态。

(二)反常社会分工对社会团结的破坏作用涂尔干把当时社会危机主要归因于社会分工的反常状态正常的社会分工应具有的特点和功能(P,122)1、什么是“反常分工”?

如果社会分工在破坏传统的机械团结的同时,没能创造出新的社会联结形式,反而引起社会动荡。

这类分工即“反常分工”。

2、反常分工的三种主要表现形式:

(1)失范的分工,含义:

分工增长速度过快,引起社会结构剧烈改组,同时道德规范的发展又没能及时跟上,致使社会调节发生故障,无法维系人们之间的联系,不能有效地控制人们的欲望和行为的状态,人们失去了行为的规范和准则。

这样的分工即失范分工,这样的状态即失范状态。

涂尔干认为,当时的劳资冲突就是失范分工引起的。

表现为资本家和工人的新型分工关系缺乏必要的和有效的社会规范的调节:

a、劳资双方缺乏一种关于双方共同利益的高层次的一致性意见;

b、也缺少一种共同认可的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具体规范。

涂尔干:

劳资冲突会两败俱伤,损害他们共同利益。

(2)强制性分工含义:

建立在社会不平等基础之上的,是由某些人制定出来强迫另外一些人遵守的分工形式。

涂尔干的一些观点:

在不平等基础上不能建立真正的有机团结。

为了避免阶级斗争对社会团结的破坏,应提倡公正和平等的社会理想。

首先,实行机会平等;

其次,提倡教育平等。

(3)非人格化的分工含义:

分工仅仅出于某种经济上或技术上的考虑,而不考虑人的愿望或兴趣。

非人格化分工会使人们很容易产生不满和厌倦情绪,产生一种同所属群体的疏离感,从而削弱社会联系。

各种反常分工的共同特点:

它们不具有能够发挥有效调节作用的牢固的道德基础,因而无法保证通过它们而发生改组的新型社会结构能够长期维持下去。

(三)有机团结面临的威胁1、在社会整体层次上缺乏共同的道德规范的调节作用阶级斗争都源于这种威胁涂尔干晚期特别强调的一个观点:

在任何时候,都要加强全社会的统一道德,建立共同的信仰和价值体系,形成共同集体意识。

2、极端的个人主义人具有两重性,只有获得社会本性后才真正成为人。

如果不对人的生物本性(欲望与激情)加以限制,个人就没有幸福,人生没有意义。

涂尔干关于维持有机团结的基本主张:

全面加强社会道德规范的调节功能具体要求:

倡导建立一种与社会分工结构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社会道德体系,在其最高层次上是以国家为监督机构的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和价值,同时又充分发展各种群体的、非官方的道德规范。

为什么?

第四节对自杀现象所作的社会学研究,论自杀一书在社会学史上的意义论自杀一书的研究重点一、关于研究对象的说明

(一)自杀的定义涂尔干重视对研究对象下操作定义何为操作定义?

操作定义指把一个概念从抽象理论层次通过一步步的界定而下降到可以观察的操作层面的过程,它是现代社会学经验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在涂尔干那里,操作定义是根据共同的外部特征而作出的,不能依赖内省的方式得到操作定义。

即必须严格遵循客观原则,不要一开始就对现象的本质进行主观揣测,而只需要找出同类事物共有的、可以直接观察的外在特征。

(P,125),涂尔干如何操作自杀的定义?

反对以不能为研究者直接观察到的当事人的内在动机(自愿或不自愿)为区分依据,主张只根据当事人的行动和结果这两个外在特征来下定义。

自杀-凡是当事人自己采取直接的或间接的、积极的或消极的行动,达到了预期死亡结果的情形都算作自杀。

问题:

从涂尔干关于自杀的定义来看,“自杀”现象属于社会事实吗?

它符合社会事实的几个特征?

外在性?

客观性?

强制性?

群体性?

(二)个人自杀事件与自杀率涂尔干之所以在开始就对自杀行为下定义,旨在划定一个“在自杀的名称下进行研究的事实的范畴”,而社会学所要研究的并非孤立的特殊事件,而是把一个特定社会在一段特定时间里所发生的自杀当作一个整体来考虑,这个整体不是各个独立事件的简单的总和,也不是一个聚合性的整体,而是一个新的和特殊的事实,这个事实有它的统一性和特性,因而有它特有的性质,而且这种性质主要是社会性质。

所以,个人自己有意识地结束自己生命的自杀行为不是社会学所要研究的。

社会学感兴趣的只是自杀者在某一群体或某一社会中所占的比例,即自杀率。

涂尔干引入自杀率,就是想从群体的层面指示某个特定社会自杀状态的一个标记,社会学所要研究的,是决定自杀率的条件。

这个条件,才是社会事实。

这个条件是社会的,它符合有关社会事实的四个标准。

虽然有很多其它的条件,如心理的、个人的等等也对自杀率的变化起作用,也可能促使某一个人去自杀,但不可能促使整个社会产生多少有点强烈的自杀倾向。

只有那些能够影响群体的自杀倾向而非个体的自杀倾向的条件,才是在自杀研究中所要关注的社会事实。

而这个条件,是所要研究的社会或群体本身的性质之一,它引起了自杀率的不同变化,所以可以通过自杀率来把握。

这样,涂尔干就区别了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自杀的不同层次:

心理学探究个体的自杀现象,而社会学解释自杀率。

(三)为什么要研究自杀现象?

1、涂尔干一贯的理论兴趣所在;

2、为涂尔干提供了一个向学术界证明自己方法论原则优越性的绝好机会,同时也有利于社会学的“独立运动”;

3、具体原因,有大量的官方统计资料可以直接利用。

在自杀现象的研究中如何具体体现其方法论原则:

在自杀研究中,涂尔干首先考察了各种可能影响特定社会自杀倾向的非社会性因素。

按照一般人的经验,这些因素与自杀行为之间存在着某些联系。

这些因素包括:

非正常的精神状态,或称心理变态;

种族和遗传;

气候因素;

仿效。

涂尔干假定,这些因素可能对自杀率有影响。

但通过大量经验数据的分析,他令人信服地说明,以上各种因素是非常态的,偶然的,个别的,由此可以逐一排除。

在排除了各种已知的、基于人们常识的可能因素后,涂尔干指出,每一个社会群体对自杀都有一种特殊的倾向,这种倾向不能用个人心理器质结构来解释,也不能用自然环境来解释。

通过排除法可以获知,这种倾向必然取决于社会原因,而且本身构成一种集体现象。

在排除了各种非社会性因素后,涂尔干转入分析导致自杀的社会因素。

此过程充分体现了涂尔干对解释社会事实诸原则的贯彻。

二、直接影响自杀率的社会原因

(一)对自杀现象的分类方法1、形态学分类法(根据可观察的外在特征来划分)2、溯源学分类法(假定某一现象是由不同原因造成的,因而根据原因的不同而对该现象进行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