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西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7246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7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刺配合西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针刺配合西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针刺配合西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针刺配合西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针刺配合西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针刺配合西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2页
针刺配合西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2页
针刺配合西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2页
针刺配合西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2页
针刺配合西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2页
针刺配合西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2页
针刺配合西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2页
针刺配合西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2页
针刺配合西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2页
针刺配合西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2页
针刺配合西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2页
针刺配合西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2页
针刺配合西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2页
针刺配合西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2页
针刺配合西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针刺配合西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Word文档格式.docx

《针刺配合西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刺配合西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Word文档格式.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针刺配合西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Word文档格式.docx

治疗前

第2周

第4周

第6周

焦虑总分

针刺组

30

12.4±

1.6

8.1±

3.6*

6.3±

2.1*

4.2±

对照组

12.5±

1.8

11.3±

4.2

9.7±

1.4

7.6±

5.1

抑郁总分

14.3±

2.1

9.2±

3.7*

7.2±

3.2*

5.3±

3.5*

14.2±

2.5

12.6±

4.1

10.7±

3.0

7.5±

4.3

注:

与对照组比较,*P<

0.05;

下同

表2两组疗效比较例(%)

疗效

针刺组(n=30)

对照组(n=30)

痊愈

6(20.0)*

2(6.7)

9(30.0)*

6(20.0)

16(53.3)*

9(30.0)

显著进步

4(13.3)

11(36.6)*

8(26.7)

10(33.3)

进步

11(36.7)*

5(16.7)

7(23.3)

3(10.0)*

无效

7(23.3)*

19(63.3)

5(16.7)*

11(36.7)

3(10.0)

4讨论

郁证是以情志不舒为病因,以气机郁滞为基本病机,以抑郁善忧、情绪不宁,或以易怒善哭为主症的疾病。

因郁怒、思虑、悲伤、忧愁所伤,导致肝失疏泄,脾失运化,心神失常,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

在本病的发生原因中,精神因素是最重要的诱发因素,凡能引起持续紧张心情和长期内心冲突,使精神活动过程强烈而持久地处于紧张状态,则可使精神活动能力减弱而致病。

遗传因素也有一定的作用,先天和后天形成的个体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均可能与急躁、好强、自制力差等有关。

除此,感染、中毒、脑外伤或其他躯体疾病均可能导致本病。

过度疲劳、营养不良等可为本病的发生提供条件。

治则为疏肝解郁、健脾化痰、宁心定神。

取手足厥阴、足太阳经穴为主,针刺平补平泻法,或针刺补法并灸。

郁证之病在心、肝、脾,故取肝经原穴太冲以疏肝解郁,太冲配五行属土,故有疏肝和胃、健脾化痰的作用;

内关为心包经络穴,与三焦经相联络,三焦主气,故内关既可宁心又可理气;

三阴交是足三阴经交会穴,既可健脾化痰又可调血柔肝;

百会穴又名“三阳五会”,针之能补益心脾,升提心清阳之气,以养心神;

印堂为经外奇穴,又为督脉在前额所过之处,同样具有调神醒脑之功。

诸穴相配,可达到疏肝解郁、健脾化痰、宁心安神的作用。

长时间的神志不畅、精神压抑对人体会造成不良刺激,针灸治疗的同时应该有意识地配合心理暗示,缓解思想压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疗效。

本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疗程不宜过短,疗效的巩固一般需要2~3个疗程,对于复发者至少半年左右。

患者服用赛乐特以后均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针刺能有效缓解胃肠道症状,因此针灸配合西药治疗抑郁症疗效显著。

肺俞穴隔姜灸治疗喘证疗效观察

吴仁定

(永春县医院中医科,福建362600)

喘证是以气息迫促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可以出现在许多急、慢性疾病的过程中,如急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肺气肿、慢性肺原性心脏病以及心力衰竭等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呼吸迫促及呼吸困难。

笔者自1990年以来,在内科临床工作,在以上疾病诊治过程中,常遇见以“喘”为主症,虽经西医抗感染、吸氧、强心、平喘等治疗,气息迫促、呼吸困难亦迟迟不能缓解。

又因患者大多年老体弱,免疫力低下,长期运用抗生素,而并发霉菌感染及其它并发症。

近几年来,笔者参照自汉至清代历代医家灸治“肺痿”“肺胀”之法,选取肺俞穴隔姜灸进行辅佐治疗,并进行对照比较,统计学观察,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发《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在各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以呼吸迫促为主的临床症状。

本组共70例,均为住院病例,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41例,男28例,女13例;

年龄最小50岁,最大83岁。

对照组29例,男16例,女13例;

年龄最小45岁,最大79岁。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P>

0.05,具有可比性。

常规治疗:

两组均以抗生素(头孢噻肟钠等)静脉滴注,喘甚者加氨茶碱,全身中毒症状明显者加用地塞米松,合并心衰者给予西地兰等对症处理。

2.1治疗组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在两侧肺俞穴用生姜片反复搓擦数次,直至皮肤潮红,然后在肺俞穴上,放上一厚度约0.2cm、直径1~2cm的姜片,在姜片上放置艾绒,每次灸7壮,每天1次,直至肺部啰音全部消失,X线片提示炎症全部吸收。

用常规治疗,直至肺部啰音消失,X线片提示炎症全部吸收。

本组70例肺部啰音均全部消失,X线片提示炎症完全吸收,治疗组肺部啰音消失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见表1。

表1两组治愈时间比较

平均病程(年)

平均治愈时间(天)

治疗组

41

10.2

3.46

29

8.5

5.01

其治疗时间长短经统计学处理(t=5.293,P<

0.05),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4典型病例

叶×

×

,男,79岁,永春实验小学退休教师,1998年12月5日晚8时,以“反复咳嗽、咳痰20年,再次发作伴喘促5天”为主诉入院。

2天前曾住某中医院治疗,给予静脉滴注“先锋霉素V、丁胺卡那霉素”等药,2天来咳嗽、喘促未见好转。

今晚急转本院,门诊以“喘证”收入住院。

刻诊:

神疲、咳嗽、喘促、不得平卧、呼多吸少,动则喘甚,口唇紫绀、心悸、汗出、肢冷、舌红少苔、脉细数。

PE:

T38.5℃、P104次/分、R25次/分、BP75/40mmHg,神清,口唇紫绀,咽红,双肺布满干湿性啰音,心浊音界向左右两侧扩大,三尖瓣区可听到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吸气时增强。

血常规:

WBC13.2×

109/L、N89.2%,L10.0%。

X线片:

两肺透亮度增强,双肺散在斑片状阴影。

诊断:

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三级、肺部感染。

处理给予吸氧、抗休克(多巴胺)、强心、抗菌、平喘等治疗,症状缓解,12月6日早查房时,仍感喘促不止、心悸,双肺布满干湿性啰音,双下肢稍肿。

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选取双肺俞穴行隔姜灸,2小时后,患者诉胸闷、喘促、呼吸困难等症明显减轻,此后每天灸治1次,症状逐渐缓解,3天后,肺部体征消失,复查X线片示炎症基本吸收,精神转佳。

5讨论

5.1喘证是一常见症、疑难症,其基本原因在于人体肺、脾、肾等脏的功能失调。

历代医

家多从痰论治,李氏认为本病病机特点为痰瘀互结,单纯痰浊少见,多数兼有瘀血、痰阻气

道、痰浊生瘀、瘀浊蕴痰;

痰瘀互结、痰瘀互生、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反复发作。

证临床上常形成本虚标实、寒热夹杂的多种病变。

肺俞穴为肺气输注于背部的重要位置,在

此行隔姜灸,可补肺壮皮毛,能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

5.2大量研究表明,提高机体免疫力,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哮喘患者血清中IgA、IgG、IgM含量,改善肺功能。

灸法具有

(1)双向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2)对循环系统影响:

能减轻血管周围渗出,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和消除炎症,故以本法治疗能够使肺部炎症较快吸收,使肺部的有效呼吸量明显增加,喘证得以解除。

5.3现代医学证实,支配肺与支气管的交感神经是由脊髓胸1~6的灰质侧角,外侧交感核

分出,随脊神经前根而出,在交感神经节内换神经元,节后纤维取道肺丛,支配肺与支气管

,从而解除支气管的痉挛,故治喘证取肺俞穴为要穴。

有文献报道药膏贴敷肺俞、膏肓、定

喘穴能有效提高体内干扰素水平,为临床选取肺俞穴灸治喘证提供了依据。

肺俞穴隔姜灸,

经神经调节增加肺活量,改善肺功能,从而达到止喘的作用。

“调神法”治疗顽固性呃逆临床观察

李菊莲

(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科,兰州730020)

呃逆,古称“哕”,又称“咳呃”,由多种因素刺激膈神经,引起膈肌痉挛而致。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观察到,顽固性呃逆患者无论有无器质性病变,多伴有情志方面的改变,或在发病之初有精神刺激因素,或在疾病过程中长期抑郁不舒,或烦躁易怒,故在治疗时配合以调理神志,临床疗效明显提高。

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共观察病例41例,其中男28例,女13例;

年龄最小17岁,最大76岁,平均43岁;

病程均在1月以上,最长达8年余,平均病程1.6年。

按患者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调神治疗组(治疗组)22例,常规治疗组(对照组)19例。

2.1取穴

常规治疗组:

以和胃降逆为主。

主穴取天突、中脘、膈俞、内关、公孙。

配穴:

脾胃虚寒者加脾俞、足三里、关元;

肝胃郁热者加支沟、合谷、太冲;

气郁痰阻者加太冲、丰隆。

调神治疗组:

在上述辨证取穴基础上,加刺百会、四神聪、风池。

2.2针刺手法

取75%酒精或碘伏棉球穴位常规消毒,天突先直刺5~8mm后,沿胸骨柄后缘向下刺入13~20mm;

膻中向下平刺8~13mm;

膈俞向下斜刺13~20mm;

脾俞直刺13~20mm;

神聪以百会为中心向外平刺;

风池向对侧鼻翼方向斜刺13~25mm,余穴均直刺25~50mm。

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期间行针1~2次,依病情虚实不同给予相应的补泻手法。

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

1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

3.1疗效标准

治愈:

临床症状完全消失,1周内未再复发者;

好转:

呃逆没有完全消失,但频率及程度较治疗前减轻;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无改善。

3.2治疗结果(见表1)

表1两组疗效比较例(%)

组别

好转

有效率(%)

22

15(68.18)

6(27.27)

1(4.55)

95.45

19

11(57.89)

5(26.32)

3(11.79)

84.21

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与对照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

说明配合调理神志治疗法优于常规辨证治疗法。

4体会

呃逆的发生,主要是胃气上逆所致。

胃处中焦,上贯胸膈,以通降为顺。

或因饮食不节而伤胃,或情志郁怒,肝气上逆而犯胃,或脾阳衰惫,或胃阴不足,均可导致胃气不降,上逆胸膈,气机逆乱而发为呃逆。

治疗则以和胃降逆止呃为主。

顽固性呃逆患者因其病程比较长,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和情绪。

据观察,不论其发病之初有无精神因素,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多伴有情志障碍。

按常规方法辨证施治,或有效,或无效,疗效不是很令人满意。

针刺百会、四神聪、风池等穴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或伴有情志障碍性疾病,是吾师甘肃中医学院著名针灸教授杨廉德常用的方法,暂且称之为“调神法”。

百会为督脉与足太阳之会,是治疗神志疾病的要穴;

风池为手、足少阳与阳维之会,有清头明目、健脑安神之效,再加经外奇穴四神聪,诸穴合用,有调畅情绪、安神定志之功。

治疗顽固性呃逆时,在辨证施治基础上,配合调神法,常可收到明显的疗效。

针刺与药物治疗桡神经损伤对照观察

刘学岐

(天津市北辰医院,天津300400)

[摘要]目的:

寻求治疗桡神经损伤的治疗方法,以提高治愈率和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

方法:

将45例桡神经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穴取极泉、尺泽、曲池、手三里、合谷等)和西药对照组(口服维生素B1,嘉利多维静脉滴注)进行对比观察。

结果:

针刺治疗组的治愈率为65.2%,总有效率为91.3%,明显高于药物组的36.4%和54.5%(P<

结论:

针刺是治疗桡神经损伤的有效方法。

[主题词]桡神经损伤/针灸疗法;

维生素类/治疗应用

1.1一般资料

45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其中因撞击、挤压、压迫等创伤占35例,感染性损伤占6例,一氧化碳中毒血管性挛缩合并桡神经部分损伤3例,无诱因桡神经部分损伤1例。

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23例,其中男15例,女8例;

年龄最小16岁,最大62岁;

病程最短3天,最长56天;

桡神经部分损伤16例,完全性损伤7例。

对照组22例,其中男13例,女9例;

年龄最小13岁,最大59岁;

病程最短2天,最长46天;

桡神经部分损伤14例,完全性损伤8例。

两组资料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严重程度上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侯熙德主编的《神经病的检查与诊断》,桡神经损伤可分部分性和完全性损伤。

部分损伤表现为患者手部自动背伸,外展、伸指活动无力,感觉障碍不明显。

桡神经完全性损伤表现为患者手部不能自动背伸、外展及伸指活动,并出现感觉障碍。

桡神经损伤在腋下部时,不能伸直前臂,屈肘力减弱,腕下垂,各指远端指关节不能伸直,拇指不能外展;

损伤在上臂中、下部时,只出现腕下垂;

前臂桡深神经损伤时,拇食指不能伸直,桡侧两个半手指背部浅感觉亦丧失。

取穴:

极泉、尺泽、臂臑、曲池、手三里、合谷。

操作:

极泉局部常规消毒后,持直径0.30mm、长40mm的毫针,采取仰卧位,手臂外展90度,直刺15~25mm,用提插手法,针感向手指放散,以上肢抽动3次为度。

尺泽,前臂屈曲直刺15~25mm,用提插手法,使上肢抽动3次为度,针感向手指放散。

臂臑、曲池、手三里、合谷施以提插捻转手法,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间隔10分钟运针1次,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治疗4个疗程。

口服维生素B120mg/次,每日3次;

嘉利多维1支(10mL)加入5%葡萄糖内静脉滴注,每日1次,20天为一疗程,连续2个疗程。

两组均治疗40天后评定疗效。

评价方法采用美国哈佛大学矫形外科学教授Robertlovett的肌力分级法。

无垂腕,指伸肌力Ⅳ~Ⅴ级,感觉恢复正常;

无垂腕,指伸肌力Ⅱ~Ⅲ级,触觉存在,痛觉及两点辨觉降低;

垂腕垂指存在,指伸肌力Ⅰ级以下,感觉消失或迟钝。

3.2治疗结果

见表1。

治愈

总有效率(%)

23

15(65.2)

6(26.1)

2(8.7)

91.3

8(36.4)

4(18.1)

10(45.5)

54.5

针刺治疗组总有效率91.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54.5%,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张×

,男,16岁,学生,于2003年8月因双下肢胫腓骨手术后,拄拐锻炼行走时,突发右上肢不能伸直前臂,屈肘力减弱,腕下垂,拇指不能外展。

桡侧两个半手指背部浅感觉丧失,肌力Ⅰ级,肌电图检查:

桡神经完全性损伤。

治疗取穴:

极泉、尺泽施以快针不留针,以上肢抽动3次、针感向手指放散为度。

臂臑、曲池、手三里、合谷施以提插捻转平补平泻运针手法,每日1次,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运针1次。

经治疗10次后,肌肉弹性增加,肌力达Ⅲ级;

治疗4个疗程(40次)后肌力达Ⅴ级,右手持笔书写自如。

5.1桡神经起于颈5~8、胸1神经根,分布位置表浅,易受撞击、挤压、压迫、冷冻等外界因素损害;

也可因代谢障碍、感染性损伤、血管缺血性挛缩以及化学性损伤等引起损害。

桡神经损伤属祖国医学“痿证”范畴。

根据本病主要症状是上肢部分经脉、肌肉群均已受病,肌肉瘫痪、萎缩甚至功能丧失等特点,笔者在治疗中不拘泥于《内经》中“治痿独取阳明”之理论,并且在临床中还应视麻痹肌肉群沿经络经筋分布的具体情况,以选经论治为法则,提出阳经和阴经相配的治疗原则,再者治疗本病尤其重视“气至病所”的针法,是取效的关键。

运用“阴经和阳经”相配合的针法有利于疏通经络,促进气血的运行,从而加快神经的修复。

5.2从表1中看出,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说明针刺治疗本病的疗效是明显的,而药物的疗效差之甚远。

5.3本组观察表明,“阴经与阳经”相伍针刺治疗桡神经损伤的疗效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

针刺是治疗桡神经损伤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且简便、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针药结合治疗泌尿系结石245例

王宗学王红跃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450052)

 

笔者自1996年~2004年3月收治泌尿系结石患者245例,男165例,女80例;

年龄最小2.5岁,最大65岁;

病程最短3天,最长20年。

其中肾结石71例,输尿管结石174例。

肾绞痛发作者58例。

所有病例均经B超检查,部分病例作了泌尿系造影和腹平片。

2.1针灸疗法

主穴分两组:

①肾俞、京门、阳陵泉、飞扬;

②关元、水道、阴陵泉、三阴交。

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

肾绞痛取耳穴肾、输尿管、神门、交感、皮质下;

血尿、尿痛加血海、太冲;

发热配曲池、大椎;

体虚配足三里、太溪。

针刺第1组穴位治疗单侧结石,采用侧卧体位,患侧在上,治疗双侧结石采用俯卧位,肾俞穴直刺1.2~1.5寸深,京门穴沿十二肋骨呈45度向前下方斜刺1.2~1.5寸深,捻转得气后加电脉冲刺激,疏密波,低频率(20~30Hz),余穴均用捻转泻法;

针刺第2组穴位采取仰卧位,让患者两腿微屈,腹肌放松,关元、水道直刺1.2~1.5寸,得气后加电脉冲刺激,方法同前,

余穴用泻法,体虚者太溪、足三里用补法。

2.2中药

基本方:

金钱草、海金沙、车前草、鸡内金、穿山甲、滑石、石苇、茯苓、白茅根等。

加减方:

发热加金银花、连翘;

尿痛、血尿加黄芩、小蓟、茜草;

体虚加黄芪、人参;

绞痛加元胡、丹参、炒川楝子。

3.1疗效标准(自拟)

临床治愈:

症状消失,结石排出,B超检查未发现结石者。

有效:

症状消失,B超检查结石部分排出或体积缩小,部位向下移动者。

症状消失或减轻,B超检查结石未见变化者。

本组245例患者,经治疗临床治愈207例,占84.5%;

有效22例,占9.0%;

无效16例,占6.5%。

总有效率93.5%。

58例肾绞痛发作者,1次止痛21例,占36.2%;

2次止痛19例,占32.8%;

加药物止痛者18例,占31.0%。

止痛率达100.0%。

不同部位结石的疗效比较见表1~表3。

表1肾与输尿管结石排石疗效比较例

结石部位

排石

结石移位或部分排出

排石率(%)

肾结石

71

51

11

9

71.8

输尿管结石

174

156

7

89.7

合计

245

207

16

84.5

表2肾结石不同部位排石效果比较例

部位

上盏

24

5

1

80.0

中盏

4

3

76.7

下盏

2

36.4

总计

表3输尿管结石不同部位排石疗效比较例

结石移动或部分排出

上中段

98

86

87.8

94.9

下段

76

70

92.1

97.4

96.0

245例中肾结石71例,结石排出者51例,占71.8%;

输尿管结石174例,结石排出者156例,占89.7%。

两者相比输尿管结石排石率明显高于肾结石,经统计学处理,P<

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肾结石71例上盏30例,排石24例,占80.0%;

中盏30例,排石23例,占76.7%;

下盏11例,排石4例,占36.4%。

输尿管结石174例,结石在输尿管上中段98例,排石者86例,占87.8%;

结石在输尿管下段者76例,排石者70例,占92.1%。

伊×

男,16岁,山东曹县人。

主诉:

右侧腰痛反复发作1年余,加重3天。

现病史:

近1年来右侧腰痛反复发作,本次发作3天来呈绞痛,昨晚以急诊处理后疼痛缓解,仍感腰痛,小腹部下坠感,尿黄涩痛。

脉紧数,舌苔黄腻。

体检:

右侧肾区叩击痛,镜检尿中红细胞++++,B超检查左、右肾各有一个4mm强回声光团,右输尿管有一个6mm强回声光团。

诊断:

泌尿系结石(砂石淋、血淋,湿热瘀滞型)。

针灸取穴分两组,肾俞、京门、阳陵泉、飞扬为一组;

关元、水道、阴陵泉、三阴交为一组,两组交替使用,每日1次,并用电脉冲刺激,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

配用耳穴肾、输尿管、神门、皮质下、交感,以王不留籽贴压。

配服中药金钱草、海金沙、车前草、鸡内金、穿山甲、滑石、石苇、白茅根、金银花、黄芩、小蓟、茜草。

经1次治疗后痛止,治疗4次后腰及小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